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2023-05-10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赵玖梅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一。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健康便没有“小康”,没有卫生事业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万元,接近2016美元,全区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我区的快速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这意味着,我区将会拥有更加便捷的出行、更为宜居的环境、人们将会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群众会有更多的余钱投向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人希望享受优质的卫生服务,国家和省内投向医疗卫生的公共经费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提前谋划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医疗和卫生应急保障。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0个,其中区级公立医院5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凉市中医院、平凉中医骨伤医院、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平凉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17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村卫生室233个,农村个体诊所172个;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488人,其中,有在职职工1228 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756 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充分发挥财政对卫生投入的主渠道作用,2006年以来区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6 %,投资总额达到 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0 %,公共财政支撑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到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快的两年,总投资1.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和放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项目15项,累计完成投资4468万元。目前,区、乡两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达到了 967个和513 个,每千人拥有床位 2.6张。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42 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

1.8万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69台。为顺利开展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化村卫生所达到30个,今年规划再建标准化村卫生所51个。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工作成绩挂钩,考核发放。深入开展行业作风整治活动,有效杜绝了部分医务人员的“生、冷、硬、顶、推”现象,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通过积极努力,全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区级医疗机构共接诊门(急)诊患者 44.54万人次、住院 1.9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70.1%,乡镇卫生院接诊门(急)诊患者19.24万人次、住院 84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32.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诊门(急)诊患者 9.08万人次。

(三)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卫生宣传活动。城乡医疗机构均建有独立的健康教育咨询室,全区开通健康教育咨询热线17个,有专

兼职工作人员43名。深入开展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集会、集日等群众相对集中的时间,结合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防治等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资料、节目表演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城乡群众对各类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增强。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适龄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全区适龄儿童建卡(证)率达到98%以上,接种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一致率、准确率和完整率均达到98%以上。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全区共有疫情专业报告人员19人,城乡医院均设有发热门诊,按规定对发热和肠道传染病疑似患者采取了分离诊断措施。加强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妇幼保健院配备工作人员34人,建设业务用房860多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建有妇幼保健室。认真实施“降消”项目,积极做好孕产妇婴儿死因调查、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与报表质量控制工作,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2.93/10万,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44%,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 99.03%,新生儿死亡率为13.09‰,3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6%以上。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卫生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救治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24种,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报告、信息公布、事件举报等各项制度,成立了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卫生应急专家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和卫生防疫队等5支应急专业队伍,形成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全区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二、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年发展,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城乡占有卫生资源特别是公共卫生资源不平衡,因区级财政困难,加之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自身效益和发展能力有限,乡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乡村和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部分村卫生室仍使用

六、七十年代添置的桌、椅,药柜,医疗器械残缺不全,一些群众不能就地就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乡村地区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需再完善。目前,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是疾病防控不够科学规范。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对疫苗相关知识掌握还不细,疫苗管理、发放、使用、登记还不够规范。二是卫生服务一体化程度低。现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乡村卫生工作人员学历低、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一人多责、一人多职”现象普遍,人员流失多。三是卫生执法监督难度大。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事权进行了调整,崆峒区卫生监督职能及人员连同设备、资产上划市卫生监督所,区上的卫生监督职能由市上设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承担。2004年,市卫生局明确划分市、区卫生监督区域:城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交由市卫生局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城区范围外的医疗机构(即崆峒区所辖的乡、村医疗机构)仍由崆峒区卫生局负责审批、管理。目前,崆峒区农村范围的医疗机构监管职责只能由区卫生局医政股2名工作人员兼职落实。2009年6月1日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行以来,国家对县(区)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区卫生监督工作无相关执法资格、执法人员、执法取证工具影响,无法正常开展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辖区食品卫生监督、农村个体诊所监管不到位。

(三)卫生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没有做到科学统筹,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医护人员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欠缺,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等专业医务人才不足,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少,神经、传染、五官、心理等专科人才少。乡镇卫生院缺乏管理人才和妇产、外科、放射、检验等专科医学人才;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所缺乏知识全面、年富力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乡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突出。

三、加快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随着我区“116”工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优秀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快发展。

(一)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卫生局应提早介入,与国家、省、市、区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具体工作上,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卫生资源配置规定,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编制的规划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能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二)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按照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与市卫生局衔接,尽快研究解决我区卫生监督工作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相关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用药指导和监管职责,确保区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全部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全区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并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全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的要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和培训。区级医疗机构都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3年内为全区培养大专学历紧缺中医药人才15名以上。二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方面给予倾斜。继续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逐步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后,给予补助,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三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病例和地方病病例管理、人群防治指导、结核病病例管理等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责。要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制度。四是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临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和派遣制。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在全区推进人员竞聘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资格准入制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完成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和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造任务,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扩大门诊统筹试点范围,探索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确保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今年,力争全区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1年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有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定期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大力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控烟、控酒、控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要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健康教育频道,加

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力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专项改革包括10大试点任务:基础教育有3项,分别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高等教育有3项,分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另外4项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日前表示,试点任务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项任务在确定试点地区时统筹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布局。

改革试点力争在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多源流模型是由美国著名的公共政策学家金登所提出的, 金登认为:当多种因素在特定时刻汇合在一起的时候, 一个项目才会被提上议程而并非是一种或另一种因素单独起作用的结果, 这个特定的时刻就是“政策之窗”[1]该理论在1984年金登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首次被提出。所谓多源流也主要是指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种源流, 当三种源流交汇时就是开启“政策之窗”的最佳时机, 此时针对某项问题所提出的政策议程也更符合社会各界的利益, 也更容易操作和实施。

二、政策议程分析

(一) 问题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困境

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伴随着各种污染问题和人们饮食生活的不规律, 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问题, 人民的身体素质面临着极大地挑战, 各种疑难杂症也是层出不穷, “看病难, 看病贵”依然困扰着人们, “三甲”医院里常常都是人满为患;而在基层社区则异常冷清。虽然现在医疗保障水平有限, 但是医保实施过程中也不乏医药费“水涨船高”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所以, 必须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 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 政策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政策流的过程包括:相关政策建议与意见的提出;政策的探讨;政策的修改;政策的选择;政策的确定。政府借鉴国内外以往的经验教训;媒体机构对社会各方面的调查, 报道和宣传;以及学术理论界所开展的调查研究, 来制定一个初步的政策框架。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要充分发挥医学会、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行业协会的作用, 善于借助专家学者的影响力, 形成推进政策议程工作的强大合力。[3]

(三) 政治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治架构探索

政治流主要包括国民情绪的变化、利益集团压力和立法或行政机关的换届等。以国民情绪为例来说政治流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议程的影响。对于处于不同阶层的收入者来说现在的医疗服务也并不能使他们满意, 收入较高的人感觉自己享有的医疗服务待遇与自己的投入不成正比;而中等收入的人群则抱怨医疗服务不便, 医药费太高, 医药支出在总支出中占得比重过高;更不用说低收入者了, 他们最怕的就是家里有人生病。总之各个群体都对现有的医药卫生政策不是特别满意, 所以必须协调各方的利益, 控制各方的情绪。[4]

三、三种源流的汇合

虽然三种源流之间总的来说是彼此独立的, 他们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则。但是当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即问题已被清晰界定、政策方案准备充分、政治动力充足) 。并在“政策之窗”打开时实现公共问题、政策备选方案与政治机会相互交叉与汇合, 那么某种社会问题被提上政策议程的机会就会大大的增加。[5]而推动三大源流汇合的力量则来源于政策企业家, 三大源流的汇合需要政策企业家抓住“政策之窗”开启的时机, 将彼此独立流淌的源流结合起来,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解决某种社会问题。

以“非典”为例, 2003年的“非典”严重暴露了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 使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亟须改革。截至此时, 三种源流得到了很好的汇合, 新的政策也呼之欲出, 最终起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各项政策的制定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 尤其在医药卫生体制政策的制定方面, 由于政府在医药卫生政策制定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 使得许多医药卫生政策不能切实落到实处, 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本文借鉴美国学者约翰.金登的“多源流”模型剖析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 以期选择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医药卫生政策, 让人民群众更好的享受发展带来的优秀成果, 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多源流模型,政策议程,医药卫生体制

参考文献

[1] 约翰·金顿.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丁煌, 方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 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

[3] 胡善联.中国卫生改革的形势:问题和挑战[J].卫生经济研究, 2004 (12) .

[4] 童兆颖.医改困局:路径与方向[J].决策与信息, 2005 (9)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研讨会于6月23日至6月2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隆重召开。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朱庆生、常务副会长朱宝铎、副会长李长明、副会长王天瑞、秘书长殷菁、青岛市卫生局局长曹勇、农村卫生协会基层医学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高瞻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卫生部农卫司张朝阳副司长莅临大会。朱庆生会长致开幕辞。会议由大会主题报告会与分论坛组成,分论坛分别为“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分论坛”和“农村卫生管理和人才培养分论坛”。

朱庆生会长在大会开幕辞中总结了成绩也展望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他表示: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经费投入倾斜政策的落实,全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医疗设备的配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地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在人才建设方面,政府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在谈到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时,朱会长在发言中说:“农村医疗卫生面临着人员队伍的薄弱和老化,基层医务人员断档缺乏有效的补充;医学专业人才匮乏,知识结构老化;县以下医务人员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较少,外部和内部学术交流的机制和平台还未很好的建立,现有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水平偏低,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亟待提高;对农民身份的乡、村医生还缺乏有效的培训和管理,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村卫生的发展,制约着医改的顺利进行。”

张朝阳副司长在会上回顾了医改的目标和政策措施,总结了医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挑战。他说:“在医改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有三个方面的挑战要特别的关注: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保持医改目前取得的成效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完善补偿政策是关键;第二是农村服务能力提高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怎样给予基层医护人员生活上的关注’是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瓶颈问题,必须‘培养、使用、提高、稳定’并重;第三个是服务效率的问题,‘如何调动700多万名医护人员投身医改的积极性’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如何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是各级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最后,他希望各地要树立信心,攻坚克难,尊重规律,开拓创新,落实医改的各项任务。

朱宝铎常务副会长就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接受采访时说:“农村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特别是远程医疗可以使患者在本地以最快、最省钱的方式接受到来自大医院专家的服务,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个很好的促进。‘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农村患者足不出村/乡就可以接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个瓶颈问题的关键。应该把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并具有长期效益的手段来抓,切实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进行医改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县、乡、村一体化的区域医疗是倡导的信息化模式。以县医院为中心,实现三级医疗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之路。协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挑选一些具有学习借鉴意义且有代表性的试点单位,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农村医疗信息化的工作能够更好、更快的推进。”

在下午举行的两个分论坛上,来自四川省新津县、江苏省常熟市、江西省吉安县、湖南省耒阳市、重庆市黔江区、河南省鹤壁市、浙江省宁波市和安徽省颍上县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地区在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体会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③ 妇女病普查花名册④ 儿童体检花名册

四档:① 高危孕产妇管理档案② 妇女病普查普治档案

③ 儿童健康体检档案④ 体弱儿管理档案 十三册:① 孕产妇系统管理登记册② 儿童系统管理登记册

③ 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登记册 ④ 育龄妇女登记册

⑤ 0—7岁儿童花名册⑥ 高危孕产妇登记册⑦ 孕产妇死亡登记册

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册⑨ 0—7岁儿童花名册儿及新法接生登记册

⑩ 服用斯利安情况登记册、

⑾ 4—6个月孕产妇B超筛查登记册

⑿ 贫困孕产妇调查登记册

⒀ 村医及接生员花名册

六 卡: ① 孕产妇系统管理卡② 儿童系统卡

上一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下一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