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2023-03-03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精神世界也日益丰富。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生命价值,特别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由此,如何将生命教育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文章对为何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做出解释,及结合实际提出在初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渗透;实践

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对生命有着更深的体悟,是每一位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师的一个选择,这能让学生更易吸收生物知识、体悟生命价值。

一、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一)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初中是一个学生思想形成、体悟生命价值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使学生在这个阶段得到正确的生命教育是教师生物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初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因为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然界的种种生命,最终提高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但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以单一的方式去传授学生知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以生命教育,那教师的教学内容将是多元的,也更具吸引力。初中教育渗透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正确的认识生命,也能让学生理解到生命背后存在的价值。除此以外,学生也将明白如何正确的去对待不同生命之间的关系,即尊重每一条鲜活的生命。生命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需要接受的教育,因为学生只有理解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后,才能知道生活和学习是为了什么,才能形成自己的格局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物教学和生命教学有机融合,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考虑到学生对生命的现有定义的正确与否以及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生物教育和生命教育,才能让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价值,这也就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能一成不变,而应与时俱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让学生充分明白生命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的目的。当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需要教师生物教学工作者充分了解与把握教材知识和课外延伸知识,以便教师更好地去做好生命教育工作。

除此以外,作为教学者的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只有这样,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初中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都讲究学生的体验和认知程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感情,生命教育更是如此。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应对此充满感情,而教师只有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明白生命的价值才能激发他们最纯真的感情,才能使得初中生物教學渗透生命教育是有意义的。另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科知识能否应用到现实中的问题,知识的积累往往是通过选择再保留下来的,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人文中的感性。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也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生命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人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价值和在社会中存在的形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生命存在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只有让生物科学更具人文价值,让学生对生命的体悟更加深刻,初中生物教学才能更好地与生命教育结合。

二、 使生命教育更好的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做法

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不应该是从单一的角度切入,教师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切实有效的方法:

(一)提前制订课程安排,更好的进行生命教育

只有在教学方案上精心准备,适时地进行生命教育或者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才能使生命教育更好地渗透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需要人文与科学结合,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生命,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初中生物老师自己要清楚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接受生命教育能力的不同制定合适的课程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内容的单一重复和结构上的不清晰,否则学生不仅不能在课堂上得到相应的收获,还会导致学生对生命背后的价值理解不到位,也就是说生物教学工作者没能达到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的含义和背后的价值,就需要教学工作者在课程安排上精心准备,结合实际情况,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当中。

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结合相关的模型进行知识的讲解。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与“生命起源”有关的图片或者适时的播放一些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纪录片。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能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学生对知识掌握熟悉以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悟生命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含义和生命背后存在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感悟生命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开放式的探究性课题,这也就意味着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这些生物科学探究。生物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周围环境中生物的观察能力,这与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大的相同点。因此,在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思考生命的内涵是初中生物教师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知识,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让教师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无法避免生物科学探究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在这些探究活动上狠下功夫,以帮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生命教育。

例如,学生周围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生命,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让学生对周边生物的观察,思考这些生物存在的意义和这些生物背后的价值,便能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更上一个台阶。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树木的树皮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外表皮是树木最外层部的死组织,由角质化的细胞组成,树皮除了能防寒防暑防止病虫害之外,主要是为了运送养料,这是树木能茁壮成长的重要原因。对校园内类似的生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就更能明白生命的强大和生命的含义。初中生物教材中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还有很多,教师合理的利用这些探究活动,结合生命教育,学生在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以外还能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态度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珍爱生命的态度,初中生物教师便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相应课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能避免学生对知识感到疲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教育就能更好地渗透初中生物教学中。当然,在讨论学习之前,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提前确定讨论话题,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避免讨论时出现不可控的状况。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让学生结合对生命的理解和相关知识发表评论,进而加强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健康地生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布研讨话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健康生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下准备相应的资料和知识点。在讨论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发表感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如此一来,学生便能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和关爱他人生命的必要性。以这样的方式教学,生命教育也就有了实际意义和价值,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切实有效。

(四)定期举办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初中生物教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加深他们对生命内涵的理解,让他们懂得生命并热爱生命,初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来吸引学生主动的学习。精彩的演讲能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主动地去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生命教育的意义。当然,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并获得相应的知识。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时刻集中,演讲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是单一的。为了丰富演讲内容,让结构更清晰,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生命体验和相关生物知识,并熟悉这些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主动的去理解生命背后的价值。

比如,在讲解“保护生命多样性”的课题时,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演讲开始前播放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視频或者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结合自身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讲解,在学习的同时穿插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所在。最终让学生坚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念,以达到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今初中生物教师的一个选择,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健康阳光的成长。当然,只有当一个学生热爱生命时,他才能对生命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才知道如何保护生命。一个学生人格的健全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还应对生命有自己的感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生命价值观,还要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只有做到了这些,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让生命教育更好地渗透初中生物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忱.初中生物课堂对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思考与实践[C]∥2019年教育与教师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9.

[2]王健芳,江陈盈.生命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1):143.

[3]田玉川.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科普童话,2017.

作者简介:胡锶齐,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亮点一:在职教师读博机会将不断增多

《计划》实施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按照有关程序办法,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对教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适当增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博士招生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完善教育博士选拔培养方案。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各地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

【简析】提升各学段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执行的教师学历基本标准为:学前阶段要求专科以上学历,小学阶段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初高中阶段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而事实上,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不少地方或学校招聘新教师,学历标准已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许多市区的小学招聘新教师,一般都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在此背景下,《计划》提出实施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能在很大范围内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尤其是“适当增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项,对于培养既有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教育家”型教师,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亮点二:师范生生源质量将进一步改善

《计划》实施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

【简析】要有效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加强师范生入学前的选拔考核,二是不断增强师范专业和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计划》中提出的“师范生入校后二次选拔”“师范专业提前批录取”等,就是要加强师范专业优秀生源选拔;而“公费师范生”及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幼儿教师五年制培养、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等举措,则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报读师范专业。《计划》提出的“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切实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亮点三:教师学习方式将有较大变革

《计划》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简析】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师教育工作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必将在多个维度给教师的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个体学习行为会在多个方面受到互联网的牵动,因此给教师提供一个优质的资源释放终端,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计划》中提出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应该说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而“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则是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日后,掌握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而非参考技能。

亮点四:建立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

《计划》实施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其中提出,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简析】当前,县级教师研训机构承担教师教育工作的能力较为薄弱,许多县级教师研训机构往往沦为当地教师参与研训的管理者、组织者、推荐者,而不是研训的提供者、实施者、引领者。其自身“造血”功能较弱,与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理念更新都有莫大关系。如今,《计划》倡导建设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各市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努力建设好本县的教师发展机构,逐渐把过去的“输血”功能转变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提升本土教师的教研能力。

亮点五:高度重视教育学科建设

《计划》实施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其中提出,高校对教师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特点。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简析】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公众常常把目光投向那些能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现实利益的实用型学科,而一些未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基础型学科往往受到冷落,致使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教育学科正在此列。为此,《计划》强调重视教育学科建设,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待遇和地位,有利于扭转教育学科的弱势地位,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本市数十所高等师范院校数十名音乐教师的采访和调查,就他们在高教和基础教育磨合对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高校音乐教师与基础教育更好地接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音乐教师 基础音乐

一、研究概况

采访对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

采访主题:高校音乐教师如何与基础音乐教育接轨

研究方法:访谈、问卷调查

二、有关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传统的基础音乐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呆板教育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这一历史性的变革,说明人们思想的进步性。同时,美育这一指导思想使得艺术教育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国家也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比如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这一《规程》明确规定:基础音乐的学习课程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普通高校的必选课程。音乐课已经不再是“副课”了,国家虽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每个学校都要一星期开设至少两课时的音乐教学,但是音乐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压力随着家长、学校以及时代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大,学生需要通过音乐课、艺术课来放松一下,释放一下学习压力,这样才能快乐地学习。往年,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研究一直空白短缺。但近些年,随着国际音乐交流活动的增多,媒体公共话语平台的宣传以及中国的音乐在世界取得的成就,音乐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当然,我们也会借鉴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和理念,取其精华,更好地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音乐教育在中国长期不受重视,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音乐的教学重知识理论,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死板木讷的教学会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忽视音乐本身的魅力。第二,在教学的方式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老师和同学之间是相互学习的状态,老师应该建立学生体验式教学的模式,特别是像对音乐这类特殊的课程来说,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了。第三,在音乐教学的具体内容上,老师只注重音乐知识或者技能的教授,好像学生只要会唱首歌,会弹琴,那就是会音乐了。第四,在评价体系中,主张通过比赛选拔的方式来决定优胜劣汰,对学生的音乐水准分个三六九等,忽视个性教学。第五,在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老师仍然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与同学沟通和交流,有些甚至是零交流。这样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办学理念与全国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不一致性

中国有很多很专业的音乐学院,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子踏入了音乐学习的大门,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兴趣,因为梦想,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正确去引导这些莘莘学子学习音乐的热情。这就对音乐学院办学开展教育的要求比较高。中国的很多音乐学院是近些年刚刚兴起的,因为起步晚,所以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基础设施,以及一些教学理念不一定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很多学校都是照搬别的专业的教学模式来发展音乐教育,这一思路是需要调整的。这样可能会导致,学校只在意学生的特长专长,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应该独立出来发展,不应该混合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很多学校将音乐专业和表演专业,播音专业混为一起,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是实践新兴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国家先进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导向,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方式,陶冶情操,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安排不合理

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为音乐界培养人才。培养具有音乐专业,综合素质,超高音乐素养,多才多艺的综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准的一类人,甚至可以跨领域发展音乐。所以,我们中小学培养模式应该从理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多方面来培养。

具体来说,我们不能仅仅把钢琴、古筝、各类乐器、声乐、形体、舞蹈等作为学生的基础课程,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乐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学习,也应该加强民族认同感,打开视野,往国际音乐,世界音乐的大门步入。

(三)教师及学生的个人定位不明确

这种定位是大多数师生都会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因为音乐专业本身的专业性比较强,跨领域发展也是有可能的,选择比较多。学音乐专业的可能会步入演艺生涯,可能去当主播、演员、导演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人,大都是师范学院毕业的,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也受到了限制,强调学生专注于技能,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这类仅仅专注于一类发展形态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最后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所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老师来说,必须给自己以及学生一个清晰的定位,我们需要培养的是音乐教师而不是音乐大家、作曲人、艺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都应该高,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还需要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综合素养。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信仰。

其次,学生需要自己给自己进行初步定位。

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的音乐水准可能没有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强,并且通过后天的学习,也不一定能达到一定的超高水准。所以,老师、学校、家长一定要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直持续下去的动力,只有你真正热爱音乐教育这一专业,你才有可能把它学好,然后往这一职业发展,将来更好地投身于中小学音乐文化教育建设。

(四)区域性基础音乐文化发展较慢

由于物质条件和传播途径不同,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音乐文化得不到很好地传播和发展。很多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比如内蒙古的呼麦、长调、各地方言歌曲等等。这些非常有特色的音乐体现了我们民族音乐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很多民族音乐已经踏入了国际的音乐舞台。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我们也应该将地方音乐带进课堂,让大家接触和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喜欢上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些音乐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不为人知,同时西洋音乐也大幅度地往中国涌入,对中国民族音乐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发展民族音乐,应该是每个不管是音乐人还是受过音乐教育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职责。我们要发扬民族音乐,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音乐,中国也有自己的音乐,那就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为了求得生存,也应该结合时代来改编它的方式,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听众和受众喜欢。

在大背景下,关于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以及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笔者的认知有限,所以可能存在某些还没有探讨和研究分析的方面,只能从一些现象上去分析问题,从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和观点。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要想求得发展,就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潮流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号:2014-DXS-078。

参考文献:

[1]黄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中国音乐,2010,(02).

[2]张慧.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队伍现状管窥——写在钢琴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之后[J]. 钢琴艺术,2008,(01).

[3]魏艳.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反观基础音乐教育[J].音乐生活,2012,(06).

[4]赵洁.从基础音乐教育看高校音乐教育现状[J].美与时代,2007,(12).

[5]肖荣.高校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与现实存在问题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4,(11).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幼儿教师教育责任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责任教育的行为。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实现责任的矛盾总是存在,因此责任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提升幼儿教师教育责任能力、提升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化解能力等策略实现教师教育责任。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对幼儿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出现冲突时,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的化解在其中有重要的意义。

一、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的内涵及其意义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责任教育的行为。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在这种意义上,幼儿园教育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的内涵

1.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的主体

教育责任主体是负责教育的人,也是履行教育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即教师。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一类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一名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园的要求,按照学校的标准、内容、方法进行教学,如果幼儿教师自己自由选择,由此会影响教育责任的承担。

2.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的客体

任何责任不仅主体有责任,客体也有责任。幼儿教师责任的客体即对谁负责,即幼儿教师对幼儿负责。从责任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对事与人的责任心。我们在这里讨论后两种形式的责任,即学生和教师。其中,幼儿的责任是对学习负责,教师的责任是对幼儿负责。幼儿教师对幼儿责任心的多少关系到了幼儿未来习惯的养成和发展。对幼儿负责是幼儿老师的责任,若幼儿教师不能尽职尽责,则承担不了幼儿教师教育的责任。

3.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幼儿教师教育的责任赋予了新的内容,幼儿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同时也承担着为社会培育身心健康的公民的责任。可以看出,教师的责任是幼儿和教师共同配合完成的。培育和保护幼儿,可以培养幼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的接班人。

二、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的冲突及成因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实现责任的矛盾总是存在。影响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的成因有:教师的责任心、环境的影响、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的内涵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实现责任的矛盾总是存在,在幼儿教师教学责任、社会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实际上代表不同的利益。父母则不然,父母和教师的愿望产生了冲突,然而内部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资本存量由家庭的资本存量决定。因此,研究与家庭资本的研究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弱势群体进行代际资本积累实现阶层流动的最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家庭资本反过来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而且这种影响多是负面的)。按阶段划分,在起点公平阶段,家庭资本可能干预教育的获得,引起入学机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过程公平阶段,家庭资本可能影响学业成就;在结果公平阶段,家庭资本则有可能改变客观市场性就业评价标准(注重人际关系)。家庭文化资本是家庭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家庭文化资本的多元化日益成为决定子女受教育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教育面临选择或困境的时候,家庭文化资本优越的学生,往往更有优势接受优秀教育或选择教育机会。为此,笔者会从教育公平的阶段划分入手,阐述家庭文化资本对教育公平影响的有限。

(二)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类型

责任主体面临冲突,责任的选择是痛苦的选择,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面对责任冲突,没有人能代替。在当代社会,价值标准的差异有很多不同。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责任沖突问题上,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利益冲突是多方面的,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的类型也是多方面的,有儿童和父母的利益、幼儿园利益与社会利益。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更多背诵几首诗,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几种技巧等等,在幼儿园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以健康的方式成长。

(三)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的成因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解决冲突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影响幼儿产生冲突的因素有:教师的责任心、环境的影响、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的冲突行为时,应该从培养幼儿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运用教学活动化解冲突行为及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等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社会行为等方面入手。为了使子女在获得继承性的家庭文化资本时不落后于人,父母为此需要做好应有准备,尽其所能,拥有一定的学历或文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经济能力范围内给孩子购买学习所需要的工具、书籍等。最重要的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品位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每一个重要时期。与此同时,家长还需更努力:首先,家长在工作之余,尽量带孩子去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参观学习;其次,在教育子女时,家长要善于利用学校和其他家庭的文化资源;最后,与年龄相仿、年级相通的学生和家长,建立长期互助交流的联盟团体模式,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对于平衡家庭文化资本大有裨益。

三、 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化解的策略

幼儿园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的化解影响其教学责任的实现。幼儿园教师教育责任冲突是多方面的,从根源化解幼儿教师教育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学前教育督导工作

在负责任意识中,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的化解取决于社会,必须进行教育督导。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有助于幼儿教师教育责任冲突的化解。

2. 加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有助于教师教育责任的化解。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儒家文化的思想根源,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当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3. 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

教学责任可以充分享受教学的自主性。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负责,这是实现教学责任的前提。教师应该与幼儿文化氛围相互支持和配合,幼儿教师的教学自由更体现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如教学如何教、如何评价、教学任务的分配,只有在这样教学自由的环境下,教师才能充分地实现教师的教学责任,幼儿才能更好地成长。

4. 提升幼儿教师教育责任能力

教学责任能力也是教师履行教学职责所需的主观条件。教师教育责任能力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积淀而形成的能力。幼儿教师的教育责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同化到内化的发展。

5. 增强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它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强烈渴望履行责任的生活中的積极情感态度。提高幼儿教师履行和承担意志和爱的责任,意志自由是责任的先决条件,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情感在责任意识中发挥作用,它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将责任归于一种责任范畴。特别是在幼儿教师中,这无疑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教学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定仁.教学论研究二十年[J]学前教育研究,2001,(5):64-65.

[2]叶澜.教育概论[J].教育科研.2004,3(7):28.

[3]汉斯.什么是责任[J].课程教育研究,2012,27(8):116-118.

[4]顾红亮.为他责任[J].中华少年,2011,2(5):127-128.

[5]杨国荣.伦理与存在[J].教育理论研究,2011,3(10):202-203.

[6]刘万海.“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责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7]徐青,农村幼儿园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5,3(1):84-88.

[8]罗国杰.伦理学[J].科技论坛,2012,1(1):67.

[9]鲁洁.道德教育的期待[J].黑龙江教育学报,2011,30(6):40-41.

[10]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J].课程教育究,2012,27(8):116-118.

作者简介:

徐娇,陕西省宝鸡市,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新理念,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新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课 教师 教育教学能力

从2008年秋季开始,山西省全面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这为我省的高中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新理念,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新的时代要求。因此,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除了传统的职业素质、技能外,还必须拥有:学习能力、教研能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等。

一、学习能力

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指教师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想教会学生某些知识,教师就得首先掌握比这些知识多几倍、十几倍的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民主的、融洽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等等。可见,在学会学习的当代,教师也必须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全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选修课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课程设置具有先进性、广泛性的特点;既具有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具有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现有专业知识,而且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观点,掌握最新信息,并不失时机地引入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专业的报刊、杂志、网站等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精神食粮;继续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学习的广阔天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另外,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通过函授或考取教育硕士,在职进行深造,也不失为一条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教研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具有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是一位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例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总目标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研能力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

阅读教育教学的书刊杂志,许多老师会发现一些新颖的、有创见的论文的提出的理念、方法等等,其实自己平常也有发现,但却由于没有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灵感稍纵即逝,无法化为文字。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当一名经验型的教师,而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有效地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和讨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课程资源是指学校教学科目的资料来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与拓展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思想认识的进步、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要靠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课堂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到各种影响,组织他们参加某些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阅读、演讲、收集资料、公益劳动等等,从多样的活动中受到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课堂教育更为有效的教育效果。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四部分:1.文字与音像资源:教材、政治教学报纸、教学网络、优质课光盘等;2.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3.实践活动资源:讨论、辩论、演示、参观、调查、访谈等;4.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

这些资源需要我们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例如,本校拥有的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本市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又如,每一学期,一些中学共青团都会组织共青团员开展义卖活动,所得资金除部分捐赠给老人院外,其余全部用于帮助本校的贫困学生。类似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再如,让学生了解无形市场的存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连接网络点击易趣网、淘金网、阿里巴巴等商品交易网站,使学生明白无形市场是怎样存在的,商品交易是如何进行的。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的知识。

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总之,新课程在教师行为中生成,教师在新课程中走向成长。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信息源,更是才能和兴趣的激发者,特别是创造才能和创造兴趣;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切实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会负责、会关心、肯进取,成为知识丰富和身心健康的现代人。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从而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可能自由地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明光主编.《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成平主编.《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王正平.郑百伟主编.《教育伦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4]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凤鸣中学

上一篇:教师教育小论文下一篇:教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