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范文

2023-10-07

垄断竞争范文第1篇


“冰丝带”效果图

“这个场馆非常美丽。”2021年10月,在国家速滑馆进行的“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上,荷兰运动员克莱依维尔德如此点赞。

国家速滑馆有着绚丽、通透的外观,外墙曲面由低到高盘旋成22条飘逸的丝带,就像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因此又得昵称“冰丝带”。

支撑起建筑绚丽“外衣”的,是一副钢结构主受力“骨架”,主要包括屋面索网、环桁架和外侧幕墙斜拉索。“骨架”虽由钢材料打造而成,却显得轻灵、飘逸。为了将其打造成无懈可击的钢筋铁骨,设计、制造和施工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次次挑战自我、突破难关。

2021年10月,国家速滑馆项目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20年5月,它荣获2019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这是国内钢结构行业的最高奖项。

圈内人对此评价是:“当之无愧!”

一开始,北京建院复杂结构研究院钢结构研究所副所长王哲以为外侧幕墙就是挑战所在,“ 做下来才发现,这个项目没有简单的地方”。


力之美

“如果把建筑比喻成一个孩子,那么,建筑师决定他长什么样,结构工程师为他造骨架,设备工程师为他造器官,电气工程师为他造血管经络。”王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王哲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北京建院)的一名结构工程师,专注研究“骨子里的城市美”。诞生于1949年的北京建院是我国第一家国有大型民用建筑设计研究机构,其下属的复杂结构研究院专攻复杂结构设计。王哲现任复杂结构研究院钢结构研究所副所长,团队成员30余人,主要工作便是给难度高、非常规形态的建筑搭骨架。

郑方是北京建院的副总建筑师,也是国家速滑馆的设计总负责人。2017年,由郑方牵头,北京建院成立了近40人的国家速滑馆项目组,王哲的钢结构团队进驻5人。

在郑方的设计图上,速滑馆外侧幕墙造型是在立面基准线上弯曲4次,形成层叠褶皱,如同天坛层叠的屋顶,因此被称为天坛曲面,视觉效果自然流畅;不同于天坛的土木结构,它需要用钢和玻璃实现类似“冰皮”的通透效果。

王哲第一眼盯上的就是设计图上那“拐来拐去”的天坛曲面:“就结构而言,这不是个合理、高效的受力形态,属于‘失稳’形态——是个有挑战的活儿。”

近年来,许多新建索网结构体育场馆的外形都是上大下小,形似一个“大碗”,比如鸟巢、苏州奥体中心等。和它们不同的是,国家速滑馆在“碗”的坯子外面,多了一个天坛曲线造型的“冰皮”,用以实现建筑外观和某些功能。因此,变量更多,建设难度更高。

王哲曾参与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贵州“天眼”和北京大兴机场的结构设计,它们都属于非常规结构,设计难度等级高。

“从结构难度而言,国家速滑馆与贵州“天眼”和北京大兴机场有得一拼,某些方面甚至要求更高、更严格。”王哲说。

陈彬磊是北京建院的结构设计总监,他如此形容北京建院几个代表作的结构设计之美:北京大兴机场为“极之美”,深圳湾体育中心为“简之美”,北京小汤山医院为“急之美”,商务部大楼改造项目为“变之美”,国家速滑馆为“力之美”。
织天幕

一开始,王哲以为外侧幕墙就是挑战所在,“做下来才发现,这个项目没有简单的地方”。

屋面结构是另一大挑战。

最初,屋面结构设计为桁架方案。对于大跨度空间而言,桁架是首选。大兴机场的中央大厅是直径180米的大跨度无柱空间,惊艳世人。但在结构工程师眼中,大跨度并不难解决,加高桁架的高度即可,这一技术已相当成熟。

国家速滑馆屋面南北向跨度198米,东西向124米,桁架的合理高度应为8米-10米。

“那样的话,建筑整体会被拉高,从扁的‘冰锥’形变成胖的‘冰桶’形,会变丑,造型受影响太大。”王哲说。

索网结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单根钢索直径仅约70毫米,双索交错也不过百余毫米,加上其他必要的空间,整个屋面结构高度可控制在0.5米之内,与8米-10米相比,這一数据令人欣慰。

最终,团队设计出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的体育馆屋面,从南北向拉伸出60根稳定索,东西向拉伸出98根承重索,二者双向纵横交错,编织成一张“天幕”,形成屋面“骨架”。

“就像一个羽毛球拍‘绷’在了场馆上方。”王哲打了个比方,只不过这个“球拍”不是平面,而是马鞍形曲面,最高处与最低处落差达18米。

与桁架不同,索网结构属于预应力结构——钢索本身是软的,只有先给它一部分力,才能有“刚度”,承载重量。用王哲的话来说,羽毛球拍的线得先绷紧了,才能打球。

不仅是“天幕”的158根索,还有支撑外侧幕墙的120根斜拉索,都需要预先给力绷住,每一根索需要的力度大小各不相同,而“力”与“形”又会相互影响。国家速滑馆几乎全部由三维曲面构成,结构上彼此联动,每一根钢索的受力甚至一个螺栓的定位等都会牵一发动全身,稍有误差,都将导致形态发生改变或者功能受到影响。

“难”并不意味着无法实现。最终,团队为这个项目开发出“多重弹性边界索网找形方法”,用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项目中引入的外侧带斜拉索的圈梁索网结构体系,也是在世界建筑场馆中的首次应用。

为了保证实操阶段万无一失,设计团队利用计算机空间建模,将场馆建设完整演习了一遍;由于变量多,模拟工况达33956种,仅“天幕”部分的主要工况就超3000种,运算量过于庞大,普通计算机无法满足需求,需利用超算中心才能完成。王哲说,常规建筑的工况一般不超过1000种。

由于项目施工复杂,设计团队需要大量介入施工方案,和施工团队难免意见不一致。王哲回忆:“过程中大家经常‘吵架’——吵得多了去了。但每一次都会在数据、逻辑和事实面前取得一致。现在嘛,彼此都比较融洽,关系不错,就像战友。”
国产索

钢索最终确定选用高钒密闭索,其强度等级为1570兆帕,即每平方毫米可承受1570牛顿的力。1平方毫米约为普通铅笔的笔芯横截面大小,1570牛顿为160公斤物体的重力大小,近3个成年人的重量。

索网方案确定之后,面临的选择是:用进口索还是国产索?

当时国内还未能生产建筑用的大直径高强度高钒密闭索,仅有供矿山等领域用的、强度等级为数百兆帕的小直径高钒密闭索。

进口索价格高,供货周期长,而国产索需要科研攻克技术关,但可以借冬奥契机推动国产化,打破发达国家对市场的垄断。

建设团队调研并走访了多家国内具备高钒密闭索生产潜力的企业,摸清情况后,最终的决定是:用国产索。

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国家速滑馆总工程师李久林是推动这一决定落地的关键人物之一。多年前,他亦是推动“鸟巢”所需Q460高强钢国产化的关键人物,我国高强钢行业自此呈现井喷式发展,对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起到强大助推作用。

最后,河北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并成功研发出1570级的高钒密闭索。随之而来的,同样是国内高钒密闭索产业的高速增长,进口索价格降低一半以上。

国产索的耐久性如何,是王哲关注的重点,毕竟以前没有工程案例实践。而国家速滑馆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
“冰丝带”索网全景

疲劳实验是检测质量的重要手段。

考虑到单根钢索可能承受的最大力和最小力,以及最大折角2度等因素,进行200万次疲劳拉伸测试;模拟现场风、水、气等环境因素对样本进行耐腐蚀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对100年使用寿命预期“可持乐观态度”。

王哲介绍,巨力索具科研攻关高钒密闭索,攻克的关鍵技术是将高强度等级的圆形钢丝拉伸为Z型钢丝,“巨力往前迈出了创新的一小步,各种因素聚合之下,带动了行业的进步,社会意义重大”。

结构设计过程中,超大跨度索网结构解决屋面高度、首次在建筑上实现外侧带斜拉索的结构体系、在钢索锚固处放置索力保持器以防高温松弛……创新更是无所不在。

王哲团队甚至改良了钢索索夹的结构设计,令原本160公斤重的索夹降为120公斤,场馆用到的索夹超1000个,此举既减轻了屋面重量,又有利于现场施工操作。

在他看来,要往前发展,就一定得创新。“创新的结果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无法控制;但每一个工程设计,我们都会不停地去创新。对我们来说,创新几乎成为奥运建设融入骨髓的工作方法。”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你不让我创新,我也会去创新。”

垄断竞争范文第2篇

摘要:自从中国加入世贸之后,经济开始飞速发展,而银行业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五年,在这十五问我们已经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GDP发展脚步明显加快,但是在一些具体的领域其竞争力仍然不及西方国家。银行作为金融业的大亨,它的运营成功与否通常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向,而经营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的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因此,如何提高经营效率成为发展的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银行效率测评的项目,以及影响因素和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进行总结,银行产权结构,不良资产率,中间业务收入和资本充足率、银行员工素质等都会影响银行效率。

关键词:银行效率;测评分类;影响因素

市场经济下,中国的国有银行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国有银行的运营效率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众多因素的制衡,如何认识这些“拦路虎”,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更快的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新方向是我们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银行效率分类

銀行效率是指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者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究其实质可以看做是银行对其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是银行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因为研究的项目不同所以对于银行效率有不同的评判方法,目前接受度最普遍的是分成三类——银行规模效率、银行范围效率、银行X-效率。

银行规模效率:规模效率是衡量银行在最佳规模时期即成本曲线最低时生产成本减少的水平。如果这时产出增长率高于成本的增长率,那么该银行就是处于规模有效率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采取扩大经营规模那么就可以使效率提高;相反,如果产出增长率低于成本增长率时这时的银行是处于无效率状态,如果继续追加扩大规模无疑是雪上加霜;当产出增长率和成本增长率持平时,那么银行处于常数态规模效率。根据相关研究得知,忽略银行自身规模大小的问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规模扩大一倍,那么平均成本就会下降5到8个百分点。但是规模效率是有一定范围的,如果能够将规模处在合理的范围内,相应的规模经济就变成提高银行效率的关键所在。

银行范围效率:效率范围指的是银行是否投入了最节省的投入成本。产出水平给定,如果银行经营多种业务的成本要比其他专业经营单项的银行成本低的话,那么经营多种业务的银行就存在范围效率;如果是相反情况的话,那么则是范围不经济。影响银行出现业务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各种投入的分享,或者是经营范围的扩大。我国的银行业,由于经营业务的单一,对于涉外业务所涉猎的也较少,至于投资业务更是微不足道,所以说存在着范围不经济的情况。

银行X-效率:X-效率被认为是决定金融机构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对于银行效率的研究层面也由原来的规模和范围效率扩展到Xm效率。据相关专家研究表明规模或者是范围的不经济所导致的低效率不会超过总成本的5%,但是如果能衡量管理层的成本而且进行最大化的产出能力的X-效率能够使成本节约20%。所以说要想提高银行运营效率控制X-效率是关键所在。

二、银行效率测评方法

基于中国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所以研究方法也是依据现实情况所制定的,现在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制度分析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针对“特色”理论,采用了产权理论,实行制度分析法。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定量分析法量化银行的效率,在分析中量化每一个因素对银行效率影响的程度。3、分析比较法,对银行效率测量的方法进行归纳,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DEA的方法来测量银行效率,找出影响因素并确定出影响最大的因素。4、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适用接受度较高的测评方法,运用此方法可以测算出银行总体效率和规模效率。

三、国有银行效率测度的影响因素

(一)产权结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度不断加深,国有银行体制也是在不断地调整。但是时至今日国有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而且竞争力也不强。经过多年的改革,现在的“四大银行”仍然还是国家支持的独资银行。这种较为单一的模式给国有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

(二)规模经营

目前来看,我国产业的集中程度要远远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但是金融业的集中程度却要比那些发达国家都要高。从对两者的数据分析来看,国内的经营规模较大,银行的集中程度要比企业的集中度高,而且国有银行所占的金融份额要比其他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高出很多;国有银行在各地的分支银行众多,正因如此交易费用过高,而且人员过多不好管理,经常会造成人员冗杂现象,而且海外市场迟迟没有打开,其他国家很少能看到我们国家的银行分支;国外业务经营规模过小,目前国内的各大银行业务较为单一,海外业务涉及量更少,因此国有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与我们改革开放所实行的对外走是有所出入的。

(三)缺乏金融创新

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但是由于受到科研技术、国家政策和面对市场等方面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上升空间较大,如果要具体细化的话主要是金融管制较为严格,缺乏内在创新动力而且经营的业务品种单一,规模小;对于一些负债类传统项目创新较多但是资产类较少,而且监管方面没有进一步的完善。

(四)市场结构对于银行效率的影响

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绩效所以说市场结构对于提升银行效率是有重大作用的。目前中国的银行市场结构呈现出国有银行垄断的状态,银行产业高度集中,正是由于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使之失去了激烈的竞争压力,进步以及创新空间较小。

(五)浮动工资

国有银行的工资在进行改革前一般为固定工资,浮动工资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有银行的有效经营,现在各种激励性的工资正在逐步增加,比如一些奖金和津贴。浮动工资主要是根据银行效率来进行计算的,效率越高那么浮动工资也会越来越多,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经营效率相挂钩,这对于促进银行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利润留成

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存款和贷款之间的空差。目前来看,我国的国有银行的利益追求还挺停留在追求存款,和贷款金额的最大化,往往忽视了效率的最大化。边际利润留成增长会使得边际存款和贷款同时增长,银行如果没有这个权利可能就会降低对企业贷款的意向。所以利润留成应该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想要银行经营效率最大化的结果,那么只能是在改革后的留利机制进行刺激,也就是说银行的可支配剩余决定着银行的发展效率。

(七)教育程度

一般来说银行的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人力资源的素质也就越高,这对于银行的效率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影响。根据研究表明在影响银行效率增长的因素中,员工教育程度占有60%的份额。因此可以看出,银行的教育程度与运行效率成因果关系,要想提高银行效率必须要大量引进高素质人才。

四、提高银行效率的相关措施

根据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我们可以总结出提高效率的相关策略,银行资产质量对于银行效率有着积极效应,相对应的节约成本,降低不良资产,均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增加浮动工资,每增加浮动工资一个单位,效率就可以增长0.5个百分点;银行效率对于人力资本依赖程度较高,特别是处在电子商业化以及网络化的时代中,对于人力资源的运用应该更加的灵活;在竞争力方面,国有银行目前处于垄断发展阶段,国有银行彼此之间的竞争压力对于促进效率增长并没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和一些新兴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对于效率增长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想要进一步提高国有银行运营效率必须多管齐下。

五、结论

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如果不抛弃以前的运行模式那么在提高效率方面将会成为空谈。经济日益发展,要想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进行竞争那么必须在资产结构,运行模式,资产规模以及效率规模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并且要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提高自身竞争力。

垄断竞争范文第3篇

[摘要] 我国的公用事业行业由于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行业垄断,导致了非国有资产难于介入、公益性与营利性共存、效率低下与高报酬同在的问题,从企业内外查找原因,主要有市场条件、企业自身的产权主体地位、企业内部的治理机制等影响因素。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目的的市场结构改革;以彻底实现政企分离、明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为目的的政府管理体制重建;以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构建。

[关键词] 垄断行业 市场竞争 国企改革

一、我国垄断行业现状

在我国,公用事业行业由于其自然垄断属性或行政垄断属性而共同形成了垄断行业。自然垄断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单一企业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持续下降,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如电信行业、电力行业等;行政垄断是用行政权力控制市场准入,在一个市场只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如石油行业等。这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涉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往往与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或生产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这些行业大都实行国有,其拥有的资源和资产也是数量巨大的。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资产最集中的十大行业,数量上占62.7%,拥有的资产总量占94.1%。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几乎全为国有企业所占据;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运输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或领域中,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所占比重也在90%以上。

具体看一些行业的市场份额,如我国石油行业的三家公司,即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三家的市场份额占石油行业的90%;电信行业市场主要由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这几家公司占据;电力行业则是华能、华电、国电、大唐、中电投这五大发电集团的天下。

我国已经开始对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进行初步的改革,但改革尚未取得显著成效,股权结构仍然以国家绝对控股为主,资产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制度缺失,甚至有企业还保留着某些行政性职能。一些政府主管部门也对这些企业存在保护意识,垄断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没有到位,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垄断行业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反对声和置疑声,如手机收费问题、燃气初装费问题……此外,垄断行业员工的高薪酬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薪酬的公平性问题也凸显出来。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完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垄断行业面临的问题

1.非国有资产难于介入

垄断行业企业往往规模大,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顾及公共利益。而私营企业或能力有限,或有利润主导的价值取向难以符合国家要求的社会目标,因此,私人投资一般不愿涉及垄断行业领域,引入社会资金、国外资本等参与公用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垄断行业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即使通过竞争打破了现有的垄断局面,新的垄断又会形成。还有,这些行业大都属于“关键领域”,往往要求国有资本控股,有的企业还有国有独资的要求。非国有资产如何与国有资产有效合作,如何把握垄断的“度”,这是垄断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2.公益性与营利性共存

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既追求公共目标又追求市场上的营利目标。受企业利益、部门和地方利益的驱动,再加上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垄断行业表现出追逐垄断利润的动机。如电信部门收取的电话初装费、选号费,电力部门收取的线路改装费,热力公司、煤气公司收取的初装费等等,面对强制交易行为,消费者由于别无选择或者选择余地小,一旦提出疑义,就以停止主营业务相要挟。另外,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性价比较低,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害,如中国消费者购买民航票价的相对价格是美国消费者的32倍。这些都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不满,垄断行业如何在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矛盾中生存与发展,这也是一个困境。

3.效率低下与高报酬同存

一些垄断行业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却为社会提供了较少的产出,不少企业浪费严重甚至严重亏损。如电力行业占用了8000亿元资产存量,每年只有80多亿元利润。垄断行业对上下游的竞争性业务实行垂直一体化垄断,限制其他市场主体进入竞争,所以会导致效率低下。此外,垄断行业员工的收入水平增长过快,远远超过了社会平均收入增长水平。1978年~2002年,全社会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了19.2倍,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增长了22.1倍,而且增速远远超过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等。公用事业垄断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效益,维护公众利益,却带来了高成本和低效率,这构成了垄断行业经营管理中又一大问题。

三、原因探析

我国垄断行业出现上述问题,从企业内外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三:行业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条件、企业自身的产权主体地位、企业内部的治理机制。

1.市场条件

市场竞争是产权变革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当市场趋于完全垄断时,产权对企业管理者没有任何激励作用,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就能直接达到营利的目的,管理者无需进行技术创新,更没有改善企业治理机制的动力。由于市场竞争条件不完善,低效率、高成本的问题层出不穷,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此外,缺乏竞争使垄断企业具有强势地位,普通消费者却缺乏选择的余地,成为消费的弱势群体。

2.产权主体

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是有效竞争的必要保证。对垄断行业来说,政府主管机构有三重身份: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行业的管制者、企业的直接运营者。由于政企不分,或者国企改革得不彻底,企业还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此时开展的竞争也不是有效竞争。多元化产权格局的形成,有助于彻底实现政企分开,进而促进有效竞争的形成。

3.公司治理机制

企业绩效取决于企业的治理机制。该机制不仅包括狭义的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概括了公司的各项分配激励制度、经理选聘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控有关的其他制度。改革前的垄断行业企业未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也无法体现。如,产品市场的竞争扩大了产权激励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扩大了上岗激励的作用等。企业内部的治理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对策建议

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可分为三个层面:市场结构改革,目的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重构政府管理体制,目的是彻底实现政企分离,明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1.进行市场结构改革

垄断行业国企改革的第一个层面是改革市场结构,分割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垄断行业的竞争应该是一种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统一的有效竞争。在自然垄断性业务中,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只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且由国家控股;对于一般竞争性业务,则应该放松进入管制,由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对垄断行业的业务进行垂直分割并細化。如电力行业分为发电、输电和供电;邮政业务分为三级邮件和快递业务,在此基础上依业务不同予以剥离。其次,在细化业务的基础上,区分垄断与竞争业务,成立不存在隶属关系的法人实体,如电力行业中的输电、邮政中的一级邮件业务等视为公用事业垄断业务,而这些行业中的其他环节或部门视为竞争性业务。最后,即使自然垄断业务部分也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如电信行业的IP电话、服务器托管等业务领域。

2.重构政府管理体制

(1)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内容

改革后的垄断行业的经营主体从单一的国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政府管理体制的内容也应随之改革,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应成立独立的政府管理机构,管理内容应包括四方面:第一,对残存的自然垄断领域实施激励性管理;第二,在从自然垄断向充分竞争过渡过程中实行以保护有效竞争为目的的不对称管理;第三,在充分竞争实现后,健全反垄断管理;第四,在推行上述经济性管理的同时,完善社会性管理。

(2)加强垄断行业立法

有关管理部门对垄断行业要依法治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管制原则。我国已有一些针对特殊垄断行业的专门法律,如《铁路法》、《电力法》、《邮电法》等,但其立法理念主要是保证国家基础设施安全,而不是规范行业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此外,虽然已经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它针对的是企业,还没有将政府本身的垄断行为纳入反垄断的范畴,因此还不是一部反垄断法。因此,现有的法律是不充分的,加强垄断行业立法势在必行。

3.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从市场环境背景来看,垄断行业企业也要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形成其竞争优势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关键环节。借鉴国外相关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垄断行业现状,形成适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现竞争机制的作用,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改革传统的人事制度,完善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垄断行业的员工收入水平高,收入增长速度快,福利待遇好,因此晋升激励不足。从行业整体来看,垄断企业缺乏竞争氛围,员工缺乏提高绩效的动力,对垄断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才是关键。

(3)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

垄断行业企业也要面对消费者,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客户关系管理制度或者服务制度的完善也是重要的环节。目前,很多消费者对垄断行业企业的不满和投诉都集中于服务或者与价格相关的问题上。解决服务问题,首先要在企业内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其次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服务质量方面的培训,最后要完善对员工服务的监督机制,把服务落到实处。解决与价格相关的问题,则需要制定与成本和价格决策相关的制度。

(4)建立成本约束及价格决策机制

价格的核心问题是成本,对于成本约束,应根据不同垄断行业的特点,制定成本核算办法,明确成本构成及主要费用的计算标准或分摊办法;然后建立并实施垄断企业定期成本监审制度,对当前成本水平进行约束,防止成本非正常上升。在价格决策机制的制定方面,首先是落实已有的规章制度,如价格决策集体审议制度等,同时加强监督,建立价格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王锐: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2]王廷惠:用事业垄断边界变化与政府管制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6期

[3]谢地景玉琴:论公用事业垄断与国有经济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4]卞彬:论公用事业行业垄断价格的特征与规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5]王俊豪: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实践[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期

[6]张青: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国企改革的模式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07第1期

垄断竞争范文第4篇

【摘要】教育行政是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财产等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的统称。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依照有关法律或制度的规定,确保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教育行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精力,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教育行政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学校教育行政工作以传统方式运作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过时的意识形态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发展机会。面对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教育行政职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发展,并且探索创新的教育行政发展策略。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教育行政的基本意义概述和学校教育行政工作的开展现状,并且探索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有效领导、效率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工作的目的是要依托一定的机构和行政体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和行政职能,领导和指导师生开展各项学校工作任务,并按規定组织教育活动。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与有效教育行政管理的预期值还有一定的距离。故而当前教育行政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索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且做到与教育同步和谐发展。

一、教育行政概述

(一)教育行政及其服务职能

教育行政是国家作为公共事务对教育进行决策、组织、调控和管理,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管理统称。并且要根据教育情况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根据各级学校的发展情况确定管理内容,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路线。在组织层面上看,教育行政是中央到地方的层级结构;从方法和意识形态上看,教育行政是针对学校的特殊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服务活动的教育规定,如高校教育管理的规划和制定、相关教育法律法规、高校教育管理监督评价等一系列学校运作的一般规章制度。

(二)教育行政研究的目标

高校要依靠教育行政来实现自身发展,教育行政的服务功能仍有提升空间。 本文通过对日常教育行政工作的探索,结合相关研究的观点和内容,分析了大部分学校教育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学校教育行政工作的未来发展为导向,探索解决学校教学行政工作的途径,以求让学校的教育行政工作更有效率,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循。

(三)教育行政专业化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或培训,具有优越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从事专门的教育行政活动,解决教育和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促进教育进步,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薪金和社会地位的一群教育行政人员。他必须符合以下标准:具有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教育职业道德;通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有专业组织等。从事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行政人员必须在任职前和任职期间接受长期培训;并且教育行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或工作技巧,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并且要有实现为政府、社会、学校服务的意识。由此可见,教育行政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工作。根据教育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的不同,教育行政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家级教育行政人员,二是中小学教育行政人员,三是大学行政。这三个种类代表了教育系统的三大部门,即政府教育部门、基础教育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

二、现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中央集权是先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集中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虽然对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集中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为政治服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与教学理论无关。同时,这种教育行政发展模式没有结合国民经济结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而且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行政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式,为教育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然而,现有的传统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在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下,强调提高教育地位为政治服务,学校的教育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发挥。

三、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

(一)教师

教师是教育机构(学校)从事知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人员,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 教师普遍具有学历高、业务素质高、思想品德高的特点。因此,在管理教师时,应主要从尊重和服务的角度进行,不应采取影响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极端手段。

(二)学生

学生是教育机构(学校)接受知识传授的对象,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对象。在处理学生或与学生有关的问题时,要能够根据年龄、教育程度等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并把握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要根据学生接受新鲜信息的能力强,心理承受能力低等特点,开展恰当适宜的教学管理工作。

(三)行政干部

行政管理人员属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骨干少数”。 这个群体虽然规模较小,但大多占据一定的领导职位。 它们既是教育行政的主体,也是教育行政必须接受的客体。 在行政干部的教育行政管理中,要掌握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学校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育行政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的世界发展过程中,民主是重要的发展因素,教育的发展当然也是如此。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教育民主化已经非常成熟,不仅有决策、实施和监督的机构,而且有成熟的教育民主立法支持。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对教育没有管理权,但各州却对教育有管理权。在德国,1969年以后,政府还对教育增加了很大的行政权,除此之外还成立了教育部和科学部和相关的行政执行单位。在教育法律上,除了宪法中一些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定外,各个管控和执法部门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和美国的《国防教育法》等,都让教育象征变得更加民主。

教育行政民主化的实现,使得现阶段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具有民主权利。除了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育专业问题的分析之外,它必须具有民主化的特点,特别是在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要展示平等主义教育的民主制度。例如,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就是教育行政制度民主化的一个方面,所有学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政策的控制和监督中,还需要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并且在参与教育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实现全民参与教育,以减少独裁者的教育独裁。对此,不仅我国,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教育制度,即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弘扬民主精神,然后通过群众意见制定相关教育政策。

五、当前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

(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培训作为提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重要教研活动,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在参加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的时候,促进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创造力的不断提升。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积极参加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的意识,不能将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作为目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这种情况会导致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较低,跟不上时代要求,不利于教育管理的发展。

(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知识淡薄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教育方针的倡导者,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直接挂钩,要想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起教育管理意识,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带动学校教育的发展。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教育理论的實践意识淡薄,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不相匹配。

(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理念落后

就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将日常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师培训和学校秩序德育管理上,很少创新改革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这就导致在办学理念上,大多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只重视教育硬件和教育成果,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法制观念、民主观念、情感管理等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学校的教育缺乏专业性,失去了教育的灵魂。

(四)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不到位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只是优化学校教学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和学校硬件设施水平,更多的是对教师队伍的组建和培训管理。首先是教师的挑选和任用上,作为学校的领头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在任用教师时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还要注重教师队伍之间的相互配合,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全面协调地搭配。其次是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在向教师传输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思想化认知,培养教师的先进教学观念,建设高水平的教师班子。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软实力。

(五)教育行政部门机构膨胀

教育行政是学校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学校教育行政最主要的问题是非学术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行政扩张和大量过剩人员的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科学研究的相关进步和发展。非学术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行政扩张在思想上受到官本位观念的影响,这与原有的薪酬制度、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在教育发展的多年以来,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和教育人员的设置经历了“先增后减”的恶性循环。教育行政部门分类越来越多,职能划分越来越细。此外,在教育机构内部,由于职能分工差距严重,管理者在具体的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配合,导致教育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拖沓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未来的教育行政发展要杜绝机构膨胀现象,要弘扬价值多元化理念,理顺和调整高校非教学科研机构,建立高效、精干、务实、诚信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六)办事效率低下

在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们不重视行政工作的复杂性,想法过于理想化,认为工作只需要热情和理想。并且大多数都存在安于现状、工作方式保守等问题,导致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另外,由于教育行政人员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不是被服务的对象,因此他们的工作态度是消极的,很难积极改变工作方式和更新管理模式,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虽然教育行政管理方式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步伐,但大部分行政人员还没有树立服务型工作的观念,服务意识还比较低,且大多采取采用传统的行政工作方式。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学历参差不齐,工作效率与薪酬不匹配。这种现象并不是少数,反映出高校教育行政人员服务意识的缺失。此外,在一些高校教育行政工作中,制定的规章制度过于死板,日常工作流程形式化,导致相关教育行政人员墨守成规,不求上进,无法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行政工作的深化改革。

(七)限制学术发展

教育体制内有两种基本的权力形式,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这似乎已成为全球共识。如何用好这两种权力,让他们根据学校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各取所长,各显其能,各负其责,达到高水平教育系统的协调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当两个决策或权力系统在一个组织中并存时,除了具有相互制约和互补的优点外,还具有相互对立和对抗的有害作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行政权力的泛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权力的行使,这是目前教育体制中一个独特且日益严重的问题。在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必然导致学术权力的丧失。表现为一线教师业务需求难以被满足,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被采纳,高校“官方化”思维和部门化倾向很严重,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概念也只是纸上谈兵。

(八)体制运行的低市场化

事实上,严格来说,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垄断市场。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的组织、投资和管理几乎被政府垄断。众所周知,财政拨款是高校造血功能维持一定收支平衡的主要手段。在政府的垄断下,大学没有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市场独立性也存在缺陷,投资的整体效率自然得不到保障。二是以“放管”“赋能”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被利用,没有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行政机制。三是开放式国际教育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这不仅影响了教育行政的经济功能发展,还不利于高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六、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策略

(一)提升自身教育素养,发展教育管理意识

针对目前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管理意识淡薄的情况,应该首先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发展教育管理意识。作为一个学校的行政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水平和学校的教学水平直接挂钩,所以作为一个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提升自身教育素养,增强自身的教育知识,积极参加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班,提升自我的职能认知,加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气优化,做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另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理念,发展现代管理教学手段,在增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实践。要敢于改变现状,敢于开拓,只有这样,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才能发展敏锐的教育政策贯彻能力,及时调整工作方向,促进本校的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教育行政班子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当今教育事业正处于新时代教育变革洪流之中,新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已经可以称之为教育大发展时代。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培养管理层面的领导人才,更要参与构建教科研结合的教学新时代。如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使学校教育行政人员需要对教育管理理念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只有走在教育改革的前端,才能将最新的教育管理知识运用在学校管理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引导学校领导人员要把工作中的问题作为研究项目,在管理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积极开展各类管理教研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工具和优质网络资源,进行管理交流互动。这样不仅更新了管理理念,还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层面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建设新型的学校管理行政队伍,提升学校的统筹管理水平。

(三)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教师能力

教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研教改,同时也影响着学校校风、学风、教风,还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关键。首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良好道德水准,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其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围绕学校教学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在教学研究中运用先进的创新发展理念,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和深入引导,树立教师的创新思维,确保教师能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充当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保驾护航的角色。再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依托老教师的深厚教学经验,带动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系统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同时要带动教师团队不断地优化合作,创新提升,肩负起学校教学水平提升,实现教育发展的愿景。

(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学实力

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是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行政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学校不只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建设资金,还要设置专业人员定期检修和维护教学设备,提升教学信息化使用水平。例如:学校计算机系统、文件扫描仪、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和后期维护等。其次,要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作为学生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巨大的,只有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学习效率。所以就要求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注重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栽种花草树木,修建文化角落,加深学校的书香气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的素质化硬件设施建设也同样重要,比如:操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信息技术教室、各种体育设施等,都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建设内容,需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建设并引起重视,秉持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五)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反思

在学校的管理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确保教学生态平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管理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改进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另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可以采取其他的科学评价方式,像老师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一样,得到最客观的教育管理反馈,并听取他人的意见,进行适时的改进。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信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热线”,不只倾听教师的意见,还有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同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更应注重对自己管理工作的外界评价,废除同一个评价标准、同一种回答、忽视管理水平发展的评价机制。要真正做到反思促進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建设更美好的学校校园。

(六)确立正确的教育督导督政制度

在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中,教育监督主要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照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行检查。其中,教育督导任务包括两种,一种是对行政的督导,一种是对学校的督导。无论何种形式,它都是当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适应教育行政工作性质和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要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监管力度减弱,积极看待监管工作,认为其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指挥失误和管理失误。但是换言之,监管也是克服学校管理不足的主要问题,因为在传统模式中,往往会出现“管不了、抓不到”的情况,所以要在未来的行政工作中使这种关系可以确保的教育工作得到落实。

(七)高度推动信息化管理

构建学校教学行政管理创新模式,还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与时俱进。学校事务繁多,科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快管理效率,简化管理流程,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透明。因此,要改革和创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就必须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数据进行整合,多人协同工作,简化流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推动行政管理改革和创新,还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八)拓宽办学的融资途径

在现行的大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非常有必要彻底打破传统的仅依靠政府投资的学校管理模式。相应的,要拓宽高校办学的实际资金渠道,尽可能多地引入社会资金,特别是要有效落实公共投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是资金驱动、市场资源配置。因此,高校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此外,高等教育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或开展科研工作,为运营学校和科研经费争取更多资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取得成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设立专门的校管筹款机构,向全社会发起校管筹款工作。

(九)采用多元化教育行政运作模式

为顺应当前高校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运作方式也应践行多元化发展模式,这就要求高校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学校要加强自身与科研单位或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在学校管理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引进尽可能让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它可以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和有效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同时,还可以借助科研、生产、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活力。其次,为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部门还应适当放宽现行办学政策,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逐步扩大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空间,促进其全面发展。 此外,从政府的角度看,要合理处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教育资金投入问题,增强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实权,同时要合理采用政府方式,确保其良好发展。三是积极开展远程学习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网络技术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这实际上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大方向。

(十)优化教育行政人才培养管理

国家要通过财政等调整方式,保障和支持教育行政事业均衡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首先,政府必须建立国家和地方机构,对教育行政员工培训进行决策审查。其次,相关培训机构要充分整合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的权力,实现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对地方高等教育系统的行政人才培养、综合规划和布局,积极推进地方教育行政人才管理综合改革。建立高级人才培养决策评估机构,逐步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其次是创建和完善国家教师培训资源库。在行政教师培训中,虽然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但课程始终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媒介。因此,掌握课程结构是掌握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可以评估优秀的课程,并鼓励教师精心设计和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并且通过校际链接项目建立的网络和评估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样,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全国教师可以得到相对均衡的教育,充分挖掘优质教学人才,优化人才分布。三是要完善教育行政人员的选拔机制,在地方综合规划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管理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完善和优化。例如:通过公开招聘,选拔符合地方高校需求的优秀教育管理者。在高等教育产业发展中,可以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上实现制度创新,实现教育管理者聘任制。

(十一)推进教育行政交流国际化

从过去的教育经验来看,高等教育流行交换生之间的相互借鉴,使学者能够相互交流,推动相关教育合作项目。于是在目前的教育发展大环境中,教育行政管理交流应进一步国际化,使教育交流的整体范围在国际范围内进一步有效扩大,相关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入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也可以促进相关制度和教育管理的健康发展。还要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育,建立相关制度,同时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优化调整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在全面沟通的过程中,还要时刻遵守国际教育的规则,加强相关政策的自主创新,确保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

(十二)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扩大教育行政工作的主体范围

教育研究机构等中介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组织性,具备直接参与教育咨询的能力和条件。高校可设立教师代表委员会、学生代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积极探索改进教育行政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在校外,可以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研讨会和展览会在家长和大学之间建立桥梁。基于家长委员会和平台,可以系统地培训家长参与教育行政管理,引导家长适当表达诉求和建议,保护自己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将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行动的氛围通过学院和家庭传递给学生,促进班级民主的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推动和建立校内外教研机构的主体作用,切实树立教育行政人员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十三)注重法制性原则

教育立法不仅是国家意志、人民意志和教育法律的有效体现,也是政府进入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只有把教育行政和法制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效落实尊重法律、严格执法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促进教育行政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保障机制的有力推动。

五、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中要面对的问题更复杂,更严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整体协调,建立出独特的教育管理方案、提升自身学校的教育教研水平、提升学校的教学竞争力。同时,学校管理是系统的、漫长的、任务艰巨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思路,谋求发展,更新管理理念,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以促进自身管理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最终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以高效的教学管理和优良的校风校纪带动学校的不断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耿超. 多元共治:教育行政方式的转变[J].  2021(2018-1):137-137.

[2]胡静娴. 我国教育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 2021.

[3]黎小玲. 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14):2.

[4]黄建玉. 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大学行政管理策略[J]. 国际教育论坛, 2021, 3(2):5-6.

[5]赵静. 教育行政法体系现状及完善建议[C]// 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 2020.

[6]师娜. 关于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分析[J]. 才智, 2020(2):2.

[7]吴贺男, 余柳莹. 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行政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 青年与社会, 2020(2):2.

[8]李天一. 营销视角下高校行政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提升[J]. 营销界, 2020(03):154-155.

[9]马景林. 巩固教育行政改革成果 加大教育内涵发展研究[J]. 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2021.

[10]侯艳梅. 面向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J]. 新一代:理论版, 2021(4):2.

[11]王春蕾. 教育行政执法中裁量基准的实践逻辑与完善路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20(2):8.

[12]薛珊, 姚金伶, 井美莹. 中欧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大学管理者论坛暨LEAD中欧高校论坛综述[J]. 国际学术动态, 2021(2):3.

[13]张定国. 高校行政后勤支部全方位发挥教育群众职能探讨[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1(1):1.

垄断竞争范文第5篇

1 竞争优势的实质是垄断的优势

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垄断的社会经济效应具有二重性: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 但总体上还是习惯沿用传统经济学的观点, 将垄断视为不完全竞争的终极形式, 是“违法行为”。其实, 就是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也并不都是非法的, 从1913年到1984年的70多年时间里, 美国贝尔电报电话公司一直都是统治着美国电信业的垄断公司。马克思曾指出:“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 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 ……垄断产生着竞争, 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护自己。”这句话清楚且辩证地表明:垄断和竞争同时并存, 并相互转化的。也正是竞争——垄断——竞争这样的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 才有机地利用了垄断和竞争两者各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微观层面来看, 企业如果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一定市场范围的垄断, 就会像阿德里安·J.斯莱沃茨基在《价值转移》中描述的一些企业一样, 企业价值会不断地流出。为此, 米林德·莱莉教授一改传统经济学对垄断的机械定义, 动态地提出垄断是“在一个可利用时期内拥有的独享空间”, 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竞争和垄断的论述, 另一方面直言不讳地指明:竞争优势的实质就是垄断的优势。当人们还在为纷杂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方法而困惑, 不得要领地谋求如何才能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时, 米林德·莱莉教授以简单通俗的方式告诉我们:企业不断地寻求和维护自己的垄断机遇才是根本。其实仔细想想, 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供应链管理、市场细分与定位、价格策略等各种经营方法和手段, 哪个不是在寻求垄断——“在一个可利用时期内拥有的独享空间”呢?而如果迷失了“寻求垄断”这个基本方向, 这些经营方法和手段也就失去了价值。认识和辨别制约社会发展的垄断, 通过相应手段规制和消除消极作用的垄断行为, 那是政府和经济学家的事, 而企业所应该做的就是寻求法律许可的垄断机遇, 并以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垄断。社会经济正是在这样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的。

2 基于市场权力的垄断要点

从米林德·莱莉教授的分析来看, 垄断的要点主要涉及两个:一定垄断空间和可利用用的一段时期。但若仔细分析, 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缺陷。就《价值转移》分析的一些案例来看, 它们都强调了以下过程和特征:顾客被企业提供的某些价值所吸引, 但又由于另一些需求难以被充分满足而去寻求竞争者, 最终由于竞争者不能满足顾客所看重的那些价值而“被迫”地放弃选择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 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许多具有垄断特征的企业都会存在不能满足顾客某些方面需求的因素:价格偏高、产品和服务存在某些缺陷等, 而最后顾客还是最终“被迫”接受该垄断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甚至对垄断企业形成依赖。

用关系营销理论中的市场权力观点来看, 就是企业对顾客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使顾客被迫放弃了自己本需要但企业不能提供的某些需求的满足。这种影响力也就是市场权力。所谓市场权力是指企业在市场运作和营销关系中进行自主决策和行为的力量以及对市场利害相关者产生影响的支配性力量。企业与市场利害相关者 (政府、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公众等) 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影响关系。而这种双方相互影响的程度却各不相同, 如果其中某一方拥有双方的相互影响力相互抵消后的净值, 它就拥有市场权力。垄断企业就是在市场关系中拥有市场权力的这样一种市场主体。那么垄断企业是如何拥有这种权力, 其垄断的要点在哪里呢?

Emerson的权力依存理论认为, A对B拥有权力等价于或者说基于B对A的依赖。而依赖性又有两个维度:一方面, 它与结果中的价值贡献成正比;另一方面, 它又与该资源可替代程度成反比[4]。基于权力依存理论, 我们可以看出垄断要点应涉及到两个方面。

(1) 价值依赖是垄断的基础。在企业与顾客的相互关系中, 企业必须能为顾客提供足够的顾客让渡价值, 特别是在顾客最关注的价值项目方面应该对顾客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从而使顾客形成一定程度的价值依赖。

(2) 寻求不可替代性是关键。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仅有价值依赖, 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能实现不可替代, 即“在一个可利用时期内拥有的独享空间”, 顾客并不会“被迫”地不得不接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3 结语

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取得垄断, 实现“在一个可利用时期内拥有的独享空间”。但垄断的基础条件是能满足顾客需求的某些独特点。营销管理理论一味地强调顾客需求是有缺陷的, 但这却是基础。只有满足顾客需求这一基本点与实现垄断这一关键有效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真正的竞争优势。

摘要:米林德.莱莉教授认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取得垄断。垄断就是“在一个可利用时期内拥有的独享空间”。但要实现垄断, 一定垄断空间和可利用用的一段时期是必不可少的, 而满足顾客需求提供一定的顾客价值依然是必要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竞争优势,垄断,市场权力

参考文献

[1] 米林德.莱莉, 王力[译].垄断法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

[2] 郝冀.浅谈垄断理论的演进及我国的反垄断问题[J].四川: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0, 6.

[3]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76.

上一篇:竞争优势下一篇: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