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21

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产与运作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点

面对日益全球化的市场、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提高竞争力。杰出的生产运作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乃至取胜的关键要素,生产与运作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一直都被视为管理学科的重要核心课程,是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鲜明工程与管理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既有工程学科的特点,又具有管理学科的特点。其工程学科的特点使得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相较于其它管理类课程更为复杂。而其管理学科的特点,又使得该课程无法像其它工程学科课程一样可以采取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所学的理论和知识。

2、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

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管理一直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面也非常广。另外,随着企业生产实践的发展,一些新的企业运作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如准时生产方式、制约因素理论、供应链管理、大量定制等等。

3、强调实践性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且不易让人接受,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们系统地讲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们具有“真实感”。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与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该课程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实践性、内容多而广等特点,使得该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

对授课教师来说,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而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勾画出该课程的完整范围,并形成有意义的课程概念框架,使得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企业实践经验得缺乏,也使得学生们往往无法全面理解各层次运作决策间的相互关系和关联性,认为生产运作管理的各个主题间关系松散、缺乏联系。另外,课程教材每章课后的习题大多也仅仅是为解决特定章节的特定问题而设计的,没有尽力尝试将该章主题与其它前后学习过的章节知识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再者,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各种运作决策的同时性及其相互作用使得很难在一个“线性”或“时序”的方式下来介绍运作管理的相关概念。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课程之前,几乎没有机会进入过企业,缺乏生产运作尤其是在制造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实际的了解,所以很难理解一些复杂的运作管理问题。由于没有工作和管理经验,学生们普遍认为该课程过于理论化,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仅仅通过课堂的理论介绍,学生很难体会到课程相关知识的战略和实践重要性,很难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

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还是以“听”为主,并辅以一定量的作业和案例讨论。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始终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要改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学生中“无味”、“无用”、“无趣”的印象,让学生们具有“真实感”最为重要。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对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下,才可能有效地说明各种工具和概念。当今生产管理者们所面对的问题往往非常复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同时涉及多个概念或工具的运用。因此,只有通过足够数量的、适当的案例讨论,学生才可能理解真实生产运作问题的复杂性,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虽然教学中教师们已普遍采用讲授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但所选案例往往仅聚焦于一个或少数的几个运作管理的知识点,且多是静态的研究。学生们仅要求作出一次性的决策,因此,无法看到、体会到他们的建议对企业持续运作的影响。虽然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们专注于解决特定问题,应用学习到的模型和公式,但未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连续性及系统性。

为了说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应用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使用一些简单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还应注重开发一些大型综合案例。如将预测、综合生产计划、劳动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库存管理、车间作业计划和配送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知识点,系统地设计、包含入一个案例中,将案例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大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有更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2、Excel建模与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领域起源于管理科学、运作研究,因此课程内容中涉及较多定量化的方法和理论。高度的数学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程的焦虑,而且使得学生对这些方法能否处理实际管理问题产生了怀疑。

电子数据表格软件Excel的广泛使用,提供了一个对管理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轻松和熟悉的环境。教师在讲解相关章节时(如盈亏平衡分析、库存决策、产品组合决策、选址决策等),可以选用一、两个取材于真实应用的案例,围绕案例展开,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相关管理理论。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使用Excel,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对模型运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决策。这种“案例+表格软件”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得原本枯燥、技术化的定量方法及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和富有创造性,而且还通过弱化计算过程,减少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逐渐掌握如何运用Excel有关功能进行建模、求解生产管理问题。

3、仿真

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和现象是无法进行真实实验验证的。即使可能,由于时间、成本等问题,也没有必要进行真实实验,此时计算机仿真模拟成为一种最为有力的工具。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系统仿真软件,如WITNESS、乐龙等,另外电子数据表格软件,如Excel,也可以用于进行仿真。利用仿真软件可将课程所涉及的各类生产问题(如装配线平衡、人员班次安排等)制作成相应的仿真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仿真模型,可使学生非常直观了解生产系统的运作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难题,深刻体会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真正了解生产运作管理各技术之间以及生产运作管理与组织其它职能间的相互关联性。

4、角色扮演游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课堂内可进行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参与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干中学”的环境。游戏中,学生们扮演着不同的生产管理者的角色,并需做出相应的决策。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同时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游戏的开展,也使得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吸引力。如说明供应链系统性的“啤酒游戏”,对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存在的“牛鞭效应”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通过模拟轿车生产控制系统的MRP和JIT小游戏,则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料需求计划和JIT这两种生产计划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异同。

5、视频

在课程中选择播放一些与教授内容相关的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视频资料,也是如今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采用较普遍一种教学手段。适当播放视频,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技术和实践。比如,在讲授生产与运作分类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钢铁生产、汽车生产视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连续性生产与离散性生产等概念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制造技术和生产设施布置有初步印象。

6、实地参观

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的经验,甚至从未进入过工厂。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情景。在现场,边参观边结合课程有关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7、专家讲座

邀请在职的、具有丰富一线管理经验的企业生产管理人员进行讲座,可以为同学们带来最直接、最新的有关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见解和看法。对于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如生产调度、质量控制、现场改善等,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现身传授管理技巧和经验,也会比授课教师自己讲更加具体、生动,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另外,通过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介绍,还可让同学们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领域的工作内容、职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等有更多的了解。

8、课程论文

授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程论文的题目,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课程论文的写作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相关运作管理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另一方面论文写作中的资料查询和综述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9、课程项目

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短期课程研究课题是另外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具体做法是:老师布置实践课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授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们自行选择一家熟悉的制造或服务性企业,通过实地考察、材料和数据收集,对这些企业的选址决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制造或服务设施选址”影响因素,学会实际应用一些定量的选址决策方法。

四、总结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实践性、内容多而广的特点,要求教师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应用,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有助于将学生带入到企业生产运作的现实或仿真情境中,让学生产生“真实感”,通过“干中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理论和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方法解决企业中的实际相关问题。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仍需要克服许多实际的困难,比如说,课堂学生人数众多,缺乏合适的教学资源和软件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芳、叶春明:《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2009(4).

(责任编辑:徐悦)

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伴随我国经济和科学实力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我们国家在地质钻探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可是地质钻探行业在进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地质钻探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人员与财产的损失,因此在地质钻探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生产管理,加强地质钻探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文章以此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当前我国地质钻探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分析了地质钻探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最后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地质钻探施工中的生产管理措施。

关键词;地质钻探;工艺技术;安全管理;生产管理

地质钻探工作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和恶劣,这就极易导致安全事故,因此在进行地质钻探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安全生产管理。目前伴随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基础建设力度开始扶持力度逐渐增大,地质钻探工作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地质钻探工作中问题比较多,任务繁重,为了达到提升地质钻探高效高质的目的,不断加快地质钻探的速度,让安全与生产管理上不断发生问题,使得地质钻探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发展阻碍。

一、当前在地质钻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钻探工艺问题

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施工环境,需要依据当前施工地点的岩石性质与地质条件的不同来选择科学的钻探工艺。例如可以选择金刚石钻进方法,钢粒钻进的方法和合金钻进的方法。另外也要注意需要考虑到岩石的可钻性等级来科学合理的采用对应的钻头结构类型、钻进工艺方式、钻进相关技术参数、钻进注意问题等。只有选取合适的地质钻探工艺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工作的质量与安全,可是当前许多地质钻探队伍在进行作业的时候,没有科学正确的选择钻探工艺,进而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地质钻探的顺利施工。

(二)人力资源问题

地质钻探施工人员的个人相关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钻探的效率与质量,因为个人的钻探技术与专业水平将关系到地质钻探的安全与生产速度,可是当前很多的地质钻探工作者中大部分都是从乡下招收的农民工,没有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专业素质水平更是难以保证,而且在没有进行相关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岗工作,这就给地质钻探施工留下了很多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使得许多地质钻探工作人员没有责任感,在工作的过程中偷工减料、大意粗心、谎报进尺。

(三)机械设备问题

地质钻探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在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机械设备,所以地质钻探工作对机械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必须要使用技术含量高、质量与能力过硬的岩心钻机才可以确保地质钻探工作的正常进行。可是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的话,我们国家至今在使用的大部分都是立轴式钻机,而且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计算机控制设备,在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地质钻探工艺技术中应采用的安全管理措施

(一)建立地质钻探施工安全生产体系

如果想要制定和完善比较科学合理的钻探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就需要确保在作业的过程中所有环节都能够有方可循、有制可依,所以必须要建立与完善地质钻探的安全生产体系。通常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入手,首先,要建立与完善地质钻探安全管理制度规范。需要在日常的作业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地质钻探行业的自身特征,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优化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为地质钻探的安全生产提高制度保障。其次,地质钻探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起安全管理的理念。因为地质钻探工作其特殊性,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随时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地质钻探工作人员必须啊哟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在思想上必须给予重视,在日常施工作业、设计规划、后续维护阶段都必须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将地质钻探工作的安全规范执行到位。最后,要建立地质钻探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地质钻探施工的时候一定啊哟注意將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个人,将责任和奖惩挂钩,增强操作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地质钻探作业的所有环节加强安全管理。

(二)规范安全事故的处理流程

地质钻探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能够处理紧急安全事故的处理流程,确保在地质钻探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拿出最为科学的应对措施。首先,地质钻探中发生事故的第一时间必须要测量与评估事故的产生位置与事故等级,能够了解到第一手资料,为之后的抢救工作做好准备。其次,在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和所有的数据进行细致正确的记录和科学精准的计算,并将所得数据和之前的数据实施细致的对比,之后要认真整理上报。此外需要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合理正确的机械设备或探测设备来处理发生的安全事故,争取将事故能够最快、最高效的进行处理,掌握地质钻探安全事故动态变化过程,能够根据不同的事故选择最为正确科学的处理方法。

三、地质钻探工艺技术中的生产管理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

因为地质钻探作业时间较长、工作环境复杂恶劣、工程规模比较大、工序较为繁琐、任务特别繁重,所以必须要加强地质钻探施工队伍的建设,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确保地质钻探工程能够正常进行和高水平完工。对地质钻探施工人员培养包括对技能素质、安全责任、操作水平、维修水平等的培训,在地质钻工艺技术中的安全与生产管理中必须要先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保障地质钻探工作人员具有特别高的技术水平和相应的专业素质,能够在培训中不断提升地质钻探施工队伍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

(二)机械设备管理

地质钻探作业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质量、数量和钻孔的质量、每个的成本、数量、进度效率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在设备的选购上需要根据地质钻探队伍的实际情况和预算的条件,最大程度的采购那些质量高、性能优越的钻探设备,进而可以确保地质钻探的工程质量,也能够确保地质钻探的施工效率。在机械设备的操作以及维护的时候,必须要对所有的操作者与维修人员进行定期专业的培训,需要依照操作说明和规章制度来正确操作机械设备,防止地质钻探机械设备的过快损坏与损耗。另外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的时候一定要彻底执行维护制度,确保机械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能够随时投入到地质钻探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 顾光平.地质钻探工艺技术中的安全与生产管理[J].低碳世界,2015(01).

[2] 赵宏伟.浅谈地质钻探技术安全及其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2).

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和諧劳动关系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和諧劳动关系的构建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第一层次是中小企业管理者与中小企业员工和諧劳动关系的构建,第二层次是中小企业员工之间和諧人际关系的构建,第三层次是中小企业主、员工和諧心理的构建。

关键词:中小企业 劳动关系和諧

1、中小企业和諧劳动关系的涵义

劳动关系,在国外也叫产业关系,又叫劳资关系或劳工关系,是就业组织中最基础的组织关系。劳动关系是管理方与员工个人及员工团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安排,以及由利益引起的合作与冲突的总和[1]。中小企业和諧劳动关系是中小企业劳动者在实现就业过程中与劳动力的使用方(雇主或中小企业管理层),以共同利益为出发,建立起的一种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并能通过有效的机制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和諧统一,进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劳动关系。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和諧劳动关系应该包括中小企业管理层与劳动者和諧劳动关系、劳动者之间和諧劳动关系、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和諧心理素质三个层面的和諧。

2、管理层和劳动者和諧劳动关系的构建

2.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要认识到保护员工的利益其实最终是保护企业的利益,两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劳动者为企业提供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没有劳动者和业主双方的合作与互利,就不可能有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与其他员工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个人为本,也就是以每个员工在企业的自由发展为价值归宿,把每个人都当做目的,赋予每个人作为企业职工应有的权利,尊重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企业主要把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加以尊重,尊重企业员工的人格,只有企业主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2.2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中小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有些中小企业工作环境如物理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及其他条件有危险或不适合员工工作,会使员工焦虑感增强。机器设备等如果常常发生故障,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其对员工的心理也会产生伤害。中小企业应保障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为员工创造舒适的物理环境。

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内部应始终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应“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使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更加和諧。保证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例如,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包括职工参与的企业日常决策的制度,以期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利益”,进而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平衡提供制度保证。

2.3企业管理者与中小企业员工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受多种市场因素影响的组织实体,债权人、管理者和雇员等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区等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本的兴起,使以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雇员)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渐超越股东。企业的所有参与者中,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企业雇员投入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表明其需要其承担公司的剩余风险[2]。因此,中小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应当是合作共赢的契约,所有者要通过与企业员工真诚合作创造经济效益、社会价值。所有者不仅要关注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要促进员工职业、精神生活的成长。中小企业在保障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员工素质、技能、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利益是企业整体利益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管理者为获取合理的利润、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员工忠于企业,为企业竭尽所能;员工为了获取收入和实现自身价值,需要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且通过努力工作,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互惠双赢、利益共享是成功企业的理想境界。

2.4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和諧劳动关系的构建

2.4.1在选人过程中,和諧劳动关系的构建。中小企业不但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用人标准,主要看重应聘者是否适合相应的岗位标准、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或技能、相关的专业知识等,还要考虑员工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保障在未来的工作中管理层与员工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中小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要遵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即承担法律义务,避免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做到有法可依。

2.4.2在对员工培训过程中主要有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老员工的在职培训。在第一个阶段,企业应该着重加强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培训。因为一旦发生员工伤亡事件时对企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经济补偿、劳资关系紧张等;同时也给劳动者及劳动者的家人带来痛苦。在第二阶段,企业应该重视老员工的在职培训,通过对老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良好的工作意识。

2.4.3在“用人”过程中构建和諧劳动关系。“用人”过程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很多环节,主要包括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诸多活动。在用人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首先应该做好薪酬和福利的管理,薪酬战略应以公平为主,同时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次,在这些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依托劳动合同法的内容进行创新管理,如在薪酬的制定、福利的发放等发面实施有利于创建和諧劳动关系的手段和方法[3]。

3、中小企业劳动者之间和諧人际关系的构建

3.1和諧人际关系涵义及重要性

3.1.1和諧人际关系涵义。人际关系是人与社会共同体中的他人发生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人际实践的理想状态是人与人之间在各自需要和利益得到协调实现的情况下彼此尊重、互利的和諧的人际关系。和諧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工作交往过程中,基本利益一致,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和諧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能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通力合作、配合默契,情感比较容易沟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心情愉快,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劳动能力和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3.1.2和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证明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工资收入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但是在试验中,梅奥注意管理者对员工需求的了解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管理者采用“与人为善”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营造和諧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从而间接地、长远地影响和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试验表明: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参加试验的工人意识到自己“被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而怀有归属感,这种意识助长了工人的整体观念、有所作为的观念和完成任务的观念,而这些是他在以往的工作中不曾得到的,正是这种人的因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梅奥由此得出结论: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因此,和諧的人际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2中小企业和諧人际关系的构建

在中小企业中每个员工因个体的性格、知识、思维、经历、利益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和不和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中小企业内部每一个员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与他人和諧相处的能力。

3.2.1和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间的尊重。尊重他人,从内容上看,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从根本意义上说,真正体现人与人平等的是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即是说,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有做人的权利和尊严,都有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任何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因此,从人际关系平等的角度看,人格尊严具有根本性意义。而且这种平等又与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享有机会等方面的平等密切相联。这是实现社会和諧至关重要的一环。“‘和諧社会’是一种新生存智慧,提倡一种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人际互利共生、共赢的价值理性思维方式,它推崇‘我生人也生’的信念,要求在社会生活中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为人’”[4]。

3.2.2和諧人际关系构建的主要途径是员工间的沟通。在同一个组织中工作,同事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隔阂,要冷静处理同事之间的冲突,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沟通要坦白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要互相尊重,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是有效的沟通;要主动承认错误,说对不起,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3.2.3和諧人际关系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通过换位思考,可以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可以让员工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使沟通变得畅通;可以揣摩到对方的心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可以欣赏到他人的优点,并给予对方真诚的鼓励,使团队和諧高效;领导者可以赢得到下属的拥护,下属可以得到上级的器重。冯巩的小品《马路情歌》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剖析了交警与出租车司机工作的难处,只有两者相互理解,才能从内心深处构建和諧的人际关系。“换位思考”以平等为前提,以诚信为基础,以沟通为桥梁,是一种人性化、科学化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有助于克服管理者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管理惯势,有助于员工树立以企为家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諧稳定。

3.2.4中小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心理契约的构建。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双方在相互关系中己方要为对方负担什么责任义务,同时对方要为己方负担什么责任义务的主观约定,是雇佣双方或劳资双方关于双边关系中相互责任义务的主观信念(陈加州,2007)。如果雇员的心理契约条款遭到破坏,就会使雇员产生不公正感,从而引起劳资争端与冲突。根据心理契约理论,雇员持有一种关于雇主应该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应该从雇主那里得到哪些权益的心理契约。这些契约中的条款可以看作是雇员用来判断雇主的所作所为是否公正的标准,一旦雇员觉得雇主未能履行契约条款,他们就会产生不公正和不公平感。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心理期望,加强责任意识,从而增强自我约束与控制。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员工群体在心理契约内容上的差异,防止盲目决策。员工的心理契约不仅具有动态性,而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首先,不同年龄的员工群体,其心理期望不一样。比如:年轻的员工期望组织能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培训机会、发展空间,在需求上更倾向于物质利益需求,而较少关心雇佣期限问题;年龄较大的员工则比较关心雇佣期限问题,期望组织终身雇佣,而对物质的需求可能并不太在意。其次,不同地区、同行业、职务的员工,其心理契约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作为管理者应结合自身企业特点设定符合员工特点的心理契约[5]。

4、中小企业主和劳动者和諧心理素质的构建

4.1和諧行为的基础是和諧的心理,因为和諧心理的最终目的是与现实的结合实现,使人性获得良好的状态。中国传统哲学家认为,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体人心的涵养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帮助人在自身生命与心灵上都处于健康状态[6]。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通过内省、慎独、改过等环节逐步实现身心之和諧。所谓的“内省”就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反省,是主观自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之遵循确定的目标。“慎独”就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以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改过”就是人一旦犯错误,不能文过饰非。“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行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内心和諧之人就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之。

4.2心理和諧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諧,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諧,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諧的集中表现。企业主的思想觉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领导素养直接决定着企业主和諧心理素质的构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区文化劣根性在中小企业主身上有着很多反映。这些缺陷直接影响到企业主的心理素质。因此,中小企业主作为私营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水平,对于构建和諧劳动关系起到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日趋剧烈,尽管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是,社会心理负荷日益加重,因此,社会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2010年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员工心理素质的不健康是重要的原因。人一旦对压力无法化解,有失败感,就会出现自我诋毁。如果没有好的支持体系或对支持体系不加以利用,就可能走向自杀这条路。企业员工首先是社会人,在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角色要求员工承担不同的责任。员工和諧心理素质的基础是从社会、企业、家庭、个人等不同的角度思考与自身相关的问题。

和諧是中小企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个员工成长的舞台。只有每个人都成为中小企业和諧的建设者、维护者和推动者,中小企业才能成为和諧社会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常凯:劳动关系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2] 黄少安、宫明波:共同治理理论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2,(4)。

[3] 赵新香: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和諧劳动关系构建[J],企业技术开发,2010(2)

[4] 袁祖社:“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諧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 王丽华:心理契约与和諧劳动关系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6))。

[6]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第222页。

On Constrnct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 ofSME

LI Wen-wu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Inner Mongolia, Huhhot;010051)

Key words:SME;labor relations;harmonious

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熟悉公司订单运作流程,了解生产计划(主计划、装配计划等的内涵与运用);

2、掌握生产准备管理、生产进度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等具体内容,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能灵活运用来指导解决目前生产中常见相关问题。 培训对象:拉长

培训方式:采用讲授—启发式、基础理论与实际状况结合的讲解方式 培训时间:2小时 课程提纲:

一、 生产计划

1、 生产计划的定义与方式

2、 生产计划的作用

3、 生产计划制定方式与依据

4、 产能分析与运用

5、 生产计划调整对生产的影响

6、 订单运作流程概述

二、生产准备管理

1、 生产准备的内容

2、 生产排拉

3、 人员安排

三、生产进度控制

1、作业分配或生产派工

2、进度偏差的处理

3、生产进度信息的取得与分析

四、生产过程控制

1、 事前控制

2、 事中控制

3、 事后控制

4、 基本控制程序。 课程内容: 前言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1. 经常性的停工待料:因为生产无计划或物料无计划,造成物料进度经常跟不上,以致经常性的停工待料。

2. 生产上的一顿饱来一顿饥:因为经常停工待料,等到一来物料,交期自然变短,生产时间不足,只有加班加点赶货,结果有时饿死,有时撑死。

3. 物料计划的不准或物料控制的不良,半成品或原材料不能衔接上,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一大堆,造成货仓大量堆积材料和半成品,生产自然不顺畅。

4. 生产计划表仅起形式上的作用,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脱节,计划是一套,生产又是一套,生产计划根本不起作用,徒具形式。

5. 对销售预测不准或对产能分析不准,不能针对产能进行合理安排,没有空留余地,生产计划的机动性不强,生产计划变更频繁,紧急订单一多,生产计划的执行就成了泡影。 6. 计划、生产及物料进度协调性不强,影响交货期,降低公司声誉。

7. 生产经常紊乱,品质跟着失控,造成经常性的返工,经常返工又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造成恶性循环

-------------------------这些问题都与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有关。 第一章 生产计划 【本讲重点】 生产计划的重要性 订单运作程序 【本讲内容】

1、生产计划的定义

生产计划,是关于工业企业生产系统总体方面的计划。它所反映的并非某几个生产岗位或某一条生产线的生产活动,也并非产品生产的细节问题,以及一些具体的机器设备、人力和其他生产资源的使用安排问题,而是工业企业在计划期应达到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和产值等生产方面的指标、生产进度及相应的布置,它是指导工业企业计划期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方案。

2、生产计划的分类

在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中,生产计划工作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计划所组成。这些计划按计划期的长度分为长期、中期、短期计划三个层次。他们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协调配合,构成企业生产计划工作的总体系。下图(见图1)表示了这三层计划的组成以及各种计划之间的联系关系:

相对于我司来讲:长期计划由总裁办和董事会作战略层的计划,我们实际操作中涉及不到;中期计划中的主生产计划是生控部负责的,分为15天锁定期和15天非锁定期,覆盖期超过一个月;短期计划中的装配计划由PMC部PC员负责,物料需求计划由PMC的各MC员负责,车间作业计划则由各生产部门的PC员负责。

在车间领班/副领班这个层面各位必须同时有装配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

3、生产作业计划的任务与制定依据

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工作的继续,是企业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它是协调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根据生产计划规定的产品品种、数量及大致的交货期的要求对每个生产单位(车间、班组等),在每个具体时期(月、旬、班、小时等)内的生产任务做出详细规定,使生产计划得到落实。

3.1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生产作业准备的检查;制定期量标准;生产能力的细致核算与平衡;

3.2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依据是:年、季度生产计划和各项订货合同;前期生产作业计划的预计完成情况;前期在制品周转结存预计;产品劳动定额及其完成情况,现有生产能力及其利用情况;原材料、外购件、工具的库存及供应情况;设计及工艺文件,其它的有关技术资料;

3.3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就是订单排序的问题。在进行作业排序时,需用到优先调度规则。这些规则可能很简单,仅需根据一种数据信息对作业进行排序。这些数据可以是加工时间、交货日期或到达的顺序。 下面列出了十个常用的优先调度规则:

1)FCFS(先到先服务):按订单送到的先后顺序进行加工。

2)SOT(最短作业时间):所需加工时间最短的作业首先进行,然后是加工时间第二最短的,如此等等。这个规则等同于SPT(最短加工时间)规则。

3)交货期--最早交货期最早加工。将交货期最早的作业放在第一个进行。 4)开始日期--交货期减去正常的提前期(最早开始的作业第一个进行)。

5)STR(剩余松弛时间):STR是交货期前所剩余时间减去剩余的加工时间所得的差值。STR最短的任务最先进行。

6)STR/OP(每个作业剩余的松弛时间):STR/OP最短的任务最先进行。STR/OP的计算方法如下:

STR/OP=(交货期前所剩的时间-剩余的加工时间)/剩余的作业数

7)CR(关键比率):关键比率是用交货日期减去当前日期的差值除以剩余的工作日数。关键比率最小的任务先执行。

8)QR(排队比率):排队比率是用计划中剩余的松弛时间除以计划中剩余的排队时间,排队比率最小的任务先执行。

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生产调度管理制度

1 总则

1.1 生产调度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生产管理部作为生产调度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公司生产的指挥中心。

1.2 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少投入,多产出,快产出”为原则,科学利用资源,合理组织调配,有效进行生产过程控制,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2 管理职能

2.1 生产调度在生产管理部及公司主管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以生产调度为核心,建立与各职能部室、车间主任及生产班组长相连接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按程序分层次地组织、协调、指挥生产。

2.2 生产调度对公司生产实行全面管理,坚持二十四小时倒班,每班一人。 2.3 以生产调度的集中统一指挥为原则,一切与生产相关的操作、指令都要通过生产调度指挥系统逐级下达,情况紧急或必要时,有权调度公司范围内的人力、物力,以确保操作平稳,生产安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2.4 调度指令具有权威性,基层单位和有关部门必须协作配合,贯彻执行,有不同意见,可一面贯彻执行,一面向上一级主管汇报及请示。 3 管理内容

3.1 负责生产管理及协调各车间的生产平衡、物料平衡、动力平衡及供、产、销平衡。

3.2 负责监督检查各部门对进货原材料、过程控制中产品及成品的标识与完成的执行情况。

3.3 负责制订公司的干部值班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联系汇报制、顶线油及回调油的管理规定,并监督、检查、考核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3.4 负责按计划安排组织指挥装置的开、停工及开车前的准备、停车后的处理工作。

3.5 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对设备故障、生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参与制定生产线大、中修检修方案的制订。 3.6 负责安排阶段性生产任务及临时生产任务,并组织实施。 3.7 负责汇总生产数据,并向部门及公司主管领导汇报有关情况。 3.8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

当生产调度接到有关处室或车间的紧急报警电话时,在未向外界报警时,生产调度需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如1

19、110或120等),并通知生产管理部领导和主管生产领导,迅速联系有关部门(如车队、医务室)或其他车间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调用车队的救护车、医生;停车、停蒸汽等)。生产调度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协助处理。 4 检查与考核

4.1 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检查考核各单位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4.2 每周检查不少于一次,每月考核一次。

生产计划管理制度

一般日程计划

第一条 制造期限的指定

生产部要经常备有《标准完工工程表》、《制造处作业能力表》等表格,在考虑预定的加工传票及订货传票有关工程结束期限的要求和物资进货日期的基础上,确定结束设计及结束工程的时间,并把这个期限记入《制造指令》中。 第二条 每月制造实施计划

生产部要每月召开一次与制造加工有关部门的联合会议,以季度制造预 算为基准,考虑营业部的要求,制订目标预算:

1.采购物资:按照一季中不同品种产品加工制造所需而进行,具体分解到各月。

2.接受订货:按照一季度实有时间(全部工作时间减去为完成以前的订货任务必须占用的时间)安排,具体分解到各月。

第三条 完成报告

1.在产品加工制造结束并作为成品进入成品库后,就要办理规定的手续,手续完成后,即要填写完成报告。

2.生产部要每月汇总各工厂、车间的完成报告书,并写成综合的完成报告书,向有关部门分发通报。

二、中间日程计划

第四条 中间日程计划界定

1.中间日程计划是以每月制造实行计划为基础的不同部门、不同零件的工程计划。它是日程管理的基准。

2.中间日程计划以基准劳动日程表、作业能力表、标准劳动时间表的基准为基础制订。对偶发性事故要进行调查,做出处理。 第五条 基准日程表

1.意义

所谓基准日程,是指以标准作业方法和以正常的工作强度进行操作,为完成某一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在机械加工厂,由于加工工序很多,基准日程也就是表现为从一道工序到下一道工序,或从这一车间到下一车间的时间。 2.设定内容

基准日程表因产品、型号、马力等的不同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通常需要设定以下的内容:

(1)制造过程所需开动的机器台数。 (2)材料的下料时间。

(3)主要工程的开始与完成的时间。 (5)完成与入库的时间。

第六条 能力调查表

能力调查表主要为了解工厂中劳动力的情况而制作。通过算出不同职业 工种、不同工程部门保有的劳动力,算出根据生产计划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而算出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并据此编制中间日程,进行人员配置。保有劳动力=(1-无效作业率)×作业效率×工作天数×出勤率×有效人员说明:

1.单个劳动力为1天8小时的劳动时间,以P代之。 2.作业效率=〖SX(〗AP〖〗A(实际劳动时间)〖SX)〗 3.出勤率=〖SX(〗出勤人数〖〗出勤人数+缺勤人数〖SX)〗

出勤天数为除掉休息日后的预定出勤天数,有效人员为扣除长期缺勤者、预定调走者以外的实有作业人员。 4.无效作业率=无效作业时间/作业时间

无效作业时间是直接动员、间接动员、不良作业、修正作业、组织活动

等所需时间的总和,其中实际完成为哪些项目,根据过去的实绩而定。 5.所需劳动力的计算

在每月实行计划时、按下面的公式计算所需的劳动力: 所需劳动力=生产计划台数×P/480(分钟) (注:480为一个劳动力一天工作的时间,即8小时。)

第七条 标准作业时间表

标准作业时间是不同零件、不同作业的标准作业时间,它以所需劳动力计算为基础。 第八条 每月实行计划

每月实行计划以制造部门联合会议所定的制造计划为基础而制订,制 定每月制造预定表后,要向各有关部门下达。 第九条 期限

1.本厂作业的日程

中间日程计划的期限根据进度表而定。进度表根据基准日程表、能力调查表而制订。工程期限要向材料、零件、焊接、组装等各作业部门下达。

三、生产分配规定

第十条 材料零部件的数量确定

仓库常备物资、零件,要根据下面的资料确定所需的数量。 (1)每月制造实行计划表。 (2)库存余额表。 2.本厂半成品生产所需物资

本厂半成品生产所需物资按照以下资料确定所需数量: (1)半成品余额表。 (2)每月制造实行计划表。 (3)库存余额表。

第十一条 零部件半成品

零部件半成品的管理按零部件半成品管理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本厂自制部件的订货

1.订货分配表

自己制造的半成品零部件,要以每月制造实行计划表。每月现货库存余额,半成品、订货余额的调查为基础,制订订货分配表,并以此确定每月的订货数量。 2.订货基准表

订货基准表是规定各种零部件的订货时间必须先于工程进行时间的一种标准。由于订货到进货有一个间隔时间,不能临时订马上用。但如果订货时间太早,又会占用仓库面积,占用资金。订货基准表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制订的。 3.订货单的制作和发送

在厂内生产半成品零部件时,要根据订货分配表及订货时间基准表,决定订货数量以及到货日期,并把各必要的事项记入所定的订货单中,做好订货安排。

四、生产调查规定

第十三条 调查

调查每天作业量、生产进度的迟缓时间,分析工程上的资料,整理成适合统计管理要求的基础性资料。

每天作业量实绩调查根据作业情况掌握每天各级的作业量,调查作业的进度。

为了管理作业成绩,需要每月计算与劳动时间相对应的作业实绩,通报各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 每天半成品调查

每天调查作业过程中的半成品,并把控制半成品、掌握进度、对迟缓采取的对策的资料合在一起,作为半成品余额报告的原始资料。

第十五条 成本资料的制作

每月20日截止,制作以下的成本计算资料。 1.综合半成品余额报告书

综合管理机种的半成品评价,要以下列资帐料来制作半成品余额报告书:

(1)工程管理表。 (2)半成品余额调查表。 2.零件进出余额月报

综合管理机种的材料、零件的进出余额表要按以下资料制作: (1)材料进行卡。 (2)现货卡。

3.其余材料进出余额报告

关于月内使用的其他材料,要按以下资料制成进出余额报告书: (1)其余材料进出表。 (2)现货卡。

第十六条 统计的制作

制作项目管理上必要的各种统计固定格式,包括: 1.资产量统计; 2.不良产品统计; 3.作业实绩统计; 4有关材料统计; 5.外购材料统计; 6.半成品余额统计; 7.生产延期统计;

五、有关生产的其他统计

第十七条 外协计划

制作项目统计表,包括:

1.外协产品统计表; 2.外协产品进度表;

上一篇: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规范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