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11

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教材市场的开放,各类教材更是“削尖脑袋往里钻”,极力争夺着教材用书这块“御用领地”。然而,在我国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以及法律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选择和使用中,来自市场竞争机制以及著作权等法律方面的问题愈发凸显。

“一纲多本”引发行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一直实行集中统一体制,即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教委(如今的教育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组织编写、出版教材,由教育部审定教材,然后供全国中小学使用。这种编审合一的编写体制,前后持续三十几年。三十几年里,人教社先后编写、出版了7套中小学教材。

1985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出版制度有了重大变化,实行了审查审定制,教材的编写,采取“一纲多本”的原则和方法,这是对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措施。《条例》规定,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教材审定工作,该委员会是审定全国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常设机构。1986年,在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同一年,国家教委决定改革中小学教材编审合一的编写体制,把教材编写与审定分开,并开始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教材多样化。从此,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体制走向审定制。随着教科书 “审定制”的施行,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开始组织本省市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一纲多本”的格局开始显现。

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从这一年起,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试行。此次课程教材改格,从制订“新课标”计划起,教育部就引入了竞争机制。促使从事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和出版的单位数量急剧增加。2001年秋季新教材实验之初,就有13家出版社获得申报、立项、批准,出版了几十种新教材,以后逐年不断有新的出版社、新的品种立项研发、审查通过。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80余家出版社出版近千种教材。各个出版社在教材市场的竞争可见一斑。

义务教育教材的改革与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特别是近20年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市场逐渐实现了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教材投教材编审体制“统编”教材到“课程教材改革”,再到“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材出版社从行政事业单位转化为法律意义上的企业,成为必须面对竞争的市场主体;教材投资主体由国家单一投资到企业(出版社)自主投资的多元主体;市场从国家垄断到竞争市场,教材的创作、研发由出版社委托完成或组织完成。

时代的发展把出版社推向了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各个出版社面临空前的生存压力。而市场经济中,出版企业赢得竞争的不二选择就是著作权。近年来,包括教材出版社在内的整个出版行业都把著作权的获取,保护,许可转让等知识产权事务视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出版社特别是教材出版社发起的或涉及其中的版权纠纷层出不穷,而由于中小学教材具有社会属性,很多有关教材的版权纠纷甚至已经成为社会层面广泛关注的热点。

教材能否享有著作权

回顾历史,有关教材是否还应属于公有领域,是否具有独创性,进而判断教材能否享有著作权的争论时有发生。

针对教材是否还会因其公共性质而不享有著作权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道出了当下学界的主要观点,他表示:“由于教材出版利润的垄断性和国家性投资均已淡出,新教材的权属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新教材已退出公有领域,演变为由主体单位所有,而不再像20年前单属于国家。市场投资主体的转变确定了收益的归属,也使得新教材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成为可能。”

人教社版权部张晓霞主任坚定地支持钟启泉教授的观点,她表示,“教材单一化之时,人教社教材毫无争议地被纳入公有领域,各出版社与之配套编写的教辅图书也因此未曾涉及过侵权问题。新课标教材改革后,各教材出版社自主投资完成教材的创作、研发,通过参与出版招标获得市场许可。”

针对教材是否会因为缺乏独创性而不享有著作权的争议主要源于历史局限性,有关行政单位、社会人士或部分专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教材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性”认知上有所差异。

而张晓霞主任在谈到教材独创性问题时表示:“中小学教材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材料,其选编有严格的原则性。首先,要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宗旨,其次,以一定的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理论为指导,编写中还要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正确处理材料和观点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合理确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投入选编者独创性的智力劳动,因此,教材是一种重要的作品形式。”

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颁发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中小学教材送审的条件,其中关于送审报告的表述有:送审报告应当包括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原则、教材体系结构,教材特色和使用范围。

“尽管《办法》中并没有强调或关注教材是否为作品,但从著作权法的角度考察,教材送审报告的内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小学教材必须具有独创性的要求,各版本教材不同的体系结构和特色就是其独创性的最好印证。中小学教材作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毫无疑问的。”张晓霞主任认为。

综合上述观点,张晓霞主任总结道:“新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材完全符合《著作权法》中作品的构成要件,具有著作权。从新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材本身的属性看,它涉及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有的新教材是原创作品,有的是汇编作品,有的是演绎作品,有的是文字作品,有的是艺术作品,还有的是图册。既然是确定无疑的作品,则享有著作权。”

教材著作权权属如何划分

在明确教材能享有著作权之后,则需要进一步明确教材著作权的权属如何划分。与一般出版物相比,教材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政府参与较多,作者的独创性较低,教材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都由国家承担,作者多是基于委托或职务而进行创作等等。这就导致作者、出版社、教育行政单位在著作权归属方面产生复杂局面。

张晓霞主任表示,“教材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具备相当的公益性,在《义务教育法》中第38条至41条中的相关规定中均有体现。另外,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进行政府采购,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这也是公益性的体现。但目前教材的编写、出版还是出版社自己全资投入的,国家没有财政拨款。所以说,教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备一定的公益性,但教材出版是在国家行政行为严格指导下的商业行为。”

关于教材的著作权究竟应该归出版社还是归编写者所有这一问题,张晓霞主任认为,“如果该作品系自然人个人独立创作,则著作权归创作者个人所有;如果该作品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依法享有该教材作品的著作权。”

在介绍人教版教材权属如何约定时,张晓霞主任表示,“人教版教材属于典型的法人作品,由人教社主持,代表人教社的意志创作,并由人教社承担责任。人教社与其员工通过聘任合同确认教材的著作权属于人教社,与外聘编者、插图作者等通过委托编写或委托创作合同确认其所参与的教材的著作权属于人教社。从而,人教社在法律上享有人教版教材的著作权。”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教材作品的编写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且由于教材内容具有外在制约性以及规范性的特点,教材作品尤其是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如果没有一个机构统筹协调,审查把关,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因此,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特别在基础教育教材中,教材作品依法被视为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品,著作权归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在教材作品被视为法人作品,著作权归单位所有时,其中具体承担编写任务的自然人即编写执笔人虽然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不享有作品的著作权,但仍然可以基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务,在法人单位同意的情况下,享有署名权和获得报酬权。

当然,上述观点只是针对教材著作权归于出版社还是编写者进行的讨论。同时,也有人认为教材应区分它究竟是合作作品、职务作品、汇编作品还是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参与创作的作品等,并按照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而分别确定其著作权归属。

教材版权纠纷引发行业危机

教材实现多元化竞争后,与之配套或辅助教学的各种教辅图书市场也异常活跃,随之而来的教材与教辅图书的著作权侵权法律纠纷也在明显增多。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非法网络销售教学辅导视频、音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网络亦成为侵权纠纷的多发地带。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一纲多本”教材政策之后出现了如下一些乱象:教材克隆现象严重、教材评价制度缺失、教材市场机制混乱等。然而,造成上述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材克隆现象严重和教材评价制度缺失问题的出现,显示出我国的教材开发专业队伍及其专业素养准备不足。即便如今是倡导“一纲多本”政策,编写出来的教材依然是多有雷同、少有特色。这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纲多本”,实质上仍然是“一纲一本”。

而教材市场机制混乱的问题,牵涉到教材编辑出版“准入制度”的强化,以及教材市场机制与体制的整顿。关键的是,如何健全教材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制度,如何以法律规范出版社的宣传、促销行为等等,警惕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生产的“虚假的繁荣”与“真实的衰败”。

教材与教辅的版权博弈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转制带来的生存压力,教材出版机构已经不满足于教材日渐微弱的利润,而把眼光盯到了教辅图书这块“大蛋糕”上。因此,未获得教材出版社授权而出版同步教辅的机构则成为了教材出版社的“眼中钉”。从配套教辅图书那收取版权许可费用或是直接编辑出版同步教辅产品,已是很多传统教材出版社用以增加收入的主要方法,教材与教辅的版权博弈就此开始。而博弈集中现在教材出版社与教辅出版方之间频发的侵权与维权诉讼。对此现象,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伟光认为:“著作权法本质上是一部财产法。著作权制度的重要价值在于使用和交换,而不在于侵权和维权。如果一个市场主要靠侵权和维权来挣钱的话,那么这个市场一定是有问题的,这个制度一定是被曲解的。”

吴伟光认为,著作权保护的是作品,自己创造的东西就是作品,有独创性、有思想表达的就是作品。教辅是典型的文字作品,如果是自己创造的,本身可以有著作权。但自己的创造也会用到别人的东西,就像教辅一定会用到教材的内容。用别人的东西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合理使用,属于正当不违法,我国的《著作权法》里规定了12项合理使用内容,譬如正当引用、正当介绍等,这些不需要取得许可或授权。第二种是不合法使用,需要取得别人的授权。但有些情况下,即使作品中有侵权情况的出现,例如教辅有一章或几章的内容用了别人的东西,没有支付使用费,构成了侵权,只需要对侵权的内容进行解决,并不影响整个作品著作权的合法性。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员黄贤涛,北京律师杨安进、李伟民均认为,利益的博弈没有问题,但要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不要成为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更不要把整个行业带入不正当竞争的泥潭。

教材付酬将“有章可循”

教材可以享有著作权,但权利的行使不得侵犯其收录的作品内容的著作权。每当出现有关文章作者与教材出版社之间发生的著作权侵权及作者追讨报酬的案子,都会成为社会热点,这也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问题。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适用“法定许可”,可先适用后付酬,但其付酬标准却迟迟没有出台,因此也引发广大著作权人的不满。

实际上,2001年《著作权法》修改后,国家版权局在2002年曾起草“教科书使用作品支付报酬标准”,向全国征求意见,当时制定的稿费标准是每千字100元。但因部分出版社以“教材应该有公益性质”为由联合抵制,这一标准最终“胎死腹中”。

2013年年初,国家版权局起草了《教科书使用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据悉,目前最后稿已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务会上通过,并将在近期会向社会公布。据悉,《教科书使用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中将对作者的权益实施具体的保护,并详细规定包括教科书的范围、作品指哪些作品、作品的字数标准不同稿酬如何定等,也包括图片作品和音乐作品的付酬标准。而根据本次起草的规定,“找不到作者”这样的说法将再也不能成立。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评价说,“此次《教科书使用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要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作者的知情权,如果连自己的作品选进了教材都不知道,那就更别说去向出版社主张自己的获酬权了。”

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带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变,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展模式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根据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标准,调查分析适合我国高校新模式发展管理的方式,提出适合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模式管理措施方案,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快速发展水平。本文将以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背景为前提,合理地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性特点,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改善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发展管理趋势。

关键词:高校;新模式;学生管理

一、项目调查分析

随着项目教育的发展,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学生管理改革的标准思想。这是符合学校持续稳定发展基本要求的,本文将根据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环境、新工作要求,从主体思想、客体标准等内容上进行选择分析,明确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管理方式,认识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

二、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1.总体管理程度较低,自我控制意识不足

据统计调查分析,高校有40%左右的学生对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满意,其他60%的学生不满意。其中有90%的独生子女不满意。显然,独生子女对高校管理模式的要求较高,这与其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对自主创新性要求更高,70%的学生遇到困难后,首先寻求帮助的是家长和朋友,然后才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而30%的学生第一选择是学校管理者。30%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相比70%的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低。另外,我国高校的自我管理意识不足,30%的学生经常旷课。

2.师生关系和谐,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制的服从管理,这造成学生容易产生反感心理。据调查统计分析显示,80%左右的教师认为二者之间关系不紧张,40%的学生认为教师管理对学生有益。相比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评价会高一点,这可能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管理。

3.学生缺乏理论研究和协调管理

高效的学生重实践轻理论,90%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置合理的学生专项管理资金,70%的学校对学校管理工作不积极,只有12%的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学习工作交流会。只有5%的学校设置专门的校外拓展培训管理。学生管理是高效学生管理的重要事项。

4.学校参与意识不足,学校文化发展进度不明确

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参与性不足,学生在学校既是参与者,又是受众者。重视学生的主体管理作用,才可以实现学生民主管理的实施效果。据调查统计分析,20%的学生管理者认为教育管理应当具有导向性,18%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提议。

三、高效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加强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題管理方式,强化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个性社会统一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本质性管理水平。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分析人本学生的管理模式。

1.巩固人本思想管理观念

学生管理需要加强以学生为管理基础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当做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实现学生的管理人本化理念,加强民主、平等的管理精神,从管理目标出发,实现服务管理的转变。坚持一切以学生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点,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认识,弘扬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让学生从不同程度逐步提高自身学习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创新精神管理意识,牢固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水平。

2.强化软硬建设标准,创新完善校园发展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创建科学的教学发展管理观念,以科学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发展管理契机,加强文体活动的发展,营造健康性的文化发展素质水平,逐步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学校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文化环境管理建设的重要性。注重个性化文化发展,以学生活动标准为目标,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多彩活动性,谋求学生的全面快速发展。

3.强化人文管理,构建师生和谐管理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管理关系是有效建立大学校园环境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管理,从学生角度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支持。以有效的执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校园标准管理职能。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实现校园的师生平等管理关系,重视学生的思想发展,降低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发展。

4.发展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切实以人本思想,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发展作用,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党政建设管理水平,创新研究学生的党政管理建设形势,从而使学校可以更好地拓展招生发展规模,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组织学生以团体形势,开展自我评价管理活动。加强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社团,通过合理的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素质水平,实现学生素质水平的多样化发展。

5.规范学生建设管理制度,实现高效学生管理制度模式的改变

从学校管理制度模式,正式的开展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模式标准,加强学校学生基础权利的规范建设,处理好其中的程序规范性标准。对学生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学生合法权益,不断维护学生的监督管理标准,制定各种符合实际制度管理标准的方案,充分力求完善学生的管理意见,听取学生的管理标准水平,鼓励学生监督学校的各种工作,对不合理的工作进行汇报反馈,真正落实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与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效学生的管理新模式应当以人本思想为基础,详细分析学生的管理需求,加强学生管理标准模式的创新发展,使新管理模式更加符合学校管理的标准,逐步提升学生管理的水平,确保管理的合理有效性。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系统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建立符合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标准,实现我国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正确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旻轩、黄月胜、周志娥.高校完善学长制学生管理模式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3)

[2]黄宝玲.维护高校稳定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01)

[3]许静宜、温荣.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学生自主管理为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4)

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绿色GDP内涵的阐述,结合杭州市经济发展特点和现有统计体系,从自然资源耗减、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外部不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的损失、生态修复收益等五个因素入手,构建杭州市绿色GDP核算体系。

[关键词]杭州市;绿色GDP;核算体系;实证研究

[[[[[

An Empirical Study of Green GDP Accounting System on Hangzhou

Lou Yongjun, Jin Liqi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Key words: Hangzhou; green GDP; accounting system; empirical research

杭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是一个能源、原材料等基础物资严重匮乏的城市,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因此,近几年来杭州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已越来越明晰地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聚焦,并提出了建“宜人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目标。而这样的发展战略,对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就特别高,离开生态环境,杭州市的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绿色GDP的概念和内涵出发,结合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构建符合杭州市经济发展特点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一、绿色GDP的概念、内涵和核算方法

(一)基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绿色GDP

绿色GDP概念是在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UNSD)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中正式提出的。绿色GDP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要在一个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下进行,要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二是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应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保障生存环境的良好循环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由于从单纯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甚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也能增加GDP,因此,应该从GDP中扣除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降低国民福利水平的因素,建立绿色GDP。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大、负面效应越小。

根据这一定义,联合国统计署开发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中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为:绿色GDP=GDP-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NDP-资源环境成本。其中,GDP是国民生产总值,NDP是国内生产净值。从上式可看出,绿色GDP是与NDP相对应,而不是与GDP相对应。但考虑到在实际应用方面,国内生产总值远比国内生产净值更为普及,因此应用者往往更多采用了GDP概念,而没有采用净值的概念,即绿色GDP=GDP-环境退化成本-资源耗减价值。

(二)基于社会福利和外部性的绿色GDP

庇古(1932)在《福利经济学》中,将福利的概念引入经济学,把福利分为广义的社会福利和狭义的经济福利,经济福利是指在社会福利中可以直接以货币计量的部分。国家的经济福利是个人经济福利的总和,每个人的经济福利等同于所得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所以国家的经济福利相当于国民收入。社會福利中的非经济福利难以量化和准确计量,需要考虑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之间的非市场性作用,当外部影响产生有益的作用,称为外部经济,反之则为外部不经济,并进而得出:国家福利=现行GDP-外部不经济因素+外部经济因素。

正是基于庇古福利经济学的理论,目前学术界也存在众多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考虑经济发展外部性因素的绿色GDP理论,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在1999年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黄德发博士在2002年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其基本思想是:在计算绿色GDP时,除了应扣减生态和环境部分的损失,还应扣减人文部分的“虚数”(疾病、犯罪、失业、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失控和管理不善等引起的损失)或是外部不经济因素所对应的损失或产值。但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有些数据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人文部分和外部性因素所涉及的数据,因此该类方法的全面应用性就大打了折扣。

二、杭州市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在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时,普遍都以SEEA的核算体系为框架,将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成本作为扣减项目计算的主要出发点,或是在SEEA的基础上,根据被核算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要素的特点,对具体扣减项目略加调整。结合杭州市的环境资源特点及城市发展定位,笔者认为,在构建杭州市绿色GDP核算体系之前,应首先确立如下指导原则。第一,绿色GDP提出的初衷之一是希望通过对传统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的调整,使政策制定者、分析者能觉察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破坏环境、损害社会整体福利的事实,并且能据此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第二,根据杭州市城市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应在考虑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成本的基础上,适当尝试对部分人文因素和外部不经济因素导致的损失的计算。第三,以目前国内外绿色GDP研究的成果以及经济统计的局限性来看,要想得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精确的绿色GDP核算结果是不可能的。因此,杭州市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应该合理地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优先领域进行,不必单纯追求完整全面的绿色GDP核算数据,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核算的可操作性,又可以服务于具体环境政策、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考虑到杭州市自然、环境、人文及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杭州市现有统计核算体系,笔者得出杭州市绿色GDP(GGDP)核算公式:

GGDP=GDP-LVR-LVE-LVES+AVER(1)

式(1)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LVR(Lost Value of Resources)为自然资源耗减损失。自然资源有许多种,但对杭州市GDP贡献较大的主要是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五种资源。LVE(Lost Value of Eco-Environment)为生态环境降级损失。LVES(Lost Value of Externaldiseconomy and Sociaty)为外部不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的损失。根据杭州市已有的统计数据,此处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安全事故损失,包括各类与经济有关的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直接经济损失;二是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AVER(Added Value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为生态修复收益,主要包括新增耕地、森林、湿地等带来的收益。

其中,LVE=LVEP+LVED(2)

式(2)中,LVEP(Lost Valu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为环境污染损失。本研究考虑的环境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LVEP)忽略环境质量下降导致的经济损失,只包括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和污染物治理损失。LVED(Lost Value of Ecological Desduction)为生态破坏损失。导致生态环境降级的因素有许多,但对杭州市影响较大的主要为自然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引起的经济损失。

根据式(1)和式(2),进一步得出杭州市绿色GDP公式为:

GGDP=GDP-LVR-LVEP-LVED-LVES+AVER (3)

式(3)的扣减项中:LVR、LVEP、LVED是基于SEEA的核算框架,LVES则是考虑了部分人文因素的“虚数”和外部不经济因素带来的损失;增加项AVER则是考虑近几年建设“宜人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背景下,杭州市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逐年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对于新增耕地、森林等应作为收益予以计算。

三、杭州市2007年绿色GDP测算

(一)自然资源耗减损失(LVR)测算

自然资源中矿物、水资源的耗减的测算可用市场估价法,以即期经济活动对矿物资源的耗减量和相应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其资源的经济使用价值,耕地的经济价值以平均每亩经济产值作为计算依据。根据杭州市统计资料,杭州市矿产资源损耗主要以金属矿产、建筑用砂石和其他非金属矿产为主。根据2007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杭州市总用水量为49.58亿立方米,耕地资源减少2570公顷。

能源的耗减可以目前统计数据中单位GDP能耗指标为基础进行测算。2007年杭州市单位GDP能耗0.79吨标准煤/万元,则当年杭州市4103.89亿元GDP所对应消耗的标准煤为3242.07万吨;由于标准煤是我国的能源标准,并没有实际市场价格,按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最新国家标准[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1吨原煤=0.7143吨标准煤,而2007年底1吨原煤价格为420元,由此估算出2007年底标准煤的价格为:420 ÷ 0.714=588元/吨。

森林中开采木材的测算严格地讲应该用采伐的不同树种的活立木量乘以相应的市场价格汇总得出,而这需要较为详细的统计资料。当缺乏这些资料或者资料不全时,可以直接采用活立木总消耗量乘以混合平均单价求得其总消耗额。

根据以上项目,计算得出2007年杭州市自然资源耗减损失(LVR)为339.44亿元(见表-1)。

(二)环境污染损失(LVEP)测算

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测算污染事故发生时损失或减产的各类产品数量,分别乘以该商品市场价格之总和。由于2007年杭州市没有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因此该数据在计算时忽略不计。

污染物治理损失可以采用污染物治理成本法和市场价值法。根据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披露的情况来看,目前杭州市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工业废水(COD)、工业废气(SO2、烟尘、粉尘)和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污染物。其中,工业废水(COD)和工业废气(SO2)的计算单价将参照嘉兴市于2007年开始实施排污权交易时制定的SO2为2万元/吨;重污染行业项目COD8万元/吨,一般建设项目COD6万元/吨,取平均值7万元/吨;工业烟尘与粉尘综合治理成本的数据取得比较困难,此处参照金羽、欧阳志云、林顺坤等在《海南省绿色GDP核算框架的初步研究》中的单位治理成本来计算;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则以世界银行2002年杭州市垃圾收集处理成本评估报告中110元/吨作为计算依据;2007年杭州市产生工业危险废物4.2501万吨,其中无害化安全处置1.7131万吨,同时收集并无害化安全处置医疗废物9192.26吨。

根据以上项目,计算得出2007年杭州市环境污染损失(LVEP)为123.93亿元(见表-2)。

(三)生态破坏损失(LVED)测算

2007年杭州市因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局部强对流天气和强台风)引起的直接损失为14.09亿元;生态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投入资金为0.32亿元;与水土流失有关的:为提高土地肥力,2007年杭州市全年共使用化肥6.1764万吨,按当年尿素全国平均零售价1813元/吨计算,其金额为11.2亿元;2007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为17.9亿元。

通过计算,得出2007年杭州市生态破坏损失(LVED)为43.51亿元。

(四)外部不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的损失(LVES)测算

2007年杭州市共發生各类事故6202起,直接损失0.44亿元;2007年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卫生、文化、新闻出版等相关职能部门查处各类经济案件案值(包括罚没款)2.12亿元。

通过计算,得出2007年杭州市因外部不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的损失(LVES)为2.56亿元。

(五)生态修复收益(AVER)测算

2007年杭州市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2372.5公顷,按22.5万元/公顷经济价值计算的收益为5.34亿元;造林面积1885公顷,按每公顷产木材15立方米、每立方米638元计算的收益为0.18亿元。

通过计算,得出2007年杭州市生态修复收益(AVER)为5.52亿元。

(六)杭州市绿色GDP计算结果

四、总结

综合来看,杭州市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础是SEEA的核算框架,而创新之处在于考虑到杭州市作为一个“休闲旅游之都”和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将部分外部不经济和社会因素也作为扣减项目予以计算,是有别于目前大部分绿色GDP核算体系以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成本支出作为主要扣减项目的一次尝试。同时,虽然由于目前统计数据的缺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价的技术困难,在不少指标的计算过程中无法做到十分精确,但这并不影响将其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工作政绩的重要辅助指标来改善和提升杭州市经济增长的“绿色含量”。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国土资源局.2008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报告[EB/OL].http://www.hzgtj.gov.cn.

[2]杭州市环境保护局.2007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www.hzepb.gov.cn.

[3]杭州市统计局.2007年杭州统计年鉴[EB/OL].http://www.hzstats.gov.cn.

[4]金羽,欧阳志云,林顺坤.海南省绿色GDP核算框架的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8,(3):44-49+60.

[5]康伟.绿色GDP及其核算体系的构建途径[J].经济与管理,2008,(11):93-95.

[6]刘平.绿色GDP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4-06-28.

[7]修瑞雪,吴钢,曾晓安,孙建国,于德永.绿色GDP核算指标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7,(7):143-149.

[8]浙江省统计局.2007年全省及各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EB/OL].http://tjj.zj.gov.cn.

[9]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杭州年鉴2008版[EB/OL].http://www.hangzhou.gov.cn.

[责任编辑:唐玉萍]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编号:B09YJ19Q)。

[作者简介]楼永俊(1978-),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立其(1962-),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夏邑县的草坪绝大多数是冷季型草坪。冷季型草坪具有返青早、枯黄晚、绿期长等特点。因此,夏邑县的草坪在管理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尤其是要进行综合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

包括在种、品种和群落的水平上利用抗病性,也包括利用带有内生真菌的草坪草的种和品种。

1.1 利用抗病的种、品种 利用不同草坪草对某些病害抗性的不同选择抗病性强的种。

1.2 利用品种和种的合理配比 即在抗主要病害的基础上,根据草坪要求,选用同种不同品种或不同种的草坪草混播。

1.3 利用带有内生真菌的草坪草种的种和品种 内生真菌是指那些在寄主禾本科草中度过全部或近乎全部生活周期而不使寄生表现任何症状的真菌。含内生真菌的草坪草其抗病虫害、抗寒性、抗旱性、耐践踏等能力均有所增强,而这些性状正是草坪所需的。

2 农业防治

2.1 合理修剪 修剪在草坪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修剪能使草坪有一个整齐的外观,降低高度,增加草坪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滋生;减少枯枝落叶,延缓草坪的衰老。但修剪也会使草坪营养丢失,若修剪不当,也会加速病害传播,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修剪时应注意:

2.1.1 让刀片始终保持锋利。刀片锋利修剪伤口小,便于伤口迅速愈合,病菌侵染的机会少。

2.1.2 适时修剪。当草坪草长至7厘米时就应开始修剪,草太高时降到要求高度很费工,而且营养丢失太多,使草坪的营养供求一下子失去平衡,若在盛夏季节,草一下子剪得太重,经烈日一晒,则会严重灼伤甚至死亡。剪草时要严格遵循“三分之一”原则,即剪去1/3,留2/3。

2.1.3 适时除去枯草层。有3个减少枯草层的办法有三:盖客土使枯草层和地上部分开;返青前烧掉枯草层;间隔一定的时间,通过低修剪的办法剪去枯草层。春季低修剪是在浇完解冻水草坪返青之前进行。夏季正是草坪病害高发季节,如不剪掉枯草则草坪发病时间会提前,患病面积会迅速扩大,而此时又正值冷季型草生长相应停滞的阶段,抗性下降,低修剪风险大,可趁夏季雨季来临前,抓紧对草坪进行1次低修剪,这次修剪工作量大,枯草还没发霉,韧性很强,要分2次修剪才能到位。剪完后,若不见绿,可追施1次磷钾肥,3天左右即可见绿,这对草坪夏季防病有很大帮助。

2.1.4 修剪时间应在草坪叶片表面干燥时进行,避免病原物的侵染。

2.1.5 病害草坪修剪后要对刀片、剪草机进行消毒。工作人员的鞋在未清洗时,应避免从病害严重的地块走进其他地块。

2.2 合理灌溉 水分对于草坪和病原真菌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灌溉应注意:草坪建植以后,不定期地灌溉优于定期频繁少量灌溉;灌水量以达到地表15~20厘米为宜;灌溉应随需而灌并考虑天气等因素;随水流传播的病害,灌水时要注意水流方向(水流不能从发病区域流入其他地方);避免傍晚浇水,及时排除积水;冬季要少灌水或不灌水,春季干旱要及时补充水分;灌溉要充分考虑水源和水质,避免用水中含病原微生物或杂草种子的水。

2.3 合理施肥 随着草坪不断地修剪,新枝不断地生长,营养不断地流失,加之土壤肥力流失,如果肥料跟不上,容易加速草坪的老化,但肥料太多又易引起草的徒长,降低抗性,甚至会促使病虫害的暴发。合理施肥应做到:

2.3.1 只要草生长正常就没有必要施肥,施肥过多造成草生长旺盛,会使草的密度超过正常范围,会促使病菌生长。

2.3.2 干旱施肥容易产生肥害,过涝施肥会促使烂根,病害期施肥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盐碱过大而施用化肥也容易产生肥害。所以要确定草坪是否真正需要施肥,可根据草的外观特征和生长速度来确定是否施肥,施什么肥。草在生长期内的颜色暗淡、发黄、老叶枯死,应补施氮肥;叶片发红,呈暗绿色,则补施磷肥;节间缩短,叶脉发黄,老叶枯死,则补钾肥。

2.3.3 随季节施肥,冷季型草应掌握春、秋以氮肥、钾肥为主,磷肥、硫肥次之;夏季以钾肥为主;但第1年的春播草,夏季经常严重缺氮,可少量追氮肥。钾肥能提高草的抗性,促进根系发育,减少夏季病害和冬季的冻害。硫能降低土壤的碱性,盐碱度高的草坪应加强施用,一般炉灰中含硫量高,建植时可掺进土中。

2.3.4 重视冬肥,施冬肥的比不施冬肥的草抗冻能力强,绿期明显延长,返青期提前。

2.3.5 草坪因频繁修剪营养损失很大,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将修剪的草屑集中沤制成很好的有机肥。

特点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编者按:广西英才心理教育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研磨,创造了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有自己的课堂理念、课堂文化和教师操作技能。这套系统的教师操作技能,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管理策略、导学案设计策略、教案设计策略,以及课堂上的预习管理策略、展示环节管理策略、教师精讲点拨策略、当堂测评策略等。到目前为止,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已在广西15所中职、中学、小学进行试验,并取得良好效益。本刊特约合作课堂首席培训师林洁菁分专题讲解合作课堂教师操作技能,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并非学生一旦进入小组,就能自然地适应小组合作式学习,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困难,常常来自学习小组的内部矛盾、小组学习效率低、小组中的个别成员无法融入小组,等等。

●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重要工作,从打造团队开始。

●合作课堂的小组建设,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教的,不仅是书,而且是“人”。

小组是合作课堂的物理基础,高效率的小组建设是合作课堂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一切合作式学习绕不过的一道坎儿。

在合作课堂的教师操作技能体系中,小组建设的策略包括小组组建的策略、小组建设的一般策略和小组建设的高级策略。一般策略主要是解决小组组建后的凝聚力及成员的合作意识、合作情感的问题。当小组完成基本建设进入合作学习阶段后,小组建设的任务便是发展学生的合作技能,包括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和合作学习的技能。这个阶段小组建设的策略,我们称之为合作课堂小组建设的高级策略。

“高级策略”,实际上是一个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小组合作的效能进行全面提升的策略体系,是全面建设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团队理念

(一)合作课堂不主张随意使用竞争

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们最初都喜欢使用小组和小组间竞争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小组的评分或其他方式的“利益”,的确可以更积极地投入竞赛。但是,从激发学生的持久动力以及小组的长期建设来分析,竞争的方法是弊多利少的。

首先,竞争的动力是一种外在的动力。学生个体和小组为了竞争,却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本身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体验是紧张、焦虑的。无论是为胜利而喜悦,还是为失败而沮丧,这类情绪体验,相对于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言,都是过于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的,因此并不是积极的动力之源。

其次,竞争虽然可以使学生迅速产生对小组的责任和义务感,但是,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失败或者常常失败的小组而言,他们的小组成员更容易对小组或对小组中的某些成员失望、怀疑,甚至会相互不满、猜疑、抱怨,而这对于小组的生命力及其成员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综上所述,许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家不主张随意使用竞争,只在除非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团队中谨慎使用竞争。

(二)合作课堂积极引领并深入渗透“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团队理念

1.在分配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使用“非竞争”的策略。例如在作文课上分享了各组间的作文提纲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份评改练习。“请相邻的小组相互点评作文提纲,要求:①找出你们认可(或认为值得学习)的2处优点,并说明理由;②找到1~3处不解的地方,请被评的小组解答;③为这份提纲作2处必要的修改或补充。”这个学习过程,不求排名,没有竞争,只为促成相互的理解和帮助,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全部的心思和注意力用在对学习任务的关注上,而不是在“获取得分”或“相互比较”中展开角逐,既保证了学习的高效,又巧妙地将课堂学习活动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支持由多个小组组成的大团队——班集体的建设,而且其更大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这件事本身对于自身的吸引力,更多地感受到了投身于学习和探究中时的快乐。学生常常使用这种相互认同、相互欣赏的小组互评方式,久之便会形成在学习中不是相互排斥和竞争,而是相互帮助和合作的意识。

2.在课堂反馈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而非竞争的理念。课堂的反馈,不应仅仅关注所获知识的正确与否。我们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还应通过对合作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强化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例如老师使用这样的引导语:“在今天的背诵检测中,第3小组的同学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老师想请他们和大家分享一下(转向第3组),你们是如何做得这么好的?老师观察到,你们每一位都说得非常流利,同样的时间内,你们做到了比大家更快更好,你们组内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吗?”老师这样的引导语,便可以启发学生对合作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分享与交流。我们认为,有效的合作是讲究方法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合作,除了可以直接把合作的技巧教给学生,还可以像上面例子中的教师一样,巧妙利用课堂反馈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合作的技巧。当然,与此同时,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也可以因之得到强化。

3.在合作课堂中使用“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课堂评价,是充分体现“非竞争”团队理念的重要方式。如著名的“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简称STAD),以小组成员个人的分数相加构成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如此课堂评价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传授人际交往及合作学习的技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有各种方式、各种程度的合作,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合作学习的技能,是他们在合作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合作课堂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我们把若干个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时,他们不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如何与别人相处,以及如何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学习。要使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以及合作学习的相关技能,以保证相处时情绪的愉悦和学习的有效。

(一)在与人交往的诸多技能中,合作课堂特别重视沟通及情绪管理技能的培训

1.有效地表达。虽然沟通的技能包括许多方面,但“有效地表达”是我们培训的重点。表达,既可以是语言的有声表达,也可以是动作、表情等肢体的无声表达。在合作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有效的表达技能:一是用关键词表达情绪、情感和主要观点的技能;二是用短句子简洁表达的技能;三是只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评判他人的表达技能;四是陈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但不评判他人的观点的表达技能;等等。为达成以上技能,我们会特别培训学生学习运用微笑、鼓励、感谢、内部语言和默契关系、消除误会和原谅等表达方式。

(1)微笑。微笑是表示友好的最通用表情,它可以使合作学习的过程更为顺畅、高效。发言者面带微笑,不但能够提升自信,而且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倾听者面带微笑,不仅能让讲述者感觉到友好和信任,还能让自己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境。

(2)鼓励。鼓励既可以是用语言和欢呼直接表达赞赏和支持,也可以是运用点头、微笑、鼓掌等无声的语言起到相同的作用。有些班级用举纸牌这种无声的方式来表达对同伴的鼓励,也很有创意。

(3)感谢。感谢的要领是及时和真诚。表达感谢的方式可以多样:言语、微笑、握手、击掌、纸条、信件、绘画,等等。

(4)内部语言和默契关系。合作课堂鼓励学习小组使用各种独特的内部语言来建立或提升合作的默契。内部语言的使用,是小组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内部语言可能是表示安静或完成任务的信号、表示赞成或反对的方式等。

(5)消除误会和原谅。在团队中,误会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误会的消除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学会坦然面对误会并且学会消除误会的方法,我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能。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来明晰误会产生的原委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对造成误会的双方或多方提出劝解、表示原谅,还可以组织大家探讨避免产生误会的经验和方法等。

2.有效地控制情绪。合作课堂格外重视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比如“停、看、听、想”,作为一种阻断行为训练,便可有效控制我们的愤怒情绪。当被试(A)情绪即将爆发与同伴产生冲突时,指导者发出口令“停”,A马上停下,接下来的连贯动作是把自己的视线从刺激物(冲突的对象)上转移到另外比较远的事物上(如远处的风景等),然后听从指导者的话(“放松”“没什么过不去的”“请离开这里远一点”诸如此类)放松,最后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值得吗”,等等。

(二)在合作学习的技能中,合作课堂尤其重视参与和促进讨论的技能

1.发起话题并邀请大家加入讨论,是一项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技能。训练该项技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说:“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用绕圈发言的方式进行讨论。我们是否可以每人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观点呢?首先,我的看法是……”

2.训练学生专注地倾听,我们使用的是“同理心的倾听”和“聚焦式高效倾听”的训练法则。“同理心的倾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思考、情绪平和、在未听完之前不急于作出判断等),积极地回应(以适当的语速和语调保持声音的积极、适当重复、即时澄清、表达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等),同时配合适当的身体语言(必要时示意周围安静、使用笔和笔记本、保持眼神交流等)。“聚焦式高效倾听”则要求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能明确表达者的中心意思、能抓住关键词、能概述、能迅速进行比较、能与相关知识点建立链接、能选择听与自己的思考最有关联的内容、能辨别表达者表达内容和方式的鲜明特点。

此外,专注地倾听,不仅要求会听,而且要求会问、会说。

3.积极互动的技能有多种训练方式,这里着重介绍几种。

(1)比较。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经验、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的差异,因此,学会比较并常常利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有利于促进积极的互动,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选的方法快速达成目标,并发现自我的认知风格,培养自信心。比如要求学生将前后发言人的主要观点作比较,将不同的思维方法作比较,相似的现象作比较,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作比较,近期印象和远期印象作比较,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作比较,不同的展示方式(如板书上、演讲者、投影者)的展示思路作比较,等等。

(2)提问。一般说来,合作课堂对学生进行提问技能的训练内容通常有:应该在什么时候提出疑问?针对什么要点提出疑问?对不同的疑问方式如何作出适当的解答?等等。如开放式提问,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如何”等句式询问原因和过程;封闭式提问,可以用“是否、对错、好不好”等句式询问并确认结果;用“请举一个例子”“请概括一下”“请重复刚才那句话”“请将……和……作比较”等,要求举例说明、概要、重复或进行比较,等等。提出疑问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合作课堂的合作学习技能训练中,提问的技术是训练的重点。

(3)中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有适当的中断来保证学习的高效。合作课堂中的中断技术包括在发言过于冗长时予以中断,重要问题听不清楚希望确认时予以中断,有重要思考希望提问时予以中断,组内发生冲突时予以中断,思维遇到困难不能继续进行时予以中断,等等。中断技术的要领,是把握合适的时机、使用恰当的语气、配合恰当的非言语技术,而且要求中断后能快速联接。

4.合作课堂主张在组内讨论时小声,在全班展示时大声,因此低声讨论和大声发言便成了需要专门训练的一项合作学习的技能。通常情况,我们规定组内的音量以组内成员刚好听清楚为宜,全班展示的音量以保证坐在距离展示人最远的座位上的同学能够听清为宜。

(三)合作课堂中人际交往的技能与合作学习的技能是相通的

合作课堂中常用的相处和合作学习的技能还包括赞美和批评、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解释和重复、检查别人是否理解、将不同观点加以整合、保证小组专心工作、利用幽默使小组工作顺畅、提示活动时间、耐心等待,等等。

三、建立组内依存关系

(一)设计并成功运作依存关系是小组建设的高级技能之一

依存关系作为团体的本质,是小组有效运作的保证。我们认为,在小组这种小团体中,每一个组员的努力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且,所有组员的这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努力都将有助于小组以及个人的成功。

小组内依存关系的产生,最初有赖于教师的激发。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各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和程序的精心设计和使用,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依存关系之中,以确保其高效地学习并高效地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当小组成员的自主意识和小组的自主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种依存关系便更多地体现为组员之间感情的深化、配合的默契以及完成任务的自觉、高效等。

(二)几种常见的依存关系

有效的依存关系有目标的依存、资源的依存、角色的依存、认同的依存、序列的依存、想象或模拟的依存、外部力量的依存等。在实践中,最常用的依存关系有以下三种。

1.目标的相互依存。目标的依存常常建立在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之后。建立目标的相互依存的方法是创建共同的愿景。合作课堂鼓励各学习小组在设计制订“五定”契约的时候,便确立小组发展的目标意识,比如在组名和口号中融入全体组员共同认可的愿望等。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彼此更紧密地配合和合作,教师还要想方设法鼓励各学习小组不断设立阶段性的愿景目标。

另外,目标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既要采用差异目标来适应学生个体学习的多样性,为学生个体制订适当的个体学习目标,又要利用不同的反应模式,或通过调整小组总任务的负担方式或时间,来区别设置并调整学生的个体目标。

2.资源的相互依存。我们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把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生字生词和重要的词句”“写作顺序”“写作的方法”“人物的情感”“主题”等多个任务,然后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在经过若干时间(如:10分钟)的学习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各留下一位同学在“家”(即本组内),负责向前来学习的其他小组的“游学”成员教授本组负责的那部分内容,其他的5人则分别前往其他小组去“游学”其他组所负责的学习任务;又经过若干时间后,全部学生归位本组,5位“游学”回来的成员再分别把自己的“游学”内容“教授”给本组成员。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全体学生说:现在,你们中的每一位就是你所选择的这个任务的“专家”,你们都有责任和义务精通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同时有责任帮助你所在的小组成员同样精通这个任务的要领。为了让“专家”们的探究更为深入,各组执有相同任务的“专家”可以在指定的课堂时间内临时组成一个6—8人的“专家组”,进行“专家研讨”,讨论他们所负责的学习模块,待形成共识后再回到各自的“常规组”,和本组的学员轮流介绍自己所负责的这部分内容。

以上学习活动是合作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人留下,五人离开”的学习方式。这个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对学习任务更为投入,彼此之间的合作更紧密、有序,而这种效果的获得,便是运用了“资源依存”的原理。

设立和运用“资源依存”类学习活动,和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一方面,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个体和团体的动机水平,它通常适用于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动机水平并且建设良好的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机水平——通过外力的推动即资源学习任务的推动,使每个人都对学习任务更为负责任。

3.角色的相互依存。在小组学习中使用角色,既是使学生之间产生依存关系的小组建设策略,同时又是一种有效提升学习责任感的任务分配策略。合作课堂中经常使用的角色有:组长、讨论负责人、积极的倾听者、记录员、板书员、发言人、观察员、评论员、提问者、总结者、鼓励者。有时会用到的角色(根据学科或特别任务的需要)有:朗读者(语文、英语等)、讲故事的老人家(叙事性课堂)、验算员(数学计算课)、技术把关员(体育课)、计时员(速度类练习课堂)等。在使用角色策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直接对使用角色的方法进行指导和示范。在合作学习之初,教师特别需要在分配任务时直接对学生进行角色的指定和说明。如“各组的组长请在组内指定一位讨论负责人,由他(她)负责组织大家对需要讨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另外,你们还需要一位记录员,负责记下每位成员发言的重点以及大家最终形成的共识,必要时还要记录下共识是如何达成、意见是如何统一的;还有,建议各组设一位观察员,观察其他小组的工作进度,同时观察本组的工作效率,包括各位是否专心、是否需要一点提示等等。最后,你们当然还需要一位板书人和一位发言人。对了,以上各个角色组长最好都不要充当,你只当组长就好了。”

(2)确定一些常用或备用的角色,强化学生通过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一起为本班级、本学科的学习设计一些可供使用的角色,如前面所提到的各种。而为了强化角色的使用意识,并且方便学生使用,建议在合作课堂初期,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常用的角色名称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或者把写有各种常用角色名称的彩纸(颜色鲜艳的)制作成小卡片放在小组学习的公共空间或悬挂在教室里的某个地方,当学习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某种活泼的方式激励小组迅速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角色。

(3)在班级及学校文化建设中使用角色。使用角色,实际上是给予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而,可以把角色的使用策略扩展到更宽泛的领域,比如,可以给小组赋予某个角色,甚至给班级赋予某种角色,以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力量驱动小组和班级按照角色的内涵去自主挖掘和发展自身的潜能。比如在班级中,可以为小组准备英语领读小组、文言文疑难专家、数学高手小组、历史学家组、地理探索者小组等;在学校开发校内阅读文化时,可以赋予各班不同的角色,如唐诗班、宋词班、清代戏曲班、红楼梦班、三国演义班、现代诗歌班等。

(4)使用角色的注意事项。不宜把同一角色长时间分配给同一名学生,也不宜把某一角色分给特别擅长此角色所需技能的学生。使用角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潜能,而不是让学生“表现”其所擅长的技能。

一个秉承自主和合作学习理念的教师,既不应狭隘地将自主合作学习理解为单纯地提高学业成绩的工具,也不应为小组的建设花费了不菲的时间而感到惋惜。

合作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业目标,还有社会目标,二者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形成彼此信任、尊重和关爱的人际关系,具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在一个良好的小组氛围中进行合作和自主式的学习,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责编 白聪敏)

上一篇:民事诉讼调解论文下一篇:管辖权制度论文

热门文章

特点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