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2023-05-22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据商务部《2004~2005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我国虽然有61.2%的外贸企业通过Email和EDI的方式与业务企业进行业务信息的交换,56.4%的外贸企业已经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产品宣传和市场营销,但是在国际结算、国际货运、通关、检疫等环节的电子商务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而新加坡,我国香港均建立了官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外贸服务。

关键词: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

1 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平台的现状

中国海关从1978年开始实施无纸贸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三大系统。在贸易管理部门,贸易许可证通过网上申领的比例已达到80%以上,电子产地证的签发率也已经达到60%。通过EDI方式传输的18种电子报文无论在交换的信息量方面,还是在整个集装箱运输过程的单证数量方面都已超过80%。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据商务部《2004~2005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在外贸企业与政府的B2G业务中仍有22%的企业通过代理服务申办,而在货代企业中也仅有45.7%的企业可以直接采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电子报关,报检,申报等相关手续。

我国政府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的成熟与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稚嫩即产生如此鲜明的对比。政府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各部门之间仍然各自为阵,数据未做到充分共享,总体电子商务化程度不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使政府所有国际贸易管理机构连接到一个整体的网络平台中,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一个真正的一站式外贸平台。

2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

3 电子商务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新的优势

3.1 显著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另外,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商务活动,交易费用显著下降,交易效率显著提高。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

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对企业来讲,在传统条件下,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客户服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做到7×24的全天候服务,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电子商务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可使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随时得到所需的信息,为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订单,并且可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3.2 减少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机会。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网上做生意,没有了宗教信仰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张电子商务达成的国际贸易免征关税,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业务量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更快地向前推进。

3.3 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传统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办公用房、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若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则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要小很多。整个销售环节,从研制开发、订货、付款到产品的交付都可以在网上实现。

4 总结

“入世”后,我国传统的外贸企业将会遇到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但是外贸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大事。电子商务作为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其重要性将会日渐显现出来,外贸企业必须从提高自身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角度来认识电子商务,尽快付诸实施。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站点主动发布供求信息,及时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逐渐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工具为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继萍,中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经贸,2004,(02).

[2]高功步、焦春风,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2).

[3]何琳纯,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4]甘钟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5]梁娟,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日趋广泛,我国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必须发展电子商务。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现状,并提出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增进了信息交流。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被众多国家和行业使用,并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1.1推动了贸易方式的创新

电子商务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贸易方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中使用 EDI技术,取代纸张文件,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来往,用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传递。EDI系统把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集合在一起,使整个贸易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对生产企业而言,利用EDI系统,可实现整个贸易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会自动检查收到标准化的EDI订单是否符合要求处理,自动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系统内甚至可以完成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

1.2国际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电子商务方便了信息交流,降低了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虽然没有大批量生产的成本优势,但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灵活,内部信息传递迅速,可以及时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因此,当电子商务充分降低交易成本时,中小企业可以在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中获得优势。

1.3营销方式多样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缩短了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递距离,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了可能。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获取客户需求,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推广、调研及改进,更加迅速快捷的进行产品创新。尤其是在新产品的推广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对企业提出意见反馈,有利于供应商及时满足客户各种个性化需求。

1.4对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提出挑战

电子商务的发展中面临许多贸易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包括电子商务安全性问题、税收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等等。WTO现行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没有就电子商务独有特点进行规范,尚不存在统一的國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而我国国内立法并不完善。当电子商务广泛使用,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甚至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形成挑战。

电子商务中合同形式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合同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合同法中所规定的书面的概念、签名的确定、合同的生效时间地点规定,并不能适用于电子商务的交易要求。

2.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现状

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电子商务,商务部通过中国电子商务网建立广交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在政府推动下,外贸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2007年第三届中国电子支付高层论坛”会议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电子商务支付市场的规模是9亿元,而2005年已经达到160亿,2006年为330亿,2007年超过600亿。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网络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递、交换和处理的。而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是一个不设防的系统,并不具备国际贸易要求的安全性。大量的商业信息在网上传递,资金在网上划拨流动,要求交易平台有很高的安全系数,然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都没有得到保障。

2.2法律保障方面存在问题

世界各对于电子商务都没有标准的法律文献。立法严重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增加了交易主体法律风险。我国政府虽然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开展,但是目前采用的是部门割据管理模式,没有权威的法律解决交易争端。电子交易中双方采用电子的文件,包括印章、签名等。交易中使用的电子印单和签字的真伪、合同效力都有待法律进一步明确。

2.3缺乏电子商务人才

人才的匮乏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从事电子商务需要精通计算机、经济、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当前这种复合人才非常缺乏。

2.4交易中税收问题

电子商务的交易没有固定场所,国家难以控制税收。电子商务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网络从事跨国贸易活动,增加了税务机关获取税收证据的难度,也容易造成国家之间的税收冲突。另外,在电子商务中,国外出口目的地身份不易确定,供货方更容易伪造向国外供货的证据骗取出口退税。

3. 推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的建议

3.1规范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

建立规范电子商务相关法律,通过法律规范各方权利与义务,保障参与电子商务各方的利益,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国家应该围绕电子商务安全、合同认证制度、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权益保护等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税收监管,将电子商务纳入法制轨道。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通过国际协调,与其他国家建立电子商务协议。参与国际贸易对话不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下新贸易规则的制定,从而决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可以加强与各国贸易交流,提高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兼容性。

3.2加强电子商务设施建设

加强电子商务设施建设可以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安全保障。促进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必须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首先,加快我国城市宽带网、智能业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的建设,加快 “三网合一”进程等。第二,提高外贸企业信息化水平。外贸企业开始电子商务必需以较高信息化水平为前提。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就要完善外贸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电子商务中所有的参与方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身份确认,双方身份认证无误后,才能进行贸易活动。加强电子商务设施建设就是要通过技术开发构建一个能够保证信息完整、全面、快速传递的网络体系。

3.3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人才,具备专业的人才是电子商务取得长足发展的保证。我国应利用各种途径,引进和培养精通计算机计算和国际贸易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教育中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教学力度。此外还应发挥业余学校、网络教育、民办大学等渠道力量,加强人才培养。

总之,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正确分析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用作用,把握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祁志,刘勇.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学术交流.2009,(7).

[2] 程财军,张建兵,胡金.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电子商务.2010,(4).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培训中心)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能够推动价值实现,提升整体收益。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提出了简化的跨境电子商务运行模式,以及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模型。在跨境电子商务运作模式、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模型基础上,结合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供应链协同理论,从战略层、职能层与业务层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与建议,旨在推动中国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促进企业价值提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协同;跨境电商;跨境物流

一、引 言

伴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性生产协作成为可能,并形成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间劳动力成本存在差异,由此带来新的利润驱动。此外,全球范围内关税水平的普遍下降,投资环境与国际贸易得到不断改善,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这些因素导致产品的生产链条拉长,甚至不同生产要素普遍分布于不同国家,产品的价值源头涉及很多国家或地区。全球价值链指一种商品或服务从概念提出到最终消费,乃至废弃回收所涉及的所有价值活动,具体包括概念创意、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物流、消费、售后服务、废弃处理等环节,这些由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协作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带动自身产业趋向全球化,同时也影响着上游商品制造、下游商品消费,以及关联的支付产业、物流产业发展,一并趋于全球化。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作为产业链条的两个重要环节,无法脱离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商品流通业与服务业一体化趋势加强,并逐渐向协同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商品流通产业的重构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也不局限于相同企业之间。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商品流通业更加注重全球价值链条上的分工协作与协同发展,进而形成一个利益共同體。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商品流通链条长,流通环境复杂,并伴随相关环节的交互影响,导致流通风险高,关联问题多。伴随中国商品全球竞争力的增强,国外需求日趋旺盛,但跨境物流却成为很大的短板。中国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融合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市场选择,通过产业功能的优势互补与彼此延伸,有利于推动各自产业的发展,二者的协同运作还利于提升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竞争力。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背景,本文旨在分析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如何协同运作,为推动中国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推动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壮大出谋划策。

二、文献概述

伴随中国经济日趋发展与成熟,在以全球价值链为特征的新型国际贸易中,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与从属地位,仍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强国。在“供给侧改革”与“走出去”国家战略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动力,逐渐增强着中国的世界贸易地位。关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多围绕着贸易统计[1]、贸易政策与产业发展[2]、分工程度与演变[3]、出口的价值创造[4]等方面。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方面,学界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从生态系统视角[5]、供应链视角[6-8]、产业链视角[9]等展开。此外,个别文献还研究跨境电子商务与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关系[10]。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得产业间竞争更多体现在全球价值链条各个环节上。对于中国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而言,产业协同发展使得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发生变化,产业间界限越来越模糊。通过跨产业协同发展,不但利于破解产业间壁垒,还利于提升产业效率,塑造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持续的内在优势。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中国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是本文的创新点与出发点。

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跨境电子商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外贸”模式重构国际贸易模式。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了新型服务业与传统诸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势资源配置的能力,有效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促进了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步伐。无论是跨境B2B模式,如阿里巴巴全球站;或是跨境B2C模式,如网易考拉;或是跨境C2C模式,如海淘;或是以上多种模式的复合体,如阿里速卖通;都在推动中国企业进行产业竞争力提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势配置,也是培育与优化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突破口。

跨境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信息技术,破解传统产业模式下地理空间与时间的制约,能够快速地、有效地链接各种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商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推动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发展,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配置不同要素能力,还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价值微笑曲线”两端的地位,发展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上游研发设计活动与下游渠道、品牌及营销活动,继续夯实具备传统优势的产业活动。通过跨境电子商务,位于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能够即时沟通所需的生产要素、商品或服务,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与渠道层级,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依托跨境电子商务,中国企业能够有效地削减用于渠道开发、市场推广、广告宣传、物流等交易成本,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建设与营销等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四、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跨境电子商务运作模型

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价值创造流程打破了国家界限,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受到全球价值链活动的影响,跨境电子商务运作流程也发展了变化。通过一个简化的模型,可以清晰了解跨境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假设跨境电子商务价值链活动仅涉及到三个国家,即A国、B国与C国。其中,A国聚集着跨境电商所需商品的供应商与生产商;B国是跨境电商企业所在地,也聚集着跨境电商企业所需商品的供应商与生产商;C国是跨境电商的消费者所在地,也存在跨境电商企业所需商品的生产商与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与商品供应通过物流运输来实现,尤其会涉及到跨境物流活动。购买与销售生产要素与商品产生资金流。生产要素与商品的供需活动需要信息流来实现。不仅如此,出现商品退换货时,还需要逆向物流活动。所以,包括商品流在内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贯穿着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价值链的活动网络中。资金流与信息流主要依托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还需要线下的跨境商品运输与配送活动,其活动构成更复杂,也是信息流活动的目的与资金流活动的载体。

五、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模型

随着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跨境电商开始只关注产品销售,在市场、竞争对手与消费者多重作用影响下,跨境电商逐渐意识到跨境物流的重要性。消费者对于跨境电商的需求不再单纯聚焦价格与产品,已经越来越重视物流体验,这倒逼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要尽快破解产业的界限,实现在产品、服务、技术与运作等方面的协同运作与融合发展。基于产业间的关联属性、需求及利益的共同追求,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具有协同运作与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虽然,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分属不同的产业类型,但它们的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些跨境电商将跨境物流服务纳入了自身业务,有的跨境物流拓展了跨境电商业务,如京东全球购、亚马逊、顺丰海淘等,通过内部关联业务的转化创造价值;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天生具有很高的业务关联性,物流是跨境电商在全球价值链条的一个环节,二者无法孤立对方而存活发展。如图2所示,在全球价值链发展背景下,跨境电商的供应商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商品的生产商所需生产要素来自国内或国外,商品需求与供给,以及所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都需要通过跨境物流来实现;跨境电商通过在线平台将商品销售给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消费者在线下单支付后,商品则通过跨境物流方式运输及配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实现了价值创造。这些活动都需要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协同运作与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了全球价值链的价值转化、利益获取与综合能力提升。

六、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跨境电商物流协同路径

格里菲等(Gereffi,2005)[11]在普维尔与斯特恩等提出的生产网络理论基础上,结合价值链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治理范式。本文结合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供应链协同理论与上文的运作模型与协同模型,提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运作与融合发展思路,如图3所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措施与建议,为中国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战略协同

1.战略规划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同处一条全球价值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实则具有相同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应基于全球价值链条的分工地位,最大程度的开发与扩展该价值链带来的价值,将跨境电子商务这一市场做大、做强,以此为基础来寻求各自的价值最大化。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行,都需要充分考虑全球价值链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因素,更需要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各自战略纳入进来,在统一的目标约束下,建立与完善彼此的战略规划。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通过战略联盟,以共同利益体现的发展规划为生产与活动的目标,实施各自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活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追逐共同的企业价值。

2.合作机制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作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存在诸多协调与合作点。二者相互配合与协作共同实现商品的全球价值链活动,共同完成商品由生产要素向最终消费的商品流通与价值传递过程。为了更好地推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运作与融合发展,需要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双赢的合作机制,消除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合作壁垒与障碍,减少在具体工作中的摩擦与猜忌,更利于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在商品流通与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通力协作。

3.约束机制

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合作过程中,无法避免“投机主义”与“道德风险”,尤其在利益驱动下,无论跨境电商还是跨境物流,都有可能存在损人利己的行为,通过一些有损整体利益或整体价值的行为将个体风险转嫁到对方或个体之外。为了推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长期地合作,需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这种约束不单局限为纸质合同形式,更多是一种机制或理念,对跨境电商或跨境物流行为的规范。在约束机制中,还应该充分体现对违反行为的惩罚措施与执行措施。应该避免约束机制的形式主义,使之成为一种“法”的理念应用在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不仅要有“法”可依,还应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约束机制的建立,规范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行为,打击与消除可能存在的“投机主义”与“道德风险”,并使之成为一种无形的行业准入与准出门槛。

(二)职能协同

1.信息共享

作为協同主体的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实则是一种利益博弈关系。这种博弈关系是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间缺乏信息的高效互换与沟通,由于实践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不仅消弱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运作的积极性,还不利于二者长期的融合发展。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虽然各有独立的信息数据库,但许多中小型企业自身数据库系统资源薄弱,无法与一些大型企业的数据库实现有效对接。再者,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即便拥有各自的信息数据库,但仍无法有效整合全球价值链上庞大的信息流。此外,海关机构的信息化系统仍主要服务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尚未与跨境电子商务进行有效匹配,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追逐,很多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企业不提供或提供不准确或有倾向性的数据,使得中国海关端口的跨境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仍不完善[12]。为解决这一短板,应该以跨境电商、跨境物流、海关机构等主要组织为主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与信息平台,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活动的信息实时上传与无缝对接。通过信息共享,消除沟通障碍,衔接商品购销,保证实时监控,促进商品运输,协调以跨境电商、跨境物流、海关为主要节点的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运作,提高跨境物流活动中运输、通关、配送的时效。

2.组织协作

企业活动载体是组织,所以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应注重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协作、匹配与相互适应。对于组织而言,除组织目标以外,还包括组织活动、组织要素、组织成员等内容,这些一并构成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活动的依托与基础。从组织协作角度出发,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应该各自企业内设置服务于对方的组织架构,应安排相应的岗位与人员。组织目标的设置,也应充分考虑到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所涉及的具体活动内容的需求,并综合考虑跨境电子商务整体活动的需求,以及相对应的全球价值链各环节活动及价值创造所需。涉及组织活动,具体表现为跨境电商所产生的商品流通需求、指令,包括时间、成本、地点、服务等,跨境物流包括分拣、包装、运输、通关、商检、配送等,在具体活动设置与实施时,应考虑到彼此的包容性与公用性,从成本、效率等角度综合组织的相关活动内容,旨在实现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组织协作。

3.资源整合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涉及生产要素到最终消费的全产业链上的相关各类资源。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活动链商品流通的两个重要环节,尤其会涉及到上游与下游的诸多资源。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与产业范畴,两者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从整体价值与效益最大化目的出发,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应系统地整合资源,包括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资源,也包括不同层面与类型的资源,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实现价值最优化与最大化。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更应该关注商品流通环节所需的直接资源,也要关注所需的间接资源,更要关注起核心作用的关键资源。通过资源整合,达到衔接商品供需、优化运输网络、增强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效果。

(三)业务协同

1.网络协同

从全球价值链与商品供应链视角看,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因商品流通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物流网络。物流网络运行需要信息网络的支撑,将不同工作环节、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组织个体的元素都吸引到该网络系统内。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更需要聚焦依托信息网络的物流网络协同,提高物流网络覆盖,建立与完善跨境物流信息共享网络,将跨境电商活动的上下游、跨境电商、跨境物流、金融机构、海关等部门一并纳入该信息网络,将相关活动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连接。

2.资源协同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活动的运行是依托相应的资源完成的。这些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更应关注各自所拥有的资源、所需要的资源、所短缺的资源,通过战略联盟、组织协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方式,加强跨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协同优势。如,从跨境商品运输与终端配送的角度来提前设置商品的包装,通过这一信息资源与生产要素资源协同,既能够减少运输过程的货损与二次包装等,还利于降低成本,提升物流时效。此外,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还可以通过合资、入股、合作、联盟等方式,共同减少跨境物流所需的软件、硬件设备设施,跨境电商将内部物流资源外部化,在满足自身物流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与专业跨境物流实现干线支线对接,仓储、运输与配送等环节的有效衔接等。

3.监管协同

在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虚拟网络环境容易滋生许多安全隐患与交易风险。对交易主体行为进行监管,能够有效防范与规避这些风险。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运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双方监管内容、监管措施、监管口径等方面协同。跨境电商依据跨境物流潜在的欺骗风险,对其设置合理的、适度的惩罚额度,促使跨境物流积极合作,降低跨境电商对跨境物流的监管成本与潜在损失。跨境电商还应研究跨境物流获取私利的大小,依次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监管概率,既实现了对跨境物流的有效监管,还利于减少盲目监管,从而利于减少监管成本。

4.标准协同

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与国家,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行业规范与标准的区别,不同国家之间也会存在标准规范的差异。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应致力于定制与执行统一的业务操作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乃至细化到商品包装与标识、仓储规范等方面。标准协同有利于推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网络协同、资源协同与监管协同,还利于减少沟通障碍,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此外,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还应该根据不同国家在商品流通及退换货、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相关准则制定适用于跨国交易或国际化的规则与标准体系。

五、结 论

跨境电子商务为我国企业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了契机。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并非单一环节,也无法孤立存活于价值链中。为了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如何推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势在必行,这也与当下跨境电商发展快于跨境物流的现状匹配,反过来又倒逼跨境物流发展,并于之相适应,最终实现二者协同运作。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一些差异化特征,尤其是跨境电商交易主体位于不同关境,从而跨境物流环节更加复杂,更成为制约与影響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不单单是协同运作,更多是层面的应该是二者融合发展。尽快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发展较快,但是他们之间尚未形成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的良性发展态势,虽然这一问题在2016年稍有改变,但仍需要彼此调适,以便实现二者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运作。具体表现为,从全球范围到我国市场,跨境电子商务快速扩张,短期内跨境物流扩张速度落后于跨境电商,这一问题在2014年与2015年问题凸显,固有的国际邮政包裹、国际快递等跨境物流模式尚未适应跨境电商发展,加剧了这两年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度较低的问题。2016年,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得到一定的整合,以速卖通、亚马逊、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兰亭集势、敦煌网等为代表的跨境电商企业逐渐发力,并推广海外仓、边境仓、国际物流专线、自贸区物流等新型跨境物流应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协同缺失问题。整体上看,推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促进跨境物流行业提升,也利于推动跨境电商进一步腾飞。

[参考文献]

[1]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9):108-127.

[2] 唐东波. 贸易政策与产业发展: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2(12):13-22.

[3] 程大中.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J].经济研究,2015(9):4-16.

[4] 刘维林.中国式出口的价值创造之谜: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解析[J].世界经济,2015(3):3-28.

[5] 张夏恒,郭海玲.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与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11):83-92.

[6] 李雪,薛晓芳,李晓智.基于SCOR和CPFR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协同发展研究[J].价格月刊,2016(3):59-63.

[7] 蹇洁,宋利利,周马玲.跨境电子商务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质量协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73-75.

[8] 何继新.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创新:属性特征、关系模型及前提条件[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3):52-61.

[9] 曹允春,王曼曼.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J].价格月刊,2017(2):66-70.

[10] 刘晶.跨境电子商务与我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J].商业经济研究,2017(9):71-74.

[11] 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78-104.

[12] 姜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海关监管的新挑战[J].国际经济合作,2017(2):19-23.

Key words: global value chain;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cross-border e-commerce;cross-border logistics

(責任编辑:张丹郁)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日益成熟,电子商务活动在世界各国兴起并得以迅猛发展。它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领域是最早受到电子商务影响和冲击的领域之一。中国作为经济正在發展的贸易大国,在电子商务的挑战之下,要同时面对其带来的压力和机遇。本文先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入手,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 中国对策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加快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

电子商务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条件,导致了全球市场“网络市场”的崛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并且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地缩短生产和消费间的距离,“地球村”的内涵进一步得到了彰显,它给贸易活动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和高效率从广度和深度来讲均是拓展了国际分工的领域,微观层面上雨后春笋般迸发出更具灵活性的弹性厂商,宏观层面上使得水平乃至垂直分工都得到新的发展。

(三)引发国际贸易经营方式创新

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货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代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减弱,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新型交易模式,在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题。

(一)电子商务框架尚未建立

国际贸易操作是一个繁锁而复杂的过程,交易过程涉及多个部门,运作过程伴随大量的单证、票据与文件。为实现“单同一致、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单货一致”的目标,不仅需要实现单据和数据的垂直分流,还要满足水平分流,需要所有涉及到的单位、部门实现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而在我国,相关部门的配合还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体系,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网络贸易要想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贸易相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各部门电子数据交换。但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绝大部分企业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低,而网络拥挤、运行速度慢、资费偏高等因素又进一步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鉴于中小企业的软硬件环境限制,使得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电子商务步履维艰。

(三)企业缺乏主动性

由于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性不够。多数外贸企业虽然己经上网,但还停留在信息查询阶段,建有和国际接轨的专业网络平台的甚少。同时,外贸企业竞争意识不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对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即将带来的巨大冲击,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三、加快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国际电子商务框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电子商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将高技术与现实中的商务活动结合的具体应用。这其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战略和规划,把海关、商检、银行、保险、外汇管理、工商、税务、银行、法律等部门同厂商、企业、用户、货物运输、信息产业等部门等单位按一定的规范与程序相互衔接,协同工作,增强政策广泛性和透明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组织的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环境口。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贫困化”被枧为21世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有可能使我们失去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构造我国的信息主干网,疏通网络主动脉 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降低费用,鼓励企业和个人上网,将“信息高速公路”迅速铺到千家万户,为电子商务应用建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企业认识,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我国外贸企业只有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的开展不仅仅是一种贸易工具的简单应用,更是企业内部经营观念的彻底改革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发展成熟的相关经验,才能逐步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谭智.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 财金贸易, 2010:9.

[2]贾俊卿.因特网与企业营销创新[J]. 商业经济文荟, 2010:6

[3]刘建. 游桂方. 试论电子商务对中国际贸易的影响[J]. 经济问题, 2008: 8.

[4]曹垂龙. 论中国外贸如何应对EDI & INTERNET的挑战[J]. 北京商学院学报, 2008:5.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文科实训的难点,以外贸专业为例,全面介绍了外贸专业“综合业务实训”的设计背景、设计方案、实训模式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综合业务实训 背景 目标原则 框架实现途径

国际贸易近年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其发展也带来对外贸人才大量的需求,除了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近年来跟单员、物流企业船公司的客服员、操作员等也成为重点需求人员。我们发现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对外贸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外贸的形式、途径也有了新的变化,但外贸业务最注重的仍然是工作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那么,如何为学生构建国际贸易平台,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商务、贸易流程,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一、开展专业综合业务实训的背景

在外贸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大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普遍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完整的、综合性的实训

外贸专业学生在前几个学期已学习了商务函电、进出口业务、报关实务等课程,但总体来说,这些课程的实训都有局部性、零散性的特点。实训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实训为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多,综合技能训练少,学生学习后很难从整个业务流程来掌握,也不容易记忆。进行综合实训,可以使这种训练系统化、完整化、综合化。

2.缺少系统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实训

在文科的实训中,很多老师对“职业情景”的营造感到困难,缺少有效的手段,而且课程普遍综合性实训少、动态性实训少。我们这里综合实训方案的提出,解决了大家所困惑的手段问题,并提出了明晰的方法解决了外贸实训的难点。

3.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以保证课程实训的效果

在过去很多年,我们都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但是具体到每门课程的操作,由于老师的素质水平不同,事实上很难保证每门课程实训的正常进行。而把实训独立出来,在毕业前进行一次综合实训,明确课程是“实训课”,这样师资也就明确了下来,既可以弥补训练不够的情况,也能确保学生系统地进行一次实训。

4.缺少实际的企业来完成实训

对很多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要实训,最好的途径无疑是去企业,但是目前企业普遍没有积极性去接受学生实习,并给予指导;其次,大多外贸企业规模不是很大,很难大规模接受学生实习;再次,鉴于工作涉及商业秘密,学生难以深度介入岗位,就算学生去外贸岗位实习,也很难保证能接触到业务完整的工作流程,从而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实训效果一直不理想,难以培养学生达到应有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为此,开发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真正做到上手快、业务熟、职业素养高的有效途径,对实现教学与企业业务工作“零距离”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开发目标、原则、框架及实现途径

1.总体目标

“外贸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

设计、整合课程,使课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训的训练,能轻松就业、直接上岗,真正做到上手快、业务熟、职业素养高、形成较好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实现与企业业务工作“零距离”对接。

在内容的选取上,能和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保持一致,并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及时反映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在教学模式上,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教学模式更适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基础上,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基本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实训的原则

(1)职业性原则

专业实训的开发要和企业合作,整个的设计要符合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要强调操作程序、流程的规范,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在训练中,让学生模拟的中方公司的业务员来开展业务。强调外事无小事、强调风险意识注重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2)实用性原则

在整个训练中要使用真实的合同、单证,创造仿真的电子商务环境。要求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去寻找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营销方案等等,而且要以实时的运价、保费、关税税率、动态的市场行情等来进行业务处理,保证整个训练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动态性。

(3)综合性原则

在综合实训中,要体现对专业课程的综合,我们把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商务礼仪、国际商法的内容都整合了进来,涵盖了外贸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我们增加了“进出口业务”的“前”、“后”环节,即“前面”的国际市场调研、国内供货商的选择、国外客户的开发,“后面”加上了出口退税的操作、订单的管理、贸易纠纷的处理、客户的维系等,同时增加了“进口业务”环节的训练,同时涉及到英语、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综合业务实训课程丰富了训练的内容、提高了层次、增加了难度。而且在业务训练的同时,加入了如何设置业务岗位,如何完善管理制度,怎样突出团队精神、怎样与他人、其他部门协调和沟通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4)学生中心原则

在整个综合实训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己操作能力,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老师教,学生做”的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组织能力。例如外贸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在实训中每一个训练阶段的开始,教师首先要提出训练的目标与要求;在实训进行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答疑和纠错;实训临近结束时,教师对学生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估。这样使得教师更加容易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实际能力与学习的效果。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训练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进一步的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综合业务实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起到组织、引导、答疑、纠错和评估的作用。

3.实训课程的设计框架

整个实训过程按照图一的流程设计: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的职业岗位技能,实训过程中,我们要在“前面”开拓市场的环节尽可能和真实的企业对接,让学生组成小组为相应的企业做一些开拓市场的工作;在“中间”的业务训练环节,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借助相关软件系统,模拟实际环境,按照进出口业务流程对学生进行反复综合训练,全部训练要通过网上活动完成,要让学生以外贸公司业务员的身份和外商进行谈判。实训过程由贸易磋商、出口报价、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履行合同等环节组成,整合了进出口业务、外贸函电、进出口报关业务、国际货运、国际结算、单证实务、国际贸易理论等多门课程的知识,使学生进行了全过程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较好掌握了此专业的核心技能,学生(学员)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后面”的订单管理环节,我们主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专家座谈、虚拟职业场景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

4.实现综合业务实训的途径

(1)坚持校企合作

为了顺利的开发设计出能够实现实训目标和坚持实训原则的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以及能够圆满地完成实训项目,一定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例如: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教师专职进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与企业联合开发实用的培训软件和实训教材;自主通过科研立项开发实训软件;组织教师下企业实习或参加培训达到双师型要求;请企业的专家进行教学指导等等。

(2)要有配套实训环境

实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工作场所、企业正在使用的设备和软件以及辅助实训材料(各种报表、单、证、章、卡等),软环境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岗位要求与职业规范、管理制度等以及集成的实训资源库网络平台。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硬件主要包括有移动桌椅的谈判室、有50台电脑的模拟实训室等,软件主要有外贸业务软件、市场营销软件、报关软件、国际贸易沙盘等,整个的训练过程离不开软件的支撑。

(3)要有师资力量保障

外贸专业综合业务实训对老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最好是“国际贸易专业”,熟悉外贸专业所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外贸企业工作经验;英语水平较好,能适应综合实训中大量的外语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要涉猎广泛,能驾驭和指导学生团队;熟悉国际商务的礼仪、规则等;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引导教学。在目前这种模式下,一位教师最多负责20名学生,一个班至少需要两位教师上课。

(4)要选择合适的实训模式

实训模式与实训内容相适应,目前采用的实训模式主要有“过程/流程”实训模式和“项目/任务”实训模式。“过程/流程”实训模式,即指整个综合实训是按照外贸从业人员的一个完整工作过程设计的,从“市场调研”——“寻找客户”的国际市场开拓开始,到对外的贸易磋商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直到完成业务后的退税、订单管理、客户维系……,按照“过程”来训练;而“项目/任务”实训模式则是学生从一开始就成立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公司,每个公司首先接到的任务就是寻找一家当地的国际化企业,和企业联系,达成共识,成为这家公司的一部分,并为之开拓国际市场;接下来的市场调研、准备样品、寻找客户等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项目或任务,学生团队是在项目驱动下完成实训。总之,整个的实训过程要坚持“以项目驱动为中心、学生自我训练为中心”,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指导、纠错完成整个训练。

(5)要选择恰当的考核方法

对应于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方面的重点也要不同于一般课程。由于这类课程基本上是形成性(过程性)考核,因此,要制定形成性考核的标准和说明,对实训中每一个阶段或项目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与标准,以及总成绩的综合评定标准,从而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后的实训成绩是若干分阶段成绩最后汇总的结果,是综合性的评价。整个考核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完成业务的成效考核,注重表达能力、策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操作业务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考核。同时,考核的目标是为了监控学生,保证实训的效果,但是应以“激励”为主;最后,在具体的评分标准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总之要坚持不断鼓励学生的原则,最终实现我们的训练目标。

三、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实训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学生、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对于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学校,笔者建议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只选择局部环节来做。例如合同的磋商和履约环节,这部分训练要培养的是外贸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出口业务的处理能力”、“单证处理能力”,这部分的训练主要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相对比较便于训练和组织。

2.要注重增强师资力量、建设实训场地

教学模式的转变,不如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熟悉业务,还要英语好、教学理念先进,因此师资的培养很关键。建议学校采取一定的政策,鼓励老师下企业,鼓励老师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教学水平,以有能力应对综合性实训课程;同时要不断完善实训室的条件,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进行。

3.根据当地经济情况进行调整

每个地区的贸易都有当地特色,例如深圳是个毗邻香港的港口城市,发展港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是深圳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可能是广西省未来的贸易方向;小商品贸易、延边贸易分别是江浙、东北地区的贸易重点等等。由于区域经济不同,外贸方面需求的岗位和岗位的需求量就有了差异,因此具体到一个学校的综合实训,应该在调查当地外贸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综合实训的方案进行调整。

四、开展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实践的做法和成效

深职院从2001年开始实施专业综合业务实训(在第五学期,集中一个月)至今,已经连续实施了八届,且每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第一,学生们熟悉了职业特点、掌握了职业规范、提高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水平;第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类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通过实训学生对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再次的梳理和明晰,提高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第三,提高了学生实际处理外贸业务的能力,学生训练的内容就是企业的日常所用,通过训练,熟悉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第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把教学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实战训练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市场意识,提高了学生与他人磋商的能力;第五,对老师而言,他们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根本的改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在实训中主要是起到组织、引导、答疑、纠错和评估的作用,实现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

上一篇:国际贸易环境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