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普论文范文

2023-03-19

生物科普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师小组

组长:杨玉琴

工作成员:叶庄年、林小兰、陈裕芳

二、学生参赛对象及形式

参赛对象:初

一、初二学生

参赛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每班2人

三、 竞赛时间:2012年5月17日

四、 竞赛地点:多媒体6

五、 竞赛内容:初一学生

考查人教版七(上)、七(下)生物学知识

初二学生

考查人教版四册生物学知识

六、 竞赛形式:以笔试的形式,分选择题(50分)与非选择题(50分)两部分,共100分。

七、 竞赛基本规则

1、 所有参赛选手不得携带任何文字资料和通讯工具上场,只能携带文具和垫板。

2、 初

一、初二学生交叉做。

八、 竞赛试卷的审阅办法

一、初二教师交叉改卷,并配以正确的答案。有疑问的、集备组教师共同讨论。

九、 奖项设置

生物科普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 应急科普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大局。该文从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和科普效果四个方面入手,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进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应急科普法规、加大应急科普投入、创新应急科普形式等建议。

  [关键词 ] 应急科普 科学传播 现状

  [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对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急科普作为应急管理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那么我国现今的应急科普发展如何?本文立足于应急科普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应急科普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为应急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科普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观点。刘彦君认为,应急科普既包括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应急科普工作,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应急知识宣传工作 [1 ]。杨家英和王明指出,[HJ3.45mm]应急科普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是针对已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的各种应急性科普服务,另一方面是针对容易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开展的常规性预防科普教育 [2 ]。张英从灾前应急知识的科普、突发事件应对时段的科普、灾后安全与减灾的科普这几个层次来理解应急科普的内涵 [3 ]。刘倩分别从公众需求、应急最终目的和政府这三个角度来解读应急科普 [4 ]。虽然各个学者说法不一,但其中都蕴含一个核心要义,即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本文认为,应急科普就是将关于突发性事件的事发前预防、事发时应对、事发后处置和恢复等方面的安全科学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向社会公众普及,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科普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完善。目前我国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如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部门)依托日常工作进行常规性开展。各部门纷纷出台了有关应急科普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和法规。2017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特别强调了国家应急科普的创新文化和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态化发展,结合重大热点应急事件,组织媒体与相关专家共同解读该领域应急科普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另一部分则由科协组织开展,最为突出的是在搭建传播平台、聚集科普资源等方面,科协系统以应急科普常态化为核心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资源供给方面,我国应急科普人员队伍持续扩大,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312人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另外还有专家团队26个,团队人数473人,培训的学员人数约60万人次。全国用于防震减灾科普的资金投入共计约12266万元,其中中国地震局用于支持各省局、直属单位的经费达4863万元 [5 ]。根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我国气象科普队伍持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包括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参与专家1万余人,受众约300万人次。同时,我国各类应急科普场地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相关的科普场地数量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不到20家,至2019年,数量已上升至142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从2008年的不到100家,发展为2018年的350家;2004年,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仅有29家,但到2011年,总数已达到260家 [6 ]。

在传播方式上,依靠多种科普载体,应急科普形式逐渐丰富。各地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逐步增加,例如 “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周”等。2020年10月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在景区宣讲活动中通过印制防火宣传手提袋、制作印有应急科普知识的矿泉水瓶、在旅游景区大屏播放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应急救援知识。大众传媒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载体。同时,主流专业媒体也是应急科普工作的阵地之一,权威的应急管理类期刊 《中国应急管理》《中国应急救援》《中国减灾》等也为应急科普工作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普效果方面,我国在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类应急科普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不同人群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20年10月29日,由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等相关单位举办的“2020年江苏省安全应急科普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共吸引了全国超207万人次参与,反响热烈,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避险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标,也为“学以致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也能得到快速解读,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公众对重大应急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科普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应急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应急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法,也没有相应的业务流程保障,仅《突发事件应对法》涉及应急科普知识,有关宣传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应急科普体系建设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导致应急科普实践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基层单位,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只能靠经验来组织应急科普工作。

 (二)应急科普资源供给不足,人才匮乏

2018年,我国人均科普经费4.45元,平均每95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而要想跟紧发达国家的脚步,人均年科普经费就要超过10元,达到平均每60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虽然各类应急科普场馆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难以满足庞大的公众需求。应急科普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如聘请科研专家开展讲座、购买媒体宣传版面等。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比较有限,而且应急科普工作的投入见效缓慢,又不参与政府的绩效评估考核,导致大多数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放到别处投资,对应急科普工作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对应急科普的资金投入少,导致应急管理系统的专职科普人员可能无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科普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挫。

 (三)应急科普远离公众,宣传教育成效有限

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至2015年的6.20%,2018年进一步达到8.47%。但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应急科普本身来看,应急科普知识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性、技术性强,这对科普知识的宣传来说是一项考验。目前部分应急科普内容滞后,与飞速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脱轨,价值不高;有的科普形式缺乏创新、枯燥乏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还有一些科学解释缺乏专家的支持,使得权威来源与专家难以对接,伪科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应急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以上情况都导致應急科普工作远离公众,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应急科普法规,研究制定应急科普政策

当前我国应急科普工作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依照相应的法律条款,明确应急科普的工作主体,界定各部门法定职责和权力范围,使各部门明确分工,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同时细化应急科普工作业务流程,做到条理清楚、有章可循。探索建立应急科普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部门应急科普工作定期实施绩效评估,推动应急科普工作不断改善,持续进步。此外,给予应急科普工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提高各部门参与应急没能更好地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应急科普投入

政府可以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应急科普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应急科普工作。联合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应急科普示范基地,增加应急科普领域公共服务的供给。开发线上线下多渠道应急科普平台,充分挖掘应急科普资源。

 (三)加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库,通过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吸引应急科普相关领域专家加入。构建应急科普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职称评定、社会宣传等方式,对在应急科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提高他们的应急科普积极性。

 (四)创新应急科普形式,探索应急科普宣教新路径

依托互联网优势,打造线上综合性应急科普平台,打破时间、距离限制,整合多方应急科普资源,为公众接受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提供最大化便利。通过平台线上直播和设置“专家问答”环节,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政府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应急科普动漫或应急科普小游戏,将晦涩难懂的应急科普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理解的常识,使公众在体会到游戏乐趣的同时,又能学到应急科普知识,并且不易遗忘。由此形成“互联网+”应急科普新模式。

 五、结束语

应急科普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迈入新时代,更需要我们通过创新实践,完善国家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及运营机制,及时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警示我们应急科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刻不容缓,要尽早、切实发挥应急科普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彦君,赵芳,董晓晴,等.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研究 [J ].科普研究,2014,9(2):39-46.

 [2 ]杨家英,王明.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实践的思考 [J ].科普研究,2020,15(1):32-40,105-106.

 [3 ]张英.提升基层能力,筑牢人民防线——应急科普机制亟待完善 [J ].生命与灾害,2020(5):8-9.

 [4 ]刘倩.浅析国内应急科普现状 [J ].现代职业安全,2020(2):32-33.

 [5 ]周琳.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146-147.

 [6 ]杨家英,赵菡,郑念.中国应急科普场地发展分析 [J ].中国高新科技,2020(6):11-14.

 [7 ]孙玉.应急科普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J ].人民论坛,2020(15):210-211.

 [8 ]王英俭,陈套,贺晓航.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影响因素与对策实证研究 [J ].科普研究,2019(4):7-15,51,112.

生物科普论文范文第3篇

因此,我们将科普影视引入学校和课堂,丰富科学教学资源;探索小学科学教学新方式,弥补科学探究活动“深度”有余,“宽度”不足的局限;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更为全面的提升。

一、科普影视资源的搜集

要想使科普影视资源更好地为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服务,首先要对科普影视资源进行一个良好的储备,以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出现。电影电视是主要的信息源,碟片、网络是影视的主要传播形式。面对海量的影视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录制,光盘提取,或是网络下载的办法加以搜集。科普影视项目,我们在博爱教育集团博爱小学已实验了一个学期,已经建立并遴选出一个稍具规模的优秀科普影视库。常州市电教馆目前有一万多部科普影视,我们已与市电教馆达成协议,作为他们的试点单位。因为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只能以光盘和硬盘储存的方式在内部流传。自拍视频也是一个不错的搜集方式,如周玉、许俊老师执教的《走马灯》;殷花老师执教的《降落伞》;陈秋艳、朱琴老师执教的《再生纸》;钱亚芳老师执教的《纸飞机》,都采用了自拍的视频资源。因为是自拍的,所以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教学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科普影视资源的选择

科普影视资源内容丰富,来源广泛,在影视资源突显教学优势的形势下,也需要科学教学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影视资料加以精挑细选,适时适量地使用,及时到位的引导将讲解与影视资料等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才能使影视资源在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讲,选材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目的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影视资源,所运用的影视资源应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下几点:①是否有必要使用:不能对影视资源的作用过分夸大,因为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其效果都能达到最优;②在什么环节使用最好;③要有明确的使用目的;④以什么方式呈现:是正播放还是倒播放,播一遍就好还是需要重复,是时播时停还是一路到底等等。

(二)适度性原则

不能矫枉过正,不分时间、内容,过多引用影视资源,喧宾夺主,反而弄巧成拙。由于受四十分钟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相关影视都展示出来,只能选择较典型的。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重难点等进行精心选材,选取最合乎教学目标的资源,剪裁、拼接,强化教学效果。要抓住最适合影视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的时间点:即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转换的时候。不恰当的使用,反而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冲淡教学重点,影响教学质量。

(三)参与性原则

学生与教师要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参与讨论和研究,有针对性地运用影视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选择好的影视片断,教师先要自己试看、预看,看要使用的片断在内容、情节、画面、配音等各方面是否达到帮助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哪些画面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细心解说,哪些画面是学生喜欢而又必须知道的部分,需要学生加强注意?放映过程中教师要看需不需要进行提示、启发学生思考,看完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其中要做好问题或解说词的构思。它们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影视资源与所学知识结合的印象,开发他们的思维,升华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但是非常重要。

(四)整体性原则

单一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影视信息中获取知识,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科学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追求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天生的探索欲与好奇心,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或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问题,如宣传环保意识,学会低碳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发展。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接触到的重大事件更多、更快、更直接。教师要不断地收集一些最新的材料来更新教材内容,把一些热点事件的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弥补科学教材的滞后性,如冥王星已不再是九大行星之一。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关注世界与社会的变化,适应科学学科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要求,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

三、科普影视资源的运用

科普影视资源可用于不同的课型中,下面介绍经常用到的几种情况。

(一)创境启探式

是指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探求新知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影视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这样几个步骤:(1)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剪辑影视资料;(2)进行问题设计,问题在前还是在后,这些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3)进行解说词的设计,设计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也可以和其他7教学方法有效结合。

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课前2分钟可以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2012》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此时教师作适当的解说,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导入新授部分。

(二)“解暗箱”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制约,学生无法亲身观察感受,教师借助影视资源进行科学现象、事件的逼真再现和科学实验的演示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在教学“暗箱课”时教师讲不透彻,学生学不明白的难题。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叶和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知识点,我们从《生物科学探索》中截取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一段,该视频通过向学生直观展示水蕴草这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让学生看到在有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水蕴草的叶子生成气泡情况的对比,并且收集来的这些气泡可以支持燃烧这个事实。通过亲眼所见,学生真正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清晰详尽的讲解,加上直观的画面,这样轻松活泼的教学比教师语言讲述的教学效果更好。

有些教师在播放演示实验影视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追问学生“是不是看到××现象?”“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这种“启发性”问题往往是教师的思维定势取代学生的独立观察、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则形成人云亦云的盲从,缺少质疑的勇气和大胆探索的精神,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避免的。

(三)内容拓展式

在科学课堂上凭借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验来学习,往往会有科学探究活动“深度”有余,“宽度”不足的局限。而影视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拓展教学内容,将科学的探究活动做深、做宽。

如在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已经相当清楚,但是这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我们并没有进入下一课的教学,而是让学生观看了一段从科幻电影《后天》中剪辑下来的片段。这段视频的思想内涵深刻,而且用故事化、情节化的电影做教材,学生觉得新奇,在观看过程中全神贯注,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在认真看,学生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而通过震撼性的灾难场面,学生更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天气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反之被人类活动影响了的天气又会来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这个印象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相当深刻的,势必会引起他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指导性地引入相关的影视资源,充分利用它们,使其与教材形成互补,同时大大拓展了教学内容,轻轻松松将科学课无限扩容。

(四)激发想象式

即通过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影视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科学背景知识,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这些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来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在电影的世界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大多都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它们”,将会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带来新的惊喜。如电影《猫女》讲述了女主角被猫咬后,身体发生变异,成为半人半猫的具有特殊能力的人。通过向学生推荐这部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基因”产生兴趣,激发其探究的欲望。而电影《侏罗纪公园》系列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克隆”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深湖巨兽》能让学生了解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使人产生联想。《太阳浩劫》能引发他们对地球与人类的未来产生想象……

将学生领入这样的世界,可以很好地为他们创设一个想象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他们任何的想象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

当然,在推介这类影片时,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导看工作。通过教师的导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观看教师想让他们关注的重点,即使之前他们已经看过这部影片,但在教师引导之后再来看,就会产生有别于之前仅仅作为一部电影来观看时的感受。学生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从科学的角度去观看这部影片,发现片中的科学元素,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总之,科普影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完成,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为利用科普影视资源辅助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帮助,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生物科普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政府主导的科普文化产业公益性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通过对科普文化产品的界定和分析,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益性科普文化产品属性的定位,把握属性之间的交互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科普文化产业;展品;属性

作者:广东科学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6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研究机构、政府、企业、科普场馆等为主体的科普文化产业中,科普场馆作为直接接触公众(即消费者)的部门,在科学普及与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科普文化产业的生产联合体在面向公众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科普文化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公众。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对于科普文化产业的产品属性关注度较少,本文以尝试从人本位设计和制作的视角,对科普文化产品的属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2 科普文化产品的界定

2.1  科普文化产业的概念

科普文化产业是近年来才开始形成的比较新的概念,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对此进行界定,基本达成的共识是“科普不仅仅是文化的,还与文化产业有密不可分的关联”[1]。从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老看,与创意产业以及科学普及的创作、生产和消费等情况基本趋合,因此,文化产业与科普产业有较大的重叠空间,能够在研究院所和公众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促进产业和科普的长足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科普文化产业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对门类划分、性质定位和公共文化属性及其发展等方面。劳汉生[2]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将科普文化产业定义为满足人们的科普文化需要、科普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任福君等[3]认为科普产业是以满足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2.2  科普文化产品的界定

科普文化产品是为满足公众(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成果。,不管是政府还是第三方购买,其成果或服务都要通过市场运作,这是区分科普文化活动和科普文化产业一项重要标准。无论是科普文化产业还是事业,公众都是其最终的服务对象,尤其对于科普场馆而言,公众参与是其核心理念。大量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科普文化产业在结合市场和公众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马蕾蕾等[4]通过分析《铁臂阿童木》这部日本动画片的历史,从产业发展和社会文化综合效应剖析了其成功之处,得出科普文化产品不仅要求严谨的科学性和教育性,也要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结论。基于以上的结论,科普文化产品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从而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

3 科普文化产品的属性

科技讲究以人为本,这个理念也是科学传播和普及的宗旨。落实到科普产品(即展项)的问题上,就是贯穿于展项设计规划制作全过程的“人本位”的价值观。纵观目前国内科普文化产品开发的现状,以科普场馆为例,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往往在前期建设中投入大量的成本和人力来保证创新率,而后期的更新和改造则相对困难,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之初要立足公众需求的层面,充分考虑科普文化产品的属性,最大发挥展品的功能。

本文将广东科学中心的展品为基础,研究了原始设计到运行整改的400多个展品展项,发现尽管产品从设计到投入运行使用均经过了多次的论证和修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出现诸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前期考虑不够充分,设计和制作成型的考虑与后来實际情况的的差异等等,因此,科普文化产品的属性,与公众的利益切身攸关,也是对科普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和科普教育功能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

3.1  安全性与互动性

广东科学中心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在展品展项的设计之初,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求证工作,展品的互动率达到了90%以上。如何在现在已有基础的空间和条件下实现最佳的体验效果?成为展品展项设计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前期的设计往往会要符合整体协调,另一方面对于公众的可操作性的不足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影响产品的功能和效果。以儿童天地展厅为例,在展品设计规划的时候,主要以12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更加注重视觉形象和动态效果,着重增加了可操作性的考虑,也作了相当充分的安全考虑,但是由于儿童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平衡能力的不足,在日常的展览和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无法预料的的安全隐患。

互动性强的展品,多以机电驱动和程序控制为主,以多媒体展示虚拟体验或者进行实物操作体验。一些操作性强的展品明显损坏率较其他展品更高,且长期会产生无法预测的安全隐患,如果维修耗时较长,又会影响观众对科技馆体验的情绪;另外,人流量较大的情境下,部分展品也会因为不正确的操作,暴露出安全问题。因此,安全性与互动性是科普文化产品设计,尤其是科普展教展品设计中拍在首位的要素和属性,两者不可偏废的。

3.2  趣味性与教育性

趣味性是产生吸引和实现教育的最好的手段,而教育性是科普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这是科普文化产品形成竞争力的重要属性。为了实现最佳的展教效果,首先就要使展品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两者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提倡展品的设计结构一方面要尽可能激发观众的兴趣,优化展区情景,增加展品与观众的互动效果,增强展项及展教形式的立体感,吸引观众的参与兴趣;另外一方面也要趋向观众的感官体验,结构设计更人性化,使得展品结构服务于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做动画这个展项中,将展台的高度定位考虑了人体工学的因素,操作台面和转盘的高度就是选取了广东省12岁以下儿童的身高范围的数据。

科普场馆作为公众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场所,尽可能激发观众的热情和主动参与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展品展项的教育功能。产品的操作方法不能繁琐,蕴含的科学原理不能过于抽象。展品的设计结构要服务于展示教育的功能。需要更多地把趣味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注意进行展项维护。如果能够能够考虑规范展品维修和保养,就能有效的提高维修的效率,能极大提高观众的参与体验次数。

4 小结

科普场馆作为公众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场所,在设计之初要考虑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坚持“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必须从公众的角度去考虑,产品的设计要人性化,充分考虑产品的属性,以公众的兴趣和感受为出发点,兼顾科学原理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普教育的功能,成为科普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任福君等.科普产业的界定及统计分类[J].科技导报,2013(31):67-70

[2]劳汉生.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和模式)框架研究[J].科技导报,2004(4):55-59

[3]任福君等.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6(3):5-13

[4]马蕾蕾,曾国屏.对科普文化产品经典之作《铁臂阿童木》的回顾和思考[J].科普研究,2009,6(3):44-50

生物科普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各方面水平直接关乎社会整体的发展状况,其科普水平对于反映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科普能力有着较大的代表性。该文阐述了社区科普工作的意义,并以山西省为例,对社区科普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为社区科普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区科普工作 工作模式 问题 对策

[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工作的程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公民科学素质的高度,关系到全社会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的广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内力”。

一、社区科普工作的意义

社区科普工作是一项全民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1],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然会惠及广大民众,社区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社区科普是城市科普工作的基础。城市是社会文明的火车头,城市科普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社区科普又是开展城市科普活动的根基。做好城市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城市居民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区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归属[2]。社区各项建设不断发展,社区居民越来越多,社区工作对象扩大化,社区科普工作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社区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社区科普工作有待研究和探讨。

二、山西省社区科普工作概况

(一)完善科普组织网络,社区科协组织建设不断完善

1.成立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社区科普工作。山西省科协和山西省民政厅共同下发文件推进科普进社区活动,要求在全省社区普遍建立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社区科普工作计划、筹集社区科普工作经费、推动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沟通和协调、组织驻区单位参与社区科普工作。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并确定1名社区科普专职干部。

2.推进“3+1”工作,夯实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基础。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开展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工作的要求,社区级层面注重吸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学校校长、企业等基层科技工作者等进入科普工作队伍,引导“关键人物”在街道科协和社区科普工作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社区科普服务队伍,积极吸纳社区管理人员、学校教师、科技人员等作为科普志愿者骨干。

(二)围绕服务精准推送,社区科普活动日益丰富多彩

1.围绕主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围绕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活动,移风易俗、汛期防治、防流感等主题和突发事件,开发、配发大量科普资源,组织动员市、县级科协和基层科普组织,以及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组织等,组织开展各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尊重科学、崇尚文明的氛围逐渐浓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深入人心。

2.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举办公众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宣传组织动员全省城市居民参与“互联网+科学素质行动”线上答题,促进居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2018年,山西科普微信开展了线上答题活动,先后深入太钢社区、双塔西街社区、桃园社区开展科普答题活动,发放家庭应急包250套,科普笔记本500册,平台新增关注近600余人,突破2万关注度。2019年,在社区开展有奖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不同形式激发社区居民的兴趣,调动群众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使科普中国推广活动成为群众的自主行动。

(三)建设社区科普e站,科普中国进一步落地应用

开展百城千校万村计划,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全省建设社区科普e站115个。加强“科普中国e站”运营管理,出台《科普中国e站规范管理工作方案》,进一步解决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科普服务精心分类、精准推送,提高了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水平。2017年,定制3000個科普中国APP二维码宣传牌,发放到全省社区,推广科普中国APP。太原市注册科普员5359人,分享科普中国文章40627篇,走在全国前列。推动科普中国在省、市、县广播电视台、公交楼宇移动电视,主流报纸杂志等开设科普栏目和版面。

 (四)打造科普示范典型,做好科普文化公益服务

1.科普益民计划。2012—2016年,山西省获得中国科协“基层科普益民计划”项目资金表彰,获得国家级表彰社区45个。从2012年以来,推进建设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21个。利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转移支付资金,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实施科普益民计划,对优秀科普示范社区进行表彰奖励,为社区安装科普显示屏、配置科普图书室,解决科普中国的落地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普中国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优秀科普示范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2.推送科普网络书屋。居民只需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安装山西科普网络书屋APP后,即可在手机上浏览650种期刊、750本图书、550部视频、340部挂图,内容涵盖科学技术、应急避险、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卫生健康、生活百科等多种科普信息和资源,持续实现科普服务精准推送,增强科普服务的公众获得感。2018年,“山西省科普网络书屋”月均登陆34098次、月均下载49206次、月均浏览53380次、月均使用136684次。

三、今后社区科普的工作方向

社区科普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选择、发展的必然。当前,适应社会形势和公众诉求及需要,切实做好社区科普工作,不仅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更要在手段上、技术上进行创新,才能满足时代要求,承担起历史责任。

(一)坚持政治方向,以党建引领新时代社区科协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要始终坚持党建带科建的工作思路,各级科协组织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担当,坚持服务大局,自觉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科协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作为科协组织首要的、根本的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中国科协开展城市党建引领社区科协建设试点工作部署,推动建成社区科普协会等功能型社区科协组织,在全省普遍建立起科普小组、科普志愿者协会等社区功能型科协组织体系,以党建带群建、群建助党建,形成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科协工作新格局。

(二)广泛整合资源,抓好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工作

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科协组织是联系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渠道、最末端的纽带、最重要的基础。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三长”等关键人物发挥作用的措施,注重吸纳基层科技工作者,带动各领域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包括街道科协、社区科普组织等基层组织的全面改革创新。探索与区域内党政部门、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巩固高校、企业、园区、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科协组织基础,推进科协组织向基层延伸,向一线延伸,向网上延伸,不断拓展科协组织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视野。

(三)突出能力建设,建立社区工作人员科普培训机制

社区科普工作主要由社区的科普工作者来引领和带动。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社区科普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应大力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培训,定期为社区科普专、兼职人员提供科普基本概念与理论、政策解读以及社区科普实践的工作方式等培训活动,有效提升社区科普专职人员的科普工作素养以及积极性,提高社区科普工作水平,采用培训班、实地观摩等多种形式,让社区科普工作者既具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水平,又具备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能力。

(四)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在市场化、社会化机制下,集成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建设科普画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科普阅览室、展览展示室等阵地,推动科普资源项目向基层下沉,为居民开展学习、讲座、展示交流等活动提供保障;每个社区配备若干名兼职社区科普员,科普员由驻区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民中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担任,落实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科普员是社区科普工作的具体推动者;吸收社区居民、社區管理者和驻区单位人员参加成立社区科普协会,选举科学教师、科技人员、科普专家、离退休科技教育人员、社区科普志愿者、科普爱好者参加,定期开展科普大讲堂、展示交流、科普体验等科普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新村.社区科普工作模式研究[J] .天津科技,2003(4):15.

[2]赵立新,高宏斌.社区科普建设的主要策略 [EB/OL].(2018-11-01).http://www.crsp.org.cn/xueshuzhuanti/yanjiudongtai/102923432018.html.

[3]宋煜.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社区科普工作研究[EB/OL].(2019-03-20).http://bj.wenming.cn/xc/wmcj/201903/t20190320_5044992.shtml.

上一篇:生物结业论文下一篇:生物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