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高中历史范文

2023-09-09

微课程高中历史范文第1篇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最新的教学资源,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但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微课”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更好地进行完善和改进。主要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微课”资源;开发运用

微型视频课程被称为微课,本身也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时期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本身是集教学视频、音乐和文字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课程。如果能够将微课有效地运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另外,如果能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微课,往往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本文主要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微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进行分析。

一、“微课”的内涵和特点

1.“微课”的内涵

“微课”并不是单纯地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内容,其只是直接运用微型的构建主义方法而形成的一种课程。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来呈现的。从实际发展的过程来看,“微课”主要是由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諸多环节组成。

2.“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种:第一,“微课”本身的教学课时较少,且时间多介于五分钟到八分钟之间。相比于传统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微课”教学主要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第二,“微课”课堂的容量很小,且课堂内容和资源也比较少。正是因为“微课”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微课”的内容也相对较少。第三,正是因为“微课”本身的主题非常鲜明和突出,且内容相对较少,所以占据的容量也较少。一般的微课都比较精简,只需要随身携带手机和电脑就可以随时开始“微课”。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随时观察和思考,从而将“微课”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所以,“微课”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微课”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微课中经常会看到诸多生活中的案例[2],学生复习的效率会更高,复习的效果也会更好,微课也会直接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运用“微课”的策略

1.翻转课堂的模式

翻转课堂在“微课”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以通过传授知识和内化知识来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面,并将授课者和学习者的地位进行对换,从而有效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再让老师来组织活动。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并在之后有效地进行指导,从而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例如,在讲解《个人收入分配》这节课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分这样几步将知识导入“微课”内部。第一,可以先设定课前环节,让学生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情况,之后再填写表格。第二,进入课中讨论环节,并谈论家庭收入的各项构成属于哪一类收入。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发言,往往可以在讨论之后得到相关的答案。第三,教师在利用“微课”教授学生关于“按劳分配”和“我国分配制度”等概念之后,可以归纳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重点,并有效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在通过学习了解完所有的教学效果之后,可以根据课堂的反馈信息来更好地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在一起,并在之后更好地进行授课。

2.课内差异化教学模式

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差异,教师在讲解完某一个知识点之后,学生往往来不及“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这就是学生本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有效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并有效地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提问“眉毛胡子一把抓”体现了矛盾中的哪些观点?“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个重心来进行的”这体现了矛盾中的哪一个观点[3]。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一些知识,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

传统的板书讲解方式往往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了解相关的知识点。而利用“微课”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包括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其他类型的知识点,并更好地对其加深理解。“微课”的存在有效地实现了课内差异化的教学,从而能够让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相关的知识点。

3.课外辅导答疑的模式

“微课”的模式下,其辅导的过程可以延伸到课外,因为高中思想政治中的课后练习往往属于对整节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也需要通过课后练习来有效地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离开了教师的辅导,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微课”来有效地提前录制好相关的微课视频,并在之后更好地进行自主辅导。这样即便学生对之后的练习知识存在疑惑,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搜索到老师之前讲的知识点,并在后面进行自学。例如,很多学生通过课后的巩固更加明白了“一刀切”和“眉毛胡子一把抓”讲的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不分的现象,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微课”在高中政治运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制作技术不够精良

目前,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多数存在“制作技术不够精良”的现象,通常都只采用课堂实拍、录制PPT和其他方式,很少有老师通过直接采集资料的方式来制作“微课”,所以,这些技术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和陈旧。很多高中老师也根本没有将精力放在制作“微课”上,而是将精力放在让学生参加高考的过程中。还有的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微课”这一新生事物,思想观念跟不上。

2.微课的形式大于内容,从而使微课流于形式

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由于多数学生没有对微课的价值有效地进行认识,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学习的效果,甚至过于追求所谓的可视化和趣味性,弱化了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有些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在讲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的过程中,只是将我国几位领导人进行简单讲解,根本没有明确地叙述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甚至也没有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一种“片段课”使“微课”的形式大于内容。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策

1.通过把握舆论导向来强化“微课”的运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高中教师已经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微课”案例。但是,从实际发展的过程来看,“微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够成熟,其运用的模式也大量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价值。广大管理者也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开发和运用微课,从而有效地提高运用微课的效率。必要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的案例来设计微课。

2.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微课教学的实践活动

各个城市的高中政治老师也应该通过定期举办“微课”比赛来加强交流,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摸索。各个政治老师可以尝试用公开课来让有经验的教师更好地进行微课教学,并通过开展微课的专题研讨会来有效地讨论高中政治课的内容。也可以在高中内部专门开设各个学科的微课资源平台,从而让教师更快地获取教学资源,并让他们更好地选取素材和设计情境,也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互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微课”才能够更好地和思想政治相互结合在一起。

五、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微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将“微课”有效地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往往能够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并通过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来更好地提高其教学水平。虽然“微课”教学时间较短,且内部的内容也较少,但是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往往就已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并获取了更加广泛的知

识[4]。所以,在实际准备“微课”的过程中,老师往往需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吸收到更多的知识。

2.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新途径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学习的新途径。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但是,“微课”的存在赋予了学生更多学习的自主权,并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微课”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充当一个引导者,并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微课”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学会去自主思考,并在之后获取新的知识,最后,再通过开发更多的“微课”资源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40分钟课堂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从实际教学的过程来看,“微课”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虽然时间短,但是学生却更加容易集中精神,并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最终使其学习的效率变得更高。但是,在传统的40分钟课堂里,学生常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即便是一個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没有办法在传统的课堂里从头到尾地集中精神。

但是,在“微课”的背景下,学生既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学习,又能够将教学的效率得以有效地提升。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过程来看,“微课”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值得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大面积推广。

4.有利于改进教学的模式

正因为微课主要是由视频、音乐、文字和思维导图等多种类型的内容组成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知识点来制作视频,并在截取一段录像之后就有效地进行编辑加工,从而让整个视频的内容变得更加精简,这样往往能够更好地改进教学模式。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将“微课程”有效地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辅助性的教学。“微课”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效率,又能够调用各类教学资源来有效地进行辅助教学[5]。从实际应用的过程来看,“微课”的存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切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体验,并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课”会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并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婵.微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王燕.微课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沈田海.新教材编写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浅析《生活与哲学》的疏漏之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9):89-94.

[4]钟顺民.微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利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7(3):139-144.

[5]石丹阳.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169-173.

作者简介:董满祥(1978.12—),男,汉族,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先后获得“骨干教师”“高中素质教育”管理先进个人、“高中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现从事高三级政治课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

编辑 王 敏

微课程高中历史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到教材体系都有了重大的调整。笔者以新课改要求为视点,依据个人课堂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目标进行了辨识,并就课堂教学如何达成课程目标进行了探索,以此与同行分享感悟、共寻妙法。

【关键词】课程目标 历史课堂 辨识 途径

课堂教学如何承载新课改的期盼,人们常说“重在观念,成在行为”,或许我们缺失的并非是观念,而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此,本人将立足学科特点及个人的教学实践,就课程目标如何走进历史课堂,谈一些初浅的感悟和思考。

一、课程目标的内容辨识

在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与过去一脉相承,变化甚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新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则是新生事物,它的提出,说明了新课标更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自己对“过程也是目标”曾感到过疑惑不解,经过反思,我认为“过程”,应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另一个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辨析史料、比较历史事物、评论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等等。其中“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当然“过程目标”,其中也涉及到方法目标,因为过程必然蕴含着方法,如辨析史料的过程中有辨析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中有评论的方法。方法不仅关联到过程,还关联到能力,比如,评价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过程,还可以是能力。那么,方法和能力是什么关系昵?方法是具体的、外显的: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判断能力形成与否,要看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相关的方法。

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那么它们又是如何有机联系的呢?

我曾讲分封制,首先讲述分封制的内容,然后对分封制进行评价:巩固了周朝统治,开拓了边疆,但也导致了周朝后来的分裂,所以要辩证的评价(大意如此)。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这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什么?当时还根本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如何统治如此辽阔的疆域?我们的祖先很智慧地发明了分封制,这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按现在的话,叫制度创新)。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周朝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对分封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按现在的话,叫没有与时俱进),这才导致了春秋战国的裂土争雄。所以,具体到分封制,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发展的评价而非辩证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应该和制度创新或与时俱进相关。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忽略了课程目标中的任意一个,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可以说,课程目标是平等的,是同时、交叉、重叠和反复进行的,它们统一于教学活动。

二、探索新途径、达成新课堂

课程目标的提出引领了历史课堂的激情与精彩,而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师生、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教学是师生运用教材、环境等载体而进行的一种对话、沟通、相互切磋、合作共建。那么,课堂教学如何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突破学科简单分类,实现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历史学科的内涵是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智慧,可谓“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除常规教学外,必须重视综合语文、政治、地理学科的阅读、识记、经济分析、人文地理分析等能力要求。一般而言,可通过语文学科中导读设问、学生自读,培养学生快速、跳跃阅读能力以及概括、归纳能力等;知识识记常被看成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有目标的识记也是开发智能的手段,这也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只是识记培养应因时因事适量点缀,重在启发,不应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线。某些历史知识也可借用政治、地理的分析方法进行教学角度的转换,这既有利于学 生知识的理解运用、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还增进了政、史、地的学科综合。

[案例]:如“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端于英国”的教学,若照本宣科地分解原因中的几大要素,教学一定平淡无奇。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先向学生提出“你若办企业将做哪些必要准备”的假设,再引导学生归纳出前提、劳动力、资金、技术及市场条件等,教学的新颖设计便凸现出来。又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节,在阐述其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展示烟囱高耸入云霄的工厂图片,运用地理知识,诱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大气污染”“资源争夺”等,这不仅落实了知识、能力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使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二)调整课堂结构,实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常,历史教学都是从分析背景入手的,它道出了历史学科看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宏观的、整体的、深入的把握,它不束缚于一人、一事、一物,要求能够“跳出庐山外,识得真面目”,也就是说用问题来表示从何而来?怎样来?如何变化?什么原因?有何作用及意义?趋势如何?还存在什么不同解释?我们的解释有问题吗?这种认识能力的具备必须依赖课堂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地达成。而随着对教材地位认识的转变,原来把教材当成教学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会跟着改变。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教”重视基本史实 的落实、关键词句的领悟,还特别要重视利用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课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体味读书之乐,这种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趣味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思维性强的,这类情景式课堂教学常能较好地促成师生互动、促成知识的自然生成。

(三)展示学科魅力,实现教学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历史学科的魅力在于使学生激发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的宽阔胸怀,即:体现对人心灵的恒久呵护。

历史这种功能的潜隐性、长效性与前瞻性并未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又不能为眼前一时之得失所遮目,应着立于自身的修炼和学科的魅力,达成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毕竟高中生己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辨潜能,在教学中可将一些目前尚存争议、对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与当代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具有重大鉴古知今作用的历史问题,提出来供学生思考、求解。这些问题虽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圆满解决,但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无疑有助于学生精神意识的塑造并增强历史的感悟力。

[案例]:四大发明对东西方的不同影响、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历史作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奇迹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腾飞对中国的启迪、中东阿以冲突探源、对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的再认识等等问题,均能较好地展示学科魅力、体现多方面的人文价值。

总之,如今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课程目标的大旗已高高飘扬,很是好看但这也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希望经过我们的思考和探求,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充满知识的力量、过程的精彩和思想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5](苏)K.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微课程高中历史范文第3篇

摘 要: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探究,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强调以新课程教材为基础,针对历史背景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展开。首先要求注意历史教学的时序性,教会学生在通史的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事件的背景,同时要求整合各种版本教材的优势去探究历史背景。着重探讨介绍了历史背景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学习方法;整合归纳;有效课堂

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设计思路编写的教科书采取了中外混编的形式,在每一个模块中既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完全像旧人教版那样形成通史体例,目前这样的教材编排最大的好处是把相关内容进行集中,进行板块式教学,由于内容相似,从中就可以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同时,这样的教学编排也给教学提出挑战,由课程打破了通史体例,使得历史的时序性不强,教师必须整合各个版本的教材,取长补短,重视历史纵向联系的同时,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笔者在一线教学中,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出了不少教学体会与经验,与大家一同探讨。

学习历史,首先要学好历史背景,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历史事件时间概念的把握上。基于新课程的设计,在很多地方没有更多强调历史事件的背景。比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着重强调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而对欧洲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交代不清,学习时应向学生强调:无论英国、法国还是美国、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确立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兴起以后,要求反封建专制统治,实行民主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每讲到一个国家就不断给学生强调这点,学生对知识就能形成学习方法。对于这样一个大背景,同时向学生强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兴起的背景,同样也是它。世界近代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世界历史的大事件都与资本主义发展这个大背景分不开。这样,以点带面,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印象,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类似的教学还可以用在必修三第五单元讲中国各阶级救国方案的提出。我们知道,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的大背景是鸦片战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外主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大背景也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背景下产生,无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救国方案的出台,都是在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近代中国史是列强侵略的历史,也正是民族危机,有识之士进行探索才会有救国思想。同样向学生强调:把握中国近代史这个特点也就掌握了学习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生很难按通史体例去把握教材,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时间概念的把握成了学习难点,经常记不清时间,或对事件时间概念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有数,注意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加以联系和归纳,让学生形成通史体例的知识体系。在讲必修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背景时,要先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政治史,强调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阶级思想专制加强的政治背景,学生才能理解明清反专制思想的出现,其次,还要强调必修二经济史内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引起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才出现反主流,要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在讲百家争鸣,学生要知道必修一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即诸侯争霸,同时也要清楚必修二:春秋战国时期铁牛耕推广使用,生产力提高。只要讲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就一定要讲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以及思想背景。这样讲历史事件背景就形成了方法。

新课程改革,有自己的编写思想,不可能尽善尽美和面面俱到。有时候,教师还要把其他版本的教材融合进来,进行取长补短。比如:在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背景时,我给学生补充讲了汉初刘邦白马之盟:“非刘姓不王,非功臣不侯”,实行分封制,所以产生了王国问题,除此之外,还面临匈奴威胁。为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理论指导,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完成大一统的需要。以此为点,也要强调: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离不开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

总之,新一轮的课改有优势,它是一个教学的蓝本,但不可能完美无瑕,所以对教师是挑战,我们只有不断钻研才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沈素英.创建历史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1(6).

[2]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

[3]宋九全.高中历史课堂生生合作学习的模式[D].湖南师范大學,2006.

微课程高中历史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作为人类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已经受到了冷落和轻视。而作为一门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教育学科,高中历史不仅仅要注重对课程知识基础、结构组成等的学习,更要注重实现历史课程文化的重建,让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历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再造。本文对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文化的构建中实现文化再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再造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改革如何起到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等作用成为了历史教育最为基本的功能。当前,有众多的高中历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产生了排斥历史、远离历史的感觉,并最终无法形成历史思维和历史精神。因而,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校都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让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再造成为历史教育承担的基本功能。

一、高中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再造的内涵

在高中的历史课程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历史课程的文化再造,就要求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能够关注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关注世界存在的根本意义,并由此实现学生对自我价值、个人精神品质的培育和升华。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以历史、文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为基础,结合实际生活和内心感悟反省,形成自身独有的态度、价值观念、批判精神、道德情感等,并实现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判断。

在我国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的历史都有着独立存在的依据和价值。从纵向来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从横向来看,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彼此开放,最终形成了开放性的历史发展大潮,为文化再造创造了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使得历史文化成为了人们的公共财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合不同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来进行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的感染,让学生从中理解历史人文的具体展现形态。

二、高中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和文化再造的危机

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倾向于经济、科技等领域,而作为人文精神重要代表的历史学科则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过分强调历史的知识内容的传递和工具性作用,让学生们成为了考试、得分的机器,而忽略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形成。另外,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背诵,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使得学生们丧失了反思、质疑的思维能力,很难培养出探讨精神和批判意识,这都将严重制约学生的创造能力,丧失了历史教育的最终意义。

2.人文教育的个体关注度较低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底蕴的民族,中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传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人文教育起着一定程度的规范群体道德的作用。如传统的儒家思想贯穿整个封建历史,也延续至今。这种思想无形之中潜入了历史教材中,这种思想注重了人文的传承而疏忽了发展的个体性和历史的独特性。

三、高中历史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和文化再造的关注

1.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念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和学校都应当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探讨和思考,鼓励他们解决问题,并提出自身的想法。教师应当对民族历史、国际历史中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的条件、过程、结果作用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让他们培养历史责任和社会认同感,从而提高整体的思维能力,形成自身的整体发展意识。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人价值

要关注学生个体价值,教师就要在多样性、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中,注重把握课程文化构建的意义,把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主体性、个体性相结合,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开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尝试让学生在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倡导自主学习,提高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教育的价值:回归人文精神[J].北京教育,2002(5).

[2]郭元祥.高中课程应关照学生深层次的现实生活[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微课程高中历史范文第5篇

摘 要:作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高中生应当对中华历史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其中,以培养高中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以更好地发愤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从家国情怀教育内涵出发,阐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从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师队伍质量、营造浓厚教学氛围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等方面入手,对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策略进行探究,旨在促进高效教育的实现,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旨在令高中生正确认识家与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历史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蕴藏着诸多家国情怀教育素材,这就为相关教育的落实提供了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在此种情况下,对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方式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家国情怀教育内涵

所谓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于家和国的一种情感和心境,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传统家国情怀教育得以传承发展,并作为当代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主要致力于培养个体的家庭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在新课标大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要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点地培养高中生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居安思危,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

1.为核心价值观实践提供支持

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家国情怀教育科学融入历史教学中,以国家为依托落实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促进学生爱国之情的生成,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古往今来社会高度重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之间都倾向于保持一种和谐和统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能够为教育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推进提供助力。

2.促进高中生德育高效落实

教育成效的改善,需要从细节入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成长。当前教育环境下,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能够为德育的落实提供辅助,满足新课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民族情感的升华,并促进学生家庭道德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进而改善德育成效,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改进历史教育模式,完善相关教育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需要全面把握教育形式,从教育教学现实情况出发,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并探寻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并且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从而为家国情怀教育的推进创造条件。受到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及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仅仅将其看作是普通课程,这就不利于家国情怀教育的顺利融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并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巧妙设问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并在无形中落实家国情怀教育,这就能够在提升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历史视野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从教学内容出发,组织开展层次化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差异化和针对性,选定家国情怀教育措施,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从中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在特定情境下,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有效培养。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比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历史知识时,可组织学生去参观烈士陵园,在特殊环境下学生能够更为强烈地感知到先烈的英勇精神,这就有助于促进家国情怀的升华。

历史教育模式的改进,需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支持,通过设置任务、创设情境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到历史情境中,更好地掌握历史背景。比如在对延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走访调研,并将所掌握历史背景与教材描述进行对比,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崇敬之情,令家国情怀教育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在历史教学内容的完善方面,需要把握新课改要求,明确高中历史教学标准,对历史课程设置背景、基本性质、理念以及目标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基于此,科学安排历史教学内容,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于其中,以确保高中历史教学的载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家国情怀教育的顺利推进。

2.全面认识课程标准与设置,强化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对历史教学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课程标准与设置出发,对家国情怀教育方式进行优化选择,确保高中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从教育角度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关系着教育实际效果,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来说,要注重教师学科素养的强化,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确保其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教学水平都能够满足岗位要求,这就有助于顺利实施家国情怀教育。为保证教师队伍质量,在实际招聘环节就应当加以控制,确保所招聘人员具备教师资格,并且为科班出身,专业的历史教师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基于其综合素养,为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提供有利条件。要以高中历史教师为对象,定期组织开展系统化培训,尊重差異化特征,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家国情怀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可通过一系列优惠条件来对专业历史人才形成吸引,比如历史专业研究生等,从而为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

3.借助教材知识,融合教学素材,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以高中历史教材知识为依托,将历史人物、事迹等作为重要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从中提取教育精髓,更好地渗透于高中历史课堂,令学生被历史人物的事迹所感染,在无形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家国情怀教育的顺利落实。比如在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把握好时机,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国情怀教育,介绍张謇等实业家的事迹,并联系现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经历,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爱国企业家身上的爱国奋斗、感恩情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情感升华。比如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网络技术来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在课堂上播放精彩片段,从多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对长征中战士英勇和无畏形成一个正确的感知,这就在真正意义上落实了家国情怀教育,促进高中生高尚品质的形成和积极情感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找准家国情怀教育的入手点,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促使其明确自身义务。为保证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需求,整合资源创设历史教学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出生动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感知,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令学生走入情境中并深刻感知到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勇抗战、保卫祖国,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促进其爱国之情的生成,令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这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4.联系现实生活,巧妙设计疑问,借助历史故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就高中历史学科来看,历史课程主要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古今时代差距显著,这就使得当代高中生对于历史教材知识理解的精准度受到影响,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正视这一问题,并注重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从客观认知出发,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历史教学内容拓展,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身家国情怀的有效提升。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找准教育入手点,对学生实施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变化,并促进学生家国情感的形成。比如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将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的衣食住行、通讯工具引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便于学生对于祖国变化形成深刻感知,特别展示近几年中国在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成就,体会到祖国的发展与强大,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讲解往往需要对疑问进行巧妙设计,这就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途径,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并掌握教学重难点,确保问题设计与学生特征相符合,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进而促进其家国情怀的升华。通过历史故事能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便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精神品质,进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积极践行优秀品质,提升自身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教育的落实,满足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良性支持,为达到理想的家国情怀教育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对教育目标形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这一目标出发,探寻可行的家国情怀教育措施,确保符合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历史体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升华,这对于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助于促进家国情怀教育成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左言琴.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8):149.

[2]张伟.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好家长,2017(68):199.

[3]戴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7(25):96.

[4]郭小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J].新课程(下),2017(30):225.

[5]丁翀.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懷教育探析[J].广西教育,2017(26):134-135.

[6]梁佳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编辑 鲁翠红

上一篇:微课程本科教学下一篇:微课程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