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习惯论文范文

2024-01-02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想要让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对学生展开语文阅读的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的开展阅读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本文在实践分析过程,结合学生语文阅读实际,分析了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对策,希望分析能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

1.1引导学生适其性择其书

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多为感性认知,并且开始表现出兴趣与认知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导致学生在进行书籍阅读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会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图文并茂的书籍,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会偏好于鉴赏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书籍推荐时,应该对学生的性格和喜好进行了解并据此做出推荐,比如,如果学生的性格偏向于理性,更加喜欢科普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为其推荐有关科普的书籍;当学生的性格更为感性,而且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向其推荐文学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书籍,可以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进行阅读来说十分重要。

1.2打造喜爱阅读的氛围和阅读环境

针对小学语文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对教室进行布置来让其充满书香气息。教师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文章片段粘贴在自己的书桌上,学生在摘抄过程中会对查询相关书籍以及资料,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

1.3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阅读量。在学生自学方面,教师不应该过多的进行干涉,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对书籍进行选择,教师的作用很多的是引导。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2.1布置课前预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教学开展以前,布置预习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或者词语,能够自觉的去查阅字典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理解,后续的学习过程会更加轻松。

2.2指导学生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

为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可以高效进行阅读学习,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一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际教导:第一种,可以采用圈点标记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经典优美的语句圈点标记,还可以对标记下的语句进行赏析点评,侧面加深记忆;第二种,可以采用知识扩展法来进行教学,因為学生阅读的主要资源就是语文教材,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此,学生可以在完成语文教材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阅读其他课本,而且任课教师也应推荐有利于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

2.2.1略读

为了让学生在对教材中的文本以及一些特定书籍与报刊进行阅读时,能够节约时间以便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与写作。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由于课文内容有限,学生要想对人与自然和地球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来对《人与自然》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也需要经过多种不同途径来对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同时进行摘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2.2.2精读

精读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精读可以使小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阅读的书籍上,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还能对其中的深意进行思考。因此任课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文章内容语言优美生动具有深意的文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精读,促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2.3摘抄评价法

摘抄评价法是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其中难点与精彩之处拥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标记后,进行注释,并且,还应将文中的名言警句与精彩段落进行摘抄,积累下语句可以用在以后的写作上。

2.2.4写读后心得

任课教师在课后应要求小学生时时记录日常心得体会。写读后心得的这种方法把听说读写完美结合,可以培养小学生在阅读课外内容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来提高小学生自身的阅读写作等能力。

2.3增加课外阅读量

由于语文教材的内容无法达到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所以为了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任课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类型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籍,以此来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任课教师应注意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应一一进行解答,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来提高其阅读兴趣。任课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读书类的课外活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共同取得进步的同时,加深其文学底蕴。

3结束语

总之,通过实践分析,总结了语文阅读课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对策,作为新时期教师,要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构建更加高效的阅读课堂。希望分析能加强阅读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陶文清.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29):65-66.

[2]姚丽.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9(28):47-48.

[3]朱海栋.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提升策略[J].华夏教师,2019(18):71.

[4]陈冬云.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亚太教育,2019(06):78-79.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习惯,更好地理解阅读之美,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一流的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保持学生的阅读习惯,或者是过于关注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忽视了美育,导致了一些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偏差。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实践,阐述了如何培养低年级的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以供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參考。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生;语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推进,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过程中,仍然严重受到应试教育的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要作用,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消极的倦怠感。因此,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小学生养成审美观。

一、巧用学习迁移理论,实现对小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引导

学习迁移理论是一种学习风格影响教学情况的理论。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上面,从个人行为和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的态度。尤其是儿童,由于年龄、个人思维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模仿父母、老师和周围的成年人。例如: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言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教师的关注。为了在这种爱与信任的帮助下获得小学生的爱与信任,他们有效地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力”,并将这种影响力顺利地传递给主体。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阅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有效的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提供基础。同时,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将这种影响行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例如:充分与小学生进行某个阅读主题的讨论,如《乌鸦喝水》的讨论,让小学生提出自己对于乌鸦喝水的看法,教师进行鼓励和表扬等,让小学生热爱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阅读,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教师还需要对美育进行梳理,让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固化的思维与变化的思维中了解到阅读内容的美和丑、善与恶,这样才能够帮助低年级的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入手,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首先,图像与文本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性阅读”和“想象性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插图。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在小学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以真情为阅读动力,提高阅读效果。同时,对于插图的内容,还需要让低年级的小学生指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联系课文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等,促进小学生的审美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小马过河》教学时,在阅读课文时,老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成自己就是那一匹小马,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会怎么做?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角色的不同类型,要求学生模仿角色的情感,进行表演性阅读,如老年人的声音,语言上面需要深沉、缓慢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大自然中玩耍等等。这种高效的阅读模式使学生能够“贴近”阅读的内涵,深刻体验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更加自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阅读标记”方法。一篇好文章不仅要大声朗读,还要包含许多漂亮的句子。文章的布局应该是粗略的,并且应该评论每种模式的优缺点,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深入的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探索一些阅读的策略。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创作剪纸的作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剪纸的美丽图片,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预先准备好的剪纸示例,并要求他们花时间阅读每个示例。在阅读样本文本后,老师无意中选择了其中一篇,并要求学生总结样文本的整体结构、写作方法和精彩内容。当被问及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典型文章的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引导学生为自己提取有用的观点。一些学生通过提问总结了以下经验:对于文章的阅读,重点是对剪纸过程的详细描述。详细的描述可以反映剪纸的复杂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在总结学生的阅读经验后,详细描述写作过程中的部分,使学生的阅读更具吸引力和表格化。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开展,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能力

首先,引导家庭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应该关注家庭阅读的发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因此学生很可能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和家长对孩子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这将影响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家长阅读课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每位家长在晚上给学生讲一个小的教育故事。当他们讲故事时,应该带着情感,这样学生们可以一起听故事。家长在讲故事时也应提出适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讲解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对不同的题材和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通过不断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对于刚上过小学的学生,如果他们不擅长阅读,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插图尽可能多地阅读课文。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非学校书籍中用拼音字母大声朗读。阅读后,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阅读兴趣。最后,让学生在阅读后讲述他们最喜欢的故事或人物,并在课本中找到描述这些故事或人物的句子,然后再试一次。以此反复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信心,促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

目前,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育中一些教师存在着教育观念较差等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小学生的审美观念及阅读的习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结合美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阅读习惯的引导,在日常中阅读教学中教会小学生阅读的方法,重视课外阅读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斓.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课外语文,2021(27):107-109.

[2]张丽.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教学思考[J].好家长,2020(59):75-76.

[3]金雪超.小学低年级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5):9.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从阅读中增进感受理解与思考创造的能力,以提高阅读质量。结合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情况,针对其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是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转变,从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阅读,从理解到思辨,都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合适的教学路径。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果有可喜的部分,比如阅读教学的拓展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更为丰富;再如不少学生养成了勤做笔记的良好阅读习惯等。然而这些成果对于更高的阅读教学目标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转变角度,探索更为多元的、效率更高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全面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强调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

尽管现阶段课外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但是阅读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忽略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将课内阅读作为教学重点,但是课内阅读的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时,很多教师的方法也存在失误。课外阅读虽然不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但是如果单纯追求阅读量而忽视了阅读质量也是不可取的。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列了许多书单,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扩展其知识面,但是教师所容易忽视的是,课外阅读并不等于泛读,应当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课外阅读中有很多精品篇章,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拿到课堂上来讲,充实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只是一味扩大阅读量,却不重视课外精读,以为课内阅读就等于精读,课外阅读就等同于泛读,那么学生的阅读质量无法提高。重视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反映出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方法不得当,没有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与泛读,不利于提高班级学生的阅读效率。

2.重视知识掌握,忽视习惯培养

重视知识掌握、忽视习惯培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容易犯的错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不少初中语文教师都把阅读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以求得他们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阅读成绩的高分。但是真正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在于通过阅读文本记住了多少内容,而是学生是否有勤于阅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是否能够将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自己所用。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逼迫自己记住书上的内容,但是到了考试时还是无法灵活运用,这表明其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效果较差。知识是死板的,但是阅读所养成的习惯却是灵活自如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只关注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多少内容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效率也无法提高。当学生养成了做批注、记笔记、联想阅读、及时发问、写读后感、分享交流等阅读习惯后,其知识掌握自然也就跟上来了,无须费心指导。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还是要回归到习惯的培养上。

3.教學理念落后,课堂效率不高

教学理念拘泥于传统也是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候的一个常见误区。首先,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就不够高。比如初中文言文这类阅读素材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重难点,很多学生对古文学习兴趣不大,但由于文言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以让学生掌握古文知识为目的要求学生记住相关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兴趣的学生来说。兴趣是推进阅读的一个关键因素,很多教师因为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阅读教学,导致当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率不够高。其次教学理念方面重视学生的知识吸收,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是阅读思辨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时候,不仅要细致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分析句子的意思与作用,还要带领学生研读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写这部分的作用在哪里,这样做还能为学生的写作练习提供指导。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而单纯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这使得学生在考试时面对同类阅读题目还是无从下手,方法不对。教学理念的落后还表现在教学技术与工具的使用、课外阅读方法、阅读内容等方面,往往是无法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新课改的标准,导致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效率不高。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可行对策

1.提供给学生丰富有价值的阅读材料

新课改背景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重点不在于阅读的量,而在于学生阅读的质量,因此课外阅读的内容首先需要保证质量,在打好基础后才进行量的提升。此外,由于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选择比较盲目,往往是追随热门,而没有评估好书籍质量,使得阅读内容的质量不够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的合理方式应当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阅读材料,一方面帮助初中生节省了挑选书籍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进行集体阅读的交流与探讨,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为其中人物的博学和机智所折服,而且《世说新语》短篇故事中人物年纪与初中生不相上下,是培养初中生行为习惯与知识素养的良好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世说新语》中的其他优秀篇目作为课外阅读的精读重点,除此之外还给学生提供市面上内容及注解等质量较高的版本供学生购买阅读。精读的内容教师可以自行打印,分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阅读,也可以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篇目,以此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

2.改进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1)善于提问,引导兴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其自主意识逐渐凸显,有时候会与教师的阅读意见产生冲突。这时候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当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是否对其有所兴趣。如果教学内容很重要而学生又兴趣不足,这时候语文教师还要采取一定对策来引导学生的兴趣方向,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比如教学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翻译过来的文章兴趣不大;作为传记类文本,该篇课文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这使得很多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够高。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引导性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意识。教师可以问:“我们都崇拜英雄,比如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第一个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等,那我们知不知道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做到这些的人呢?”学生一般都会摇摇头。接着教师便可以说道:“通常历史都是为胜利者所书写的,我们都会记住那些‘第一人’‘成功者’,但是失败者是否就不值得被我们铭记了呢?你知道哪些‘失败者’?”学生便展开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想到了乌江自刎的项羽、有的想到了滑铁卢之败的拿破仑。有了学生的思考基础,教师便可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人类探险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悲剧,虽然英国的探险队失败了,但他们的探险经历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由此学生的阅读热情被大大激发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步步探寻作者到底是如何书写这些伟大的失败者的。

(2)合作探究,活跃思维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活跃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一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来分组展开思考或组织活动。这篇课文牵涉人物众多,且特色鲜明,教师可以布置题目让学生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并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梳理。有的小组可以根据课文排演一个课本剧,通过语言、形态以及动作的模仿进一步挖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将八九个主要人物的分析任务分发给不同小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形成书面材料,继而由代表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各组交流不同成果。再比如教学韩愈的《马说》时,教师可以表明问题“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来让学生进行辩论,小组内部可以组织论据材料,做好准备,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激辩展示。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论说文的行文布局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思辨能力,能够掌握论说文的行文组织方式,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大有帮助。此外,以辩论的形式开展阅读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以及课堂的氛围都活跃起来,学生处在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中,能够促进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积极改进阅读教学方法,以更好适应和满足初中的语文阅读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课程改革步伐的持续推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要跟随时代步伐,综合多元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能力、文化素养等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去,让更多学生爱上语文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从阅读教学中不断发展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促成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杨文瑜.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互动式教学效果初探[J].考试周刊,2019(15):67.

[2]张禹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1):87.

[3]郑逢春.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速读(下旬),2018(4):85.

[4]赵萍.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借助互动方式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语文课内外,2018(16):130.

作者简介:杨会玲,女,甘肃皋兰人,甘肃省皋兰县第四中学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及班级文化建设。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第4篇

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发展学生劳动素养的要求。班集体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实践场所。本人结合初中班主任工作经历,针对班级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现状,探索运用班级主题活动来培育初中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增强劳动育人的实效,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班级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分析

我校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农村学校,大多数学生比较乖巧,班风班貌良好,但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品质现状不容乐观,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

1.劳动意识不高,对劳动的价值认识不全面。

2.劳动习惯不好,整理内务、烹饪、清洁卫生等劳动习惯没有养成。

3.劳动认同感不强,缺乏劳动责任感和荣誉感。

造成上述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差异,主要原因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劳动实践机会;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劳动教育存在异化和缺失;劳动观念、劳动价值没有被认同和彰显等等。

二、运用班级主题活动培育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实践路径

(一)精心设计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提高劳动价值认同感

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是营造良好班风班貌、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主战场。结合我们班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情况,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精心设计每周的主题班会,开展系列的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展现劳动光荣之美,认同劳动价值之魅,内化劳动育人之魂。

结合五一劳动节,我设计了“寻找身边最美劳动者”主题班会,让学生寻找身边最美的一位劳动者,并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在班级分享。在主题班会开始前,我播放了学校老师认真上课、批改作业、深夜备课的情境,特别是播放了疫情期间,老师在忙碌准备线上教学这一情境。在主题班会最后一个环节,我播放了2020年国家劳动模范颁奖现场的视频,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众多的劳动模范身上,有哪些共有的优秀劳动品质?这些品质对我们成长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展示交流中,感受到劳动模范身上最美的行为,领悟到劳动者爱岗敬业的劳动品质,增强了劳动光荣、劳动幸福、劳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认同感。

(二)用心策划劳动亲子共建活动,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

亲子共建活动是亲情互动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培养孩子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培养孩子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结合我班家长和学生实情,我用心全力策划了以“家校共建促劳动习惯品质养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加强劳动实践,形成以劳动为荣的良好家风,让孩子自觉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和品质。例如,策划“家居美化亲子共建活动”,通过布置家居美化的任务、拍摄家居美化的微视频、在班级展示微视频、评选出最佳的家居美化家庭、颁发奖状等,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美化家居,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清洁卫生等劳动习惯和品质,加强孩子与父母交流合作能力,增进与父母的情感,营造“爱家爱劳动”良好家风。又如,策划“别样的生日庆生会活动 ”,通过以月為单位布置生日庆生会任务、与家长一起在家里准备小蛋糕和礼物并拍摄微视频、在班级交换礼物并分享生日小蛋糕、颁发家长感谢信等,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制作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劳动习惯和品质,提高手工制作等劳动能力,加强孩子与父母交流合作能力,增进与父母的情感,营造“爱家人爱劳动”良好家风和团结友爱的班风班貌。

上述这些劳动亲子共建活动,可以贯穿于整个初中教育生涯,并不限于举办活动时才进行。这些亲子劳动共建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实现自我服务,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等劳动习惯和品质,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会及时把学生的收获全部展现在家长微信群,让家长们感受到孩子们的进步,监督孩子养成整理内务、饭后收拾餐桌、扫地拖地等良好劳动习惯,进一步养成爱劳动的道德品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尽心创制劳动自律打卡活动、提升劳动的内驱动力

要培育学生良好劳动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要解决学生自身对劳动认识的矛盾,知道自己在劳动品质和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想出解决的对策,实施形成有效方法,再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一开学,我就与学生一起分析班级同学劳动习惯和品质情况,然后制定了班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表(见下表),以月为时间单位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情况列出自己每月劳动自律清单。同学们根据清单自主完成打卡任务,请老师、同学和家长监督。我每月进行一次统计总结,每月评选劳动达人,颁发劳动达人奖章。

上述劳动自律清单活动开展以来,原来不愿意承担班级卫生工作、不愿意做家务的现象少了,老师和家长见证了学生从不爱劳动到爱劳动、从不会做家务到会做家务、从不认真负责到有责任担当的转变。从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来看,学生劳动的自觉性增强了,收拾房间、整理学习资料、洗碗拖地等能力提升了。劳动自律清单不仅发挥了家校共建作用,而且避免了家校互相推卸责任的尴尬。以劳动提升自立自强的品格,以劳动内化对人生价值的认知,以劳动提升发展的内动力,以劳动育人的本质意义和最终目标。

三、运用班级主题活动培育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实践原则

1.系统性原则。劳动教育的主题要遵循学生发展特点,七年级主要是开展劳动最光荣系列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八年级主要是开展劳动最有魅力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认识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九年级主要是开展劳动育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劳动主题教育还要从班级、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系统考虑,社会是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大环境,班级和家庭是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小环境,要把班级、家庭等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

2.实践性原则。主题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从而磨炼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等劳动品质,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能够更加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认知更加强烈。

3.持续性原则。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它是循序渐进的。在主题活动后,要做好总结和宣传,把每次劳动主题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主题班会的价值最大化,也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积极认真参与主题班会,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

4.实效性原则。每一次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是“备活动”,提前布置主题活动,这对那些不愿意劳动、厌恶劳动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如果主题活动前临时抛出问题,最大可能的结果就是:活跃的同学参与活动,其他同学充当看客。其次是“备学生”,整个过程哪些环节安排哪些类型的学生参与。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就是让学生更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增强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提高认真负责的劳动品质。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班级主题活动,推进劳动教育,将劳动育人与主题班会、亲子共建活动、劳动自律打卡活动相融合,消除劳动异化认知,填补劳动习惯的缺失,养成清洁卫生、整理学习资料和做饭拖地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习惯,培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劳动品质。但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地方,例如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意识的转变没有及时跟踪,劳动习惯养成的评价手段、劳动品质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如何在班级主题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是光荣、劳动是幸福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这些都是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能够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但当前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科学存在各种教学难点,教学模式单一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初中科学教师不但要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提升思考、分析、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探究精神;初中科学教学;渗透;培养

引言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学科,并且该学科知识点包含了对大自然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学好科学课程,教师必须注重开展实验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和机会,积极拓展教学资源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初中科学教学质量,才能为构建高效的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科学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打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和促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發展以及新课改的深入,当今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初中科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开展最高效率的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这与新课程教育改革以及实现现代化教育相契合,新课程教育改革也倡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实现现代化教育就必须做出创新和改革。因此,打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和促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二)是满足当今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的有效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新兴事物越来越多,逐渐改变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交方式,并且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答案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出改革和创新,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被外界事物吸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拓展,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科学探究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策略

(一)生活事物探究

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促使他们深入探究,这是因为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入手点,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效率大大提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究带来的成就感。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可站在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着手,对其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然后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再次运用至生活中,这样可使学生的实践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例如,讲解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粒子的模型、符号”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有哪些?这些符号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举例各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符号表示时间,为了减少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可用T作为时间的表示符号,由此可得出符号的作用一方面是避免混乱,另一方面是简单表明事物。之后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模型,这样可以帮助初中生建立一种使用模型和符号的思想,帮助他们更加形象地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建立符号和模型的概念对学生日后学习科学极为有利。

(二)教学延伸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站在教学延伸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为更深程度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利用教学延伸还可将探究空间提供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充分思考与探索,因此初中教师应当在课下积极开展教学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他们设置相应的功课,使延伸探究的效果得以优化。例如,讲授浙教版八年级“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土壤的主要组成,可给学生布置观察土壤纵剖面的任务,课下带领学生到校园劳动基地或让学生自行到公园等地方挖土,取回少量土壤,在实验课中使用酒精灯、试管等测量土壤中的其他有机物、空气体积分数、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等,根据当前土地资源被肆意破坏的状况让学生探讨他们的看法,从而体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从而缩短日常生活和科学知识的距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他们掌握质疑的正确思维方法,并在思考中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例如,讲解浙教版八年级“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磁场的基本性质深入理解并掌握判断磁场方向的方法,可准备好铁片、铜片、铁棒、细线等实验器材,让磁体接近小磁针,根据小磁针转动的情况提出问题:“磁体没有和小磁针直接接触,但磁针受到力的作用会转动,这种力是怎么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磁场就存在磁体的周围且有方向。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进行奥斯特实验演示,使他们能够了解电能生磁及直线电流磁场的特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逆向思维:“电可以生磁,那磁能否生电?”通过逆向思维引导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电和磁关系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教学并非单纯地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魅力,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强化他们的科学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健康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建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6-27.

[2]孙建华.科学探究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7(1):132-134.

上一篇:写作兴趣论文下一篇:课堂常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