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装修设计范文

2023-09-13

房屋装修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屋结构;设计;改进;

1 地震相关知识

地震是由于在地球地壳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这股巨大的能量作用在地球内部的岩层上时,就会因为其力量导致岩层产生巨大的歪曲、变形,进而造成错动。当这种力量传至地球表面,就会发生地震。在地震中,地壳岩层发生变形的部位叫做震源,而在震源之上,也就是地震效果最强烈的地区,就叫做震中。地震的大小是由震级进行区分的,它由地震现象释放出的能量大小进行评定。在我国的抗震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要在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年限内,要对不同强度的地震具有各不相同的抗震能力。

2 地震对工程结构的破坏

在地震发生时,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危害的就是工程结构的损坏,工程结构的破坏原因同抗震措施和结构类型都有很大程度的关系,其主要情况有下列几种:

2.1 由于承重结构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

在地震发生时,由于地壳中强大的力量直接作用在建筑物上,而由于建筑的承载力不足以抵住这股力量,从而使其发生变形,进而使墙体发生变形、裂缝。

2.2由于结构整体性差而引起的破坏

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如果建筑结构的各个节点支撑不足、延性不够、强度不够,就会使整个建筑结构整体性遭受破坏。

2.3 由于地基问题的破坏

在地震灾害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即建筑物本身情况良好,但是由于地基承载力的变低或者地基土特殊情况而造成整个建筑物发生倒塌的现象。

3 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柱端弯矩增大系数问题

“强剪弱弯,强柱弱梁”这种设计理念,在汶川地震中显示出了其存在的重要性,其通过避免建筑物的支撑柱在地震发生时过早发生坍塌,对建筑建构的变形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可以有效的防止在强级别地震中坍塌的危险。那么,在实际建筑施工中,如何真正的实现“强柱弱梁”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建筑业中,通常会采用增大弯矩设计值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不同的端弯矩系数代表着各不相同的防震性能。在我国制定的相关抗震规范中,都对端弯矩系数明确的进行了规定。

3.2梁内力计算问题?

在现今建筑相关规范中,要求在计算惯性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楼板的因素。在建筑框架中,梁近支座部分由于在梁跨中位置受到正弯矩作用,而在近支座部分则受到负弯矩的作用,其所造成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建设方对建筑整体框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竖向荷载下楼板的作用,需要通过使柱端弯矩减小来对梁惯性矩进行增大,而在水平荷载下,则需要重点考虑楼板因素,需要通过减小弯矩来使层间的位移更小。而上述这些过程却与我们一直依据的“强柱弱梁”不尽相同。另外,由于混凝土结构的特殊属性,在对建筑的框架进行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梁弯矩进行一定程度的调幅,从而实现“强柱弱梁”的机制。而在实际地震灾害中,经常是水平地震的组合效应,在地震发生的情况下这种框架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有待商榷的。

3.3 梁抗弯刚度问题?

在对梁抗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其承载能力和对抗弯能力。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设计系数对梁抗弯刚度进行增强。在目前的设计中,往往只考虑到地震时梁端对楼板的影响,而忽视了跨中截面的设计,而在实际地震灾害中,这两部分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仅仅重视了梁端的影响而忽视了截面内的影响,则会导致建筑的梁抗弯度大于截面的弯度,不能很好的实现“强柱弱梁”的原则。这种情况直接反应在汶川地震中,为人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4 对抗震中问题的改进措施

在地震发生之后,众多相关科技人员都会对地震的资料、数据与框架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在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之后,针对在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改进措施。

4.1 选择合适的梁、柱配筋率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中,梁、柱配筋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建筑抗震能力的强弱。而在实际的设计中,配筋率的选择对外力的受力情况也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当严格把握适中的原则。配筋率除了直接关系到抗震等级之外,还同钢筋的抗拉强度有着直接关系,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也要注意。而通常柱子的配筋率相对较低,但是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柱子要承受到巨大的扭转力和拉力,还要受到双向偏心的压制,另外还有基础沉降、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上述多种内力与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则需要对配筋的计算方式进行重新调整,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配筋率。

4.2 适当的调整内力计算模式

在现今的建筑工作中,对内力计算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规定,此时可以通过计算机等科学技术进行工作的辅助计算与分析,但是这种单一的计算方法有时不够灵活,达不到对实际工作状况的动态分析,从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形成安全隐患。同时由于计算模型力分布和传递过程的缺陷,对板配筋的承载能力缺少相应的计算,则容易造成“强梁弱柱”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框架的结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内力模型进行调整,从而充分对建筑各部位的力分布与传播路径进行把握,通过各个方面的精确计算与调整,形成在地震灾害中可以产生巨大作用的“强柱弱梁”机制。

4.3 加强框架抗震的结构检验计算

框架抗震的结构检验计算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罕遇地震的验算与多遇地震的验算。多遇地震的验算主要是针对于顶层与层间的计算,而罕见的地震验算则关注建筑的薄弱层方面。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充分的对层与层之间的限值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提高对于建筑物抗震反应的计算分析水平,提高建筑抗震设计成果,保证房屋建筑具备良好的结构延性、韧性和抗性。

5 结束语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危害非常严重的灾害之一,每次重大地震灾害都会由于房屋的倒塌对人们产生重大的伤亡,为了保证人们在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存活率,保障人类生活的安全稳定,则一定要从建筑的抗震性能着手,在对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进行考虑,并对其内力计算模型进行适当的优化與调整,从而为建筑的抗震框架设计提供更有效、更实用的数据基础与理论技术,从而实现合格、合理、安全性强的抗震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杰,张敏,李红培.概念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J].四川建筑.2010(04)

[2]程博昕.工民建结构抗震探索与研究[J] .中华民居.2011(6)

[3胡晓雷.浅谈民建中抗震设计的几种方法[J] .山西建筑.2010(4)

[4]罗远明.工民建结构抗震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房屋装修设计范文第2篇

提升品质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

共建协议书

为把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全市由点到面开展建设工地与社区(村镇)结对共建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民工学校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公共服务“三个平台”的作用,打造民主促民生、共建促和谐、提素促建设的城建品牌,根据市建委、市文明办《关于在建设工地与周边社区(村镇)深化“结对共建促民生、提升品质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杭建宣

[2009]65号),决定社区(村镇)深化“结对共建促民生、提升品质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经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共建活动的工作目标、具体内容等达成一致意见,特签订本协议,共同遵照执行。

一、共建目标

1、整合双方资源,建立联动机制,拓展民工学以致用的办学途径,共享文明工地创建和结对共建新成果,推进工程又好又快建设,共同促进杭州品质生活的建设。

2、以知民情、谋民利、办民事、解民忧、暖民心为活动主线,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系列活动,营造和谐氛围,打造“清洁工地”,建设美好家园,共享品质生活。

3、以民工学校为平台,深化“双进互动促民生”活动,整合双方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实效,打响民工学校品牌。

4、通过共建活动,保一方平安、树一片声誉、出一个精品、立一座丰碑、共建双方结下一片深厚友谊,促进社会和谐。

二、共建原则

1、坚持“四问四权”的原则。工程建设全面落实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建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

2、坚持“建楼(路、河)育人”的原则。落实建设工地民工学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建设的各项措施,深化实践办学活动,使民工融入城市,共享品质生活。

3、坚持注重特色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努力发挥各自优势,创建具有特色的“十佳”结对共建先进典型。

三、共建内容

1、完善共建联系制度。工地在工程进行过程中要主动与结对社区(村镇)沟通,及时通报、公示进展情况;聘请社区(村镇)监督员,认真听取其意见建议,及时解答市民疑问;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协调和整改,化解矛盾;同时,加强日常联系沟通,解民忧,办实事,增进双方理解和支持。

2、深入开展“清洁工地”专项整治。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为目标,提升民工文明素质为着力点,以治理大气污染为突破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专项整治和“清洁工地”大行动,深化党员志愿者“结对重点工程、推进文明施工”活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落

实长效管理制度,在创建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社区(村镇)生活环境。

3、以“关爱民工”为工作重心,深化“双进互动促民生”。针对周边社区(村镇)居民生活不便,以“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为载体,开展“进社区(村镇)建友谊”活动,组织民工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另一方面,开展“进工地献爱心”和“新老市民牵手”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及志愿者进工地为民工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充分整合双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和谐“邻里”关系,提升生活品质。

4、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组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知识竞赛和民工参与社区(村镇)有关活动,从民工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做得到的具体小事抓起,强化“文明从脚下起步”、“文明从我落手清做起”实践成果,开展各项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以丰富民工的日常文化生活。

四、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一式三份,共建双方各执一份,另备一份。

共建双方:

工程(工地)项目部负责签字盖章)

2009年月日

区(村镇)负责签字盖章)

房屋装修设计范文第3篇

砌体结构是当前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由于其原材料来源广泛, 易于取材、生产和施工, 造价低廉, 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热性、隔音性和耐久性, 在城乡建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因此, 如何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 将是建筑抗震设计中一个重要课题。在已有的震害调查结果表明, 不仅在7、8度区, 甚至在9度区, 砖混结构房屋经历震害后受到轻微损坏, 或者基本完好的例子也是不少的。通过这些砌体房屋的调查分析, 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要经过合理的抗震设计, 构造得当, 保证施工质量, 则在中、强地震区, 砖混房屋是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

2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破坏形式

根据四川地震灾区的震后灾害调查情况,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房屋局部及整体倒塌; (2) 预制板楼、屋盖破坏; (3) 楼梯间墙体破坏; (4) 外纵墙破坏; (5) 纵墙在室外地坪处产生水平裂缝; (6) 外纵墙洞口间墙体X型裂缝; (7) 其它破坏。

3 砌体抗震措施

基于砌体结构本身特点以及其震害的多样性和严重性, 工程人员在设计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以加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提高其抗震性能。

3.1 结构的选型与布置

对于多层砌体而言, 如果可以做到正确选择承重体系、科学进行结构布置、合理选择楼 (屋) 盖形式、正确设置防震缝等等的话, 就会大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1.1 正确选择承重体系

根据传递荷载的路线不同, 砌体结构的墙体承重体系可分为横墙承重、纵墙承重和纵横墙承重三种形式。横墙承重体系一般横墙间距较小, 数量较多且开洞较少又有纵墙作为侧向支承, 其横向刚度大, 整体性好, 所以横墙承重的多层砌体结构具有较好的传递和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纵墙承重体系, 横墙数量少且自承重, 横墙间距大, 形成大空间, 使得房屋的横向刚度差。楼板又直接搁置在纵墙上或搁置在梁上而梁搁置于纵墙上, 造成横墙与楼盖的联结较差, 横向地震作用很少能够直接通过楼 (屋) 盖传至横墙, 而大部分通过纵墙经由纵横墙交接面传至横墙。因此, 地震发生时外纵墙因板与墙体的拉结不力而成片向外倒塌, 楼板也随之坠落;纵横墙共同承重体系, 纵横墙体都可以传递竖向荷载, 沿纵、横向刚度均较大且砌体应力较均匀, 能比较直接地通过楼 (屋) 盖向横墙传递横向地震作用, 也能直接或通过纵横墙的连结传递纵向地震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当多层砌体房屋有抗震设防要求时, 宜优先选用横墙承重及纵横墙承重体系。

3.1.2 科学进行结构布置

多层砌体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避免由于布置不规则 (如:平面上墙体较大的局部突出和凹进, 立面上局部的突出和错层) 使结构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而导致的震害加重。

承重墙体的布置要规则、对称。横向墙体间距不宜过大, 纵向墙体平面布置尽量不少于三道, 且宜沿各自轴线对齐贯通, 尽量避免断开和转折。这样可以减少地震剪力传递的中间环节, 使可能的震害部位减少, 避免局部破坏, 使震害程度减轻。

从墙体立面布置而言, 房屋的纵横墙沿上下连续贯通。建筑物底层不应设置车库、营业等需要大开间的建筑功能。灾区遭到震害破坏的多层砌体建筑有很多存在以下情况:底部一层甚至两层为大开间, 仅有楼梯间墙体及少量的分隔墙体下落, 而且还在正门大开洞, 造成一面无墙, 三面有墙。这样的结构布置造成的后果就是建筑平面刚度不均匀, 立面形成了严重的“上刚下柔”的情况, 底部仅有的少量墙体远远不能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及通常说的“鸡腿结构”, 抗震严重不利。

由于建筑功能要求和设备安装的需要, 往往要在墙体上留设洞口。洞口的存在使其两侧的墙体易形成应力集中, 成为地震破坏的隐患。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尽可能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少开洞, 开小洞”。横向墙体一般不要设置大洞口, 如果设置的洞口大于1000mm时应该在洞口两侧附加贯通本层的构造柱。纵向墙体应该尽量控制开洞率 (一般可以控制在55%左右) , 避免开大洞造成纵向墙体的中断。

综上所述, 合理的墙体布置, 避免对墙体的无谓削弱, 可以使建筑物整体形成空间受力体系, 增加房屋的空间刚度, 进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1.3 合理选择楼 (屋) 盖形式

多层砌体结构楼、屋盖宜优先采用整体性强的现浇混凝土板。

3.1.4 正确设置防震缝

当多层砌体房屋平面或立面形状复杂时, 可用防震缝把房屋分成若干个规则简单的体系的组合。大量的震害表明, 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 体形不对称的结构遭受的破坏较体形均匀对称的结构要重一些.对于多层砌体房屋, 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 (1) 房屋的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 房屋有错层, 且楼板高差较大; (3)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 两侧均应设置墙体, 基础可不分开, 缝宽应根据地震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 一般取60mm~100mm。

3.2 楼梯间的设置

楼梯间作为地震疏散通道, 而且地震时受力比较复杂, 容易造成破坏。楼梯间在楼 (屋) 面处无板, 空间刚度较差, 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或平面转角处。而且楼梯间比较空敞, 顶层外墙的无支承高度为建筑层高的1.5倍, 在地震中的破坏比较严重, 尤其是当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或房屋转角部位时其震害更为剧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楼梯间采取下列加强措施: (1) 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7~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 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 (2)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 并应与圈梁连接; (3)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 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并与顶部圈梁连接, 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拉结钢筋。

4 结语

砌体结构被认为是较简单的结构形式, 汶川地震人员伤亡严重, 财产损失巨大, 但是对震害经验的积累和我国工程抗震设防体系的检验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作为工程设计人员,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从自身工作做起, 做好抗震防灾这一功在当代, 利泽千秋的抗震防灾工作。

摘要:砌体结构是当前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由于其原材料来源广泛, 易于取材、生产和施工, 造价低廉, 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热性、隔音性和耐久性, 在城乡建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房屋装修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建筑节能设计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节能设计的一般原则,而后阐述了房屋建筑外墙、门窗及屋面设计中应考虑的节能设计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节能设计;建筑;外墙;门窗

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渐行渐远,我国又一次迎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及早面对,如建筑能耗问题。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领域的能耗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我国城乡建筑建造和使用中的能耗,已达全国总能耗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建筑用能、农村建筑用能必将大幅度增加,全国建筑能耗比例将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节能设计的一般原则,而后阐述了房屋建筑外墙、门窗及屋面设计中应考虑的节能设计措施,以供参考。

1.建筑节能设计的一般原则

1.1自然通风

建筑节能设计需要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好建筑物室内外春秋季和夏季凉爽时间的自然通风。良好的自然通风不仅有利于改善室内的热舒适程度,而且可减少开空调的时间有利于降低建筑物的实际使用能耗,因此,在建筑单体设计和群体总平面布置时,考虑自然通风是十分必要的。

1.2建筑物的朝向

在建筑单体设计和群体总平面布置时,考虑朝向也是十分重要的。朝向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除了风之外,还有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得热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增加制冷负荷,冬季太阳辐射得热降低采暖负荷。总体而言,由于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在夏热冬冷地区,南北朝向的建筑夏季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得热,冬季可以增加太阳辐射得热,是最有利的建筑朝向。在规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采用南北或接近南北朝向。

1.3建筑物的体形系数

建筑物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和外表面积所包的体积之比。体形系数的大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非常显著。体形系数越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越小。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应该将体形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但是,体形系数不只是影响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它还与建筑造型、平面布局、采光通风等紧密相关。体形系数过小,将制约建筑师的创造性,造成建筑造型呆板,平面布局困难,甚至损害建筑功能。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权衡利弊,兼顾不同类型的建筑造型,将条式建筑的体形系数定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条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0.35,点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0.40。

2.建筑节能设计措施

2.1外墙的保温节能设计

一般外墙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全玻璃幕墙除外),由墙体传热造成的熟损失占整个建筑的热损失的比例也较大。因此,墙体的保温隔热是建筑节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确定外墙传热系数时必须采用平均传热系数,即按面积加权法求得的传热系数,主要是必须考虑围护结构用边混凝土梁(过粱)、拉、剪力墙等“热桥”影响,以保证建筑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时,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不超过标准约会求,不至于造成建筑耗热量或耗冷量的计算值偏小,使设讦的建筑物达不到预期的节能效果。

提高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时应注意外墙的保温层必须满足水密性、抗风压以及温湿度变化的时候性要求,使墙体不产生裂缝,并能与相邻的部位之间以及在边角处、面层装饰等方面,均得到适当的处理。在寒冷地区,建筑的保温性能主要决定于外围护结构本身材料的热工特性及围护结构内、外表面与室外空气的换热状况。围护结构的热阻值越大,保温性能越好。通过围护结构向外散失的热量越小。所以,减小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是提高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主要措施。对于寒冷地区,主要应考虑建筑的冬季防寒保温,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对建筑的能耗影响很大。因此,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限位要求较高。同时为了便于操作,以规定性指标作为节能设计的主要依据。目前,现有的成熟技术也能保证达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限值要求。对于非透明幕墙,如金属幕墙、石村果墙,没有透明玻璃幕墙所要求的自然采先、视觉通道等功能要求,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应该做为实墙对待。此类幕墙采取保温隔热措施也较容易实现。

2.2门窗的节能设计

近年来,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材料特别是建筑装修材料及胶粘剂会长发出各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挥发性有机物中对室内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甲醛。它能够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还会致癌。加强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则会大大降低空内污染物的浓度,使之符合卫生要求。就公共建筑设计来说,建筑师有时为了追求外窗的视觉效果和建筑立面的设计风格,外窗的可开启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有的备至使外窗完全封闭。导致房间自然通风不足,不利于室内空气流通和散热,不利于节能,这种做法应逐步得到纠正。调查显示,做好自然通风气流组织设计,保证一定的外窗可开启面积,可以减少房间空调设备运行时间,节约能源,提高舒适性。一般地,为了保证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同样,作为外窗的一部分,透明幕墙亦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没有通风换气装置。考虑到透明幕墙的安全性以及构造施工的复杂性,其可启部分的面积也不宜过大,但也不宜太小,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规定透明幕墙可开启部分的面积不支小于幕墙面积的15%。

2.3屋面的保温隔热节能设计

屋面在整个建筑围护结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外墙,但对于一般顶层房间来说,却是外围护结构所占面积最大的。一般标准层房间的外围护面积只占2-3个面(朝向),而顶层房間的外围护面积却占3-5个面(朝向)。在冬季严酷的风雪侵蚀和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如果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太差,对顶层房间的室内热环境和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的影响将是比较严重的。为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选用导热系数小,蓄热系数大的保温隔热材料,同时要注意选用材料的密度不宜过大,以防止屋面的荷载过大。

(2)保温隔热的材料很多,设计人员在选用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屋面的结构形式、环境气候条件、防水处理方法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保温隔热材料不宜选用吸水率高的材料,以防止屋面湿作业时,保温隔热层大量吸水,降低热工性能。提倡选用挤塑型聚苯板、现场喷涂硬泡聚氯朗或聚氨酯板、高密度聚苯板等材料。如果选用了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施工时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材料层内的水分。

3.结束语

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进建筑节能设计,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基本要求,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减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地球变暖趋势的必然选择。真可谓:建筑节能设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杨善勤等.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马永新.促进建筑节能发展应做的几项工作[J].砖瓦世界,2008,(11)

房屋装修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在满足人们一般需要的基础上,遵循美学规律,设计出适应社会、文化的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房屋建筑,这是当前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主动加强的部分,也是我国房屋建筑设计亟须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以房屋建筑设计为中心,通过对艺术和美学的研讨形成了对房屋建筑设计工作的新认知,提供了从协调统一、理性与主观相结合、强化地方文化等房屋建筑设计方法,希望对房屋建筑设计中更好体现美学规律有所帮助。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 美学规律 艺术 协调统一 理性 主观 地方文化

房屋建筑对于大众和社会来讲不能简单地被称作“居所”,而是更应该被看做凝固艺术和美学作品,应该在房屋建筑设计中浮于房屋建筑艺术上的生命,使其通过对美的进一步展示,提升房屋建筑设计的层次,做到对房屋建筑设计工作深入地发展作用。房屋建筑设计是思维主动的加工和专业性的思考过程,想要体现房屋建筑的艺术价值,应该在设计中遵循美学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房屋建筑设计的质量,为房屋建筑建立起美的基础与可能。应该在房屋建筑设计中采取协调统一的策略,倡导理性与主观的全面结合,通过强化地方文化的方式,形成房屋建筑的美学特征,在尊重美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房屋建筑设计的精品。

1 房屋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策略

从美学规律上看,协调统一是美的组成部分,在房屋建筑设计应该应用协调统一的策略,在尊重美学规律的同时,确保房屋建筑设计的水平,体现房屋建筑设计的艺术。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应注意房屋建筑几何形状的协调统一,要通过有机地构图和合理地设计,使房屋建筑的整体美体现出来,呈献给大众具有建筑美的房屋建筑精品,获得市场和行业的认可。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在分清主次结构的同时,做到主次结构的配合与统一,通过设计更好地呈现房屋建筑主次结构的关系,不但便于人们对房屋建筑主次结构的粪便,而且也有利于观众体会房屋建筑的整体美和协调美。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注意色彩的统一,要结合房屋建筑的功能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特点,大量运用色彩,使房屋建筑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形成对房屋建筑设计思想的有力烘托,以协调、统一的方式,体现房屋建筑的艺术生命力。

2 房屋建筑设计的理性与主观相结合

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将理性思想和主观经验做到全面结合,这是确保房屋建筑设计质量的根本出发点。在房屋建筑风格上要遵循建筑设计的规律和原则,理顺房屋建筑风格、要素上的关系,将房屋建筑设计的要点完整地体现在建筑风格之上。同时,也应该在房屋建筑风格设计上尊重设计者的主观感受和经验,将房屋建筑风格看作是整个房屋建筑的重要元素,通过理性和主观的全面结合演绎出具有美学特征和市场接受度的房屋建筑风格设计。在房屋建筑立面设计中要重视理性与主观的有机结合,房屋建筑立面设计中应该遵循理性与主观相结合的规律,要以房屋建筑的立面设计图纸完整地表现设计图案、几何形状,构成丰富的房屋建筑立面结构,体现房屋建筑的设计艺术。在房屋建筑立面设计中还要尊重设计者和观察者的主观经验和认知,通过对不同图形、形状的判别,形成房屋建筑新的美学认知,实现对房屋建筑美学更好地阐释与表现。在房屋建筑语言汇总方面,应该以古典主义为创作平台,尽量保留房屋建筑的边角结构,做好对建筑物斜角、门窗位置的准确定位,这是提升房屋建筑美学特征的基本保障。在房屋建筑语言汇总上也应该以印象主义为基础,设计更有艺术性的房屋建筑,提升房屋建筑整体的美学感受性。在房屋建筑材料选择中应该注意理性与主观相结合,从房屋建筑的结构种类、具体构造入手,探寻艺术化呈现房屋建筑细节的方法,合理运用材料的质感、颜色、数量表达出的建筑语言,设计出符合美学规律的房屋建筑。同时,应该发挥房屋建筑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材料的使用构筑出富于个人特质和艺术特征的图案、形状,在提高房屋建筑艺术亲和力的同时,提升房屋建筑的美学效果。

3 加强地方文化在房屋建筑设计的应用

当前很多房屋建筑师对欧美建筑风格和文化有着马首是瞻的倾倒,他们在房屋建筑设计中一方面对普遍的西方建筑艺术和风格有着强烈地倾向性,而对于地方文化和地方建筑艺术具有一种抵制的心理。地方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很多国家房屋建筑设计工作需要在地方文化中去汲取营养。而我国很多房屋建筑设计人员片面地认为本地文化没有先进性,自动放弃东方文化在房屋建筑的应用,使房屋建筑设计失去源泉,房屋建筑设计作品出现突兀、孤立的特征,原本追求的高雅的氛围难于实现,这种民族文化和艺术上的虚无主义将会影响到房屋建筑设计工作向深入层次上发展。应该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在遵循美学规律和美学特征的基础上,综合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地方文化和地方建筑存在的合理性,从中找到地方文化和地方建筑艺术的生命力,展开对地方文化的深入认知,探寻房屋建筑设计中地方文化和房屋建筑结合的契合点。通过艺术加工和美学处理,建立起地方文化应用于房屋建筑设计的途径和方法,使房屋建筑更加符合区域文化、历史的特点,在提升房屋建筑文化价值的同时,提高房屋建筑的艺术性与美学观感。

4 结语

从房屋建筑的美学角度看,每座建筑物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灵魂和美学要素,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的工作力要尊重美学规律,从房屋建筑的功能设计,内外环境入手,对房屋建筑进行设计定位,进而确定房屋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的美学规律。再通过不断地优化、持续地创新,构建房屋建筑的艺术生命和美学特点,抚育房屋建筑凝固艺术等生命力,真正实现房屋建筑设计的目标,设计出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房屋建筑。

参考文献

[1] 赵飞,胡建国.试论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238.

[2] 吴立新.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探析[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5):7-8.

[3] 赵延艳,蒋春娇.美学规律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8):156-157.

[4] 赵飞,胡建国.试论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102-104.

[5] 张先锋.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探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212-213.

上一篇:预警系统下一篇:财务杠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