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2023-05-20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差异;原因;结果;独立

1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1 教育内容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是主要内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孩子们在两岁或三岁的时候必须和父母分床睡。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安全,让孩子自主选择和决定其他与学习、玩耍等有关的事情,并不过多干预。第二,美国父母认为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有资格也有义务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美国父母重视给孩子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可以勇敢地参与公共事务甚至国家事务的决策。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尽管有时孩子的意见最终并没有被父母接受或采纳,但这对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有很大的影响。第三,美国家庭教育包括多种教育,而这些教育不仅与知识有关,而且与心理健康等有关。然而,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父母总是向子女灌输一种观念——每个子女都应做到顺从,无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能也不该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良苦用心。另外,中国父母反复叮嘱孩子们努力学习是他们唯一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事从家庭里的重大决定到做家务等琐碎小事他们一律不用插手。大多数中国家长认为他们对孩子的义务是尽可能地为其创造好的条件,这样孩子们将来的道路可以走得更顺利一些。在激烈的学习和应试竞争中,中国家长大多教育孩子要有求胜心和功利心,凡事要做到完美优秀,而衡量是否优秀完美的重要标尺就是学业方面的成就。[2]此外,中国家庭教育在内容分配和重视程度方面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大多数家长对知识教育的时间精力投入和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体育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这种做法严重阻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而家长们大多意识不到这一点。

1.2 教育目标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快速、轻松地适应外部环境并能够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美国父母坚持引导和帮助他们的孩子成为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独立个体。然而,中国父母更倾向于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成功人士,一生顺利光鲜。

1.3 教育方法不同

因为对孩子个性的尊重,美国父母更喜欢提出建议而不是向孩子们发号施令。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参与和实践能力,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尝试自己完成。正如电影《超级奶爸》中所展示的,谢恩·乌尔夫通过引导和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们掌握许多技能。然而,中国的父母则采用了相反的方法。由于他们对自己丰富的经验很有信心,他们把知识和技能代代相传,他们的孩子只需要照做,不需要有任何疑问和质疑。另外,中国父母倾向于劝说孩子们牢记固有的理论,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其正确与否或科学与否。

1.4 教育特征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父母会有意识地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开放和民主的氛围。自孩子出生起,美国父母就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和自己捆绑到一起。此外,美国父母重视平等和尊重的力量。他们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们时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对待。比如美国父母常常蹲在地上,使自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从孩子的视角看事物,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并和蔼地对他们微笑、点头示意,让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看到父母对平等观念的身体力行。美国父母同时也重视教育孩子如何独立明智地管理金钱。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着自己规划零用钱。然而,中国的家庭教育特征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父母往往会像对待温室的花朵一样对待孩子,尽力保护孩子免受任何挫折和伤害。另外,在一些中国家庭里,父母致力于为孩子的一生铺平道路,使其每一步都安稳稳定,这就是中国父母所谓的“防患于未然”与“未雨绸缪”。还有一些父母则严格甚至严苛地培养孩子,他们给予孩子强制的指示并要求其必须完成,而孩子只能抑制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遵从他们的意志和安排。另一些父母则溺爱孩子,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只求孩子心满意足。整体来说,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义务和等级分明,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大多以父母传授孩子接受的方式为主。

1.5 教育指导方针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重视激发创造力,而中国家庭教育则重视服从和传承。美国家庭教育提倡自由发展,而中国家庭教育则提倡以密切的监督促进发展。美国家庭教育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家庭教育则强调家庭集体主义。美国家庭教育重视父亲和母亲都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负责任地教育孩子,而中国家庭教育则更多地强调且仅仅落实母亲在教育和家庭事务中主要角色的扮演,父亲的分工更多的是努力工作以養家糊口。美国家庭教育鼓励孩子们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实现共赢,而中国家庭教育则坚持孩子们之间要在各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在美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地鼓励孩子们成为独特的有创造力的个体,而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则更倾向于将他们的孩子与其他所谓的优秀孩子进行比较,使其也达到这种优秀水平。

1.6 教育潜在问题不同

美国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会导致许多有关孩子和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此外,他们对理性主义的过度重视和强调也会导致子女缺乏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过于强调寓教于乐,这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孩子学习水平的下降。然而,中国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却基本相反。由于中国父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和学业成就,中国孩子很难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由于孩子们被剥夺了可以犯错误的尝试机会,他们往往缺乏创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且,由于中国父母为孩子铺好了路,一旦遇到障碍和挫折,中国孩子可能会变得懦弱和不知所措。由于内心深处承受着很大的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并且很少知道如何释放这些压力,中国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他们的父母很难察觉到的心理问题或疾病。

2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2.1 歷史背景不同

美国是一个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的移民国家,腐朽陈旧的思想和文化残留较少。在多元的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美国人民可以轻松快速地接受新事物,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因此,他们更看重冒险和创新精神。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特别是因为受到封建小农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人民的自我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不仅保守又传统,而且节制且被长期压抑,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

2.2 经济形式不同

美国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繁荣的商品经济,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人民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小。此外,美国社会已经建立起来了健全的社会制度,提供了足够的跳槽机会,劳动力可以自由流通。因此,美国人民大多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而且,美国父母认为只要他们的孩子将来能有所发展,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商品经济使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一种频繁变化的过程中,所以美国父母并不觉得他们的孩子能一直稳定地生活并保持着同样的工作。因此,美国父母从更微观、更全面的视角和“以相对稳定性应对流动性”的方式出发,大力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可以从容应对未来的一切变化。然而,由于中国生产力相对落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中国社会强调人的学历,并视其为证明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由于行业流动性差,中国人民只有有限的工作范围可以供他们选择,所以中国人经常把“赌注”押在一份固定工作上。因此,中国的父母坚持培养孩子获得更高的学历,并用此找到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来确保他们以后的生活安稳稳定。

2.3 社会条件不同

美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健全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所以美国父母并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自己以后可以在养老院度过晚年,这样他们的孩子将来就不用过于为他们担心。因此,美国父母认为一旦他们帮孩子成长到18岁成年,他们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职责。至于孩子未来将走向何方,父母认为这取决于孩子本身。然而,在中国,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更倾向于将个人未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考虑在内。他们把孩子视为私人财产,并期待孩子们对他们怀有感激之情,这点可以通过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体现出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中国父母把打骂孩子当成他们的私事,认为别人无权干涉,更不必说法律的约束了。正如电影《刮痧》[3]中所展示的,徐大同当着很多人的面打了自己儿子的脸,原因是他和老板的儿子打了一架,这一举动使他的美国老板很吃惊,觉得完全不能理解。

2.4 思维模式不同

美国人重视理性主义并将其视为对待家庭成员和处理家庭事务的基本原则。美国父母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平等,各自承担对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中国人更重视情感,他们把人伦道德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他们总是把情感放在首位。他们精心照料孩子,但作为回报,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对他们表现出感激,并在未来以“投桃报李”的方式回报他们。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对子女抱有很大的期望,这也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功利性。

2.5 价值导向不同

美国人民强调独特的个性和以人为本的个人主义,其文化核心是自我实现。美国人民重视确保自身利益和鼓励自我发展。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曾经说过:“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每个公民都会习惯性地制定一个非常小的目标——自我成就;在每个家庭中,个人是拥有最高价值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独立于家庭关系,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家庭成员。因此,在美国家庭中,父母有意识地把自己和子女视为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单位。他们不仅尊重孩子的意志、兴趣和爱好,而且还认真对待自己的需求和对生活的追求和享受的过程。他们很少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呆在家里照顾孩子。”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人民强调共性。中国人认为个人价值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现。中国家庭大多崇尚关系亲密的家庭关系,但有些父母在这种关系中不但失去了自己的“自我”,也很少尊重孩子的“自我”。许多中国父母把子女视为自己价值的延伸,他们其中的一些甚至让子女负载他们倾其一生也实现不了的厚重期望。

3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结果

3.1 适应社会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何独立生活是美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由于美国孩子在18岁时必须与父母分开生活并自己谋生,所以当他们只是小孩子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训练他们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并帮助他们获得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孩子仅仅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和理论,他们很容易就会被不断变化的社会淘汰。另外,在中国,孩子即使结婚后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情况并不少见。不少孩子“玻璃心”,经受不起挫折,也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另外,近年来“啃老族”群体的不断扩大,反映出中国教育中对孩子的独立生活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人际关系

美国孩子大多外向且很好相处,而且他们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和他们的伙伴、邻居甚至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人相处。因此,他们能够应对和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然而,由于中国父母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性格方面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孩子更害羞、内向,这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方面欠缺经验和能力,往往很被动,也很难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3.3 与家庭成员的内部关系

由于美国孩子生活在比较民主和放松的家庭氛围中,他们尊重其他家庭成员并更容易做到与他们融洽相处。但在中国家庭中,孩子们需要小心谨慎,不犯任何错误或挑战父母的权威,他们对父母既有敬畏心又有恐惧心理,这难免使得家庭关系有些僵硬。相对来说中国孩子和爷爷奶奶等有更好的关系,因为他们总是无限地纵容和溺爱他们,但这与平等没有任何关系。

3.4 赡养老人的责任感

由于美国人民认为赡养老人并不是他们的绝对责任,他们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很弱。然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仁爱和孝顺。中国人把孝顺当作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美德。不尽心赡养老人的子女会受到良心的拷问和公众道德的严厉谴责,这种观念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大多数人会遵循孝顺的美德并赡养父母,让他们安度晚年。

4 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性研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和特殊案例本文并没有囊括到。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只是进行客观分析,而不是为了对中国或美国家庭教育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通过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分析,希望本文能对未来中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参考文献

[1]Lizza Pin,黄磊.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233- 237.

[2]江玉清.实用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 外语学界,2014,3(00):256- 264.

[3]王文铭.跨文化视角下中美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J].好家长,2016,(21):249.

[4]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62- 163.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电视广告作为商品营销手段的同时,还担当传播文化的角色。中美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表达模式的差异在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影响着李宁和耐克电视广告的制作。

[关键词]李宁;耐克;电视广告;文化;影响

[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

1 引言

广告呈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作为商业活动的同时,又是复杂的交际活动。广告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

1948年,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委员会为广告做了定义,1963年等年份又做了几次修改,形成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广告定义:“广告是由可确认的广告主,以任何方式付款,对其观念、商品或服务所作的非人员性的陈述和推广。”该定义最重要是指出广告要有可以确认的广告主。另外,还强调广告是付费和“非人员性的”。

文化是当今社科领域运用最广也最难以准确下定义的学术名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给文化下定义。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明确定义:“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掌握的其他能力和相成的习惯。”跨文化学者霍夫斯泰德给文化下了定义:“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他将重点放在了“集体的思考程序”。尽管对文化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是强调文化的社会群体性、超个人性。

广告与文化有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人们的文化和思想观念。消费者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其思想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该影响根深于消费者心中。广告销售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在传播一种特定的文化。当今的许多广告都将文化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本文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其对电视广告制作的影响。

2 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

在竞争劲烈的商品经济中,商品广告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能否在消费群体中产生知名度,获取信任度及利润。

作为民族体育用品品牌,李宁在过去十几年不断积累和完善的结晶凝聚在“一切皆有可能”这口号中。从最早的“中国新一代的希望”到“把精彩留给自己”到“我运动我存在”、“运动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到现在的“一切皆有可能”,该品牌逐步积淀出独有的内涵。这一内涵在它的电视广告中得到很好的诠释,电视广告为李宁体育用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提供一个视觉上直接的方式。

耐克是美国知名运动品牌,在全球享有盛名,其在商业上获得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它的广告。它将品牌忠诚度演变成一种信仰,其独树一帜的广告语也令人难以忘怀。简单的“Justdoit”从最初的“想做就做”演变成当下符合青少年勇于实现自我的“放胆做”,耐克广告运用独特的手法将体育运动、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2.1 李宁广告:One team,one belief

Oneteam,onebelief,是李宁2008年推出以“相信”为主题的广告。“一个团队,一个信念”的思想接近北京奥运会口号“Oneworld,one-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既有借鉴又颇具创新。众多知名运动员及奥运冠军参与了广告拍摄,广告以人物口头叙述为主,配合舒缓的背景音乐,展现运动员平时训练的场景。

镜头一: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王励勤:“如果我觉得排名比比赛更重要”,接着郭跃和张怡宁:“如果我擦拭金牌多于球拍。”

镜头二:西班牙国家男子篮球队:“如果我只相信自己而不是队友。”

镜头三:阿根廷国家男子篮球队:“如果我们还沉醉于雅典夺冠的荣耀。”

镜头四:中国国家体操队杨威:“如果雅典的挫折让我们低头。”

镜头五:克罗地亚网球选手IvanLjubcic:“如果我甘心于雅典的铜牌。”

镜头六:埃塞俄比亚马拉松选手Tolossa:“如果冠军头衔让我明年在北京放慢脚步。”

镜头七: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如果我抱怨新人越来越多,请将我逐出运动场。”

所有运动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请将我逐出运动场。屏幕上黑底红字地出现:08运动场上见。

2.2 耐克广告:恐惧斗室

“恐惧斗室”是2004年耐克耗资1亿美元推出的篮球鞋广告。2004年11月下旬在央视体育频道播出后,连续遭到国内许多观众及相关部门的强烈谴责,原因在于广告有涉及损坏中国人形象的信息,最后该广告在国内禁播。

2004年12月1日,耐克公司发表媒体声明,称“恐惧斗室”宣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耐克希望借此鼓励年轻人直面恐惧,勇往直前。耐克一贯严格遵循中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无意伤害任何中国消费者的情感。

李小龙的电影《死亡游戏》是该广告的创意来源,描述美国NBA球星詹姆斯穿着耐克鞋,进入五层高的建筑,在名为“夸张失实”、“诱惑”、“嫉妒”、“自鸣得意”和“自我怀疑”五种恐惧斗室中,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镜头一:詹姆斯走到一楼大厅,空中飘落一位身穿长袍、须发花白的武林高手。两人随后开始搏斗,詹姆斯一个杂耍动作摆脱对方,从背后将篮球扔出,经柱子反弹击倒老者后,跃起上篮得分。

镜头二:二层飘着美元和身穿中国服饰的妇女,女子暖昧地向他展开双臂。随着詹姆斯击碎篮板,妇女形象破灭。

镜头三:三楼有五位练习双节棍的人向他发起挑战,詹姆斯不屑一顾,拿起篮球一个远投让其目瞪口呆。

镜头四:篮板旁出现两条中国龙,双龙化身为吞云吐雾的妖怪。詹姆斯几个动作晃过障碍,投篮得分。

镜头五:五楼等待詹姆斯的是他最大的敌人——自我怀疑,他与化身为“自我怀疑”的漫画版詹姆斯进行对决。他将一个球射穿对方,反身上篮得分,赢得最后的胜利。

3 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3.1 价值取向不同

霍夫斯泰德提出科学界定文化差异的“文化尺度”。他认为文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是指一个社会成员融于群体的程度。个人主义社会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人际间联系松散;而集体主义则强调个人融于群体之中,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来照顾他们,作为这种照顾的交换条件,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偏好紧密联结的社会结构。

由此,我们得出中美文化差异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中国文化特征是集体主义,社会结构紧密;而美国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社会结构松散。该差异在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中很容易就体现出来。

以“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为例,广告名就体现出团队对运动员的至关重要,如广告词

“如果我只相信自己而不是队友”,“如果我们还沉醉于雅典夺冠的荣耀,请将我逐出运动场”。广告强调团队精神是赢得胜利的坚实力量。而在“恐惧斗室”中,詹姆斯孤立无援地战胜了五种恐惧,个人英雄形象大放异彩。耐克公司称“恐惧斗室”广告宣扬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借此鼓励年轻人直面恐惧,勇往直前。

3.2 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遵循图形式的思维方式。在图形性逻辑中,一个现象是通过它与另一个现象的关系来加以理解的,其重点是通过“众”去理解“一”。在“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中,出现不同场景和人物,使用不同语言,如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阿根廷国家男子篮球队。及克罗地亚网球运动员等,通过不同场景,运动员做出不同承诺,其宗旨都为了表达作为团队要有同一个信念,做到不断进步,否则就被逐出运动场。正如李宁这个品牌,如不与时俱进,必被逐出竞争激烈的市场。

与图形性逻辑不同,美国人用线性思维来理解广告。根据基础原则决定现象的直线思维,广告的表达只是对主题简单直接的演绎。只要主题正确健康,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都在为构建这个主题服务。因此,“恐惧斗室”在美国人看来,只是单纯的广告,无意表达不尊重中国文化。广告中功夫老者、幻灭的“飞天”女子、击碎的“双龙”并非中国人的化身,詹姆斯战胜这些“恐惧”更不代表美国文化击败中国文化。

在美国广告制作人看来,这纯粹是一则商业广告。该广告加上中国元素,一是创新,二是体现多元文化。该广告想在中国市场上推销产品。这样更容易被中国青少年接受,而该广告遭到禁播,恰是中国图形性思维影响下中国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所致。可见,文化差异带来巨大冲突。

3.3 表达手法不同

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的区别还有一点是男性化与女性化,指人们从社会性格的角度来划分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男性化意味着独断性、竞争性强,人们倾向于取得成就,比较自信、外向等;女性化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良好的关系,内向、谦逊、隐忍、克制等。

由此,我们得出中美文化是女性化与男性化的差异。中国具有女性化的社会特征,注重人际关系,含蓄、谦逊,而美国是男性化的社会,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质上的成功。这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美广告的表现手法。

李宁的广告都用温馨美丽的场景,动人或振奋的话语打动观众。李宁的“Inner shine”用一个优雅女性练习瑜伽的场景,配合舒缓的音乐来表现“内在的美,与年龄无关”的主题;“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中,各国运动员对08奥运会所做出的承诺,体现中国广告在言语上注重人际关系,含蓄与谦逊,同时中国广告都是直接向观众传达信息。

相比之下,美国广告运用夸张,新颖独特的手法体现广告。“恐惧斗室”的“嫉妒”斗室中,练习双截棍的人使用挑衅的话语:“你很牛吗?再牛也没我牛,有种放马过来”,体现对手对詹姆斯的蔑视,最终詹姆斯打败他们,衬托他的个人英雄形象。同时,广告根据不同场景配合不同元素的音乐,融合动漫,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耐克广告不乏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感悟这句精炼的“Just do it”的含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告与文化密不可分,广告是文化一种表现方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告设计和表达。本文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来阐述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理当承认,本文列举的中美文化差异并非绝对对立,如集体主义所体现的合作精神在美国这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也得到体现。本文仅从某一社会结构呈现的群体特征来看待文化差异对广告制作的影响,难免有不全之处。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各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浪潮下,广告逐渐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也能够给我国涉外广告的设计提供宝贵借鉴。

[责编 雷艳]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以我为主、保障产能、立足国内、科技支持、适当进口”的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美国是中国粮食进口的重要来源国之一,确保中美粮食贸易平稳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供应、拓宽中国粮食安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粮食贸易现状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粮食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美粮食竞争性强,中国竞争力较差;双边粮食贸易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兼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针对中美两国贸易特点,中国应在发展中美粮食贸易过程中,审慎把握形势,针对不同贸易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贸易策略。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贸易;贸易互补性;国际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4.13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2013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2016年,粮食产量达61 623.9万吨,虽然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减幅0.8%),仍稳定在6亿吨以上。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亦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且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已经跌破90%。[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在农村调研时强调,“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解决”。[2]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思路,将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概括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3]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额已达到414.20亿美元。其中,美国是中国粮食进口的最重要来源国之一,[4]近6年(2010—2016年)中国从美国粮食进口量占中国粮食总进口量的平均份额达到35%。加强中国与美国之间粮食贸易往来[5],确保中美粮食贸易平稳健康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供应、拓宽中国粮食安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6]

近年,许多学者主要基于贸易结构及贸易特征对中美农产品贸易进行研究,其中对两国农产品贸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热点。[7]因为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同美国之间有很大区别,而且从口粮消费的组成来看,中美也有不小差距,所以,针对农产品贸易而言,两国具有结构不协调问题;[8]当下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究其根源,人们对农产品存在质量方面的不同需求,却不是相关的消费偏好问题。[9]还有学者借助贸易指数对两国贸易情况进行计算,认为中美在相关贸易方面,竞争性较弱而互补性较强。[10]从现有文献看,目前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各细分品类的贸易特点研究较少,尤其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重点品种——粮食,對中美粮食贸易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和结构变动的研究尚属不足。为此,本文依据2010—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互补性指数,对两国不同种类粮食贸易特点和结构的研究与探讨,立足于这些特点确定与其相应的贸易方式和贸易策略,以推动两国粮食贸易更加精细化发展。

一、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现状分析

对“粮食”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尚有不同认识。本文采用国内通用的“粮食”口径,即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参考中国海关协调编码制度(HS2007)的商品分类,把薯类(0701马铃薯,0714木薯、甘薯)、谷物(1001小麦,1002黑麦,1003大麦,1004燕麦,1005玉米,1006稻谷,1007高粱,1008其他谷物)和豆类(0713豆类,含豌豆、鹰嘴豆、绿豆等,1201大豆)共12种品目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并以出口国报告的数据为基准。总体上,中国—美国粮食贸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中美粮食贸易规模增长逐步放缓。中国是美国第一大粮食出口市场,表1数据显示,2010到2012年,美国对中国的粮食出口发展很快,规模由117.30亿美元提高为172.84亿美元,增长了4735%;但自2014年起,美国对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出现大幅下降,2015年进口增长率为-1735%。2012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粮食贸易规模达118亿美元,但2016年跌至0.68亿美元,其中2015年下滑最为迅猛,达-220%。中美粮食贸易逆差亦从2010年的11671亿美元扩大到2016的15223亿美元,其中2014年为最高峰,贸易逆差高达18345亿美元,2013—2016年随着美国出口增长趋缓,中美两国贸易逆差亦逐渐减少。

第二,中国常年处于贸易劣势地位。就中美全部出口贸易而言,2010—2016年,由美国到中国的粮食出口额占据了全部数额的约12%;由中国到美国的粮食出口额仅占全部份额的近0.02%,两者相差多达11%,所表现出的差距较大。

第三,中美粮食贸易结构单一。如表2所示,2016年,中国出口美国粮食以豆类(0713)为主,占中国粮食出口总额的45.55%;排名前三的还有大豆(1201)、薯类(0714),共占到98.72%。从美国出口至中国的粮食类型单一、结构不均衡,其中,大豆(1201)占据了我国粮食进口额的89.84%,排名前三的还有食用高粱(1007)、小麦(1001),占到粮食进口额的99%。

因此,当下中国与美国的粮食贸易逆差很大,且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但已有放缓趋势,进出口粮食种类不协调。唯有全面研究两国在贸易方式上的特点,针对不一样的粮食品种,使用特定的方式,才可能妥善处理以上问题。

二、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结构特征

(一)中国与美国粮食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就是某国家的全部出口额中,某种产品所占据的比例同这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全球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之间的关系。若这一数字越大,就代表该国在这种产品上的出口活动更具有竞争力。公式如下:

RCAij=Xij/XkjXiw/Xkw

式中,Xkj代表j国全部的出口额,Xij代表j国i类产品的出口份额,Xkw代表全球全部的出口数额,Xiw代表全球i类产品的出口额。若RCA>1,则意味着j国在该种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若RCA>2.5,则意味着j国在该种产品的出口上占据十分显著的比较优势;若1.25

中国与美国的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2010—2016年,中国粮食RCA指数绝对值均在1以下,总体平均水平在0.068左右,而美国粮食RCA指数虽然存在波动,但均大于1,总体水平维持在314左右。由此可知,在粮食出口领域,伴随我国出口份额绝对值的持续降低,总体上没有比较优势,竞争力远远不及美国。美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十分显著,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状况。

协调编码制度(HS)分类下中国与美国粮食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

知,相对美国而言,中国没有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粮食产品。中国粮食类RCA较高的是薯类(0701、0714),且近年呈持续攀升态势, 2016年达到0676。豆类(0713)RCA从2011年的1.102下滑到2016年的0.383,跌幅较大;稻谷(1006)RCA近年呈震荡走势, 2014年以后在0.2之间徘徊。其他类别的粮食RCA则普遍在0.01以下,大麦、燕麦在2014年以后已趋近于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玉米(1005)、食用高粱(1007)以及大豆(1201)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虽然在不同的年份有明显的波动,但RCA都保持在4以上。以食用高粱为例,2014年以来RCA维持8以上。薯类(0701和0714)、小麦(1001)、稻谷(1006)、其他谷物(1008)的RCA指数虽有波动但大多都呈下降趋势。最不具竞争优势的是大麦(1003),2016年其RCA只有0256。从整体上看,美国虽然粮食RCA指数在某些细分类别不能维持较高水平,但整体的竞争优势优于中国,近乎每一细分章节粮食的RCA都要高于中国。

(二)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互补性分析

对于全球贸易而言,某国家会运用专业化的手段完成某种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制造与出口活动,同时进口国内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商品。若两国在这些商品方面彼此互补,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较好的贸易发展潜力。可以借助贸易互补性指数考察进口与出口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其公式為:

CCij=RXSki*RMXkj

其中:

RXSki=Xkiw/XiwXkww/Xww,RMSkJ=MKiw/MwwMkww/Mww

式中,RXSki代表i国在k种产品上的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体现出该国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状况;在结构上,RMXkj同RXSki大致相似,体现着进口某一产品的国家的进口强度,即进口国在该种商品上的比较劣势。若某国常见的出口商品种类同其他国家进口的情况相似,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较大的互补性指数;若不相似,那么它们之间就没有显著的互补性指数。也就是说,国家之间在进出口方面的互补性越大,指数也就相应增大。

以中国为出口国和以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两国粮食贸易互补性指数如表5。从表中可知,以美国为出口国,美国在薯类(0701、0714)、黑麦(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具有出口优势,特别是黑麦和其他谷物,中美贸易互补性

指数区别很显著,这代表着两国在这些产品上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三)中国与美国粮食产业内贸易分析

Lloyd、 Grubel首次提出G-L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它可以用来衡量某种产业中的贸易程度。公式如下:

GLi=1-Xi-MiXi+Mi

式中,GLi指i商品或产业的贸易指数,Xi指第i种商品或产业的出口值,Mi指第i种商品或产业的进口值。该指数取值在0到1之间,若为0,意味着全部产业间贸易;若为1,意味着全部产业内贸易。若大于0.5,意味着产业内贸易具有优势;若小于0.5,意味着产业间贸易具有优势。

中美两国粮食的G-L指数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见,产业内贸易占优势的粮食仅有豆类(0713),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近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016年达0.95。剩余种类的粮食则一般具备产业间优势。近年粮食领域的贸易结构也出现了变动。如大麦(1003),2014年和2015年产业内贸易指数维持在0.4左右,2016年回落到0.12;稻谷2014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6,尚属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优势,但2016年却急速接近于0,成为产业间贸易优势。从时间走向的整体大势来看,就粮食贸易而言,中国与美国正从产业内贸易逐渐转变为产业间贸易,代表有小麦(1001)、大麦(1003)、燕麦(1004)、稻谷(1006),维持产业内贸易的有豆类(0713)。剩余种类的粮食还保持着产业间贸易。总的来说,中美粮食贸易表现出产业内贸易较弱、产业间贸易较强的特征。

三、中美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有许多因素会对我国粮食进出口产生作用,作用最为显著的因素如下:

(一)资源因素

1.耕地资源

粮食进出口活动的根基在粮食生产,也可说是农业生产,这种生产离不开土地,所以耕地的状况会对粮食贸易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我国总共有960万km2的国土面积,美国同我国差别不大,也有983万km2的国土面积,仅仅多出23万km2,然而就耕地资源来看,美国为160万km2,而我国仅有112万km2,较之前者少了30.32%。从人均耕地来看,美国为0.51 hm2,而我国是它的1/6,仅为0.08 hm2,全球人均耕地约0.2 hm2,亦为我国的247倍,因此,就人均这一意义而言,我国耕地严重匮乏。[11]

2.水资源

粮食生产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支持。我国年均水资源为28 400亿m3,美国为30 690亿m3,为我国的1.08倍,就人均而言,我国平均每人占有2 00471 m3的水资源,而美国为9 589.10 m3,为我国的5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较为匮乏。

3.人口因素

中美两国具有相似的耕地面积、国土面积和水资源占有量,然而在人均意义上,这些方面差距悬殊,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占全球人口

的20%,美国人口总数仅为我国的1/4,少了约10多亿人。因此,我们要用全球8%的耕地满足全球20%人口的需求,问题十分严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大多都被国内人口消费掉了,很少能用于出口。

(二)汇率因素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起伏势必影响两国的粮食贸易活动,该汇率的上升会增加我国进口美国的粮食。[12]同时,就粮食贸易而言,香港、日本、英国、欧盟等也同我国有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美元、港币、欧元、英镑、日元等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持续降低:1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在1994年为86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却变为6.31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在2005年为10.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却变为8.11元;2005年到2015年,港元的汇率从1.05元变为0.81元;2006年到2015年,英镑的汇率从15.06转变为10元;仅日元汇率有所增加,然而增加并不显著。我国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会随人民币的升值而提高,势必会影响其他国家居民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导致出口规模持续降低。相反,我国要进口外国商品,只需要花费较少的人民币即可完成外币的兑换,所以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降低,导致我国居民对进口的需求大幅上涨,规模持续扩张。就算我国货币的升值并没有引起出口产品外币价格的提高,但所取得的外汇收入却不能兑换大量的本币货币,出口商的获利情况很不理想,必然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

(三)科技因素

从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粮食市场份额看,从世界粮食竞争力来看,中美两国差距悬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粮食附加值不高、科技水平较低。[3]我国粮食生产依旧保持着以往老旧的种植培育技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化肥当季利用率、科技转化率仅在30%~40%之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却高达70%。同时,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偏低,国家尚未构建出健全的农业创新制度,也使得我國粮食单位产量不高,劳动效率很不理想。

(四)农业生产方式

粮食生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粮食生产效率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粮食生产形式方面,美国主要使用商业化的家庭农场方式,拥有超过200万个农场,近几年来“公司农场”数量持续上升,已经超过7万个,在美国的全部农场中,无论销售金额还是占地面积,这种农场都占据很可观的比例。美国的粮食种植方式多为生产带,比如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等,这种形式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在粮食销售方面,美国多采取“从土地到餐桌”的模式。比如,在食品销售方面就构成了从给予农资、收购和加工农产品,到零售批发,最终走向政府食堂的一体化方式。

规模化、产业化、产品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高是美国粮食生产的典型特点,粮食产业在美国可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我国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规模较小的小农经营,生产分散,依靠人力完成精细耕作是其主要特点,机械化程度很低。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1)中国和美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很不平衡,我国的贸易逆差严重。总的来看,从2010到2016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始终以进口粮食为主,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但这一差额正缓步降低。我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尽管出口额在持续上涨,但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贸易逆差。(2)较之美国,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较低,但在很多方面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根据中国与美国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有所发展,但较之美国仍然欠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从协调编码(HS)各类别的粮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不难发现:中美都有比较优势较为显著的产品,但在大部分产品上,我国的优势十分微弱,就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种类而言,我国所拥有的种类数量也很少。(3)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的粮食进出口活动存在较好的互补性。按照贸易互补性指数的统计结果,黑麦(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互补性很强,这意味着伴随两国在粮食进出口贸易方面专业化水平的加深,互补性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伴随两国贸易结合水平的上升,上述种类的粮食进出口活动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4)兼备产业间与产业内两种贸易特征。借助G-L指数不难看出,中美农产品具有比较居中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但2016年仅一种产品的这一指数超过了05,这意味着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很不显著,呈现较强的产业间贸易特点。这验证了两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拥有良好的互补性,各具产业间的比较优势;但在部分产业内部,竞争性较弱。(5)中美粮食贸易受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发展缓慢。中国与美国粮食贸易的几个影响因素包括汇率、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农业科技等,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应主动予以改善,扩大粮食出口。

总之,我国出口美国的粮食贸易活动发展迅速,但因为不具备较高的竞争力,较之美国出口中国的粮食贸易活动,其发展势头还比较微弱。伴随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行,我国农业市场还有待更深、更广的开放,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粮食进出口活动还会持续发展。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应对竞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需要:(1)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出口。不断完善和升级粮食结构,重视薯类、稻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大其生产和出口的规模;(2)提升科技含量,推广产业内贸易。大力创新,不断健全创新促进制度,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强其出口竞争力;(3)进行差异化生产和销售,增强互补性。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现状,充分结合自己的优势,相互吸收借鉴,延长产业链,完成对产品的细分,立足于境外的实际需求状况发展生产,增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实现中美贸易的互补;(4)确保主粮生产,保障农产品安全。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只有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完成社会分工,但目前我国农产品严重依赖于国外,粮食安全亟需加强。尽管我国已经在政策层面强调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颁布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等政策,但还需要谨防粮食浪费,提倡节约,大力创新,使用不同的方式提高重要农作物的產量。

参考文献:

[1]

马晓河. 新时期我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制度安排[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3):26-28.

[2]杨艳红, 熊旭东. 加入WTO十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12):40-43.

[3]陈晓华.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4-7.

[4]翁鸣.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及其特点[J]. 国际贸易, 2013(6):30-35.

[5]蒋和胜, 张新春, 余梦秋. TPP协议框架下的美国农产品贸易战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J]. 农村经济, 2016(8):125-129.

[6]苗长青, 王鹏智, 郝英楠. 后危机时代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12):127-128.

[7]宫智新.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产品结构影响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 2011.

[8]孙露晞, 黄楠. 汇率是否是决定中美贸易差额的主要因素——基于中美产业结构差异的实证分析[J]. 经济科学, 2011(5):18-25.

[9]张宁宁, 吕新业, 白描. 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9):73-79.

[10]王曦, 帅传敏. 中美农业贸易的互补性研究[J]. 经济问题, 2010(4):81-84.

[11]朱红波, 孙慧宁. 我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变化测度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8):41-43.

[12]王锐. 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2003至2014年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6):25-30.

[13]崔奇峰, 蒋和平, 吴颍宣.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背后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农村经济, 2016(2):3-7.

(责任编辑:钟昭会)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儿童总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而家庭教育对儿童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每种都呈现出与其文化相关的特点。以中、美文化影响下的中美家庭教育为例,两者在家庭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都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和不同结果等三方面展开对比。同时希望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帮助更多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 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家长往往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他们更注重孩子能否找个好工作,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望,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他们愿意付出所有。基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立场,中国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外只关注他们的智力,希望他们一辈子都在刻苦勤奋的学习。而美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适应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还有,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他们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发展。恰恰相反,美国孩子拥有更

1 多自主权,因为美国家庭更加注重公正和自由。 2. 教育目的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母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觉得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父母最殷切的希望和矢志不渝努力的方向;而美国家长则更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也就解释了为何每年一度的高考在中国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 3. 教育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教育观念和目的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家长对孩子往往实行管束性、干涉性、封闭式教育。如在生活上包办代替,包括鼓励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任何家务都不需要做;在社交上过度保护,生怕孩子“学坏”,不愿意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在学习上过于严厉,中国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唯一标准,所以让孩子们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其他都是在浪费时间。 4. 教育内容的差异

简单说来,中国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重视读书,偏重智力的开发;而美国家庭则注重素质教育,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 二. 产生差异的原因 1. 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价值观内敛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和创

2 造意识;而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能够较快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更富有冒险精神。 2. 经济形势不同

中国人口基数大,就业机会少,压力大,想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很难,而好成绩则是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在美国,就业机会多,美国家长认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在社会立足即可。 3. 社会条件不同

截止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还不很完善,许多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中国人的观念认为“养儿防老”,他们也就更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也能更好地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不指望孩子的赡养,只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三. 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教育观念、目的、方式、内容上的不同,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自然也有明显差异。如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能适应社会,面对挑战和挫折;中国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强,人机交往能力弱;而许多美国孩子缺乏赡养父母的责任感;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亲密。 四. 建议

根据中国的特殊形势,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从美国教育来看,,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而中国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这会对孩子进行刺激,针对不同人会有不同效果。而中国的虎妈,狼爸,这种压迫式教育有时会让孩子受不了,所以才会爆出学生频频自杀的事件。

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内部和谐,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起了决定影响:个人奋斗,自主独立。这种价值观使得每个人都有奋进的念头,而中国早就了追求了平均的胜利.

美国人的世袭观念很淡他们愿意白手起家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所以他们在身后只会留下很小一部分的财产留给孩子,而中国人以信仰为基础的家教,牢不可破的团结以虔诚为动力,所以在死后,尽可能地将财产留给子孙。

上一篇:多元文化论文下一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