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11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乡规划逐步提升至新的高度,具体实践中逐步强调资源环境基本要素在规划中的关键性作用和地位。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新兴规划理念不断兴起及应用,固城乡规划自身具备生态化取向的基本要求。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总指挥,在城乡多元化资源空间方面,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实际编制和落实关键目的在于,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城乡在复杂环境下稳健发展。

一、城乡规划环评概述

1、城乡规划环评内涵分析

规划环评主要是指针对城乡规划落实和贯彻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精准性评估,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动态化追踪的方法和制度。城乡规划环评基本着力点为,提高整个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从本质层面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环境保护措施落地,实现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基于整体实施程序分析,规划环评作为一种结构化、综合性的过程,用以评价规划及其方案的整体环境效应,充分依托评价手段和方法,将最终实际成果融入制定规划内,亦或提出相应的报告,促使可持续发展融入整个规划内。值得一提的是,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目标相统一,均为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强调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环评本质在于从资源环境方面注重对城乡规划内容的论证,从资源环境视角不断改善和优化规划,控制规划的资源环境风险,降低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影响,确保规划决策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2、实施城乡规划环评的价值分析

2.1有助于提升城乡规划编制科学性

城乡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正式编制过程中受规划技术等影响,对环境保护重要作用有待考虑。城乡规划环评可充分以环境视角为基准,实现环境和经济利益协调工作,以及长远战略利益和当下利益,保证整个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城乡规划环评充分借力规划编制过程,将城乡发展历程、区域内资源等为核心关注点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从资源环境视角层面为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等城乡发展整体框架中明晰并提供参考,形成更为科学、生态的规划方案。城乡规划方案基本明晰之后,规划环评可选取环境定量分析手段,精准性估测规划落地后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等变化主趋,分析城乡发展对敏感环境保护目标形成的干扰,提出更具操作性的保护措施。城乡固化环评公共参与制度可允许广大民众参与到城乡规划中,积极采纳民众建议,避免因对实际状况缺乏完整性、全面性的了解而产生规划质量缺陷。

2.2有助于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充分依托规划环评的相关城乡规划,将更具约束、制约力、环评结论等措施和动态化追踪评价计划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可减少城乡规划无序变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因短期利益忽视环境保护。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追踪评价的全面落地,可第一时间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为相关管理者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依据,同时跟踪最终评价结果可为规划修编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城乡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制度,更有助于最大限度解读规划,减少规划落地存在的障碍,显著提升整个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基本原则

为保证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需始终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全程互动原则。处于城乡规划编制阶段或启动规划阶段,需充分将规划环评介入其中,且应与整个正向规划方案编制、研究等形成良性互动。针对不同类型的规划而言,其自身作用不尽相同,编制规划过程中需始终遵循互动性原则,适当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②一致性原则。规划环评影响深度应与规划开展的程度、层次应始终保持统一性,进而将规划环评自身作用凸显。城乡规划内容最为凸显的特征是完整、详细,对规划环评工作进行深层次开展获取较佳的成效。③整体性原则。城乡规划正式编制过程中,整体性原则全面贯彻成效较佳,正常状况下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初级阶段,环评单位处于规划实施单位、发起单位配合下,对规划、政策以及项目实际状况做好收集汇总整理,且处于规划环评方案编制中系统性考量各方面因素。④科学性原则。科学、客观原则主要是指规划环评落实之后,需充分结合实际状况考量各类影响因素,为实际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2]。

三、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的建议和策略

为从本质层面发挥规划相关部门在城乡规划环评工作中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凸显规划环评在城乡规划生态化中的关键作用,需充分结合实际状况,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推动城乡规划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工作进程。

1、建立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组织机制

从城乡规划环评组织机制本质层面分析,要求城乡规划组织相关单位正式委托相关规划编制工作时,需积极委托规划环评工作,规划编制小组应与规划环评小组同步成立。

2、推行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工作程序

一体化城乡规划环评工作程序,始终为城乡规划环评工作高效落地提供支持,其主要是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与规划环评整个环节进行融合,核心目的在于环评初期便介入,始终贯穿于整个城乡规划编制和落实中。处于城乡规划编制阶段,应保证评价人员与规划人员做好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对规划各环节、方案做好环境可行性质量把控,同时充分汲取其他学科相关技术及防范,促使城乡规划满足基本发展原则及要求。规划环评成果呈现方式,不仅拘泥于整个规划外的环评文件,而且应最大限度表达规划编制过程中,综合性考量环境基本要素,如何高效化将环境保护实际内容充分融入规划内容中。同时,规划正式落地之后,需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的追踪评价工作,充分结合实际状况做好环境监察和审核,从源头保证城乡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3、完善一体化的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制度

我国当下规划环评制度十分明晰,规划环评意见的采纳与审批一定程度取决于规划部门,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制度一定程度决定规划环评是否真正发挥自身优势及作用的大小。当下我国城乡规划审批管理结合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政府分级审批制度,但其中审批内容多拘泥于最终实际规划成果方面。

4、开展多层次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试点

我国城乡规划涵盖内容较多,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及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又可精细化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形成多层次的规划体系。

结束语

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的一体化实施,不仅可从本质层面解决当下城乡规划环评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可提高整个城乡规划生态化、科学化,更有助于推动城乡规划的落实和管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乡规划和规划环评工作实施中仍存在部分不足,需深究其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凸显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自身价值,促使城乡规划更具可靠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席悦,包存宽.基于"自觉——响应"的城乡规划环评创新路径研究[J].城乡规划,2019(2):13.

[2] 王泽朝.浅谈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1,4(4):88-89.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城乡规划各阶段,工程地质环境的辅助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期设计、施工、运维的费用投入与环境安全,为实现城乡规划的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提供地质技术支撑,确定开发建设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基础架构,评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对工程地质成果辅助城乡规划进行了概要阐述,同时也提出了系统后续升级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规划勘察;架构;分析评价

Key words: Planning investigation; Framework; Analysis evaluation

1 概述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有限的城市用地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面临规划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各规划阶段工程地质环境的辅助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期设计、施工、运维的费用投入与环境安全,因此,服务于城乡规划建设,为实现城乡规划的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建立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的需求凸显重要。

本文主要论述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的存储、查询、统计和分析评价等。主要内容为GIS地图的可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等。

2 技术路线

2.1系统层次框架设计

见图1。

2.2主要采用的技术

本系统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Orcale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 Microsoft Visual C++6.0与集成开发环境和ArcGIS Engine开发工具。

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使服务器可以集中管理核心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同时客户机也具有充分的自主控制的能力(本地数据资源和辅助决策资源),并且客户机需要专业地质功能,需要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因而采用客户机模式,可以灵活地配置软件部件,充分发挥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计算能力。

采用Oracle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和数据资源,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系统客户端采用ArcGIS Engine,通过COM组件技术,构建定制的GIS应用。

2.3系统功能架构

见图2 。

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1数据查询

在规划勘察数据专业化架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SQL语句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对数据库中存储的规划勘察数据,进行智能化查询。

系统支持根据不同目的来设置查询条件,以此完成对现存工程数据的高效搜索功能,并且可对搜索结果进行,分析、浏览、导出、再查询等处理。

系统主要支持四种智能化查询方式:属性条件查询、地图查询、坐标查询、特征地物查询。

1)属性条件查询

从专业查询的角度出发,系统支持对三大类专业数据的查询功能,分别是:规划勘察工程数据的查询;钻孔资料的查询;成果图文档资料的查询。

2)地图查询

系统支持结合GIS地图,从地图上框选空间范围进行工程查询的功能。系统支持五种方式的地图空间查询:矩形选择、多边形选择、圆选择、线形缓冲选择、点缓冲选择。

3)坐标查询

通过坐标查询,可根据精确的空间地理坐标,进行精度更高的空间查询。系统支持四种方式的坐标查询:矩形范围、多边形范围、圆形范围、线形缓冲范围。

4)特征地物查询

系统可深度结合利用ArcGIS地图,根据ArcGIS地图中的特征地物(如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山体、标志性水体、小区名称等),进行相关的智能化查询。

在特征地物查询中,系统支持智能模糊搜索功能。可根据特征地物名称的个别文字,自动搜索ArcGIS地图上的相关可能地物,并列出可能性较大的特征地物的精确名称。

3.2数据统计

系统从三个角度提供了对工程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统计(勘察工程、勘察钻孔、勘察图文档)。勘察工程提供了11种类别的工程统计,勘察钻孔提供了14种类别的钻孔统计,勘察图文档提供了9种类别的图文档统计。

3.3分析评价

根据规划评价的实际专业应用需要,系统设计实现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剖面图、柱状图、桩端承载力等值线、地下水埋深等值线等多种图形化的技术指标分析应用。

3.3.1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系统依托《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2012)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析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

1)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相关的定性评价因子。系统在后台将选择结果,进行计算机量化转换处理。根据规范要求“从不适宜开始,向适宜性差、较适宜、适宜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得到分析结论。最后,可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的定性分析数据以及软件自动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3、图4。

2)定量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定量分析相关因子与参数。交互录入定量参数指标时,系统会根据规范要求,自动实时进行数据合法性检查,确认数据合法之后,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分析。最后,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录入的相关定量分析参数数据以及软件自动计算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5、图6。

3.3.2技术指标图形化分析应用

1)剖面图

剖面图展现一定范围场区内的工程地质信息:地层分布情况、地层分布趋势以及水位、风化分布等相关的工程地质参数,图7。

2)等值线图

桩端持力层和地下水埋深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专业应用。本系统以等值线图形化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将对应的专业数据指标的分布情况展示出来,便于分析和进一步应用。

系统后台提供包含克里金插值算法、距离反比加权插值算法、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样条曲面函数插值算法、矩形网格插值算法、不规则三角网TIN插值算法等多种插值算法的算法库。系统可根据离散的钻孔数据,按照归纳总结的专业规则,自动分析对比和选用最合理的插值算法,从而生成合理的等值线。

为了使等值线的显示效果更加直观形象,系统设计实现了渐变插值效果的云图算法,使得图形化效果更加直观,图8、图9。

4 结束语

城乡规划勘察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的建成,从地质环境安全的角度,对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技术规范要求,系统在今后升级中重点增加三维分析、浅层地温能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等功能模块。为城乡规划安全提供地质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洪文,夏薇,金晓媚.镇江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12(4):83-86.

[2]金江军,潘懋,赖志斌,等.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06(4):15-18.

[3]吴冲龙,牛瑞卿,刘刚,等.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与解决方案[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3):67-72.

[4]彭卫平.城市工程地质信息系统研制模式探讨[J].城市勘测,1999(4):45-48.

[5]方晓丽,张丽琴.杭州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M].中国地质大学,2008.5.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保证城市的良性发展,城市周边的土地资源受到了重视,但如果没有做好科学、合理地规划,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限制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而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形式对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能够在妥善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促使周边农村地区的良好发展。为此,本文将对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引言:在发展模式、发展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应的社会事业发展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如今,在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务必要加强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要通过强化管理,为新农村建设助力,进而实现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概述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初衷是为了能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并让城乡之间可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统一的有机体,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在这一工作的开展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城乡之间已没有明显的差距,而我国由于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过去比较侧重于城市的发展,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城市建设中,而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时间受到了忽视,加之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得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1]。因此,在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这就要以落实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理念为基础,切实做好相关的工作,最終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背景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在很早之前就已被提出,一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之间的差距过于明显,城乡一体化思想才真正得到重视。从广泛的认知来看,城乡一体化主要涉及空间景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也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资源、人口、技术等要素将实现融合,这对城乡之间在生态、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必经之路,也是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以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各地的经济实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且具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所以如何有效进行城乡统筹发展,对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重视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并确保规划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进而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予以解决,让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现阶段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管理不科学

目前,农村地区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的问题,如生活环境较差、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防灾能力薄弱等。一些农村地区在规划建设用地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行,加之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导致违章建筑的问题在农村较为普遍。部分农村的公路也存在规划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功能性布局不合理,不但没有方便人们的出行,反而带来了一些阻碍,并且还有部分公路建设会横穿村民的耕地,存在非法占用耕地面积的问题[2]。除此之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很完善,村民没有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从现阶段的社会形势来看,由于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比较大,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也比较科学与高效,而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因为对土地资源需求较低,就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土地资源规划存在问题,一些原本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耕地被用作其他产业。此外,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很多耕地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中,造成了耕地被浪费的现象。一些地区的政府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存在非法占用农业用地的情况,并且在土地储备工作中,没有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助,致使农民利益受损。

(3)城乡规划管理不稳定

地方政府的管理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如果出现地方规划管理政策的变化,城乡整体规划都要进行调整,这就会造成城乡规划管理的不稳定。另外,在一些地区的城乡规划还会受到地方政府领导主观意志影响,这很有可能会造成城乡规划的混乱。在部分地区,还存在忽视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现象,这是由于当地政府在制定管理政策与计划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问题,甚至会以牺牲生态环境获取利益,这样虽然能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部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是弊大利的,不利于实现有效的规划和管理[3]。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原则

第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中,相关人员必须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对这一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进一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的是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问题,在此原则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产生危害或不利影响。简单来讲,这要求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考量,通过采取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的优化,以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第2,科学规划的原则。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相关部门从这一角度对城乡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综合性部署建设效果和充分发挥了地域职能,而这主要得益于其科学性。众所周知,城乡规划涉及多个专业学科,如工程技术、自然、社会等,涵盖各科学领域,如果不能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就会影响到最终的规划质量,无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因此,在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秉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当今社会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按照相应的规范步骤进行科学规划,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3,以人为本的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应当重视群众的需求,要将公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基于对民意地调研,合理规划与优化城镇空间形态,从而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另外,这项工作本身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地方政府需要在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认真履行好政府职能,并保证公共利益的充分体现[4]。

五、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发展策略

(1)对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一项新事物,地方政府在落实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走一些弯路,因此,要对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便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能实现对规划的合理制约,从而保证规划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而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学习相关单位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管理制度与体系进行优化,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促进体系的创新发展,从而促进规划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

(2)持续加大对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以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的情况来看,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这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要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缩小二者之前的差距,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中,具体包括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村风村容的管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好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等。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发展资源上的差异,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3)统筹城乡就业政策

为确保城乡劳动者可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需要构建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其中的关键在于进行良好就业环境的营造。首先,在劳动市场的建立中,应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市场,让城乡劳动者可以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自主选择合适的工作。其次,对于违法收费的项目要予以取缔,并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要严厉查处,以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农民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能满足相关行业的用人需求。

(4)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和环境的建设

在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缺少这一基本前提,就无法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村与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也改善了生存环境。但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还无法达到比较理想的情况。为此,相关部门要重视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既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也要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结合农村地区的发展实际,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有效完善,以实现问题的根本性解决[5]。

(5)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控制力度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方面涌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这为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目前,在城市化的建设当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农村土地规划工作缺乏合理性,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耕地被占用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给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相关监测工作的开展。为避免规划混乱和发生违规建设的情况,在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中,可以借助GIS、R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城乡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并通过相关监测技术的有效应用,强化对这一工作的监督控制力度。

(6)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队伍

在开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对这一工作的实际水平会带来直接的影响,若是负责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的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必然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从而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规划,甚至会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所以,为保证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有效落实,首先要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工作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保证各项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

结束语:总之,为缩短我国农村与城市在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保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新时期理应重视对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研究与实施,以有效提升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进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曲爱伟.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17):0067-0067.

[2]齊会艳.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探讨[J].砖瓦世界,2019,000(012):136.

[3]王恒.新时代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研究[J].居舍,2020(33):9-10.

[4]郭小东.新时期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9,000(029):13.

[5]曾永都.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分析[J].江西建材,2020(10).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所以,根据 2012 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其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专业,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与优势做了相应调整。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各高校新专业也面临着培养方案制订以及社会认同待验等方面的挑战。为此,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业务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几个方面,以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明晰专业内涵、厘清学科关系以及明确培养方向有所裨益。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有1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样的专业调整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如何重新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初设立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但从新疆农业大学开设多年的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乍一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会感觉该专业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囊括多个专业领域、学生就业去向定位多方向,优势体现非常明显。但正是这些“优势”导致该专业发展至今弊端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明确、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设计、规划、评价、决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要求学生兼具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致使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也使学校面临着专业难以准确定位、难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学生面临着什么都需要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的尴尬困境。

(二)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太宽、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该专业学生要求毕业后能够胜任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惯行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四年制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设置,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而不精,形成专业不“专”的窘境。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自己的学科背景,在2012级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测量学、地理数学方法、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等。从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囊括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杂乱无特色,重点不突出,在社会上找不到完全与之匹配的部门、行业。可见,按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来全方位设置课程并不符合科学发展原理与规律,也违背市场规律,课程设置应当针对市场需求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有的放矢。

(三)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排名第八,对口率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专业口径太宽,学生学的杂而不精,似乎什么都会又都不会,社会上也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导致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难以认可并接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愿意吸纳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的学生,例如,规划部门愿意吸收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环保部门愿意吸收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国土部门愿意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的学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前述诸多专业的学生相比几乎毫无专业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对口率很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学科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带来的机遇

如前所述,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多年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面临着许多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就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此次学科与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帮助该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这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也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定位上更加细化、明确,承担起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明确了该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使得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与优势,优选特色方向,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新疆农业大学就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精通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专业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课时结构,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再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对学生来说,改善了原专业学生学而不精以及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境况,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也有了更加对口和明确的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面临机遇的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在学时有限前提下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以上问题兼顾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业务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主要的理论教学环节,构成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基础。除了提升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高数、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之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具体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设定。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地统计学、遥感概论、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地理数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及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村镇规划、旅游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调查与评价、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维吾尔口语、专业英语、建筑美学、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矿产资源管理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城市规划制图技术、公文写作、专业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及社会搭建起一个桥梁与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和设计4个环节。其中,课堂实验根据各门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利用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习,前三者各一周、后两者各两周;专业实习为校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学年初始;此外,还有8周的毕业实习和累计10周的专业文献综述及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则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包括公益劳动与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含社会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等环节。另外,学校还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支农劳动获奖,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学术论文,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取得成绩者,由学校认可并以学分形式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综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内涵与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还将历经一个不断反馈与修正完善的过程。

结语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发布并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承办高校及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训,结合社会需求,重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促进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城乡规划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规.中国教育,2012-12-04.

[2] 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榜[N].网易教育,2011-06-08.

[3] 彭位华,张勇,刘雪艳.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4-137,156.

[4] 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5] 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6] 张守忠,李玉英,胡囡.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12):228-229.

[7]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N].东方教育时报,2013-05-15(15).

[责任编辑 李 可]

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提高规划可持续性的前提,而注重过程强调实施是提高规划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规划可操作性问题的引入,从规划可操作性的研究现状入手,综述总结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前提与方法,以期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提供指引。

[关键词]城市与区域规划;规划可操作性;研究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8062

1引言

随着各界对规划的重视,各层次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并积极指导城市建设。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城乡规划成果“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规划与实际发展情况相差甚远,规划的成果无法具体实施,至此引起了学术界、规划界对规划可操作性问题的探讨。

2规划可操作性的研究现状

可操作性是行政法规、管理措施等对团体、个人的约束条例进行人为控制效率的度量。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与实施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其主要原因有:①偏重对空间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对实施机制“软”规划的认识,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关系密切,规划编制需要与之有效衔接,才能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②规划缺乏弹性,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不足;③规划方案的唯一性导致规划缺乏科学性,目前的规划忽视了城市发展存在多种可能这一客观事实,而把城市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降低了规划的可操作性;④规划设计缺乏民意基础,没有充分反映民意(赵振湘,2008)。

3规划可操作性提高的前提研究综述

规划可操作前提条件包括:①规划师与规划享用者之间、各类各层次规划之间充分、平等、理智的信息交流是根本前提;②规划方式的机动化、综合化及对市场的充分理解是保证规划可操作的基础条件;③对规划权限进行有机分配和组合是满足规划可操作性的弹性要求;④促进规划机制的完善,保证规划管理机构的审批、政策制定、监督、控辩等权利,规划制度则应强调公益和协调(王钺等,1999)。

31规划编制

从编制角度来看,除规划设计水平以外,城市规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具体包括:①城市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政府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规划编制单位对城市的基础状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②在规划编制中,必须加强规划前期的研究,对城市产业、宏观环境、发展趋势、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进行论证与深入分析(赵振湘,2008);③提高规划编制可操作性的关键是对规划进行充分的论证。需要城市各部门的参与与研究,为城市规划编制的成果能真正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打下基础;④积极推动城市规划成果向地方性法规的转化,提高城市规划的土地;⑤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的研究是提高可操作性的重要途径,在规划管理和实施中,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城市的更新发展与现实经济的关系;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识水平、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监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从而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周国艳,2001)。

32制度政策

为使城市有序发展,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从制度政策层面探讨可采用的手段:①资源适度共享:城市资源为不同主体适度共享,在一定程序上消解资源的垄断利用,盘活操作主体,实现自我发展。②利益流转与兼顾:在兼顾各种利益的前提下,促使各种利益相互转化和置换。③政策监控与引导:对城市发展方向性进行引导和策略性监控。通过引导,使城市成员在一个基本面上形成一致的方向。通过监控,将城市置于框架性组织之下,保障城市有机生长(王钺等,1999)。

4各层次规划可操作性提升方法研究综述

41城镇体系规划

对于城镇体系规划,应当提高其科学性,从而奠定可操作性的基础。具体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①充分认识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从整体空间角度,研究城镇空间发展,充分研究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②从本地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和外地的模式或经验,不能简单的“移植”;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规划意图,通过宣传、解释,积极推进小城镇组合成为小城市或大城镇,中心城市的定位应当由生产型转向经营服务型;④客观分析城镇或区域条件,采取针对性措施,扬长补短,树立开放竞争的观点,以此确定区域在地域分工中的特色和功能(马建军,2004);⑤规划编制单位应与政府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单位交流规划信息,吸收或应用最新规划成果,重视新技术对城镇发展和体系结构的影响;⑥将环境保护规划改为生态环境规划,从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出发,将建立区域性生态骨架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马建军,2004);⑦贯彻执行城镇发展相关的政策,提出因地制宜的有利城镇体系健康发展的规划方案、对策措施、实施政策(周复多,2001)。

42城市总体规划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深度不够,多注重对形体的构思,而缺少对方案的比较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需要在城市规划现实性,城市发展合理性的基础上,认识城市发展各方面的因素,使规划目标的确定获得充足的依据(朱江, 1997)。

43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与实施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控规的可操作性不强:①规划编制的依据不足,《城乡规划法》取消了大中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要求,使控规编制主要依靠资料收集和主观分析,其科学性大打折扣,另外,强制性内容分类过细且缺乏制订依据,例如容积率,主要是凭借主观经验,致使其科学性受到质疑;②规划内容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③控制内容缺乏弹性,根据现行“六线”管理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的控规缺乏弹性,批量确定每一地块的所有指标,在规划实施中,各种因素使控规的指标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些不修改就难以实施;④规划成果可操作性不强,控规的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控规往往强调对目标的描述,而缺乏提出实现目标的过程,在具体的控规实施中还存在违法或行政不作为等各种问题,从而使得控规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4专项规划

对于各专项规划,若要提高其可操作性,则需要在与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深入了解现状的同时,从规划方案、规划控制及实施管理三方面入手,建立规划、管理、实施的对应关系。不同专项规划在不同层面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需要针对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曾九利,1999;罗玉雯、母少辉,2010)。

5结论

对规划可操作性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对影响规划可操作性的原因和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手段、方法的探究。现有研究多基于自上而下的规划,探讨其可操作性问题,较少从以下角度来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如何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规划相结合;如何通过处理好利益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钺,张壮云,吕迎泽规划可操作问题刍议[J].城市规划,1999(23):50-51

[2]朱江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7(23):25-28

[3]赵振湘分析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可操作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1):193

[4]周国艳关于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可操作性的一点思考[J].当代建设,2001(2):19

[5]周复多提高城镇体系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J].现代城市研究,2001(6):44-46

[6]马建军城镇体系规划可操作性研究[J].经济师,2004(5):53-54

上一篇:房地产测绘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技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