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范文

2024-03-07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华南农业大学 兽医学院,广州 510642)

摘要:为改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通过教学中精选实验内容、强化实验预习、做好实验记录并完成实验报告及贯穿绿色化学思想四方面的改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在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完美结合。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绿色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等知识,以探索其防病治病的原理,并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研究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以便利用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合成或半合成高效、低毒、安全的新的衍生物。从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可知,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建立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基础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结构多样、理化性质各异、内容繁杂,学生普遍反映難学难记。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良好支撑,为学生直观展示各项理论内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近年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积极推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也极其重要。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多更好的实验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均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动物药学专业成立于2004年,也是我院为培养兽药行业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天然药物化学以植物或动物中的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生物合成为主要目的,为药物合成、新药研发提供实践性学科服务,是动物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此外,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进行改革,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思考

目前动物药学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纳入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学院与任课教师对天然药物实验教学极其重视,授课学时及实验教学平台均能很好保证,此外也能实现实验教学经费的科学管理,专款专用,总的来说,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然而,现在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观念,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本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采取与理论课相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少开放式、自选式的实验,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实验教学的初衷。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动物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背景,我们对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初步探索。

根据《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管理出发,对现行实验课内容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等方面做以调整,保证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学生习惯的改革

实验过程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实验前的预习、实验过程中的准确操作、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以及实验废液废固等有毒害物质的集中收集处理、实验结束后实验用具的整理等,良好的实验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受益匪浅,而且也会在以后的工作、科研生涯中终身受益。同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贯彻绿色化学理念,实验中不断探索使用价格低廉易得、低毒甚至无毒的试剂代替之前常用的较昂贵或有毒的试剂,例如在“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实验中,在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用石油醚代替毒性较大的苯作为溶剂,实验结果处理时注意废液废固等有毒害物质的集中回收处理。而且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包括一些易燃、有毒、腐蚀性强的药品,使用的玻璃仪器也容易破碎,所以在实验前必须了解实验室的安全常识、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说明、药品的理化性质等。实验过程中要保证每一步的操作准确、细心,以便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要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毕后,应收拾好实验台面,清洗所用玻璃仪器等放入烘箱烘干,其他药品等放回原位,实验后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计算,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动物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学时及经费限制,无法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我们根据动物药学专业特点,结合兽医学院实际情况,选择了三个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实验操作面宽的天然药物提取、鉴定实验,作为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程的补充,这样可以在实验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和鉴定的实验操作。在原来“薄层色谱和柱色谱”硅胶柱层析分离实验基础上补充天然药物化学中应用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柱层析实验,“生物碱类成分和黄酮苷的鉴别”实验的基础上,添加“皂苷的鉴别”实验,让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重要章节的主要标志物的鉴别方法有深入的理解,“虎杖中大黄素的提取、分离和检识”实验中对中药虎杖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检测熔点鉴别大黄素的基础上添加特异性反应以更好的鉴别大黄素的存在。而且实验课尽量安排在相应的理论课之后,让学生能在对将要实验的药物的理化性质及鉴定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进行实验,从而使学生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及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兴趣。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自己操作,导致學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进而使其学习激情被压抑,据此弊端,我们希望采取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前讲解实验内容时,关键部分均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使他们更加掌握实验的原理、目的等。这就要求学生实验不仅要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还要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料、溶剂及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涉及到的颜色反应、沉淀反应、分离纯化操作的原理能完全掌握。课前的预习及讲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纳入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项成绩改革方法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达到改善实验速度与提高实验操作正确性的效果。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原则,建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趋势,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将该专业必须的天然药物化学知识进行优选重组,整合,选取基础性实验操作和热门研究物质提取、鉴定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作为动物药学专业学生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的主要内容。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较扎实药物分析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术。通过改革,得到一套适合于培养动物药学专业学生的合理、科学的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出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较完善的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坚持绿色化学理念,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宏利,卢超.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

[2]陈娇娇,王兵,张慧春,颜范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 改革药物化学实验教学[J].药学教育,2012,28(5).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南京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近年来在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方兴未艾。就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应用、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清药物化学

药物必须经过由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才能起作用(肠道直接起作用及外用药除外),中药亦不例外。中药中虽含有众多成分,但只有被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才能产生作用,否则没有成为有效成分的可能。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化酶及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P450)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无论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基于“人体胃肠道中寄生菌群能够通过水解苷类物质获得能量来源,中药产生生物活性的成分可能是中药经过菌群代谢之后的产物”的想法,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1]。王喜军等于1997年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2001年又发表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实践”,完成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他们使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了系统化及规范化,确定了这一学科的理论内涵及方法的技术规范,并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定义为:以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多种现代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定中药口服后血清中移动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学科[2]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

血清药物化学概念提出20年来,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田代真一等用该方法分别对柴苓汤、三黄泻心汤、小青龙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及单味中药进行了研究[3];黑川昌彦等运用此方法对142种汉方药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了32种有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的药物[3];Wang S等进行远志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从中发现了远志镇静催眠的药效成分TMCA及其体内代谢物M-TCMA[4];杨奎等也运用血清药物化学对系列川芎药物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5]。进入21世纪以来,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研究中的报道数量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1.1 单味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杨波等[6]开展东北红豆杉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结合药效学验证,发现其在血液中主要移行成分为紫杉醇、紫杉脂素、异紫杉脂素、紫杉宁、三尖杉酯碱、银杏双黄酮等物质,它们是东北红豆杉的药用有效成分群。

王喜军等对茵陈蒿展开研究,发现其给药血清中主要药源性物质6,7-二甲氧基香豆素,并通过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从而证明其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7]。此外,他们还对越桔茎叶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熊果苷和秦皮苷被吸收入血液,而且药效试验证明它们的活性与越桔疗效有相关性,从而表明秦皮苷和熊果苷为越桔茎叶的体内药效物质[8]

武新安等对黄芪进行研究,探讨黄芪的真正药效物质基础。通过对黄芪药材甲醇提取物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进一步证实以黄芪甲苷作为黄芪药材及其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标准的科学性[9]。邓翀等对黄连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建立黄连及口服黄连后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黄连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鉴定口服黄连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为进一步阐明黄连药理作用及其机理提供依据[10]

此外,还分别有许多学者对地黄[11]、当归[12]、土茯苓[13]、大黄[14]、葛根[15]、补骨脂[16]、大青叶[17]等中药材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

1.2 复方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王喜军等对复方安替威胶囊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其口服给药血清中产生19个药源性成分,其中5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4个为原方成分直接入血;通过体外抗SARS病毒实验证实,以这19个血中移行成分为主的有效成分群是复方安替威胶囊抗SARS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并且发现绿原酸、黄芩苷既是入血的主要成分,也是众多代谢产物的前体化合物,因而推测它们最有可能成为药效的物质基础[18-19]

姜霞等[20]对银翘散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从灌胃银翘散的大鼠血中发现了15个入血成分,其中 3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2个成分为银翘散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有一成分是来自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阐明该方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实验基础。

王喜军等[21]利用血清药物化学还进行了茵陈蒿汤配伍规律的研究。结果检测并鉴定了茵陈蒿汤大鼠血中移行成分21个;其中有8个成分只有在茵陈蒿汤全方配伍的情况下才能被机体吸收,而这8个成分大都具有较强的保肝利胆活性。从而说明方剂为“有制之师”,并非药物间的简单加合,只有在科学配伍的前提下,才能使需要的有用成分优化吸收;同时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可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此外,还分别有学者对六味地黄丸[22]、生化汤[23]、冠心II号煎剂[24]、双参宁心方[25]、复方酸枣仁汤[26]、复方五仁醇胶囊[27]、醒脑滴丸[28]、枳术丸[29]、归苓片[30]等复方中药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应用

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逐渐被应用于研究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利于一些阻碍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瓶颈问题的解决。

2.1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缺点与完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或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经过近20年的实践,有效地带动了中药及复方体外药效学及药理学评价研究的发展,但也逐渐暴露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无法确定最佳给药方案;无法做到体外培养体系内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又不影响组织、细胞生长;药效最佳的采血时间难以确定;血清成分复杂,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太多,实验结果重复性差;血清本身固有的活性成分影响试验结果,无去除血清影响的理想措施[31]

以上缺点的核心就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仍然属于一种模糊的黑箱式操作,不能明确中药的入血成分,无法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因此,血清药理学实验必须结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依据给药后入血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给药及采血方案;依据血清色谱指纹图,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除血清中固有成分及内源性杂质,高度富集入血成分。

2.2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的学科。可是中药成分复杂,其药效物质基础尚有待进一步阐明,所以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对象也并不很清楚。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在未确定有效成分的前提下,仅以个别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代表复方的药动学规律,无法反映复方整体的药动学特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在全面分析中药入血成分的基础上,通过药效相关性实验确定真正的有效成分,并对有效成分的体内动态、代谢及消长规律进行研究,从而阐明整个复方的药动学特征。

2.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

通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中药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以此为指标通过 HPLC、GC等手段,建立国际标准化的定性、定量方法,从而使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化。由此而建立的质量监控体系是经得起国际化考验的。

2.4 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

中药复方的配伍从传统中医理论方面解释为君、臣、佐、使。然而如何确立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各家说法不尽一致,君药如何确立及各药的配伍意义等都存在严重分歧,缺乏客观的现代研究基础资料进行印证,严重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全面分析复方入血成分、确定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动态、成分间相互作用及消长规律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诠释复方的配伍规律。

2.5 促进新药的开发

以中药及复方为基础,优化原处方、改善剂型,或是提取、富集其中有效成分开发新药,一直是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药及复方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定向制备或富集血中移行成分,为新药开发提供一条快速、准确的捷径。

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前景

中药有很多成分未明确,怎样开展中药血清化学研究,或怎样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有效化学指标成分的分析及跟踪检测是影响中药药物血清深入研究的难点,今后的重点应该结合药物血清的药理效应、分析、检测有效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代谢规律与药理效应的关系,阐明药物血清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使中药药物的血清体外研究上一个新台阶。中药研究者应根据中药体内效应成分制定中药质控的新标准,改变目前在不知道某一单体化学成分是否进入体内的情况下,就将其作为质控标准的研究方法和顺序,避免中药研究走入歧途。

在血清药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上,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给药→体内吸收→血样采集→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给药后特定时间采集的血液样品进行单点分析,并将其相应成分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活性成分,这是不够准确和完善的研究方法。中药药效作用的产生主要是依赖于进入体内的各种中药成分,这些成分或许是中药的固有成分或许是进入体内之前被代谢的产物。探讨进入体内的化学成分群与中药固有化学成分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动态变化过程,才是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以及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关键之所在。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成分,且均是在给药后某一特定时间采集血液进行有效成分分析。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仅能反映特定时间点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的情况,而在此时间点之前很快吸收入血并被代谢的成分和/或此点之后被吸收入血的成分的情况无法体现。因此,特定时间点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中药口服给药后各成分在体内变化过程。

中药化学成分由于理化性质各异而造成其吸收部位和/或吸收速率不同,且各成分以原形或代谢物进入体内的方式也各不一致,因而给药后血清药物成分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时间变化可能发生组分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血清药物化学动态图谱来反映中药化学成分群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药物原型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药血清动态图谱的研究是未来从中药中寻找活性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中药血清动态指纹图谱的研究尚属空白。

参考文献:

[1] 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と“血清药化学”—汉方の药理学がい始まつた药物血中浓度测定の新しい世界[J].TDM研究,1988,(5):54.

[2] 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792.

[3] 贺玉琢.日本汉方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5):3-7.

[4] Yoshihiro K,Wang XJ,JunkoS,et al.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galenical preparations(IX,X) 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6,7-dimethylesculetin in rats [J].J Tradit Med,1994,11(3):176.

[5] 杨奎,郭力,周明眉,等.中药血清药化学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方法初探[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14(4):41-44.

[6] 杨波,吴向美,左军,等.东北红豆杉抗肿瘤有效部位的活性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1,29(3):46-47.

[7] 王喜军,李廷利,孙晕.茵陈蒿汤及其血中移行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肝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2):239.

[8] Wang X J,Sun H,Fan Y L.Analysis and bioa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pounds absorbed into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extracts of Vaccinium vitis-idaea in rat[J].Bio. Pharm. Bull.,2005,28(6):1106.

[9] 武新安,魏玉辉,宋刚,等. 黄芪血清药物化学动态谱初步研究[D].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2006:302-305.

[10] 邓翀,王张,孟宪丽,等.黄连血清药物化学的HPLC-MS研究[D].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2007:32-36.

[11] 丁岗,崔瑛,盛龙生,等.地黄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3,1(2):85-88.

[12] 王亚丽,梁逸曾,陈练,等.当归活性成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sup):75-79.

[13] 唐泓皓,王伟,刘斌,等.单味中药土茯苓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42-343.

[14] 邓翀,吴怡,孟宪丽,等.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2):31-33.

[15] 张梅,邱丰,谢学军,等.葛根血中移行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215-217.

[16] 王宇卿,闫明,陈文,等.补骨脂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5):396-399.

[17] 方建国,彭静,王文清,等.大青叶在大鼠中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6):434-436.

[18] 曹洪欣,王喜军,于友华,等.中药复方安替威血清药物化学和抗SARS病毒试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81-282.

[19] 王喜军,张宁,曹洪欣,等.复方安替威胶囊大鼠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8):1538-1540.

[20] 姜霞,何再安,刘焱文.银翘散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4):15-16.

[21] 王喜军,孙文军,孙晖,等.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J].中国天然药物,2008,6(1):43-47.

[22] 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222.

[23] 宋金春,曾俊芬,胡传芹,等.生化汤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3):977-979.

[24] 甘洪全,梅其炳,王雁梅,等.健康志愿者口服冠心Ⅱ号煎剂后血清中药物化学成分变化研究[J].中国药房,2006,17(3):173-177.

[25] 孙宇扬,刘建勋,吴晓洋,等.双参宁心方血清药物化学和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36-37.

[26] 黄从善,陈婧,刘焱文.复方酸枣仁汤有效部位大鼠血清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5):522-524.

[27] 窦志华,丁安伟,王陆军,等.复方五仁醇胶囊血清药化学研究[J].中草药,2006,37(8):1137-1140.

[28] 阳长明,陈玉平,石任兵,等.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9):621-622.

[29] 王喜军,陈曦,杨舸,等.枳术丸口服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其定量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2):54-57.

[30] 曹艺,朱丹妮,林志宏,等.归苓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1)[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19-522.

[31] 张红敏,谢春光,陈世伟.含药血清体外药理试验的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741-745.

(责任编辑:陈涌涛)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 双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W T O,国际交流与合作会日益频繁,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英语, 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是指运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既精通英语又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是医药院校中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笔者就关于天然药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和兄弟教研室进行讨论,现结合本课程特点进行思考和总结,为今后正式实施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和改革奠定基础。

一、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也是大学四年英语学习、实践连续的保证。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10%以上。”我们第四军医大学也响应教育部号召,倡导与国际接轨,创办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学。在校长樊代明院士的带领下,向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在多个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英语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术专业水平,有利于把握本专业领域科技前沿动态,也是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近年来,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日渐增大,受到世界的认可,为中药进军国际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既顺应了高等医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也是我国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和推动中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

二、 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

(一)强大的师资团队

双语教学是指用英语讲授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分析和解释专业理论,引导学生用英语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选拔双语教学教师时应首选具有留学经历的硕士或博士和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其次,还要经常组织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并向其他专业有经验的双语教学教师学习,加强课前试讲,对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双语表达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并适时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对教师驾驭双语课堂的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二)教材问题

据调研,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门为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编写的统一双语教材。但是由于基础和语言的不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引进国外原版的教材《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y for Practitioners of Botanical Medicine》,而是需要结合原版教材和现行版《天然药物化学》,以及选用教材《Phytochemical Methods》进行试用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这样既可以保证原有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又能使学生接触到纯正的英语。

(三)学生的英语基础

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英语学习后虽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和理解能力,但是大多数还处于应试水平,而且同一班的学生英语水平也会参差不齐,而双语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听说水平。因此,为了弥补不齐,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就会尤为重要。也可以根据授课对象的CET-4和CET-6的通过率分步实行双语教学,即:第一步,以中文讲授,配以英文对照或英文课件,避免学生雾里看花,越听越糊涂,连基本的教学计划都难以完成;第二步,以中文讲授为主,逐步渗透专业英语词汇,并将相关的重点专业词汇提前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选用难度适中的英文参考文献或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英语原版文献的能力和专业英语的书面和口头的报答能力;第三步,慢慢增大英语的比重,圈出重点难点,提供中文注释,逐步推进双语教学的实现,配合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手段的优化

制定适当的教学进度。双语教学比汉语教学增加了学习难度,要求学生在双语环境下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因此,要对教学内容作以取舍和整合,突出重点和难点,安排适当的内容为课外自学内容,并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如:动画、图片、图形等,能让学员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学习,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缩短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并且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加强教学内容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每一段学习结束后安排一次全英文测试,以期要求学生不但能看懂英文问题,并能根据所学知识用英文或中文进行正确回答。教师对每次考核进行点评,以快速提高学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三、教学模式举例

我们以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第1、2学时为例来进行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首先,我们在第五章第二次课后就发下第六章的专业生词表让学员提前预习。在第五章第三次课时,抽出10分钟的时间带领学员对下节课将遇到的专业词汇进行学习,使学员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设计:本章概述(中文)约5min,主要简述本章框架和学时安排以及重点、难点;由于第一节新名词和新概念比较多,我们用约15min关键词介绍(中英文结合),例如:萜类的概念分类、terpenoids、mevalonic acid、(C5H8)n、hemiterpenoids、monoterpenoids、sesquiterpenoids等、讲解hemi-、 mono-、 ses-和di-等的前缀构词法,帮助学员记忆专业名词;正文讲述(英文占30%-70%)50min,第一节主要讲解empirical isoprene rule和biogenetic isoprene rule以及其中关键步骤的几个名词(如:IPP、MVA、GPP等)。第二节讲hemiterpenoids、monoterpenoids、sesquiterpenoids等的概念、各自重要的代表性化合物中英文名称以及主要的功效主治、特殊的萜类化合物(如:troponoide和iridoid的性质等)。最后用10min时间总结(英文)。

四、教学质量控制

我们拟采用学生、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的评估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设计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期末考试试卷,其中英语试题部分占30%-50%,考试结束后,阅卷进行试卷分析。组织学生填写“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反馈评价表”,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不定期邀请教务处和药学院、外语教研室的同行专家以及学生代表组成评估团队,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随堂听课以及现场示教,对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外语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方式来思考和表达本专业内容。在明确双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材,在教学中运用PBL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直观、生动地教学,最终采取课堂问答(占37%)和考核(占70%)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双语学习热情,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万侠,张卫民.天然药物化学双语教学探讨[J].教育探索,2011,(9).

[2]杨华明,宋晓岚,王海东,等.本科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

[3]李桢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3,10(10).

[责任编辑:左芸]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在明确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的基础上,研究了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分析化学;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是技工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分析化学课程作为其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化学思维、化学素养的培养。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可以进一步优化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体系,提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

一、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

就目前而言,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内容较为陈旧、教育模式相对单一以及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也影响到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而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就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而言,笔者认为,要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全面推动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此来达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切实提升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育人效果。

在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其可以进一步优化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发挥分析化学课程教育的成效,这对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

一方面,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分析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专业课教师能够基于良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和模式,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化学信息,从而助力于学生知识面的提升。

另一方面,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可以有力拓宽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载体,能够将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化学思维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时代化、合理化重构,从而帮助学生摆脱课堂学习的束缚,例如,学校可以建设一个综合性的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分析化学专业知识,有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能够有力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性。教师通过良好的教学活动与模式的设计,可以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科学习当中,通过具体的学习实践和学习探究,深入理解分析化学课程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分析化学课程的开展较为关注课程的整体性实施,如化学实验、化学理论信息等的一体化教学等,这对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知识掌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2.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在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想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关键。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转变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传统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要立足于学生发展模式开展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分析化学课程的良好设计和教学创新;另一方面,要根据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教育形式,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确立相关的课程教学目标,如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目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分析化学思维教学目标、分析化学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目标以及分析化学合作教学目标等,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加有的放矢,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2 革新课程教学内容

在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想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重视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进一步整合、梳理教材内容,将一些重复内容进行删减,进一步增强教材内容的精准性。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涵盖的内容,将一些文化性、生活性的化学信息和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有力丰富课程信息,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化的化学信息中更好地认知和探究分析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推进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通过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课堂教学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2.3 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要想在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是一个核心性要素。一方面,教师要以化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多运用情景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启动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的内容与要素,并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对于化学学科的进一步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切实提升化学实验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进行酸碱滴定法相关实验时,教师要以理论知识为导向启发和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平台,使学生能够以所学化学知识为基础,与同学合作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来佐证所学,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还可以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结语

在技工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想切实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立足于当前的课程教学现状,在明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相关的课程体系。技工院校和专业课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调整分析化学课程的结构模式,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革新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等举措,实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陶佳,曹永海,余皓.大类招生背景下基于微课预习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06):78-82.

[2]李濤,李梦然,胡青大,等.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究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化工管理,2020(34):29-31.

[3]周文,邓渺朵,严志红,等.分析化学理论课程线上教学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16):184+179.

作者简介:王寿云(1971-),女,汉族,山东莱西人,本科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药物分析与检验。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环境提升等方面着手, 总结了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为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制药工程

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药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显示,我院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实验学时缩短、内容老旧、学生厌学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出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们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作了必要的探索和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药学院校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充实实验教学内容。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我们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在课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反应药学学科发展前沿的实验,不断更新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术的同时,对药学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有所了解,激发他们学习药学相关学科的兴趣。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主要是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合成路线,记录产品性状、收率、熔点等数据,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技能,而我们充分运用现有条件,选择一些典型的实验,将最新的制药相关仪器在药学研究开发当中的应用融入到实验教学当中。例如在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中,教师操作演示,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学生所得产品的含量差异,不仅使学生对实验结果有个直观的认识,而且也复习了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相关知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又如,在尼群地平的合成实验教学中,产品熔点的测定我们利用最新的BUCHI熔点仪代替经典的提勒管法,该仪器采用程序升温,能够得到科学有效准确的熔点数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实验使学生接触到制药类仪器设备的使用。

在实验项目中设置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原理和操作比较复杂,内容包括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及药学相关课程知识,设计这样的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实验项目DL-扁桃酸的合成及拆分, 通过实验学生掌握DL-扁桃酸的合成方法,了解相转移催化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学习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同时还认识到手性拆分在手性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新药研发的兴趣。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以往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是实验前教师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做具体讲解,讲完后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完成反应路线,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操作技术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但不利于他们科学研究思维的锻炼, 也很难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學、多媒体教学手段,开放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药物化学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具体是针对某个实验项目,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验前做到对实验步骤胸有成竹,实验时脱离实验指导书的束缚,让他们自主完成实验,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及自主研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药物化学学科的高速发展, 不断更新的学科知识使得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满足不了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些新出现的先进实验技术,因其实验条件苛刻,经费要求较高,难以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实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库辅助实验教学,通过专业数据库检索文献资料或下载相关实验动画,在实验课中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学习到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前沿,增长了见识。

开放式教学是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验教学的讲授情况,我们给出一些药物化学方面的小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大多来源于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参与到教师的项目研究中,在前期文献检索与实验资料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逐步的开展实验研究,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论文撰写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素材,也可以向专业学术期刊投稿。经过这样一个研究课题的训练,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献阅读与检索能力,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教学环境对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主要包括教学设备和环境。实验教学设备方面,我院为了保证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学院新建伊始就高标准购置了一批实验教学仪器,包括欣维尔玻璃仪器、Heidolph恒温磁力搅拌器、EYELA旋转蒸发仪,隔膜真空泵等,学院运行以后又陆续购置了一批进口仪器,包括Heidolph旋转蒸发仪,IKA磁力搅拌器等。这些进口仪器设备受到学院学生与教师的一致好评,为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使用,也为他们以后就业或者研究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验环境方面,我们不断优化实验室布局,提升实验教学场所,分为准备室、学生实验室及多媒体药物设计学实验室三部分。多媒体药物设计学实验室的使用给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根据需要,实验课前通过计算机检索专业数据库获得相应的知识,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反应路线以及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运用ChemBioDraw Ultra软件画出反应路线,然后开始实验,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上完实验课能够对实验过程印象深刻,举一反三,教学成效显著。

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为着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迈上新台阶,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尤启东.药物化学实验与指导[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2]王洁,王洋.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9).

[3]黄建军,单金林.大型仪器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4).

作者简介

顾国龙(1988-),男。硕士学位。现为盐城师范学院药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新药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药学院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7

上一篇:职业素养教育论文下一篇:给排水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