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社会论文范文

2023-04-06

实践社会论文范文第1篇

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通过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的处理各项基本的经济业务,为毕业后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会计理论和操作基础。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适用面很广,学生毕业后分布到各行各业。因此会计专业在社会上一直很热,普通高校几乎均开设了会计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教学应如何定位?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上有何区别?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会计专业、全面提高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是摆在每一位职业学校会计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是每一位从事会计教学的老师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目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职业学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放羊”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假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非常硬的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地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2.缺乏必要的课程实践环节

会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理论教学如此,会计实践活动也应如此。会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

3.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各职业学校均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主要原因是设备配置不全、实验教材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4.缺乏双师型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专业教师往往只有会计理论知识,缺少一定的会计实践经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会计师资格证书,但也只是具备资格而已。

5.忽视会计案例教学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会计案例教学。一方面是会计学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进行案例教学,缺少教学创新。

二、提高教学社会实践性的几点建议

1.推广会计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而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好。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和实践性的契合点。会计案例教学法既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验教学环节,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2.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培养条件

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积极选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指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会计案例教学和会计多媒体教学的场所建设,改善实验设备条件;加强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以适应职业教育各阶段的会计模拟实验的需要;加强会计课件、案例库的建设;积极进行会计电算化所需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教学设施建设。在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会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或申请会计业务代办,为学生提供良好专业教育实践基地。

3.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模拟实验。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职业学校应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增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模拟实习,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验交叉进行教学,避免了“满堂灌”和枯燥的理论讲解,激发了学生学习会计知识兴趣。交叉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会计理论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行业会计知识和新会计制度讲座,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只能接触到有关工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业务。除了工业企业,实际生活中还有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饮食服务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等,它们在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都有别于工业企业,学生通过自学不宜掌握,在教学上由于计划、课时等限制又不便单独排课,建议采用讲座的形式,讲清其他行业与工业企业在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上的不同之处,完善学生的会计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新会计制度培训,更新知识;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同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学以致用,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实践社会论文范文第2篇

核心素养是与人的认知及成长密切相关的基本素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强化也是一个核心目标,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强化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教学手段。因此,笔者在本文将集中展开分析,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得以体现。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1.社会调查类活动。

社会调查类活动是调查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展此类活动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当前社会各类政治现象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关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时代趋势设计教学内容。例如,以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或中学生网络消费现状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展开全面交流,在引导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2.生活体验式活动。

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在参与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厂区、田间、社区等劳动服务,或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或偏远地区贫困家庭进行慰问,或做义工等。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踏青、远足等有益身心的活动。要通过对学生体验的强化,让学生的观念产生转变,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与落实。

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同样面临着高考这一重要关口,双方都将精力集中在几个主要科目上。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有些教师、家长或学生往往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必须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重要节点,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多方面综合素养。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优化学生身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与教师要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为社会实践活动争取空间,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不被侵占。学生也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不可忽视身心发展的需求,这是达成社会实践目标的前提条件。

2.尊重学生发展,提出不同要求。

以人为本是各个阶段、各个科目教学的基本原则。所谓教育,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双方互动的、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更加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明确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同时,要注重在活动过程中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可以依照学生不同发展方向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一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如校内外劳动、远足,以及值周活动等。其二是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问卷调查、人物专访、专题调查、义工活动等。学生可依照自身兴趣、爱好去选择项目。

3.因人而异,针对性开展社會实践。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喜好与习惯。因此,教师在规划与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例如,针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为班级管理提出建议。此外,必须深入挖掘当地乃至校内的活动素材,收集校内的好人好事,或针对部分问题在当地开展问卷调查,课题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更加密切。学生在实际参与时,也能够找到自身关注的课题,找到感兴趣的点。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展开进一步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政治话题,或是网络上热议的政治事件。教师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进行评价时,必须秉持客观的原则与学生进行讨论,允许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加深了解。

高中阶段的政治学科教学,对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强化都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高中这一重要阶段,学生的思想变动大,压力大,教师开展政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主要途径。

实践社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首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接着指出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进而指出暑期社会实践的功能,继而指出目前的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以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一点的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分析

社会实践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1]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在家中又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大学生有着非常独特的人格心理,他们的独立性非常强,而且当代的大学生知识结构新、知识丰富、理解和接受能力都非常强,但他们也有几个通病,就是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不善于与人合作共事,还有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同时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富有朝气,又很有可塑性,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尚未确定,思想也没有完全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要求大学生参加更多地社会实践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祖国的历史重任,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我们青年大学生。高校一个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全面综合教育,使广大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自身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一代,他们的总体素质是好的,但由于改革开放特殊的社会环境、教育的缺陷、自身的原因等因素,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有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很差,几乎不会照顾好自己,更不用说照顾去照顾别人了。改革开放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很大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物质匮乏的影子,怎么会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呢?还有就是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特别差,生活上和学习遇到一些小小的问题就不知所措了,更有甚者采取比较消极的措施,逃课、轻生都时有发生。

(二)社会因素

“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当今是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也正处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世界风云变幻,市场瞬息万变,当今的大学生已不能像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正因为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呼唤着大学生要更多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到西部去,到落后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实践,与工农打成一片,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增长自己的才干,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社会实践的功能

(1)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青少年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胸怀祖国,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他们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人们的疾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2)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感受,从直接经验中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可以自觉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实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大学生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但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对此体会不深,不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补上这一课,不仅能够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3)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4)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一)社会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规模、水平。当前,暑期社会实践大多是由高校的团委组织进行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报名参加,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大多高校也不怎么重视,学校拨给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较少,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学生就得不到专业的指导,正因为高校的重视不够,所以难以使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一项有组织、要要求、有考核、有奖励的实践教学活动,规范化和和制度化建设严重不足。

(二)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也应该是如此。可是当今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内容都非常古板,尽管团中央每年根据不同形势,突出重点确定了不同的主题,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在结合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应该是个别行为,因而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除有一部分由高校团委组织进行社会实践外,其余的都是由个人自行实施,实践的形式也比较简单齐一,无非是参观、访谈、调查等等。所以这样的社会实践效果不会是很理想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严重违背了社会實践的初衷。

(三)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

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可是很多高校都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就算有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这样的状况就不能满足学生多样需要了。很多又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临时性都很大,大多是根据领导的主观愿望选择暑期社会实践的地点,没有形成“田野式”的社会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是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单位,这样的社会实践临时性更大,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现状不利于高校的老师对实践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实践盲目性很大,专业性不强。由于参与实践的形式不怎么正规,所以以这样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因为他们进行实践的时候所做的工作都是很简单的那些事情。

(四)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

首先,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还不认同,这直接制约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挫伤了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其次,从高校整体来看,很多高校对暑期社会实践也不怎么重视,它们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课外活动来实施,可有可无。正因为社会和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所以才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效果的错误认知。

五、加强和改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几点建议

(一)力争使暑期社会实践实现课程化

暑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就是要把暑期有组织、有目的、有要求、有考核的系列教育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改革的轨迹,列入教学计划,真正把大学生参加学籍管理和德育体能综合测评体系。[2]

(二)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3]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要进行创新,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实践不能像以前那样小的规模,学校也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实践来。

(三)力争实现社会实践的基地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行不通的,也只有实现社会实践的稳定性才能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有效。我们要充分发挥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把高校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动员起来,与企业和地方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社会实践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就业实践基地一题化的道路。

(四)切实加强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力度

巩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争取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所以我们要广泛动员整个社会资源来促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要端正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切实地把这一活动重视起来,加大对它的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认识,以促进其更健康的发展。

对于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我们必须坚持走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科学化、活动社会化的改革路线,构建起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的全新舞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整个高校失去社会实践模式的运作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韩喜英.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報,2002,(1).

[2]张育广.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1).

[3]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冯艾.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零耀受(1982-),男(壮族),广西横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社会论文范文第4篇

初中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对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寻找史料、分析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暑假,我借助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探寻厦门历史,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爱家爱国的高尚情操。

一、初中生历史认知分析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历史观念,认识当今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由于历史是一门初中新开设学科,学生普遍对历史感到很陌生,认为历史只是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选取形象、生动的史料,以契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发展起来,教师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把历史教学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验和感知历史。

在厦门,每年寒暑假学生都要完成一份社会实践报告。但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应付了事。由此可见,当前的社会实践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足和协作性不强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不能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厦门拥有华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厦门总工会遗址、厦门市博物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厦门航天科技展览馆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我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历史的探究欲望,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得到有效提高。这一发现引起了我对历史地方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思考。在校本研修中,教师应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呢?笔者试图以探寻厦门历史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厦门本土历史,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我确定了探寻厦门历史的暑期实践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走进历史、亲近历史。

二、奠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取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搜集照片、歌曲、诗词等历史素材,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生活资源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关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方法,如分析法、綜合法、比较法、概括法、分类法等,教给学生。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会大大增强思维的科学性,从而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四、建立平台,将历史教学引向课外

设计暑假“快乐作业”——寻找厦门历史。

(1)作业题目:厦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学科学段:初中历史。

(3)作业形式:社会实践类。

(4)作业内容:参观华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厦门总工会遗址、厦门市博物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厦门破狱斗争旧址、厦门航天科技展览馆等景点,感受厦门发展的历史;采访长辈,听他们讲述厦门发展的故事;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厦门发展的历程。

(5)完成作业的建议:①参观景点时,要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②带好相机、摄像机,留下图片、视频资料;③作业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就这样,学生开始了厦门历史探寻之旅:有的学生去了博物馆,有的学生去了厦门老街,有的学生去了鲁迅纪念馆,有的学生参观了厦门古建筑群,还有的学生采访了长辈……

五、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次暑期历史实践活动从构思到实施都是紧紧围绕“探寻厦门历史”这一主题,旨在挖掘厦门历史。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内分工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增进了团结与协作精神,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同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谨求实、史论结合的思维都使我刮目相看。

例如,有学生将自己爷爷奶奶的抗日事迹写成了讲稿,并上台讲述,其他学生还进行了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将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性学习,深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实践表明,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超越了历史教学要求,体现了历史的人文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外,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阐述新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校本教材中设置“寻历史”、“话历史”、“书历史”、“探历史”等模块,促使学生感悟、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现实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展现自我、凸显个性,从而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这一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但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历史实践活动的难度要适中,活动要能吸引学生。

(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

(3)教师要及时反馈强化,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消极的学生给予批评。

(4)对于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借助各种力量进行解答。

总之,“中学教育有阶段,学生发展无期限”,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选择开放性、科学性、个性化的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带动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调控情绪。

实践社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大学生创业

一、引 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盛行。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教育投入回报的开始。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未来10年将是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参与就业的人口总量将达到9.3亿人,加上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每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是一种刚性的供给,而且是逐年增加,这必将严重挤压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将接受“大众化岗位”的挑战,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大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估计,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实现角色的转换,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大学生就业寻找新的出路迫在眉睫。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而自主创业是国家创新中一种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就业难和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它不但能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而且还能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价值。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发展

在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硅谷。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院校如果仅只靠培养学生单纯地去竞争现有的就业岗位,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从中国未来几年的总体就业形势来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万~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2013年预计全国新增就业人数900万,高校毕业生就接近700万,从这个数字对比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广大的高等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手段。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基本概况

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创业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创业与创新不同,创业本身是一种带有主体性的活动和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的创新,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并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能给自己或者更多人谋取工作机会的价值创造活动。创业教育是20世纪以后所出现的新课题,从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许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各种课程,创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成了当前重要的课题。[1]

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等教育活动,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包括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的培养。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最早兴起于美国,目前,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44种创业教育相关学术刊物以及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2]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3]随后的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特质与功能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或职业教育体系一样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互相渗透。创业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但其又相对独立,创业教育有自身的教育目标、任务和课程内容,这是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希望创业的大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对自己的创业技能进行评估。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所以,创业教育的一个首要功能是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创业者的素质决定创业者以后的产出水平、质量和效益。良好的创业教育可以大大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遇到的经营管理风险,提高其在不确定市场下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创业教育会从整体上改善创业者结构和经济的产业结构。因为不同的产业发展也对创业者人才结构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而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创业者的能力结构和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人的结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中国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学扩招步伐的加速,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柱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希望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创业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动因。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显然是滞后的。国家虽然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倡导,但无论是创业理论研究还是创业实践总结都远远不够,对于创业教育的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共识。

从客观上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分配制度成为当时主要的制度模式,这使得当时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另类。创业教育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许多高校没有任何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更不用说什么实践活动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当匮乏,且大学教育习惯了传统的偏重于理论教育的教育模式,这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而且,由于当时的大学生招生规模不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供不应求,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需求。

从主观上来看,大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缺乏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和冒险意识,这使得他们自身创业积极主动性不高。同时,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本身希望从事创业实践的不多。虽然有不少高校开始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多流于形式。高校总体缺乏浓郁的创业环境和制度,创业教育在很多学校中基本上被定义为“业余教育”或“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创业教育就难免受到一定制约。

三、中国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中国创业教育之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产生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创业教育应由“三创教育”构成,即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业教育。尽管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已经逐步接受创业教育的观念。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理念和理论体系的建构

创业教育理念体系是一种精神学范式和创业心理的培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都是多种心理因素“合力”的结果,创业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创业成功的几率。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我或善待他人乃至心态失衡造成的。因此,对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和创业意志的培育是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教育,应以对学生进行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

另一方面,进行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是不行的。中国的创业教育不能照搬国外的创业教育模式,而应形成自己的特点,应重点构建包括创业精神、创业实践、创业环境和创业管理在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这四个部分,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各不相同,是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中要认真研究的内容。

(二)建立合理的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创业教育实际效果的欠缺或流于形式,这不仅涉及国家有关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等宏观条件,同时还涉及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创业教育应该着力于按照创业活动的不同阶段来配置相关资源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体现出实际的应用效果。创业教育的教学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有机组合,通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性训练来培养创业者。

(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创业教育除了要在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上有所突破外,还要进行创业实践体系的研究,将创业理论付之于实践。政府和高校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有关支持政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用于指导大学生创业。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及政府还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经常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实践环境。

四、中国大学创业实践能力培育与基本模式选择

从2011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在90.2%的就业大学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就业率与满意度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出现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和实践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创业实践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知识深化、素质提升和能力强化的重要途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研究表明,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协调安排和时间管理。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

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教育模式选择必须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这样才能增加大学生在今后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就目前的创业实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一)以创业基地引导型的创业实践模式

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高校,每个专业都应有一个以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实习基地,并建立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专项的“自主创业基金” ,为有创业需求和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指导服务。这样可以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学习,边实践、边创业、边受教育,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二)“学校+ 公司”的创业实践模式

高校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企业从实践上加强创业实践与实际市场的对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中企业具体的运作和经营。从而加强其感性认识,深化其理性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相关配套的供、产、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从而缩短创业的摸索期和降低创业风险。校企合作创业实践模式,有利于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积极鼓励师生投身企业进行实验、研究与创业工作。

(三)“高校+行业中介+政府”共同构筑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

完整的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不仅包括普遍开设的创业学课程,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者校友联合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配套体系。它能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积极扶植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使之为大学生在创办企业、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中寻求相关企业、资金支持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等多方面的平台。

(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基金+风险投资”的创业实践模式

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参与积极性和营造大学校园创业环境良好氛围的一种有效手段。创业设计大赛为大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构想提供锻炼平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丰富自己的创业经验。高校和政府应当牵头或担保引导社会资金和各类金融、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投资、融资体系,使大学生的创业方案能有效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洪磊,韩放.大学生创业教育[J].职业教育,2009(11):245.

[2] 李莎,王林雪,康晓玲.美、印、日高校创业教育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6.

[3] 朱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责任编辑:陈 明]

上一篇:社会研究论文下一篇:社会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