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审计论文范文

2023-05-21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环保支出增长迅速。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监督形式,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方面被寄予厚望。文章试图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的整理,为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研究提供有力借鉴和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不多,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多包含在环境绩效审计、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之中。

1.1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视角

房巧玲等(2013)根据资金使用主体和去向的不同,将环境保护支出分为环保部门财政支出和环保项目财政支出两大类,认为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各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即应着重从财经纪律、分配效率、成本效益等三个方面对绩效进行评价(Word Bank,1998;Schiavo-

Campo&Tommasi,1999;Allen &Tommasi,2001;OECD,2001)。杜林子(2005)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是依据之前制定的部门绩效设计的,包括部门事业发展目标绩效指标和部门产出绩效指标。另外,根据环境绩效评估标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指标(EPIs)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ECIs)。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又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MPIs)及操作绩效指标(OPIs)。

1.2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的标准

1993年,美国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从法律的层面规定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要求。GPRA规定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对其决策、工作进行评价,为政府的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估提供了依据。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分为权威性标准和非权威性标准,权威性标准的来源为法律或政府政策规定的、或被审计单位必须遵守的绩效指标,或实现经济、效率、效果等目标的措施,公认机构颁布的普通遵循的准则和职业实务规范;非权威性的标准来源为类似单位采用的绩效指标或措施、学术研究资料、外部专家和最高审计机关设置的相关指标。

1.3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的方法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第15届大会的代表们认为,环境方面的专业技术必须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有效运用,这些技术的获取途径包括邀请专家开展培训、招收新的专家进入最高审计机关或利用别国最高审计机关职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联合审计等,代表们一致认为完善环境审计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最高审计机关之间相互交换有关技术评价标准和环境审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资料。此外,代表们认为环境技术委员会应当考虑向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织织成员推荐几种可行的审计方法(杨丽,2010)。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1997)指出,项目分级评估工具(PART)已经成为美国环保局(EPA)对环境保护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最重要工具之一。PART提倡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分析,通过设计问卷的形式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评价,传统的PART包括项目目标、战略性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效果四个部分。另外,Millar A(2001)指出,逻辑框架法(LFA)作为项目的评估工具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这种由美国国际发展署在1970年提出的项目开发工具,直到现在都被广泛的运用在项目考核评估中。Environmental Pr-

otection Agency(2008)在一份结果公告中提到,Office Of Insp-

ector General在2003年对EPA的绩效考评中,应用了平衡计分卡法(BS)。依照BS法的框架,对环境类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估从绩效目标影响因素、为完成重大任务而增加的财务负担、内部管理和运作等4个方面进行。杨玉楠等(2011)研究指出,费用效益分析法是目前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环境类项目评估手段。

2国内研究现状

2.1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视角

何芹(2009)针对目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流两大类指标,即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两者的独立运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袁广达(2007)建议以货币方式作为计量单位,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视角,考察资源耗费、环保成本等方面评价绩效。并且参考《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使用效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等维度评价环境保护的效益。黄溶冰等(2012)从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回应性6个维度来定义绩效,并且对每个维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贾卉(2013)建议可以运用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方面对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进行评价。

2.2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刘晔、窦国栋(2007)以山西省污染防治资金为例,强调制定了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与项目的效益审计标准的重要性,建议将标准划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其中,定性标准主要包括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健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等;定量标准主要包括计划概算指标、部门或行业绩效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等。何芹(2009)指出,评价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环境审计对象真实合法、环保公平以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尺度,它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绩效指标的具体标准等。刘长翠等(2007)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结果显示,69.39%的被调查者参照其他行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18.37%的被调查者将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

2.3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刘晔、窦国栋(2007)以农业与资源环保效益审计为例,认为效益审计分析评价的内容复杂多样,应该采用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全面、深入的进行审计评价,例如价值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程亮等(2012)在其构建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中建议,对项目效果层次的评估可选用系统分析、专家评议、文献调查法、横向对比法、费用效果法等;对项目影响层次的评估可以选用规制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先后对比法、横向对比法以及系统分析和专家评议等方法。杨玉楠等(2010)认为绩效的评估适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可持续运行的需求。袁广达(2007)认为环境效益评价中,可以运用“因素量化法”把一些与环保资金相关的非计量因素进行量化,并且按照其影响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列,进而运用“对比分析法”与有关行业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王爽(2012)建议环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可以选用沃尔评分法、模糊数学分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方案比较法等,并且举例说明了沃尔评分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2.4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房巧玲等(2000)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环保项目财政支出评价模型。模型涵盖了作为一个系统的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绩效的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系统反馈回路,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为关注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运作转换过程的指标——合规性、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输出的指标——环保的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万寅婧(2012)以江苏省节能减排(重点污染排放治理)专项引导资金为例,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包括从投入、管理、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在内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并且对应模型的三个方面构建了有三个级别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孙童等(2007)分析评价了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该办法坚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内容和功能情况、资金保障情况、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以及实施管理情况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袁广达(2007)借鉴《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议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李强(2012)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到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首先使用德尔菲法、文献调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基于此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3结语

国内外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其中不少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广泛采用借鉴其他学科经验、提倡使用种类丰富的评价方法、初步建立起评价标准和模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就目前的审计实务要求来看,理论研究仍显不足:第一,评价视角不明确,大多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研究视角。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视角对环境改善的效益进行评价,难免会产生表面化、不全面的评价。第二,评价模型不全面,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重视经济效益,设计了很多财务指标,虽然涉及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评价时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衡量。第三,评价标准不统一,特别是在国内,评价标准随意化特征明显,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师,2013,(11).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政策跟踪审计成为国家审计越来越重要领域,国家审计机关在政策跟踪审计中具备哪些突出优势,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及审计实践,从监督职责法定性、监督领域全面性、治理地位独立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政策跟踪审计的实务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国家审计;政策跟踪;优势

政策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总结30多年经验,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有效参与国家治理,发挥建设性作用,审计机关转型升级,完成国家法定职责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政策的程序性、执行政策的效率性、实施政策的效果性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障国家治理实现良治的新型审计方式。政策跟踪审计以保障实现政策目标为导向,既关注单项政策本身个体性特征及其效果,又重视区域甚至全国政策整体性效果;既关注政策执行不力的现象,又着重于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源;从政策执行过程及结果入手,找出政策执行的难点,突破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点,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影响政策目标因素,及时全面反馈政策决策者,实现政策最优化。下面从监督职责法定性、监督领域全面性、治理地位独立性等方面说明审计机关在政策跟踪审计中所具有的突出优势:

1 《宪法》赋予了审计监督职责的法定性。《宪法》对审计机关的设立、体制以及审计监督权的行使都做了明确界定。是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工作的基石,也是政策跟踪审计法定职责的源泉。

2 《审计法》等专门法律法规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全面性,保障政策跟踪审计全覆盖。《审计法》以及《审计法实施条例》都对国家审计机关法定职责进行了明确,如《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七条:国家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履行审计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审计工作,履行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这将国家审计机关法定审计监督职责进一步扩展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机关同级人民政府规定职责的范围,审计监督具有全面性。

3 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立性地位,是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的独特优势。

3.1 国家政策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外在表现形式,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特征明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只代表特定或多數阶层,不可能照顾到社会各方面的所有利益、难以反映出所有社会成员的意志,这是国家政策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大特点。政策制定注重科学性、民主性、程序性,政策执行注重时效性和适用性、不可随意的选择性,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注重考虑主客观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公平与公正性评价是其生命线。国家政策的上述特点,自然要求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者、具体的政策监督机关,必须能够适应国家政策系列特征要求,把握权力运行基本规律、政策形式与内容等。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经济监督和服务政府工作大局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也成为审计机关政策跟踪审计中的能力基础。国家审计机关具有综合性的专业化优势,审计机关对财政、金融、国有企业、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不同行业的审计或调查,对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审计大数据处理,已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因此,审计机关能够及时向党委和政府系统提供真实、全面、完整的信息,便于党政机关进行正确、准确的判断,做出科学、高效、有质量的决策。

3.2 政策跟踪审计是国家在新时期、新常态下赋予审计机关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提高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其执行政策跟踪审计具有法理依据。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地方各级政府要保障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定期组织开展对审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为进一步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2月8日,两办出台《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更加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为保障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国家积极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努力最大程度减少审计机关在执行包括政策跟踪审计在内的审计业务过程中受地方利益相关者的干扰,充分保障审计的独立性。

自2015年6月起,国家审计署每月发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根据对审计结果公告研究分析,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全国政策跟踪审计对于加速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重大政策目标初显成效。根据政策跟踪审计建议和意见以及审计过程发现的重要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地区积极整改,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商事制度顺利改革,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动养老服务业、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政策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2,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2,2.

[4]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2014,10,9.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3.

[6]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2015,12,8.

[7]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署网站.

作者简介:

高永峰,山东滨州市沾化区审计局财金科科长,历任企业科长、法制科科长,具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县级审计机关县域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1、部分人审计人员缺乏有关审计的风险意识。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在政府审计中的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些机关的领导对审计风险非常重视,但基层的审计机关却缺乏重视程度,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会产生局部性风险,但是通过管理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但是由领导认识不足所导致的风险其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由此带来的失误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最大的审计风险其实是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全面认识审计风险,在看到发展的机遇的同时还要意识到审计工作面临的巨大风险,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2、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严重缺乏的复合型人才,是导致当前的审计队伍对新形势下的审计要求难以达到的主要影响因素。入世以后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审计风险,作为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WTO的规则,国际通行的审计惯例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和规则都是每一位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方面,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适应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和手段还停留在很传统的阶段,账目基础审计还是以手工为主,这样的方式和国际化的需要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作为审计机关,确定与当前实际情况向符合的审计策略和技术手段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要以审计准则的方式将这些技术手段确定下来。除此之外,对于审计工作人员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基础的查账技能必不可少,同时还要求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电算化审计知识、政策法规及个人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工作中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3、从业人员少,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审计工作的特点就是项目多、任务重,这就要求配备更多的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从而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但当前的审计工作面临的现状却是人员缺乏,这是机构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目前审计力量普遍偏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不想符合,所以每个从事审计的工作者都感觉到极大的工作压力,甚至于不堪重负,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工作的质量。

(二)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突破单一业务界限,而成为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经营和从事多种经营业务活动的综合经营体,因此,这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竞争中的不确定性都会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增加工作人员出现失查或者失误的可能性。同时,金融产品创新及衍生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加大了审计风险,导致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原因之一就是审计对安然公司大量从事的金融衍生工具和表外融资业务产生的表外项目风险无能为力。

2、 资料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可能。

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被审计单位舞弊行为的隐蔽性和反审计手段的增强,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直接受到被审查单位提供的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影响,若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者虚假信息,那么审计的结果也就不能准确反映问题,甚至出现偏差或者是判断上的错误。除此以外,正常的经营管理中出现无意识的错误较容易被发现影响也较小,而舞弊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这种行为多数是采用极为隐蔽的手段,一般的审计程序是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容易造成极坏的影响。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失灵,则更加大了审计局的检查风险。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树立全新的审计思维

(1)强化对审计风险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对审计的每一步都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2)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审计监督的重点应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重视管理方面和社会效益的审计,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并促使其快速成长;

(3)树立竞争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审计人员应树立竞争观念,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适应信息经济的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力避审计风险。

2、政府机关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树立

实践证明,审计人员强烈的风险意识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工作中既要认识到审计风险重要性,同时要重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谨慎。审计人员做出的专业判断其实不能说百分之百的准确,因为这从实质上说其实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它的准确性会受到判断主体、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其实是由很多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最终的审计评价意见也是在综合了不同人员的判断而得出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出于职业谨慎,在尊重客观事实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专业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评价结论。由此可见,要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要加大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级升级部门都应该有计划地培训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从而提高能力。

二是鼓励审计人员自我学习。鼓励审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审计、会计职称考试和CPA、CIA等资格考试,使每一位审计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

三是提升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审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只有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也会更加具备责任心和使命感。

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财经纪律;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工作踏实主动,认真负责。

(2)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3)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现代财务会计和经济知识;审计技术水平,能掌握和运用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检查、考核和分析的审计技术;调查能力,能根据审计任务的要求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取得证据,为正确的进行审计提供依据;正确的编写审计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和其它资料。

5、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会计和审计工作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不负责任,而是负责审查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是否符合既定准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各种情况。

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对社会审计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已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国家仍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作严格区分,明确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减少审计风险,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明确会计工作中应有的责任,助推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安达市审计局)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今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生态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而且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化,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存安全,而园林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污染等现象。本文分析了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结合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其实际意义,并对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未来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园林工程;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应用

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的应用,将低碳、环保理念深入到园林工程建设之中,才能使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的口号得以实现,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价值。下面结合本人以往的工作经验,针对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与意义展开分析、探讨,具体如下。

1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在园林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1.1低碳环保

目前在中国应用广泛的木塑复合材料就是一种可再生材料,该材料本身不仅具备可再生性,而且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环保新型材料不仅节约天然资源,而且兼具各种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美观和质感。低碳环保材料的环保性除了体现在其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材料是可再生原料外,还体现在低碳环保材料本身的健康低害性。

1.2低耗節能

低碳环保材料同时还具备低耗节能的优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环保材料是实现景观建造低碳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户外景观中常用的玻璃屋,如果采用隔热性和保温性较好的节能材料,就能大大节约玻璃屋内的电耗,从而实现节能的作用。

1.3经济效用及社会效用高

我国政府对于园林工程的建设以及低碳环保理念的认识愈来愈深,随着低碳环保材料的不断研究与发展,加上环保材料不仅具备生态化功能,而且其美观效果较佳,其应用范围也愈来愈广,尤其是在园林工程的装饰方面,可以有效的起到美化园林景观的效用。

当前,园林景观工程中主要应用木塑复合材料,其加工工艺繁多,包括注塑、挤出、压制等,它在节约材料成本的同时,降低了材料的生产时间,可见其在景观建造中具备高效的实用性。

2 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在园林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新型节能材料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新型节能材料被应用到园林建筑的建设中。其中,新型的节能材料主要有耐候钢、PVC 膜材、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材、PTFE 膜材和ETFE 膜材等,此类新型节能材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而且可以进行回收,以供循环利用,降低了污染性。例如,上海世博会卢森堡馆就是使用了这种耐候钢,其寿命可达80 年以上,并且可以100%回收利用。

目前,可以通过将太阳能光伏射收集器、太阳能电热板等设备被装配到园林建筑上,收集太阳能光,将其应用于园林工程的夜间照明,进而可以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LED照明灯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省电能,而且光线柔和,可以给人营造出温和的感觉。因此,设计师可以将节能照明灯规划、设计于园林工程,将低碳、节能理念深深融入园林工程的建设之中。例如在园林工程中的各道路、广场、草坪、水池中设计大量LED照明灯,以便节约能源的消耗。

2.2 废旧材料的应用

低碳环保节约型材料不仅包括新型节能材料,其中还包括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加强废旧材料的应用,真正体现材料的可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利用作用。

其中,在建设园林工程时,可以将废弃的建筑材料进行适当的回收与利用,将其合理转化为其他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避免造成污染与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有效的节省能源、降低成本。例如,将废弃的电线、板材、陶瓷、砖块、木料等建筑材料投入于小型的园林雕塑建造中,或是将废弃的碎石块、碎砖块进行废物改造、废物利用,将其作为园林工程中道路的铺设材料,可以有效起到环保、节能作用。

此外,在园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已经腐蚀、无法再继续使用的木材进行合理改造。若类似大梁、木柱等材料的腐蚀程度轻微,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将其改造为小型的木构架;若其腐蚀程度较为严重,可以将其粉碎为小块木料,将其覆盖在裸露的种植土之上,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的湿度性,而且可以有效的吸收雨水,从而成为低碳环保、经济效用极高的园林建造材料。

2.3 新型生态环保材料的应用

许多园林硬质材料因其自然亲和力、古朴感等原由在园林工程和室外景观上得到广泛应用, 但有些材料高昂的价格和频繁的维修给后期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例如木制品, 即使是价格昂贵的防腐木,经过一定的风吹雨淋后也会发生开裂及漆面脱落的情况, 并且雨水会通过裂痕渗入木头内部造成腐烂。

近年来,一些具有良好生态环保性能的材料已经运用到园林建设当中, 以木塑产品即木纤维和热塑性塑料为例, 具有可锯、可刨和不会产生虫蛀等特性,而且其施工操作简便与维护、养护都较为简便,并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向周围环境散发危害人类健康的挥发物,并产品本身还可以回收利用并不降低其物理性。

因此, 在节约型园林建设过程中,要通过科技手段积极研发新的生态环保材料,真正实现园林工程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2.4生产性景观的应用

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之中,生产性景观不仅可以使得园林工程更为自然、形象、漂亮,而且可以为园林工程提供能源或粮食作物,真正建设出生态化的园林工程。其中,生产性景观主要以太阳能与风能发电为主,太阳能与风能属于新型环保能源,不仅可以为园林工程起到装饰作用,而且可以实现节约能源消耗的目标,在降低园林工程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的同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大大提高园林工程的生态性。

3 环保节约型材料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环保节约型材料将会逐步取代不健康的传统原材料,并成为园林景观工程的主要建造材料,进而实现园林工程的低碳化与生态化。为了加强园林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首先,应当加大力度针对环保节约型材料进行研发,尤其应当积极研发生态型的环保材料,以便为园林工程的建设提供更大量的环保节约型材料,方便工程的开展,提高其环保性能。其次,环保节约型材料除了种类的增加之外,其应用层面、应用领域也将更广,通过将环保节约型材料应用于各种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建造之中,真正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化生活环境的构想。

总而言之,在园林工程建设之中融入低碳、环保理念,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发展,推出更多的节约型材料,并将环保节约型材料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工程建设之中,实现园林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并营造绿化、健康、生态化的城市环境,为人类提供和谐、美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钱苏钦,徐小红.低碳园林建设意义和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博

览,2012(17):362-366.

[2] 黎玉才.低碳园林,强化“减排”的生态景观[J].低碳与生态,2011(07):

34-35.

[3]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04): 64-68.

[4]胡维佳,杨柳青.浅析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1(06):113-115.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能够促进审计工作的合理、有序、高效开展。为了充分发挥跟踪审计标准的功能,就必须把握审计标准的内涵与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相关的审计标准。

[关键词]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运用

0 引 言

工程项目涉及诸多领域,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也较为复杂。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不但要审计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还要审计投资安排是否符合相关产业政策;不但要审计工程项目的合理性,还要审计工程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财经法纪情况以及财务收支情况等。所以,工程项目审计人员需要在掌握财务、审计、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工程管理、预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跟踪审计标准,以提高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水平。

1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分析

1.1 跟踪审计标准的内涵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指的是对工程审计客体,如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在从事工程相关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规范。跟踪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对工程审计客体行为进行评价的基准。通常而言,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工程审计人员的检查与评价。为了确保审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工程审计人员在评价工程审计客体行为时,需要参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工程审计客体的具体行为和审计标准之间的差别,合理评价工程审计客体的行为。如果没有跟踪审计标准,就难以确保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需要审计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招标投标、概预算、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财务、工程竣工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招标投标、概预算、材料及设备采购、工程财务、工程竣工等方面的有关规定规范,共同构成了跟踪审计标准。

1.2 跟踪审计标准的功能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功能。①为规范审计客体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规范审计主体行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确立了一套科学的审计行为模式,对审计主体行为进行合理指导,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公正性。②充当工程项目审计控制的手段。工程项目审计标准反映了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与期望,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行为的直接依据。对被审计单位而言,跟踪审计标准是一种监督力量,督促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标准不断地调整自身行为,以符合工程项目审计的既定标准,通过相关审查。③降低工程项目审计成本。跟踪审计标准不但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指导依据,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效,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了规范化的操作要求,促使被审计单位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从而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

1.3 跟踪审计标准的特点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约束性、明晰性以及可靠性等特点。可操作性是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能够用于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审计标准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工程审计跟踪标准在客观上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约束了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等的行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易于理解,没有歧义,在审计工作中能够被准确地运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标准是审计法律法规的客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不因人为因素而改变。

2 跟踪审计标准的具体运用

2.1 内部控制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内部控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审计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在跟踪审计中,根据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规定,审阅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全部制度文件,评估其是否存在重大漏洞,是否存在需要建立却未建立的控制制度,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完备、严密、健全。其次,在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了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反既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

2.2 概预算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工程项目概预算,是根据相关图纸、设备规格表、各种收费标准、概预算指标以及说明书等资料测算出的工程项目投资额。概预算是确定与控制项目投资、衡量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考核工程建设成本、编制投资计划、签订施工合同以及控制施工图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需要审查概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应当根据概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概算定额、概算指标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在对概算的构成是否合法、正确进行审查时,应当根据概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工程量是否按照既定的概算指标与概算定额进行计算,分析工具、材料、设备等的购置费估价是否准确,分析运杂费等费用的计算是否合理。在审查工程费时,应当根据预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预算单价套用定额与工程量计算是否合理;在审查工程间接费时,应当根据预算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间接费的费用率和计算基础的确定是否合理。

2.3 会计准则在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需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标准,即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使不同单位的财务资料具有了可比性的基础。在审计工程项目成本与收入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费用、工程成本、工程收入等的确认是否合理合法。在审计资产交付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试运转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的处理是否合理。与此同时,还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工程项目的账务处理是否准确。

3 结 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审计标准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其具有可操作性、约束性、明晰性等特点,能够为规范审计客体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规范审计主体行为。审计主体在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时,应当灵活运用内部控制、概预算以及会计准则等审计标准。

上一篇:审计助理论文下一篇:低保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