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科论文范文

2023-03-11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论述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存问题,并从专业、管理的角度提出设想,同时也探讨了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毕业设计团队合作模式的优势和必要性。提出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使学生更能适应并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设计学;毕业设计;艺术学科;跨学科

本科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串连,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能否将大学里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对接于市场,服务于社会,毕业设计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是检验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的新型人才的工具。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设计学科以及设计产业和行业的对接越来越快,高校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出现,不断迫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进,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作为独立的一套体系,不同于其他设计、写生等实践环节,单一地考核学生所学的某一门课程,而是针对大学所学的所有课程的综合应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存问题

1. “一对多”模式,指导效率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而由于学生的扩招,老师的短缺,导致一名老师需要指导10多位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就是“一对多”模式。不少高级职称的老师另外还要指导研究生,所以工作量也非常大,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此外,同一导师指导的课题重复或具有相关性,会造成研究课题的狭隘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实验资源竞争。

2. 毕业设计作品空洞。我们在看历届学生的作品时,会发现不少同学的毕业设计很空洞,完全停留在概念式、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视觉层面,或者缺乏背景学科的支撑,因而使得设计显得缺乏内涵,没有内容。事实上,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它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由于科技的进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设计学科同样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学习了园林、生态等专业的知识,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家具、材料等专业的知识,那么他们的设计带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美的享受,而且是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样,如果研究装置艺术的学生了解了电子控制、传感器、机械原理等知识,那么他们的设计作品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 学生缺乏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正日益加快,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同学正越发浮躁、功利,越来越迷失自我。很多同学仅仅是为了分数而看书,为了拿学位而学习,不求学到多少知识,但求完成任务。如在外实习的同学,有不少直接将公司的图纸、设计作为自己的本科毕业作品,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直接通过网络找枪手,付费为自己完成毕业设计。

4. 与求职高峰冲突。由于毕业设计环节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这个时期也是同学们求职的高峰期。因此,不少同学会请假去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或去单位实习,从而牺牲了大部分毕业设计时间。与毕业设计相比,学生更重视就业和实习。

二、艺术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设想

1. 加强毕业选题前瞻性和学术性。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 同学们可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1]。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事业,启迪设计实施的灵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

2. 进一步加强毕业展展览方式的多元化,展板、实物、多媒体进一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展在美术界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各大高校每年都集中在5月、6月举行。展示方式的多样、艺术形式的多元和表现方法的新颖,应该是本科毕业展的重要特色。然而,与艺术类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展在展览形式上较为单一。事实上,综合性院校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运用优势学科的力量,将艺术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加强团队合作,特别是跨专业或跨学院的合作。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指导模式,其要求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及工作的自主性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掌握经济分析能力,技术可行性,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转化。这种毕业设计模式既可以避免毕业作品的抄袭,又可以也有效地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时间。

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内容设计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因此参与的人员也要包括多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设计团队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成员的设计质量以及进度都会影响到团队总体的设计质量与进度。老师也要及时跟踪,合理把握设计的大方向。然而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相比,跨学科毕业设计难度较大,内容较多,适当提前毕业设计的布置时间。

4.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严格要求及时返校投入设计,将之列入考核范畴。学院要组织各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认真、深入地开展中期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好检查工作记录。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5. 可实行二辩、三辩模式,防止同学心存侥幸,避免毕业设计的粗制滥造。指导教师审查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席情况,如缺席时间达到或超过1/3,则通知学生不可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环节,只能推迟到后面二辩、三辩。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后期的重点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学校、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其重要性。我们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立足国际视野,尊重学生的创意,为学生提供平台,从而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进程。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钟蕾.综合性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模式探索,商场现代化,2012:100-101.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提前批次艺术类本科A段按志愿顺序投档录取后,部分院校(专业)招生计划有余额,面向符合条件的考生征集志愿。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集志愿的生源范围

(一)凡高考文化和专业省统考成绩达到省定相应艺术类本科文化线与专业分数线,当前未被录取的艺术类考生,可补报使用省统考成绩的征集志愿学校志愿;

(二)达到使用校考专业成绩录取院校艺术类本科文化分数线,同时达到省统考专业合格线和所报学校专业校考成绩合格,当前未被录取的艺术类考生,可补报使用校考成绩的征集志愿学校志愿。

二、网上填报征集志愿办法

(一)征集志愿实行网上填报方式。拟选报征集志愿的考生,须于7月15日18点以前登录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http://)查阅相关信息,凭本人账户和密码登陆网上填报志愿系统 “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 (http://pzwb.heao.gov.cn)进入填报志愿界面,查看本人档案运转状态,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间完成网上志愿填报操作,逾期网上填报系统关闭,考生将无法再进行任何填报操作。

(二)每个考生可选报1-4个学校志愿,每个学校限报一个专业。

(三)不符合征集志愿条件的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有相关提示。请考生予以核查或向当地招办咨询。

(四)艺术类A段征集志愿按志愿顺序投档,只投填报征集志愿且符合相应条件考生档案。

三、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

征集志愿是我省招生录取工作的既定程序,是完成招生计划,满足考生升学要求的重要措施。各市、县招办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认真搞好咨询指导,安排专人网上在线解答考生咨询问题。同时,在招生服务大厅为不具备上网条件的考生提供必要的上网填报志愿设备、技术及政策服务。艺术类本科A段征集志愿分专业名单(91所)

考生选报征集志愿时,注意查阅有关学校和专业的收费标准、录取要求、办学地点、专业组等情况。

代号

称 科

类 专业 代号 专业名称 艺术成绩项 计划 余额 分数线 备档线

2090 西北大学 文科综合 02 视觉传达设计 [统考]美术 1 302 302

2090 西北大学 文科综合 04 动画 [统考]美术 3 302 302

4855 韩山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4 视觉传达设计(装潢) [统考]美术 1 302 302

6057 商丘师范学院(中外合作办学) 文科综合 08 视觉传达设计(国际通识课程项目) [统考]美术 38 302 302 6057 商丘师范学院(中外合作办学) 理科综合 08 视觉传达设计(国际通识课程项目) [统考]美术 8 302 302

6057 商丘师范学院(中外合作办学) 文科综合 09 环境设计(国际通识课程项目) [统考]美术 17 302 302

6057 商丘师范学院(中外合作办学) 理科综合 09 环境设计(国际通识课程项目) [统考]美术 8 302 302

3770 绥化学院 文科综合 02 音乐表演 [统考]音乐 2 280 280

4275 东华理工大学 文科综合 01 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学声器乐、音乐表演声器乐) [统考]音乐 1 280 280

4855 韩山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2 音乐学(声乐、器乐、作曲、舞蹈师范[统考]音乐 3 280 280

4865 嘉应学院 文科综合 01 音乐学(学前教育,师范)

) [统考]音乐 2 280 280

5330 延安大学 文科综合 01 音乐学 [统考]音乐 3 280 280

5395 西安文理学院 文科综合 05 音乐学(教师教育、学前教育[统考]音乐(声乐) 1

) 280 280

3430 晋中学院 文科综合 01 音乐表演 [统考]音乐(器乐) 3 280 280

3430 晋中学院 理科综合 01 音乐表演 [统考]音乐(器乐) 2 280 280 3430 晋中学院 文科综合 02 音乐学(师范) [统考]音乐(器乐) 2 280 280

3430 晋中学院 理科综合 02 音乐学(师范) [统考]音乐(器乐) 1 280 280

3585 鞍山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8 音乐表演 [统考]音乐(器乐) 5 280 280

3760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2 音乐表演 [统考]音乐(器乐) 8 280 280

4855 韩山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1 音乐表演(声乐、器乐) [统考]音乐(器乐) 3 280 280

0009 沈阳体育学院 文科综合 01 舞蹈表演 [统考]音乐(舞蹈) 2 280 280

210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文科综合 01 文化产业管理 [统考]音乐(舞蹈) 2 280 280

2395 集美大学 文科综合 03 音乐表演(舞蹈方向) [统考]音乐(舞蹈) 1 280 280

3290 邢台学院 文科综合 02 舞蹈学

[统考]音乐(舞蹈) 5 280 280

4230 泉州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3 舞蹈学(师范) [统考]音乐(舞蹈) 2 280 280

4275 东华理工大学 文科综合 02 舞蹈学

[统考]音乐(舞蹈) 1 280 280 4610 湖北工程学院 文科综合 01 舞蹈学

[统考]音乐(舞蹈) 3 280 280

4785 五邑大学 文科综合 01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与社会舞蹈教育) [统考]音乐(舞蹈) 2 280 280

481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科综合 02 音乐学

[统考]音乐(舞蹈) 4 280 280

481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科综合 03 音乐表演 [统考]音乐(舞蹈) 3 280 280

5195 遵义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1 舞蹈编导 [统考]音乐(舞蹈) 2 280 280

5270 玉溪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1 舞蹈学(师范) [统考]音乐(舞蹈) 3 280 280

5330 延安大学 文科综合 02 舞蹈学 [统考]音乐(舞蹈) 2 280 280

5665 榆林学院 文科综合 02 舞蹈学

[统考]音乐(舞蹈) 1 280 280

5685 钦州学院 文科综合 08 音乐学(舞台主持与表演) [统考]播音与主持 1 350 350

5685 钦州学院 理科综合 08 音乐学(舞台主持与表演) [统考]播音与主持 1 350 350

2565 南通大学 文科综合 01 服装与服饰设计 [统考]服装模特 2 280 280 3280 河北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 02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 [统考]服装模特 4 280 280

5080 四川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 09 表演(服装表演) [统考]服装模特 2 280 280

0010 吉林体育学院 文科综合 01 表演

[统考]影视表演 17 302 302

0021 广州体育学院 文科综合 03 舞蹈表演(啦啦操) 院校校考 1 302 302

0025 西安体育学院 文科综合 02 舞蹈学 院校校考 10 302 302

0025 西安体育学院 文科综合 03 表演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170 山东大学 文科综合 06 美术学(济南)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170 山东大学 理科综合 06 美术学(济南)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170 山东大学 文科综合 09 音乐学(声乐表演,威海院校校考 2

) 302 302

1170 山东大学 文科综合 11 美术学(威海)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170 山东大学 文科综合 12 视觉传达设计(威海)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170 山东大学 文科综合 13 环境设计(威海)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170 山东大学 文科综合 15 美术学(济南)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175 四川大学 文科综合 02 美术学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34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文科综合 06 音乐学(钢琴)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34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文科综合 07 音乐学(器乐)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640 石家庄铁道大学 文科综合 01 视觉传达设计 院校校考 8 302 302

1790 上海大学 文科综合 01 广播电视编导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790 上海大学 文科综合 03 音乐学(声乐表演)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835 扬州大学 文科综合 01 服装设计与工程(只招艺术文科生)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文科综合 04 服装与服饰设计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文科综合 07 服装与服饰设计(模特表演与服装设计) 院校校考 2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理科综合 07 服装与服饰设计(模特表演与服装设计)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文科综合 08 音乐学(声乐)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文科综合 09 音乐学(器乐)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理科综合 09 音乐学(器乐)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文科综合 10 舞蹈表演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文科综合 11 舞蹈表演(国际标准舞)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10 南昌大学 文科综合 12 舞蹈学 院校校考 1 302 302

1930 湘潭大学 文科综合 01 动画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000 广西大学 文科综合 01 环境设计 院校校考 1 302 302

2000 广西大学 文科综合 03 美术学 院校校考 1 302 302

2000 广西大学 文科综合 04 音乐学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000 广西大学 文科综合 05 舞蹈学 院校校考 1 302 302

2035 重庆邮电大学 文科综合 02 动画 院校校考 3 302 302

2295 南华大学 文科综合 01 设计学类 院校校考 10 302 302

2295 南华大学 文科综合 02 风景园林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295 南华大学 理科综合 03 设计学类 院校校考 1 302 302

2295 南华大学 文科综合 29 风景园林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405 天津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 07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 院校校考 1 302 302

2405 天津师范大学 理科综合 07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 院校校考 1 302 302

2430 南昌航空大学 文科综合 10 表演 院校校考 4 302 302

2430 南昌航空大学 理科综合 10 表演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575 浙江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 02 音乐学(师范) 院校校考 3 302 302 2575 浙江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 03 音乐表演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575 浙江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 05 美术学(师范)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750 海南大学 文科综合 02 音乐表演(大小提琴、钢琴方向) 院校校考 1 302 302

2750 海南大学 文科综合 03 舞蹈编导 院校校考 4 302 302

2750 海南大学 文科综合 07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方向) 院校校考 1 302 302

2805 西安理工大学 文科综合 04 动画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885 华东交通大学 文科综合 01 音乐学(声乐(学制5年)(只招艺术文科生) 院校校考 3 302 302

2885 华东交通大学 文科综合 02 舞蹈表演(只招艺术文科生) 院校校考 3 302 302

2885 华东交通大学 文科综合 03 音乐学(器乐(学制5年)(只招艺术文科生) 院校校考 5 302 302

2885 华东交通大学 文科综合 06 数字媒体艺术(只招艺术文科生)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900 太原科技大学 文科综合 01 视觉传达设计 院校校考 4 302 302 2900 太原科技大学 理科综合 03 产品设计 院校校考 2 302 302

2900 太原科技大学 文科综合 04 绘画 院校校考 3 302 302

2900 太原科技大学 理科综合 04 绘画 院校校考 1 302 302

3010 西北民族大学 文科综合 07 绘画(中国画、油画) 院校校考 2 302 302

3010 西北民族大学 理科综合 11 环境设计 院校校考 1 302 302

3020 西南民族大学 文科综合 06 音乐表演(声乐) 院校校考 1 302 302

3200 天津科技大学 文科综合 06 公共艺术 院校校考 1 302 302

3200 天津科技大学 理科综合 06 公共艺术 院校校考 2 302 302

3225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 01 动画(师范) 院校校考 2 302 302

3410 太原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1 美术学(书法方向) 院校校考 1 302 302

3410 太原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2 音乐学(师范) 院校校考 3 302 302 3410 太原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3 艺术教育(师范) 院校校考 1 302 302

3410 太原师范学院 文科综合 09 绘画 院校校考 3 302 302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作者以自身在教育岗位的经验以及调查研究的成果,较为通俗的描述了高校中非艺术类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关问题,例如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计划与安排、侧重点、突现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非艺术类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音乐教育在每一种性质的教育阶段都有显而易见的作用,而高校中音乐教育的作用很明确,但也要区分对象,不能一概而论,如选择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其喜欢或擅长的专业(如声乐、器乐)的技能更加娴熟和精通;而非艺术类专业的,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教育就有区别而且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即让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能够胜任一些具象的工作,如排练合唱、在课堂中的歌曲教唱与弹奏、文艺活动的表演及策划等等这些目前在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中所提倡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体现。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课程规划中,除了音乐学院,还有教育学院设置艺术类的相关音乐课程,但培养目标截然相反,后者更多的是培养全科型的学前及小学教育行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或者教学能力,同样,在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一、着重培养与训练全面的音乐技能

教育学院设置的主要专业为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研究它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后不难发现,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中,设置了六种音乐课程,这六种音乐课程包含了《乐理视唱》、《声乐》、《琴法》、《儿童歌曲欣赏》、《儿童歌曲弹唱》以及《合唱与指挥》。不难发现,除了乐理课为理论课程外,其余全部是关于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特别是琴法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了总共四个学期的课程,每学期32课时,而其他音乐课程就相对较短,一般设置在一个学期中完成,课时从10至32不等。这些所有的音乐类课程并不是集中安排,而是分散在学制下的每个学期当中,继而让学生每学期持续接触到不同的音乐课程,综合全面的去发展。

为了锻炼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展示所学音乐技能,除正常的音乐实践课程之外,定期举办各类实践音乐会,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从准备到登台展示的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的技能以及发现更多不足之处。除此之外,每学期还有技能验收环节,被验收学生全部是通过抽签决定,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又督促了每个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

二、突出“实用性”而非“专业性”

区分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哪个更具有专业性或者说哪个更加实用,例如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在艺术类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这通常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并且将“乐理”称之为“基本乐理”,而在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的安排中,前者的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变成了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显而易见,在课程数量上也有很大区别,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乐理与视唱》一共只有32个学时左右,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而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乐理》至少有两个学期的时间,《视唱练耳》更是有四个学期甚至有些学校开设至六个学期,从这点就可发现,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不得不”追求“实用性”,但这只是相对的、在对比的情况下来说。突出“实用性”也是切合实际的,因为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工作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需要“专业性”的音乐理论知识去解释什么,而只是会唱、会弹、会教即可,而不是更多的去研究怎样唱得更好、怎样弹得更好。但是也不能浅显的断章取义,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体现在基础层面的理论与技能,这并不代表不够系统或者不够科学,而是侧重点不同。

三、“技能”是否可以短时练就?

不管是艺术类还是非艺术类专业的音乐课程,其结果都是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和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一般通过“表演”来完成,这就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了。有句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算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用登上舞台,那站在講台上示范或者弹唱也其实是一种“表演”了,但由于选择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真正接触到跟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或者具备某种音乐技能,但在进入高校后,不仅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音乐技能,又要学习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类课程,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能难上加难,后者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专心的用于练习自己的专业。所以这已经给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带来了挑战,我国本科教育学制为四年,专科教育学制为三年,也就是说,三至四年内,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成绩的情形下,要掌握一些音乐能力,如演唱、演奏等,这里用到“掌握”这个词,只能说可以在某个空间内,面对很多人进行表演的能力,具体程度只能看个人的条件了。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相对比较紧密,特别是专科专业,因为时间短,但又需要全面的知识,这造成了一种现象,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偏科,特别是音乐类课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实践练习。

目前高校教育不属于精英教育、特种教育,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肯定希望能够使所有学生全面的学习,接受最全面的教育,这对于从事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通过对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研究,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音乐课程体系根据具体效果变化后的实用性,而非评判它的对错或完善程度,通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发现问题,或者更好的实施方案并加以改革,使得高校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的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先进、更加有效。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立德树人, 坚持服务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高等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对适应和促进社会各事业的发展和转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制定科学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立足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一) 应用型本科与“职业导向、德艺双修”的关系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50%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 重在“应用”, 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 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 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 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职业导向、德艺双修”正是根据应用型本科定位及培养要求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了“应用”, 又突出了实践的核心地位。

(二) 艺术教育“职业导向、德艺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及目标

“职业导向、德艺双修”为人才培养模式, 瞄准社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从知识、技能、态度、创业经验等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能力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校内与校外结合营造对接职业环境的教学环境, 将从业条件引入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将学生的职业修养、职业素质、职业训练要求糅合在一起,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艺术教育专业在“职业导向、德艺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为基础教育、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热爱艺术教育事业, 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综合艺术特长,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及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

二、“职业导向、德艺双修”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哪些途径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本项目从2015年开始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研究, 确定了艺术教育专业“职业导向、德艺双修”人才培养模式, 以及探索出可行性强, 实效性高的培养方案。

(一) “职业导向、德艺双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制定科学、适宜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组织全体教师对北海市教育局、北海一中、北海实验二小、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中、北海市机关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并组织2015级全体学生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艺术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职业调查和书写职业调查报告, 了解艺术教师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与素质, 了解用人单位对艺术教师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经反复论证, 确定了“职业导向、德艺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充分反映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确定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导向, 德艺双修”[3]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1. 体现以能力为核心

充分认识职业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了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能上舞台、能站讲台、能画会教, 毕业时具有“双证”, 即毕业证、教师资格证,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切合《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多项要求。

2. 整合优化课程结构

将艺术教育专业分为美术、音乐两个培养方向。按照“强化基础、精选内容、重视实践、彰显特色”的思路, 整合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构建“通识课”“学科专业课”“教师专业课”三大课程板块。此外, 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列入专业课程, 教师技能实训列入实践教学体系, 设置《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创办实务》等创新创业课程。

3. 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明确艺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细化培养的规格要求, 提出了“职业导向, 德艺双修”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思路, 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平台, 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二)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定

1. 制定课程改革与建设计划

本专业经过多次社会调研, 充分了解市场对艺术教育人才的岗位要求, 确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目标要求, 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 使教学内容符合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在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 构建了满足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 (见图2) 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4]。

2. 课程体系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设计“社会需求—评价导向—能力培养”的课程链

从社会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出发设计课程, 整合社会、学校、专业评价导向来牵引课程设计, 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作为基点来进行课程建设, 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 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2) 强调通专结合的课程结构

课程上注重“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渗透。把通过专门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达成的专才教育与通过多学科知识传授和多层次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为学生实现多种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打造坚实基础。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确定

1.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取得一定成绩

为适应教学要求, 本专业教师探索了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拓展训练、小组讨论、现场教学等方法,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试行创新创业小组导师制。坚持因材施教, 依据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素质能力及个人意愿等, 按照教师引导和推荐, 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配备一名专业指导教师, 围绕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指导工作。

3. 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技能水平较高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特点, 编制的系列教学课件,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绝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与设备, 如通过网络云盘、PC端和移动端即时通信软件、交流讨论群等方式和载体, 使学生能在线学习、在线提问、在线测试、资讯共享、文件互传, 使教学手段资源更丰富, 解决问题更及时。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 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 立足职业成长, 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

本专业重视实践教学, 构建了“教、学、训、展、赛”的实践教学体系, 确定了艺术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项目、考核方式以及考核标准, 开展实践教学成效明显。

1. 主要实践教学内容

(1) 职业认知社会调查

本专业自2015年成立以来, 每年均开展职业认知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通过对一线艺术教师的调查, 了解艺术教育专业的职业方向、职业范围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明确学习方向。

(2) 涠洲岛综合实践

每年本专业学生都到北海市涠洲岛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写生、幼儿园见习、舞蹈教学视频摄制、与涠洲岛驻守部队文艺联谊会、海韵手机摄影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速写、摄影等方式掌握风景写生的基本方法与表现形式, 获取了中国传统造型 (民居、风土人物、自然风景) 的直观感受与第一手资料, 学会了捕捉美景、搜集素材、表现形象等能力, 提升了美学修养;通过幼儿园见习, 真实体现了职业工作情景, 增加了职业认知和职业经验;通过舞蹈视频拍摄和军民联谊会, 提升了专业技能与水平。

(3) 开展专业技能实训与竞赛

主要有经典绘画符号实训、教学歌曲演唱实训、手工制作实训等, 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开展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重点是课堂教学技能、说课技能训练, 培养他们的从教能力, 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通过撰写教案、小组试讲等, 培养学生备课、授课技能, 提升学生的综合教育素质和教学能力, 积累教学经验。举办粉笔字现场书写大赛, 促使学生在学习文字本身蕴含的内容美、欣赏文字的结构线条美、书法作品的布局美、笔势运动时的律动美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文字书写能力。

(4) 举办美术展览、音乐展演

每年, 本专业均举办美术基础汇报展、音乐教学汇报演出, 这些展览展演, 呈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展示实践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了学风建设, 同时也提高了师生们的审美情趣, 丰富了校园文化。

(5) 开展文化传承与展示活动

2016年3月本专业师生在北海园博园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花朝节展演活动, 北海日报、晚报等8家主要媒体、网络平台都纷纷报道, 在北海市中引起强烈了反响。2017年12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展演活动, 这些活动为艺术教育学生的专业提升拓展了空间, 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6)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活动

自2015年以来, 我院艺术教育学生参与全国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1人次, 学生充分结合专业学习进行创业训练, 分别举办了绘画、书法、舞蹈、古筝、吉他、陶艺等培训机构, 为北海市群众提供艺术培训服务,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2. 集中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组成。校内集中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教育, 美术作品和音乐表演的指导、构思、创作和展演, 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毕业教育等。校外集中实践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写生、采风与调研, 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大型展演等。通过集中实践环节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综合的展现和提升。为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角色的转型提供直接而有力的经验积累。

三、艺术教育专业“职业导向、德育双修”人才培养的成效分析

(一) 有效运行“职业导向, 德艺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运行的北海、北京“2+2”两地培养模式下, 本专业根据教育学科专业的特点, 强调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位一体, 立足于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了德才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一方面对应的是学院校训中的“德”, 不求回报的付出, 这是我院教育理念的核心;另一方面是国家对教师职业非常明确的德育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师德的反复强调和加强重视。“艺”针对的是职业导向的专业能力及拓展, 艺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 所以, “职业导向, 德艺双修”人才培养模式, 切合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

(二) 几年来, 在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 取得的主要经验

1. 做好专业顶层设计

通过研究论证, 编制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 编制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艺术教育专业 (音乐方向/美术方向) 职业技能训练方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训练方案, 同时编写了23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毕业论文指导书, 形成了艺术教育专业的顶层设计, 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并通过采取培训、评估、考核等形式, 定期对教师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

3. 建好实践教学基地

与6所中小学、幼儿园构建“校·校合作共同体”, 聚合了人才培养力量。逐步增加教学设施设备,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尤其是通过校政联合办学, 建立了北海艺术设计学院附属学校, 成为本专业系统、全面开展实践教学的稳固基地。

4. 抓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建立由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机构。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领导, 不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究,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同时, 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 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艺术教育及艺术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体现专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总体看,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适宜性。在校生网上评价表明, 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对教师的调查表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促进艺术学科零起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提高,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北海市部分中小学的调查也表明: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课程体系科学、适宜, 人才培养措施可行。在构建系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设立音乐、美术两个专业方向模块;推行“双证制”, 将教师资格考证科目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的衔接和考前的强化训练, 促使学生获取“双证书” (毕业证书与教师资格证书) , 体现职业导向的要求。课程教学、技能实训、作品展示 (演) 、专业竞赛的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凸显了艺术教育类专业的特点和培养创新性、实践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四、关于“职业导向, 德艺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的思考

(一) 师资的发展要求

为更有效地推进“职业导向, 德艺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教育培养中的作用, 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 提升师资力量, 引进高素质、高学历、高理论水平、高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力量, 为职业导向提供更深入发展的保障。

(二) 有待深入加强校企合作机制, 开创协同育人更广阔的空间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 核心是实践教学。要深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必须深入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实现教育链和职业链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对接职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 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 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 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常态的合作办学要求, 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合作和发展, 推动校企全面协同育人、共同育人的目标。促使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更直接地对接社会需要, 更加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5]

摘要:结合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艺术教育专业“职业导向、德艺双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从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等环节实施情况阐述, 对“职业导向、德艺双馨”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进行相关总结。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高等教育, 2018 (10) :8.

[3] 黄艳芳.艺术教育专业“职业导向, 德艺双修”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0.

[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5] 应用型本科土木类专业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

艺术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等学校研究生扩招的过程中,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愈来愈明显的“本科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教育泡沫化现象、学术风气的功利化商业化、招生评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其“本科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硕士研究生“本科化”倾向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本科化;改进策略

自从1999年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开始扩招并且进入到了“大众化”的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数量伴随着本科生源数量的增加而迅速的上涨,但其增长速度却远远大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同时,通过数据可以得知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已经愈来愈明显的出现本科生化的趋势,对本科生的教育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趋同现象。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应有的区别

在近几年,我国研究生在扩招的过程中,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出现了硕士研究生“本科化”趋势和倾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目标:大众化和精英化的区别

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我国研究生教育以下的层次越来越起到基础性教育的作用,高等教育中层次较高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应承担起培养各领域精英的责任。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偏向精英化,本科生教育应偏向大众化。

(二)知识建构:概念建构和问题建构的区别

在本科生阶段应该实施概念建构的模式。概念建构,顾名思义,指的是从相关专业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着手,进一步的启动相关的专业教育方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保障基础知识全面性与完整性,但不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与热情。该模式有利于激起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但很难确保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的学习。本研究建议,在我国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应该主要实施问题建构的模式,该模式指的是通过专业问题的提出来进一步启发当代研究生去主动的思考问题和对问题的创新意识。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知识的问题建构为主,以概念建构为辅;本科生教育应以知识的概念建构为主,以问题建构为辅。

(三)课程设置: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区别

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着重强调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与此相比,硕士阶段的教育更应该定位于对新知识的发现和探索。因此,本研究建议,硕士教育的重心是在专业性创新性,而本科教育的重心则是在基础性全面性。

(四)教学方式:讲授式与启发式的区别

讲授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建立起该体系最高效和全面的方法之一,本科生阶段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学科领域中建立起专业知识的体系。因此,本科阶段的教学方法仍应以专业知识的讲授为主,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包括学术沙龙、课堂讨论以及案例教学等形式。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具体表现

我国目前本科阶段的教育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趋同现象,同时呈现出愈加明显的本科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培养目标方面,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后的一种教育形式,其中包含两个核心的教育目标:一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取得创新性的成果;二是为社会培养核心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却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

2. 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的“本科化”主要体现在缺乏思考性及专业前沿性,不能有效引导或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很少能及时有效地参照目前最前沿先进的理论与经验,问题建构也未能得到明显体现。

3. 教学方式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一部分仍采取课堂讨论为辅、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学科中文科类专业更为明显,讲授方式仍然是具有很大优势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仍然是课程的主流,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课程比例不高,教与学的积极性均需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部分虽然采用研讨法,但流于形式,效率不高,成效不大。这样的教学无异于把硕士研究生下降到本科生的水平。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泡沫化现象

根据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对一所高校学历真实性及其声誉问题有所影响的,很大一部分并非是发生在个别的学校的局部的质量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那些较大规模的教育方面的泡沫化现象。教育方面的泡沫化现象指的是由于过多的教育消费方面的需求去追求有限的教育方面的资源,而导致教育资源的增长难以超越教育规模的增长,造成大量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育文凭,引发了文凭上的普遍信用危机。这种现象在追求快餐的的研究生教育發展规模急剧扩展中,最容易被引发。

(二)学术风气的功利化、商业化

首先,学术固然有其非常实用的价值,但是过分的强调实用的狭隘主义是一种不正常的学术风气。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研究生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被认为无用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科技上的含量低的小型实用型技术服务型课题则颇受青睐。

其次,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商业上的投机心理和浮躁的风气也正在侵蚀着学术方面的深度研究。一些学者急功近利,甚至有的人丧失了学术道德底线,以抄袭剽窃的手段换取一时的名和利,甚至是忘记了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

(三)招生、考核、评估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招生制度不完善。有些培养单位降格以求,“宁滥毋缺”。更有甚者,有些培养单位的个别人士利用手中权力进行非法招生,导致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其次,淘汰率低。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几乎是一试定终身的,只要通过了入学考试,经过规定年限的研究工作、学习和论文答辩,一般都能获得规定内的学分,淘汰率几乎低于5%。本研究认为,没有淘汰率,就很难有危机感,很容易滋长惰性的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研究成果评定只追求数量,忽视质量。近年来,几乎各大高校都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只是为了找工作、评奖评职称和完成学业上的任务而忽略了其发表文章的质量和知识的积累。

四、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改进策略

(一)推进硕士研究生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的协调统一,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和应用性研究生教育共同发展

数量与质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数量的增长不能以损质量为代价,而质量的提高也不能以损数量为代价。现实发展既需要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员,也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而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的协调统一,就要既关注数量的结构性增长,又要采用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即要对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和应用性研究生教育区别对待。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选聘、考评、激励机制

首先,完善高校导师选聘机制。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渊博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及指导能力,能活跃在学术前沿,并在本学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高校在选拔导师时对于能力不达标的坚决不予考虑。

其次,完善高校导师考评激励机制。导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把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跟踪评估等一系列的督导措施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与导师任职资格挂钩,促进教学培养质量的提高。对考评结果优秀的导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三)调整课程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

要防止硕士研究生教学“本科化”倾向,必须调整其教学内容。正如谢安邦教授所说:“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即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

此外,应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借国际化促进学习内容的前沿化,这也将促使大学办学的理念更加开放,有效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国际间的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

(四)改进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与多样性

研究生教育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要把研讨式教学贯彻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学习是前提,批判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为了丰富硕士研究生学习的途径和平台,可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讲座、研讨会等,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不同领域知识,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一般都是围绕本领域内较为前沿或国内较为普遍且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因此通过这一学习交流平台,研究生能够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主动探索、发现并试图解决问题。

(五)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招生、考核、评估体系

首先,完善招生机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应真正落实优中选优的原则,从而保障生源质量。若有发现个别人士徇私舞弊非法招生,应予以严惩。

其次,严把科研成果质量关。防止浮躁风气和投机心理对学术研究的侵蚀,杜绝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抄袭剽窃的手段。学者们需要潜心研究,潜心积累,才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再次,适当提高毕业考核淘汰率。要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对研究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核。 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或实行分流,或推迟毕业或坚决予以淘汰,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简基松.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目标差异对教育模式之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93-94.

[2]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65.

[3]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72.

[4]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本科化”的成因分析[J].江苏高教,2003(5):99-102.

[5]赵忠令.防止本科化倾向——实施研究生教育结构性扩招[J].中国高等教育,2003(20).

[6]阳荣威,胡陆英.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及其应对措施[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11-16.

上一篇:本科艺术论文下一篇:传统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