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论文范文

2023-03-12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

一、导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知识的需要也越来越重要,按教育部课程规划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将基础会计列为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类非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也因此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会计在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但是 目前对这些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仍然基本上采用的是会计专业相同的教学方法 必然不能适应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如何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从事会计教学多年,特别是近年在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

二、高职非会计专業《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按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也应该有相应的课程标准,但是通常都是会计专业的课程标准,显然不能适应非会计专业教学所用,因课时数不够,老师教学中随意性较大。其结果严重偏离了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适应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应该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 学习会计,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上,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

(二)会计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不匹配

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都有相应的课程体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只是其中一门课程,而会计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会计课程共同构成的个完整体系 包括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 财管理等,并且各门课程之间彼此联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学习《基础会计》没有后续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在非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来,调整其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该门课程的开设目的。

(三)学生学习目的和态度存在问题

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认识上可能存在误差 认为基础会计课程并不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使得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加之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并没有在毕业后从事会计的打算,学习态度大部分不够积极 甚至某些时候会采取逃课多种逃避学习的方式来应付。

三、提高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措施

(一)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会计教学目标

根据非会计专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特点,制定该专业的教学目标,明确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基础会计》 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在理解会计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了解会计核算方法,解读有关财务报表,理解报表直接传递的和间接隐含的信息等。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 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等商业决策, 从而改善和推进企业的管理工作。以适应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配合非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整合会计教学内容

各专业教学目标存在的差异及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不同,必然要求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调整内容以适应不同目标的需要。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应弱化对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操作技能的要求,在理解会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通过理解会计工作与经济管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掌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使用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各专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方法中引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改革教学方法,明确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

采取更能适应非会计专业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专业来进行综合教学,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找到自身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结合点。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任课教师必须让同学们明确学习会计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会计课程的认识,掌握必要的基础会计知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从要求上来说他们只需要掌握可能与其以后职业生涯比较有关联的部分,如果开始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充分吸引他们的兴趣或者说不能让他们感受到会计对其工作的重要性,必然导致学习兴趣不积极教学效果低下。

随着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的不断发展,基础会计在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度攀升 已经远远超过了会计专业的教学,提高非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量,希望更多的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投入研究,共同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吴顺祥 张长海《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 (1)

[2]刘艳玲《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策略探究》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3]雷莉萍 古力 杨厚学《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思考》读与写杂志(12)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收获,它巩固了新文学的发展成果,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为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畅销书,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不惜成本,邀请当时最有名的学者,采用最精美的工艺,并在各大报刊登广告,印宣传册,为其出版发行宣传造势。然而,成本增加的直接结果是图书售价高昂,使它几成奢侈品,既增加购买者负担,又限制了普通民众接触。此外,通过宣示版权,良友图书印刷公司靠同业公会几乎杜绝翻印和盗版,但也导致更廉价的版本并未出现。原来试图保证《中国新文学大系》顺利出版,扩大新文学影响的措施,最终却成了阻碍传播的重重障碍,该书并未到达新文学作家试图启蒙的对象手里。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图书出版;社会影响;限度

对于《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研究者都给出极高评价。他们或根据赵家璧等人的回忆,对《大系》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或从《大系》的导言出发,阐述各导言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对于认识《大系》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不容忽视的史实是,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大系》的出版传播不仅是新文学作家和启蒙者的事业,也是新文化运动主将、新文学对立阵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赵家璧、各类读者等多方博弈的产物。出于不同目的,为了各自利益,原本关联不大的机构和个人奇妙结合在一起,共创了《大系》这一经典样本。究竟有哪些力量参与这项复杂的文化事业?各种力量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为新文学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的物质载体,《大系》的读者究竟是谁?它在多大程度上到达了启蒙思想家想要启蒙的对象手里?影响的深广度又是如何?这是以往研究者较少关注的。在《大系》说了什么之外,我们更关心新文学作家的声音究竟被多少人听到并接受。聚焦于新文学运动的物质层面,梳理《大系》的出版过程,从图书这一物质载体的角度,可以重新认识《大系》在当时的影响及其限度。

一、《大系》出版前良友的经营状况与危机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是一家中型企业,它以专业彩印起家,后来逐渐涉及图书出版。较有知名度的是它出版的《良友》画报和赵家璧主编的“一角丛书”,此外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等刊物,也由良友图书公司印刷发行。借此,《大系》出版前后,赵家璧在《人间世》刊登诸多广告,为之做宣传。从总体上说,作为一家中型印刷企业,良友的营业额比不上商务印书馆等大型企业,企业的知名度比商务印书馆等也相差甚远。因而在官方备案中,良友不过是一家印刷公司,而不是图书出版机构。抗战前的调查资料显示:“本埠印刷事业之盛,为全国之冠。工商业之商标、广告、账册、簿据以及大小学校每年所用之书籍、报章等均需印刷出版事业为之供给。该业因其效用之不同,又可分为彩印与出版两项。后者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前者如良友、徐胜记等。两者虽属同业,但其营业情形则颇有不同。”① 之后,该调查列出战前印刷业范围较大者19家,其中并无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这说明在出版印刷事业兴盛的上海,良友的营业范围并不是很大。然而,与商务印书馆等大型出版印刷企业相比,民营中型企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出版业常受政局之影响而荣枯,而彩印业则随工商业之盛衰而进退。在战事爆发之前,该业之从事于彩印者因工商繁荣情形尚属良好。至出版事业则因教科书屡须修改,境遇仅属平平。”② 商务印书馆等大型企业,由于处在严格限制下,受政局影响较大,因而通常情况下出版策略中规中矩,甚至偏于保守。在这个层面,中型印刷企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良友是一家民營企业,因而受政局影响较小;它的营业额度不算大,影响也不是太大,在众多出版印刷企业当中并不那么“耀眼”,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出版策略相对灵活,出版图书也相对自由。这就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大系》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这毕竟只是相对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是一家经营多年的企业,《良友》画报、一角丛书,以及《人间世》的印刷业务,都为良友带来不少利润。作为一家正在盈利的公司,良友又不可能像许多刚成立的小出版印刷公司一样孤注一掷,要么大赚一笔,要么关门倒闭。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也为良友在出版《大系》时所采取的出版策略埋下伏笔。

《大系》出版前,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已面临严重危机,这是因丁玲被捕后,由鲁迅建议,良友于1933年出版丁玲的自传体小说《母亲》,并且大力宣传,引起暴徒注意。不久,良友门市部的一块大玻璃窗被击破,作为对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警告。“‘良友’大玻璃窗被暴徒击破后,已逐渐成为经常被国民党反动派注意的书店之一”。③ 不仅如此,“击毁大玻璃窗后,文化特务头子(名义上是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潘公展还亲笔写信给良友经理,召见谈话,施加压力,要把赵解雇……”④ 良友的图书出版事业已受到诸多限制,面临重重危机。

为了留住图书编辑赵家璧,“武联德、余汉生两先生主持正义,不为所屈,并请甘乃光先生转请南京粤籍国民党左派人士,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潘公展见风转舵,不了了之”。⑤ 当然,事情也并非不了了之,为了“改正”赵家璧和马国亮的错误,潘公展要求赵家璧和马国亮用真实姓名在他主持的《晨报》副刊《晨曦》上“写些有民族意识的题材”。为避免失业,赵家璧和马国亮接受了条件,作为收场,赵家璧写了《谈邓南遮》,马国亮写了《谈马赛曲》的杂文。至此,经过一系列博弈,《大系》的主编赵家璧终于保住了编辑的地位。

为保证《大系》的出版发行,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也颇费心思。不仅调整了《大系》部分编选者的人选,还以作者鲛人的名义出版了一本精装的几万字的短篇小说集《三百八十个》,并送了五百大洋的稿酬。

由此可见,借助《大系》出版之机,良友利用自身优势,与各方力量进行了博弈。这次博弈不仅给《大系》出版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以后的出版事业铺好道路。“此后,一九三五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和《良友文学丛书》等等都顺利出版,未受干扰”。⑥ 良友不再是处处受限的出版印刷机构,《大系》的出版也已顺理成章。

二、《大系》的出版成本核算与定价策略

在《大系》的版权页,有“导言版权所有不准翻印”字样。赵家璧是编辑,同时也是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一名员工。作为公司的职员,赵家璧必须为良友盈利,否则就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同时,为了保护良友的利益,《大系》必须面对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其他书商,尤其是小作坊的盗版和翻印。因此,《大系》必须寻求同业公会的保护,而其首要条件,是自己必须先遵守同业公会的法则,注意版权问题。因为如果侵权,良友就可能被其他图书出版公司告发,《大系》就可能摊上版权官司,面临禁售和被没收的风险。为此,《大系》不收任何涉及版权的作品,向培良的作品就是一例。鲁迅在给赵家璧的信中表达了对版权问题的担忧:“向培良的《我离开十字街头》,是他那时的代表作,应该选入。但这一篇是单行本(光华书局出版),不知会不会发生版权问题。”⑦《我离开十字街头》最终因版权问题没有被收入《大系》。与作品文学价值无关的版权问题,也成为作品编选的标准之一,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大系》收录作品的客观公正和代表性。另一方面,《大系》还要防止非法书商翻印和盗版,因而申请版权保护是必须的程序。有了版权,就意味着得到同业公会的保护,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翻印和盗版,保证了图书出版发行方的利益。

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图书出版公司盈利的方式当然是多卖书。书卖得多,读者自然就多,读者多,自然影响就大。《大系》的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自然就意味着新文学的影响扩大,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在80多年前,赵家璧就学会了利用广告扩大《大系》的影响,算盘不可谓不精。为此,赵家璧请来当时文坛大家撰写导言,刊发推荐语和书评,靠名人效应做宣传;印精装本,将图书做成工艺品,吸引眼球,并在各种杂志上广登广告,还专门印刷了《大系样本》,其手段不可谓不高超。但也应看到,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大系》的出版成本。虽没得到《大系》准确的成本预算表,我们通过当时的材料和编辑赵家璧的回忆录,大致可进行推算。下面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为例,估算《大系》一册的出版成本。

赵家璧在《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一文中明确说明:“我在编辑计划略有头绪之后,就同管理印刷、纸张、成本会计的同事进行出版业务方面的估价工作。预计布面精装,三十二开本,印进口米色毛道林,每集五十万字,包括略高的稿酬、编辑费和规模较大的广告费用(印送样本等)。”⑧ 那么,《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首印2000册,成本究竟有多少呢?

1930年,沪上诸多书店发布通告,“说是因成本的关系,不得不把书报的价格暂时增高”,一位读者非常气愤,发表了《出版家的趁火打劫》一文:“现在把书报初版的成本公开的宣告一下,可以明白出版家在普通的书上要得多少利润。”⑨ 作者以一本32开100页左右的图书为例,展示了2000册图书出版发售时的具体成本和利润(见表1):

由于没有其他具体精确的调查统计数据,大多数据无法印证是否完全属实,只有道林纸的价格有据可查。统计资料显示,1936年江苏省南京市60磅道林纸批发价为每百张2.40—2.67元{11},计每令约为12—13.35元,这和《出版月刊》的数据是一致的。以《出版月刊》提供的数据为依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印刷2000册的成本计算如下:

《大系》“约编辑十人,每人编辑费三百,序文每[千]字十元”{12}。《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一万字,计支100元,加上编辑费300元,计支400元;

大系印三十二开本,用进口米色毛道林。从纸张使用上来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共用纸约60令。每令12元,计支720元;

排工每千字0.75元,《中国新文学大系》每集50万字左右,计支375元;

印工每令2.2元,计支132元;

订工每万字0.80元,计支40元;

纸板计支12元;

封面约计支30元(精装书以普通书籍双倍计)。

经以上统计,《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出版成本共计1709元。由于鲁迅的导言较短,只有一万字左右,其余导言大都在两万字左右,洪深的戏剧导言甚至写了六万字。平均下来,《大系》每册导言两万多字,序文稿酬还要增加100元。另外,为了使读者了解《大系》的基本内容,赵家璧至少还编印了两种《大系样本》。1935年《大系》发售预约时的样本厚40余页,不仅印上了《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缘起》,介绍了十大卷的内容,还加上了十位编选者的编选感言;在发售纸面精装普及本时,又印刷了《大系三版本样本》,“这个厚六十页的样本中,除分别介绍十个集子的内容外,又加了《舆论界之好评摘录》”{13},还将9卷的全部目录(除《史料·索引》)编入。仅印刷两种《大系样本》一项,支出就颇为可观。再加上刊登广告、请名人写感言、帮助出版书籍和支付稿酬、编辑的工资、邮寄费用等,《大系》一册的发行成本肯定要远超2000元,甚至可能接近2500元。这就意味着,如果《大系》首印2000册,每册实际收益1元都是亏本的买卖。如果想要《大系》出版不亏本,每本的实际收益肯定要在1.5元左右。如果是读者直接预订,还要给予7折折扣,这样算下来,《大系》定价2元,才能保证不亏本。

实际结果确实如此,《大系》“全书十大部售大洋二十元”,“定价每册二元,十卷一套二十元。估计能销二千部可不亏本,再版即有盈余”。{14} 从图书出版印刷公司的经济利益考虑,布面精装版的《大系》每册售价二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出版社无奈的选择。

三、图书售价对《大系》发行传播的影响

《大系》的版权页明确标示“全书十大部售大洋二十元”,即每部售价大洋二元。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售价,对于上海市民乃至全国的市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大部头的《大系》究竟到了哪些人的手中?《大系》的读者究竟又有哪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1930年代上海市民的工资收入水平有所了解。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并没有各种具体翔实的普查统计资料,我们并没有得到确切的收入数据,因而只能从经济学家和当时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大致了解当时的情形。

1947年,著名经济学家巫宝三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探讨国民所得的专著《中国国民所得》,利用“公私各方发表的调查及统计”{15},对1931—1936年各年的国民所得进行了估算,这批数据中,尤以1933年资料最为翔实可靠。在此基础上,李敦瑞、朱华对1936年上海人均GDP做了推算,通过对1936年上海工业、手工业、营造业、农业、商业、金融业、住宅业、公共行政、交通运输、邮电、文化产业、自由职业者等总产值的统计,他们估算1936年“上海人均GDP是408.7元”{16}。若以这个估算结果作为1936年上海人均收入,《大系》全套20元,占上海人均GDP的4.9%。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这恐怕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当年,“全国人均量是60.1元”{17},购买全套《大系》,要花费一个成年劳动力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恐怕已经是奢侈品了。《大系》由于出版成本高,因而定价过高,这肯定影响了书籍的销量和传播。

数据是冰冷的,我们可能感受不到2元在193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作用。通过相对真实的报告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得到对2元价值的直观感受。1936年,茅盾主编了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记录1936年5月21日这天全国各地人民的真实感受,其中的内容可以与经济学家的数据进行对照,说明《大系》价格的昂贵。在《灶披间嫂嫂》一文中,丈夫在银行工作,银行停业后,“今天那边已经送来六块钱,总算是银行停业了后,六個月的看门工钱!”{18} 6个月的工钱,原本该有的60元,变成了6元钱,而这6元钱最终还被房东拿走,交了两个月房租。上海普通市民每个月房租3元,而《大系》一本的售价,足足可以支付20天的房租!《大系》全套十本的价钱,足够支付一个上海普通家庭半年的房租!或许有人会怀疑,认为这是报告文学作者为了体现劳动大众生活的艰辛,有意地夸张。然而,调查统计数据却完美地支持了这一结论。从1929年4月开始,到1930年3月止,上海市社会调查局对上海市305户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在这一年中,305户家庭“平均每家的生活费支出为454.38元”{19},这基本是上海平均工资水平。其中,“房租37.83元,占8.3%”,计算下来,上海普通市民每月房租3.2元左右,这基本与报告文学作品中每月房租3元的叙述相一致。另一篇《一个纱厂工人的话》中,工人每天工作16小时,但是国内纱厂依然由于竞争不过日纱而破产。“当工友们反对关厂的要求失败而要求给点解散费时,厂方还说:‘我们关厂,你们工人不过每月损失十余元,我们每月要损失好几万呢!’”{20} 上海纱厂工人每月只有十余元的工资,这和经济学家陈达对1930—1936年上海各行业工人每月实际收入状况的推测是一致的。{21}

但是这样的情况,仍然不能代表1936年上海经济的全部,因为以人均收入作为指标,忽略了上海市民收入的差异性,实际上仍然不能回答《大系》的读者问题。《大系》 首印2000部,“在全书没有出齐时,因预约户超过初版印数,又把精装本再版两千部。1935年9月,为适应学生读者,加印白报纸纸面精装普及本二千部”{22},前后有6000部的销量,每部10册,实际印刷了60000册之多。虽然无法确定加印的2000部和纸面精装普及本是否全部售出,但是从这三个印次来看,这样大部头的图书,其销量还不算差。那么,究竟是哪些人购买了《大系》,成为了其忠实读者?这些读者又从《大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可以找到1935年和1936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预约名单,对这些预约者的职业和个人收入进行分析,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遗憾的是,我们同样没有发现这些档案材料。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上海经历战火,“良友图书公司因地处战区,损失惨重,随即宣告破产”{23}。据赵家璧回忆,日军曾经到企业大楼查抄,将赵家璧等人装订好的十五卷《良友》画报,“下令捆成一束,说明次日来车时连同其他应没收的抗日读物一并拿去”{24},最终还是一个年轻同事冒险在当天半夜设法“偷”了出来才得以保全如此珍贵的纪念品,可见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材料曾经遭受洗劫。再加上良友图书公司经历上海重组,接着又先迁桂林,后搬重庆。即使这些档案材料曾经存在,在战火中几经辗转,它们恐怕也早已随着历史灰飞烟灭。良友图书公司当时负责《大系》出版营销工作的编辑赵家璧业已仙逝多年,在他留下来的诸多忆旧文章中,多篇提及《大系》及其出版发行,但是我们在其中只能发现少数订购者的名字,如“今天查阅《日记》,鲁迅曾把这套书分送给黄源、李霁野、台静农等;还代台静农、增田涉各预定《大系》一部。他又送了一部《大系》给王冶秋”{25}。但是,与《大系》前后总计6000部的销量相比,这毕竟只是九牛一毛。大系预订者的名字,除了少数人之外,恐怕成了永久的谜团。档案不存,斯人已去,这给了解《大系》的读者带来了困难。面对历史的迷雾,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当然不是。虽然无法得知《大系》的读者究竟是谁,但是,借助经济学家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推测究竟是哪部分人拥有购买《大系》的经济能力,最有可能成为《大系》的忠实读者。

经济学家杜恂诚对1933年上海各阶层的人数和收入比做了一个大致的推算,将1933年上海市社会阶层分为五类,经过统计和计算,各等级人均收入及倍数(如表2):

我们可以看到,在1933年的上海,社会贫富分化之大。1933年到1936年间,上海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物价总体波动不大。我们有理由相信,1933年的经济状况,基本代表了1933-1936年几年间的基本状况。处于第四和第五阶层的上海市民,每月收入只有8.4—16.8元,他们一个月的工资甚至不足以购买一套《大系》 !这些为温饱问题奔波的底层民众,他们自然不会购买《大系》 。第三阶层每月收入33.3元,这只够一个普通家庭的开支,显然他们也没有剩余的收入用来购买书籍。有足够经济能力购买《大系》的上海市民,大概只有经济收入较为宽裕的第一和第二阶层。

第一阶层和第二阶层有哪些人呢?第一阶层主要是特权官僚与上层工商业者,他们属于社会上层。特权官僚主要是政府高官,而上层工商业者主要是指大中型企业的创办者,这些人占据着大量社会财富。一般工商业者、一般政府职员和中高级专业人员作为第二等级,属于社会中上层,他们收入较高,工作也比较稳定,属于高收入群体。办事员和低级职员是第三等级,属于中下层。收入最低的工人和城市贫民分列第四层和第五层,都属于社会下层。各阶层人数和收入占比(如表3所示):

在整个上海市民当中,具有经济实力购买《大系》的总人数只有24.2万人左右,占整个上海市民人数的12.82%。广大的普通市民,即使识字,具有阅读能力,想要阅读《大系》恐怕也是奢望。

在这具有购买能力的24万多人当中,恐怕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大系》感兴趣,这是因为《大系》不符合一个猎奇的市民社会的审美趣味。

首先,《大系》是一套资料合集,只有导言是拥有版权的作品,除此之外没有新的内容,然而其定价却奇高。《大系》所选的文章,都是曾经在各大杂志公开发表过的作品,读者想要阅读这些作品,大可订购价格更为低廉的报刊杂志。此外,与同类图书相比,《大系》的价格也是昂贵的。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的《中国的一日》,皇皇巨著,全书80多万字,总页数是《大系》一册的两倍,每册实价也才一元六角;《文学》月刊全年定价是三元五角,还赠送一本《中国的一日》。《大系》售价奇高,连鲁迅在给王冶秋的信中都要特别强调:“《新文学大系》是我送的,不要还钱,因为几张‘国币’,在我尚无影响,你若拿出,则冤矣。”{28}

其次,比纯文字书籍更加直观有趣的画报大量出现,更能吸引读者购买。《良友》画报热销,即是一例。另外,电影这一比书籍更加直观的艺术形式已经出现,并且在中上层市民社会中颇为流行。而《大系》显然是与市民生活追求感官刺激的审美趣味格格不入的。《大系》有些“曲高和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大系》 在上海市民社会中恐怕缺乏吸引力。在所有有能力购买《大系》的人群中,工商业者恐怕对《大系》的内容不感兴趣。愿意为《大系》破费的,应该只有某些政府职员和中高级专业人员。这些人中,政府文化机关的职员、大学教授和新文学作者应该占据了大部分。《大系》的购买者,就是鲁迅和他在信中提到的台静农、增田涉等人。然而,这些人毕竟人数有限,并且许多人都是《大系》所选文章的作者,也是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他们是启蒙者,而不是新文学运动试图启蒙的对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那些原本试图保护《大系》,扩大其影响的措施,最终却成为了阻碍《大系》传播的重重障碍,这恐怕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将和《大系》的主编赵家璧所始料未及的。为了保证《大系》的顺利出版,良友公司和赵家璧进行了一系列妥协,但是这不仅增加了《大系》的出版成本,而且減弱了《大系》在一个猎奇的市民社会中的吸引力。为了使《大系》成为当之无愧的畅销书,良友不惜花费巨额稿酬,邀请最有名的文学家,采用最精美的工艺,并不惜成本,在各大报刊刊登广告,印刷宣传册,但是成本的增加,其直接结果是图书售价的增加,最终为这些宣传广告买单的,不是良友和赵家璧,而是《大系》的实际读者。为了宣传而额外增加的成本,最终平摊到了每本书上,成为了购买者的负担。为了保证良友和诸位作者的利益,《大系》宣示了版权,这导致《大系》编选者在选择作品时不得不考虑文学本身价值之外的问题——版权问题,间接影响了《大系》编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引来了一些批评。此外,通过宣示版权,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依靠同业公会的力量,几乎杜绝了非法的翻印和盗版。《大系》昂贵的价格,成为无可奈何的事实,并且没有回旋的余地。

向民众传播启蒙思想是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即使阿Q们接受教育,能够识字,《大系》也没有到达阿Q们的手中,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购买《大系》的经济能力;《大系》也没有摆到赵太爷们的书架上,尽管《大系》印刷精美,堪称艺术,但是他们对此毫无兴趣。中国新文学作家千辛万苦写出的伟大作品,经过编辑、排版、印刷、装订、广告,又以高昂的价格销售,转了一个圈,最终又以《大系》的形式回到了他们自己的手上。在知识分子的启蒙对象中间,《大系》甚至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注释:

①② 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调查资料汇编》第1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522、522页。

③⑧{13}{14}{22}{23} 赵家璧:《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忆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13、112、128、112、128、130页。

④⑤ 赵家璧:《编辑生涯自述》,《马国亮与赵家璧》,青岛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1页。

⑥ 赵家璧:《追怀良友创办人伍联德先生》,《书比人长寿:编辑忆旧集外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9页。

⑦ 鲁迅:《致赵家璧》,《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⑨⑩ 元功:《出版家的趁火打劫》,《出版月刊》1930年第7期。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物价局编:《抗战前价格参考资料》第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219页。

{12}{28} 鲁迅:《致王冶秋》,《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7、597页。

{15}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页。

{16}{17} 李敦瑞、朱华:《抗战前夕上海GDP及结构探析——以1936年为例》,《史林》2011年第3期。

{18} 雁云:《灶披间嫂嫂》,《中国的一日(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80页。

{19} 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20} 方根宝:《一个纱厂工人的话》,《中国的一日(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10页。

{21} 陈达:《上海工人的工资与实在收入(1930—1946年)》,《教学与研究》1957年第4期。

{24} 赵家璧:《重印全份旧版〈良友〉画报引言》,《书比人长寿:编辑忆旧集外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8页。

{25} 赵家璧:《鲁迅怎样编选〈小说二集〉》,《编辑忆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8页。

{26}{27} 杜恂诚:《1933年上海城市阶层收入分配的一个估算》,《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左安秋,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责任编辑  刘保昌)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上的追求,而是人人都想拥有一个健康体魄,所以做好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其中,规范问题对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相关学者针对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工作。就公立医院会计本身而言,会计基础工作始终都是一个核心的内容,研究与探讨其规范问题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不管是公允价值计量,还是历史成本计量,对于现阶段的这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任何单独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由此一来,本文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了对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旨在所得结果可以为相关領域提供有价值的参照标准,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关键词】公立医院 会计基础工作 对策

众所周知,随着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在社会实际应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的财务会计,已经得到国际上诸多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财务会计在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上也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财务会计在我国的社会实际应用中作用逐渐增加的同时,相应的,加强分析与探讨规范问题在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当中扮演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在研究规范问题在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了对财务会计工作规范问题产生影响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主要分析了财务会计工作规范的必然性,旨在所得结果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照标准,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整治工作。

一、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问题现状

现阶段,大多数医院的经济管理都特别关注会计基础工作,然而由于内部管理松弛,很大一部分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数量不足,引起会计资料散失,差错严重,手续不清,记帐随意等;一部分公立医院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以至于在药品管理、库存物资、退费审批监管、现金管理以及会计科目使用等基础工作环节发生不规范现象,从而让单位数据失真、财产不实和帐目混乱。由此一来,应该针对医院会计基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切实的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上述的这些问题,不但制约了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还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医院会计基础工作问题分析与措施

(一)退费审批和分析

医院的收入直接影响医院的生存发展,医院都很关注如何组织收入,通常忽视退费的监督,造成医院收入大量流失。在退费实际执行工作中,发现医院建立了严格的住院、门诊退费审批制度,然而没有做到完全依据建立的制度执行。具体分析退费引起的原因:非正常退费和正常退费。非正常退费是因为医院没有监管,科室自行给退费,且医院不容易察觉。尤其是一些单位不关注住院退费,考虑到患者没有结算,就由临床科室自己退费,没有科室退费分析,也没有文字审批痕迹,不能有效的监督。能够利用的管理措施:退费管理要做到监督有力、程序合理、制度健全。患者、职能监管部门以及申请科室负责人应该在退费清单上签字确认,金额较大的还应该由业务院长亲自审批并签字把关才能够退费。

(二)会计科目的正确使用

会计科目的使用不当,不仅会引起财务和核算的混乱,还会制约会计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以至于影响医院宏观政策。医院会计业务处理上有着部分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事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使用与设置,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库存物资会计科目是核算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药品以及其他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科目。医院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严格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容进行会计工作。在核算库存物资时,部分单位没有设置低值易耗品明细科目,把低值易耗品都放在卫生材料或其他材料明细科目核算,没有真实的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

(三)库存物资及药品管理

一方面,自单位物资的出库、入库管理实行了电脑管理,发生了药品二级手工、脱离库存物资帐,单位没有电子账务系统,且不记账也不对账现象。没有真正做到账账相符;没有把对账工作当成必要的会计基础工作执行;没有规范的对账簿,实际对账时以表代账使用。

能够借助的管理措施:对于单位已实行库存物资电算化管理的,应该完善软件功能,同时尽快建立药库药品二级账、库存物资账套管理,保证账账相符。财务科会计和药品会计、器械科以及总务对账时需要财务科提供财务科数据,对账科室提供对账数据,双方共同对账,分析原因,找出两科室对不上账的差异,找到解决的办法,起到完善财务工作、互相控制、管理的作用。

另一方面,即使实行采购计划的单位也没有依据库存量以及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采购计划;库存药品和物资要依据计划采购,合理确定储备定额,定额定量供应原则管理,加快资金周转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引起物品积压浪费,制约资金周转。

库存物资需求小的单位能够利用库存药品和物资零余额库存管理,能够极大的降低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加速资金周转。采购计划申请需要院领导、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批后,采购员要完全依据采购计划执行,做到实际采购数量和计划审批单相符。库存药品、物资管理部门每月都必须要制定日常采购计划申请表,结合单位实际需要,并参照本月实际库存量对照实际消耗用数量,才能够确定下月需采购的数量,进而制定下月库存物资采购计划。每月应该对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没有完成采购计划的以及已经按照计划采购的需要在采购计划总结中进行说明,写清没有完成采购计划的原因,及时向领导汇报。

三、结语

总之,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针对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进程任重道远。与此同时,相关学者要本着严谨的态度,虚心的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方案。本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了财务会计工作规范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问题的重要性,从而相应的提出了规范问题为我国当前财务制度的必然选择。并得出规范问题在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可以指导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了对财务会计工作规范问题产生影响的因素,最后得出了我国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必然选择是规范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许名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8):8-9.

[2]鲁波.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探讨[J].中国证卷期货,2013(5):128.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愈演愈烈的财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都不同程度的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有关。本文在对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措施,以逐步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措施

作者:李长春 朱 丹 郎永健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当前职业中专学生学习素质普遍下降,会计专业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消化理解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了基础理论的少部分学生在踏入社会时,又会遇上不能将学校所学转化成实践所需的困惑。提出了在职业中专《基础会计》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以达到提高教学实践水平的目的。

[关 键 词] 职业中专;基础会计;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体的实际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教学互动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的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案例教学法从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是将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应用在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掌握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重视双向交流,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角色,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由教师给予评价引导。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认真备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案例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目的性,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2)选择的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案例的选择要新颖,可以根据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编制,可以结合教材、练习册等相关资料自己编制,也可以选择以往经典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总之,所选的案例是学生所关注或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够激发讨论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正确恰当的解决办法。(3)选择的案例应贴近生活,所选案例的内容要与现实会计职业中的实际情况相连,以保证学生在案例描述中能够顺利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课堂精心安排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中职学生本来基础薄弱,而财务会计专业内容又较难,一些案例对学生来说也比较复杂,所以:(1)教师应提前将案例资料发放给学生或采用投影、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案例有全面的理解。例如,在财务会计课程“固定资产的取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业务案例:甲公司用银行存款购入一台需安装的设备,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800 000元、增值税税额136 000元、支付安装费20 000元,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企业会计我们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再引导学生利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应交税费等会计账户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理解,从而对企业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核算进行理解掌握。(2)在讨论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可以采用分组形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意见,提高学生在会计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另外,分组讨论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3)教师在讨论中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要营造热烈的讨论气氛,要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教师这时要指导学生相互尊重,运用会计专业知识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案。

(三)课后展示成果并总结

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已经有了基本正确的观点,但还有待完善和补充,所以有必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具体可以在学生讨论后,先请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汇报,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以提高其展示效果,在小组展示结束后,再让小组之间评价各自的成果,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评价总结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应该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好的想法和獨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同时也对一些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进行纠正或补充,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做得更好。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有助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其应用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案例,使之得以更好的应用,让课堂更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会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红霞.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16(8Z).

[2]黄丽红.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6(29).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下一篇:大学本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