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2024-02-14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严重问题,借鉴国外经验,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和有关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监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

文献标识码:A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的银行卡在电子网络经济较为发达的今天,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推动我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将对我国银行卡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市场现状

我国银行卡市场起步于1978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银行卡在功能上、种类上、管理和服务水平上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银行卡业务日新月异,品种层出不穷,功能日益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目前,银行卡市场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表明,到2004年年底,我国银行卡数量已累计达到7.62亿张,其中借记卡6.63亿张,信用卡0.98亿张。全年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18.3亿笔,交易金额68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7%和80.2%;发展特约商户5.1万户,布放POS机具5.18万台。到2004年12月底,全国特约商户总计已达30.6万户,POS机具45万台;银联跨行信息交换新系统上线后,转接成功率达到99.98%。可以说,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持卡人最多、银行卡交易量增长最快、银行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

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作为现代金融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产品,也带动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和运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逐步改善我国居民消费中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对于减少现金使用,加快资金周转,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改善流通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等都有重要意义。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持卡消费风气尚未形成,受理市场建设滞后,用卡频率、持卡消费率、商户普及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服务质量有待改进,风险管理能力需要加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并且,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整体规划不够、法规建设滞后、受理市场不规范、产业扶持政策缺位等深层次矛盾日渐显露。

二、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卡种类太多,品牌效应较差。目前我国许多发卡行在发卡时,没有详细研究自己的目标群体,而是采用地毯式轰炸,一味强调发卡量;有的银行甚至一年推出多种银行卡,并加以考核,时间久了就连自己的员工都搞不清楚那些卡的用途。这种做法忽视了卡交易量和卡均余额,形成人人身上都有卡、但基本上是空卡和睡眠卡的尴尬局面。

(二)银行卡标识不统一,使用质量差。我国各家银行的银行卡标识各有不同,如仅江苏省公布银行卡网络时就有十几种银行卡标识,且不谈持卡人或商户是否分辨得清楚,就连银行职员也很难搞清楚各种卡的标识及真伪,再加之银行卡的互通互联和跨行交易网络建设不够到位,导致卡的使用质量低劣。

(三)网络安全问题。金融电子化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大大方便了客户,同时也使系统安全复杂化。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专业网络要经过特约商户、发单行、收单行、资金清算中心等机构。银行卡机构采用公开的付款方式,用户无法控制其银行卡资金流经的渠道,其安全性成为决定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用户现在对网络的使用持等待、观望、试探的态度。另外,网络安全问题也给银行本身带来了风险,银行卡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涉及到授权操作、传输延迟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内外勾结骗取银行授权、恶意透支等现象的发生,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使银行卡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影响着银行卡的发展。传统的消费观念阻碍了银行卡的普及应用,银行卡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不算太短,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和“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一时都难以改变。有一部分人不清楚银行卡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即使有了银行卡,大多数人也让它成为了空卡或者睡眠卡,影响了银行卡的使用。特约商户由于银行卡操作的熟练程度较低和银行卡知识浅薄怕出差错等原因,不重视银行卡的交易业务,甚至出现拒卡现象,使银行卡的普及受到限制。还有,一些银行只注重传统的存贷业务,发卡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存款,扩大信贷资金来源,从中获得存贷利差,而不是通过强调提高服务质量和扩大服务范围获得收益。

(五)法律讨债手段不利,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银行卡的功能。由于发卡行不可能对每一笔可疑的交易都进行真实性调查,恶意透支不可避免。银行在清收无效的情况下,只有诉之法庭。但事实上,银行诉讼往往是赢了官司不赢钱,还要垫付大笔诉讼费,法院最多协助执行不值几文钱的偿债物。这样下去,就迫使银行考虑谨慎性原则,而对银行卡透支力度和范围加以严格控制,这样无形中削弱了银行卡的信贷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卡的发展。

(六)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银行卡业务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一致,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导致用卡环境的质量各不相同,各地区银行卡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格局。有些地方发展势头良好,上升趋势强劲;而有的地方碍于经济程度化不高,银行卡市场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区水平不一致,在实践过程中势必造成我国银行卡统一发展规划政策的难以执行,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为银行卡业务的均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对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建议

(一)银行应发展自己的品牌卡,发卡时勿求数量求质量,实现一卡多用。在市场营销时应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了解客户的需求,拓宽卡的使用范围,同时将技术支持和服务跟上,真正使客户“一卡在手,走遍全球”。

(二)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指标。实现POS联合的商户,要使每台共享POS对所有成员行都开放,非共享POS要坚决撤掉,真正做到“一柜一机,一机多卡”。同时要积极发展商户,按照《银行卡联网联合技术规范》、《银行卡联网联合业务规范》、《银行卡磁条销售点终端规范》,对各银行的银行卡处理系统,POS机具以及信息转发中心进行标准化改造。为解决在某些城市未设分支机构的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卡的使用问题,各地的银行卡网络还要实现全省(自治区)、全国的联网。

(三)完善网络风险防范机制。银行卡网络防范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因此不能孤立地考虑。首先在系统安全保密设计上要慎重考虑、周密测试,在网络上采用先进的保密机、防火墙等保密设备和技术加以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可能的外来攻击、破坏,确保银行卡网络安全运行。同时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强业务监控和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四)加强宣传力度和业务培训力度,转变传统观念,拓宽银行卡的服务创新和金融创新渠道。银行卡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所提倡的信用消费带来的高效方便和信用观念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它的普及和应用需要做好银行卡的宣传工作以及网络的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银行卡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银行还要加大特约商户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健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强化银行卡的调查和法律追讨手段。银行卡业务涉及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户等多方面参与者,业务运营涉及储蓄、结算、信贷等诸多领域,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相比,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集多功能于一体,风险也较大。但是,目前国内尚无专门法规对银行卡业务中参与方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和银行卡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为了降低银行卡透支所形成的不良资产率,保证银行资产完整,发卡行在发卡前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持卡人信用度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尽最大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对于信用透支,可以依法请公安部门追讨,并约定按实际追讨金额的一定比例支付费用,可解决银行诉讼赢官司不赢钱,并垫付大量诉讼费的问题。加强调查和追讨手段也需要银行卡立法工作的不断完善。

(六)逐步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要主动加强沟通,要不断开辟和寻找发展银行卡业务的商机,迅速加入银行卡网络行列。另一方面,主管银行通过帮、扶等办法,将其它地区银行卡成功的经验、标准的信息技术系统软件推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达到银行卡全国网络畅通,以实现银行卡均衡发展。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纵观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银行是金融性质的企业,它的发展与金融是紧密相关的,银行的发展与其他企业一样,具有很大的竞争压力,银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下存活和发展,必须不断完善自己,强化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投资以及解决企业盈余的分配问题,让银行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好的体现,一个银行的管理水平与价值与银行财务管理的能力是紧密相关的。本文主要对我国银行财务金融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协调财务金融与银行发展的人关系。

关键词:财务金融;银行发展; 关系;协调

目前,我国国有银行正面临着国家整体市场化的推进,这给国有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是一种具备金融性质的企业,它主要的生存方式是以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负债为主要运营发展方式,国有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必须实现业务的创新、投资环境的转变、加大对银行内部的管理以及提高风险意识等,提升自己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银行财务金融的核心问题分析

银行的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财务管理,银行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对资金进行控制和统筹的一个过程,它是一项关于金融的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变得成熟,这给银行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市场金融是一个大的环境,容易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银行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比如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利率汇率的大幅度变化等,怎样实现对这些不确定因素的控制是目前必须要讨论的话题,银行必须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进行风险管理。

(一)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银行从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银行的资金融通管理

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资金融通的管理,这是银行财务管理的重点;不同的银行有着不同的金融需求条件,在对银行的资金融通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关注筹资投资的途径、性质等,确保银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还要分析筹资和投资的资本能否供应各种金融需求,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方案,实现银行资金融通的更好管理;一般来说,银行资金融投投资主要包括商业租赁投资、证券投资等。

2.银行的资金管理

一提起银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银行的资金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银行的现金交易、银行资金贷款管理、不动产管理等等;在银行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银行的资金管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资金的管理直接涉及到银行运营的安全于盈利;而银行的资金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又是银行贷款管理,这是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获取效益最主要的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

3.银行的风险、成本管理

银行财务管理分成不同的板块,其中银行的风险和成本管理都属于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银行由于自身性质的原因,存在很高的风险,对银行进行一定的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银行企业在发展过程应该正确认识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找到合适的技术方法进行风险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银行企业的发展;另外银行财务管理中的另一個重点是成本的管理,控制银行的成本就是增加银行的收益,这在银行企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好的实现了银行的运营目标,促进银行企业价值的提升。

4.银行的信息管理

银行的信息管理是银行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点,银行财务在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银行财务工作得到前进的基础,更是财务活动文件、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的参考对象;实现对银行的信息管理可以促进银行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银行所有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最大限度的提升银行的资金增长率,实现银行的正常运行。

(二)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在银行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点是风险管理环节,这是促进银行安全发展的基础,所以风险管理是银行财务管理中的重点;银行财务在运营过程中,资金都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这与其他企业具有共通点,所以银行财务管理主要的特点有融通性、共享性、投资性、风险性等。

如果从融通性的角度考虑,融通性过高会影响银行的利益获取,在这样的状况下,银行一般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贷款要求是最常用的策略,这可以促使信贷几率的增加,从而促进银行利益的提升,但是这会增加银行贷款的风险性。

从金融的角度看,银行的融资活动主要考虑的是成本,成本越低的资金来源可以促进银行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见,银行的金融结构是根据资金的来源、融资的渠道判定的。

在银行财务管理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资金预算,只有做好了一定的资金预算工作,银行的各种发展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在银行资金预算工作中,首先应该对结合银行资金的情况制定计划;其次,提升自己的流通率,并且利用财务管理技巧对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实现银行财务管理的高效率。

二、协调财务金融与银行发展的关系

协调财金融与银行发展的关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的降低银行的财务风险,提高风险的管控能力:

(一)完善金融市场及其制度

目前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市场逐渐多元化,比如外汇市场和证券期货市场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发展项目,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会更加丰富,这对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金融市场和机制。完善金融市场可以从股份制改造入手,这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的股份制银行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地方性质的股份制银行也在随着发展,这与现代金融企业的制度是相符合的,同时也符合金融体制内的基本经营方式。

(二)完善金融基础保障体系

银行是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完善金融基础保障体系是降低银行风险几率的重点;目前我国银行的基础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银行运营风险的增加以及有效预防措施的缺失;另外很多银行在计算系统的设置上比较落后,没有运用先进的技术,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运营风险,比如有的信用银行在建立之初缺乏一定的信誉意识和观念,没有形成完善的诚信获益机制,给银行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阻碍作用;完善金融基础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银行在运营、投资、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中的安全性,促进银行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银行金融与财务监督

加强银行的金融监管是银行发展的基础,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實现对银行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协调,给银行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其次应该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比如证监会和银监会的统一监督,实现管理的全面化;最后不同类型的银行之间应该相互监督和管理,并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促进银行之间的相互进步和共同发展,这是现代金融非常重要的理念。

在财务监督方面,银行首先应该加强财务的预算编制,促进财务工作的更好开展,其次应该对财务信息进行控制和监督,特别是财务的统计、审计等环节,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可靠;最后,应该完善财务管理上的法律法规,让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都更有保障,为银行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应该从建立完善的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入手,这是银行风险管理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确定风险管理对象的范围状态;其次,银行财务管理应该对相应的风险进行分析,分析这些风险的形成原因,针对性的制定风险防范策略,保证银行财务更加安全的发展;最后,充分利用银行专业人员的工作经验,在银行风险方面下定功夫,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将整个银行的风险降低到最小,促进银行更加顺利和安全的运行,最大限度的提升银行的价值。

三、结语

总的来说,财务金融是银行成功运营的关键,协调财务金融与银行的发展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促进银行发展与财务控制的主要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与分析,可以让银行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巧明,郑忠良.新形势下发展我国银行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4期.

[2].李楠.浅析银行企业的兼并策略[J].经济经纬.2015年05期.

[3].倪宝.新一轮银行兼并更理性[J].数字财富.2013年09期.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业务数据的电子化,加之内审工作的发展和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提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单靠现场审计已不能完全适应中央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要求,而非现场审计由于其时效性、成本低、高效率等优势,已成为内部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内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方法,建立人民银行非现场内部审计模式,使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有效结合,对于促进内部审计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主要做法及成效

中国建设银行是首家推出“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商业银行。以其为例,近年来先后开发了非现场审计系统(OAS系统)、审计管理信息系统(AMIS系统)等专用内部审计软件,同时借助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会计稽核系统等其他业务管理系统,使非现场审计技术在审计项目中得以应用。其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一)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有效发挥审计预警作用,确保审计时效。该行通过OAS系统利用审计数据采集接口、远程审计取证的非现场审计模式,直接从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连续地、实时地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通过对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整理、合成、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所属单位的整体状况,对具有苗头性的、倾向性的或变动较大的风险监测指标及时地分析异动原因,跟踪业务发展情况,观察其变化趋势,尽早地发现风险隐患,及时向相关单位及部门提出风险预警,有效控制和制止风险隐患,有助于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转变,使得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监控、持续监控和全过程监控成为可能。

(二)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促进审计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该行以风险导向为原则,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调集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运用层次分解、量化计算等策略,对反映业务经营各个方面的基本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加权平均后形成被评估对象的总体风险,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和重点审计领域及审计对象,为科学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于风险较高、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业务领域,使现场检查在事前掌握审计的重点和方向,促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有效结合,有效提高现场审计工作效率。

1.非现场审计应用于现场审计测试阶段。一是非现场分析工具的应用,主要借助OAS非现场审计系统,通过创建审计模型来搜寻有价值的线索,其应用原理主要是依托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对生产交易数据进行数理逻辑分析,利用计算机函数设置相应的表达式,通过计算机自动运行,从海量的生产数据中搜寻违规问题或异常交易。二是非现场查证工具的应用,主要利用银行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及会计稽核系统等,查阅所需的总账及明细账交易记录、会计凭证及附件、授信申请审批文件及贷后管理记录,追踪审计线索并收集证据资料。三是注重利用现场审计对非现场审计结果的验证,现场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测试阶段,通过现场审计专题报告的形式向非现场审计人员通报审查结果,专题报告对非现场审计人员提供的审计线索情况逐一作出实际控制风险描述,与非现场审计线索核实验证、校正和弥补检测、分析技术的不足,以便于今后非现场审计的改进和完善。

2.非现场审计在现场审计报告阶段的应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利用AMIS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审计轨迹和工作成果,并按审计分项或业务单元的口径,以一定规则组合、排列审计项目情况记录和问题台账中的信息后自动生成审计报告的草稿。通过系统的报告生成功能,既能够节约汇集和整理审计发现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确保报告与问题台账、审计附表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增强报告的说服力。

二、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实施非现场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非现场审计缺乏制度上的强制性约束和必要的操作程序。《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规定内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可以进行非现场监督和现场检查,但没有建立具体的非现场审计操作流程和评价指标;另一方面,非现场审计前提是收集被审计对象资料数据,需要被审计部门的配合,但此项工作缺少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协调机制。

(二)审计人员自身原因制约非现场审计的开展。受传统审计模式和审计理念的影响,多数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非现场审计意识。同时,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才结构相对单一,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较少,制约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非现场审计基础工作薄弱。第一,目前基层行实施非现场审计主要是搜集审计依据、设计审计文档、发放审计问卷等,而基于风险管理基础上的非现场风险监测仍然处于空白阶段。第二,人民银行的业务系统没有建立必要的审计数据接口,导致计算机辅助软件难以从应用系统数据库中直接获取数据,阻碍被审计系统数据处理和系统控制与安全证据的采集。

三、借鉴国内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方法,有效开展人民银行非现场审计

(一)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的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实现非现场审计制度化、规范化。一是明确规定接受非现场监督的对象及内容,明确各类资料和业务数据的提取方式以及审计与被审计部门违反非现场审计制度的处罚规定等;二是制定统一和规范的非现场审计操作程序,将非现场审计的监督事项、要求、程序、报告制度等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三是建立非现场审计协调机制,提出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规划、目标及具体计划。

(二)建立科学的非现场审计方法和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模式,建议由总行统一开发非现场审计信息系统,通过预留的审计接口实现审计证据的实时采集,利用数据库截获审计证据开展适当的审计分析;建立审计基础资料数据库,利用系统对数据档案设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建立科学的审计结果评价体系和数据分析模型,通过风险指标体系的分析有重点地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三)实现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和评价的方式,二者各有优势和局限,将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使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共同促进审计监督和评价职能的有效实现。

(四)打造适应非现场审计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审计队伍。一是深化审计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分类培训以及非现场审计流程的培训;二是积极调整人才结构,针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状况合理规划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适当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提高审计队伍非现场技术的应用能力。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前我校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本文结合银行会计课程,具体讨论了实训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 课程; 职业能力; 工作岗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74

1 课程的性质

银行会计是金融专业的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是一门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养成为一体的理论含实践课。其前導课程是:货币银行学、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及财务会计,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处理银行业务,并为后续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故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对银行会计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应培养的能力目标和总体框架,进而设计满足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开放式、过程化、标准化的教学评价,再根据教学评价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革与建设。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网点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教学项目的设计以网点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模块以网点会计业务的工作步骤为依据,理论知识分解嵌入到各个项目中。

本课程的教学顺序为: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对账、结账→错账更正(对账结果处理)→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档案的整理与保管。教学组织过程为:划分实训小组,布置实训任务→小组根据实训标准、自主学习资料进行实训过程设计→组织学生讨论其实训过程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形成正确的实训方案→学生按照实训方案进行实训→教师对实训进行过程指导和标准规范→完成实训任务→考核。

3 课程目标

学习银行会计这门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各项业务处理要求,熟悉账务组织构成内容及相互间关系,熟练应用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处理有关金融业务。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 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填制或审核会计凭证;

(2) 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分户账,完成明细核算;

(3) 根据会计凭证填,登记总账,完成综合核算;

(4) 编制财务报表。

4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银行会计工作的实际工作步骤、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工作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为依据来选择和组织的。具体包括:银行会计从业准备、存款业务的核算、贷款业务的核算、支付结算业务的核算、银行往来及资金汇划清算的核算、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及年度决算与财务报告共7个内容。每个工作项目下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模块,所有模块均以真实的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和序化,并根据其内容与要求的不同,配备了手工模拟空白会计资料等辅助资料。

5 教材要求

(1) 要依据本课程标准选择或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 教材应将银行会计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组织教材内容。要通过自行编制财务报表,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 教材应图文并茂,针对银行的各项业务的处理程序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商业银行会计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与我国当前金融、会计改革的进程同步,从而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6 教学建议

(1) 要注意银行会计的特点。银行会计学虽然属于会计课程,但是它既与一般工商企业会计有共同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①政策性强;②业务的独特性;③由于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收入与费用项目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地方。因此,银行会计形成了一套从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户登记直到会计报表完成的独特的会计核算体系。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有关金融业务与管理的制度方法来理解会计核算内容。

(2)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系统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注意营造学生愉快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寓教于乐。

(3) 为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商业银行多种多样的凭证格式,体会其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的特点,要利用计算机及投影,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法,保持师生思维的交互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中,注意对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等课程内容的复习、巩固;注意银行会计与其他企业会计在账务处理方面的对比;注意对银行业务处理程序的描述;注意图示法的运用;注意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 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2]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吴谦. 中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策略初探[J]. 中国科技信息,2012(13).

[4] 赵蕾. 浅谈高职院校银行会计教学改革[J]. 商业文化,2012(3).

上一篇:发电技术论文下一篇:栽培管理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