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2023-04-07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双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我院2008年升格为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办学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合作是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一种教学合作模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院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多年来为铁路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为适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要求,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校企合作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内容及课程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没有与企业现场相对接,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毕业后不尽快能胜任实践性岗位,有时企业还需从新进行培训。为此,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联系,通过现场考察、座谈等方式,了解本专业所需的具体岗位要求。根据岗位要求,从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例如:根据铁路线路工、桥施工的岗位要求,增加了“铁路线路构造与修理”、“铁路桥隧构造”、“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等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增加线路工、桥施工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学生学习后,能够适应岗位要求。

二、校企合作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教师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行校企合作的关键。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6人。高级职称12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4人。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专业教师要加强实践经验。为此,学院一方面每年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引进行业内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长期外聘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中实习、实训指导任务。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更针对现场实际需求,学生所学知识更能适应岗位要求。

三、校企合作针对课程改革的探索

多年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习、实训大部分都在校内进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和企业现场情况和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不能真正满足岗位需求。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对课程的改革采取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其中“铁路测量”课程,先经过一学期6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测量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然后积极与企业联系取得现场测量工作任务。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利用2—3个月的时间,完成真正的工作任务。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工作情况,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还使企业节省了资金的投入。“铁路线路构造与修理”课程,把以前的传统章节教学分成几个任务模块,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模块,及时组织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演练。当所有教学任务模块全部完成后,到铁路企业线路上进行真实工作演练。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就业后,不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可直接顶岗作业。

四、校企合作针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原来只有“昆都仑铁路工务实训基地”一个实践场所,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有些工种与企业实际情况没有完全对接,学生技能不能進行足够的训练。近年来,学院积极与企业联系,寻求企业的帮助与支持,校企共建了一条1.5公里长的校内铁路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与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工务段、乌海工务段、集宁工务段等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岗位实训条件,使学生掌握了岗位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五、校企合作针对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探索

毕业生顶岗实习是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可代替企业的岗前培训,为企业节省了培训经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安排6个月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把每年毕业生分别安排在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工务段、乌海工务段、集宁工务段等单位进行。学院派专职专业教师、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实习。通过6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达到了岗位要求,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企业把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安排在本单位就业,大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使学院、学生、企业多方“共赢”。

六、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校企合作还大多停留在学院主动而企业被动的较浅层面上,“校热企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远远没有达到校企双方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互惠互盈的理想状态。高等职业教育本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但当谈及校企合作时,大多数企业的态度并不积极,只是被动应付,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远远不够。针对上述问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将进一步深化校区合作,力争真正达到校企双赢。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院积极与企业联系,出资购买企业废旧设备(能够使用),增加学生实习、实训条件。这样学院可以节省资金,企业也没有浪费,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企业为学院购买实习、实训设备,设备产权归企业所有,学院进行使用和管理。学院除了本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外,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还可以为企业进行一些简单的生产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学院积极与企业联系,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也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职工,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科研的合作,既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达到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已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达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技能人才还相差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学生,为学院的发展而努力。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铁道信号 通信 计算机 铁道工程

1 铁道信号相关概念简介

1.1 铁道信号

要了解铁道信号,先从信号谈起。信号是人们受到某种刺激源的刺激时做出的某种反应或者信息回馈。从铁道信号的层面来说,主要应该是通过声音和影像来表达的。在看到铁道信号灯和鲜明的信号标志时,获取相应的信号;在听到火车鸣笛以及警报提示音后获取信号反应的信息,这些都是铁道信号的具体表现。将铁道信号分为机车信号和地面信号是一種合理的分类方法,通过地面信号发送指令,利用信号机等硬件设备发送给行进中的列车,这就起到了调度的作用。相对而言的机车信号,是铁路信号向司机发出的各种信号。当然在实际信号传送过程中还有信号与硬件设备的通信过程。比如,指挥列车改变轨道行进时候,道岔要接受信号,进行位置变换。综上所述,铁道信号就是通过硬件设备传送实时控制信息,保证列车能够避免事故,安全行驶,铁道信号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功能。

1.2 铁道信号工程

铁道信号工程的概念不难理解,就是通过相应的信号硬件设备,完成安装与调试。实现铁道信号设备的正常工作。目的是通过铁道信号工程实现自动化的列车控制,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实时监控,一旦出现故障或者问题,就马上予以信号通知,采取最恰当的方式排除故障。铁道信号工程节约了人力物力,用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信号,提升了工作效率,可以说,要想保证列车的行驶安全,必须要有过硬的铁道信号工程作为保障。

目前,我国的铁道信号工程建设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例如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等。但是可以通过精密的设计、高质量的设备材料、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铁道信号工程在铁道运输中功不可没,要不断发展,首重安全。

2 铁道信号工程与技术现状与问题

2.1 铁道技术现状

我国铁道信号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在铁道信号的自动化控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自动化的程度不高。对于列车的整体调度和指挥,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来弥补自动化程度不足的问题。这制约了我国铁道信号技术的发展,给铁道运输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可想而知,人工的调度工作繁重,在一些突发情况下还需要人为进行情况判断,做出指挥操作。但这种判断没有完整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无法做到精确。同时人力的大量消耗,也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成本。人力指挥调度工作负担的增重,也提升了错误与故障出现的可能性。所以要不断地致力于铁道信号的发展,提升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从具体的技术层面来说,首先,数字信号亟需发展。数字信号技术课可以通过模拟信号转换的方式,把一些不易传送或者在传送过程中容易产生损耗的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完整地传送与保存。让信号传送更加准确和快捷。其次,铁道信号一体化覆盖程度低。信号的通信应该从列车、调度中转站、地区三方面形成完整的整体,而不是小规模简单的信号传送。只有覆盖程度不断提升,才能让多方协调工作,紧密配合,做好列车安全行驶保障。最后,与计算机网络程度结合度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深度融合到铁道信号传送中来,尤其是分布式的实时网络管理技术。以时间片为单位,对信号进行管理与相应,让铁道信号通信实时更新,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列车行驶的安全系数。

2.2 铁道信号工程现状与问题

铁道信号工程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在铁道运输中信号设备安装范围更广,信号控制不断增强,但是也发生了一些事故,这些事故固然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也值得我们去深思,进而发现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努力改进,提升铁道工程的抗灾害能力。

首先,自然因素的影响。一些自然灾害给铁道信号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难以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地理位置,合理做出预测,提前预估可能发生的常见灾害。同时用技术手段进行防灾害处理。争取避免或者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让铁道信号工程生命周期更长。

其次,铁道信号工程总体设计不完善。铁道信号工程主要是针对信号设备,因此,铁道信号工程的安全性常常被忽视。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在发生突发情况时,信号是采取紧急措施的关键手段,信号无法正常传送,列车无法做出正确的避险举措,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证。所以在进行铁道信号工程的设计时,应该考虑工程的安全系数,保证铁道信号稳定有序工作。

3 铁道信号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首先,需要重视并且会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实时信号传递技术,实现多任务并行处理,让铁路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号能够得到实时的传递和处理,这需要计算机技术的配合。深入细化分析,主要是计算机的实时操作处理技术和网络并行处理技术与信号技术的相关融合。其次,应得到重视并应用的是信号的数字化技术。信号在传送过程中,如果以原始的模拟信号方式进行传送,是无法避免重送损耗的,如果传送距离长,损耗较大将会产生信号失真现象,阻碍铁道信号传送。所以将信号转换成数字化模式,以相应的信号出路期间进行传送,不但可以提高传送速度还可以保证信号的质量。最后,日益改善的现代铁路系统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铁路通信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车站、地区间和列车统一控制的整体化,铁路通信技术的不断改善,以及行车人员对于列车调度的自动化技术,不再只是坚持原有的分散性的控制、单一的性能模式、相对独立的通信信号的传统技术,实现了铁路通信技术的整体化发展,也保证了通信技术更加智能化、数字化。

4 结语

铁道信号在铁道的整体运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铁道运输能够正常平稳的进行,就要提供安全可靠的铁道信号服务。这就需要打造铁道信号工程,掌握先进的铁道信号处理技术。发现铁道信号与工程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解决问题,接受新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应用信号技术。从人员培养与管理上,遵循国际检验标准,科学化工程施工等角度保证信号工程的优质完成。

参考文献

[1] 罗春云.浅谈铁道信号工程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5(23):197-199.

[2] 邸建红,邓晓燕,高静巧,等.铁道信号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62-164.

[3] 贺伟.铁道信号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新通信,2013(14):25.

[4] 周志强.铁道信号技术现状与发展展望[J].科技传播,2013(19):249,256.

[5] 谢保锋.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4(4):86-90.

[6] 闵耀兴,张锡第.铁道信号技术发展的新阶段[J].中国铁道科学,1993(4):1-10.

[7] 铁道信号发展方向及科学管理学术交流会[J].铁道学报,1984(2):118,110.

[8] 李嘉,郭华真,刘春卉.海外铁路工程中信号专业的主要标准和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5(6):90-94.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道路与铁道工程;GPS;航测遥感;GIS

一、勘测设计阶段3S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統GNSS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导航或定位的技术系统。目前国际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的GPS,俄国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等,我国也自主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其中,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技术的最新进展代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1.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

利用航测遥感技术测绘大规模大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地形图,建立数字地形模型,已经成为新线铁路勘测设计的基础数据;遥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综合信息填图已成为绕避地质灾害、确定铁路线路走向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航测遥感技术取代了繁重落后的地面测图工作,改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程序,引起了铁路勘测设计发生了革命性飞跃,成倍地提高了铁路勘测的速度,大大缩短了勘测的周期,提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质量。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在铁路和公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中正得到愈来愈多地应用。将GIS用于铁路和公路工程建设可以保持各种数据的统一、规范,便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GIS和RS结合,可以获得三维地理信息的遥感图像信息,并利用其进行纵横断面分析、坡度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三维铁路和公路工程设计、桥梁设计、景观设计等。

二、施工阶段主要以GPS的应用为主

(一)采用静态GPS建立高精度平面工程控制网

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目前最为广泛的是应用GPS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当前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跨海段长达31.5km,海上无任何自然岛屿,其平面控制采用静态GPS按B级精度的要求施测;乌稍岭隧道全长20km,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其洞外控制也采用GPS技术,现在该隧道已经全线贯通交付使用。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都说明,利用GPS技术进行大型工程的控制测量,不仅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精度需要,而且能够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

(二)通过GPS高程拟合建立高程控制网

目前,GPS高程测量精度较低,主要原因是无法准确获取各点的大地高和高程异常值。较常用的计算高程异常方法是:利用测区里的若干个已知水准点,采用解析内插、曲面拟合等方法确定测区的似大地水准面,进而求出各点的高程异常。数座特大型桥梁工程测量的试验分析表明:在小范围的桥梁工程区域内,当地形较为平坦时,利用2~3h的GPS静态观测成果,经过拟合计算,可获得二等精度的高程成果;而利用1~2h的观测资料,可获得三、四等精度的高程拟合成果[9]。

(三)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工程放样

GPS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除了建立施工控制网外,近年来随着RTK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工程放样中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放样的计算工作量和外业观测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工程施工中,利用RTK技术直接放样点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定线放样、纵横断面测量、地形图测绘以及工程变形监控中。在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和苏通大桥的施工中,施工单位采用RTK技术进行宽海域的桩基施工三维定位测量,不仅解决了超长距离施工定位的难题,而且提高了测量定位的精度,通过专门研制的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还可以实现测量定位的自动化,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四)GIS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

GPS在道路与铁道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已很普遍,而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较少,但也有成功应用的实验。例如,以深圳地铁变形监测数据和各种图面资料作为信息源,利用GIS软件及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GIS的地铁变形监测管理分析系统,并应用于地铁施工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营管理阶段3S技术开始得到应用

(一)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

大型工程结构的变形监测,一直是道路与铁道工程运营管理阶段的重要课题,目前,利用GPS技术正在成为变形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虎门大桥GPS(RTK)实时位移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整桥3个方同的x,y,z位移和大桥的扭转角,并能对各点的数据进行记录回放[11]。GPS监测大桥位移的实时性和高采样率的数据为大桥的状态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大桥的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大桥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遥感技术开始得到深入认识并开展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利用航测遥感技术完成了大量的既有铁路复测和地质病害调查工作,对成昆、宝天、宝成等10余条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路基、地质病害较严重的既有铁路重点区段和重要工程进行了遥感地质病害调查,从而为铁路工务管理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GIS在铁路公路的养护管理中正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十年来,铁路部门先后完成了哈尔滨等多个铁路局20 000多公里既有铁路复测和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建立了先进的工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由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研制的基于GIS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铁路设备管理,管界图、综合图、速度图、大桥略图等17个子系统,涵盖了铁路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目前已在乌鲁木齐、北京等多个铁路局得到推广应用,为工务系统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第3l卷(l).

[2]李小勇.GPS在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设想[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5,(4):14-17.

[3]胡志贵,韩改新.航测遥感技术在铁路建设中的应用与开发[J].铁道勘察,2006,(5):16-20.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铁道信号 运输管理 技术管理 运输系统

1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推动铁路运输系统的建设是当前发展铁路运输,扩大铁路运输范围的直接途径。本文主要探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信号管理技术的发展问题。一方面,铁道信号管理作为当前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铁道信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铁路运输的安全性能。近年来,多起铁路运输事故都是由于铁道信号出现问题,导致事故发生。因此,优化铁道信号管理系统,提高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铁道信号管理也需要改变传统的信号管理方式,转向信息化的集成发展。在此背景之下,优化铁路信号管理系统,能够有效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同时符合当前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文章主要通过对当前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以期能够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综上所述,在分析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优化方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三方面的概念,即铁路运输系统的组成,铁道信号的作用与铁道信号的重要性。

1.1 铁路运输系统的组成

当前铁道运输作为我国主要的运输和交通方式,无论是客流量还是物流量不仅数目庞大,同时基础量也比较大。因此,对铁路的监控与运行管理是保证铁路安全运行的首要条件。我国铁路运输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运输部门和铁道工种,并且具有独立的管理机制,组织措施和沿线运输的特点。铁道工种主要负责铁道维修,护理,建设方面的工作内容,是维护铁路,维护列车的重要部门。本文主要探讨铁道运输系统的内部结构。首先铁道运输系统主要由三个部门组成,即列车控制,列车编组和列车调度。列车控制系统作为铁道运输系统的中枢神经,主要由车载和地面两个要素组成。地面是对列车所需要的数据的基础计算,而车载则是对列车运行的高级运算,通过媒体设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判断处理,从而达到控制车速以及列车制动模式的生成,主要起到对列车运行中的问题检测与监控的作用。当前铁道运输中枢系统不仅能够实时,连续的监督列车运行速度数据,同时能够有效的对列车超速问题进行防护,实时跟踪列车方向,充分发挥计算机在铁道运输中的辅助功能,达到了信息共享的无缝衔接,管理控制的一体化和运输管理的智能化。相比于传统的铁道运输控制系统,智能化的铁道运输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铁路资源的循环利用,铁道运输的安全性和管理水平。

1.2 铁道信号的作用

铁道信号作为网络信号的一种类别,同时也是信号,联锁和闭塞设备的总称。信号的解释具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就广义的铁道信号而言,能够调动听觉,视觉的信号指示,都称为信号。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红路灯,路标和告牌指示等都属于视觉信号;听觉信号主要表现为鸣笛,医院救护车和警车出警时的警报声,都称为听觉类型的信号。而狭义上的信号,则分为移动信号和固定信号两种类型。铁道信号是铁道运输系统中,控制系统中的一环,是铁道系统组织,指挥和控制列车运行,保证列车安全,提高列车运行效率的重要技术设备。铁道信号作为信号的一种,在具备广义与狭义解释的同时,也具有复杂的操作系统,即手动,自动和远程控制三方面的内容。而铁道信号主要由地面信号和车载信号两方面的内容组成。顾名思义,地面信号是在铁路运输的各个节点的指示,是对列车方向、速度等基础数据的统计,是对轨道的整体把控,从而保证列车的平稳运行。而车载信号则是对列车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对列车内部温度、环境、列车当前热度,散热情况等内容的显示,为保证列车安全起重要作用。

1.3 铁道信号的重要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信号的指示,离不开信号规则的约束。相似的,铁路运输中也不能避免信号的作用。信号不仅能够有效的规避可能出现的危险,同时也能够保证基本秩序的维持。因此,虽然信号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但是信号的作用是相同的。一方面,铁道信号的存在能够保证铁路运输的秩序,控制列车与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运行路程,避免发生意外。另一方面,通过铁道信号的指示,能够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危险,减少指令之间的传输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推进铁路事业的发展。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铁道信号的在过去铁道运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铁道运输中最重要的技术设备之一,铁道信号无论是在对列车的指挥运行,列车的安全性能保障,列车运输效率提高,还是降低铁路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方面,减少建设成本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水平的提高,铁道信号的发展也需要摆脱传统的信号指示方式,实现高度自动化。从而有效的提高列车风险规避能力和指令传递速度。但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国铁路起步较晚,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客流量与物流量势必会呈直线增长的趋势,为铁道运输带来较重的压力。因此,优化信息时代下铁道信号管理系统,加快铁路运输效率,仍然是当前铁路发展的首要问题。

2 铁道信号技术现状

铁道信号技术一直是铁道运输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在上文中我们探讨了铁道信号的重要性。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决定了我国铁道运输的布局和数量。一方面,铁路运输在我国起步较晚,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化仍然是当前铁路事业寻求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铁道信号作为铁道运输系统中最為重要的一环,铁道信号的建设工程也需要向信息化发展,提高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的发展。因此,在对铁道信号管理系统进行相关优化与提高之前,需要我们对当前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2.1 铁道信号技术方面

2.1.1 信号指示含混不清

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第一大运输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同时也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出行能力。在我国,铁路的主要承载有客运和货运两种类别,但截至目前,铁路客运与货运的运输并没有进行良好的分流,不仅增加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同时也会导致运输延误,停运等现象。而针对信号系统的混乱则是在客货运为分流的情况下,铁道信号保持客运和货运的指示灯相同的颜色的状态,导致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运输瘫痪的现象,对信号指示意义不能够进行快速的区分,从而影响我国铁道运输的发展进程。

2.1.2 信号指示简单,缺乏灵活性

铁道信号作为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反映的工具,不仅需要有灵敏的反应,同时也需要有准确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当前的铁道信号方式中,信号的表现形式过于简单。一方面,固定的显示方式有利于保证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工作人员意识反应的养成,从而能够快速的处理当前信号问题,保证铁路的平稳运输。另一方面,固定的铁道信号方式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列车状况时,会出现警示不清,人机对接失误等问题,导致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列车调度时间增长,从而降低列车运行效率,增加时间成本。因此,在信号指示灯系统的管理中,应该尽可能的完善用以指示灯的可能出现的情况。

2.1.3 铁道信号工程的安全系数较低

随着铁道运输能力的提高和铁道运输的范围扩大,我国每年铁路运输客流量持续增长。因此,保证铁道运输的安全性能是对国民初出行保护的基础保障。截止目前,我国发生的铁路运输事故案例就有很多,影响较为恶劣的有2010年,由于强雷电暴雨天气的影响,铁道信号无法接受,导致D3001动车多次滞留在途中,不仅推迟了运输时间,同时也导致该路段的所有列车延误。在2001年,发生的D301与D3115动车追尾事故,同样也是由于雷电电气对铁道信号的干扰,导致铁道信号无法及时检测出运行故障和道路情况。因此,在对铁道信号工程建设问题中,需要对信号体统进行多方面的检测,例如设计标准,制造水平,职工质量和运营效果等方面,在经过多方面的尝试和测试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2.1.4 铁道信号设备的优化与改造速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设备产品的更新速度也逐渐提高,以满足设备本身对资源的平台共享。因此,在铁道运输信号管理设备中,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数据库来保证铁路运输中的安全性能。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平衡,科技手段的先进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一方面,传统的调度指挥方式仍然受用于大部分地区,通信信号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无法和发达地区的通信信号产生良好的对接,导致出现对接错误与对接无反应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对铁道信号工程的建设中,在部分地区容易遇到施工时间受限,施工难度较大和信号干扰较多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之前,要全面的考虑问题,深入实地考察,精心设计施工方案,保证铁道信号工程的顺利实施。

2.2 铁道信号管理方面

就当前铁道管理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漏洞。一方面是铁道管理水平较低,影响铁道运输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是铁道管理较为分散,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低。这样的管理现状在很大成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铁道运行管理系统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系统,受地域之间技术发展的影响,导致各地之间铁道运行差异较大,尽管目前铁道检测设备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局限性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导致在铁路运行系统中,大部分信息不能有效及时的进行处理。因此,我国目前的铁道信号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水平的不均衡导致铁道整体运行系统无法提高运行效率,从而降低铁路效益。

2.3 铁道管理人才方面

我国当前铁道运输方式仍然处在半自动化状态,因此,运作方式的落后与管理人才的不足成为我国当前铁道运输发展的瓶颈与阻碍。一方面,铁路信号管理人员对当前的新技术,新理论认识不足,导致在运行中,对信号指示含义认识不清,不能及时的发现故障,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使先进的运输设备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用。另一方面,铁道信号是铁道运输系统的中枢神经,具有一定的自控手段和调节能力,工作人员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清晰的了解操作模式与操作方式,以便与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素养。

3 铁道信号管理技术发展展望

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基于当前科技发展的水平,以解决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现状问题为优化的主要方式,提出关于当前铁道信号管理技术发展方向,制定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优化更新的具体目标,以期能够达到铁道信号管理技术发展的最优化。

3.1 进一步强化铁道信号管理系统安全性

当前铁道信号系统的信息化已经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保证计算机控制下的铁道信号管理系统的运行安全,保障安全,可靠,不间断的持续性运行是当前信息化铁道信号管理系统的基础。一方面,在铁道信号技术管理系统中,保障铁道信号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首先要做到在全时段中的正常列车调度,在列车运行之前,做好列车常规检查,以便于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展列车运行问题,及时性进行调整和维修。另一方面是在信息传递方面,做好列车上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平稳运行提供条件。铁道信号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在对铁道信号管理系统的要求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提高,保证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3.2 不断应用新技术提高运行效率

在铁道信号管理系统中推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加快铁道运输效率,同时还能够增加信息化技术在铁道信号管理系统中的覆盖面,从而对铁路信号管理系统提出全新的要求,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保证列车的平稳运行,实现通信、信号一体化。其次是由地面设备控制转向以列车为主体的独立控制,从而提高铁道运输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列车的载重,另一方面是提高列车的通过密度,来减缓区域地段的客流压力。达到推进铁路事业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铁道运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铁道信号管理技术随着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新型管理技术已经代替原有的信号管理系统,相较于传统的铁道信号管理技术,新型铁道信号管理技术具有高度信息化,安全性能高,运行效率高等特点。因此,优化铁道信号管理技术,是推进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郑欣.浅析铁道信号要点施工管理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8):121.

[2] 安亚松.铁道信号联锁设备的故障诊断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9,21(5):156.

[3] 王玲玲.铁道信号电缆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5):27,29.

[4] 胡春輝.铁道信号施工管理技术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8):119-120.

[5] 罗春云.浅谈铁道信号工程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5,34(23):197-199.

[6] 张平利.铁道电务施工及信号技术长远发展探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7):295-296.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将决定课程开发的方向和课程建设步骤。开发出一个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要根据社会需要对专业人才规格定位, 分析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素养, 构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与现有教学条件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要以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出发点, 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要考虑市场和科技的发展对岗位内涵和外延的新要求, 把握岗位群职能变化对知识结构新要求, 适应学生能胜任多个岗位对综合性较强的智能结构的新要求。

2 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第一线技能型人才, 课程体系应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 以能力为本位, 把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 首先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分析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 确定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然后根据核心技术和职业技能课程的需要, 结合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 设计基础课程和特色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紧紧瞄准市场的需求的变化, 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3“221”模块式课程体系开发

“221”模块式课程体系开发分为三个阶段, 即课程需求调研、课程模式分析和课程开发制定三个阶段。

3.1 课程需求调研阶段

课程需求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

性工作, 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 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

通过对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了解它们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课程内容在工作中的实用性以及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同时对开设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了调研, 并听取了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意见, 研究分析课程理论发展的情况以及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编写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调查问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发放, 共收回问卷25份。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调研初步提出的专业课程都应该开设, 并建议《铁路桥涵》应包含公路、铁路两个方面的知识, 认为专业相关课程应设置《结构力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高速铁路》、《工程监理》、《特殊路基施工与处理》、《工程爆破》、《交通工程》、《水力学与桥涵水文》、《城市轨道概论》《新型轨道结构》等课程。

对学生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应较好地培养测量能力、试验操作能力、CAD运用能力、现场技术指导能力、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工程概预算编制能力等, 具有一定的试验计算分析能力和工程招投标主要文件编写能力, 次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等。

3.2 课程模式的分析阶段

课程开发模式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适应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 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 (群) 职责和任务, 结合生产实际, 明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归类时不管是技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 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根据调研成果, 结合课题组对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等院校的走访, 课题组深入探讨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分析专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并确定了支撑本专业培养目标的“221”模块式课程体系。

3.3 课程开发制定阶段

课程开发是整个模式的核心部分。这一环节主要是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在此, 要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 组织课程内容, 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

课程制定需要系统设计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 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 要统筹规划, 处理好传承与扬弃、引进与借鉴的关系以及各任务间的逻辑关系。根据“221”模块式课程设计思路, 制定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221”模块式课程体系包含2个基础模块、2的专业模块和1个实践模块。2个基础模块分别是基础素质和基础技术模块。基础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 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职业素质、职业指导等;专业基础技术模块是服务于专业核心课需要开设的专业技术课。也是对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宽泛而针对性的准备。2个专业模块旨在满足岗位核心能力需要, 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 课程设计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培养。开设了7门核心技术课程, 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1个实践模块旨在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等训练, 以满足第一线技术工作实际需要。

“221”模块式课程体系要求应通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方式的实施教学。

4 结语

根据深入调研分析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内容开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出系统的安排。“221”模块式课程体系对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应铁路建设的需求, 从事铁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证也为其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

摘要: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为了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课题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思路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并深入了解路建设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 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制定了以2个基础模块、2个专业模块和1个实践模块的“221”模块式课程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能力本位,模块式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

上一篇:高速铁路概论论文下一篇:高速铁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