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化论文范文

2023-03-19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国,媒介承担着喉舌功能,却是依靠市场生存的,这决定了媒介的娱乐狂欢的不自觉定位。通过媒介传播内容管理的制度完善以及媒介运作中的相关机制的改善对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宏观调控新闻功能,完善新闻价值体系

新闻功能是一个价值体系。当前我国是处在一个数字化、工业化合传统农业发展的并存的状态下。这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状态下,新闻也应该是多元的,这样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国家来说,要调控新闻不同功能的发挥,对于弱势的群体,应给予制度上的倾斜,如经费宽容等,以保证其影响力,确保整个新闻内容的均衡发展以及功能的完善。同时规范新闻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媒体的健康发展。

第二、媒体管理制度创新,防止娱乐化向低俗化发展

首先,应进行用人制度的创新和改良,确保高素质的新闻从业队伍。这是根本的提升新闻质量的有效措施。新闻工作者要严格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基本规律,提高精品意识,加强新闻的深入报道,积极引导受众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次,应进行新闻传播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监控队伍和低俗化监控的机制,鼓励受众对低俗化报道的指出,将低俗化投诉指数引入新闻部门业绩考核,以及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业绩考核的一个方面,这样就将低俗化作为一个新闻报道的红线在新闻行业中得以树立,使得新闻作为有价值的事实信息这一最基本要求得以坚守,确保新闻娱乐化适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三、适宜、适量和适度

1.适宜性。新闻报道针对国家政策方针、国计民生、一些灾难等等一些严肃的新闻事实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而这些是不能拿来娱乐的,在一些严肃问题的报道上,比如教育、交通等涉及到公共事务方面的问题以及国际大事等,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是要报道事实,提供精准的信息,承担媒体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人文主义关怀。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国内新闻报道的重点聚焦在政府指导抗震救灾的新闻事件上;聚焦在抗震救灾中众多的感动国人的英雄事迹上;聚焦灾害在的困难群众以及各方同胞的支援上。同时,为人们提供第一时间的灾情报道以及灾区现状,全国形成一种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心系灾区的社会氛围,这起到了巨大的新闻宣传作用,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在这次新闻报道中所承担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值得肯定以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2.适量性。在新闻节目中,如果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在数量上超过严肃新闻的数量,势必会削弱新闻媒体监测环境、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从而加强了受众浮躁的心态,在这个虚拟的新闻娱乐环境下,新闻媒体和新闻的受众选择或者接受新闻的思考方式也会被扭曲,即从娱乐化的视角去看待新闻。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是一档“浓缩报道,探知社会最新动态”的新闻节目,将重点放在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上。节目主要信息集中在“天天头条”“天天两岸行”“天天焦点”三个板块,主要传播国内外、两岸三地的重要新闻信息,同时在节目中会时而穿插一些对于一些国家元首的隐私揭露以及一些娱乐化色彩浓厚的新闻报道形式,但这种具有鲜明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的穿插,所占比例并不大,在不影响受众接受重要新闻信息的基础上,还起到了放松受众接受新闻的紧张程度的作用。这种穿插是十分恰当的,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成效。3.适度性。主要是指处理硬新闻软化问题的度。新闻报道借助娱乐化的包装,适当增加了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以及人情味,刺激了受众的接受兴趣。但是,另一方面则显示,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功能被过度强化,那么新闻娱乐化则呈现出“失度”以及真实性丢失的现象,导致新闻、娱乐的错位。因此在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上要注意:第一,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上,挖掘受众的关注点,把握受众欲知、应知、乐知而又不知的新闻事件,从而吸引受众,不要一味的讨好受众。如中央二套的《全球资讯榜》节目采取分类排行榜的方式将每天发生的重大新闻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将每天好看、有趣、轻松的新闻穿插在各个排行榜中带给受众,这就是在坚持新闻真实权威原则下,适度的将一些硬新闻软化而又不低俗化,从而取得良好收效的成功范例。第二,社会责任心。媒体在满足受众娱乐化心理要求的同时,更要遵守高尚的趣味引导责任,正确引导社会的文化氛围。第三,将品味融入到个性之中。一个节目要有自身的个性以形成其独特的品牌效应,同时在追求个性的同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品味,防止陷入媚俗的误区。

新闻娱乐化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出现并且持续升温已经不是偶然的现象了。我们应该注意到,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改变传统新闻说教以及生硬的播报形式,同时,促进新闻媒体重视受众以及改善与受众的互动性,拉近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从而增加了新闻的有效传播,以及扩大了受众吸收新闻的空间;另一方面,新闻娱乐化一旦过度,就可能形成新闻泛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从而造成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受众思想的简单化,这将可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如何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度”就成为探讨新闻新传播方式的重要方面。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2篇

(辽宁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海州分局,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用地也随之增加。城市规划、测绘与土地资源利用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城市规划,会为城市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测绘成果,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坚强的保障。本文就主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城市规划现状以及如何合理规划、测绘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测绘;资源利用

引言:随着经济发展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周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提高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价格上涨。城市规划应该着眼于大局,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发展,并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规划方案。而合理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对城市区片的测绘,其是城市规划的主要部分,城市测绘包括城市基本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等工作,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城市基本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在分别具有自身特点的同时,具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城市、地籍及房产测绘时城市建设中具有交叉的三大块,城市测绘数据主要是反应城市地表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素的特征、形态、位置、大小、分布、类别、名称以及其它的重要信息。

一、我国目前城市规划、测绘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 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测绘现状不协调。目前来看,我国关于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较之完善了,可以说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已经得到了法律保障。但是就具体的规划情况来看,其与测绘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两者衔接不够恰当充分。这不仅使得城市规划无法参考目前最新的土地資源利用、数字城市信息,也使得城市规划工作较为落后。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是由专门的规划部门负责的。具体的操作流程就是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制定好城市规划方案,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好土地管理规划方案,测绘部门提供基础的最新测绘成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对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有很强的要求。因为一旦两个部门在规划中缺乏交流,进而出现了口径不一的情况,不仅会阻碍城市规划工作,还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

2 测绘的不合理性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促使城市用地面积大大增加,测绘工作是使用土地的坚强保障,往往现实生活中,测绘以大为主,以至于出现了土地供大于求的现象。由此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利用率偏低,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3 集体土地测绘以大为主现象导致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城市化进程下,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等都需要土地资源。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下使用的耕地就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城市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但我国对土地的管理方式以“节约集约”为主,往往有些用地企业,为追求企业形象不惜多投入,维护自己的“面子”工程,其实往往没有必要,而测绘部门缺少对土地管理的认识,意味满足企业的要求,导致现有土地尤其耕地逐步减少。最近几年,城市建设出现反向扩张的趋势,城市建设趋向于外延发展,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而有些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关停、闲置,对土地,尤其耕地来讲,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4对基础测绘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过度的追求经济建设,忽视了基础测绘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基础测绘的意义认识不够深远,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编制基础测绘规划,更没有将基础测绘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至于信息化建设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一些地方测绘法制建设滞后,未制定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加上政府缺乏对基础测绘的有效宣传,致使大众没有认识到基础测绘的作用,基础测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城市规划测绘和基本测绘的应用范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1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建设应该切实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土地资源情况,在适度的原则下合理开发。在实现土地资源有效保护的同时,又可以助力城市建设新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双赢局面。除此之外,土地建设不应该仅仅考虑当前利益,而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合理规划利用。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在未来,我们的后代会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工作,它为城市规划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是城市各项用地和建设项目定点、放线的基本手段。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各项规划、建设工程的设计质量和进程。优良的城市测绘成果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基础、城市建设效益的可靠保证、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必备条件。

2加大基础测绘的应用服务范围。大力推动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拓空测绘应用服务范围,推进大,中比例尺等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努力开发网络地图,导航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公共产品,加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统计地理信息平台,公共应急地理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深层次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3 测绘工作对城市布局的意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周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建设不仅仅要考虑资源利用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建筑景观是否符合美学特征,测绘工作就应考虑其布局的合理性。让人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对城市的归属感。

三、测绘工作与数字城市建设指导未来发展

随着国家“十三五”的发展进程,数字城市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良好的测绘基础,对数字城市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可以指引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推动城市建设有序发展。

结语: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地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保证人们的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城市的合理布局,规划的可行性都离不开测绘基础,在土地资源日渐紧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测绘,合理利用,为大家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目前来看,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城市规划测绘事业的城市测绘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测绘与土地资源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只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的完善,真正将发展的方向调整到城市测绘上来,就一定可以助力城市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新云 浅谈测绘项目管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3篇

2015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高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 “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 这就对高校搭建精准就业工作模式、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就业帮扶工作体系, 不断丰富精准就业的工作内涵, 对推动高校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满意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毕业生就业观念保守, 就业观念引导效果较差

受父母意愿、对自身定位不明确, 社会实践经验缺乏、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偏保守, 就业选择呈现单一化。从经管院近五年学生就业意向选择来看, 学生就业首选考研, 其次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 最后才会选择企业就业。从就业地域来看, 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就业, 只有少数同学选择去基层就业。还有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2.2 就业市场拓宽性不宽, 专业对口度不高

由于学校就业部门与用人单位对接联系, 尚未完全实现从“单位找学校”到“学校找单位”的工作理念的转变, 来经管院招聘单位集中于省内企业和农林牧企业, 就业市场不开阔, 呈现单一化, 这不仅难以满足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 而且专业对口度较低。

2.3 就业指导工作专业性不强

高校就业指导要强化目标导向, 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 了解学生就业意向, 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学校缺乏大数据系统的支持, 缺乏系统的就业市场数据分析, 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缺乏及时深入的了解,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不能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有效调整就业指导策略, 往往只是根据主观意志或传统经验开展工作。

2.4 就业指导工作个性化不足

由于缺乏大数据系统的支持, 在就业指导中针对学生性格、能力、兴趣以及特长进行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的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还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学生在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下, 往往会出现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就业方向不明确, 就业过程中过于被动和随意的问题, 进而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产生迷茫, 这就导致劳动力市场人岗需求产生不匹配, 出现用人单位“招工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温度差”现象

2.5 就业帮扶机制建设不完善

帮扶对象主要集中在“显性”困难层面的学生, 如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女性毕业生、对“隐形”困难原因如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等导致就业困难或则容易受到忽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 没有形成足够精准精细的帮扶措施。

3 构建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模式的路径研究

3.1 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

3.1.1 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建构全员参与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形成学院党政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系主任和就业辅导员分工负责体系, 注重用人单位对教学培养的反馈意见, 把就业工作延伸至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实习实践等多个环节, 建构全员参与、动态化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 确保人才供给的数量、结构适时调整, 人才供给质量不断提高。

3.1.2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继续巩固和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地位。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巩固和拓宽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校园招聘的优势,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网络、传媒等平台积极联系专业相关度高的企业, 走访校友单位、联系行业协会等形式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园招聘。学院领导、各系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业务关系, 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 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 扩大就业信息渠道来源;与常年来院招聘的用人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长效机制, 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意向, 建立实习、就业一条龙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的平台。

3.1.3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 积极构建“互联网+精准就业”的工作格局, 根据具体岗位要求和学生兴趣特点, 以传统就业信息网站为基础, 不断完善就业网站的板块设计与信息更新, 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发展为抓手, 形成就业信息发布主渠道主平台, 做到就业信息实时全天候全覆盖, 确保就业信息多渠道第一时间有效传递到学生中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达到既满足学生需要、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传播效果。

3.2 构建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

3.2.1 打造校企合作暑期实习+专业技能竞赛的实践平台。

经管类专业尤其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在专业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资源,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践, 让学生提前深入行业生产一线, 了解行业特点和岗位工作内容, 根据行业和岗位需要, 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我们要通过开展寒暑期实习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准确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应聘合适的就业岗位, 尽快做到毕业生和企业的人岗需求匹配, 我们还要联合企业举办一系列专业竞赛, 通过这一系列的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

3.2.2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引导+咨询疏导+考试辅导”的精准指导模式。

通过邀请校外专业人才为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开展模拟招聘活动、优秀毕业生讲授就业经验、“致家长一封信”搭建校企、家校沟通交流平台, 开展“简历问诊周”和面对面约谈咨询等活动, 为毕业生提“一对一”的咨询辅导;举办经验交流会、专题辅导讲座, 提升学生考试技能。

3.3 构建精准的就业帮扶体系

3.3.1 准确把握就业困难学生信息。

实现就业指导精准化, 就必须关注就业困难学生, 充分依托毕业年级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等就业工作队伍, 深入学生宿舍, 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摸底, 建立健全未就业及就业困难学生档案, 一对一认真分析掌握就业困难原因。

3.3.2 制定就业帮扶行动计划, 强化就业援助。

为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毕业, 学院制定《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精准帮扶行动计划》, 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就业援助, 有效解决不同困难类型毕业生的实际问题。针对就业能力不足的同学, 积极提供就业咨询、开展就业技能专项技能训练;针对女生就业, 加强就业观念引导, 树立就业信心, 组织女生专场财务会计类、管理助理类招聘会, 根据学生意向推荐就业岗位;针对家庭经济困学生, 发放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

摘要: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民生”工程。精准帮扶大学生就业,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结合学校就业指导实践经验, 分析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体系与就业帮扶体系, 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与指导,精准化

参考文献

[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2] 王美丽.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 2016 (6) :84-88.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龙文化;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引言:鉴于龙文化的覆盖面甚广,而且龙文化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龙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龙文化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对提升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的过程之中,作为教师,需要把握本校学生的所在年级以及对小学校园文化的理解情况,这样就能够将龙文化与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适时引入符合学生三观的龙文化,能够极大提升龙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能够为今后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建议。

一、龙文化的演变过程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

龙文化具备具体形象、贴近生活的显著特征,那么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举出龙文化的案例,让学生们能够从具体的案例中感受到龙文化是无处不在的,而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需要以一种较为吸引的教学模式,教师有效的利用龙文化,具体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龙文化的案例中,产生对龙文化的认识与感悟,也就是说案例的列举,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有助于创新学习的模式

以培养“社会政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与目标,具体以民俗村为例,民俗村作为社会实践课程的主要场所以及举办地,能够让学生们体验到当地的悠久的文化历史,并在体验之后能够让学生们深有体会,那么我们能够看出创新学习的模式,就是当前龙文化促进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形式的创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课程之中,以感触加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龙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意义。我们能够看出今后的教育教学主要是从龙文化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开展。本篇文章旨在为龙文化以及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1]。

二、基于龙文化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落实规划,加强管理

学校需要落实规划,加强管理,教师可以丰富学生们对龙文化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带领学生家长参观丰富学生对龙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作为教师,这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带领学生们欣赏龙文化,就能够让学生们感受这些湖光山色,这一类的教学可以说,其优势在于充满画面和情感,比如,以“腾飞的祖国”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对神舟飞船的发射,能够感受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进步,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丰富学生对龙文化的认知与情感等的体验,我们能够看出这一则新闻能够让学生们模拟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那么这就是一种对祖国的认识与情感体验,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带领学生家长参观丰富学生对龙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体验,是将龙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充分结合的渠道之一[2]。

(二)加强投入,改善设施

政府加强投入,改善设施,需要加大地方资金的投入力度,形成长效机制课堂上,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当下的龙文化,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历史职责,重视学生家长的意见,因为学生家长的意见在的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的观点与看法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在教师对龙文化进行介绍的时候,学生们就能够对龙文化有着不一样的认识与体会,并为学生们提供对应的设备以及资源,以供学生们深入理解当地的文化,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龙文化进行理解。

(三)强化领导,完善机构

学校需要强化领导,完善机构,教师需要结合龙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并突出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龙文化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从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挖掘时政资料的内涵,选择恰当的龙文化。从网上下载地方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结合当下社会大众热议的龙文化相关话题,将其在上课的时间内进行案例交流会,就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由此可见,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乡土特色就是龙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增加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

学校增加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教师需要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这些龙文化的活动之中,具体包括走访当地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对其进行询问,就可以通过真人真事,了解更多关于人民群众与龙文化的故事,从而深化自己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另外政府需要为龙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设备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支撑,为今后形成龙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结合长效机制作出贡献[3]。由此可见,加大投入,形成长效机制,是将龙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充分结合的渠道之一。

(五)校园内要设置醒目项目文化标志

学校的规模越大,其中蕴含的校园文化设施种类也日趋丰富,独特的校园建筑群体,往往能够让学生们印象深刻,而学校需要在校园内设置醒目项目文化标志,这样能够让学生们重新认识龙文化,学生就能够对校园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

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深刻挖掘龙文化的深刻意义,本文立足于龙文化的演变过程分析,进一步论述基于龙文化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具体从以下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为落实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投入,改善设施

、强化領导,完善机构、增加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校园内要设置醒目项目文化标志,以此实现基于龙文化以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 龙文化精神孕育百年老校新发展——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龙文化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J]. 现代教学, 2020(12):0003-0003.

[2]刘甫晟. 龙文化的异化及校园文化的同质性改造研究——以贵州高校舞龙课程为例[J]. 2021(2018-6):226-227.

[3]周义龙. 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9):0003-0003.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宪法司法化解释是国际发展趋势,我国正在进行国际化进程,宪法司法化解释也是大势所趋。文章以宪法司法化为写作对象,介绍了宪法司法化的含义、基本条件,指出了我国在进行宪法司法化中存在的一些障碍。

关键词:宪法;司法;解释

一、宪法司法化的含义

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作为法院审判依据,直接参与审判。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除了可以适用部门法规定外,还可以直接援引宪法条款规定,判决当事人应当承担宪法责任或者其他部门法责任。宪法司法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宪法司法化所引用法条必须是宪法法条,引用目的只能是为了进行判案,而不是去否决其他部门法的规定。

第二,宪法司法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权利。在部门法没有规定而宪法有原则性规定的时候,可以适用宪法原则性规定。由于宪法大部分规定是原则性问题,而部门法对于原则性问题规定甚少,在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部门法往往不能发挥保护公民的作用,只有宪法才能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法院可以对宪法进行解释。在我国宪法适用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对宪法进行了解释,例如齐玉苓案件。宪法司法化必然规定只有审判的法院才能够将宪法原意与实际案件紧密结合,恰到好处地使用宪法进行解释,更好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同时还可以避免宪法被扩大化解释或者缩小化解释。

二、宪法司法化的基本条件

(一)得到明确的授权

宪法司法化的前提是有一门存在的宪法,而且必须是明文的宪法。在进行宪法司法化过程中,牵涉到司法权的适用范围,而对于司法权适用范围,我们可以适用法无规定则禁止原则。在适用宪法的时候,必须具有成为法的明确规定方能使用,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则禁止使用。

(二)解释规则明确

在法院进行宪法司法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部门法的规定与宪法的规定相冲突的情形。针对这种状况,做好解释工作是宪法进行司法化的基础。在法院进行审判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两者相冲突的现象,法官可以根据案件作出具体的判断,但是法官的判断必须符合宪法的精神,在法律同宪法精神明显抵触的情况下,必须适用宪法的规定。如果法官采取部门法的规定,则忽视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是对宪法的藐视。

(三)权力分立与制衡

在适用宪法司法化的过程中,必然损害到立法机关的利益。因为立法机关是法律的制定者,而宪法否决了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必然造成宪法的使用者与立法机关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宪法司法化活动,进行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势在必行。

(四)拥有解释共同体

在司法活动中适用宪法是各级法院所拥有的权利,而不是个别法院拥有的权利,否则宪法的司法化也是一种狭义上司法化。为了更好地使宪法能够司法化,必须在法院之间建立解释共同体,使得宪法的解释具有普遍性,保证宪法的安定,保证人民对宪法的信仰。防止出现严重的价值观冲突,对我国的法律制度产生质疑。

(五)具有良好的法官队伍

法院进行宪法解释的时候,实质上是法院的法官在对宪法进行解释。法院法官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着宪法解释的优劣。在当前社会,我国社会对法官的认同感普遍不高,让法官进行宪法解释存在着公信力的问题。为了使宪法司法化可以得到落实,建立一支高效完备的法官队伍势在必行。

三、我国宪法司法化的障碍

(一)我国对法律解释实行集权

对宪法进行司法化,可以弥补宪法的漏洞,使得各级法院可以公正地审判案件。在我国,对宪法的解释主要取决于法官,而法官与法官之间可能存在的宪法认识不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西方可以采取先例原则进行解决,而在我国并没有这样一个原则。为了使宪法可以更好的司法化,笔者认为可以由审判委员会进行决定。

(二)既有条件不成熟

宪法司法化实质上赋予了法院一项至高无上的权利,法院可以利用权利对我国的各个政府机关进行违宪性审查。但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违宪审查与法官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在当前,我国法官的素质普遍不高,人民对于法律的信任感普遍不强,司法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以上的种种现象都对宪法的司法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三)宪法司法化不符合社会转型期的要求

宪法司法化是由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法院作出的。社会上出现的争议焦点,重大议题都是通过法院进行最终的判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利益冲突不断,使得法院对于宪法的解释很难使群众信服,不利于宪法司法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松有.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从最高法院的一个批复谈起[N].人民法院报,2011-8-13.

[2]胡锦光.论中国司法审查的空间[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上一篇:全球化论文下一篇:植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