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论文范文

2023-03-19

全球化论文范文第1篇

从全球化的外部条件来看,当代全球化基本建立在三个不容缺失的外部条件之上:

其一是建立在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全球信用体系以及包括互联网、物流网络在内的基础设施之上的资本主义全球市场。这个全球市场不仅通过价值链、产业链的分工将各个国家紧密地链接在一起,而且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对各个国家主权施加强大的压力,以迫使他们接受同一种规则体系。全球化的扩展最直观地表现为全球市场的扩大,产业分工的国际化以及各个国家与全球市场的紧密联系。

其二是建立在美国全球帝国霸权基础上的全球安全体现。全球化离不开安全体系的有效运作,主要航道安全谁来维护?地区和平乃至全球和平谁来维护?尽管二战以后的联合国模式卓有成效,但这种全球化所需要的巨大的公共安全服务仍然是霸权国家提供的。在苏联解体之后,尽管以中国为代表的崛起大国正在积极地为全球化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但最主要的安全还是依赖美国的霸权,尽管这种霸权通常也是对全球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威胁。尽管世界仍然可以通过大国的均势来维持和平,但过去的历史却让人很难对变幻不定的大国均势保有信心。

其三是支撑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人类的整个发展模式是不停的从小的行动单位,通过各种方式扩大成大的行动单位,从家族、部落、部落联盟,到城邦、王国、共和国、帝国乃至今天的全球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超越地域、超越多样性的秩序构建,都离不开某种普遍适用的意识形态。

以上三者实际上就是金钱、战刀与十字架的组合。然而这三个外部条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中国的崛起重塑了全球市场经济,东亚经济带中日韩的崛起让全球资本主义的西方中心呈现出衰落的态势。因为全球统一市场取决于资本的自由流动,物流与信用的全球化体系和产业链的分工。尤其是产业链的分工,长期以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同心圆的结构,第一层核心是西方国家,中间层是制造业国家,第三层是原材料国家。占据中心位置的西方国家享受着全球化的最大红利。而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市场并以奇迹般的速度崛起,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方面,中国巨大的规模优势和长期在教育、基础设施上的巨大投入,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产业链转移规律。尽管近几年有人认为曾经发生在西方一中国之间的制造业转移,也会发生在中国一印度、中国一东南亚(尤其是越南)之间,但实际上转移的通常是加工与组装环节,而非整个产业链。这是因为现代制造业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是主要局限于劳动力价格之上,而是越来越依赖完整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稳定的能源与资源供应、不断升级的耗费巨大的基础设施,而无论是印度还是东南亚都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尤其是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全球的制造业更有可能围绕中国而循环,这意味着西方中心的去中心化。

其次,全球化所必需的全球安全体系,随着美国的霸权衰弱也呈现出显著的衰落。近十年来,美国与其盟友在军费和责任分担上的不断争吵,反映出的正是美国的难负重荷。尽管特朗普的孤立主义经常被描述为任性的不靠谱,但美国的收缩早已经开始,甚至早在索马里黑鹰坠落的时刻就已经开始了。美国已经不再愿意为维护霸权的信誉而去付出太多。坦率说,美国的世界正在变小,而且随着俄罗斯和许多地区大国的复兴与崛起,它的帝国秩序正在越来越多地暴露出脆弱的一面。无论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顿涅斯克地区的攻势,还是叙利亚、伊拉克的混乱,都使得这种美国的有限性暴露的越来越明显。全球化安全结构的解体,也越来越强烈地刺激着各个国家、民族的安全感,并释放出强烈的地区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甚至宗教极端主义。

再次就是支撑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方面,阿拉伯之春的悲剧性结局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新自由主义感到深刻的怀疑,认为其可能只是美国借以实现国家霸权的意识形态工具。另—方面,人类文化生产的激烈变革,也让新自由主义无论在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在西方国家内部都面临越来越多的强大思想对手。纵观人类历史,国家观念的根本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的,但是教育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出现正在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已经很难被公共知识分子控制,群众的文化生产能力正被释放出来。这在第三世界往往表现为强烈的民族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抗拒,而在发达国家则表现为民粹主义对全球化的猛烈進攻。

最后,全球化的最大阻力正在来自曾经是全球化发动机的西方国家内部。在过去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的民族资本国际化、西方国家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资本还是民众都受益于全球化的红利。然而在今天,全球化对于西方社会不再具有过去的共同福利的含义。与此相反,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全球化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资本和精英集团成为了根据经济理性选择纳税地的无国家集团,而一般社会大众则随着产业链的转移开始面临严重的失业与相对贫困。今日西方国家严重的社会撕裂其实根源就在于此。因为,传统上民族、资本与国家的同盟解体了,资本开始谋求超国家的地位,这带来了诸如美国茶党、意大利北方同盟等一系列西方社会保守力量的壮大,并日益成为在全球化中心内部反对全球化的强大力量。

坦率而言,未来的全球化,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可能会演变成为在某些区域内的地方合作和全球合作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我们的规模优势,只要释放内需完全可以成为全球化的经济引擎。但与此同时要看到我们在全球公共安全的供给上还是相对薄弱的。在文化上,虽然中国的世俗化、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包容性、同化能力非常强,但在意识形态的竞争力上还需要加强,还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

(储殷: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全球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我国企业在这一背景下,应该积极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坚持独立资助、自力更生,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维护经济安全等几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我国经济和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和论述对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经济全球化;策略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我国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方面应该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本文试作论述。

1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面临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企业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我国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为了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正式的席位,更好地参与全球的经济分工,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可以更方便的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利用国际规则应对反倾销等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范围更大,领驭更宽,层次更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要充分利用,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在开放中促进改革和发展。

2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我国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了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要把引进和开发,和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结合自己的创新,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利用国外资金的同时,要重视积累,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关起门搞建设,要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决定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践证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原则是必须是要坚持的。否则,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会碰壁,就会因为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失败。

3  我国企业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技术落后,通过引进外资在华投资不但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矛盾,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但仅仅依靠“引进来”的政策,还是无法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旦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撤资,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同时,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的产品有了开拓新市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些产品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具备了开拓国外市场的条件。

中国的企业应该借助全球化的东风,不失时机的积极“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上施展身手,争取更大的发展。“走出去”的战略搞好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就会增强,国家经济得以长远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一定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引进来”的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要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走出去”的实质是以投资换资源、换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更主动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在我国经济和企业积极“引进来”的战略后,又制定了“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努力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并让其具有国际竞争力,使境外投资上一个新台阶。

“走出去”归根到底是企业走出去,政府只能起到牵线搭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的作用,所以,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要赋予有条件的企业和相关科技单位以外贸自营权。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我国企业在参与世界经济中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我们要积极引导,积极组织国内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他们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企业视野要放开,看的全面一些,在看到欧美市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我们要加快步伐,努力培育我们国家自己的跨国公司,让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赢得先机。

4  积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有二重性,一方面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在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要重视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积极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抗拒,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一定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①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改革,提高我国政府的质量和办事效率。要提高我国共产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政府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转变工作作风,严厉惩治腐败。这些建设和改革奠定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基础和稳定局面。

②加强全球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我们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积极参与多边活动。积极参加区域性世界性的组织会议,参与这些组织规则的制定,积极推动构建与大国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政治上推进多极化,在经济上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③积极构建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从宏观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从微观上要在国家内部打造国家经济安全体系,即通过对内部经济关系的适时调整和制度创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安全因素的冲击,包括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安全网,如金融安全制度、贸易安全制度、产业安全制度、环境安全制度、信息安全制度等;构建监督与执行防御体系,对制度安全网进行监督和执行;构建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及时地消解经济安全的隐患。

④加大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无论经济的竞争到什么地步,最后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几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进行体制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沉着应对国际的风云变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朱久兵(1976-),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

全球化论文范文第3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虽然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但是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世界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剧。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是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世界经济就繁荣发展;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经济就萎靡不振。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通、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人们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自觉推进还是有意阻挠,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不同地域的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交往日益普遍,彼此依赖越来越紧密,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谋划发展时所必须面对的时代潮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与命运,也通过改变自身而深刻地影响和造福了世界。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做大全球经济贸易“蛋糕”,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坚持与全球贸易伙伴互利发展,相互成就,不仅成为“世界工厂”,更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和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参与方,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貢献。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出口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有能力、有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建设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对矫正既有经济全球化的不足,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发挥着引领作用。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应该拿出进一步加强合作的信心和勇气,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积极推动世界经济良性发展。

全球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扑面而来,国际移民大潮包括偷渡在内的非法移民再次高涨。为应对这个大潮,许多国家本着“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大多采取堵截为主的政策,成效并不明显。本文认为,欲破解国际移民活动中产生的系列问题,首先必须正视国际移民再次成潮的大背景——经济全球化,客观分析各类移民再次成潮的原因,树立以导代堵,以疏代塞新理念,协调“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扩大移民空间,特别是扩大疏导移民渠道,积极引导移民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移居,从根本上解决偷渡等非法移民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移民;疏导

文献标识码:A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4年报告:国际移民人数从1990年的1.54亿上升到2000年年中的约1.75亿,相当于世界人口的3%。所有国际移民中48%为女性。这佐证了世界移民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一、国际移民再度成潮追源

1.国际移民再度成潮的主要背景和重要原因:世界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发展,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流动,日益融合;企业、制造业、商业等跨国跨区域发展扩展之势锐不可挡;市场经济成为全世界通用的经济模式,市场、资本、技术甚至消费行为的一体化已经和正在出现;预示着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大同的世界,大同的世界是人人向往的世界。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口号风靡世界,成为一种超意识形态。尽管国际社会、各国政府背景不同,却骤然间有了共同语言,许多人都相信“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冲破传统的国界障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频率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全世界提供“数字化”信息,创造出一种通用的“全球化”语言,也创造了一种受这种语言支配的“全球化”思维方式。

正是全球化带来世界大变动的背景,使一些经济滞后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否愿意,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以不同方式和速度被裹挟进这一大潮中。信息、科技,高科技人才、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再所难免。如中国改革开放后,为加速经济建设,吸纳境外庞大的资金,“三资”企业纷纷建立起来;同时也把广大乡村,尤其是山区的富余劳动力纷纷吸引了出来,形成国内劳动力资源配置大规模调整。各国为着本国经济的发展,从中国吸引务工人员的过程也在加速、加大。在发达国家务工可以获取比国内更高的收入,这就产生流水效应,吸引着中国国内劳动力资源向往移民,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沿袭传统渠道和历史惯性(在此姑且称之为“侨乡效应”)自发地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因而,中国劳动者自然地、合乎情势地参与全国、全球劳动力资源大调整。早在一个半世纪前,约一千万中国劳动者(占那个时期世界移民的1/10)以贩卖方式被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公司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北美、拉美、澳洲等世界各地,为那一轮的全球开发和近代文明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当今的中国劳动者迎着新潮流,走出国门,投入到新一轮的全球事业中,其贡献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示出来。而急速膨胀的人口资源,又为这种劳动力资源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移民再度成潮的基础:人口增长显著

当今世界的人们,不得不承认两个事实:第一,世界人口正以空前的速度在增长。这一星球上,急速增长的人口,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自然环境。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约瑟夫·沙米曾说:“在过去100年里,世界总人口翻了将近两番,从16亿增长到了61亿,而这一增长的绝大部分发生在最近50年。另外,20世纪预期寿命、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迁移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就表明,在已经来临的21世纪,世界人口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第二,人口分布不均匀。国际移民组织(IOM)2003年报告说:“全球人口每年增长8300万,当中有8200万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是发达国家年增长数100万的82倍。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大批移民涌向发达国家。因此,约瑟夫·沙米同时说:“在21世纪,国际迁移将会有增无减。在未来半个世纪,发达地区仍将是国际迁移的净流入地方,年均至少流入200万人口。迁移到欧洲的绝大多数人来自非洲和亚洲;迁移到北美的绝大多数人来自中美洲和南美洲”。

3.国际移民再度成潮的根源: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从两者的关系分析,往往呈现这样的规律: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水平却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长缓慢,以至负增长。而经济全球化更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一个严酷的现实: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富国更富,穷国更穷。最新信息显示,我们这个60多亿人口的星球里,有28亿人每天的收入不到2美元,10亿人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他们绝大部分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另有10亿人口拥有全球的国内生产值的80%,他们大多数分布在发达国家里。按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平衡的世界”。即使是经济已驶入快速发展轨道、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的发展中国家内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及个人能力差异、境遇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贫富不均现象也是俯手可拾。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处于经济社会的底层和贫困线之下,他们与社会的另一部分人分处于社会经济平台的上、下两极。这两部分人之间生活境遇差距极大,社会地位悬殊,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的认同距离绝然不同,成为社会不平等、不安定的根源之一,直接间接地与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交织相联,促使人口流动并成为国际移民的源泉。只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全球化,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经济收入的严重失衡、两极分化就难以消除,上述庞大的贫困群体将是今后国际移民的主体。

二、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移民再度成潮的另类——非法移民产生根源

如果上述只是国际移民大幅产生的一般的普遍的源由,那么国际移民中令国际社会、各国政府最感棘手的问题是包括偷渡在内的非法移民暗潮涌动。据2004年7月15日联合国开发署发表《2004人类发展报告》:在目前跨国移民1.75亿的总数中,大约1600万人属于难民,3000亿人属于非法移民。非法移民之所以产生,除了前述的理由外,另有三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1.“大赦”引发大偷渡

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令人看不懂,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大赦”游戏:当非法移民进来有了一定数量,或经过若干年,就宣布对他们实行“大赦”,赐给定居权,颁给居留证,发给临时工作证。这些举措在美国、西欧几个大国都有推行。如美国在1993年“黄金冒险号”发生之前,极少将在美拘捕的中国偷渡客遣送回

中国。这种颇具人性化的游戏,真该为那些身受“大赦”之利的人庆幸!但是,“大赦”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息,使那些不能合法进入的人得到鼓舞,具备了偷渡的勇气,认为只要偷渡成功,早晚会得到合法身份,所以偷渡者便不惧千辛万苦,不怕走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冒死闯关。殊不知有多少人梦碎偷渡路。

2.移民团聚难圆诱使非法移民

按人之常理,大凡有家人移民别国,就会有团聚问题;留在家乡的后代经若干年后也需要前往海外接办事业、继承财产、敬养老人等;在家乡的老者,失去生活能力,或因亲情,都渴望与海外子女团聚,以度晚年。所以,这种本着叙天伦、聚血亲的移民,具有极强的人性化,被称为人道移民。但是,这些人往往被移入国当局视为“负担”。这些国家对一般的移民管理极严,设卡闭关。对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则欢迎倍至。这使有移民欲想却不得的人,会铤而走险。香港《文汇报》曾指出:“重重设卡,家庭团聚往往十年八年批不下来,结果亦令不少人面对移民无路、偷渡有门的情况,间接造就不法分子非法组织偷渡。”事实上,在中国沿海某些有偷渡活动的地区,民间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这么大还不认识父亲,报了多次批不准,只好“买出去”。所谓“买出去”,就是付巨款给偷渡集团实施偷渡出境。

3.政治偏见鼓励非法移民

移民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是,有一些人根本不具备移民条件,对某些异国的政治用意却能揣度几分,于是在“气候”合适时就冒险偷渡进入这类国家或地区,这类国家和地区的边防、移民当局,凭这些非法移民捏造的所谓“政治避难”理由给予“保护”、居留。如中国、古巴等国的一些非法移民都曾搞过这种“政治偷渡”。这类“成功人士”的范例,无疑是偷渡者前赴后继的最好榜样。对于劳动力紧缺的台湾而言,许多雇主乐于雇佣廉价的大陆劳工,这是偷渡到台湾难以根绝的主因。当然中国大陆向台湾偷渡移居不应列入国际移民,但经过偷渡台湾转道海外国家“避难”,却屡屡“成功”。政治偏见与偷渡结合,成为非法移民一大源流,也严重扰乱了正常合法的移民。

三、国际移民宜导代堵,宜疏代塞

移民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自然关系到当事国的利益。针对国际间潮起云涌的移民流,各移出国和移入国,权衡着本国的利益采取相应的立场和政策,这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移民政策的本质。欲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非法移民问题,简单地堵截、防范,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应代之以疏导的政策与措施。

1.树一个理念:扩大国际移民是时代的要求

只要国家间的疆界还存在,一国的移民政策首先须以国家利益为宗旨为准则。但是,任何事物总是随时代的进步而得到发展,一国的政策同样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各国在制定国内移民政策时,须顺应时代需要,反对歧视性政策,树立扩大国际移民意识。而目前国际社会对待移民潮积极性不够。迄今全球称得上“移民国家”的为数甚少,基本是5+1,这也就是IOM报告所说的:“全球只有五个国家制定鼓励永久性移民的官方政策,这些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以色列。英国政府最近拟定出鼓励移民措施,希望每年能吸纳15万永久性移民。”最近几年,这六国每年吸收移民约100-200万人。另一方面,“面对移民数目不断上升的局面,愈来愈多国家采取了闭门政策。25年前,只有6%国家实施遏制移民的政策:目前,实施有关政策的国家达40%。”其余约有超过50%的国家,对于移民也没有十分明确的闭门或者吸纳政策,处于含混的、“中性”的、或即时应对的状态。这类国家以不同的姿态、形式和途径,接纳和吸收着为数不等的外来移民,如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分别有数十万、几百万移民暂居、定居。此外,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数量的移民进入。

各国允许人口流动,允许国际之间的移民,是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必由之路。各国应该抓住全球化赋予的机遇,把国门敞得大一些,路子拓得宽一些,扩大人口进出流量,这在总体上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或利大弊小。可以说是一项双赢之策,国际社会应该推动国际移民的发展和扩大。

2.建一个空间:拓展移民渠道

那么少的国家“开门”,那么多的国家“闭门”,还有那么多的国家不太敢“开门”,这种局面的存在,使国际移民处于无序进行中,受影响的恰恰是那些坚持“闭门”、不敢“开门”的国家自身的根本利益。许多国家有着容纳外来移民的潜力,空间、物质都有挪“腾”的余地;而外来移民的潜力,极大增强了移入国“国家利益”的后发力。

纵观近一百多年因有移民力量而得到迅速发展崛起的美、加、澳等国的历史,更证明了这一论断。就加拿大来说,这个开放移民的国家,从移民方面的直接获利颇丰:资金携入、科技人才进入、消费市场扩大、税收增加和对人口下降的遏制等等诸多方面。其实凡鼓励移民的国家都一样获得了巨大利益,英国跟进的原因也在于此。至于接收国的潜力,只要政策确定不变,将被进一步地“发现”和挖掘出来。又如加、澳两国都曾提出扩大容纳移民的空间,加拿大在2001年就已提出给移民以优惠扶助,推动他们前往乡村落户。加拿大移民部长于该年6月表示,希望至2011年有100万新移民能到人口较少的地区发展,主要是前往临大西洋的省份和草原省份,以及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和卑诗省等偏远地区。所以,IOM政策及研究总监阿佩维指出:“人口迁移已是事实,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令新移民及接受国的人民均从中得益。”

3.改一项政策措施:国际移民以导疏代替堵塞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今天应对国际移民萌生诸多启示,改堵为导,变塞为疏,拓宽多种渠道,把各类移民引导到法定轨道。将蓄之待发、潜力巨大的移民潮拢入有吸纳能力的区域内,使之转变为生产资源和社会财富。这种本着“开明渠,堵暗道”的原则,拓宽了合法渠道,引导移民合法、有序流动,让正常移民能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当中,更是最大限度地抵制偷渡、遏制非法移民活动的最治本最有效的办法。

4.寻求一种共识:加强协调制止非法移民

虽说偷渡不绝,非法移民治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但是措置失当的堵截应是主要原因之一。正常合理合法、本该准入的移民申请因有关当局的人为障碍、渠道不畅,造成国际蛇头集团、黑社会势力乘机而入,引诱和组织有移民要求的人进入非法出入境的黑道。政策的失当或错误也促使偷渡的发展。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偏见或一国私利,实施周期性“大赦”,何不将国门开得大点,走法定程序,严格审批,多放些该放的人进来呢?偷渡集团还能使其技俩、“开涮”偷渡客、扰乱移民秩序吗?把这方面的讲人道、倡人权落实好,就会取得反偷渡的实际进展。

关键是对于偷渡等形式的非法移民问题,各当事国能否本着诚意,放远目光、客观公正,寻得共识,协调步子。当然还需警惕国际恐怖势力介入或插手国际非法移民活动。实际上很多国际恐怖分子本身的跨国活动就是偷渡进入肇事地的,偷渡集团一旦被恐怖分子操纵利用,其危害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国际社会应在“国际团结、责任共担、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把制止非法移民提到防范国际恐怖势力的高度,让广大移民不受恐怖势力左右而站到反恐怖阵营一边来。再说,即便是非法移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主观犯罪分子,他们的违法也不贯穿全过程。如中国沿海地区的偷渡客,极大多数是憨厚的农民,他们没有犯罪故意,只是对生活有期待并缺乏判断能力而被诱骗上了“贼船”;他们一般都具有申请移民的条件,取领了护照,是持护照走出家门(有些人的护照在偷渡路上被蛇头收走、毁掉);他们偷渡到达目的地后,除极个别人外,都不会从事犯罪活动,而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求生存。据此,必须把他们与偷渡的策划者、组织者严格区别开来。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把符合移民条件的人吸引到合法轨道上来,以击破偷渡组织的阴谋,防范恐怖势力的插手。鉴于此,亟需建立管理国际移民的中介机构,制裁非法迁移的组织者,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加强国际移民管理机构的建设,进一步修正或制定它的工作规则,以更好发挥其职能;在联合国由秘书长或安理会主持,制定治理非法移民的法规,内容包括:对国际移民当事国(含移出和移入双方)政府的制约性规定(旨在疏导和管理正常移民,消除和治理非法移民);界定非法移民的定义、分类;对非法移民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打击的制裁规则,确定对非法移民人员(即“人蛇”)的处置办法等等。只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共识优于单边意识,合力强于一国的孤力。国际移民这一大问题,会沿着人们理想的轨道而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 陈孝兵)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全球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的经济体系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影响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对国际经济法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趋势下,进行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就成为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并且从我国国情出发,探讨了国际经济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国家经济法 冲击 策略

国际经济法是对跨国贸易、税收、投资以及跨国经济交往关系进行调整的所有规范的统称,是在国际经济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方式都受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一)弱化了国家经济主权

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法也承受了巨大冲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经济组织对于会员国主权管辖的各项事务开始发挥作用,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合,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最佳分配降低生产成本。要想使运营风险降低,就要将一些国家的丰富资源运用到其他国家,这使得主权国家的资源重组能力和领土管辖权逐渐弱化。如今,许多国家都成为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弱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组织。

(二)发展中国家走向边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处于平等地位,各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机遇是大于挑战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挑战大于机遇。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迈进,而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他们开始寻求更广泛的合作,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国际经济组织成员中也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身影,国际秩序开始朝着更加全面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经济法律规则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为了降低贸易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出台了许多经济法律和规则,为保证交易的公平、推进跨境交易提供了保障。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国际经济法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形成了崭新的经济运作局面。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规则,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内的经济法规更加符合国际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经济法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法制体系

在进行外贸体制改革时,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在满足调整需求和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基础上,逐渐降低关税,做好配额管理工作,对于国外产品要平等相待。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国家标准,完善技术型贸易措施体系,对产品的安全和卫生做好检查,防止有毒生物通过贸易渠道入侵。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要采取有效的反倾销策略,保障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合法权益。为了使各个企业的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我国要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制度,让中介组织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完善对外经贸体系。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外对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在符合世贸组织标准的前提下,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外贸法制体系。

(二)完善外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在利用外资时,要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使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于外贸、银行、保险、旅游等服务行业,要逐步实现有序开放,对外国投资企业也实行国民待遇,完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要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当中来,增加对出口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入的外资用于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保护、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服务类产业的发展方面,合理利用好国际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还要重视对外债的全口径管理工作,强化对外债的检测,加强对短期资本的监管,将外债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债务结构,建立和完善权责统一的债务机制,降低债务风险。

(三)实行“走出去”战略

我国要鼓励更多专业水平较高的企业去国外投资办厂,对于国外的市场和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带动产品和技术出口,使国内的生产能力逐渐向国外转移,培养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的适应能力。深化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的稀有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保险、税收、法律、出入境、金融、外汇等领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对于境外投资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做好对对外投资的监管工作,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经济法受到了较大冲击,国家主权被逐渐弱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要认识到经济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充分认识国际环境的前提下,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完善对外贸易体系,力求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廖凡.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趋势—兼论我国的回应与对策[J].清华法学,2009(06).

[2]赵鑫鑫.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变革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0(34).

[3]郑泽会.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规范与机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15).

[4]贾立军,乔林.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1(32).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上一篇:林农业论文下一篇:农业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