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消费主义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01

全球化消费主义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电影是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艺术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文化经济与影响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电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把电影作为产业来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产业运作机制。

关键词:电影的商品性;电影产业化;后电影产品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中电影产品的商品属性

电影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商品,这是自电影创立之初人们就一直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自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就是作为一种娱乐产品而出现的,“1908年,艺术电影还没有多大的发展,电影基本上还是一种通俗娱乐,一种新的商业化的通俗玩艺。它当时和一些为人看不起的东西,如地摊小说、民间歌曲等是并列的,制作影片的人,也没有一个人把它当作一项艺术,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容易卖掉的廉价商品来生产”。①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并不是要宣传什么思想,什么观念,而是由于电影能够给人提供娱乐和享受,于是产生了需求,电影也就成为了商品。因此,属于精神生产范畴的电影,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它也就成了商品。

从电影的生产方式来看,电影的生产与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差别,其生产和制作规模庞大,跨越行业繁杂,所涉及工种广泛,所需要的物质和资金投入巨大,这些都决定了其必须获得经济上的回报。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发展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其商业运作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必然要遵循固有的规律,即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苏东水的《产业经济学》中指出,“产业”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所谓电影产业,就是所有与电影这一产品相关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即是指电影业要被当作一个产业,要遵循产业运作和发展的经济规律来发展。

近20年以来,随着以数字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的经济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中国已经成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最迅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可是,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电影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电影产业规模难以提高,其原因就是电影的非产业化运作,也就是说,中国以往并没有很好地将电影视作一个以商业化运作为主、以市场调节为杠杆的经济产业。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影的商品属性没有被正确认识。在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使得中国的电影作品一直被视为教化的工具和手段,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被强制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其负载的意识形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娱乐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虽然电影的艺术本性和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认同,但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弱化了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上的占有力,使电影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下降,也使得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和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的多样化、层次性。同时,中国的电影企业大多数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条块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落后的组织结构,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极度分散、资源消耗严重;在电影业体系内部,没有形成合理规范的各个产业环节共存的市场,指令性行为与艺术性行为、经济性行为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结合,这些都导致国产电影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在电影市场放开之后,面对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冲击,电影市场萎靡不振。

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化发展面临一个新的矛盾:一方面,电影正是因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成为一个国家带有国民经济性质的产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电影在中国必然要承担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宣传和教育的功能,完全照抄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另一方面,在中国面临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国产电影又注定要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外国商业电影在市场上公平竞争,这意味着,电影的生产和销售又必须以市场为主导,电影内容必然要以娱乐性为主。那么,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好莱坞又必然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因此,中国电影要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创作层面,都应该意识到电影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但也是一种产业,要树立电影产业化的观念,生产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文化产品,把电影作为一种产业,按照市场原则来管理。

二、建构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

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电影业的重新定位、生产方式、政府职能、融资方式、观念转变、本土化、国际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稳定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模式,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优化组合电影资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主体的电影投融资体制,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从产业化形成的基本要素和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电影业能否真正实现产业化,实质上取决于电影企业能否转化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资金缺乏、运作机制落后、缺乏竞争力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障碍,面对稀缺资源和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在市场前提下通过改革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完成各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连接,形成横向的规模优势和纵向的产业链,从根本上把企业变成市场经济的主体。

要逐步打破行业垄断,建立一种开放、竞争的电影生产体制,在影片项目策划、资金运作、经营管理、制作方式上实现电影资源的最佳配制和优化组合,可以以素质好、实力强的大型电影集团或优势电影企业为龙头,通过投资、控股、参股、并购、联合等市场化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电影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在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和专业化综合配套的电影创作与生产的区域中心。在投资上,可以采取股份制企业和独资型和合伙型企业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丰富电影产业的生产层次和结构;同时,坚持多方面拓展资金来源,在开发社会性电影资金的问题上,电影产业应探寻以国营电影制片厂为主体,以独立制片、民营制片公司为补充,形成多元化、双轨制的电影制片业体系,变行业化电影投资为社会化电影投资;还可以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开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努力形成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发展的电影行业新格局。同时,注重意识形态再生产和电影工业再生产的协调统一问题,建立以娱乐片为主的电影产品结构,注重观众的需求和期待,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

2.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发展的电影市场体系。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市场结构就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电影市场有三个部分组成:制片、发行和放映。这三个部分各自有着自身的运作特色,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各具规模的运营体系。如果将电影产业当作一个大系统,制片、发行和放映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小系统。一部电影经由制片环节生产出来,由发行环节将拷贝分布到各地的影院,最后在影院和最终消费者见面,完成一个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这三个环节又是密不可分的。

电影市场是电影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电影行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三级发行放映体系已经初步解体,新的市场化的发行放映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其在建立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发行渠道不畅、拖欠款、票价高等市场秩序混乱以及影院设施落后,有的地区看电影难等各种问题。因此,要按照市场规律,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行院线制和分账制,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发行运作机制。

院线制是电影市场长期竞争的产物,是供片商或制片商与若干影院间通过某种经济或契约联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经济互利的放映连锁组织。其实质是电影的基本市场化和商品化,是电影市场的规范化和有序竞争,是对传统的计划发行体制的有力挑战。分账制发行,是一种松散的系统性“强强联手”市场策略,在这种体制中,版权占有者并不出售发行权,而是以代理方式委托发行中介经营,以双方事先议定的条件,按影片的最终票房收入在制片、发行、放映之间进行比例分成,一改过去制片商出售发行权,一卖了之;发行商推销给放映商,一发了之;互相脱节,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情形。分账制,表面上是“分”,实际上是“合”,是把各个利益体按照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全部捆在一起,产、发、放各个环节荣辱与共,利益共享。在发行中实行院线制和分账制,在理念上革新了传统的电影发行从上到下一条龙的垄断发行方式,有利于电影市场的培育和市场竞争,形成市场整合力量。

在建立电影生产、发行、放映运作机制的同时,中国电影还需要培育电影市场,培育人们的电影消费习惯、培育电影的消费者。如注重科技含量的大型综合型影院建设,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观众层的需求;同时还可融入商业和其他娱乐业等多种经营,使影院成为观众的“终极娱乐场所”,从而更好地把握电影的市场特征,为电影营销构筑强有力的据点提供良好的条件。

3. 注重培养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理念。传统的产业经济学把电影产业分为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而近年来国内对电影产业下游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也进入热潮,因此,完整的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既包括传统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同时也加入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庞大而复杂的电影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后电影产品是指除票房收入以外,因电影而产生的包括电影海报、音像制品、各类玩具、邮票、纪念品、电子游戏、主题公园、图书等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由于多年来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外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运作模式,电影出品后,整个产业化发展自然地围绕知识产权的产业链进行运作。一部电影和相关广告本身构成第一轮收入;直接产生的副产品,如原声唱片、家庭DVD等构成第二轮收入;与电影相关的人物形象副产品,如服装、玩具等构成第三轮收入。运用不同媒体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星球大战》系列在全球造成的“星球”效益早已超出了电影和音像制品,涉及到漫画、卡通玩具等的造型版权及其他相关产品。“E.T外星人”、“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系列等我们熟知的形象也早已变成“印钞机”,产生源源不断的收益。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以来,创造了全球最高票房,但其电影衍生品如原声大碟、玩具、海报等的收入,早已超过了票房收入。有资料表明,美国等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票房一般只占到电影全部收入的1/3,其余则来自版权转让及相关电影衍生产品。

而在国内,对电影的关注点目前大多还集中在票房上,电影票房占电影业收入的90%~95%,而后电影产品仅为5%~10%。对于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已在中国开始一定的尝试。如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就在其外景地进行了旅游开发,服装道具的拍卖,印有影片广告、剧照的T恤衫和茶杯的市场开发等。《花季·雨季》的电话卡、头文字D的钥匙扣、《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道具和玩偶等,但是其规模和影响都很小,更谈不上为电影带来经济上的多少收入。因此,一位国外电影制片人在看到中国影市这种状况时说:它不是一座金矿,简直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所以,要增强电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要注重产业化运作的每一个环节,既要重视电影的前期策划和宣传发行,也要重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和电影衍生品的开发。

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产业,它是作为一门产业来运作的具有极大商品属性的艺术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文化经济与影响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大国必然依托强势的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就是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电影产业化态势已经日趋明朗,电影产业化道路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改变中国电影的被动局面,繁荣中国电影市场,如何使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去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抵挡西方特别是美国好莱钨电影的强势文化入侵,已经成为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先生存然后才能谋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规律,真正把电影作为产业来发展,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走向繁荣。

注释:

①【法】萨杜尔:《电影通史》,第二卷,第519页。

参考文献:

[1]颜纯钧.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形态[J].电影艺术,2002,(4).

[2]张勇,郑品海,黄沛.美国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J].电影艺术,2003,(4).

[3]姜静楠.国产电影的生存与文化立场[J].文艺研究,2005,(1).

[4]邓光辉.市场发行伦理及其他[J].当代电影,2002,(2).

[5]饶曙光.中国电影产业化:历史、现在及其未来—2004年观察[J].当代电影,2005,(2).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武玲玲

全球化消费主义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现今发展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势,各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该种经济形势之下,本文通过探究经济全球化下中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确定经济全球化下各产业的改进趋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主要包括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四个方面着手,因此下文就针对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这四方面的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理念应该积极创新,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摒弃传统落后的工作理念与模式,积极创新石油企业的工作模式与管理方法,从而帮助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更好开展。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深入,再加之当前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及资源节约意识的不断深化,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理念急需创新。现代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因此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应该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理念,积极利用石油企业党政工作的便利条件来促进企业人才的培养。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之下,石油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了解基本的采油技术、石油加工技术等,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企业管理与经营能力,并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应该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才培训工作相结合,在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得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能够帮助石油企业更好的发展[1]。

二、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

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需要根据我国及国际经济发展形式及石油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不断改进与创新。目前传统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应该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机制创新首先应该改变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石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石油企业职工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更大,因此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机制应该针对石油企业职工的发展需求不断改变。石油企业职工工作能力的发展对石油企业自身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应该满足职工的发展需求,给石油企业职工提供更多学习及提升的机会,从而帮助石油企业职工自身能力发展,以进一步促进石油企业发展。此外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还应该积极改进与完善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组织,创新石油企业政工管理组织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及评估机制,从而帮助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机制逐渐完善并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以进一步帮助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开展。

三、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

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内容应该根据我国党领导方针及策略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党的方针及策略都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的,因此党的方针及策略是适应我国经济环境发展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应该根据党工作方针及策略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不论党的方针及策略如何变化,党始终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响应党的方针及策略不断改进。党制定的方针都是与时俱进的,其是对我国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的结果,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内容随着党发展方针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与创新能够帮助石油企业更好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变化,从而帮助石油企业更好的发展[2]。

四、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微信、微博等网络通讯方式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及生活交流的主要方式,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方式也应该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传统的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且其发挥的思想政治宣传效果十分有限。借助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可以大大提升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主要是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注册微信账号及微博账號并发表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宣传内容,进而提升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同时也提升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石油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理念、内容、机制、方式等都有待创新,其对于石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积极探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以促进石油企业发展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杨昌平.经济全球化下中石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82-83.

[2]赵崇宏.现代石油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发展分析[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3):107-107.

全球化消费主义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随着市 场的多元化发展与院线票房节节攀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电影政策的不断推进,电影市场持续增长,电影产业链深化拓展,电影IP(Intellectual property)开发和版权交易都有明显增量。今天,如何挖掘电影产业潜力,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科学管理电影产业,打造优质的产业运营结构,设计特定区域的电影发展规划,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建设和进一步提升文化格局的关键。本文将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通过产业经济学中组织的结构原理,结合电影产业经营与管理规则,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电影产业集群 经营管理 聚集效应 文化辐射

1 发展湾区经济应利用电影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

电影产品形成的复杂性及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产业链结构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国电影产业绝对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互动协作和行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地理集聚效应。在此,历史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瑞典的“Fiv”、韩国的“忠武路”等(杨柳.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3),都是借助有效的区域及群模式,形成强有力的经济纽带,使当地的电影产业得到良性循环而产生一系列特色的品牌,获得国际市场号召力,集群化和规模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代中国电影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实现更大程度的突破式跨越和颠覆性创新,离不开产业集群式的规划与执行。现在,必须重新整合资源,利用集群效应的聚合优势,推进电影产业经济,走创新型产业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影视基地、电影主题公园初具产业集权的规模。但是,尚未形成真正的集群效应。电影产业的空间集聚形式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行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外部的跨界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政策引导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规划、战略选择和市场运营。

2017年2月27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等人赴广州南沙调研,强调要把自贸区打造成为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马喜生,黄少宏.广州,大湾区建设的火车头.珠江水运,2017(8))。南沙要围绕门户枢纽定位,把南沙建成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和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支撑和引领全省新一轮对外开放。

2017年3月5日,在党中央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邓志新.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发展的新引擎.广东经济,2017(5))。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朱明敏.珠三角与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研究.广西大学,2013)。这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陈章喜.共建粤港澳旅游休闲新湾区.新经济,2017(1))。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提供强劲的助力。

关于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学者作出了研究。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enc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最早系统地阐释了产业集群理论(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12)。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纵向的产业链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方面,还是横向的价值链在竞争、传播、辐射作用方面,都与其所在地有密切联系。美国学者艾伦·斯科特(Allen J.Soctt)在《城市文化经济学》(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具体阐释了从文化、经济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生产与城市产业集聚之间的密切关系,评述了现代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经济逻辑和经济结构,说明了世界性城市成为现代文化产业发祥地的根本原因(艾伦·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其中,指出文化产业常常会在地理上进行聚集,并且很有先见地指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全球發行网络,电影业应该突破地域限制,寻求跨区域、跨国家式合作发展(李璨.国内外电影产业集群战略研究.商,2014(24))。

进行产业结构在经济运行基础上的社会调整,增强文化地理在区域赋能方面的竞争优势。随着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加剧,电影产业集群将纳入全球价值链。推进中国全球化进程,打造湾区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电影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进行海外推广(黄培.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研究.北京大学,2010)。

2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电影,作为生产运行方式与文化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大众文化的主流消费元素之一。电影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结构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苏丽.中国电影产业集群战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影投放市场获得经济收益,很大程度上反映产业聚集的鲜明特征。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经历了繁荣—低谷—再繁荣的时代考验。想要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稳固在世界影坛的国际地位,结合时代经验和发展趋势对电影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进行调整。从市场运营、战略规划、产品开发、品牌塑造、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影文化传播等方面,探索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模式、新出路。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深化和拓展(莫莉芬芳.中外电影产业全球化政策比较研究.湖南大学,2010);有利于促进电影行业内部的相互协调;有利于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进步。充分释放地理优势,形成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的电影产业集群生态效应;整合区域资源,促进电影行业竞争与合作;降低电影产业在各个环节中的风险;增强电影管理创新和优秀人才引进;形成相对完善的电影投融资体系,是当今中国电影产业参与经济循环的商业反映(张步丞.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机制的运行原理研究.美与时代(上),2017(4):25-27)。学者托马斯?布伦纳(Thomas Brenner)的著作《地方产业集群》(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一书,对于电影业集群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深刻地说明了产业集群将为电影行业人力资源雇佣问题带来变革与创新的可能(Brenner T.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2004)。为此,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这个文化新引擎,刻不容缓。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随着现代社会高度集中的消费升级,这种发展趋势给电影产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是根本性的。集群战略是产业发展的归宿,基于地域集聚的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集群效应,从整体上推进行业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产业的综合实力。塑造区域品牌和营销市场应对转型升级,产业内部结成强大的关系网络,增强创新性。产业外部共同承担风险提升竞争力,形成在地城市的新型文化生态布局。未来电影行业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博弈,而是区域对区域,集群对集群的较量。从世界电影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大区域电影产业集群的崛起,将深刻改变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吴春集.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复旦大学,2014)。空间组织形式横向发挥集聚功能,纵向进行产业的开发和延伸,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打造世界性的文化符号、区域品牌、衍生品交易市场和创新人才矩阵,利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电影管理模式组织运营,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走向成熟的有效路径。

3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市场运营的资源整合

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在21世纪非常明显的吸收和借鉴了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成功运营模式。联动市场竞争,从长远的角度思考电影业发展的新思路,促进中国电影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及保障机制,协调电影产业链发展。在同一区域聚集的相同和相似企业与其上下游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之间,实施竞合战略,平衡创造价值与争取价值间的博弈,提高相关行业的创新驱动力,打造既有艺术品质,又有商业价值的区域品牌。利用电影产业集群协助电影产业内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维度重复延伸使用的结构,它的形成显示了更强的融贯性和扩展性(杨昌明.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全产业链能够以创意内容为轴心,实现横向和纵向延伸、上下和周围资源平衡配置,通过创意行为和知识产权对于从起点到终端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韩晓黎,陈飞,吴纯举,张黎.中国电影产业集群战略研究.现代电影技术,2013(4):3-6),最大限度地提升行业在各个方面的附加价值。

相较于国外而言,国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近些年来得到明显重视。越来越成熟的社会结构和消费市场,需要获取越来越专业的产业运营。以集群形式发展文化产业降低边际成本已经获得共识,依照文化产业集群的特点,将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由里及外地分为知识要素层、制度要素层、资源要素层以及市场绩效层(付婧,刘召飞.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初探.商业时代,2009(10):82-83)。提高创新能力、建立灵活的组织形式、配合成熟的社会资本网络,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周任重.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导报,2017(3):53-56)。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的独特优势,这些有利条件带来各项红利。同时,也面临着区域内部制度的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的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要保障和实现现代化的自由贸易和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根据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活动以及区域融合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当然,作为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许多限制性条件(区域资本市场、特色项目孵化、电影IP开发、院线风险评估、配套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等)。但是,对电影管理者而言,行业领域中的限制性条件很有可能就是强有力的机会窗口。目前来看,无论是经济手段还是产业手段,基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首要目的,立足时代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依据电影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要素,寻找区域优势中实际的有利因素,树立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影产业集群发展,才能作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建设和文化进步。推动电影行业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可和口碑效应,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关键。对于一级市场的电影从业者来说,文化吸引资本,机遇与挑战并存。

4 粵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问题

电影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协助内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维度重复延伸使用的结构,它的形成显示了更强的融贯性和扩展性。全产业链能够以创意内容为轴心,实现横向和纵向延伸、上下和周围资源平衡配置,通过创意行为和知识产权对于从起点到终端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张立波,陈少峰.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何以可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1,09(4):94-98)。最大限度地提升行业在各个方面的附加价值。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斯多普(Michael Storper)和他的同事克里斯托弗森(Susan Christopherson)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通过对美国好莱坞影业的垂直分离和外包活动中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的反身性作用的辨析,指出了影响本地电影公司的具体方式和基本规律。说明了产业集群在投资、机遇、容量和市场规模上都表现出的巨大潜力。另外,印度最大的电影产业集群宝莱坞(Bollywood)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行销与资金链整合,发挥手机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形成不受专业性限制的企业联盟,对于连接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具有更高的工作效度。电影与数字化制作,合理配置创意与管理优势,放大区域条件,助推商业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行销。尤其是在发行环节,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技术等),搭建数字化平台扩大市场份额。实际上,这些世界范围的成功案例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不仅要推动内地与港澳间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张锐.世界湾区经济的建设经验与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17(5):31-34)。还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的独特优势,提升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杜戴.大湾区经济:粤港澳合作新方位.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7(4):20-21)。2017年,首次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是泛珠三角城市群建设2.0版本的进一步提升。基于目前国内经济的稳速增长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时代背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势必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顶层设计的“新抓手”。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势必首当其冲建立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

当然,如果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就不得不考虑到在地更合乎实际的具体情况。其中,文化经济如何协调生态环境;城市空间资源如何有序配置;是否立刻开发和建立电影产业专属用地;如何快速搭建互联网+影院融合的电商平台;电影传播及海外推广;电影管理规划(市场运营、品牌设立、融资渠道、保障体系)及创意人才储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配置)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意义重大,国家在东南沿海9市加2个特别行政区划定经济版图的明确定位,不单是区域内部发展的问题,还是实现社会与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两个方面可以辅助在地城市的整体成长,一是电影产业资源的聚集效应,助推区域赋能;二是电影文化传播的辐射作用,增益价值重塑。国家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正在进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系着中国东南沿海11所城市的区域经济。现在,以全球化和产业集聚并存的机遇与挑战,与其他产业不同,中国电影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发展逻辑与演化规律。把握产品的生命周期,为激活商业变革,迎接市场挑战,提供了全新的创新空间。在此,重组资本结构,确定核心价值、建立产业集群,都要求我们积极配合党中央的领导,切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Harald Bathelt.On Hollywood:The place,the indust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May 2005.

[2] Carbonara.Innovation processes within geographical clusters:a cognitive approach.Technovation,2004,24(1).

[3] Gina Neff,Elizabeth Wissinger,Sharon Zukin.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i a l L a b o r a m o n g C u l t u r a l Producers:“Cool”Jobs in “Hot”Industries.Social Semiotics,2005,15(3).

[4] Rai A.Producing Bollywood:Inside the Contemporary Hindi Film Industry.American Ethnologist,2014,116(1).

[5] 魏后凱.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6] 王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经贸,2017(8).

[7] 巴曙松,刘孝红.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业[J].新经济导刊, 2007(2).

[8] 朱明敏.珠三角与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3.

全球化消费主义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时代不断行进的过程中,我国已进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中,国际形势走向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情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就行政管理方面来说,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中国全面发展的需求,需要政府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增强行政队伍建设。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行政管理;影响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全方面的,这其中有利有弊。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都较为落后,单纯只依靠国家自身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国力水平,而通过抓住这个机会,中国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也能从国外引进新技术来提升软实力,不过这种现象也使得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必须弄清国际形势,并做好行为规划,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存活和发展,而在这其中行政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行政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到的影响以及需采取的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影响较大的领域

以行政管理的角度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我国在执行具体职能时会发现,相比以往,我国政府在管理、经济、社会、综合层面上都出现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国内经济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后产生很大变化,一些被国内外推崇的先进行政管理理念会由于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而被国民质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国情在不断变化,国外的那些管理政策和理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其次,在经济全球化这种模式下,各国经济联系更加深入,而历年来所出现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等事件,让我国经济受到影响,好在多数都被抵挡下来。但在近几年,世界经济呈现下滑趋势,特别是新冠病毒的出现导致进出口不畅,我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相比以往,经济增长减缓;再有,如果国家经济不稳定,国民就业率将会出现明显浮动,进而导致一系列连锁现象,阻碍社会发展;最后,全球化经济在现阶段发展缓慢,资金难以顺利流通,因此在相应投入以及预算方面也会相对压缩,这样一来,我国在各领域都将受到波及,进而导致发展建设的脚步受到抑制。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对我国的各大经济运营体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1]。

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建设已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但从长远的目光看,我国经济在综合发展方面还需要经受一定的考验,从统筹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在建设道路中还存有许多问题。

(一)需要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同时加重了乱占耕地这种现象的发生概率。这是因为在建设城市时,建筑单位会通过占地扩张这种行为来得到农田耕地,为施工提供场地,这种现象会导致耕地被侵占和破坏;而在拆迁过程中,政府所采取的管控制度没有发挥实效,许多城市在建设时,居民为了补偿款而进行私搭乱建的现象极为常见,只有制定出有利于环境和建设的政策才能对国民进行有效约束,如果相关政策存在漏洞,投机分子将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加以利用,进而导致城市化建设受到阻碍,所以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实施的项目[2]。

(二)能源消耗严重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国民对环保的认识不够,所以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并且由于粗放型经济政策的长久实施,在开采煤炭资源时,没有对应的制度来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导致我国环境问题加剧,同时也减少了企业所得效益,进而为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损失。现如今能源问题被中国列为建设重点,从国防角度来说,拥有稳定的能源才能确保国家的进口安全,确保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三)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随着两会的召开,贫富差距这个问题成为现阶段中国发展的热门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出现,我国国民收入总体上得到提升,但国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渐严重起来,是现如今我国各行业发展中都面临的社会难题,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脚步。

首先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同岗位或能力水平相近的工作者,在同条件企业就职,应具有差不多的收入水平,但在现实中却与此相反,这基本使由于劳动力价格双轨制而导致的,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两种劳动力价格。在经济市场中,这种制度具有不公平性,就不同轨的劳动者而言,劳动力价格的双轨制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其次,行业之间通常会存有收入差距问题,这在经济市场中是常见且正常的现象,但许多国有垄断性行业的收入水平远高于竞争性行业,这也是不公平的体现。再有,我国普遍存有农名工收入偏低的问题,虽然现阶段我国人均GDP以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农民工工资没有得到明显升幅,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喜欢使用农民工作为劳动力的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

(四)经济体制存在风险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存在一定的欠缺,由于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经济运行机制受到冲击,并且我国正在面临着经济模式转型的问题,这也让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难以对国际经济模式完全适应。并且我国对国外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的关系难以进行有效处理。经济全球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强市场经济建设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市场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我国对于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急迫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我国的金融安全被引起重视,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在建設规模上持续上升,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济系统。由于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与产业转移时,让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进而导致亚洲金融危机风险加大,而如果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将对我国的经济体系造成混乱,严重会导致出现政治经济危机。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行政管理途径

(一)优化旧有观念,创新传统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趋势,并不断的对现有形势进行分析,来确保国家政治稳定,秉持创新思想,通过解决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根据国家实际来调整对应的策略,能够建立安全稳定的社会政治。首先行政管理需要加强在机遇、创新以及全球化战略思想这方面的工作意识,对中国在世界所处格局有正确的认知,探索各国关系以及国际行为主体,及时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好政治理论学习,勇于创新发展,并充分吸取旧有知识的优点,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持有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政策,确保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注重建立国家安全观,确保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和谐共处,处理好中国在国际中的安全关系建设,保障国家的综合安全[3]。

(二)精简高效,深化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竞争日渐激烈,而国家政府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为此在国际市场中中国需要依循共同的机制规则展开竞争,推动国家政府走向国际。而在其中行政体制和政府效率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主要手段,需要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制度进行有效融合。经济全球化的出现,让社会公共事件赋有了多变性,为此政府在管理时需要具有更灵活、高效的政策手段,能够对突发事项及时应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能够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的同时,跟上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情势,通过对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来提升政府处理事务的能力。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并做好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职能,推行市场化经济去腥的改革,有效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三)清正廉洁,依法行政

为了有效加强法治化建设,行政管理需要提升社会对国家法治的认同程度,确保人人遵守法律,保证自身的权威性,并提升国民的法律意识,明晰法律职责。在立法、执法方面,需要抱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依法治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行政理念,转变人们的旧有观念,注重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将管理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同时,需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确保执政人员德才兼备,满足国家建设要求。并且还需要做好行政教育,提升行政人员的全球化思想,拓展其格局意识,建立官僚意识,理清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严查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腐败、封建现象,进而保证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行政管理能够推动国家发展,带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思想[4]。

(四)科学决策,协调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地域广阔,所以经济社会在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進而不同地区在世界市场中存下不同的竞争能力。在这个形势下,政府需要持有统揽全局的意识,并就全球经济制定统一的竞争策略,通过将发展步调统一化,并协调地区利益,避免内耗严重。对于宏观决策方面,需要在实施过程落实监督制度,避免阳奉阴违现象,加大反腐反倡力度,严查各地区腐败违法现象,并加强惩罚力度,提升政府公正性,提升民众好感度。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政治、经济素质,确保行政管理能力符合建设要求,进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针对行政管理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

为了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适应能力,政府需要在进行市场调控时注重宏观调控效果,在确保不影响我国国情发展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市场经济形势进行分析,通过对其长远预测来制定科学决策。政府需要了解国家在国际经济以及市场经济中所处地位,以及敏锐感知在经济市场中所存在的机会,提升自身发展建设。通过理智认知自身在国际市场中承担的职能,并分析其时机、方式等因素,确保国际、国内市场失灵时,自身政府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其带给自身的危害。而科学决策需要确保连贯性,确保其不会因为国际形势改变而受到过大影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国家行政管理面临着重大挑战,只有秉持的创新发展,注重实际的建设理念,积极分析国际形势,及时根据社会新形态进行改革,确保中国的国际地位,处理好中国和国际的关系,注重和社会体系相适应的制度改革,才能有效提升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范玉洁.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5 (12):30-31.

[2]王怡霖.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策略[J].现代交际,2013(02): 130.

[3]李招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29-34.

[4]唐光斌.浅论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01):33-35.

全球化消费主义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基于各种原因,中国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量较少,传播范围较窄,影响力相对较薄弱。但是其在越南的传播却是一个特例,中国电视剧曾风靡越南,大量出现在越南的主流电视台,在一段时间之内占据了越南的大部分电视剧市场,形成一种浓厚的中国电视文化。在无特殊事件发生时,越南电视台每天都会播放中国电视剧,且播放量为其总播放量的一半以上。从2007年至2015年,越南播放的中国电视剧超过了600部,占其播放的外国电视剧总量的57%左右。然而,针对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情况却鲜有研究。鉴于此,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历程、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电视剧在东南亚等国家的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一、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历程

自20世纪90年代越南电视台播放第一部中国电视剧以来,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市场培育阶段: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局域传播(1993-1999)

越南播放的第一部中国电视剧《渴望》是作为中越文化交流的礼物由中国政府送给越南政府,自此开始,中国电视剧正式进入越南市场,并深受越南观众的喜爱。根据学者黎香兰的统计,从1993年到1999年,越南播放了24部中国电视剧,远超其他国家的中国电视剧播放量。此外,在1993年越南文化通讯部副部长访华期间,中越双方还商议共同拍摄纪录片《胡志明主席与中国》。

这一阶段越南播放的中国电视剧有如下特点:第一,这些电视剧都在中国热播;第二,历史与神话题材的电视剧数量最多,其次为家庭情感伦理剧;第三,其他题材的电视剧很少,没有任何关于中国近代战争的电视剧。

该时期越南的电视普及率极低,多在发达的中大型城市。小城市、县、乡的人们则更多是通过录像厅来观看,所以这一阶段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属于局域传播。中国电视剧在这一阶段培养了大量的越南受众,在文化交往方面获益良多,但經济效益几乎可忽略。

(二)传播高峰:越南广电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2000-2011)

2000年开始,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迈上新台阶,在这一年中越两国签署了《中越联合声明》,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原则下加强两国在影视、新闻、广播等领域的合作。紧接着越南对电视台进行了两次改革,即2001年的“支持预算包干”和2006年的“财政自主管理”。越南媒介政策的改变、越南电视台数量的增长与职能转变给中国电视剧传播创造了市场条件。

据黎香兰的统计,2000年至2006年在越南电视台和河内电视台播放的中国电视剧至少有23部。本研究未能获得2007年至2010年之间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播放的具体数据,但这对研究的影响并不大。首先,现有的有关越南的文献中及笔者在越南的访谈都未发现这四年间有越南限播中国电视剧的事件发生;其次,越南的受众未在这期间突然改变了喜好;第三,越南电视台也没有理由在中越关系与国内电视剧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减少中国电视剧的播放;最后,据2011年越南中央电视3台播放的中国电视剧数据显示,其全年播放了八部中国电视剧。由此推断在这四年间,越南播放的中国电视剧数量不会有明显的波动。

这一时期是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最繁荣的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为了争夺广告市场,都大量播放中国电视剧,因为中国电视剧比越南本土电视剧质量高,而其他国家电视剧又因为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在越南存在着受众面小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中国电视剧填补了越南电视剧的市场空缺,迎来了传播的高峰阶段。

(三)多国竞争: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空间被压缩(2012-2019)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越南“革新开放”的影响开始显现,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竞争加剧,传播空间受到了挤压。笔者2017年初第一次去越南进行田野调查,获得了越南中央电视3台(综合节目频道,提供文艺娱乐、体育信息、国内外电视剧等节目,而中国电视剧一直是其主打节目,信号覆盖了全国)2012年至2016年播放的所有电视剧数据。后期2019年再去越南想获得2016年以后的数据,因不可控因素而失败。但从相关人员的访谈来看,2016年后的播放情况符合先降后升后趋于平稳的走势。

越南中央电视3台播放的中国电视剧情况为:2012-2016年分别为全年9部、5部、3部、8部和9部,共34部。2014年达到最低谷。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越南,越南播放的电视剧数量开始回升,不过虽然数量回升,但也很少在黄金时段播出,很多甚至被排到了凌晨播放——也是观众最少的时段。同时在这一时间段内,越南中央电视3台播放的其他国家电视剧数量却明显增加,其中韩国电视剧超过了中国电视剧在这一时期的播放数量,达到了54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已经开始减弱,这背后的原因应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 。

二、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问题

(一)表层问题:文化折扣与经济效益逆差

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表层问题是由语言差异引起的文化折扣问题。翻译一部电视剧的投资巨大,例如在越南热播的中国电视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是由中方主导翻译,以越南语为目标语言的国产译制剧,整个译制过程工作周期为5个月,参与翻译的人有越南专家、演员和普通民众。如此长的翻译周期和庞大的翻译阵容,单集翻译成本很大,越南本地电视台难以承受,而如果由中方承担,缺乏经济支持和回报。由此导致了越南本地播放的中国电视剧翻译质量极差。

在越南调研可以发现,越南的翻译配音多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无论角色是男女老少抑或剧情是喜是悲,全由一个人用基本没有变化的语音语调配音。这使电视剧原有感情与意义的传达大打折扣,未能达到传播实效。此外,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所获得的版权费是象征性的,其文化交流意义远超经济效益,而中国如果自己组织进行翻译再传播到越南,经济投入会远高于收益,这种经济效益逆差导致对外传播中的语言问题难以解决。

(二)深层问题:辩证中前进的中越关系影响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

中越从古至今的关系在辩证中曲折向前发展,在曲折期会影响到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如2014年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处于最低谷就是因为中越关系发生了波动,而在2015年中越两国领导人互访,签署《中越联合声明》协议后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深层问题得以缓和,在越南播放的电视剧数量有所回升。

(三)内部问题:中国电视剧的创作缺陷

中国电视文化产业在获得文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问题:

1.历史虚无。越南观众最喜欢观看的中国电视剧是古装剧,因为其印证了越南人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大国的想象,但中国最近几年的古装剧正因脱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逐渐失去魅力。中国目前的古装剧更多的是穿着古代服装演绎的现代故事或者说是在模仿西方电视剧。一些新的中国电视剧正在失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已不是越南人熟悉的优秀中国文化,变得虚无且失去吸引力。

2.自我解构。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中国电视剧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复杂关系逐渐凸显出来。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中国电视剧从传统文化的传奇性、教育性、艺术性变得娱乐化、商业化和空洞化。青少年是中国电视剧最重要的受众群体,为达到商业利益最大化,现在很多中国电视剧运用明星的偶像效应来迎合青少年的审美,并以此提高收视率。因此,传统文化已非中国电视剧的首选,偶像明星与即时快感才是收视的保障。此外,随着电视剧制作过程中数字科技的加入,又产生了技术依赖的问题,表现在一味地利用技术手段来处理画面,导致充斥着大量的色彩罗列、线条重复和特效叠加,尽管在视觉上有了新颖感和冲击力,却缺乏人文内容、剧情深度和主题思想。这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使电视剧质量低下。

(四)外部问题:多国电视剧挤压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空间

国际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有重大的影响。越南是一个通过外部的动力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随着越南政治的革新,在其政治經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也迅速进入全球化的队列中,世界各国的电视剧都进入了越南电视台的播放清单。意识形态问题已经不再是越南播放外国电视剧主要障碍,其他国家电视剧大量涌入越南,压缩了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空间。

三、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策略

(一)国家层面:加强两国政府的政治互信与文化互动

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需建立在两国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因此,中越两国应积极互动,加强政治互信与文化交流,推动中越关系向好发展,建立文化共同体。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中国电视剧的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粗制滥造;在资金和政策层面鼓励支持彰显中国文化的电视剧的发行与传播,对重点文化产业公司予以扶持和资金鼓励;在越南播放的中国电视剧在收取版权费用时应更关注文化交流层面而非经济效益。

(二)企业层面:创新企业合作机制

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需要建立两国文化传媒企业的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利益分享、合作共赢。中国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可与越南当地的文化公司或企业进行洽谈,就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市场传播时产生的收益达成共识。中国电视剧可在国内完成初步的字幕翻译及越南语配音,将中国电视剧出口给越南当地文化传媒公司时收取较其他竞争国更低的版权费甚至放弃版权费,可以通过电视剧播放过程中产生的广告收益来进行分成。通过创新优化合作机制能最大程度刺激越南当地文化传媒企业对中国电视剧的推广,同时也能提升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效果。

(三)创作层面:提升中国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和受众的文化趣味认同

从前文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电视剧虽然不断创新,如采用了先进的数字特技,更加注重商业价值等等,但这也导致了中国电视剧逐渐脱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越南受众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因此,中国电视剧在生产制作环节应加强对电视剧所展现的文化内涵的关注,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深层的文化价值,以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在传承历史正剧的严肃性和恢弘性的基础上,要减少对技术的依赖,更多地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坚持以质取胜,并兼顾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认同感。

(四)人才层面:培养优秀的电视剧配音和字幕翻译人员

配音和字幕翻译人员作为电视剧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让观剧者理解剧作内容和思想的关键,但由于彼此间的地域差异、生活习惯以及教育背景等不同,会导致中国电视剧在对越南传播的过程中出现文化折扣,因此如何将国内的电视剧更广泛地传播到越南地区,做好配音和字幕至关重要。而做好配音和字幕需要的是高水平的翻译人员,但目前我国把南亚、东南亚这类国家的小语种作为专业的研究人员甚少,所以亟需培养这类优秀的小语种翻译人员,如在云南师范大学这类靠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高校建立国际新闻传播学院,实行系统性的“专业+小语种”的学习模式,使学员学习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语言,深度了解当地受众阅读习惯,从而在配音和字幕翻译上打破语言壁垒,让中国电视剧更好地“走出去”,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五)渠道层面:拓展传播渠道

当下的越南,互联网已经普及,智能手机成为最普通的交流工具。在繁忙的工作或学习之余,大量的越南人是通过互联网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观看各种视频,同时越南政府对于越南网民通过互联网观看外国视频并不限制,所以,互联网已经成为越南人观看各种电视剧的首要渠道。鉴于此,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应该积极拓展网络传播渠道,直接跨越“把关”传播给越南观众,以此来避免被“限播”,进一步提升在越南受众中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国与越南一衣带水,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联系,具有天然的文化接近性,这为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为越南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越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与越南的政治互信与经济互通。因此应该重视现有问题,积极应对,提升传播效率与效果。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2018064)

全球化消费主义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对我国地方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有限政府理论为指导,提出地方政府管理高等教育职能发展的方向,如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等。

[关键词]地方政府 高等教育管理 职能转变

[作者简介]闫函(1981- ),男,山东济宁人,山东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山东泰安271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现已形成了以地方办学为主体、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基本格局。探讨地方政府如何在新形势下转变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应赋予地方政府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权限没有到位。根据目前所形成的以地方高校为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教育格局,地方政府应具有一定的地方分级管理的权限。但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权限不是以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为前提,而是以中央政府逐步简政放权为依据。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这就构成了中央政府“放权”与地方政府“拥权”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的论证和界定基础上的,而是带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讲,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权限是本应具有的,而非中央政府放与不放的问题。由于缺乏严格科学的论证和界定,出现了地方政府应具有的某些管理高等教育的权限没有到位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组织力量制定法律法规、政策、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宏观层面的大事;而像诸如管理统一印制、发放毕业文凭、统一组织全国考试和招生、统一制定专业目录和审批专业、统一规定教学计划中必须开设的课程等事务的权限,应当属于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自主权范畴。由于中央政府一直严格控制高等教育管理的权限,致使地方政府在管理高等教育事务上,时常遇到有职无权、有职弱权、想有所为却不能为的尴尬境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管理高等教育职能的发挥,制约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2.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手段有待创新和加强。确定适当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制定多种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确保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投入等,既是中央政府也是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地方政府尽管在制定规划、增加投入、结构布局调整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很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但离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这是地方政府将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从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手段来分析,还有不少问题比如拨款还停留于“基数+发展”的模式上,缺乏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机制是在激励高等教育的外延发展,而不是激励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并且由于目前拨款(财政厅)与主管(教育厅)相分离、相脱节的运作方式,使拨款这一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形同虚设。“入世”以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制度提出了挑战。国内的各种市场(包括教育市场)将对外开放,境外教育机构也将纷纷进入我国的教育市场投资办学。因此,我国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修改现行的教育法规,研究和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在高校进行的各种办学水平的评估,基本上是一种封闭(教育系统内部)的“过关”评估。由于这种评估的结果与招生、拨款没有产生一种联动效应,缺乏激励和制约机制。最近几年地方新办了一大批二级民办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需要对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它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管理有待加强。

3.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有待转变。尽管《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一系列自主办学权,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的这种自主权是很有限的。高校不能自主灵活设置专业。我国高校本科专业是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木利专业设置规定”进行设置的,此“规定”对“依照专业目录设置专业”“控制设置专业”“专业数的限制”作了具体的限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多少空间和自主权。招生考试也一样。虽对考试科目、入学条件作了些改革,但从根本上讲,政府组织考试、录取学生的状况没有改变。高校只能在政府统一划定的入学条件、录取分数、批次、比例等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无单独组织考试、自主挑选录取优质生源的权力。另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评比、检查、会议等,使高校应接不暇。以上这些情况,有的属于中央政府的管理权限,有的属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即便是中央政府的管理权限,地方政府也有不少“补充”和“新规定”。地方政府管理颁布的各种“规定”名目繁多,规范有余,服务不足。可见,高校有没有办学自主权,地方政府的职能是否进行了转变也是关键。

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要以有限政府理论为指导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尤其是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结构是与过去的经济与政治体制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下,这种权力运行模式显然过时了。当前,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无力再对高等教育包揽一切、控制一切。因此,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职权和职能进行重新界定,将一些本不属于自己也管理不好的事务下放,将一些长期以来被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事务承担起来。简政放权只是一个方面,要使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发生根本变化,关键是对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权力进行必要的约束,以确保地方政府与高等学校的管理权力合理配置,促进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所谓对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管理权力进行必要约束,就是要确定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权限,其理论基础在于有限政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只有边界清晰、约束力度适当的有限政府才是较好的政府。有限政府的管理是以自由发展为取向,其暗含的逻辑在于政府只是公共服务者和协调者,它无法为人们设计人生和社会生活,更不能保证人的幸福,政府的任务在于保证社会公正。因此,这一理论主张分权、制衡与协调。有限政府的基本主张有:(1)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市场先于政府,有限政府重视市场的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直接控制市场活动。(2)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有限政府只是管理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政府只是为人们服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政府的权力组成方式上,其权力是由下至上逐级授予的。(3)有限政府的权力是受法律限制的,政府的行为要受到社会公共监督机制的监督。在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格局中,政府权力渗透于公民和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与社会高度重合,通过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将经济和社会的所有资源进行全面垄断,政府权力空前扩张,社会权力萎缩。教育是原有体制的最后也是最顽固的一块阵地,政府在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中既是办学者,又是直接管理者。为改革高等教育体系,地方政府应当迅速转变角色,将教育主管部门的角色由教育提供者转换为教育质量保证者,确定自己的权限范围,给高等教育机构以更大的自主权。

三、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转变的方向

1.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地方政府必须转变管理理念,重塑管理高等教育的角色。1994年世界银行在《高等教育:经验与教训》一书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曾提出过重政府角色的基本原则,即由实行直接控管转变为提供“使能”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从中央政府获得高等教育的管理权,不能认为仅仅是把高校的“婆婆”由中央变成了地方,而是地方政府必须从过去的“执行”角色转换到承担“统筹管理”重任角色,从过去习惯的行政管理观念转变为现代治理理念。现代治理理念要求形成治理主体和权力运行的多元化,强调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之间的平等协作、上下互动。高等教育的地方统筹必须淡化政府与高校的隶属关系,从直接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转为目标管理,重心要转移到规划指导、宏观调控、制定游戏规则和维护高等教育市场秩序等方面来,将办学自主权切实下放给高校,使高校作为法人实体面向市场承担起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2.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是间接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主要依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执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是直接的。政府要有效地进行间接的宏观管理,就应通过中介组织机构来实现。根据国外的有益经验,中介组织机构的参与协调、管理,不仅可以缓和政府与高等学校的矛盾,而且有益于高等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些中介机构,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代言人,可以帮助高校向政府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的助手,可以帮助政府对高校施加一定的影响。大力培植区域性的质量评估、信息服务、决策咨询等中介组织机构,使一些由政府部门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让位于中介组织机构,既有利于保证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又能确保政府有效地管理高等学校。

3.地方政府调控手段的创新。在治理理论的理念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调控要从过去的单纯依靠行政管理的方式,逐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的宏观调控体系。(1)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是地方政府进行管理的重要决策手段。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结构等因素的通盘筹划,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协调,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提高。(2)地方性高等教育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政府管理的基础。地方政府应根据《高等教育法》等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适合本区域客观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和政策。这样既有利于使地方高等教育管理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又有利于形成地方高等教育的特色。(3)拨款是高等教育地方管理的主要杠杆。地方政府要改革现有的高校事业费拨款模式。拨款应以高等教育评估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高校办学效益和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进行动态调控。(4)质量评估和信息咨询服务是地方政府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方式。政府应定期组织对高等学校的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及时向高校和社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

4.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创新。教育产业化不仅有利于明确政府、社会、高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利于明确高等学校的所有者、办学者和管理者的产权关系。因而,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关键。首先,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把高等学校作为市场主体,运用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导向的运作方式,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其次,要积极培育完善人才、教育、科技市场。把人才市场、科技市场作为联系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以政府的财政投资为牵引,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高等教育事业,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再次,高等学校要通过系统内在的激励和约束,调节自身的活动,不断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监督下运作,使优秀的高校脱颖而出、发展壮大,从而及时地将一些不合格的办学主体逐出市场。

[参考文献]

[1]许剑,等.高等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康宁.论不同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本质区别[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

[3]潘勇.加入WTO与新世纪的中国教育[J].教育研究,2001(2).

上一篇: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激励机制下酒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