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危机论文范文

2023-09-23

全球化危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更古不变的道理。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渐加剧,粮食涨幅较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粮食出口量持续走高,但面对世界粮食危机,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供给和出口能够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从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我国在世界粮食危机之下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管仲;粮食兴齐;世界粮食危机

1 世界粮食危机现状

据目前的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如今世界粮食价格涨幅超过一倍。以大米为例,亚洲作为大米的主要供出地,亚洲的大米自2008年开始已经涨了近三倍之多,自2017年以来,国际大米的价格更是突飞猛涨。今年的四月份,世界大米的价格已然创下了近20年来的最高峰。在粮食价格暴涨的大环境下,世界粮食储备降低到了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目前世界粮食储备量仅能够满足两个月左右的需求,粮食危机的阴影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

我国作为粮食产量大国,但目前也出现了一定的粮食危机,我国香港甚至出现了哄抢大米的风波。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主管人员表示,目前米荒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问题,目前超过四十多个国家正在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因粮价上升出现了很多暴动和骚乱。据世界银行数据分析,目前全球将有超过一亿左右的人口将面临因粮价增长导致的赤字危机,很多国家政府已经陆续开展起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在我国的国内粮食问题的讨论也在持续的升温。

2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

对于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因素而言,存在很多的方面,如需求、气候、人为因素等等。虽然说气候问题的确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气候问题俨然不是引起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真正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是需求方面。下面笔者就对粮食价格波动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论述。

对于粮食需求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基本需求、工业需求、投机需求。对于基本需求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中产阶级不断地增多导致消费的生机,使得肉类食品的消费越来越多。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生产一公斤的牛肉大约需要近8公斤的谷物饲料,这一部分的粮食的消耗汇总起来占比就很大。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会激增到92亿,届时粮食的需求将会更加激烈。对于工业需求而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枯竭,目前各国都在纷纷开展绿色能源,以美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其在粮食向乙醇的转化上转化率仅为28%,这已经是目前的最高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可谓是目前机器吃粮的典型国家,每年这些发达国家的机器吃粮相当于5亿,而这大量的的粮食消耗却仅能满足百分之十八的机器需求。对于投机需求而言,随着全球的流动性总体过剩问题的持续增长,庞大的游离资本主义娶你开始不断的向有限的资源对寻找突破,可以说这部分游离资本主义者投资向哪里就会导致这部分产业的价格疯狂的上升。近年来,能源等大宗商品依然成为了国际游离资本主义者所追逐的重要对象。尤其是美国的资本主义者更是将粮食作为继石油之后的新宠,这部分资本主义者充分利用目前粮食库存短缺的问题,肆意的进行投机和炒作,导致粮食危机被无限夸大。

3 管仲粮食兴齐战略与我国粮食战略

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从根本上来将就是充分利用“民以食为天”的这一理念,通过以市场作为诱导来降低其他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当其他国家粮食储备量不断降低之后,就以自身充足的粮食储备作为优势来对其他国家施压,进而实现对其他国家占有。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虽然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战略中总结出我国的粮食战略方针。国土资源辽阔,且物产丰富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近年来,大量的粮食出口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调的问题依然在国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对粮食出口贸易给予一定的限制,要对我国粮食储备量进行提升,通过建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粮食仓储体系,来保障粮食的储备发展。另外,我国要学会运用数据分析和计算来对粮食储备量进行合理的计算,要根据我国的粮食产出和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粮产量问题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出我国最低粮储量,保证粮储存量能够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

对于目前的世界粮食危机而言,我国一定要正视粮食危机下农业生产的要素。要通过积极的开展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实现对我国粮食产出量的提升。对于我国的几个大型粮产地区,我国要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扶持的双重手段来实现对粮产量的提升。在保障满足我国国内基本粮食需求和工业需求的基础上,适当为降低世界粮食危机做出贡献。

总结

我国在国际上一直是以大国的形象来面对世界。在世界粮食危机的面前,我国要充分发挥大国的模范带头作用,从保障国民需求入手,推动国内粮产和粮储建设,进而实现对世界粮食危机的缓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历娟,洪伟. 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2):32-37. [2017-09-28].

[2] 鐘甫宁. 世界粮食危机引发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9,(04):4-9+110. [2017-09-28]. DOI:10.13246/j.cnki.iae.2009.04.003

[3] 刘立红. 从管仲粮食兴齐战略到世界粮食危机[J]. 商场现代化,2008,(19):21. [2017-09-28].

全球化危机论文范文第2篇

2、煤矿开采技术与工艺发展研究

3、逐光者-新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

4、解析上汽和南汽合并案

5、浅析以用户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

6、连云港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与模式

7、开设“变频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必要性

8、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有效运用节能施工技术

9、强化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意义和对策分析

10、“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11、华尔街与美国节点(下)

12、风电项目运营期生态影响分析探讨

13、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实践

14、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

15、储能:新能源布局重镇两方向齐头并进

16、你的点滴所为让未来大有可为

17、3月26日,地球一小时

18、市政路灯电气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浅析

19、船舶动力装置的发展趋势探讨

20、“能源危机”是否真能推升原油破百?

21、试论建筑工程全过程的绿色管理

22、浅析现代高层办公建筑

23、冶金焦化生产技术开发油页岩炼制新工艺分析

24、朱孟领:创新先行,独创“绿色”复合装饰板引领市场蓝海

25、全球能源危机 人类要打开新“门”

26、能源危机背景下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

27、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28、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煤层气资源特征研究

29、电动汽车所用电机控制器的性能简介及选择

30、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1、全球能源危机与碳减排征途

32、太阳能光电在苏州住宅小区的应用调研与推广

33、浅谈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趋势

34、索罗斯:我的立场和使命

35、风力发电影响全球气温?

36、关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探讨

37、机械设计在车辆工程发展中的应用

38、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探索

39、从能源危机看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性

40、浅析中俄石油合作的障碍及中方对策

41、为营销植入绿色芯片英利集团电谷广场•商务会议中心推广策略解析

42、MnS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产氢性能

43、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

44、太阳能光热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45、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46、会编程的“懒人”有多可怕

47、地理课堂教学的“抛砖引玉”

48、重型卡车驾驶室造型趋势研究

49、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

全球化危机论文范文第3篇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呈现迅速放缓态势。 (1) 美国经济徘徊于衰退的边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 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两房”被接管、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遭遇破产危机。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报告显示, 2008年11月美国失业率达到了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 金融风暴不仅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经济秩序, 还在短期内迅速向美国以外蔓延。英国面临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俄罗斯股市全年下跌超过70%, 德国汽车工业陷入近2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当中,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全球金融市场弥漫在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中。为了挽救金融市场, 重整世界经济, 各国央行联合携手采取救市行动, 试图降低金融市场危机对本国产生的影响。美联储自2008年12月17日之后, 将基准利率持续维持在0%~0.25%区间, 日本、欧元区和英国在2009年初将基准利率水平分别降至0.1%、1%和0.5%, 并维持至今。与此同时, 美欧日各国还相继实施了“定量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直接向市场增加资金供应以应对由于信贷紧缩造成的流动性不足问题。

得益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世界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呈现复苏。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的下滑, 第二季度降速的放缓之后, 复苏的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根据数据显示, 2009年第三季度, 美国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 GDP增长率达2.8%;日本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 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 三季度增长0.4%。从实体经济来看, 国际贸易和全球工业生产指数已开始明显回升, 越来越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指标已从衰退转变为增长。此外, 主要新兴经济体自2009年以后陆续步入增长, 引领了全球经济复苏。其中, 亚洲前四大新兴经济体中国内地、韩国、印尼和印度各个季度均实现正增长, 表现最佳。受益于大规模的刺激计划, 亚洲新兴市场的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了危机前水平;进口恢复速度较全球平均水平更快, 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联合国在《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称, 目前的财政政策如果得以持续, 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底实现2.4%的增长,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则更为乐观, 预计2010年可以实现3%的增长。

然而, 在看似全球行金融风暴逐渐远去的同时, 各国严重的政府赤字逐渐形成了另一场经济危机。从英国到美国, 欧美核心发达经济体国家的巨额政府赤字, 从迪拜到希腊危机, 从希腊到欧元区, 如同慢性发展的恶性“肿瘤”, 侵蚀着尚未全面复苏的全球经济。进入2010年以来, 被称为全球金融危机延续的欧洲债务危机大规模爆发,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起源于2009年12月全球的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对希腊主权评级, 希腊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其后, 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等经济实力较强, 较为稳健的欧元区各国都预报出高额的预算赤字。致使欧元大幅下跌, 欧洲股市重挫, 整个欧元区面临了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扩散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复苏的潜在影响的呈现, 目前包括美国、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西方经济体央行在内的多家央行、金融机构均纷纷出手救助, 共同向市场发出了“将采取强有力应对措施, 竭力避免更多欧元区成员国受到侵害”的明确信号, 希望尽一切可能将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和升级的威胁控制在萌芽状态。市场信心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 未来, 一系列最新“救市”举措也可能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新的潜在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两年来也经历了一个由缓到急的经济增长过程。2008年国内经济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 加上效益下滑, 成本上升等因素, 严重的影响到了部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进而对消费增长构成制约。中国的钢铁、电力、汽车等重要行业呈现下滑态势。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之下, 全国打响了声势浩大的“扩大内需, 促进增长”的保卫战。中央于2008年11月公布的两年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在全球引起了热烈的反映。极大的提振了市场的信息, 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009年, 中国经济复苏强度明显强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呈现“V”型走势。与之相伴随的则是, 投资高速增长, 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续反弹, 消费保持强劲, 物价逐步走出通缩, 出口止跌企稳回升。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 投资是2009年经济强劲复苏的主要动力。2009年全年, 投资同比增速达到30.1%, 创下近14年以来的高点。此外, 国内消费增速基本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全年消费增长15.5%。在经济环比景气的背景下, 消费增长如此强劲, 政府刺激政策对需求的拉动是最主要原因。在政策刺激下, 居民所表现出来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着实令人鼓舞, 房地产销售比预期更加强劲, 此外创纪录的汽车销售量, 使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房地产销售的火爆带动了建材、家居等行业消费的大幅增长。出口的疲软是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的关键因素。由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步伐相对缓慢, 并且力度较弱, 我国出口的好转也将相对滞后。从2009年的月度数据看, 自3月份开始出口环比就已经出现改善, 但直到近期出口增速才开始明显反弹,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海外企业开始再库存化。

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物价的止跌回升,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9年三季度开始逐渐收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银行信贷开始正常化, 且贷款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虽然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增长, 用以保障经济刺激中的重大项目资金供给, 但是贡献了1~4月份新增贷款大部分的票据融资增速在下半年开始大幅放缓,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银监会加大信贷资金流向审查力度、央行窗口指导, 要求银行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的结果。第二, 7月9日央行重新启动了停发7个月之久的一年期央行票据, 并在10月份的第二周开始在公开市场上持续地净回笼资金, 以对冲流动性, 这也成为是央行吸纳流动性的开始。

2010年受国内需求旺盛拉动, 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速快速提升,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 较上年同期提高14.5%。一季度GDP增长11.9%, 增速同比提高5.7%, 比2009年全年加快3.2%。消费名义增速保持稳定, 一季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7.9%, 同比上年提高2.9%。民间投资增速加快,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2010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4%, 分别比上年的同期降低了6.4%和5.4%。总体来看, 2010年以来, 随着对外贸易加快恢复, 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消费增长较快,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 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货币信贷调控初见承销, 未来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将更加巩固。

摘要:2008年以来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呈现迅速放缓态势。得益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世界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呈现复苏。然而, 在看似全球行金融风暴逐渐远去的同时, 各国严重的政府赤字逐渐形成了另一场经济危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两年来也经历了一个由缓到急的经济增长过程。2009年, 中国经济复苏强度明显强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2010年受国内需求旺盛拉动, 经济增长明显加快, 未来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将更加巩固。

全球化危机论文范文第4篇

1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挑战

1.1 金融危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金融危机将影响美、欧的消费, 并继续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中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其次, 导致中国外汇资产贬值。在美元、欧元和日元资产管理中, 美元资产仍是中国的第一选择, 这是因为欧元资产太贵, 日元资产收益率太低, 而且其它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美元更高。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 美元贬值, 我国的外汇储备和持有西方公司的债权、股权的价值随之下降。中国央行数据显示, 2009年3月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537亿美元。再次,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 使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流动性急剧下降, 迫使西方企业减少对外投资, 甚至撤回投资。

1.2 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外部政治环境更为复杂

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对其主权的维护与保障,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我国面临的外部政治环境更为复杂。

首先, 国际社会对我国持续发展的矛盾心态并未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直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与遏制的对象。尽管当前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已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协调来共同解决问题, 但是, 源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性差异, 源自国家利益的战略性、本源性冲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依然没有改变。

其次, 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的大国战略环境受到挑战。

1.3 金融危机易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恶化

首先, 就业压力急剧增加。我国本来就面临劳动人口基数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大中专毕业生逐年递增、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众多等就业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 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 市场低迷, 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其次, 收入差距拉大。现代经济危机根本上是源于收入分配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而经济危机扩散导致的市场萧条、失业增加通常又会加剧收入差距。再次,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 失业人口也将急剧增长。大量失业人员滞留城市, 如果无法获得必要的保障, 生活条件恶化, 其直接后果将会导致城市的卫生、环境质量下降, 造成极大的卫生安全隐患。

2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

从历史上看, 每次金融危机均会给其波及的国家经济社会或大或小的冲击, 但它也提供了健全金融体系、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社会体制的动力, 为以后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中国而言, 这次危机的正面积极作用在于以下几方面。

2.1 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 强化中国制造地位

此次危机将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出口产品系列升级。出口不利对我国企业来说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这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 从出口转向内需。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这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因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必须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虽然危机的发展会造成一些企业的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加工企业更是陷入停产或破产的境地。但是一些具有自己品牌和自主技术的企业却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出口企业来说, 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不仅会淘汰一批质量较差的企业, 而且会涌现出一批经得起考验的优良企业。特别是危机可能改变企业对低级加工产品出口的预期, 被迫进行自主创新建立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 金融危机增加了我们实现自主创新的压力, 使我们进入一种没有多少退路的境地。这样的挑战无疑也是一种机遇。

2.2 金融危机为我国资本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金融危机为我国资本介入国际市场产生了重大历史机遇。目前美国金融企业危机深重, 花旗和美林近百亿的季度亏损, 只是冰山一角, 这些金融机构急需大量资金“输血”, 而经济小国甚至是一般中等国家必须“出让”大型金融机构, 这给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3 金融危机下中国社会保障建设面临的机遇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金融危机出台的政策众多, 究其内容, 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建设正在政策的引导下加快自身的发展, 但是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我们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建设有很大的差距。金融危机到来, 就给了中国一个加快向“和谐社会”转变的机会。国家实施社会政策, 着重促进收入最低阶层发展的最佳时机莫过于现在, 尽管这样会有损GDP的发展, 但这正是我们几代人, 几十代人所愿意看到的。多年来以经济增长为重点的政策确给一些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个人财富, 并使许多人摆脱了贫困。然而, 2009年缩小收入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对我们的意义应远远高于G D P增长率。

3 中国的对策

面对五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 中国在制定应对危机的关键策略时, 一方面要积极防御、减少可能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战略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战略利益, 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我们必须积极面对, 化挑战为机遇, 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应有所作为, 适当扮演稳定金融秩序的角色, 这将有助于中国获得未来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

总之, 分析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既要看到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冲击, 更要看到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此基础上, 努力提高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 切实维护好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良好发展局面。

摘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外部环境, 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具有负面与正面的双重性。中国在制定应对危机的关键策略时, 一方面要积极防御、减少可能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战略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战略利益, 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全球化危机论文范文第5篇

从全球化的外部条件来看,当代全球化基本建立在三个不容缺失的外部条件之上:

其一是建立在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全球信用体系以及包括互联网、物流网络在内的基础设施之上的资本主义全球市场。这个全球市场不仅通过价值链、产业链的分工将各个国家紧密地链接在一起,而且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对各个国家主权施加强大的压力,以迫使他们接受同一种规则体系。全球化的扩展最直观地表现为全球市场的扩大,产业分工的国际化以及各个国家与全球市场的紧密联系。

其二是建立在美国全球帝国霸权基础上的全球安全体现。全球化离不开安全体系的有效运作,主要航道安全谁来维护?地区和平乃至全球和平谁来维护?尽管二战以后的联合国模式卓有成效,但这种全球化所需要的巨大的公共安全服务仍然是霸权国家提供的。在苏联解体之后,尽管以中国为代表的崛起大国正在积极地为全球化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但最主要的安全还是依赖美国的霸权,尽管这种霸权通常也是对全球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威胁。尽管世界仍然可以通过大国的均势来维持和平,但过去的历史却让人很难对变幻不定的大国均势保有信心。

其三是支撑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人类的整个发展模式是不停的从小的行动单位,通过各种方式扩大成大的行动单位,从家族、部落、部落联盟,到城邦、王国、共和国、帝国乃至今天的全球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超越地域、超越多样性的秩序构建,都离不开某种普遍适用的意识形态。

以上三者实际上就是金钱、战刀与十字架的组合。然而这三个外部条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中国的崛起重塑了全球市场经济,东亚经济带中日韩的崛起让全球资本主义的西方中心呈现出衰落的态势。因为全球统一市场取决于资本的自由流动,物流与信用的全球化体系和产业链的分工。尤其是产业链的分工,长期以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同心圆的结构,第一层核心是西方国家,中间层是制造业国家,第三层是原材料国家。占据中心位置的西方国家享受着全球化的最大红利。而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市场并以奇迹般的速度崛起,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方面,中国巨大的规模优势和长期在教育、基础设施上的巨大投入,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产业链转移规律。尽管近几年有人认为曾经发生在西方一中国之间的制造业转移,也会发生在中国一印度、中国一东南亚(尤其是越南)之间,但实际上转移的通常是加工与组装环节,而非整个产业链。这是因为现代制造业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是主要局限于劳动力价格之上,而是越来越依赖完整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稳定的能源与资源供应、不断升级的耗费巨大的基础设施,而无论是印度还是东南亚都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尤其是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全球的制造业更有可能围绕中国而循环,这意味着西方中心的去中心化。

其次,全球化所必需的全球安全体系,随着美国的霸权衰弱也呈现出显著的衰落。近十年来,美国与其盟友在军费和责任分担上的不断争吵,反映出的正是美国的难负重荷。尽管特朗普的孤立主义经常被描述为任性的不靠谱,但美国的收缩早已经开始,甚至早在索马里黑鹰坠落的时刻就已经开始了。美国已经不再愿意为维护霸权的信誉而去付出太多。坦率说,美国的世界正在变小,而且随着俄罗斯和许多地区大国的复兴与崛起,它的帝国秩序正在越来越多地暴露出脆弱的一面。无论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顿涅斯克地区的攻势,还是叙利亚、伊拉克的混乱,都使得这种美国的有限性暴露的越来越明显。全球化安全结构的解体,也越来越强烈地刺激着各个国家、民族的安全感,并释放出强烈的地区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甚至宗教极端主义。

再次就是支撑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方面,阿拉伯之春的悲剧性结局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新自由主义感到深刻的怀疑,认为其可能只是美国借以实现国家霸权的意识形态工具。另—方面,人类文化生产的激烈变革,也让新自由主义无论在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在西方国家内部都面临越来越多的强大思想对手。纵观人类历史,国家观念的根本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的,但是教育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出现正在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已经很难被公共知识分子控制,群众的文化生产能力正被释放出来。这在第三世界往往表现为强烈的民族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抗拒,而在发达国家则表现为民粹主义对全球化的猛烈進攻。

最后,全球化的最大阻力正在来自曾经是全球化发动机的西方国家内部。在过去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的民族资本国际化、西方国家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资本还是民众都受益于全球化的红利。然而在今天,全球化对于西方社会不再具有过去的共同福利的含义。与此相反,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全球化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资本和精英集团成为了根据经济理性选择纳税地的无国家集团,而一般社会大众则随着产业链的转移开始面临严重的失业与相对贫困。今日西方国家严重的社会撕裂其实根源就在于此。因为,传统上民族、资本与国家的同盟解体了,资本开始谋求超国家的地位,这带来了诸如美国茶党、意大利北方同盟等一系列西方社会保守力量的壮大,并日益成为在全球化中心内部反对全球化的强大力量。

坦率而言,未来的全球化,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可能会演变成为在某些区域内的地方合作和全球合作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我们的规模优势,只要释放内需完全可以成为全球化的经济引擎。但与此同时要看到我们在全球公共安全的供给上还是相对薄弱的。在文化上,虽然中国的世俗化、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包容性、同化能力非常强,但在意识形态的竞争力上还需要加强,还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

(储殷: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全球化危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我国企业在这一背景下,应该积极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坚持独立资助、自力更生,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维护经济安全等几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我国经济和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和论述对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经济全球化;策略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我国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方面应该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本文试作论述。

1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面临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企业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我国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为了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正式的席位,更好地参与全球的经济分工,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可以更方便的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利用国际规则应对反倾销等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范围更大,领驭更宽,层次更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要充分利用,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在开放中促进改革和发展。

2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我国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了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要把引进和开发,和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结合自己的创新,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利用国外资金的同时,要重视积累,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关起门搞建设,要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决定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践证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原则是必须是要坚持的。否则,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会碰壁,就会因为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失败。

3  我国企业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技术落后,通过引进外资在华投资不但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矛盾,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但仅仅依靠“引进来”的政策,还是无法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旦外部环境有所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撤资,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同时,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的产品有了开拓新市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些产品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具备了开拓国外市场的条件。

中国的企业应该借助全球化的东风,不失时机的积极“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上施展身手,争取更大的发展。“走出去”的战略搞好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就会增强,国家经济得以长远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一定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引进来”的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要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走出去”的实质是以投资换资源、换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更主动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规避其负面效应。在我国经济和企业积极“引进来”的战略后,又制定了“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努力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并让其具有国际竞争力,使境外投资上一个新台阶。

“走出去”归根到底是企业走出去,政府只能起到牵线搭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的作用,所以,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要赋予有条件的企业和相关科技单位以外贸自营权。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我国企业在参与世界经济中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我们要积极引导,积极组织国内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他们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企业视野要放开,看的全面一些,在看到欧美市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我们要加快步伐,努力培育我们国家自己的跨国公司,让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赢得先机。

4  积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有二重性,一方面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在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要重视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积极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抗拒,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一定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①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改革,提高我国政府的质量和办事效率。要提高我国共产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政府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转变工作作风,严厉惩治腐败。这些建设和改革奠定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基础和稳定局面。

②加强全球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我们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积极参与多边活动。积极参加区域性世界性的组织会议,参与这些组织规则的制定,积极推动构建与大国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政治上推进多极化,在经济上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③积极构建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从宏观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从微观上要在国家内部打造国家经济安全体系,即通过对内部经济关系的适时调整和制度创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安全因素的冲击,包括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安全网,如金融安全制度、贸易安全制度、产业安全制度、环境安全制度、信息安全制度等;构建监督与执行防御体系,对制度安全网进行监督和执行;构建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及时地消解经济安全的隐患。

④加大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无论经济的竞争到什么地步,最后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几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进行体制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沉着应对国际的风云变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朱久兵(1976-),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楚文化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慢艺术下数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