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向范文

2023-09-16

资金流向范文第1篇

字号:T|T

各大行信贷维持稳健投放不变;保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成为重中之重

财新《新世纪》记者 温秀

今年的信贷规划来的比往年要晚。有央行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这次是经济工作会议先定调,在1月7日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才通盘确定2012年的信贷规划。往年这一规划通常在上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就已确定。

‚今年是稳字当头,信贷投放不可能太激进,但仍要保持一定活力。‛一位洞悉中央基调的大型银行董事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2012年信贷会出现结构性松动,经济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信贷会略有放松。

他同时表示,尽管各行预计的规模数量表面上较2011年略有提高,但考虑到表外业务转表内的规模,实际的新增信贷投放恐怕不会较2011年有显著提高。

上述央行人士认为,要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这种‚稳中求进‛基调并不容易。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胀压力的并存,正为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挑战,而

决策层面和执行层面对于这两种压力的侧重还尚有差异,这需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解决。

财新《新世纪》记者亦获悉,此次金融工作会议不再侧重于机构改革,而是偏向政策执行层面的机制和市场改革。

‚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同步的情况下,客观而言,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总量政策是不存在的。‛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专访时表示。

多位受访者认为,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层面最突出的是结构问题,资金双轨制日趋明显,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不断抬升。

2011年12月31日,周小川在发表新年致辞时也指出,2012年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位大型银行风险条线高管对于结构性调整和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度持怀疑态度。他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最关注国家是否会按照‚十二五‛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关键取决于政府有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即使短期要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其实银行最怕的就是政策朝令夕改,或在执行中名存实亡。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最近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因外汇占款出现了负增长。如果外汇占款继续下降,不排除存

款准备金率会继续下调的可能。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将直接释放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

拟定贷款规划

由于央行尚未明确信贷总量指标,各商业银行只是各自根据对总量的预估,决定今年的基本投放目标。

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各行高层获悉,工、农、中、建四大行对今年信贷投放规模的总体预估基本都在8000亿元到8500亿元之间,而今年各行的投放目标则基本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同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四大行人民币贷款增量分别为:工行新增8180亿元,略低于当年新增贷款8200亿元的下限目标;农行新增6200亿元;中行新增5070亿元,显著低于年初制定的6000亿元贷款计划;建行则以新增7270亿元位列第二,也略低于7500亿元的年度计划。

目前,工行初步预计2012年信贷规模为8500亿元。工行希望2012年的信贷增速保持在13%左右,投放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

如果考虑到表外理财进表的因素,今年工行的贷款计划较去年并无显著增长。工行知情人士透露,此举是因工行实施‚逆周期调控和结构调整‛战略。

考虑到资本占用和风险情况,工行提出,在未来三年逐步压缩四大行业的信贷总量。这四大行业依次为房地产、城建、公路和电力行业。前述人士称,此举主要是因为这四大行业的资本占用较高,有的行业甚至高达300%。

前述工行人士透露,工行最近两年持续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所以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他直言,能够在2011年12月29日顺利发行500亿元的次级债,对工行而言,是‚一场胜利‛,否则年报时该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恐怕‚不会太好看‛。

500亿元次级债的发行使得工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暂时得以保证,但降低资本消耗仍是可持续经营不得不面临的课题。

他介绍,工行总量压缩和结构调控的另一个动因,是公路等个别行业的不良额已呈上升趋势。二级公路取消收费之后,虽然有国家补贴,但被挪用和暂时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公路项目名义上有现金流,但实际上根本无力还款;一些有能力还款的也缺乏还款意愿,所以不良额有上升态势。

在压缩上述行业贷款的同时,工行有意加大对资本占用较少,收益率较高的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个人贷款的投放。

前述大行风险条线高管介绍,曾以审慎著称的建行,今年的信贷总量规划亦与去年基本持平,在7500亿元左右。中行预计今年的投放量将与2011年基本相当或略高于6000亿元。

上述计划是各行根据对总量的判断初步拟定的计划,最终还要根据央行的规模进行调整。过往年份,央行的规模调控会分解到月度贷款量。

存款大战

更让银行行长们揪心的是存款。

2011年年末几天,多位受访的分行长都在不约而同地‚喝酒拉存款‛。其中一家大行广东分行的行长坦言,信贷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工作重心都变成了拉存款。

知情人士透露,经过2011年年底的突击作战,四大行在年末的新增人民币存款的时点数均超过9000亿元。其中工行以1.3万亿元遥遥领先;建行则以1.05万亿元位列第二;农行以9900亿元排在第三;而中行则以9500亿元位列第四。

在中行年前召开的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全力以赴拉存款成了201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在过去几年激进的投放之后,中行的发展潜力已经消耗得太厉害‛。在四大行中,中行的贷存比在三季度末已经超过75%的监管红线,受制于此,其贷款规模甚至未能用足。所以,中行提出2012年的信贷规模要根据存款来决定。

而规模已经令同业难望项背的工行,却也难以完成其2011年初的存款计划。工行的一份内部材料预计,‚2012年存款增长形势仍比较严峻,人民币存款增长比同期贷款增长速度要低大约两个百分点左右,但增速仍在两位数以上。‛

相形之下,建行则提出了较为进取的目标。前述大行风险条线高管透露,经过最后十天的冲刺,建行的存款规模,终于在2011年末突破了1万亿元,2012年,他们的目标是1.3万亿元。

他称,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履新后的首次讲话,明确指出建行的一些关键指标和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并称‚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有关建行人士直言,上述1.3万亿的目标,实现‚几无可能‛,但‚重要的是需要远大目标来振奋人心‛。

自2011年以来,银行业持续面临较大的存款压力,上半年还可以通过大量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募集资金,随着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发行监管的日益严格,叫停了30天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通过理财产品揽存的成本和难度也在与日俱增。

由于存款锐减,吸收一些同业存款也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按照相关规定,同业存款基本不计入贷存比考核,对贷存比的提高贡献甚微,但可算作一般性存款,在份额和排名等方面有所帮助。有银行高管将上述高成本的揽存方式称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面子工程‛。

派生存款的减少和负利率背景下存款意愿的降低仍是主因。一位大行高管表示,个人储蓄受增值的驱动,涌向理财产品,这实际上是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对公存款疲软主要是受规模调控的影响,派生存款减少。

银行对存款的追求,除了贷存比的硬约束之外,还伴随着‚座次之争‛。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除工行的资产总额以15.13万亿元遥遥领先外,建行、农行与中行的资产规模相差无多。‚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坐上第二把交椅。‛

‚谁都知道存款是负债,但资产规模扩张冲动使大家落入了同一个陷阱之中。‛前述大行风险条线高管称。

因此,各行冲时点现象依然严重。‚日均存贷比的考核实际上无法推进。否则很多银行都没法做生意。‛一位银行财务条线高管透露,一家大行全口径存款在9月下旬增长近千亿元,但10月上旬旋即跌掉910多亿元。

对于部分银行希望监管放松对理财产品期限的管制问题,前述大行高管表示,‚银监会的要求是对的。从长远看,银行自身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以负债制约资产,控制好贷款的增长速度和结构,同时走低资本消耗的发展道路。‛

重估风险

目前银行信贷投放面临来自两方面的考验:一是信贷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二是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蔓延。上述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关系着银行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质量。

‚银行很担心政策左右摇摆,甚至感到政策面有两套逻辑截然相反的主张。‛前述大行风险条线高管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他直言,目前把握不准国家是否会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有些小企业盲目扩张,乱投资,用银行贷款炒房、炒股,银行敢贷款给他们吗?‛他表示,对于小企业要区别对待,对已经偏离实体经济的企业,要有取舍,要能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比如,‚温州那些老板跑掉的企业,不少就是投资严重偏离实体经济的企业‛。

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风险会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对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蔓延进行了风险提示,一些银行也力图采取措施,切断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的渗透,但‚防不胜防‛。

‚国家提出货币政策要预调微调,但会调整到什么程度?‛前述大行风险条线高管直言,2012年信贷投放的政策信号尚不明朗,银行最担心的依然是系统性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这个说法前所未有。‛上述大行董事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此举意味着高层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已有所警惕。

由于不良贷款比例已经较低,且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不少银行的资产质量承压。前述人士称,目前几家银行都已经不再提不良贷款总额下降的目标,不良率也仅仅是持平微降。

房地产调控的力度、方向和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仍受到广泛关注。

前述风险条线高管表示,房地产行业关系着众多上下游产业,孤立地看价格涨跌来判断贷款风险没有意义,‚如果量价齐跌,市场信心就会受挫,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也要重新评估‛。

他表示应评估,一旦房价下跌20%,资本市场会如何反应?整个经济能否承受?他提出下一步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应着眼于‚控制涨幅‛。

而另一银行高管则直言,如果中央的房地产调控不松口,肯定会有房地产贷款会发生逾期,银行相关贷款的不良额上升恐难以避免。

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前景,有银行高层认为,地方政府其实就是一个大公司,只要经济持续增长,地方融资平台就问题不大。

多位受访的银行高管甚至预期,在地方债的发行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之下,地方融资平台仍有可能再次成为银行信贷资金追逐的热点。

‚监管的严厉整顿,帮了银行不少忙。过去地方分行的行长想见财政局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现在银行的议价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一位地方分行的负责人表示。

他直言,根据相关规定,新的平台项目只要抵质押和现金流符合规定,都可归入特殊公司类,无需面临不得转贷、借新还旧的约束,从而缓解了资金链断裂的压力。但此举一定程度上只是‚文字游戏‛,其本质还是平台贷款,一些远非货真价实的平台项目直接归入公司贷款之后,为地方政府解套的同时,银行自身面临的风险有增无减。

摇摆和倒退

前述大行风险条线高管进一步解释称,银行不怕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国家不支持的产业,可以通过风险定价和计提拨备来锁定风险,银行最怕的还是政策摇摆和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中,新的风险隐患在滋生。

2012年1月初,建行宣布将原本由总行各部门掌握的信贷规模管理权限下放给分行。这被理解为该行尝试回到老的层级式管理方式,以应对变化不测的市场。不过这一规定的出台令同业和内部都大跌眼镜。

该行一家省分行行长对于突如其来的大权惊诧不已。他直言,总行管理仍应以条线目标为主,允许分行适度微调。因为综合经营计划测算时要有明确的贷款结构,个贷、小企业贷、固定资产贷款和信用卡透支的收益存在不小差距。在新的管理规则没有明确的情况下,简单放权会使综合经营计划的实施缺乏保证。

前述大行董事认为,总行掌握信贷规模,有利于适时调控投放规模和节奏,一旦下放给分行,肯定会造成混乱,‚难道能指望分行自主调控?‛

他并称,分支行权力过大,本身已经令总行的不少产业政策和风险管理规则受到挑战,进一步放权的后果堪忧。

一些旨在规范信贷投放的监管目标和内部风控规则,也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此前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截至2011年9月末,‚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推进达到77%。他并称,由于上述办法的推行,使得银行派生存款大幅减少,在推进过程中,遭到不少银行的抵制。

由于存款形势日趋严峻,不少银行的分支机构和贷款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都在想方设法绕道而行,使得上述规章的具体实施往往有名无实。

前述大型银行风险条线的高管坦承,‚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还是应坚持执行。他直言,虽然‚受托支付‛受到一些当事人的诟病,但从保证银行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看,十分必要。他表示现在商业银行很担心贷款和用款期限不匹配的问题,有些中长期贷款甚至比短贷更容易出问题。因为部分企业自身的管理不严格,贷款到位后,如果没有立即用于相关项目,就会千方百计地为闲臵资金寻求投资渠道,贷款资金流向股市、房市的现象难以避免。

他认为,虽然上述政策的执行,付出了存款沉淀减少的代价,但贷款发放应以实际用款为标准,不能‚地基还没有建,银行贷款已经发到三层楼‛。

资金流向范文第2篇

惠济天下

容者

海纳百川

查个人征信报告收费吗,怎么查?

办理贷款或者是信用卡都会用到个人征信报告,如果自己的征信不好,贷款也很困难,因此,在想贷款之前可以先查查自己的个人征信情况,如果个人征信情况不好可以及时补救,那么,个人征信报告该怎么查,个人征信报告要不要收费呢。

【个人征信报告查询方式】

1、登录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

2、到当地央行相关部门打印报告。

据了解,根据央行最新规定,个人当年查询信用报告超过两次的,将按每次25元收取服务费。2015年起则从当年1月1日起计算次数。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亲自去打印个人征信报告,就拿银行来说,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自己会从征信系统中查询,因此,一年两次的免费查询就可以了。

【央行征信查询时间规定】

从容网—— 从者

惠济天下

容者

海纳百川

周一至周五:上午9:00-下午17:00

资金流向范文第3篇

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是就业单位与毕业生的互相选择, 毕业生拥有的自主选择权更大, 受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呈现明显差异化发展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所占人数比例超过毕业生总人数的50%[1], 这种差异化的就业地域选择不仅影响着区域人才资源配置, 还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对2014-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进行实证分析, 挖掘其特点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现状分析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为分析样本, 研究仅选取已经确定了就业区域将流向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就业信息统计截止日期为就业质量报告发布。涉及的研究对象共26481人, 男生13901人, 女生12580人;其中2014届5288人 (男生2899人, 女生2389人) , 2015届5384人 (男生2964人, 女生2420人) , 2016届5298人 (男生2787人, 女生2511人) , 2017届5364人 (男生2706人, 2658人) , 2018届5147人 (男生2545人, 女生2602人) 。

(一) 就业地域流向整体分布

就业区域的区位优势影响着就业机会、行业发展前景, 也是高校毕业生考虑职业发展规划、薪资待遇、生活便利程度等的重要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

从统计结果来看, 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总体趋势较为稳定, 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地域为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流向这四个地域的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0%以上, 是主要的毕业生就业地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数据表明,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每年的就业人数最少。总体来看,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明显高于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二) 就业地域流向历史变化趋势

就业地域流向存在较为明显的历史变化趋势规律。通过图1可以明显看出, 在8个就业地域中, 毕业生流向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的比例较高, 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变化趋势同陕西省就业地域流向基本保持一致, 这主要是因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陕西省, 陕西省生源比例较高, 而毕业生在就业时对于选择在生源地就业有一定的倾向, 因此陕甘青宁区域经济体的就业地域流向比例相较于其他地域更高。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是选择率第二高的就业地域, 该区域经济体中的主要就业地区是北京, 但是受生活成本较高、竞争压力较大、工作节奏较快的影响, 就业地域流向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曾经的“北漂”热潮呈现出冷却的趋势, 但仍是主要的毕业生就业地域。

从统计数据来看,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的就业人数比例总体平稳, 基本保持此消彼长的态势, 两个区域经济体依托于沿海便利的交通和对外开放条件经济较为发达, 就业机会较多, 因此毕业生就业选择率较高。中原区域经济体的就业人数比例虽然不高, 但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利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河南、湖北、湖南的快速发展为高水平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逐渐成为更多的大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受区位优势相对较弱的影响, 西部生态经济区和泛东北区域经济体在所有的就业地域中每年就业人数和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如图1)

三、影响就业地域流向差异原因分析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好的经济发展地区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水平、更好的职业前景、更便利的生活条件等, 这些经济因素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地域的选择。

社会因素同样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 首先一个地区的户籍、社保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在工作、生活中是否有后顾之忧, 这些保障性的制度也是部分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其次人才引进等就业政策对毕业生同样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 优越的人才引进条件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空间, 在这种政策引导下, 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向就业待遇好的地域流入。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外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因素”这个内因, 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个人因素中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最终的就业选择影响程度最大, 对待遇、收入的追求会导致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 导致人才不均衡分布, 进一步加大地域间发展差距, 形成“人才流失-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的发展需要,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的主要特征, 并对可能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 以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地域吸引力,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 方留, 李宏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的动因及制度设计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5) :149-151.

[2]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上一篇:资金监管下一篇:流动资金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