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毕业设计范文

2023-03-26

景观毕业设计范文第1篇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

1、自然风景生态区、

2、中心景观带、

3、休闲观景区、

4、生态文化景区、

5、娱乐休闲带、

6、入口景区。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一、规划布局

表3-1景区功能划分

功能分区

景观功能

服务对象

区内特色

休闲观景区

保持两座山头的互动关系,提供游人合适的观景扬所。

本市居民、周边城市游客和附近居住区居民。

俯瞰城市,观景为主

生态文化

景区

观光览胜、休闲度假、生态康体健身。

本地居民、周边地区的香客及居民。

健身休闲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中心景观带

为开发区城市中轴上的绿带,保持两座山体的连续性。

本市居民及开发区居民。

城市绿地

自然风景生态区

以生态植被与自然风景为主,山坡上分布有台地园、生态竹林,山顶上建立石塔,成为公园标志物,也是市西北区中的标志性景观。

本市居民及游客。

自然气息强烈,设计中体现自然生态特色。

娱乐休闲景区带

绿色教育、健身康体、结合废弃采石场的改造,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等。

本地区市民,特别是北山附近的居民区、各类学校、厂矿。

娱乐休闲的典型范例、生态恢复的先进代表

入口景区

结合北山面水的优美环境,创造品味高雅的休闲环境,成为反映城市文化面貌的窗口

本市居民及游客。

文化品味高雅,档次高、优美的滨水环境。

(一)休闲观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北端,这里植被相对稀疏,视野开阔,是俯瞰全市的绝佳景点。依附照山形走势在地势较高处规划三处观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观景平台:在山顶相对开阔的地方开辟设置观景平台,其上构造钢架、张拉膜搭建的观景亭,供居民及游人休息、聊天、饮茶等使用,观景亭既考虑人与建筑的尺度,同时自身也是体现城市景观形象的小品。

2、观景亭:在近中心区的峭壁处建构两处膜结构亭,形状似展翅欲飞的仙鹤,游人可登高远眺,亦可在亭中休息,两亭之间遥相呼应,夜晚灯火通明,成为都市中的亮点。

(二)生态文化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西南部,这里林木茂盛、有一个村落和两处寺庙:上林庙和山塘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观。

1、上林庙博物馆

确保原上林庙寺院的环境氛围,保护其视线走廊和空间环境效果。在道及门区等视线敏感区避免设置大型构筑物及各种与景点氛围不和谐的元素;对已有影响景观的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庙的历史文化内涵,修建上林庙博物馆,充实馆藏内容,全面展示上林庙的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充分体现中华古老的文化艺术风格与成就及道教的特点。

2、山塘庙

现状中是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宗教建筑,规划中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对所在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庙建筑,新增老年活动室,户外布置健身广场,放置健身器械,使整个区域的性质转向公共性,强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3、山居风情度假村

增建各档次度假别墅,运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建筑风格,外观协调统

一、统中有变,室内装设施则各有特色,,风格鲜明。别墅建筑为在此度假的游客提高质量的住宿条件,昼保留周围现有植物,在别墅周围点缀花灌木,以构成优美、恬静的别墅群。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档别墅,其风格外拙内秀,设施齐全,造型各弄,以古朴自然的造型将游客带入山野林间,倍享温馨。别墅依山势而建,有平台直挑入山谷中,别墅之间可由小路通达,改造村庄木屋条件,住宅内设卫生设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成为旅游综合服务区。

控制别墅度假村建筑规模,禁止肓目扩建乱建,保护现有的景观和植物资源,建立完善的电力给排水设施系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三)中心景观带

进一步完善北山公园中心景观带的植被建设,增强其城市绿带的功能,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立意别致,造型典雅的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建立起联系两山之间的绿色桥梁。

(四)自然风景生态区

位于北部山体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规划在植物群落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求,规划不同的植物群落,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趣的景点。

1、自然风景园:

面向中心景观带的北山山坡,此处林地开多于合,林地山坡间有较多的空旷地,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2、台地园:

在山顶制高点开辟一跌落式台地园,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最高处设一石塔,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成为城市中借景的对象。

3、生态竹林:

北部山体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观为特色,点缀秋色叶和针叶类植物,在园路交叉口和景观优美的地段设立景亭和弧廊等景观小品,成为游人观景休息,改造现有园路,使其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同时形成本区朴野、自然的景观特色。

(五)娱乐休闲景观带

本区是北山山脚近居民区沿线地势相对平坦的带型绿地,由于靠近居民区,规划中加强了娱乐休闲的功能。

1、水景广场(山底公园休闲区)

展示“水”主题,广场开敞、明朗、以水景环境小品、精致的铺装地面为表现对象,创造与人们心中温泉感觉相呼应的形象。

2、林荫水景道

将空旷的道路改造为步行与车行两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游区经生态处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条景观水道,以林荫树与花草植物美化水道两侧的环境,并在适当地点修建一到两处表现本地特点的建筑文艺小品,作为点晴之笔激活居住区的环境。

3、体育游乐场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等条件,结合自然材料(原木、绳索、废轮胎等)设计各项独特的游乐设施,让人们在其间跳跃、攀爬、摇荡,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小,建议在施工时采用密集式运动设施,在狭窄的基地,以立体构筑方式将数项活动设立于一处。

4、采石场生态重建区

大力整治现有采石场,推平、推缓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设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景,改变景区整体环境。设置各项游戏设施,使之成为宜人的休憩环境。

科学植树造林,改良区域气候。当整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后,本区将成为区域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但这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长,需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作为规划建设的长期目标,必须加以重视并长期坚持。

二、绿化规划

(1)规划原则

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1、道路绿化: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景观毕业设计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报告

一、前言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其大学四年全部教育过程中需完成的最后一门系统性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才、智、艺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1]。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具体要求是:拟订一项课题 (或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设计语言(如计算机技能、图形、符号、绘画、制图、造型、色彩、材质、文字等),结合一定数量的信息、情报、资料、文献等,通过导师的指导和个人的系统性再创造,提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完成能反映自己构思的模型或首板。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的融会贯通,并且熟练应用和掌握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模式;熟悉工业设计专业在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启动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完整、准确、高效率地产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1]。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综合课程。

毕业设计的作品不同于科学技术展的作品和商业展会的商品。它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和作用。科学技术展览的展品主要目的是展示一项新技术或新发明以及应用前景,以供科学技术交流和向厂家转让,可以不涉及具体产品。商业展会的展品是性能、技术、工艺、应用材料和成本控制等都较为成熟的产品,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是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其评判标准都是以“物”为主要对象。

毕业设计的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以“物”为媒介,展示毕业生四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它承担着“以物论人”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的作品来评判作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是否达到取得学士学位的标准。所以,它只要应用已有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已有(或将来会产生)的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重新整合,并通过创新设计赋予新的价值,这样即可认为合格。作品的技术完善度、功能的成熟度和商业指标等并不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

三、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又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运用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几个要素:1、应届毕业生;2、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3、与所学专业和所申请的学位密切相关;4、总结性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来检查应届毕业生在学制所规定的学时内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处在什么水平。据此,确定是否达到该毕业生所申请学历和学位的等级水平。

毕业论文与一般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

1、写作目的不同。学术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提出和解决学术上的某些论点。就此而言,毕业论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它同时还担负着表明作者本人在专业领域内是否已具备符合学位标准的学术水平的作用。

2、评审的角度不同。学术论文是评文。而毕业论文主要是评人,是通过以评文来评人。因此,毕业论文比一般学术论文多了一项内容:要求作者将其所从事的学科,特别是其所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数家珍一般地写出来(即在毕业论文中要有论文综述的章节)。以此表明自己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行家里手”,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是承先启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两者的差别很明显。

3、论文的形式和构成不同。学术论文可以与人合作撰写。主要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一般是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阐明作者的学术观点,然后对所提论点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毕业论文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学术论文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代表的是作者个人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所以只能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

4、阅读对象不同。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象是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士。撰写过程中只需将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阐述清楚即可,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它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而毕业论文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导师和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教授,是写自己对所学专业或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在该研究方向的创新贡献。

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现状

自我国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一直未变。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学时缩短、选修课比重加大,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时间越来越少。各高校为了准时上报就业率的数据,毕业班的课程结束时间一再提前,有些高校已经提前至当年的5月中旬。为此,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已经移到大四上学期的后半段,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开始就进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但即便如此,由于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仍倍感时间上的压力,对设计的课题和论文研究的方向无法深入研究,故完成的质量也大受影响。

1、毕业设计的现状

近年来,各校艺术设计学科本科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一方面,展出的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展览效果犹如“嘉年华”,一年比一年“热闹”,制作费用逐年提高,用于毕业设计展作品制作费用超过五位数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制作的毕业设计模型(或首板)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却逐年减少。

制作模型“首板”的过程是二次设计的过程,此阶段要仔细揣摩推敲,是做一个好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等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在确定毕业设计的草绘方案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用Rhino (犀牛)等三维设计软件建三维虚拟模型。该模型有两个用处:其一,加入材质和灯光后渲染成效果图,应用于毕业设计展板、设计说明等;其二,交给模型厂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模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对毕业设计不做深入研究。此外,受三维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本人掌握熟练程度的制约,无法对产品的形态进行仔细推敲,造成用精湛的模型制作工艺制造出粗糙的、没有内涵的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的展览,只反映毕业设计的结果而未反映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仅展示了“怎样”,而忽略了为什么是“这样”。假如毕业设计的作品仅仅是做一个漂亮的模型(可能就连模型都是模型公司制作的),这种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与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相距较远。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十分丰富:包括前期研究分析确定设计方向的过程;设计推进过程中,在每个节点做决策时的取舍依据;后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等。这些内容不是区区两平方米大小的一块毕业设计展板所能展示的。

2、毕业论文的现状

扩招带来的现状是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尤其是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普遍不够扎实,以致于“先天”缺乏做研究写论文的能力,再加上“后天”缺乏足够的研究手段和时间,无法做深入研究。导致毕业论文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严谨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没有创新点、抄袭现象严重等。

从国内某艺术设计学科比较知名的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可以看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对其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

五、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具体实施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根据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应主要注重于两方面:其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结合;其二是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3]。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权重,应要高于对毕业论文的权重。

2、对毕业设计不要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应将考核重点转移到着眼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应允许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不太完善和简陋。要求学生加强设计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作品深层次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而花哨的创意。同时在要求作品的创新性基础之上,再考核其完善度和观赏性。并且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环节,应提倡学生立足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首板,以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在毕业论文的考核环节,可用毕业设计的设计报告或设计总结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在设计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内容:毕业设计课题的甄选依据和过程;分析其现实意义;通过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的数据分析;确定毕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即设计点),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掌控,哪些不能掌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阐述构思设计结构功能方案时,所选用的功能原理和实现原理的结构方式及其依据;做造型方案时,对形式选择根据;在推进设计流程的每个节点,做出取舍时的依据;选用的材料的依据;制作模型或首板时应用的工艺等。

在设计报告的最后,一定要有总结,其内容应包括: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的应用状况;反思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针对设计目标,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发展前景等。总结环节十分必要,能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更快地提高。最后,在毕业设计的展场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导师组的构成中,可邀请设计公司或生产厂家的资深设计人员参加。

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质内容合二为一,不仅反映出毕业设计是“怎样”,而且还反映出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总之,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洪汉池,易际明.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 ]. 科技信息,2010(29)

[2] 陈江. 实体模型制作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J ].美术学报, 2011, 毕业创作专刊: 66-71.

[3] 刘英,许延飞,黄冉.QFD在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24-128.

景观毕业设计范文第3篇

1.1 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

当前,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湿地的保护在手段与措施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城市当中各种类型的湿地都被称为城市湿地。在城市湿地当中, 包括了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半人工湿地等等。而城市湿地公园属于一种比较独特的公园类型, 指的是在城市绿地系统当中的具有湿地生态功能的、经过系统规划的以及特征典型的, 以休闲游览与自然有趣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1.2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城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城市水景公园之间是不一样的。相比于水景公园, 其区别主要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特征的展示与保护进行强调, 重在对科普教育内容的突出;而相比于自然保护区来说, 其主要的区别是对湿地的文化属性与景观价值加以充分的利用, 从而使得生态旅游活动得到有效地开展, 使得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更加的丰富。

在城市湿地公园当中,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湿地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作为重要的基础, 对湿地生态学原理以及湿地恢复技术加以有效地应用, 对自然湿地系统的结构、经过以及特征等进行借鉴, 从而对其进行一定的设计规划, 使其建设成为具有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主题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当是由具有特色的湿地休闲娱乐、多样的湿地景观以及多样化的湿地生态建筑等组成的。通过相关教育培训活动以及旅游观光活动的开展, 将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其生物多样性展示给人们。

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项目的建设, 可以对湿地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 从而促使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以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能够实现和谐的发展。在城市的交接区域当中设置了人工净化湿地, 将城市当中的中水、雨水在净化之后再将其引入到湿地当中。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不能只考虑到经济利益。可以在城市与湿地的边缘区域进行生态缓冲区的建立, 将人类活动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有效地削弱, 从而达到保护湿地的目的。对于已经退化的湿地应当利用有效地生态技术来对其进行修复, 从而使得原生湿地与湿地公园能够逐步的融合, 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设计的过程当中, 应当遵循最小干预的重要原则, 采用边缘利用、整体保护的重要开发模式, 对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缓冲区集中力量加以建设。

2.2 适用性原则

当前, 在我国的湿地当中, 其类型多种多样, 而且在不同的湿地中, 其形成原因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 由于海洋的潮汐作用使得周期泛滥从而使得沿海湿地得以形成, 泥土滩地、沿海沼泽等都属于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由于冬季与春季河水的泛滥问题所导致的高纬度内陆湿地等等。正是由于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 而且湿地的具体所处的气候条件、位置以及地质环境等都有所不同, 这样就需要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 不能单纯的采用一种模式来进行, 而是应当依据实际的地区条件, 采用合理的措施, 从而保证湿地的设计效果。

2.3 综合性原则

在进行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当中, 其涉及到的学科内容比较多, 例如环境保护学、生态学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等等。在进行湿地景观的设计的时候, 结合湿地公园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深入分析, 从总体和全局上进行湿地景观的设计。

2.4 景观美学原则

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 应当对其中的美学以及旅游功能等进行发掘, 并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在设计中, 应当兼顾湿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与景观美学的应用, 同时应该兼顾环境的使用功能与体验者的审美需求。从而能够建造出宜人的环境, 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魅力。

3 湿地景观设计的应用

3.1 植物的选择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植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然条件或者是地域环境等都会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当然城市湿地景观也是城市园林的一部分, 植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对水生植物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应当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进行充分的重视, 保证植物与景观能够相互协调。比如, 在对水景进行设计的时候, 可以选择千屈菜、燕子花、荷花或者是睡莲等浮叶比较多的植物, 这些植物观赏价值高。同事在进行植物的选择的过程中, 所选植物不仅能够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而且要保证这一物种不会对水体造成负面的影响。植物的根系发达情况以及生长情况, 对污水的吸附、富集以及吸收等作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不同的植物其在污水的净化效果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使得污水处理的效果得以提升, 在进行植物的选择的时候, 要对以下几点进行充分的考虑:气候与纬度;最大水深;预期的水质;平均水深。在当前阶段中, 比较常用的有芦苇与香蒲。再者, 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的植物选择的过程中, 对于乡土植物应当重点考虑。但是在当前的湿地景观设计中, 外来植物的引入比较多, 部分外来植物具有很强的侵略性, 从而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选择植物品种时应该以乡土植物为主, 外来植物的引入需谨慎, 以确保所选植物不会造成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3.2 综合性硬质景观设计

了解整个湿地景观的环境特征, 从整体着眼, 对整个湿地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对功能区域进行划分的过程中, 本着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重要原则。将整个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修复区、生态保护区、科学教育区、休闲娱乐区等区域。人类活动在介入的过程当中, 应当与场地的自然特点相遵循,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每个区域的功能特点来设计硬质景观, 从而实现对人的活动的引导。此外在硬质景观的设计中, 应该选择环保性好的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选择生态的建造方法, 从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达到对整个湿地有效、合理的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目的。硬质景观的设计应与场地功能紧密结合, 能够从设计上主导湿地景观的营造。

4 增强城市湿地园林建设的策略

4.1 结合实际的环境

对于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而言, 地理基础与自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对自然环境不加以重视的话, 就会使得建设作用大大削弱, 从而使其原本的价值就不能达到, 因此, 在对湿地园林景观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 相关人员应当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考察, 对城市的气候特征、地理条件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对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明确, 在湿地与城市之间进行过渡与缓冲地带的建设。

4.2 合理设置不同的功能区

在不同环境的湿地园林景观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由于基地的具体情况, 在湿地的形成过程当中, 其规划与定位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实际的功能区划分的过程当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彼此之间的功能也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因此, 在对湿地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 应当对湿地的水系分布、地形地势等进行深入的了解, 对该地区的相关资料详尽的查阅, 最大程度上对该地区的动植物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保护, 结合实际情况, 设计出最符合该地区的植物群体、地形地貌, 从而将该区域的特点进行突出。

4.3 重视植物的设计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 植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维持其生态作用来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湿地园林当中的植物进行合理的设计, 能够达到湿地保护的目的。在对植物进行栽植设计的过程当中, 需要对植物特性、环境影响以及观赏性等进行综合的考虑。

总的来说, 在城市的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 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虽然当前我国在湿地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还不是很完善, 但是只要加以改善, 就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摘要:当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园林的建设越来越多。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将湿地设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对园林设计当中的结构方式加以利用, 并且与该地区的自然属性进行有效地结合, 重视湿地环境的保护与开发, 从而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品质。基于此, 文章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华娇, 王凤丽, 徐晓芳.华北地区湿地公园园林植物景观构建刍议[J].现代园艺, 2016, (23) :91-92.

[2] 宋海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景观毕业设计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主要说明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并且根据不同的地形,结合使用功能来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同时阐述合理利用地形来设计不同景观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形处理是景观设计和规划的关键,处于核心的地位。

关键词:地形处理;园林设计;景观

引言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地形的处理对人的视觉感知和整体的协调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影响空间的构成,同时也影响着观者的空间感受,合理的地形处理方式有利于改善景观的整体层次,有利于改善植物的种植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丰富景观的要素有利于加强一定的层次、组织景观空间,从而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加强景观艺术性及优美性的目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合理处理地形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地形来进行探讨。

一. 园林景观中地形的作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地形的处理是有着重大作用的,它包括:骨架作用、结合切分空间作用、造景作用、环境作用等几方面。地形处理是造园的基础,也是造园的必要条件。由于地形的处理不同所产生的景观效果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的组景,依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体现了景为我所用的原则,因此地形的处理对景观的整体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 骨架作用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是景观中所有元素和设施的载体,在景观设计中对地形的处理和设计主要是根据当时项目的主题所确定的方案来进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参与者的需求。在地形的处理中也可以利用自然,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出真实的景观环境,做到顺应自然,就地取材。同时也要合理的布置建筑,变化地形,来创造更优美的景观。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做到精、巧形成景观的精华。地形处理还应与景观主题相协调,以消除建筑和景观之间的界限问题,做到地形与景观融为一体。

(二) 结合切分空间作用

结合切分空间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通过地形的不同来组织空间,从而形成优美的景观或是分割空间来体现整体景观的层次感,同时也满足各方面的使用功能。

(三)造景作用

地形处理可以更为容易的模仿出自然的空间,如林间园道及斜坡,起伏的山丘等等。中国的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根据地形来进行设计的,例如苏州园林的名作狮子林,北京的寄畅园等等。他们都充分的利用了地形的起伏变换,对空间尽心巧妙的构建和建筑的布局,从而营造了多样自然意境。地形即可以作为景物的背景,以衬托出主景,同时也起到增加景观深度丰富景观层次的作用,使景点有主有次。由于地形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波澜起伏的坡地、开阔平坦的草地、水面和层峦叠嶂的山地等等,其自身就是景观。

5)环境作用

地形的适当处理有利于景区内的排水,防止地面积涝。如在我国南方地区,雨水量比较充沛,微地形的起伏有助于雨水的排放。微地形的利用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量。据研究表明,在一块面积为5平方米的平面绿地上可种植树木2-3棵,而设计成起伏的微地形后,树木的种植量可增加1-2棵,绿地量增加了30%。地形的适当处理,可改善局部的环境状况,净化城市的空气,还能点缀风景,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水质量,能够改善植物的种植条件;有些地形还可以种一些有特色的植物,即提高了景观的效果,又起到增加绿化面积的作用。

二. 因地制宜的应用以及处理的方式

对于景观来说,平地坡地都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和景观的整体结构。根据地形的特点,可以将其分类,比如说它包括地表的形态、地质构造以及地形规模等等。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我们首先要合理的进行地形改造,我们在进行合理的布局,使园林地形丰富多彩,同时也要利用自然给我们的适当环境与其景观相结合并根据地形的特质,结合总体规划及、使用功能、设计风格进行处理。,形成一个自然丰富、具有层次性的空间景观,满足人们的需要。

(一) 平地

平地是指景观内坡度比较缓的土地,在很多景点中,平地是最主要的存在方式,相对于山地等地形,平地给人的视觉感觉一望无际,一览无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并且平地易于建造一些设施,成本上也是比较低的,平地也比较适合和接纳疏散人群,平地易于满足人群的需要。例如:在校区的建设上,主入口位置一般以平整的广场为主,既能体现校区的景观需要,也能满足学校的部分活动场地要求。

(二) 坡地

坡地是指倾斜的地面,景观中的设计是可以和坡地相结合的,使地面坡度的起伏变化,增加园林艺术空间的生动性。比较缓的坡地可以用来修建凉亭、休息地、疏林草地等,有些坡度也可以进行堆山处理可以表现出奇、险等效果。起伏的坡地可以为景观的建造提供较好地条件。例如:呼和浩特的青城公园,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巧妙的组合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营造了很有视觉性的空间效果。

三. 景观和地形处理中的原则

景观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景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们彼此相铺相成,不可以孤立存在。因此,我们在地形的处理中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自然过度的效果。

(一) 景观与地形相协调的原则

在景观中对于地形的应用首先要坚持的就是整体性原则,要立足于整个园林景观的整体形状进行地形的应用。从色彩的角度山来说,在园林景观中园林的整体色彩应该是绿色为主的植物色彩,其他例如,水体色彩、生物色彩、山石色彩等其他园林色彩要为园林整体的绿色色彩服务,要与园林中整体的绿色色彩相协调、相适应。而从地形的角度上来讲,此时的景观对于突兀的地形需求显得更加强烈,在假山、坡地的地形衬托下可以将景观的美感更好地呈现出来。在景观中存在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中的地形应用中要注重人文气息与周围的自然地形相协调、相适应。 如果一个景观内的人文景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的色彩不协调、不适应,会使这个景观内的人文景观显得突兀,显得出现的不合时宜。

(二) 符合景观中美的原则

有很多的景点都是人为的艺术加工和工程措施而成的。景观美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自然的景观和人为景观都是有自己本身美丽、高雅的一面的,景观中美德元素是有多元性的,在景观中的地形处理也要遵循园林美的原则,地形处理得当会使我们的景观更富有美感,更有层次性,使我们的视觉效果更好。我们对地形的处理要深入分析越透彻,才能把景观做到最美,才能与周围的建筑及环境融为一体。

结束语: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处理和应用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景观所带来的美感和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景观的地形形状,只有拥有美的地形形状的景观,能够将地形条件很好地融入景觀之中,就可以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提高观者的美感。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更应该仔细研究景观的主题和地形搭配,这对整个景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磊. 城市公园地形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2]李世明. 基于地形设计与植物配置的意境效果表达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3]吴晓舟. 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林业大学,2006.

[4]周辉. 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苏锦霞. 现代城市公园地形造景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沈玉仙. 从感知层面强化景观地形与人的互动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景观毕业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斗银河公园北起斗银村,南到海浪河,是海林市“一环、一带、十一园”城市绿地系统大格局之“一带”部分。集海林城市中央地标、城市生态文化景观轴三重功能为一体,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

关键词:斗银河;绿地系统;景观轴;生态文化

1 项目背景

该河道北起斗银村南到海浪河,河道呈微“S”形状,成年大树整齐地守护河道,河东、河西车行路分别与河道两侧完成城市交通组织功能,整个空间截面宽度为7.5km,景观宽阔壮美。因其与城市紧密关系,远景规划目标定位为海林市中央景观轴和生态长廊。项目分近、中、远三期实施建设,将整个河道划分成3个特色空间,赋予不同的主题概念,打造成优美的滨水公园,保证城市中央生态链效应。

2 设计和治理目标

因地制宜,充分回收现场硬质材料和植物材料,利用场地先天景观优势,场地设计中设置观水悬挑平台、亲水台阶、亲水游园路等空间要素补充河道周边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景观墙、主题雕塑、地面铺装、休闲座椅、植物组团配置等景观元素打造多个主题性明确的景点,使人们亲水、驻足、娱乐成为可能,改变现有的单调线性空间体验。工程材料的应用本着透气、透水、防滑、耐久的可持续理念,多用再生环保材料,其间点缀使用天然石材的原则,力求打造海林市生态环保样板工程。

通过自然环境调查,作为景观设计和生态恢复的基础,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1)河道场所中发生的种种问题,读取其特征时,将河流与人之间产生的新关系用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2)改造和设计不仅要以创造为前提,还应该根据场所特征,施以保护、恢复、整治等灵活的措施,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使用,通过与建筑系统的统一考虑,优化景观设备,减少造价。

(3)在构成区域景观的素材方面,河道的石材、铺路石以及河边护岸采取当地石材,通过多样化的使用方法来发挥其泛用性能。

(4)景观营造上,选择合适场地设计理念的植物品种,以利用本地原有植物为主,得到验证的引进及驯化品种为辅,既能体现生态理念,又降低了景观的建设和养护成本。

(5)注重植栽设计中常常被忽略的生态系统,设计得当,能够更好地提升环境品质,并减少维护成本。

3 设计和恢复过程

根据整个流域各种场所的特性,把这条河流分成A、B、C三段:

3.1 新华桥和友谊桥段为A段

这个空间主要表现当地的文化艺术、食品、工艺,通过现代城市广场,生动的照明、鲜明的图案,并且通过河道里植物带均匀的波浪结构体现出高品质的景观,表现出自然风景面貌,让当地居民意识到河流与人之间的关系。

3.2 友谊桥和子荣桥段为B段

这个空间主要展示运动和健康生活主题。通过体育活动区域、亲水公园、植物园、花园步行道、荷花池、茶亭和亭阁,配以观赏性的植物,让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河道景观融入在一起。

3.3 子荣桥和英雄桥段为C段

这个空间主要表现自然、知识和探索,强调自然美。河道水景植物、自然树林、自然小径和木栈道的铺设、小型自然的观景亭等,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之美。

而新华侨、友谊桥、子荣桥和英雄桥作为连接这几个空间的重要纽带,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也赋予了它们新的造型,成为河道景观的标志物。

(1)新华侨:力与美的象征,赋予动感的钢结构寓意“雪”与“冰凌”的地域色彩符号,于下沉奥体广场相呼应。

(2)友谊桥:连接斗银河东西两岸的步行景观桥,轻松活泼的造型、宜人的尺度及装饰绿化赋予浪漫腔调,是眺望斗银河南北方向景观的重要节点。

(3)子荣桥:是海林市最重要的交通节点,设计中强调优雅造型结构的同时,观景平台的设置为步行者增加活动空间,依托外挂钢结构造型制造瀑布跌水景观效果,桥头布置假山、景石并配以组团绿化。

(4)英雄桥:以改造手法为主,其庄重、雄伟,彰显英雄精神。八根英雄丰碑柱,加之红色装饰性钢结构增添了庆典的氛围。

4 设计的效果和生态恢复

4.1 效果

(1)原来凌乱的河道两侧,经过景观设计,增添了亲水平台、休憩空间,保留原有大树的同时增加多样性的植栽组团丰富空间层次,更好地完善微生态系统,切实地达到更好的生态效应,而且将河流与人之间产生一种新关系用这些形式表现出来。

(2)从规划设计到景观场所中的公共设施、雕塑、小品等元素,再到植物群落的轮廓、色彩、线条与比例,统一中求得多样,和谐中体现变化,期间注意相互的联系和融合,既考虑短期内的建成效果,更需符合实际情况,根据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变化,在漫长的时间抽上营造富有生命力的景观,达成“时移景异”的最终目标。

4.2 生态恢复经验

河道自然环境是人类破坏的,而环境的改善也得依赖人类自己,海林市河道的环境整顿是靠着当地居民、行政单位、企业各方面提供技术和意见,设计单位听取各方意见,共同参与完成的。这个专业不只是技术者和专业技能者的专属工作,还集结着与这条河流相关的各方意见及智慧,市民能参与进来,并且在这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和生态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这个时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梁铮.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恢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袁晓平.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J].吉林水利,2015,(1):8-10.

[3]谷玉文,李娟.浅谈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趋势[J].魅力中国,2011,(5):283.

(作者单位:大连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上一篇:古典园林论文下一篇:园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