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范文

2023-09-19

艺术人生范文第1篇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在大学里,我生活的主旋律离不开挑战自我,增加自己的能力成为我的乐趣!

在大学里你是自由的,可以无忧无虑,自由散漫的不去参加任何活动,不去体验心惊胆颤的那份惊心动魄,比如演讲比赛,你可以不花时间去写稿,不去花时间背诵,不去花心思去想怎样使你的演讲具有吸引力,不去想怎样使你的演讲方式别具创新,但是这意味着你放弃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封闭了自己。

不要因为害怕有的种子难以发芽,就拒绝播种,让自己的田园一片荒芜; 不要因为害怕别人的嘲讽而迈开尝试的脚步,让自己将来一事无成;既然青春是我们的资本,活力是我们的骄傲,敢闯敢拼是我们无悔的宣言,那么我们就可以勇往直前的冲锋,用我们的睿智作抵押,用我们的青春作本钱,用我们的永不言败作支柱!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到,人生旅途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避风港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挑战自我不断的完善自我。 勇于挑战自己,那样就会不断在前进。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作为雨滴。我能拥抱大地;作为雪花,我能享受自己的舞蹈;作为鲜花我能妆扮世界;作为绿叶,我能为春天增加绿色。我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斯蒂芬·霍金,我非常敬佩他,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不知不觉大学四年,已经过去了两年。两年的大学生活不但使我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和别人相处,相处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别人,我们可以认真听别人把话说完,不要没有礼貌的打断别人的话语,尊重别人也是为自己赢得好的印象,重别人我们同样会被别人尊重。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就会被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我还懂得了珍惜现在拥有的,包括珍惜父母的爱,不要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悔恨。我爷爷已经87岁了,在我这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和爷爷说“爷爷,等到我暑假回来看您”爷爷孩子般地笑了,没有说什么,爷爷年纪大了,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了,所以当时的我真的希望爷爷能长命百岁。但是就在昨天,父亲告诉我爷爷去世了,我没有悲痛欲绝,因为爷爷终于再也不用每天受疾病的折磨,我反而替爷爷感到高兴。但对于我来说则很遗憾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也很悲痛永远也见不到爷爷了,爷爷的离去使我更明白了要珍惜现在。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与结实的自己!我们是一切的根源!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生活中的点滴,会成为我最好的老师,教我学到课本中没有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逆境专为坚强的人平添风采,磨难常给充满自信的人士造就魅力。就拿我们身边都熟知的例子来说,贺希格都楞,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他自由颇多磨难,但自强不息,品学兼优,我么么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他面前我们没有权利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我们没有理由为自己的不快在他的故事面前流泪,在今后的日子里以他作为榜样,我会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一切,我会努力拼搏,不断前进。

艺术人生范文第2篇

用不着把年轻的心灵装点得沉重。表面上的沧桑,外在的严肃,并不能让你上升为哲人;离开所有的朋友,你有的只能是孤单的背影。既然现在的我还不能变得深刻,那么,我就让自己变得轻松。哭丧着脸的人,怎能听清花开的响声;伪装自己的人,又怎能听懂蛙鸣一片里的激动。

 用不着立刻判定自己不行,而混入茫茫的人海,太俗地活着,点不亮一盏霍霍燃烧的生命之灯。我的喊声或许有些微弱,我的脚步或许有些盲从,但我的热血却自始至终咆哮奔腾。命运没有什么可怕的,惊涛骇浪的海上不是常见扬起的帆影! 4美女视频 4经典视频 4搞笑视频 

用不着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痛哭流涕。人生本来就充满坎坷,没有创伤的珍珠贝,怎会有闪烁迷人的晶莹。跌几次跤,摔几次跟头,是经常的事。如果在一条阴沟里都翻了船,你的人生一定苍白,绝对不会生动。如果败了,我可以从头再来,如果胜了,我可以把脚下的基石夯硬。

用不着把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绝唱反复品味出苦涩而徒自悲伤。我生命的指针处在八九点钟,正是旭日东升的美好时刻,只要我努力地前行,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会看到我的身影。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儿寒冷,但我愿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送给每个感到凉意的朋友一份温暖、一缕光明。

人生犹如一首歌,音调高低起伏,旋律抑扬顿挫;人生仿佛一本书,写满了酸甜苦辣,记录着喜怒哀乐;人生就像一局棋,布满了危险,也撒遍了机遇;人生恰似一条路,有山重水复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坦途;人生如同一条河,有时九曲回肠,有时一泻千里。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应该在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避免过去的坎坷和不平的重现。别人是自己的镜子,自己应该在别人成功与失败的教训中避免不幸的重现。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愚蠢的妥协调和是小人的伎俩,它为渺小的政治家、哲学家所崇拜。我们今天应该确凿地说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则应确凿地说出明天的意见,即使它与今天之见截然相悖。

人往往懦弱而爱抱歉: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圣人智者的话语;面对一片草叶或一朵玫瑰,他也会抱愧负疚。他或为向往所耽,或为追忆所累。其实,美德与生命力之由来,了无规矩,殊不可知;你何必窥人轨辙,看人模样,听人命令——你的行为,你的思想、品格应全然新异。

嫉妒乃无知,模仿即自杀;无论身居祸福,均自我主宰;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无穷的,它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若不动手尝试,他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遣,消遣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高兴,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手中那串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人生虽然只有几十年,却决不是梦一样幻灭,只要追求真理,便得永生。人生不是燃烧的蜡烛,而是举着的火炬,我们必须把它燃烧得光明炽热,传给下一代的人。

体验自然是财富。风是一副透明的锦缎,雨是无数晶莹的珍珠,森林宛如翠绿的刺绣,而海湾湖泊则是湛蓝的宝石。

亲情友情是我的财富。我是一朵白云,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棵绿树,亲情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飞鸟,亲情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亲情便是拥抱我的山峦。

人格需“贵我”:自立以树人之尊严,自信以扬人之精神,自学以长人之才华,自爱以见人之崇高,自励以磨人之意志,自警以示人之理智,自强以显人之个性,自谋以图人只发展,自奋以成人之大业。

失败,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成功,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包装给人看。成功的秘诀是不怕失败和不忘失败。成功者都是从失败的炼狱中走出来的。成功与失败循环往复,构成精彩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的裁决,不是在起点,而是在终点。

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远源流长。伟大的一生,像黄河一样跌宕起伏,像长江一样神奇壮美。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伟大的一生,像黄山一样奇峰迭起,像泰山一样大气磅礴。

经历就是人生的硎石,生命的锋芒在磨砺中闪光;经历就是人生的矿石,生命的活力在提炼中释放。经历就是体验,经历就是积淀。没有体验就没有生存的质量;没有积淀,就没有生存的智慧。人生的真谛在经历中探寻,人生的价值在经历中实现。

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也可以在炸毁的大桥旁;美,可以在芳香扑鼻的鲜花上,也可以在风中跳动的烛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脱俗的维那斯雕像上,也可以在平凡少女的笑靥里。

用不朽的“人”字支撑起来的美好风景,既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执着吟哦,也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跌宕胸怀;既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崇高追求,也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放气魄。

我是一只蜜蜂,在祖国的花园里,飞来飞去,不知疲倦地为祖国酿制甘甜的蜂蜜;我是一只紫燕,在祖国的蓝天上,穿越千家万户,向祖国向人民报告春的信息;我是一滴雨点,在祖国的原野上,从天而降,滋润干渴的禾苗;我是一株青松,在祖国的边疆,傲然屹立,显示出庄严的身姿。

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飞不到高空。想象力是翅膀,客观实际是空气,只有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显著成绩。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流淌一条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不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与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读别人,其实也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大的东西变小,小的东西也会变大。“大”与“小”常常在某种条件下向对方转化。大的损失会因补救及时而变小,小的成绩会因继续努力而变大;“多”与“少”也是如此,多的问题会因及时求教而减少,少的知识会因不断积累而增多。

信仰是人生杠杆的支撑点,具备这个支撑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信仰是事业的大门,没有正确的信仰,注定做不出伟大的事业。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只有辛勤劳动,才能点燃智慧的熊熊大火;劳动是事业的阶梯,没有辛勤的劳动,不可能攀上事业成功的巅峰。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白云。

艺术人生范文第3篇

课题项目:本論文为2017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立项课题《从语用学论<左传>谈话艺术》(编号2017zc32)研究成果。

摘 要:《左传》,一部编年体史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以时间为序记录各诸侯国或名人轶事的历史著作,其语言的运用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文学的先河。而从语用学方面来看,以人物语言为研究对象,《左传》一书中人物对话以君臣对话和臣子间对话为主,本文针对这两类对话类型,从语言使用的原则出发进行分析,探究《左传》中人物对话的特点。

关键词:谈话;语言;虚词;面子

作者简介:洪帅(1987.11-),男,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一文,描述了齐、晋两国在战前及战争中不同的态度及战后齐侯奔走逃亡的情况,其中人物谈话主要以郤克与张侯、郑丘缓,韩厥与齐侯对话为主,具体如下:

①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②郤克曰:“余病矣。”

③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④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⑤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⑥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輿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一、虚词的使用——“姑”“然”“其”“固”

“然”“其”“固”“姑”四个词在本文中使用为虚词,众所周知,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充当句法成分,只起语法作用。然而,虚词的使用为表达效果增色不少,如“姑”,副词,“暂且、姑且”义。此句为开篇第一句话,齐侯自负的语言为后文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然”,用在破折号之后,用作连词,表转折。出现在郑丘缓分析当前诸侯国形势后,联想之前自身事件,认为郤克所说的“病”并不算什么伤痛,“然”字的使用一方面表现郑丘缓对这种小伤痛的蔑视,另一方面将郑丘缓对郤克的鼓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语气词,表疑问语气。用在张侯对郤克职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之后,再对卻克放弃战斗的情况进行假设,说明卻克的职位在整场战争中的重要性,进而对卻克进行言语鼓励;

“固”,副词,意为“本来”。”用在分析战况时使用,既然已经“擐甲执兵”,就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固”字体现战士们同仇敌忾的精神,进而对卻克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四个虚词的使用在此次谈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不影响话语的基本意义,但对说话人意图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虚词的使用,包括语气词和副词,即使没有实际意义,但结合具体语境能更好地体现出说话人的意图,于无形中为交际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二、围绕中心,多方说明

从谈话的角度来看,句②为话题的开始,句③④⑤是针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论证“余病矣”一句的不合适,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从受伤的程度上来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一句中,张侯将郤克的“病”并未定义为“病”,因为从程度上来看,这只是“小病”。

从家国奉献的角度上来说,“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一句可以看出,对于国家事务特别是战争一类的重要的事件,必须能做到亲力亲为,且鞠躬尽瘁。进而说明“余病矣”一句不合适。

从个人所处的地位来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因为郤克所在职位——旗鼓的重要性,况且从将士的精神状态来看,只要尚有一丝气息存在,就不能说是“病”,因此,“余病矣”一句不合适。

从以上三个不同的方面,郑丘缓与张侯二人对郤克进行鼓励,二人话语殊途同归,目的都在于说服郤克“病”的观点不合时宜,进而对郤克及所有参战的将士进行鼓励,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同仇敌忾。

三、考虑面子,委婉曲折

句⑥为韩厥追上齐侯与逢丑父之时的言语,属于异国君臣之间的谈话,由于两者身份的不同,作为战胜方代表的韩厥即使占有明显优势,在言谈间也表现出委婉曲折的一面,具体表现在:

借用他人名义。“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輿师陷入君地。”说话人借用之前齐伐鲁、卫侵齐的往事,借用鲁卫军民的口吻来说明此时此举只是替他们行事,进而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开脱。

贬低自己,形势所逼。“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说话人重在说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自身条件有限,二是因为人才缺乏,最终由于“无所逃隐”而接受追捕诸侯的任务,而并非自己所愿。

综上,借用虚词、多方论证、表达委婉的语言表达形式在《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一文人物对话中得到具体运用,这些方法的运用考虑到说话人双方,即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处境,最终让谈话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力. 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 2015. 30-35.

[2]关杰. 《左传》谏辞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3]李亚男. 春秋时期郑国辞令研究[D].广西大学,2017.

艺术人生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比较,在肯定审美对道德规范超越性的基础上探寻艺术教育本身与人生境界培养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境界培养的视角下可以从直觉体验、实践态度和创造性意义三个方面肯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并且以人生境界培养为目标还可以揭示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所面临的困惑。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审美境界;人生境界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提供的普及性艺术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人性改造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和媒介。随着艺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日趋衰落加剧了人们精神家园的丧失和自我异化,针对这一现象人们开始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在陶冶心灵和提升精神境界方面的意义。

作者认为当前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在停留在实用和功利的层次,没有从艺术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的角度去引起重视。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理解也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一定程度上还在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徘徊。如果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能从提升人生境界的超越性视角出发,通过艺术培养人的审美境界,使人在主体性的实现过程中具有超越态度和创造性精神,为主体提供自我感悟的超越性体验和升华,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自我定位和发展。

一、人生境界培养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德育的超越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使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能否产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一直是教育者所关心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任何教育都不是孤立的教育实践,各学科之间可以建立广泛的联系,但各种联系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即在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求某种联系,但绝不能为关系所束缚。

考察西方美学的历史,可以找到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道德教育的联系。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1]席勒也认为:“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2]而康德更加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3]从上述观点来看,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喜爱之心,美的追求和道德的追求具有相通性,美不仅是一种情感,其本身也具有道德感召力。艺术作品的美是人赋予的,它包含着人类道德追求的理念和价值,通过与艺术作品的对话,人类道德内涵和人生意义随作品呈现并而深深影响着主体的思维和品格。但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一些观点就认为艺术审美和道德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朱光潜在谈到艺术与道德的问题时说:“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4]二者的距离就表现在艺术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这是藝术审美赋予主体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必然要求,因为境界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超越的态度。

现代新儒学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也超越了道德的视域,如近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依据“觉解”程度的高低将人生修养程度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种境界。天地境界是对道德境界的超越,只有天地境界中的人才对于人之为人之理具有彻底的觉悟。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则提出了人生境界的三种存在,即审美境界、伦理境界和宗教境界,其中审美的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伦理的境界是要求的境界,宗教的境界则是满足的境界。东、西方哲学的人生境界观没有把道德境界当作最高的追求,其中还蕴含着超越道德视域的冲动。

如何考察人生境界视角下公共艺术教育在道德教育问题上的定位?就需要用超越的态度进行审视。首先,不能否认艺术教育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但更要看到它的超越之处。康德说:“诗艺强加内心则是通过它让内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6]黑格尔则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7]自由和解放应当是艺术教育追求的境界,它更是人生境界最终实现的理想追求。所以,公共艺术教育不拒绝和道德教育产生联系,但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其次,公共艺术教育要和人生境界培养的目标相近,并不是停留在对现实的理解和认同中,而应该赋予主体个性化的创造力,使之拥有超越现实之上的前瞻性和领悟能力。最后从功用上看,人生境界是主体的认识过程中稳定的直观,使主体能够以超越的态度去观察和把握现实,并通过自我实现的方式创造人生的价值。而艺术教育可以给人们带来比宗教和哲学等领域更为丰富多样的精神需要,从而消解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内在紧张,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内心世界中培养形成的关于人生的认识和体悟,并以境界呈现的方式帮助他们保持持续稳定的精神生活。

二、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的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内在联系

从艺术教育和人生境界培养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来看,它们主要赋予了主体内在超越的特质。如何既生活在世界之中,又超越于现实之外,是人生境界的一种智慧。人生境界的内在特质和艺术审美有相通之处,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帮助主体探寻自我的内心世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环境,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8]艺术在人类意识中显然不同于科学的理性,它使人类对客观世界同一事物的认识产生出不同的效果。科学态度主要是抽象的思考,个人情感与意志在对事物研究中需要暂时离开,科学则要追求一种普遍的规律。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是科学的,但是艺术作品给主体的体验效果却根据不同主体呈现差异。不同主体审美境界之所以呈现出不同,是因为境界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呈现,在当前的感悟和体验之外总是包含着主体以往的积累与沉淀,所以无论艺术审美状态还是人生境界都不完全是先天的直接,只是各种因素都已转化为主体的内心存在,艺术教育和人生境界培养的效果应该指向内在的精神世界,并以此作为二者对话和互动的基础。

首先,艺术审美的内在主体性以一种直觉的方式去洞察身边的世界,这种直觉是对理性的扬弃。主体在进行审美的时候,他的思想和认识能力在其内心积淀已久,已经转化为直接性的存在,并透以直觉进行把握和领悟。这种内在主体性的存在就表现为一种境界,它印证着内在的自我存有,与现实的交汇总是以“呈现”的方式来展现。人生境界培养首要培养的是主体的自我存在意识,使主体在与客观世界产生认知和交往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做到不随波逐流。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要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不满足于流俗之见在当下快餐式的社会环境中才更加可贵。中国古代教育也强调形成“以我观书”的主体性学习,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曾说:“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9]就是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主体性运用在人生问题上则展现为环境变化中的冷静与深沉,即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处事的态度。艺术教育和人生境界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能够以自我世界与客观世界构成独立的对话,并以超越的态度去感受自我的存在。

不仅如此,艺术审美的内在超越性还以非功利的态度关注着现实,人生境界也持此态度去处理现实中的各种关系。所谓内在超越不是否定或回避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在保持自身主体性不受外在功利性的侵扰。审美的境界是主体把自身与审美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境界,达到物我一体的浑然状态,释放出自我内心的真实情感。人生境界是一种自我融入世界或将世界融入自我的状态,处理现实中的关系从主客关系变成了自我与自我的对话,自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亦在自我之中。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中,对立无处不在,以现实的态度把握现实难免陷入利益纠葛,而以内在超越的精神去观察和对待现实,很多矛盾都可以在人生境界中获得对立的统一,从而消解主体的内在紧张感。在人生的问题上,始终保持现实的、分析的理性无助于自身境界的提升,内在的超越更需要有高远的人生目标,有兼容并蓄、从善如流的雅量,只有不斤斤计较于毁誉得失才能摆脱功利对人的束缚,在内心世界获得自由的快乐。

人生境界在内心世界中追求超越现实的自由和解放,艺术审美的内在创造性则以一种存在的意义彰显了生命的美好。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来看,审美状态中的人因为跳出了功利的世界,超越了客观的现实,努力追寻的是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园,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自然的表达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彰显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很多艺术品的创作灵感也源于生命的启示。人生境界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并不是寂静的存在,它因为赋予主体鲜活的生命力而具备了创造性。人生境界是一种生命本身的创造和变化,《易经》所谓的“生生之谓易”正是肯定生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是强迫发生的,而是内在精神遇到实际事物的呈现。创造性和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生境界的主体在创造过程中更具潜力,因为人生境界超功利和依靠直觉的特点是主体具有开创性思考的基础,人生境界為主体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环境,实现了“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状态。具有人生境界的主体在思维和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到心地宽平而不狭窄,规模阔远而不拘泥,既可以加深思维的深度又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从艺术教育带来的审美体验和人生境界的关系来看,艺术教育与人生境界培养在主体性、超功利性和创造性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二者对人的精神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人生境界培养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前面临的困惑

从艺术教育与人生境界培养的相通性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成为人生境界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首先,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主体获得审美情趣,使对美的追求成为人情感生活的重要内容;其次,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获得主体的自我体验,使审美的效果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在审美过程中完成主体意向的自我构建;最后,从自我体验层面提升到人生境界的层面,境界的呈现是对客观世界的超越,当主体把自己呈现于对象之中时,客观对象在主体世界中则发生了变化,主体所体验的往往是价值和意义的世界,主体的人生境界自然会随之而呈现。但在现实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向人生境界培养的道路却难免遇到矛盾和困惑。

第一,高校艺术教育难以逃脱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藩篱。艺术不是空洞的抽象物,每一项艺术的背后都有其形式的载体,音乐、美术和书法等都有其技巧和形式,离开技巧和形式空谈艺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艺术技巧的层面进行学习和认知,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人生境界培养也会因此成为空谈。一个是公共艺术教育力图实现的目标,一个是公共艺术教育在现实中依托的载体,二者在现实中难以调和构成了公共艺术教育通向人生境界培养的第一重障碍。

第二,即使艺术教育本身跳出了知识技能教育的束缚,在教育过程中也会遇到教育对象差异所带来的困境。艺术教育与人生境界培养的相通性之一,就是主体的个性会在其中得到印证和培养,但承认主体个性的存在和差异就使教育不得不面对教育的普遍性和主体个性的矛盾。既然艺术审美不同于科学知识,同一对象给不同主体带来的审美效果必然出现差异,甚至某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根本无法带来审美效果。不同主体的天资禀赋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艺术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将决定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依靠现有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要解决个性化的问题还很困难。如果越想突破和跳过个性化的问题,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越发强调大众化和普遍性,就会在这个问题上越陷越深形成悖论。如果公共艺术教育无法开启主体内心的个人世界,把对美的追求转变为主体的内在精神需要,那么人生境界的实现也会随之遇到困境。

第三,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艺术“异化”现象也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假设主体受到了艺术教育影响,能够通过培养审美情趣去获得内心深处快乐,但他所处的艺术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先神圣的、崇高的存在领域却开始失去自身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开始沦为非创造性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艺术。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最为集中,尤其是文化工业背景下艺术审美异化的批判理论,揭示了文化工业所营造的那种虚假的幸福与满足。“在文化商品中,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地方,到处充满着走马观花和确凿可靠的知识,消费变成了快乐工业的意识形态。”[10]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艺术的异化将使主体失去独立的个体批判与反思意识,“人类已丧失构造出一个不同于他生存的那个世界的另一世界的能力”。人生境界就是一种不同于现实逻辑的精神家园,是主体自我构建的精神世界,如果生命活力和创造性的衰退,主体的精神家园将会有丧失其存在基础的危险。

四、结束语

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下,我们从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的快速变革中意识到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价值与困惑。人生境界的超越理想在现实中努力寻找通向精神家园的路径,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的普遍开设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实践,并具有与人生境界培养产生联系的可能。

综合來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要超越德育的范畴,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对道德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艺术教育本身要避免德育化的倾向,不能成为大学道德教育的附属品,变成校园生活的装饰和点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不仅让学生能够走进美的世界,还要努力让他们去构建自己的审美世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做到个性化的培养则需要更加多样的艺术教育资源,除了课程的设置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艺术文化环境的创设,使主体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形成自我的理解和认识,并体现出艺术对人的关切。艺术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教育单元,高校的各种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也要尽量与艺术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生的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57.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83.

[3]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10.

[4]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5]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68.

[6]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2.

[7]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7.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9]陈献章.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20.

[10]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3.

艺术人生范文第5篇

人为谁活: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做事不需要人人理解、人人喜欢。只要坦荡、遵纪守法,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没人鼓掌,雄鹰照样飞翔;没人心疼,小草也顽强生长;没人欣赏,野花一样芬芳……。快乐要自己寻找,幸福靠自己经营,成功需自已努力。

人生道路:时而平坦,时而坎坷。坎坷时应看到平坦,平坦时要想想坎坷。人生几何,逆境顺境何其多?路漫漫兮要求索。

人生需要承受:你喜欢的人不一定喜欢你,你信任的人有的会背叛你,你所爱的人一旦扬长而去,呼天喊地也无济于事。

人生荣辱:得志时,好事如潮,吹喇叭、抬轿子者胜似蠅蚁逐粪,巧嘴利舌,添油加醋,死能说活;失意时,寒风落叶,落井下石者犹如豺狗夺食,伶牙俐齿,血腥四溅,尸骨抛野。

人生进退:进退本人生自然,不可能只进不退,也不能只退不进。有时退为了进,进需要退。退二进

上一篇:艺术学院下一篇:电话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