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

2023-03-03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 和谐 共谐教育

1、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背景

1.1 中国少数民族特点

中国56个民族中,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存在诸多不平衡,这是由其历史和地理原因造成的。有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还有少数边远民族区域仍然停留于传统的农奴社会甚至奴隶社会。虽然现代化的潮流已经悄然而至,但那些地区还远没有摆脱那种最传统最守旧的农耕状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地区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原始文化的痕迹。

1.2 少数民族教育的涵义

民族教育,就是称之为民族的人类群体的教育。在中国的范围内,汉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都属于民族教育的研究范畴。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所关心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教育权利、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发展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的传播。

2、和谐视角下倡导的少数民族教育

所谓“和”,就是客观事物总体上是统一的,而局部各有不同,即“和而不同”。“和谐”要求事物的多元性,要有多种不同的声音和思想观念最终来达成总体上的协调与配合,“和谐”之义最根本的要求是符合“和谐之道”。和谐社会要求的是一种人类社会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和谐共生状态。[1]所以,在世界大趋势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要在保留原有当地传统的基础上构筑一种与时代相契合的人文特色。

3、少数民族教育在现实中遭遇的尴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如今,在当代教育发展大趋势下,却遭遇到诸多尴尬局面,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比如诗歌、民歌、仪式、习俗等。但是高度统一的教育体制并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发展,它忽视民族教育特点。教材比较单一,办学条件缺乏民族特色,教学以灌输方式进行,照抄照搬汉族地区的教材和教法,不能很好地建筑起民族教育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并为之有效服务的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少数民族教学和区域经济建设与其社会发展需要是脱节的。[2]

第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但是民族教育过程中进行汉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语言的退化、不重视“双语教学”等等。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把以学科为中心的升学教育带到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只有学会汉语才能与人口占90%以上的汉族人交流,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于是家长让孩子主要学习汉语,而忽视本族语的学习。

第三,宗教。我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大都信仰宗教,例如,藏族、蒙古族等信仰藏传佛教,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等信仰伊斯兰教。[3]事实上,中国传统教育是一个由儒学教育为重心,建立在多民族教育基础上的多元化体系。例如傣族佛教教育构成了傣族文化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傣族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在傣族封建制度下,“佛寺即学校,佛爷即老师,和尚是学生,经书是课本”。佛教垄断教育,教育本身渗透了宗教的性质,宗教寺院与学校争抢生源。

第四,思想观念。由于少数民族人民自身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家庭条件的制约,也导致了学校在这些地方“形同虚设”。例如,绝大部分傣族学生初中毕业后无心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即使考上了重点中学,去读的学生也很少。傣族家长对知识和教育的价值认识不高,对子女的学业多偏向“放任”的态度。

4、少数民族教育的和谐化发展之路

如何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理念下更好地保留和传承这些民族文化遗产,以适应当前和谐化发展和更好地构建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体系呢?

第一,教育课程设计应立足本民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要把多元文化的教程理念渗透进课堂,培养学生基于跨文化视角下对不同民族群体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类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总之,少数民族学校应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

第二,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性研究,重视“双语教学”的发展。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能力,首先要有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同时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保证双语教学能够协调发展。

第三,宗教问题上,国家一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但并不能把教育与宗教绝对的分割开。学校教育与宗教仍然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学校和宗教可以从双方的教学方法中取长补短,消除学生对于宗教的神秘感。在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两者更是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特别是宗教在对广大信教群众的传统道德教育上,仍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第四,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少数民族区域中人们对于“读书无用论”的看法,让大多数少数民族子女接受最起码的义务教育,同时,注重职业教育和女性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5、结语

要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全球化背景下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就要学会用一种兼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共谐教育”就是要用“和而不同” 的观点,要使构成现代化世界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多样性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源泉。[1]一个国家的少数民族需要共谐教育,多个国家更需要这种共生共谐,只有这样文化才能继承和发扬,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诗亚.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65-66

[2] 柳春旭.试论民族教育发展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1):135

[3] 龙藜.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的思考[J].西南教育论丛,2007(9)

作者简介:李晴晴(1987-),女,河南省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 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采用“顺应”的教学策略,以学生头脑中固有的 “太阳直射与斜射温度不同的原因是地球距离太阳远近不同造成的”这个错误认识为基础,创设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太阳直射与斜射温度不同的原因是“单位面积内获得热量不同”这一正确认识。

(二)理论依据

在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系中,儿童的认知发展会受到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当学生遇到不能用原有认知来同化新的知识时,便要对原有知识加以修改和重建。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产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就会引起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温度不同的原因》一课隶属于《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领域——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2.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温度不同的原因》是我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后设计的。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太阳直射、斜射与一天中温度变化的关系。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直射温度高、斜射温度低的现象解释产生了重大分歧。学生认为:直射时太阳离地球近,温度高;斜射时太阳离地球远,温度低。学生这种“距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距离热源越远温度越低”的原有认知,不能正确解释一天中温度变化的原因。

3.本课教学与后面知识之间的联系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习《地球的运动》单元时,学生对于四季的形成存在着普遍的错误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事实上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位置无关。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建立的“距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的原有认知很顽固,如果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没有为学生建构起有关太阳直射与斜射的正确概念,就会为后面的学习造成难以逾越的知识障碍。

(二) 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方面

①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② 光沿直线传播。中午太阳光直射地面温度高;早上和下午太阳光斜射地面温度低。

根据学生掌握的前概念,将“为什么直射温度高?斜射温度低?”作为本课教学的前测题目。统计如下:

由上图数据分析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距离是产生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学生原有认知中“距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的思维非常顽固,这个固有认识不能正确解释造成一天中太阳直射与斜射温度不同的原因。

以上分析引发了我的思考:科学课应该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出发点。学生已经知道直射与斜射时,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早晚的气温不同。课下一些学生向我提出“为什么直射温度高,斜射温度低”的问题,说明在《光》单元中学习的“直射”和“斜射”两个名词远远没有形成科学概念,学生依然会用头脑中固有的“距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的经验来解释这个现象。

2.能力方面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但是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着眼于用数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将科学实验作为探究学生修正原有认知结构,转变思维,重新建构新知的研究载体。利用学科间的横向知识去解决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的科学问题,为学生在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产生不同温度的学习过程中搭建支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直射与斜射温度不同的原因是被照射的单位面积内获得的热量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定量实验,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手电筒模拟的太阳光对白纸直射和斜射的热量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取事实证据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科学的具有逻辑关系的思维,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建立认知基础。

四、教学设计与意图

第一次定量实验:手电筒 太阳

白纸 地面

黑点 人

设计意图: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白纸的实验。学生会观察到照射面积大小不同,使学生发现照射面积这一层思考线索。

第二次定量实验:进一步用量化的方法研究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数小格的方法学生能够分别数出直射与斜射时被照射的面积。

第二次定量实验后,学生已经猜想到直射与斜射温度不同的原因可能与被照射的单位面积内获得的热量不同有关系。但“热量”对于学生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同一支手电筒发出的热量太少了,无法用皮肤感知。因此把同一支手电筒直射和斜射时发出的总热量看作热量“整体1”,学生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分别计算出直射与斜射时每一小格获得的热量数据,解决科学问题,这是本课教学的创新点和亮点。

设计意图:量化照射面积,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手电筒模拟的太阳直射与斜射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学生从解释一天中的温度变化,延伸到一年中四季温度不同的原因,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 安全教育 农村中学 代理家长制度

学校安全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我校地处侨乡,又是城乡结合处,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孩子在学生总人数中占相当比例,大约有55%,而这一部分学生中“问题学生”的比例又不在少数。所以加强对这一部分学生中“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对于保证学校的平安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根据我校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撰写本文,以供各位同行探讨。

一、思想上革新观念,善待“问题学生”

作为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上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升学率,一手抓平安率,一边激励优秀学生,一边关爱“问题学生”。只有两手都硬起来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在对“问题学生”的认识上,学校领导也应该改变过去“这学生有问题”的旧观念,而代之以“这学生本性还行,有问题的是他(她)周围的成长环境,关键要看你怎么样引导”的新观念。

“问题学生”为何有这些不良行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家庭教育失度。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溺爱;有的家长只认棍棒教育,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从不过问;有的家长远走他乡,把孩子甩给上一代了事。(2)学校教育失当。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学生”有偏差,无法做到“三心”(爱心、细心、恒心)。(3)社会教育失位。社会的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影视等影响了“问题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善待他们,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把“问题学生”身上潜在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我校采取了分工协作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行动上分工协作,关爱“问题学生”

(一)班主任对“问题学生”不离不弃。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对于“问题学生”,班主任应放下架子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们主动认识并改正错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大多数“问题学生”意志薄弱,自卑感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缺乏信心。班主任教育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安排合适的工作让“问题学生”干,一旦工作干出了一点成绩,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

(二)班干部对“问题学生”友情感化。同学的帮助对“问题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让班干部与“问题学生”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对自己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通过班干部的教育、感染,促进“问题学生”与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使“问题学生”能够像一般学生一样在阳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经过初步思考,笔者有以下三个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代理家长制度。“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只要关心到位、及时,他们的成长应该是比较顺利的,他们也一样会成为阳光少年。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学校班主任或青年党员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与孩子倾心交流,真诚地走进他们的心坎里,给他们辅导,教他们做人,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他们的家里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甚至在节假日或孩子的生日时带他们到自己家里为他们过节,赠送学习用品,真正地给这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以亲情般的关怀,引导他们真正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问题。

(二)给“问题学生”搭建自我实现舞台。老师经常与“问题学生”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以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找到归属感。

(三)教育培训“问题学生”监护人。通过家校联系,教育培训“问题学生”监护人,提升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做到在孩子上初中阶段,尽量不外出,或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外出后也要经常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进行沟通,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让他们明白当孩子在家时要具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毕竟孩子除上课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问题学生”的安全家长们更要尽心,更要随时监控。

不可否认,“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形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也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转变“问题学生” 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需要多方合力才行。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善待他们,引导他们,关爱他们,才能让他们的“问题”逐渐减少、变小,甚至消失,使这些“问题学生”因关爱而向上,因温暖而灿烂,从而成为构建平安校园的正能量。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学校仪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学校仪式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形式主义严重;功利主义倾向过剩,缺乏人文主义关怀;仪式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德育功能弱化;活动设计只关注学生,存在教师自我身份的缺席现象。因此,需要对学校仪式教育进行变革:统筹安排,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杜绝功利化的目标追求;开展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仪式活动;活动设计注重师生的共同在场。

关键词  学校仪式教育  价值功能  形式主义  行为规约  功利主义

学校仪式作为一种不平常事件,镶嵌在学校日常生活之中,人们赋予它一种文化符号,在它稳定而有序的形式之下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功能,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学校成员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校仪式具有象征性的特征,象征着旧的结束与新的开始。仪式教育使学校教育由静态的理论说教向动态的行为激励转变,通过一定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动作来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在内心驱动力与非强制性动力的驱动下,不断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多种复杂关系。仪式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成长历程,体悟生命成长的过程,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因此,分析当前学校仪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塑学校仪式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学校仪式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学校仪式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一是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很难在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二是功利主义倾向过剩,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倦等情绪;三是仪式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德育功能弱化;四是活动设计只关注学生,存在教师自我身份的缺席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价值功能。

1.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形式主义严重

仪式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行为模式、权利实践及社会操演,具有程式化、定型化的特征,程序化的性质又赋予其权威性的特征。当前有很多学校开展的仪式活动只注重形式的多样,较少考虑其传达的“精神内核”。如果学校在进行仪式活动的过程中对其传达的意义不进行有效表达,就很容易给学生留下墨守成规、单调重复的印象。部分学校在仪式设计中用处理事务性工作的态度来进行仪式设计,对仪式所要表达的教育意义和隐喻的德育功能认识不清,将仪式设计视为一种程式。具体来说,对一些仪式性活动的主题彰显、内容安排、教育实效及文化氛围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一些礼仪性活动的习惯性养成、生活化延伸、常态化管理等方面重视不足;有些学校尽管认识到了仪式的教育意义与德育功能,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组织安排不科学、现场氛围不庄重、技术保障不到位、程序操作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还有一些学校非常重视升学、考试等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对学校仪式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的仪式活动只要场面隆重、环节完备、程序到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以上这些错误的做法与行为很容易产生空有形式而无实际效果的走过场现象,导致仪式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很难在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1]。

2.功利主义倾向过剩,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学校仪式教育是一种集体在场活动,具有浓厚的群聚色彩,参与人员、地点、时间等的集中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构筑了师生的集体记忆,使学生对集体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学校领导在进行仪式教育设计时,不仅要精心策划学校仪式活动、提升其蕴含的教育意义,还要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增强学生的“在场感”,以此来发挥学校仪式教育创建和谐校园、凝聚师生情感的重要价值。然而,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一些仪式教育存在严重的工具化倾向,有些学校开展仪式教育活动是为了装点门面、制造声势,以此来追求学校领导自身的名利和展现领导权威,还有些学校在仪式教育设计中将学生的意愿与需求抛在脑后,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仪式活动成了装点门面、烘托气氛的“道具”。毋庸置疑,功利主义倾向的学校仪式教育不但不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历程,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厌倦等情绪。另外,还有一些学校的仪式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将学生置于旁观者的位置,忽略了其具有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导致仪式教育活动中师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互动,教育效果甚微。

3.仪式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德育功能弱化

很多学校仪式活动的某些环节在程序化的规定下不断被固化,然而,在学校仪式活动逐渐趋于稳定的同时,学生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些学校在开展学校仪式活动时严格遵守规范标准,没能从实际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导致仪式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期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很难让学生达到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可。在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很多学生能够借助各种媒体来了解和观看国内外形式不同、类型各异的仪式活动,有些学生自己也参加过多种仪式活动,以及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价值的选择与判断,这让学生对学校仪式有着自己的主张与看法,而学校仪式活动原本具有的德育功能逐渐被弱化。具体来说,学生会用审鉴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各种仪式活动,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潜意识里对这些仪式进行比较,不会轻易认同。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自己见过世面,而对学校的仪式活动进行有“个性”的点评,这会在思想上對朋辈群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有些学校在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没能有效发挥德育功能,使一些仪式活动徒有其表,实际教育效果较低[2]。

4.活动设计只关注学生,存在教师自我身份的缺席现象

教师是构成学校仪式活动的有机主体,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兼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身份。首先,教师作为“自我”身份的存在,在仪式教育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接受仪式行为规约、产生仪式情感体验、感知仪式文化熏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形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还在向学生示范和传播学校的价值文化与教育理念。其次,教师作为“他者”身份的存在,在仪式教育活动中主要扮演三种角色。一是设计者,教师在学校仪式教育中不仅要担任代表学校育人特色与文化传统的仪式活动的设计,还要担任代表班级文化特色的仪式活动的设计;二是组织者,为了保障仪式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教师来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三是评价者,教师要对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表现及活动后的变化进行评价和判断。然而,在现实的学校仪式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扮演着“他者”的身份,并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其职责,却在仪式教育活动场域中“遗忘”了“自我”身份的存在。学校仪式活动是为学生定制的,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排除了教师,这导致教师“自我”身份的“被动”离场。同时,在仪式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倾向于认同仪式符号权力,缺少对自身行为的审视,造成教师“自我”身份的“主动”离场[3]。

二、学校仪式教育的变革之路

当前我国学校仪式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变革,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进行统筹安排,内容与形式得到统一

仪式教育不仅要有多姿多彩的形式来表现,还要有丰富、充沛的内容来支撑,在开展学校仪式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形式与内容有效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在安排仪式教育时要使仪式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性质匹配、承载力一致。首先,性质匹配方面,仪式活动形式的设计要以具体的教育内容为依据,而教育内容的安排要考虑仪式活动的形式。如纪念性的仪式活动往往具有庄重性、政治性等特点,在参与仪式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持严谨的态度和严肃的心情,如果活动设计具有庸俗性、娱乐性的特点,则就破坏了仪式的主题氛围与目的;如果在欢快、愉悦的仪式活动中设计一些过于庄重、严肃的主题,则会使活动现场出现沉默、冷却的现象。其次,承载力方面,仪式活动形式要能够承载能力范围内的教育内容。如果在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式负担的教育内容超过了其自身的承载力,就会产生教育内容大于仪式形式的现象。如学校开展的学生成人仪式教育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悟生命的成长,实现新角色的转化,如果在此仪式活动中过多摄入政治教育,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相反,如果教育的内容小于仪式形成的承载力,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从而产生形式化的倾向[4]。

2.杜绝功利化的目标追求,体现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学校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场地之一,承担着“成风化人”的重任。然而,当前有很多学校不仅没能有效发挥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功能,还存在严重的文化缺位现象,导致学校仪式教育活动“形式化”现象突出,应有的意义感和价值认同缺失,仪式教育沦为假大空的道德灌输与领导的哗众取宠和“走过场”,没能从更深层次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首先,学校仪式教育活动要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在进行仪式活动设计、场景布置、道具选择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渗透和凸显文化精神,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仪式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弥漫着文化气息,从而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化磁场”,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并使这些文化基因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其次,仪式活动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提高。在进行仪式活动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需要及心理特点,相信学生的能力与潜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由发展与生活体验之间的衔接,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3.开展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仪式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仪式的德育功能

仪式活动有其庄重的外在形式,通常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将仪式教育视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育人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策略,故在仪式教育中也要充分践行这一重要策略。在学校仪式教育中,开展一些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仪式活动主题,增进对仪式教育的理解,明白国家的道德规范与文明标准以及遵守的原因和践行的方法。通过对仪式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将这些规则与要求等外化为文明举止,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逐渐形成文明向上的校风。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仪式教育活动,如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课堂问候仪式、升国旗仪式等,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开展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仪式活动,充分发挥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在践行仪式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守必需和有效两个原则。首先,仪式教育是必需的。一般来说,仪式教育在程序化的规定下显得更为庄重和隆重,增加了经费、时间、精力及其他资源等方面的成本,这对财力、人力等资源有限的学校来说是一项比较大的负担,因此,仪式教育活动如果不是必需就不宜开展过多。其次,仪式教育必须是有效的。在开展学校仪式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果仪式教育脱离了有效的教育目标,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5]。

4.活动设计注重师生的共同在场,发挥仪式教育的双向价值功能

仪式作为一种交际形式,是人们交流社会信息的语言。在学校仪式教育中要注重活动设计的向度,由单一的学生转向双重的师生,从仪式理念到仪式行为都能关照到学生和教师双方,避免以往“教师缺席”状况的出现,让师生共同通过对仪式活动的体验和反思,对仪式活动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意义进行领悟。首先,要关注师生的共同在场。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参与学校的所有仪式教育活动,并一同自觉主动地遵守和学习仪式活动所展现的集体期望、共同信仰和共同文化。这样,学生和教师个体在仪式活动中都会自觉地、主动地、果断地维护和关心集体的共同目标,使其自身融入社会大众之中,并以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愿意服从集体的安排,而不感觉到自己有所牺牲。其次,要重视教师课堂教师仪式行为。课堂是师生交往、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学活动本身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具有负载文化意义的仪式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传统和常规的规范和要求,还要对教师提出先于学生、高于学生和严于学生的要求。这样,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能够获悉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与行为要义,教师也能够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提升其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佐玉姣.学校仪式活动的形式化倾向与解决策略——基于中学德育的视角[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7).

[2] 孙国宽.德育视野下学校仪式教育的实效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16).

[3] 赵虹元.教师缺席:学校仪式教育的固化与蜕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

[4] 侯保航,王鑫.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构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02).

[5] 董树梅.学校仪式及其教育价值的历史变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

【責任编辑  王   颖】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求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并且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界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本质而言是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相对重要性,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2021年,国家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也明确要求推出和着重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并且发布有关本科层次学士学位的授权管理规定。本文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核心,首先分析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剖析现阶段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所出现的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及措施。

关键词:本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引言:复合型、综合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受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的影响,职业教育面临发展瓶颈。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认识到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加大对本课层次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和改善,并以其解决我国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在现代化社会当中,产业层次、产业机构等逐渐分明,职业分工也逐渐细化,对不同职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加大,社会经济市场中众多技术型岗位出现人才缺口等问题。在学历要求、技术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等要求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

一、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職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受到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所谓社会发展无疑会根据人们的价值观念、国家的政策支持等所左右。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结合《方案》中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指导,教育界中众多教育研究者重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并且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着重强调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以此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以此保证提高学生在社会经济市场当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产业结构、产业体系在不断更新、发展和重组,在经济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大量技术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以此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作为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若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剧人才缺口的出现。为了保证技术型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实现良性发展,针对现行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做出调整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调整优化能够有效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平衡社会经济市场资源,缓解目前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尚久,并且目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形成较为全面、科学和系统的划分。在《方案》的指导下,我国众多城市推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实现了多种办学模式齐头并进的现象,保证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本科与高职合办同时进行,为输送高品质的技术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做出努力。但是,由于现阶段人才培养力度与社会缺口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导致高层次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职业教育作为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应该注重扛起人才培养的大旗,以此完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符合国情的教育使命。

二、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错误认知

受到老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当中许多用人单位认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心态不佳、工作习惯不好的人才,并且认为职业教育相较于本科教育而言是低层次、低水平和低成本的教育,所以在用人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身的学生是次选。这种错误的观念存在已久,对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求职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然而实际上,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第三产业,从社会经济市场中的劳动力分工进行分析,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缺口的主要对象,由于劳动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原因促使技术型人才的薪资福利都较高,并且技术型产业的变革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基于此,为了培养高技能水平、高素质水平的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力度不足

现行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力度不足,经过笔者对某市现行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些院校在早期均有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生源较少、生源质量较低、学校建设较为偏远、学校内部的教学设备较差等,在以上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一度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尽管在现阶段结合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职业教育已经出现了转型,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训,但是在前期理论教学中没有基础的支撑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除此之外,在部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此类职业教育专业并未受到校方的重视,所以在课程建设、课程规划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导致学生学无所求、求无所学等情况出现。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第三产业,社会经济市场中众多企业面临转型,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中“下重手”,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技术型人才的技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起着关键性影响作用。如今在中美贸易不断摩擦的情况下,在技术受到制裁的形势下,我国认识到技术型人才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反观我国目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教师技术能力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占比较轻,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本就技术底子薄弱的职业教育发展更是“受到重创”。

三、改善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及措施

(一)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切入:第一,职业教育工作者、本科层次院校领导者等相关人员应该注重转变教育观念,不以“职业”作为评判教育质量友谊与否的唯一依据,而是要以对社会贡献力量作为评判依据,从这一点进行分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对社会有着同样重要的贡献;第二,抓住国家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发展契机,加大发展力度,充分结合《方案》指示,调动社会力量、企业力量,让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及意义,鼓励家长将孩子输送到职业学校进行学习,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职业教育。

(二)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力度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校方领导者结合国家指示制定出发展战略,并根据发展战略逐步施行。据了解,现阶段部分地區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出“双高计划”,并且将“双高计划”列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计划,以此引领者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双高计划”当中,不同本科层次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地域优势,重点开发当地的生源,在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技术型、复合型和综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计划当中融入专业和区域,能够实现本土化培养。除此之外,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金或者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学校建设方面进行教学设备的更新、场地设施的完善等,以此克服办学主体的不足和弊端。

(三)开拓本科层次学校职业教育渠道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高品质、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在课程建设和规划方面不是专注于科研的角度,而是注重根据社会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整培育方案。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应该注重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开拓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渠道,实行产教融合的培育方式,在学科中增设就业引导、职业介绍、职业规划等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产教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训能够强化自身的技术能力,以此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总结:综上所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此目的的引导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基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应该及时剖析发展现状,从教育理念、学校建设力度和教育渠道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此保证高品质人才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何茜,黄蘋.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6):108-114.

[2]赵婀娜. 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N]. 人民日报,2021-11-02(005).

[3]赵琳琳. 职业教育迎来强劲政策东风[N]. 中国产经新闻,2021-10-21(002).

[4]吴金娇. 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N]. 文汇报,2021-10-15(006).

[5]刘欣,马东岳,李梅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102-103.

[6]李巨银,林敏,朱善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9):5-11.

★ 课题编号: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HBZJ2021104)

上一篇: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下一篇:美术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