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范文

2024-04-17

基础教学范文第1篇

主 讲 人:朱继民

铜陵学院会计学系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会计学的入门课程;

会计学及相关经济学科基础课程; 谋生手段之一。 

教学内容及重点:

(共58课时)

第一章

(4课时)

第二章

会计要素

(4课时) ★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4课时)

第四章

复式记账

(6课时)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2课时)

会计凭证

(4课时) ★

第七章

会计账簿

(6课时)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4课时) ★

第十章

企业会计核算实例

(14课时)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4课时)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组织

(2课时)

(另有10节实验课)

第六章

第八章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4课时) 2

参考书目:

1. 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葛家澍、余绪缨:《会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

峰:《会计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 6.李海波:《会计学原理》(新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7.王建刚、周萍华:《会计学基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娄尔行:《基础会计》,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

第一章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了解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认识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会计的涵义,掌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会计方法和会计循环,并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概括地了解和认识,对会计学科体系要有粗略的了解。 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定。 难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定。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目标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五节

会计循环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是伴随人类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1.人类生产实践产生会计: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生产活动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为管理好生产而起作用的。

2.会计受社会环境影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陈云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等。

二、会计的发展

(一)我国会计发展过程

1.西周时代:有“司会”专管朝廷财务和税赋,对财务的收支进行“月计岁会”。

会,总和计算,岁会;计,零星计算,月计 。 2.唐宋时期:“四柱清册”的出现

四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3.明清时期: “龙门账” ,将经济事项科学地分为进、缴、存、该,其关系为:进-缴=存-该

4.民国时期:

20世纪初期,从日本引进西方会计思想;

20世纪30年代,现代企业组织已有一定规模,中式会计与西方会计并存。 5.新中国会计发展:

(1)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

(2)20世纪

8、90年代:学习美国;

(3)21世纪:会计国际化。

(二)西方会计发展

1.古印度:公社“记账员”;

2.意大利:12.13世纪形成“借贷记账法”,1494年卢卡.帕乔利《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第 6

一个里程碑)

3.英国:

18、19世纪现代企业出现,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会计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性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业语言。(第二个里程碑)

4.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三个里程碑)

(三)会计阶段

1.古代会计:远古至13世纪;

2.近代会计:

13、14世纪—20世纪50年代;

3.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至今

会计按性质:官厅会计

(政府会计)

庄园会计

(企业会计)

三、会计的概念

(一)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北派:杨纪琬、阎达五)

(二)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 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南派:葛家澍、余绪缨)

(三)控制论:会计是以明确受托责任为目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会计准则,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借以反映经济活动、参与管理决策、控制经济过程的控制系统。

(四)其他观点:艺术论、工具论。

通用定义: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 8

连续、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与监督,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管理活动。

P

5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反映(核算)职能:货币计量、反映过去、连续全面。

(二)监督(控制)职能:强制性、连续性、完整性。

(三)其他职能:分析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

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反映职能是前提、基础;监督职能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二、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方面也即是用货币表现的经营资金的运动。 或者说,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

资金运动基本形态:

资金投入(筹集)

资金运用

资金退出

(一)制造业会计对象 (资金的运动)

(二)流通业会计的对象(资金运动)

(三)行政与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目标的含义: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

(二)受托责任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所有者

(委托经营)

经营者

会计(假第三者)

注册会计师(真第三者)

(三)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使用者

(四) 新会计准则: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前提或会计假定)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决断,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条件。

(一)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 )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三)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 。

(四)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

二、会计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下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或各营利组织)

(二)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时间来确认收入或费用 。(行政、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组织)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

包括:

1、可靠性(真实性);

2、相关性(有用性);

3、可理解性(明晰性);

4、可比性(一致性、一贯性);

5、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

7、谨慎性(稳健性);

8、及时性。 第五节

会计循环

一、概述

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七种方法。

三、会计循环

(起点)编制分录

登记账簿

对账

账项调整

结账

编制报表(终点) 简化:证

表 每一会计期间周而复始。

会计学及其分支

(一)会计学科特点:

应用性、实践性

(二)学科体系

会计学基础(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中级、高级)

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

审计学

会计电算化

其他专业会计(如:证券公司会计)

本章思考题:

1.1 从会计的发展解释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2 如何理解会计的定义,目前会计理论界有哪些观点? 1.3 什么是会计对象? 1.4 如何理解会计假设?

1.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别包括哪些原则? 1.6 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哪些,会计核算有何特点? 1.7什么是会计循环?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涵义内容和特点;理解、掌握会计等式及相互转化形式;使学生明确经济业务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重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难点:会计要素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要素

第二节

会计等式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中获得

3.资产的分类

(1)流动资产: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 待摊费用和存货等。

(2)长期投资:持有一年以上不准备随时变现的股票、债券和其他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3)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型态的资产。

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

(4)无形资产:

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可辨认) (5)其他资产:

除上述资产以外的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二)负债

1.概念: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 2.特征: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

负债是基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3.负债的分类

(1)流动负债: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预提费用等。

(2)长期负债:偿还期在一年(不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它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减全部负债。(净资产、剩余权益) 2.特征: ■无须偿还

■企业清算时,接受清偿在负债之后 ■可分享企业税后利润 3.所有者权益分类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20

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主要指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金) (2)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注意:有些利得和损失是计入当期损益的)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这些利得或损失在所有者权益中称为资本公积。 3.所有者权益分类

(3)留存收益 。一般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1

盈余公积: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指企业留待以后分配的利润。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留存收益,前者为拨定用途,后者为未拨定用途。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虽然同是企业的权益,都体现企业的资金来源,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对投资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归还给投资者的。

2.债权人只享有按期收回利息和债务本金的权利,而无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投资者则既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在企业清算时,负债拥有优先求偿权;而所有者权益则只能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以后,才返还给投资 22

者。 (四) 收入

1.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是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3.收入的分类

广义的收入还包括营业外收入(利得)。狭义收入一般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23

(2)其他业务收入: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

主营业务收入一般指所占比重大,比较稳定的收入。

主、副营业务可以转换。

(五)费用

1.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也属于费用范畴,应当在产品销售收入确认时,计入当期损益。 2.特征:

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的分类

生产费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24

直接人工

间接费用

营业税金、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

广义的费用还包括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等。

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费用是和期间相联系的,而成本是和产品相联系的;成本要有实物承担者,而费用一般没有实物承担者。

联系:二者都反映资金的耗费,都意味着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也都是由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引起或形成的。

(六) 利润

25

1.概念:是指企业在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分。

2.分类:

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再加上投资净收益后的金额。它是狭义收入与狭义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减所得税。它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三、划分会计要素的意义

■ 使会计确认和计量有了具体对象,为分类核算提供基础 ■ 为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提供了依据 ■ 为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

26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含义

也称会计平衡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多少经济资源;而权益则表明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是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资产和权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定相等。

即:资产=权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

该等式说明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 27

称之利润表等式。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该等式说明在企业经营期间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期末结转损益(利润)后,该等式又还原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内部一增一减;

2.资产与负债同增;

3.资产与负债同减;

4.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5.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6.负债内部一增一减;

28

7.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

8.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两种情况)

问题:企业资产被盗,会计等式平衡吗?

扩展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本章思考题

1. 什么是会计要素?有哪几项构成? 2. 简述六大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基本分类。 3. 试述会计恒等式的形式及其经济含义。 4. 试述会计等式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9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掌握账户的基本分类和各类账户的性质。

重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 难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30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及设置原则

1.概念:会计科目指的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反映与监督所形成的项目名称,也就是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会计对象做出进一步的分类,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是系统反映会计要素内容的需要

■是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

■是设置会计账户,进行会计核算的需要

3.设置原则:

全面反映会计要素内容(156)

31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既适应需要又相对稳定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会计科目应简明、适用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六大类。

(1)资产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经济资源的状况。

(2)负债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承担的并应偿还的全部负债的状况。

(3)共同类科目又称为资产负债共同科目,是指是在日常核算中资产负债性质不确定,它具有资产负债双重性质,既有可能反映资产、也有可能反映负债的科目。包括“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32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用于反映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的要求权的状况, (5)成本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成本的状况。 (6)损益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和费用的发生的状况。 2.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1)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 。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分类账科目或子目。

(三)会计科目的级次 1.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总括分类形成的项目(如“原材料”、“应收账款” 等)。根据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

2.明细分类科目(

二、三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形成的项目(如“应收账款—海宏公司” 等)。可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和企业核算需要设置。

33

3.会计科目目录:P45 第二节

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

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联系: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因此,会计科目的内容与分类方法决定了账户的内容和分类方法,它们都被用来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 区别: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只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没有一定的结构,而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账户则是登记账簿这种专门方法的前提条件和环节。

34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1.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用来登记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的那部分结构。 2.账户的简化结构(T形账户): 3.账户金额四要素:

四、账户的分类与设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因此会计账户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基本相同。

按照账户与会计要素的关系,可以将会计账户划分为六大类,即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利润类账户;

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六大类;

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把会计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35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一般应遵循那些原则?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是什么?

3.会计科目如何分类?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4.什么叫会计账户?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5. 怎样理解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6.简述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关系。

36

第四章

复式记账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能够认识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及其原理,了解复式记账法的种类和其科学意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内容和运用;掌握各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重点: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内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难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概述

(一)记账方法的含义:

是指根据一定的原理,按照一定的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计量单位,借助于文字和数字记录所发生经济业务的一种技术方法。即将客观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所采用的方法。

37

二、记账方法的种类 1.单式记账法

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通常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法的不足:

1)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2)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各个账户之间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不能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2.复式记账法

(1)概念: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2)理论基础:

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38

资金运动中产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起码影响会计等式中的两个会计要素(或同一会计要素中的两个项目)发生增减的变化。运用会计的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动方面记录下来,即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1)需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2)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系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可以清晰地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账户记录使全部账户左右双方的发生额和余额的合计数自动平衡,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不足:记账较为复杂。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39

是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产生于

12、13世纪的意大利。是各国通用商业语言。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为“借”、“贷”二字。

■主要作用:表示“增加”或“减少”;账户中的登记方向。

借方(左方)

贷方(右方)

三、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在账户中的登记方法。

(一)资产类账户结构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余=

期初借余+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40

权益类账户期末贷余=

期初贷余+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三)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四)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五)利润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借:增加

借:减少 贷:减少

贷:增加

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 —— 账户登记方向。 借贷必相等 —— 账户登记金额。

五、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41

(一)会计分录的含义

经济业务在登记账户前预先确定的应记账户名称、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

(二)会计分录的编制 1.编制思路:

2.教学中会计分录的内容、格式及书写要求: 3.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分录:

4.会计分录的种类: (1)简单分录:“一借一贷”。

(2)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和“多借多贷”。

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一)试算平衡的含义

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的技术方法。

42

(二)试算平衡的基本方法

1.发生额平衡法: 2.余额平衡法: 3.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复式记账法?我国曾经有过几种复式记账法?

2.对于不同性质的账户,¡°借¡±和¡°贷¡±是如何分别表示¡°增加¡±和¡°减少¡±的? 3.什么是会计分录?有几种类型?

4.为什么要进行试算平衡?一般由哪几种试算平衡关系? 5. 简述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43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本章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意义及常见几种账户的特点,如:盘存账户、结算账户、跨期摊配账户、备抵附加账户、成本计算账户,等等。

44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了解会计凭证意义、种类和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列方法。

重点:记帐凭证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难点:记帐凭证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

第三节

记账凭证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45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凭以记账的书面证明。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环节,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提供经济活动原始资料,传递经济信息

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

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依据

可用来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济管理

三、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46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第二节

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种类

1.原始凭证按其取得来源不同,划分为:

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1)外来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外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非增值税及小规模纳税人的发票、火车票、对外支付款项时取得的收据等。

(2)自制原始凭证是指本单位内部具体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在办理某项经济业务时自行填制的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和销货发票等。

47

2.原始凭证按其填制的手续不同,可以划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 (1)一次凭证是指填制手续是一次完成的原始凭证。

(2)累计凭证是指一定时期内记载同类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手续是在一张凭证中多次进行才能完成的原始凭证。

(3)汇总原始凭证是根据许多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加以汇总而重新编制的凭证。如:发料凭证汇总表、工资结算汇总表及差旅费报销单。

二、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1.原始凭证的名称;

2.填制凭证的日期和凭证号码;

3.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及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4.经济业务的内容;

5.经济业务的数量、计量单位、单价和金额;

48

6.接受凭证的单位名称;

7.原始凭证的附件(如与业务有关的经济合同、费用预算等)。

三、原始凭证的填制 (一)原始凭证填制的依据

1.根据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的实际情况直接填制。如:根据实际领用的材料名称和数量填制领料单。 2.根据账簿记录对某项经济业务加以归类、整理而重新编制。如: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根据“制造费用”账户本月借方发生额,填制“制造费用分配表”。

3.根据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汇总填制。如:各种汇总原始凭证等。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原始凭证的各项内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详尽地填写齐全,不得遗漏,以确保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真实可靠,符合实际。

2.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

3.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和小写金额必须相符。

基础教学范文第2篇

创意设计素描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素描学习,不以写实再现为最终目的。写实再现式现代素描以锻练画者的观察能力为主,要求正确观察,忠实再现,讲究严格的形体、结构空间的表达和熟悉的素描技巧。创意素描突出发散性思维意识,强调主观设计性利用素描手段表现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审美意识,将装饰图案、设计、素描、新材料等因素妇;叠加处理,形成新式的一种素描样式。不论是传统素描还是设计素描,其共同的前提是从生活中获取自己更独特的感受,用情感将感受包装和美化,利用传统的绘画手段,表达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

创意设计素描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创意设计素描

教学目的: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培养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利用各种材质,不同手段,以素描的艺术形式,表现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客观现象(物象)。

教学重点:超越、突破传统的创造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新的材料、新的手法,联系设计性,实现新的素描形式的表达。

教学方法:深刻理解,学会感受生活。欣赏优秀作品,理论联系实际,写生联系创作。

教学过程:

一、 静物写生准备

二、 画具的准备、绘画材料的尝试

(一)“不同形状物体的组合” ——静物写生

注意:高低、大小、粗细的变化

方法:利用拉长变形、水墨灰条等材料的特性,打破传统的写实方向,突出趣味性、个性等独特韵味和表现。

参考:莫兰迪静物、塞尚静物、夏俊娜等等。

(二)“生活用品的组合”

提示:柔轻、厚重、华丽、俭冼。抓住客体背后的感情表达,比如:病态――如何表现,消极、郁忧、歪歪扭扭、面黄肌瘦,凡是可以和病态相联系的所有词汇可以表现的意识。比如:蒙克(表现主义画家)珂勒惠支、凡高。

问题情况总结

一、关于表现

创意素描要求:在思维层面上摆脱传统素描对其训练思维的束缚,打开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热情,灵活学生思路。具体表现方法可用两种:

1、 内向 要在素描本身的表现形式和自律性上做文章,广开新的思维形式和新的表现形式,从被动的、冷漠的、机械的再现物和变为彻底 实现情感的、激情创造新的物象。主动地运用新的艺术形式去表现物象。

2、 向外就是扩大素描表现的选取对象,从多元化、多方法去发展,发现更多新的表现形象和视域。

二、关于媒材的运用

只要能表现出好的素描形式,什么材料都可以使用。

三、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既统一又是对立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四、关于形式美的因素以:

1、 点线面的因素

点是一个宇宙,线是道路,面是意义。

2、 构成的形式因素:多样统一的形式.、节奏与韵律的形式、提炼与概括的形式、材质与肌理因素

3、 道具选材的因素

五、关于创意静物素描的人文性、思想性

素描的独特性不是产生于准确的模仿自然中发现的形式,也不在于耐心地堆砌敏锐察觉的琐碎事物,而主要产生于画家对他选择的客体所抱的深厚感情,从而使素描从表现外表到表现内在,从表现物质转到了表现精神。

一个画家一应只画眼前看到的东西,而应画他心中看到的东西。如果他心中什么也没有看到,那应该放弃他眼前要画的东西。

六、 用真实的表现手法赋予抽象物体以新的内涵,使没有生命的物体变成有思想、有艺术生命的物象,这时艺术形象才获得了确定性和明确性。从物体到物象的表现过程是从传统到不断创造加工使之成为新具象艺术的过程。

基础教学范文第3篇

适用对象:20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的专业基础课,是从事艺术设计及相关研究必备的修养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色彩、造型、材料是装饰设计的三要素,其中色彩占据了最直接的地位,对色彩的研究和分析是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基础,对色彩规律及其运用的研究是每一个设计者必备的条件。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构成原理等,掌握基本配色方法和色彩设计原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有关色彩体系、色的对比、色的协调、色调、空间、构图等基本理论,结合不同内容的色彩静物写生训练,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对色彩的认识,掌握必要的用色造型的技巧,提高技能水平,具备艺术设计专业必备的色彩的使用修养,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4学时,总计为64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色彩课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对色彩的学习,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如何观察和认识色彩,如何在作品中组织和表现色彩。通过系统的色彩训练,提高对色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色彩感觉的敏锐性,使之能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创作,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室内色彩静物写生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色彩技法的基本规律。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此课程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基础;后续课程主要有:《设计初步》、《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

五、教学内容

第1章

色彩基础知识概述

(8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与色彩的关系 第二节

色彩的概念

第三节

色彩的三要素

第四节

色彩的冷暖感觉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色彩的由来及概念,掌握色彩基础知识。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由来及概念、色彩的冷暖感觉。

第2章

水粉画的工具材料与表现技法

(16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工具材料

第二节

表现技法

第三节

用笔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水粉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让学生对水粉画有 更深的了解并且熟练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表现技法。科学的课堂训练,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色彩的把握和控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来圆满的完成色彩的一些作业。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色彩的用笔方法

色彩的一些重要的表现技法;色彩的肌理表现、色彩的表现技法。

第3章

视觉色彩运用原则

(16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视觉色彩

第二节 色彩的运用

第三节 补色对比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让学生对色彩有正确的认识,并养成一种良好的色彩思维方式。逐 渐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自由熟练的根据需要来配置颜色。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理解与运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理解与运用。

第4章 水粉画构图原则与物体质感表现

(16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粉画构图原则

第二节 物体的深入刻画与调整

第三节

物体的质感表现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色彩训练让学生了解静物摆放的有关注意事项,如何观察物 体,如何构图及深入刻画与调整,并学习静物写生的特点及方法步骤、色调关系以及物体的质感表现。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水粉画构图原则、物体的质感表现、物体的质感表现。

第5章

作品欣赏

(8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五章:作品欣赏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欣赏他人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绘画实用能力,如 以创作出更好的绘画作品为主要目的。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观察欣赏比了解他人的作品的,学习他人作品的长处运用到学习中来。学习他人作品的长处运用到学习中,并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六、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色彩》 马一平

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2、教学参考书: 《从色彩走向设计》

许江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3 月第一版

《色彩基础》

陈家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执笔人:商哲

审核人:梁军

基础教学范文第4篇

1 多种渠道备课,为直观教学做准备

专业课与基础课不同,除了钻研教材,还必须深入实际,作大量实践性的准备。我在备课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紧密联系教材,尽可能的多参考其它资料,如:《机械工人》、《机械工艺师》、《新工艺》等。拓宽视野,多吸收新技术,准备一些通俗易懂又不失新鲜感的实例,以备课堂之需。

(2)课前一定要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挂图、模型。教研室没有的,就去车间找废零件,变废为宝。还可就地取材,比如:自行车上的链条,轴承等。

(3)到工厂用数码相机拍摄各种机器,机构的运动情况,或在网上下载机构的动作,穿插于课件中。

2 教学形式多样,化“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实践证明,尤其机械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且不系统的课程,若照本宣科,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听、说、读、写,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上的规律和理论,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不断提高注意力,时常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掌握一种低耗、高效的学习方法。

2.1 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不妨有目的创设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求知的欲望。

教“刚体的定轴转动”一节时,讲到“功率、转速和转矩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已接近尾声,学生注意力已经有些涣散。为了设计好这个“压轴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当某人骑一辆机械变速的摩托车以高速档上斜坡时,会怎样?”气氛就活跃起来。有的说:“摩托车变得无力,上不了斜坡”。有的说:“换用低速档,慢速上坡。”究其原因,同学们一齐回答:“当功率一定时,转矩M与转速n成反比。”这个情境促使了学生思考,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在讲铰链四杆机构的“死点位置”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后都去踩一踩妈妈的缝纫机,看一看踏板带动了一些什么构件,思考一下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属于铰链四杆机构中的哪种机构?第二天上课时我就问他们:“你们踩缝纫机有什么感觉呀?”很多学生纷纷说到:“怎么好像踩着踩着一不留神就被什么东西卡住似的,要用很大的劲才能踩过去。”“对呀,你们是遇到“死点”啰。”“死点?”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怪名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被调动起来了。讲完“死点”的概念后,我又问到:“死点对于传动是有利还是不利?”他们异口同声的喊到:“不利!”“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缝纫机渡过死点呢?”有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的学生就在小声议论:“是不是和那个装了皮带的大轮子有关啦?”“没错,那个大轮子叫飞轮,它可以增大曲柄的转动惯性,缝纫机就是在它的帮助下顺利渡过“死点”的。”我接着又提示学生:“凡事都有两面性,死点难道就没有一点好处?大家看到过飞机的起落架吗?”于是就在这环环相扣的启发引导下,结合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科的很多内容如各种机构的教学,要求有动态的演示,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我在上“急回特性”这堂课时,先用数码相机到工厂拍摄下牛头刨床的工作场景穿插于课件中,机床的轰鸣声,铁屑的卷曲、飞溅,顿时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然后不失时机的提醒他们观察发现:刀架空行程回来的速度明显比切削进给速度快,急促的返回不就是“急回”吗,立刻就初步了解了该特性的定义。但为什么刀架空行程返回的速度会比较快呢?相信很多学生都会抱有这样的疑问。接着屏幕上出现了通过动画制作的曲柄摇杆机构,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于是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摇杆摆动时的两个极限位置,就在曲柄与连杆共线的两个位置,而曲柄在这两位置所夹的锐角——极位夹角,正是解决急回问题的关键。在一步步的观察推导下,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让他们有了“破茧成蝶”的喜悦,并由传统的“教你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再如:在讲授液压传动中的换向阀工作原理、液压基本回路工作原理等内容时,借助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课件的图文可变、生动活泼的特点,清楚的反映了换向阀工作时各油路的通断情况。而介绍液压回路的课件能直观反映油液的流动方向、各控制元件的动作顺序及执行元件的工作情况,使枯燥难懂的系统回路变得有趣而易懂,教学效果明显。

2.3 车间实地教学,促进感性认识

本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注重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好这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车间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某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单靠学生们看图解,教师对着图解讲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学生们很难懂,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了解和掌握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介绍轴的有关知识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减速器的拆装,通过拆装了解许多零件,如:轴承、齿轮轴、键、箱体等,同时一边拆装,一边讲解这些零件的特点,安装要求,轴的结构设计等知识,最后由学生先归纳所学的知识,教师再进行总结。改变了以往学生反映:这一部分难懂,不好掌握的现象。又如:我在讲到台虎钳的时候,让每个同学先去实习工厂看台虎钳到底是怎么样夹紧和放松工件的,然后再拿出台虎钳的模型,让学生自己把台虎钳拆开来,看里面的结构。这样,学生就可以牢牢地把台虎钳的工作原理记住了。加强平时上课的动手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让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是以一线工人为主,只有理论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动手训练,这对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有很大的好处。

在教学中,我时刻把握着一个方向:教师只能作为引路人,路该由学生自己走。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础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绘画基础课程我们又称为造型课程,是设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包含了素描、色彩等基础教学内容,此课程是设计类学生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为必修课程,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在设计类课程中绘画造型基础能力尤为重要,然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体会课题设置的深刻含义,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运用学习的绘画基础能力达到深入理解设计中整体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整个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关键目的所在。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进行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绘画基础;反思;情感体验

一、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绘画基础课程我们又称为造型课程,是设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包含了素描、色彩等基础教学内容,此课程是设计类学生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为必修课程,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

在造型基础课程中,学生首先要掌握的知识是造型知识问题。面对造型基础课程,我们开发了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静物或人物的描绘;也不似传统绘画表现技法及表现方式,而是采用课题的研究方式,进行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我们在造型基础课程中设置了不同的课题,每个课题都会解决绘画基础造型中的相应不同问题。但是解决造型问题并不是设计类学科开设造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在解决基础造型问题的同时开发设计类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及对设计题材更好的理解力,这才是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

二、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面对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同样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学生进入一个没有过多先进设备的环境中,能够左右学生思维的恐怕也只有对艺术的理解和热情。虽然受到外界条件的过多限制,但是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却没有受到影响。当学生进入到这样的环境中,处于教师的角度中,此时的学生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伙伴、朋友,有的时候甚至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对象。在不断的、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了解加强了彼此的感情,也让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进一步认识,并让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中进行深刻的探讨,且研究该怎样去解决此类问题。

在设计类造型基础课程中,课堂中很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反馈,从学生的反应中,教师也在不断地思考着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是否合理。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的课题,这在起初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课题的一些问题学生不很了解,问题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学生对于快速变化的课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且会迷惑此课题的用意。面对这种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我们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以便建立课题学习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程的反思

当课程学习进行到中期时,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课题的设置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此课程。怎样去分辨课程的问题所在是此刻所面临的主要事情,以便于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走入到课题学习中来。

此刻对于学生的学习调查是尤为重要的,将学生的学习意愿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这也是我们造型基础课程的宗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可以改变以往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下面就举个课程中教学的例子: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班级的人数来制定其分组的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大胆地给出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每个小组的内部进行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部先完成对于作品的分析探讨,再全班进行共享。在分享的同时,每个小组会挑选一张觉得优点较多的作品在全班进行讲述点评。这样的讲述点评我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是有必要的,原因如下。

1.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此课程中已经理解了哪些关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2.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认识不足之处,或者是对艺术作品的有误的评价。

3.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分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共同学习,而非独立的、封闭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学习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4.这样的课程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学习的不足,也就是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要去思考的问题,并且去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

四、建立课题学习氛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类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课题练习中掌握素描、色彩的理论知识并在作品中发挥出创造力的作用,调动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趣及能力的提高、加强。

在造型基础课程中,教师常常会为学生提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讲解。在讲解的同时,作为课程的组织者,我会用随机的方式问不同的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理解。有时学生也会主动地提出若干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出自学生讨论后。这样的讨论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思考和探索,虽有时会与实际的作品意义相背离,但这个过程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当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力逐步提升后,他们的绘画能力或绘画方式自然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无疑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除了讲授与互动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体会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有时会大于对固定模式的学习,也就是学生对于知识渴求的过程有时是超过真正学习的内容。

学生所遇到的学习问题,也正是我们课题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除了使学生在课程中体会课题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体验,还需要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方向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学习。观看有特点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创作视频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学生可以从中提升艺术创作的信心和能力。作为教师也同样是艺术创作者,分享创作心得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

作为教师,我个人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艺术素养为宗旨,而非单一追求课题中作业完成的效果。学习过程中将全面呈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力及参与度,这也将作为我们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在教学评价中,学习过程将占有整个评价过程的重要部分,而每次课程的作业量及呈现效果仅仅是学习过程的体验结果。学生不必过于担忧自己的学习评价,因为整个课题学习过程中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课程学习结束时,教师也会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冷场”的现象和效果。课堂中学生的活跃气氛是进入学习的主要引导点,教学内容是课题的“隐藏”目标。教师会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课题学习中的主要目标,加强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设计艺术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杰,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吕胜中.造型原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邓福星.艺术的发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摇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吴娅妮(1984-),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艺术类绘画。

上一篇:电工电子基础下一篇:网络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