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2024-05-23

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2、海港口浮码头中固定桩墩振动实测与数值计算分析

3、《数值计算方法》课程中样条理论教学的深层探究

4、提高“自我效能”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设计与实践

5、压水堆核电站主蒸汽安全阀升力数值计算

6、管桩群桩水平承载特性数值计算分析

7、有关码头地基液化的数值计算

8、双足被动步行的不稳定流形的数值计算

9、汽车滚装处所通风的数值计算及设计优化

10、高等学校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建设探索

11、数值计算在量子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

12、浅谈如何增加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3、数值计算方法的融会式教学理念与实践

14、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重力坝溢流面台阶式综合消能设计与检验

15、化学工程师数值计算基础

16、飞机座舱围护结构瞬态温度分布的数值计算

17、曲面上布朗运动的数值计算

18、随机微分方程数值解稳定性研究综述

19、洁净手术室室内气流组织数值数值计算模型验证

20、基于GeoStudio下尾矿坝地应力场的数值计算

21、四波段飞机尾焰红外辐射的数值计算与图像仿真

22、多土层地基建筑桩基竖向承载力数值计算方法

23、多种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分析

24、“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5、交错轴圆柱端面齿盘共轭齿面的数值计算方法

26、本地数据库在大数据量数值计算中的分布式应用

27、江都三站进水流道优化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研究

28、张集煤矿二副井箕斗装载硐室及马头门支护结构方案数值计算

29、基于CFD方法的球鼻首减阻优化研究

30、浅谈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值计算方法在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渗透

31、跳跃—扩散模型资产定价公式的数值计算方法

32、介电测井相关数值计算研究

33、巷道锚杆支护问题的解析解、相似模拟解及数值计算方法简述

34、含层状泥质砾岩地层的岩电特性数值计算研究

35、数值计算技术对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的分析

36、数值计算方法教学方法研究

37、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38、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非对称平顶型拱结构对比分析

39、枕头坝一级水电站鱼道休憩池的数值计算研究

40、空压机电机性能与损耗数值计算研究

41、脱硫吸收塔结构设计数值计算应用分析

42、O2O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值计算实训”课堂的教学改革探究

43、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在《数值计算方法》教学中的探索

44、基于MCR框架的热力学数据库架构模式设计

45、与水声学理论相结合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研究

46、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数值计算分析

47、不同岩石对埋地输气管道撞击的数值计算

48、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值计算方法教学中的渗透

49、换热器数值计算的研究进展

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 下课不会做;老师讲时会做, 自己操作时不知所措。”也常常听教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 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 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 茫然不知所措, 解题时张冠李戴, 生搬硬套, 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那么对于职业中学的教师来说, 面对一群学习成绩差, 无心向学的学生, 如何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听课的欲望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 上电脑理论课是最头疼的。因此, 在实践性很强的电脑课中应正确运用电脑理论课与上机操作相结合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才是最关键的。

2 教学对象分析

本人所教的学生是职中学生, 年龄约在16~18岁左右。这类学生的优点是: (1) 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老师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语都特别注意, 有意无意之间互相模仿。这一优势有利于在上机操作时得到很好利用, 使学生在模仿操作中体会理论知识。 (2) 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大脑的思维能力增强,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促进理论知识形成。 (3)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应用已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地运用, 学生中大部分家庭已拥有个人电脑, 各种公众信息媒体也广泛传播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与信息社会的密切联系在学生脑海中不断加深。这些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计算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但这类学生也有很大的缺点: (1) 好动贪玩。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 会导致课堂纪律变差, 学生放任自由, 玩电脑游戏成瘾, 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2) 思维能力不够强, 不肯花脑筋思考, 不利于传授理论知识。 (3) 自信心不够, 老师不教他们做, 他们不敢亲自探索, 就是老师做一步他们跟着做一步, 造成课堂教学很被动。 (4) 现在不少职业中学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 也就是说没有“学会学习”。而对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但这一切我们教师并不能怪学生, 我们只能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想办法, 从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3 教学课时的开设、环境、条件

我教三个班, 每班每周4节课, 每学期总课时约120节。电脑教学全程课时实施都是在一间可容纳60多个学生的电脑室里。电脑室配65台电脑, 但平时不能上网。教师配有教学专用电脑一台、教学投影机一台, 有优质扩音机、咪头供教学用。学生电脑基本可以满足初学者使用。本电脑室的优势是:基本上能满足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电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一些办公软件的应用。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室的媒体设备, 提高教学质量, 探求较好的教学方法。劣势是:学生电脑太落后, 有时会出现死机、重启、硬件接触不良等问题, 给教学带来极大影响, 以致影响上机指导。因此, 我在所教的班级中做了些关于学校教学设备使用满意度的调查, 结果如下:

从以上调查看出, 学生对学校教学设备还是比较满意, 只是有少数同学持无所谓态度。

4 最优化教学方法选择。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 尝试过以下三种方法并就这三种教学方法做了学生问卷调查。

方法一:先用一节课进行理论教育, 学生不进行任何的上机操作。再用一节课进行上机操作, 老师随堂进行辅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有充足时间传授理论知识, 理论点能讲得详细周到。上机操作时间也充裕, 教师也能很好地进行个别辅导。缺点是理论课学习时, 学生的兴趣不高, 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认真听课, 开小差的现象较多。对理论知识模糊不清, 不易当堂掌握、领会。上机操作课时, 学生普遍容易忘记理论知识, 不能很好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操作。容易导致盲目操作, 或掌握一个操作花费时间过长。对于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反而因操作过于简单而在短时间完成, 大部分时间又无事可做, 导致上机操作步骤不一致, 上机操作的内容不统一 (下表是我采用方法一在三个班上CDR课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

从上表调查可以看出, 三个班对采用这种方法上课都有超过一半学生不满意。

方法二:老师在一节课里, 用上半节时间进行理论学习, 下半节进行上机操作练习, 操作本节例子所讲知识点。优点:能基本上做好理论与实践在同一节课里进行。刚学习的知识点容易得以用实践来检验。缺点:前半节理论课的上课纪律一般, 能力中下的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 有开小差的现象。另外由于有时知识点过多, 容易出现理论与上机操作的时间分配不均匀, 往往出现讲理论时间多于学生上机操作, 导致有些能力好的学生“吃不饱”。教师也会因时间不多, 个别辅导学生的操作时间少。另外由于学校的电脑质量问题, 出现意外也会浪费时间 (下表是我采用方法二在三个班上CDR课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 。

从上表调查可以看出, 三个班对采用方法二上课持不满意和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加起来超过一半。

方法三:课练相结合。教师在短短2~3分钟内进行引入课程。之后, 用3~5分钟让学生上电脑看老师操作, 然后让学生边听课, 教师边指导学生自己进行上机操作。优点:充分做到讲练相结合, 学生即时从上机操作中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缺点: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的课堂纪律要好, 必须严格遵守电脑室的规章制度。否则会导致学生只顾独自或偷偷摸摸地违纪进行上机操作, 而不专心听课。还有, 必须保证电脑没有什么意外的故障, 否则教师会因此而拖延时间, 学生的上机操作步骤不一致。最严重的后果会导致不能成功地完成授课计划 (下表是我采用方法三在三个班上CDR课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 。

从上表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采用方法三上课学生比较喜欢, 三个班对该方法满意的人数都超过一半, 而且持不满意的人数比例大大减少。

5 探讨结论

根据对这三种方法的调查结果可以知道, 采用方法三明显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但这一最优化教学的实施前提必须是学生纪律好, 机器良好。为达到这一目标, 除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外, 还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学校方面可以考虑更新高档的电脑, 最好是采用局部网络联网, 这样可以减少电脑的故障给课堂带来的不必要影响。古语有云:“教无定法。”作为一个教师, 要时时刻刻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才有机会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

摘要:职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 基础比较差, 理解能力不强,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作为职中电脑教师都知道一节电脑课如果单单是上理论或上操作, 教学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理论课学生觉得枯燥, 昏昏欲睡;操作课学生理解能力又差, 有时候同一操作有的学生要讲好多遍都不明白, 更不用说让他们自己操作。本文主要从重庆奉节职教中心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设备使用情况着手, 论述我在电脑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三种教学方法:1) 只讲不练;2) 半讲半练;3) 讲练结合。从而找出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上机操作,教学对象,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袁文斌.关于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0) 。

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 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在内的交通设施, 既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 又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而隧道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建设受到当地地质、地下水以及施工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球上可溶性岩石地区占地球总面积的10%, 隧道线路规划时难以避免的要通过可溶性岩石地区, 研究岩溶对隧道的影响的意义重大。

2. 计算参数的选择

计算参数的选取如表1所示。

3. 边界尺寸及边界条件

本次计算采用三维有限元进行计算。计算模型的边界尺寸采用长×宽×高=40m×15m×40m。其中上部岩层边界尺寸为长×宽×高=40m×15m×8m;下部岩层边界尺寸为长×宽×高=40m×15m×32m。隧道截面圆直径为6.76m, 溶洞截面直径为2m。除上表面为自由表面外, 其余各面均设置施加法向约束。

4. 施工步骤

根据有限元模拟情况, 施工步骤分为以下3步进行:第一步, 初始应力状态, 计算岩层、土层的自重应力场;第二步, 在自重应力场下开挖隧道上部的溶洞;第三步, 开挖隧道。

5. 衬砌应力分析

无溶腔时衬砌的应力云图如图1所示, 溶腔距离隧道3m、6m时的衬砌应力云图分别如图2所示。

图1~图2中衬砌应力计算表明:无溶洞时, 衬砌的拱底和拱顶出现拉应力, 顶底出现最大拉应力。当存在溶洞时, 衬砌上的最大压应力增大, 且随着溶洞与隧道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最大压应力存在于隧道的左右两侧, 溶洞使衬砌的应力增大, 但其压应力增大的幅度与溶洞到隧道之间的距离无关。

5.1.衬砌弯矩分析

1) 无溶腔时衬砌弯矩

在无溶洞时, 衬砌的最大正弯矩和最大负弯矩均随开挖进尺而增大, 最大正、负弯矩的增大幅度分别为30.7%、22.6%。当新开挖部分刚修建完, 在此阶段之前已修建完成的隧道两侧衬砌的负弯矩会减小, 减小幅度最大为17%, 与此同时隧道衬砌的正弯矩并无太大变化。

2) 溶腔距隧道3m时衬砌弯矩

在无溶洞时进行隧道开挖建设, 隧道衬砌受到的最大正、负弯矩亦均随开挖进尺而增大, 最大正、负弯矩增大幅度分别为57.5%、19%。最大正弯矩始终发生在第一阶段修建的衬砌下部;最大负弯矩出现的位置从第二阶段开始始终位于隧道衬砌下部且所受弯矩随隧道进一步开挖而逐渐减小, 并最终趋于稳定。另一方面, 隧道衬砌受正弯矩的范围小于受负弯矩的范围。

3) 溶腔距隧道6m时衬砌弯矩

在无溶洞的时进行隧道开挖, 隧道衬砌受到的最大正、负弯矩均随开挖进尺而增大, 最大正、负弯矩增大幅度分别为87%、29%。衬砌的顶部及左右两侧的中部主要受正弯矩作用, 衬砌底部主要是受负弯矩作用。在隧道开挖修建隧道衬砌的过程中, 衬砌受正、负弯矩的区域面积基本不变。虽然衬砌所受最大负弯矩随隧道开挖而增大, 但其最大负弯矩作用的面积却随隧道开挖而减小。

再综合分析各工况中衬砌的正、负弯矩结果可知:在隧道开挖修建过程中, 衬砌所受负弯矩始终比正弯矩大。溶洞的存在对衬砌所受弯矩大小有一定影响, 并使衬砌所受正弯矩增大, 而负弯矩减小。但溶洞对衬砌正弯矩的影响比对负弯矩的影响大, 即正弯矩最大增幅高达41.5%, 而负弯矩最大减幅为13.5%。

另一方面, 溶洞与隧道的距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溶洞与隧道距离较小 (≤3m) 时, 溶洞对于衬砌所受弯矩的影响最大, 而当溶洞与隧道的距离较大 (≥6m) 时, 溶洞对于隧道衬砌所受弯矩虽仍存在影响, 但影响程度小于近距离溶洞的影响。

6. 锚杆轴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无溶腔时开挖各阶段锚杆轴力计算结果表明:轴力最大的锚杆位于隧道顶部, 随开挖不断前进, 新安装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不断加大, 涨幅可达21.9%。已安装完毕的锚杆所受轴力大小随开挖产生的变化幅度很小, 基本可忽略不计。

溶腔距隧道3m时开挖各阶段锚杆轴力计算结果表明:轴力最大的锚杆位于隧道顶部, 随开挖不断前进, 新安装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不断加大, 涨幅可达11.3%。已安装完毕的锚杆所受轴力大小随开挖部位的前进产生的变化幅度较大, 减少幅度可达9%。

溶腔距隧道6m时开挖各阶段锚杆轴力计算结果表明:在整个开挖过程中锚杆所受轴力都比无溶洞情况、存在溶洞距离隧道3m时的情况下锚杆所受轴力要大, 轴力最大的锚杆位于隧道顶部。随着开挖不断前进, 新安装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不断加大, 涨幅最大可达到48.9%。已安装完毕的锚杆所受轴力大小随开挖部位的前进而逐步增大, 且产生的变化幅度较大, 涨幅可达21.5%。

结论

溶洞的存在会对隧道开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溶洞的存在能够使得隧道衬砌所受到的压应力与拉应力共同增大。因此, 在施工中, 对于此类的溶洞, 需要进行填充, 填充的方法应当根据当地施工条件及溶洞类型进行填充或者是其他方式的处理。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 溶洞及其与隧道的距离均会对隧道锚杆受力产生一定影响。溶洞的存在会使隧道锚杆的轴力大小发生变化, 能使隧道锚杆轴力增大也可以使隧道锚杆轴力减小, 增大还是减小与溶-隧间的距离有关。初步认为, 当溶洞与隧道的距离比较近 (≤3m) 时会使隧道锚杆轴力减小, 减小幅度可为16%左右;当溶洞与隧道的距离比较远 (≥6m) 时会使锚杆轴力变大, 增大幅度可高达54.6%。所以, 建议在隧道设计初期应该考虑溶洞与隧道的距离, 对隧道锚杆设计进行合理地调整。

摘要:可溶性岩石地质分布广、面积大, 在我国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为深入探讨岩溶对贵州地区轨道交通隧道建设带来的影响, 借助三维有限元软件, 以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为依托, 建立了多个含不同溶腔的隧道数值模型, 通过对各工况的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溶洞使围岩整体位移减小, 但围岩应力变大;溶洞使衬砌压应力与拉应力均增大, 但使衬砌的最大负弯矩减小;溶洞离隧道衬砌太近时, 会使得隧道衬砌所受弯矩大幅度增加。施工时对此类溶洞, 需作填充处理, 以保障隧道工程的施工与运营安全。

关键词:地铁隧道,溶洞,数值模拟,围岩应力,衬砌弯矩

参考文献

[1] 孙钰, 王坤岩, 姚晓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环境效益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04) :92-100.

[2] 陈爱云.宜万铁路DK203+060~+110段溶腔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0, 17 (1) :120-122.

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 现代建筑产业对建筑材料及其承载性能愈加关注, 其中, 碳纤维混凝土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简称CFRC, 即将一定长度碳纤维按一定比例掺入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的复合材料) 成为国外建筑产业广泛关注并逐步推广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本文运用有限元及试验测定的方法, 研究了掺入碳纤维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与开裂性能, 从而探索了CFRC梁的承载性能研究方法。

1 梁的有限元非线性计算与模拟

根据钢筋混凝土的配置, 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梁的弯曲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

1.1 有限元计算模型

采用程序中用于计算钢筋混凝土的分离式模型, 即钢筋单元和混凝土单元只在节点上位移协调;将纤维作为混凝土中的细微钢筋来处理, 根据其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情况和体积率进行参数设置。

文献【1】指出, 当碳纤维体积掺量为0.24%时, CFRC具有最大的承载强度, 因此计算中将碳纤维体积比选为0.24%。

模型单元划分如图1所示, 包括混凝土模型单元和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横向箍筋) 单元。

计算模型中的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建议的上升段和水平段组成, 如图2所示;钢筋的本构关系统一采用图4表达的变化规律和数据。破坏强度准则采用三轴受力状态下的五参数混凝土强度准则。

图2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 (a) 混凝土本构关系 (b) 钢筋本构关系Fig.2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concrete and steel bar (a) concrete (b) steel bar

1.2 有限元计算结果

本文分别计算了不掺碳纤维的普通素混凝土梁和加入碳纤维的CFRC梁两种情况。

1.2.1 梁的裂纹开展与开裂荷载

观察计算结果发现, 素混凝土梁在荷载20k N时, 中间纯弯曲段的拉伸侧出发生了细微的开裂, 裂缝与纵向垂直。

由图3比较计算结果可以发现, 与素混凝土普通梁相比, 掺入碳纤维的CFRC梁的开裂荷载略大, 相同荷载条件下, CFRC梁的裂纹发展范围较窄, 深度明显较小, 但随着荷载的增大, 裂纹的发展与素混凝土梁的差异不大。

图3裂纹开展情况计算结果比较 (a) 素混凝土梁, 加载20k N (b) CFRC梁, 加载20k N (c) 素混凝土梁, 加载40k N (d) CFRC梁, 加载40k NFig.3 Comparisons of cracking calculation results (a) concrete beam with load 20k N (b) CFRC beam with load20k N (c) concrete beam with load 40k N (d) CFRC beam with load40k N

1.2.2 梁的弯曲挠度

本文计算了加载过程中各点的竖向位移, 其中跨中挠度随荷载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

2 梁的弯曲试验

本文对不掺加碳纤维的混凝土梁和相同尺寸的CFRC梁进行了加载试验, 测定了梁的承载性能, 主要是跨中挠度、开裂荷载和裂纹发生情况。

2.1 试验方法及试件制备

本试验对变形的测量采用的是百分表和位移计, 在跨中位置安放位移计和百分表, 位移计可采用半桥接法, 由DH5922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自动读取, 百分表采用的是人工记录的方法, 每隔2k N记录一次数据, 在两端的支座处分别布置两个百分表, 测量变形情况, 其布置位置见图5所示。

为了得出掺入碳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变形性能及开裂的影响, 本文分别制备素混凝土梁及掺入不同长度碳纤维混凝土的弯曲梁试件, 如图6。配置参数见表1。

2.2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表2。

3 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的比较

3.1 计算开裂荷载与试验计算值的比较

文献【3】提出了CFRC梁开裂荷载的计算表达式,

该式是基于开裂时混凝土受压区应力呈三角形分布, 而受拉区应力呈曲线分布的假设建立的, 根据实验分别测定CFRC梁的混凝土、钢筋的拉、压应变, 由此式可计算出本文计算模型的开裂弯矩及开裂荷载, 结果列于表2。结果可见, 试验测定弯矩值与上述有限元的计算结果吻合度较好。

3.2 计算挠度与试验测量值的比较

从图4可见, 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具有很好的吻合度, 尤其是在加载的后期,

3结论

(1) 有限元计算证明, 式 (1) 对计算CFRC梁的开裂荷载具有较好的精确性与吻合度。

(2) 有限元计算及弯曲试验证明, 掺入适当的碳纤维可以有效提高梁的抗弯能力, 推迟开裂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本文采用有限元计算及试验测定的方法, 对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梁的弯曲变形及开裂进行了分析, 探索了碳纤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性能研究方法。

关键词:碳纤维,混凝土,有限元,弯曲

参考文献

[1] 周乐, 王晓初, 刘洪涛.碳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破坏形态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 2013 (6) :226-231

[2] 江见鲸, 陆新征编著, 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67-77

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周晓婷 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是计算教学的关键,也是重点。如何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本次工作室研修的课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前期的教学设计比赛,中期的网络研修探讨,最后课堂实践。让我们在思考、分享、碰撞中,如何加强算理教学,让学生会算更知其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算理的理解。

一、沟通方法,指向算理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中,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我们需要鼓励让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计算方法,145×12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也可以145×10=1450,2×145=290,1450+290=1740,还可以145×3×4等方法来计算。在呈现多样化的算法时,除了让学生理解方法,判断方法的正确性外,我们还需要将方法进行适当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逐步明晰算理。如竖式中的两层,分别代表是算法2中的哪个意思,将方法进行沟通整合,理解方法的共性,指向算理。整个学习过程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逐层推进,理解算理

算理的理解是需要过程的,抽象与形象相结合,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计算方法掌握并不困难,重点就在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在多样化算法沟通后,我们可以通过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算理。

在竖式中,依据145×2=290,145×10=1450,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意思。如145×2=290表示2个小时行驶290千米,145×10=1450表示10小时行驶了1450千米,合在一起就是12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通过这样的理解,让算理更具体化。数学知识的理解总是在具体与抽象中徘徊,在徘徊中行进。具体理解后,教师可以再次抽象:145×2=290表示几个几?145×10=1450表示几个几?这一次的抽象,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新层次。

整个过程学生逐步经历了方法沟通中的理解——情境中的理解——竖式中的理解,这就是一种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是一种逐步对算理逐步推进的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过程中明晰算理。

三、练习拓展,夯实算理 计算教学中,我们的练习设计往往是反复操练,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在计算练习中让学生巩固夯实算理的理解。从算理推出算式,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考查孩子对算理的掌握程度。如

(

)(

)(

) ×

(

)(

)

(

)(

)(

)(

)

。。。。。。3个345 (

)(

)(

)

。。。。。。20个345 (

)(

)(

)(

)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竖式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并利用算理解决问题。

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任务驱动法, 明确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 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都存在着不知道该怎样学?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的知识又能做些什么?因此中职计算机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十分必要。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 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 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 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 进行学习活动。而所谓计算机课堂中的“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计算机课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而任务的设定更显得十分的关键和重要。任务的设定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任务的设定要接近生活现实。一个接近生活或者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任务, 是学生相对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任务驱动, 是一堂中职计算机课能够取得较好课堂效果的前提。

(2) 设定的任务要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通俗的说, 就是要在整个课堂中让学生有事可做, 而每做一步, 都能让学生能够有完成各个小任务后的成功体现, 以及对实现本课堂终极目标的信心。

(3) 任务的设定要分为容易、一般、困难等层次题目以适合好中差各类学生。容易题为本课堂教学内容中较容易掌握的知识点的组合;一般题为本课堂教学内容中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组合;困难题则是囊括本课堂教学内容外还加入了未知知识点,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

2 伙伴教学法, 创设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

在我们的学生中, 总是存在那么一部分差生, 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跟不上一般的教学进度, 需要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特别辅导。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这样的特别辅导显得格外的矛盾。利用伙伴教学就能很好的克服这个矛盾。

伙伴教学法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是主体性教学法实施的基本策略, 是对班级或个体教学的调整、补充和改进。“伙伴教学法”, 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把学生分成一个个的小群体, 利用群体的合作、探究、自主等因素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伙伴教学法以学生小组为学习活动中心, 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习空间, 营造了良好的社交、协作的情境, 并为课堂提供了多渠道的、及时准确的教学信息反馈通路。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极为重视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由于伙伴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 学习伙伴之间在语言、文化、思维、认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相互接近, 这种训练对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培养接受、改造、加工和转换信息等能力极为有利。

伙伴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和睦的关系与共同的兴趣。由于伙伴教学建立在学生以性格、爱好和兴趣自愿组合的基础上, 使伙伴之间处于耐心、宽容及和谐的教学气氛中, 这种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合作精神。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开展伙伴教学:

(1)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等特征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 每组3~4人, 并选出1名有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 (拟定为小老师) 。

(2) 根据教师引导的任务由各组内伙伴之间进行分工合作, 共同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内容。

(3) 伙伴教学过程中, 小组长要平衡好小组各成员。已经掌握了知识点的成员要承担起小老师的职责:辅导存在知识点困惑的小组成员。

(4) 对于教师不曾讲解的知识点, 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反复尝试练习, 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在互帮互助中以自主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点。

(5) 为了更好的促进伙伴式教学法的进行, 开展小组竞赛十分必要。对于每一次最先完成各个小任务的小组进行记录, 到课堂教学结束前评出最佳小组、最佳小组长, 及时进行表扬。

3 分层实践法, 因人而异的巩固教学知识

分层实践法是分层教学法运用的一个方面。分层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 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 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 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

学生需要自主的学习, 使自己主动地接受知识, 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 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加上教师鼓励竞争, 并及时表扬和调整目标要求, 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 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内动力。同时, 教师一方面重点辅导了中下生, 为他们学习扫清障碍, 不要批评学生, 学生心理平衡了, 心情愉快了, 有利于促进中下生积极向上;另一方面, 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 为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指明方向, 学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 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 有利于上等生的不断进取。因此, 分层教学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心理, 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而且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减少厌学现象的产生。

一般对知识点的巩固我们计算机课堂中, 用实践操作来完成。实践操作任务应该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 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 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 ”差组”——放缓题+基础题, 教师当天面批, 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提高题, 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拨尖题, 只批改12位同学, 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 组长检查。在分层实践练习中, 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 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参考资料

摘要:课堂教学方法因人而异, 多种多样。本人通过几年的计算机机课堂教学实践, 总结出将任务驱动法、伙伴教学法、分层实践法结合运用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搞活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伙伴教学,分层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勇.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 温超君, 覃业军.浅谈小学教学中的“伙伴教学法”.

上一篇: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音乐趣味教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