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论文范文

2024-05-23

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乡镇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基层组织,服务着最基层的群众,提高医院管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核算作为提高医院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基层醫疗机构的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目前基层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管理质量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会计核算 对策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始,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服务基层百姓的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院竞争力。2011年7月1日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颁布实施,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作为会计制度重要内容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以往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二、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其虽然规模较小,但“五脏俱全”,而由于传统观念、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院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对象不科学,影响核算准确性

现行的制度和规定中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分为医疗成本和公共卫生成本两大类,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将以上两个内容作为主要对象进行核算。但从实际情况看,特别是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其日常成本支出除了以上两项外还包括有医疗卫生服务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很难简单地归为两大类之中。这就造成了会计核算时,如果简单地将相关费用硬性的划入医疗和药品成本之中,就难以真实反映两者的真实情况,使得会计核算不准确。

(二)医院会计报表信息不完善,影响管理者决策

会计报表是医院管理者准确了解单位财务运行情况,针对性制定措施的最可靠依据。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一方面受医疗水平的制约和群众法制观念提高的影响,医患纠纷的比例日益增加,相关的医疗纠纷、医疗诉讼等问题不断发生,使得医院财务运作受到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自身负债率和相关资产管理工作因素的影响,一些医院的会计报表未能全面的现实出单位财务运行的实际情况,无法准确显现医院的经营状况。

(三)重资金轻资产,影响会计核算全面性

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是基础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固定资产而言,现行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原价值核算,从其购入、使用、保养直到报废或出售,账面金额一致保持购入时的价格,而忽视了资产因老化、磨损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导致在计算固定资产是存在着帐物价值不符的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相对资金较少,因此更为重视平时的创收,而在物资管理方面则重视不够,浪费现象严重,也导致了会计核算工作中资金与资产核算出现问题。

(四)会计核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工作开展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在会计核算人员的使用方面,由于自身资金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没有独立的会计核算人员,而是将职能分散在财务以及相关的科室之中,难以发挥会计核算工作的作用;二是即使部分医院设立的核算人员,但由于医院工作性质的特点,相关人员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往往势单力薄,疲于应付,核算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在观念意识方面,无论是医院的管理层还是工作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存在着重创收轻管理、重增收轻节支、重资金轻实物的思想。

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医院会计核算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会计核算意识,将切实将会计核算工作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之中,变个别人员的行为为全体人员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会计人员相对数量不足的问题;二是针对基础医院开支种类较多的实际情况,改进相关费用的分担办法,进一步细化成本计算的项目内容,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三是加强对医院会计核算人员的培养力度。上级医院要实时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集中学习、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其业务水平;基层医疗机构也要让相关人员能够有机会到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医院收支情况的最真实数据,提高其工作的针对性。

(二)注重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一方面,要及时对各种设备的使用、维修情况进行入账并计提折旧。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的限制和不少医疗器械公司采取的先使用在签订合同的促销方式的影响,不少基层医疗机构都是采取使用后付费的形式,约定在设备使用期内分阶段付款。而这种方式由于没有采取计提折旧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相关科室的收益,而其成本却并未发生变化,导致在成本计算时未能准确反映其真实的情况。因此,对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人员要及时进入相关环节,实时计提折旧,准确反映医院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加强对固定资产登记的管理。及时设立《固定资产登记薄》,全面、准确、详细的登记医院的固定资产情况以及其他使用、维修等内容,加大固定资产的管理。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支出的控制

一方面规范编制支出预算。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物资的局限性要求其必须要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统一预算安排,相关科室要根据其工作实际情况,科学预测相关支出情况,编制支出预算计划,会计核算人员要对相关计划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编写,确定支出标准;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支出。建立科学的支出核算体系,健全支出业务凭证流转手续,按照会计制度正确的进行支出核算,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谢永军.浅谈医院财务会计核算问题.改革开放.2010(1).

[2]闫建美.浅谈企业如何实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山西焦煤技术.2010(21).

[3]李进良.对乡镇卫生院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体会.财务与审计.2010(8).

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进一步完善医院成本效益与核算,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经济管理职能,是财会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现阶段,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是一种优秀的管理办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医院;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一体化

我国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从1998年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面对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医疗市场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在有些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尤其在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上,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医院的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是可行的。

一、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概念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院对其在预防、医疗、康复等医务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核算,即医院活动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总和。它由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六大类成本构成。而医院采取成本核算的方式是为了达到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成本核算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医院成本核算按着经济责任中心划分可分为:医疗单位、药品单位、服务单位。

二、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作用

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就是利用医院信息化数据,通过网络将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自动采集并生成与业务有关的会计凭证。就是说,当某会计凭证涉及成本属性时,系统将成本转化为成本数据,即在记账、审核和结账的同时自动产生成本数据,实现会计凭证与成本数据的一致性,从而使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保持一致,融为一体。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医院的自身发展

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有多少是合理的,并没有依据,同时非营利医疗机构在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同时,却步履艰难。成本核算是一种代表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方法,是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成本指标进行综合合理的评价。医院应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这符合市场经济中医院的经营目标,即生存、发展、获利。否则,医院就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萎缩,更谈不上技术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无法保证为人民健康提供服务。

(二)提高了医院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医院会计核算方法由于会计主体的不明确性以及会计期间假设的不持续导致整个财务核算工作陷入茫然一片的境地,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倍受数据使用部门的质疑,财务机构在被动工作的状态下将逐渐失去管理的权威性,不利于医疗机构的发展。成本核算与会计一体化后,就能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医疗机构的各个会计主体,甚至是重要的项目上,成本核算将给管理层提供足够丰富的数据资料,包括单项的部门费用信息、综合性的项目费用信息等等,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成本核算不是简单的会计核算的升级,而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升级,它的成功实施必将促使核算单位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成本核算在管理上的意义在于实现医院在管理上能对细节实施控制,对医疗流程进行合理的组合,达到对医疗过程的控制,这不但有利于医院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病人降低医疗费用。

三、实行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措施

(一)将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管理结合起来

根据会计目标管理的要求,在那些具备条件的医院,实行目标成本会计。这种成本会计要求健全各种消耗定额,制定计划价格,编制费用预算和各种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在医院经营过程中发生费用时,要及时组织成本差异的核算,并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成本,实行成本预防性管理。在这种成本会计制度下,医院及其各部门的实际成本是由目标成本和成本差异组成的。

(二)健全有效的财务法规与监督体系

一是要制定有关确保财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以及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加强财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三是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形成人人都关心和监督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建设。四是加强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以加大对医院财务监督的力度。五是提高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这是完善财务监督的根本保证,也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机制

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医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因为对于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以人为本构建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接受,保证医院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和能力是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有效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强化医院内部的会计管理时,要使会计人员树立诚信观念,让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避免技术差错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

(四)建立医院内部网络化平台

随着会计核算工作的日趋完善,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日益成熟,基础数据采集更完整,科室成本核算工作也逐渐成熟。医院成本核算主要流程如下:每月月初收集收入、支出原始数据——直接成本数据直接计入,间接成本按照制定的原则按级分摊形成科室支出工作底稿——将整理完毕的收入、支出数据形成科室收支明细核算台账和发放到各科室以备对账之用的核算表。在科室收支明细核算表中,收入由门急诊、住院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外送收入组成。医疗收入中核算的是各科室直接收入,即科室自身创造的收入,不需要分配到其他科室;药品收入、外送收入中核算的是科室间接收入,即由两个以上科室共同完成的收入,如药品,检查检验类等收入。每月收入数据产生后,将直接收入与间接收入数据按照开单科室及执行科室的原则分开,按照直接收入直接计入,间接收入分别全额归入各创收科室的原则计入各科室收支明细核算表;支出数据,每月从专业财务软件中采集各科室支出数据。

医院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把医院财务工作从财务核算提升到财务管理,从而促进医院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降低成本消耗,加强成本管理,促进医院增收节支,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和低耗的服务,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的。为此医院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了解和探索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计划和措施,不断完善、优化核算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于红莉.我区公立医院实行科室核算应关注的问题探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26-29.

[2] 方学功.对医院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卫生经济研究,2004(6):55.

[3] 卢志强,朱苏谨.浅谈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2004(8):69.

[4] 来伟文.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管理的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6(5):39.

[5] 殷佳.加强成本核算,完善医院奖金分配机制[J].医院管理论坛,2007,24(9):42.

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会计制度变革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协调性。尤其成本核算理论和方式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有着较大的变化。现阶段医疗体制的改革下医院成本核算已经成为医院运营的重要工作内容,医院只有在不断整合优化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才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当前医院成本核算在应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使医院的成本核算方式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本文以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改革的意义为切入点,分析和总结了医院成本核算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实施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理论知识提出了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的几点改革策略。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医院成本核算

引言

在医疗体制改革加速的背景下,新财务会计制度在醫院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有着现实意义上的必要性。其中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与新财务会计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医疗事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以医院的运营资金作为根本的基础和前提,医院的服务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直接取决于其财务运作的效果,因此医院的财务运作便需要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以改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作为医院财务运作改革的重点内容是符合医院发展需求的。相对于发达国家医院的成本核算方式而言,我国现阶段的成本核算方式在医院财务制度的应用中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成本核算方式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制约医院的财务状况,从而影响着医院服务的创新和设施设备的更新。

一、医院成本核算方式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医院的综合效益

首先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方式的改革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的,医院只有在稳定和创新成本核算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医院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成本核算政策作为医院改革自身成本核算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不仅体现在整个市场环境下各行各业的财务制度适应阶段。而以此为理论依据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实践是医院成本核算改革的外在因素。医院成本核算改革的内在因素在于医疗事业行业的竞争和监管力度在市场经济下更加具有普遍性和效率性。医院只有从内部的结构进行深入的改革才能与市场经济的竞争相匹配,进而提高其市场的盈利率以及医院的自我更新。这种内在因素的存在要求医院首选要整合和优化自身的内部结构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只有结合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改革才能保证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和提升医院的综合效益。。医院在成本核算方式改革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保证财务部门对各个科室成本核算的透明度,这就需要医院财务部门从科室的医疗程序、器械采购、应收应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了解和掌握各科室的成本收支信息,这种基于医疗程序、器械采购以及应收应付方面的成本信息采集在反贪污贿赂方面有着实际的作用。

(二)有利于规划政府补贴资金

政府的医疗财务补贴的医院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现阶段较多的医院医疗所的得营业收入占其资金来源的比例小于政府提供的医疗财务补贴。而在新财务会计制度发展的应用中合理的规划政府补贴资金需要医院在成本核算制度方面做出改革,成本核算方式在提升政府补贴资金的合理性过程中又起到了提升医院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在改革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于医疗服务资源支出的过程有着全方位的透明度。从而科学的规划了医院各科室资源调配,这样就从成本核算的角度促进了医疗费用的科学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详细的拨款依据。

二、医院的成本核算实施流程研究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实施流程具有三个层次性。这三个层次性体现在成本信息收集的方面,其具体表现为科室的总成本与医技科室、辅助科室以及临床科室的成本关系,医院成本核算的实施流程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摊。一级分摊指的医院行政科室管理费用的分摊。分摊对象是医院的辅助科室,一级分摊的的费用属于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新财务会计制度下这笔费用的成本核算与医院各个科室的日常费用支出不属于一个核算科目,二级分摊指的是在一级分摊的基础上针对医院辅助科室的成本分摊,辅助科室将自身的总成本分摊到技术科室与临床科室当中,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是医院辅助科室根据一级分摊的行政管理直接成本通过分项结账的方式转向临床科室和技术科室。这其中分摊的比例取决于技术科室与临床科室的收入和包含急诊室人次、总床占用率的工作量。三级分摊方式指的是医院技术科室的直接成本以及一二级分摊的成本向医院的临床科室分摊。三级分摊的比例需要以临床科室的收入为依据,而其分摊后的成本核算中又分为了临床门诊和临床住院两个基础成本科目。医院成本核算的实施流程同样也是医院采集各科室成本信息的主要方式。成本信息的采集要遵循权责分立的原则。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策略

(一)医院成本核算制度的完善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方式与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企业成本核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医院成本核算的组织架构关系中。医院成本核算的组织架构关系普遍要由成本核算制度的制定团队、执行团队、技术团队、监察团队以及评估团队五个要素组成。其中制定团队通常由医院的院长、财务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科室负责人构成。制定团队负责制定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以及研究成本核算政策等内容。执行团队则要处理行政科室为主的各科室的收支数据分析和成本核算。技术团队负责各个科室的成本信息的采集以及为成本核算的执行团队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监察团队要保证技术团队的成本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以及执行团队的执行效率。而评估团队负责评估各个科室的成本控制成绩并执行奖惩制度。因此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策略中首要的工作任务是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二)掌握成本核算的要素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部门要了解和掌握医院成本核算的要素,其中医院支出的工资津贴、办公费用、无形资产摊销、材料采购费以及出差业务费用等支出项目是需要医院财务部门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只有在掌握成本核算要素的基础上才能以此为突破口对贪污受贿现象的形成起到遏制的作用,在整合优化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提高医院对于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医院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开源节流的理论依据。医院财务部门通过采集各科室的医疗程序、器械采购以及应付应收等信息能够清晰的了解医院资金的收支关系,这样进一步的为医院调整成本核算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是医疗收费的基本标准,而医疗收费的基准在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医院的综合效益。因此只有不断的深入改革医院的成本核算方式才能对医院综合效益做出有效的提升。

四、结束语

基于医院成本核算方式的改革既包含了医院外在因素的改革的需求,也具有医院内部因素改革的需求,这样内外结合的方式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医院综合效益的提升,即不仅要在经济效益上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在社会效益上的提升也是可以通过医院成本核算方式的改革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孙海霞.关于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相关探讨[J].财会学习,2017,(17):118-119.

[2]吕静静.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03):47-47.

[3]梁霜.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193-194.

[4]陈刚.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5):65-65.

作者简介:王建萍,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

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现阶段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公立医院的社会覆盖面超过90%。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立医院如何解决自身的发展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完善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成为理论界和医院管理者研究的焦点。

一、新医改方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最简明的概括。

基于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多年来公立医院成本控制中的各种经验,是破解当前深化医院改革、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施科学的发展策略,推动医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医疗改革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的科学发展和建设 新医改方案要求加强医院经济运行管理,推行成本核算制度,完善监管机制。所以要完善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与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医院运行成本,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增加效益,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最关键的是厘清两对关系:

其一,规模扩张型发展与内涵建设型发展的关系。新医改方案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所以内涵建设是公立医院科学发展的关键。公立医院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医院的内涵建设上来,加强成本控制。要从盲目扩展地盘、增加床位、购置高新设备的投资性增长和扩张型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公信力、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内涵建设型发展上来。所以医疗改革要求公立医院要形成有效地医疗成本控制制度。

其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公立医院是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特殊服务机构,也是社会经济构成的重要部门之一。公立医院承担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社会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然而,医院作为一个经营实体,经济效益又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克服盲目“做大,做强”的倾向、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傾向,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有效的公立医院医疗成本约束是公立医院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公立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证。

二、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公立医院成本特性首先人力资源成本成为了各公立医院主要成本项目。其次,公立医院直接成本比率低,大部分成本均需按不同分摊方式转摊到各个收益部门。最后成本中心多,独立性低,跨部门现象极为突出,造成医院成本费用分摊困难。同时公立医院固定成本高,设备使用率难以科学掌控,无法按常规方法完成单项成本的计算,更不能合理核算每一病例的成本。

(二)现阶段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现状主要内容有:

(1)成本核算方面。其一,在领导意识方面,由于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措施实施难度极大,以致影响管理者的积极性,公立医院管理者一般只关注收入指标,导致成本核算形成的成本费用信息使用价值不高。

其二,大部分公立医院目前未建立规范、合理、有效的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现阶段公立医院主要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成本费用。

其三,在组织人员保证方面,公立医院财务部门成本管理工作焦点集中在劳务费的分发、计量,无法对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持续改进意见,更不能对医院成本控制风险提供预警。

其四,现阶段公立医院大多实行收付实现制,并且财政部门制定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制度,造成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互矛盾,资产负债表按固定资产原值计量,合并报表时按固定资产净值计量。

其五,公立医院成本中心多,独立性低,跨部门现象极为突出,致使医院成本费用核算工作复杂。成本费用考核环境、体制、技术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有待解决。

综上所述,现阶段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大部分仅是医院经济部门为分配奖金,分科室、班组对其进行收支和工作量的测算,并未就部门真实的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治疗成本、作业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等进行系统、全面、真实的核算管理,缺乏完善规范的成本费用核算资料记录和档案记录。

(2)成本控制方面。具体表现在:

其一,公立医院成本控制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未得到妥善解决,造成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缺乏应有的控制目标、控制标准。

其二,大部分公立医院管理基础比较薄弱,成本费用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其管理配套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成本分析中,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在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预算目标测算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上下协调困难,缺乏预算调整机制并且考核体系不健全,导致预算管理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在定额管理时,材料消耗定额、材料储备定额、管理费用、医务人员劳动定额没有明确的制定方法和流程,没有进行科学量化管理。

其三,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院校的研究成果与医院目前体制、现状、专业特性结合度不够,导致应用价值不高。

其四,管理措施方面,医院成本费用控制措施与其他管理措施不能完全实现联动,严重影响了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的实施和效果。比如成本费用控制不能与效益挂钩等。

三、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完善对策

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和努力降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的客观要求,公立医院在财政投入不足、医院收入结余大幅下降、医疗服务成本加大等多重不利因素状况下,基于科学发展观,树立系统管理观念,把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和全局,对医院成本控制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不断深化和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和核算方式方法,针对医疗服务成本的特点,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立医院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树立时时处处的成本思想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成本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思想。

(二)修订《医院会计制度》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明确预算程序、方法和控制要求;加强成本控制,努力实现低耗高效。具体而言:明晰医院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办法,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真实反映医院业务活动成果;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夯实医院资产。

(三)建立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组织系统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对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业务指导作用,应明确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成本分析、预算管理、定额控制等工作的部门岗位设置,对财务机构进行改革,使管理分工更明确,各职能模块对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给予有力支持。同时,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对于医疗服务和管理过程中成本风险事项的识别与防范,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信息系统的安全,成本的降低等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保证医院成本方针在组织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并坚决贯彻执行。

(四)完善日常成本核算事前预算是公立医院制定成本计划的依据,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编制包括院级和各个科室的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达到平衡资金运作,实现医院成本控制目标。事中定额控制就是要科学合理控制材料消耗定额、材料储备定额、管理费用、医务人员劳动定额,使医院的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事后成本审核通过责任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轨制核算,加强对医院各部门和科室的考核和成本控制。

公立医院具体的成本核算首先按业务流程、业务类别、业务项目、部门分解成本费用控制目标,反映各科室的成本状况,明晰盈亏的科室和项目,制定相关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制度和成本控制标准。清楚不同项目对成本水平的影响,找到成本控制点,改变公立医院事后成本控制的被动局面,使各科室能够分别控制成本,减少和避免乱开药、乱检查问题,并且制定相关成本控制奖惩标准和办法,形成全面成本管理的局面。

(五)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保障和监督体系 公立医院通过强化成本分析,合理定价和配置整合医疗资源。同时加强作业分析、作业管理,优化医疗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业务作业流程,以提高人员设备的配合度,推行标准化成本管理,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保障体系。在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医疗成本支出。

现阶段公立医院要加强审计,控制成本考核監理招标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消耗定额管理、推行人力成本控制、控制管理行为和业务行为、控制医疗人员工作行为、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四、结论

公立医院没有一定的卫生资源的投入,就不可能有一定量的医疗服务产出,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就要使医院成本最小化,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准确及时地计算医院业务活动中的成本消耗,客观反映出不同项目成本的变化情况,促进公立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改进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能增强医院职工的成本观念,节支降耗,增强医院竞争力;有利于遏制医疗费用的上升,减轻各方面的经济负担;促进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能为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考核依据。

同时,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障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医院的自给能力。医疗服务补偿结构的变化使“以药补医”的模式正在改变,同时也产生了现行政策无法弥补的亏损缺口,导致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日渐削弱,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对维持医院运行的补偿投入,应尽快建立科学、稳定的增长机制, 综合考虑各方面改革政策的配套、物价指数的增长、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补偿力度,保证医院政策性亏损能得到及时足额的补偿,从而实现公立医院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芳:《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几个误区》,《财会研究》2003年第6期。

[2]何旭东:《新形势下推行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3]唐宗全:《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难点与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4]吴琛、张晓伟、李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关键点》,《财会通讯》2009年第11期。

[5]胡善联:《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12期。

[6]李信春等:《医院成本核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版。

[7]苏红:《医院成本控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5期。

[8]朱蔚、何忠正、张北齐:《医疗项目的成本核算研究综述》,《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8期。

[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成本控制与补偿研究”(批准号:08BJJ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实习编辑李寒珺)

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为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会计规范全球协调与趋同中的根本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7067211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笔者认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包括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四个部分,由此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本文拟就此问题做初步讨论。

美国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从而也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及其体系的逐步完善。会计准则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其质量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起学界关注,并在中后期演变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1997年9月2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主席Authur.Levitt曾率先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问题,由此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这一主题的热烈讨论,且有很多相关成果发表。文献研究发现,十多年来,人们关注的中心似乎主要是围绕会计准则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进行研讨,而对与质量相关的其他问题却较少涉及。

一、问题提出:全球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浪潮的情势所趋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体系的逐渐形成,会计国际协调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业务处理程式与规范的国际协调和趋同工作进一步受到社会公众、会计职业界、相关国际会计组织、各国政府以及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重视。联合国(United Nations,简称UN)、欧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简称IOSCO)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Accountants,简称IFAC)等都积极推动甚至直接参与到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活动中。由此可见,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执行质量问题不仅是现代会计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不断研究与完善的现实问题。

据有关资料记载,会计准则的早期概念首先于1909年在美国出现,但其正式研究并制定和发布规范文本则是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会计执业界和SEC从1936年即开始合作,进行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在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s,简称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简称AP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近70年的不懈努力下,才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市场经济体系运行、对世界各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方法、经验和成果。尽管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于美国,故其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也略显滞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等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有了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及趋同一直是全球性会计职业组织与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努力的方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簡称IASC)作为全球性会计准则制定与协调工作的推动机构,自1973年成立以来,在推动会计国际化进程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它在主要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简称IAS)制定期、IAS巩固期和核心会计准则建设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先后发布了40多项IAS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2001年1 月,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工作的要求,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

IASB成立后,即全面启动了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工作计划,明确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随即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准则与解释公告,加速了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实务的推动工作并已经收到初步成效,且已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不少国家与地区等均先后宣布了对IFRS认可、肯定与推动的决定并付诸实施。FASB已经于2002年9月与IASB达成了旨在启动“趋同”项目的协议,开始了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实质性协调工作,欧盟所有成员国的上市公司在2005年1月1日起就采用IFRS编制合并报表,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也已经宣布了类似的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加入到了应用IFRS的行列中。这表明在全球经济领域里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肯定和认可的力量在逐步扩大,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乃大势所趋(郭道扬,2006)。

由此可见,随着21世纪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工作必然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它既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提高提出了新挑战,更对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效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故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以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为核心内容的会计准则质量问题,提高其运行效率。

二、研究动因: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实际进程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后的几十年内,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采用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它对企业贯彻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并对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历史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号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也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以制定和实施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会计准则为突破口的会计体制全面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会计准则研究与制定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六个春秋。早在1980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之际,就有学者提出了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问题,并就其模式、结构、名称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李宝震,1980)。后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会计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围绕着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且取得了一些推进实效。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一直将基本工作目标定位于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将其在格式与内容上与国际会计惯例逐步趋同作为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的会计国际协调活动,以增加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通行惯例的融合程度,而且也朝着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大体趋同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些成效不仅已经为国际会计界所公认,同时也为提高现阶段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运行质量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1992年11月底,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1997年5月发布第1号具体会计准则后,又陆续发布并修订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以2005年发布的21项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为基础,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与已经发布的16项具体准则全面整合后,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它预示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工作新的跨越和突破(王军,200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就曾高度评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工作,认为其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一步。但这只能说,它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质量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趋同且能反映中国会计环境与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初步形成。

但是,回溯我国自1988年开始着手研制、1992年颁布并于1993年实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以及1997年开始发布具体会计准则以来的工作进程可以发现,二十多年来,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有关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多角度、多途径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绩效,但目前在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主体、制定目标、制定导向、体系结构、制定基础选择、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以及其实施保证体系等问题上,特别是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与实施绩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观念问题与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而且,其实施效果上能否达到准则制定者的初衷,这客观上也反映了准则的执行质量问题(许家林,2006)。因此,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会计准则的研究质量、制定质量、产品质量和执行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其实际影响与运行效果。

三、研究价值: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结构的现实要求

前已述及,完整意义上的会计准则质量应当包括会计准则研究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与会计准则执行质量四个不同的方面。但在国内外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对这一重要问题却少有涉及,更无比较深入、全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尽管1997年9月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的演讲中提出了“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要”这一问题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其研究范围也主要是涉及到准则产品本身的整体要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准则文本的指导作用和会计的备选方案等技术性内容(葛家澍,2000),并未涉及本文所提出的准则及其运行质量问题。

因此,深入进行会计准则质量内涵及其推进问题的全面研究,并将重点放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这个重点方面,对于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的成果结构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它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理论导向作用

会计界学者在推进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主旨下,深入研究中国会计准则质量内涵及其推进的相关问题,其成果不仅会丰富现有的会计理论,还有助于形成以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为管理导向的准则建设理念。

(二)它对降低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成本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在强调会计准则建设与运行质量管理导向的前提下,与我国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准则发布、制度修订与贯彻实施工作才会降低其推行成本并提高效益。

(三)它对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运行绩效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本身也就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协调。因此,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就要在注重其运行质量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既积极考虑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技术因素,同时也考虑会计国际协调的利益因素,从而使我国在会计的国际协调及趋同过程中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冯淑萍,2004,刘玉廷,2004;陈毓圭,2001)。

(四)它对改进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的程序性問题可以起到重要的政策咨询作用

四、基本内容:会计准则质量问题全面研究的初步构思

笔者认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运行质量问题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管理问题,它对准则的实施绩效有着重要影响,这一观念应当贯穿于准则研究、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我国有关部门所确定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制度体系以及运行保障体系。在此基本理念下,以研究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为核心主题的会计准则质量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目前至少需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对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问题提出的理论基础、研究基础与实践基础;国内外会计准则建设质量研究的动态与评述;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基本结构;会计准则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的具体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现状研究

实施研究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访谈、实地调查、案例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来取得有关准则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问题研究26年来(1980年起)、会计准则制定与修订18年(1988年起)来、会计准则正式运行13年来(1993年起)以及正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国直接参与推动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进程9年来(1997年起)围绕会计准则质量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了解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理论研究、制定与运行的薄弱环节、形成原因以及其与会计国际协调及趋同的基本要求之间在理论基础上、思想观念上和准则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为深入研究现阶段如何保证并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问题提供基本方向。

(三)对提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相关问题研究

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会计准则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考核指标的设计与实施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法规保障体系完善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的环境优化问题;会计准则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问题;国外会计准则建设前沿成果的引进、介绍与消化吸收问题;会计准则建设研究成果的披露与发布方式及渠道问题;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相关事务性管理问题等等。

围绕着上述主题所进行的研究,不仅可以在研究方法上使规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能够有机地结合,而且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上,还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1.在研究理念上,明确提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这一基本观念,并倡导以此理念为导向来推动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进程。2.在研究内容上,明确提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运行质量由研究质量(理论与实践)、制定质量(程序与方法)、产品质量(形式与内容)和执行质量(运行与效果)四个部分所构成并要综合考核的观念。

3.在研究视角上,明确提出需要从准则制定与推行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研究准则体系建设与运行质量问题,并拟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来考核其结果。因此,若能形成与研究设计相吻合的系统研究成果,相信会对指导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并全面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质量具有重要的政策咨询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会对深化以会计准则体系为基准的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医院的会计制度改革也随之不断推进。原来实施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无法满足新医改过程中对医院绩效与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需要。本文论述了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为医院会计理念所制定的新方向,并对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会计理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6.116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医院在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监管及运行监督方面都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快了改革步伐,以便于使医院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不仅使医院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和完整,而且也有效地规范了医院的会计核算,对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1 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为医院会计理念所制定的新方向

1.1 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为会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新的理念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一些调整,将旧医院会计制度中最为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调整至了公立医院。无论是在医院经济活动还是财务管理方面,在以往,处于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医院具有很大的区别,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更好地将医疗卫生机构包含进去了,这一点深刻地体现了新医院会计制度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上的新发展理念。

1.2 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为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提供了新的理念

1.2.1 提高了医院成本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重新对医院自制物资的核算方式,成本项目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医院应根据成本核算对象对医院中的经济业务活动所造成的消耗和成本进行归集,并根据要求分别结算出总成本和各个子单位成本,并真实地体现在相应的成本报表当中,这种做法确实使得医院内部成本报表的真实度及可靠度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并增加了报表计算工作的有效性。

1.2.2 有效完善了医院会计报表系统

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并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及其他类型成本报表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增设使医院会计报表体系得到了更加系统化的完善。除此之外,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还增设了医院财务状况说明书这一项目,该项目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医院内部各个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并有效实现了医院各个部门对会计报表或经济业务活动的多方面管理及监督工作。

1.3 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为强化会计核算及权责发生制提供了新的理念

1.3.1 调整了核算方法和固定资产的定义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的定义,当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单位价值不小于1000元时,会得到一年的使用权限,这样可以很好地使资产的原始数量在不断变化的使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保持。当使用权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却小于1000元的同类型大批物质,新医院会计制度会对固定资产根据核算要求进行全面折旧。这样有效地深化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同时也弥补了旧医院会计制度中有关成本核算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1.3.2 使国库集中支付的会计核算方式得到规范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增加了零库存账户的用款额度及财政应返还额度这两门科目,这两门科目的增设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工作中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的理念。因此可以发现,新医院会计制度弥补了我国之前集中支付和医院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足,并使其得到了更好的规范。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对特定会计期间的医院内部财务状况进行真实的反应。

2 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医院会计制度缺乏清晰的性质

现阶段,国内的会计制度主要结合各单位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两种形式。根据医院的具体性质,医院会计制度比较适合使用预算会计。然而,会计工作过程中,医院会计核算选用的处理方式常常是记账处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种方式是围绕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而形成的,和预算会计中强调的收付实现制存在矛盾冲突,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缺陷问题。

2.2 医院的会计内部核算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

医院的会计内部核算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管理基本原则存在冲突。《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医院内部成本核算的方法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医院内部成本核算过程中资产不计提折旧导致虚增资产和专用基金账户出现负数虚减净资产的情况时常发生,这严重地影响了医院内部成本控制的质量和准确性。在过去一段时间实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一些内容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要求不相符合,具有一定的冲突。尤其是在进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医院会计制度》的种种不适应性和种种缺陷都越来越明显。

2.3 医院的会计制度缺乏一定的公益性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还有一个显著的缺点便是其公益性方面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缺乏体现公益性类会计科目的基本内容,不能提供任何医院公益性质的会计信息,这严重地影响了医院的公益功能的发挥。医院尤其是非营利性医院具有承担救助“三无病人”、社会公共事故抢救、国家自然灾害抢救的职业责任等,而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尚未形成有效责、权、利相对称的补偿机制。另外,医院现行的会计制度缺乏合理的公益性补偿机制。但是,公益补偿的功能是医院应该执行的功能,因为大多数的公立医院占有和使用了社会公益性的公共资源,因此也应该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公益性服务。在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中,缺少对社会公益资金的资本化处理,仅作为一般费用进行财务记录或者处理。

3 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以及医院会计新理念革新的重要措施

3.1 建立科学与完善的会计改革机制

医院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完善性的财务管理以及改革机制,保证医院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要在正确的机制引导和制约下进行,会计改革机制的完善一定要以医院的发展为基本前提。

3.2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在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确保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不但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是确保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只有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得以保证,才会得到及时、完整和准确的财务管理信息,才会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科学的依据。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选择我们应该遵循吃苦耐劳、专业扎实和道德高尚的基本原则。

3.3 实现医药分开

目前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医药分开。这一规定要逐渐取消药品加成的现象,在此过程中逐渐的实现医药分开。在传统的医院经营模式中,长期存在以药补医的现象,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医疗药品支出的不合理,给医院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多问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在这种运行机制的影响下使得多开药、开贵药的现象长期存在,这是对整个医院运行机制的恶劣影响。

3.4 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实现具体化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行业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很大的,属于高风险和高技术性质的行业。在整个行业运行的过程中无形资产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医院在运行过程中其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各种医疗技术的专利及非专利技术、医院形象和信誉等方面。这些因素在医院的壮大与发展中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医院在这些方面的发展,需要较多的经济投入,这笔投入的数额往往较大,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明显的效益。这笔投入如果不反映出来,必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收支计算等各个方面,甚至会带来收支结余的失真。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财务成果的考核产生影响,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计划和发展规划。

4 结 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制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医疗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医院过去使用的会计理念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需求已不相适应。因此做好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这是适应医疗市场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投资多元化和发展多样化的需要。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地进行理论分析,也要充分的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可行地并且可学的会计改革的道路,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玲.探讨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J].财经界,2011(11).

[2]孙梅芳.浅析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科技纵横,2011(3).

上一篇:物理课外活动综合素质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