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嫂嫂范文

2023-09-22

乡村嫂嫂范文第1篇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扮靓美丽乡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挖掘乡贤元素,形成地域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一个地域,一个村庄,从古至今,都有一批乡贤。他们的善行义举帮扶一个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家风家训育子有方,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引领一个地域发展的“活样板”。挖掘乡贤文化元素,设立宣传展示阵地,将他们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可以为村民心灵注入精神食粮,为地域发展丰润深厚的文化内涵。

挖掘古贤事迹,整理名人史传,建立当今知名乡贤数据库,修复古代遗存风貌,不仅将德祠族规族训族谱、忍让谦恭礼仪家风祖训家训,形成乡贤文化长廊,还可以地域文化建筑为中心,沿古道遗址为契合点,供人观赏。“留住美丽,展示乡贤,记住乡愁”。乡贤是文脉,景观是文象,脉以象生,象凭脉传,美好乡村在储蓄历史底蕴的乡贤文化中凸显起来。

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要利用乡贤文化工作为枢纽,用好“在场” 和“不在场”的乡贤,引导“在场”的乡贤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引导“不在场”的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要让每一位乡贤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使乡贤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地方的荣誉感。要利用乡贤文化推进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乡贤对于当下农村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乡贤示范引领,进一步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乡村嫂嫂范文第2篇

打好人才“选拔牌”,任人唯贤“尺度”清。干部人才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把好“三关”,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把好“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党性纯洁、信念坚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选出来;把好“能力关”,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地域实际,对队伍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效能;把好“作风关”,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打好人才“管理牌”,责权明确“戒尺”严。驻派干部不仅需要在改善农村产业布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上专研发力,也要成为基层党建的带头人,使基层工作不断在党的指引下实现突破、开创新局。同时,驻派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需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谋乡村发展。此外,要严格考勤、请销假、工作汇报等要求,明确请示报批流程,让纪律成为规范言行、强化担当的有力手段。

乡村嫂嫂范文第3篇

一、培育特色乡村文化产业链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 在乡村产业中加入优秀的乡村文化元素是发展乡村文化创意的内生动力。文化创意的来源需要乡村文化作为支撑, 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是进行文化创意的必要条件,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是利用文化创意推动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的过程中, 主要是依赖乡村本身的文化资源, 挖掘文化产业的多种功能和潜在的价值为基础, 将文化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 实现具有乡土本色的文化产业链扩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与乡村特色文化相融合产生符合消费者需求,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创新性结果。一方面,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特色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横向融合, 形成更具现代特色的文化从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进行多次的开发与利用, 然后运用到不同的产业中, 不仅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以视为一种特殊产业的“二次开发”, 特色文化产业是对同一文化资源进行多次的开发与利用, 然后运用到不同的产业中, 不仅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发挥乡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产品深受大众喜爱和向往刺激消费, 还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特色文化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的纵向融合。通过文化创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 促使特色文化发展达到质的飞跃, 内涵更加丰富, 文化更加集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文化链, 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形成过程中, 通过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 摒除之前文化良莠不齐的现象发生, 将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升级为不同形态的产品和服务。

二、促进乡村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

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利用乡村文化促进产业振兴的有益途径。首先, 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 通过充分发挥文化创意的创造力, 将挖掘出来的优秀乡村文化与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资源整合在一起, 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含有文化内涵、创意思维、科技创新等, 这样的方式方法提升了农村产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拉长农村产业链, 实现了农村的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发展方式。当下, 农村存在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发展模式, 这些发展模式就是典型的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特色发展起来的以农业为基础, 将乡村文化注入到产业中, 为产业赋予文化价值, 并且以市场为导向, 以现代企业为依托, 以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为手段, 坚持产业引领发展, 突出产业融合的理念, 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要求高度契合。

其次, 乡村文化创意使农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素质及效率都有所提高, 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将乡村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发展, 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需求, 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创意和设计, 同时也将农村的文化、科技、生态、旅游与农业融合起来。当前的休闲农业园区就是通过农业与乡村文化的创意和设计, 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入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这些特色促进文化与农业的共同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与农业各类产品的深入结合, 将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村文化等创意和设计更直接的展示出来, 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 是乡村建设更加具有特色。

最后, 乡村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 是大数据在农村的最大化应用, 通过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使数字文化产业日益优化, 它又充分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为了更有效地保证产业振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数字文化在农业领域融合发展, 利用“文化+”给农业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 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乡村居民增加创业创新的机会。利用数字文化的特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性发展, 将“互联网+”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起来, 使乡民循序渐进的接受数字文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利用文化创意促进产业振兴, 数字文化与农业产业结合是文化创意参与振兴产业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字文化是一种打破边界得的文化传播新路径, 通过数字技术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乡村,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外来的投资者。利用数字文化, 让乡村发展起来, 富起来。

三、乡村文化创意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是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重要载体,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而乡村文化创意不仅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 它不断地重塑乡村形象、更新产品服务。乡村旅游中加入乡村文化创意, 主要是通过优秀的文化创意丰富当地农产品的文化意义, 形成适应当前消费者的新型供给模式, 将过去以商品消费的模式转变为体验当地文化特色的情感消费从而符合当前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在乡村文化创意的影响下乡村旅游模式的转型, 是将旅游要素依赖到乡村文化创新的驱动, 是从粗放型到集约化转型的改变, 是实现了乡村旅游质的飞跃。

一方面, 乡村文化创意是体验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在乡村发展的一种体现, 主要是将产品赋予文化情感, 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增加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通过乡村文化创意理念与创新实践吸引旅游, 从而拓展乡村消费领域。这种模式也符合当前消费者的价值需求。另一方面, 乡村文化创意的通过运用多维视角和多元手段, 挖掘具有地域性的乡村文化内涵和象征符号, 充分演绎属于当地的乡村文化特色的主题形象和乡村品牌, 使乡村更具吸引力, 这样更有利于构建乡村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使消费者更能体验通过乡村文化创意塑造出来的乡土文化情怀和乡村生活魅力, 从而带动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创意融入乡村旅游的首要功能是凝练出乡村文化的主题以及乡村文化的活态化, 这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地区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将文创农业通过对文化主题的凝练, 发展各地特色民宿的例子:苗栗的客家风情民宿, 宜兰的田园乡村风格民宿, 垦丁的南洋异国休闲风民宿。将文化创意的创新思维与发展模式融入乡村旅游中, 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创新传承, 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要素, 推出具有乡村味道的新产品, 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附加值, 增加了农民在家乡的机会, 使乡村人才聚集更好地促进乡村的发展, 也让优秀的乡村文化发展下去;通过构筑“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良性新生态, 实现乡村振兴。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 发展乡村不单是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还要为乡村产业“铸魂”, 利用文化创意推动农业发展转型, 促进乡村各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把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 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创意与传统生产要素一样, 是一种新兴形式的生产要素, 也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佳.文化创意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 2018 (05) :94-97.

[2] 林玮.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资源开发与乡村实践[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5 (05) :89-94.

[3] 卞靖.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J].中国经贸导刊, 2018 (06) :60-62.

[4] 王笑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8.

[5] 郑蕾.文化创意驱动农业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6, 37 (06) :120-124.

乡村嫂嫂范文第4篇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田园自然风光为基础、乡村民俗文化为精髓、城市居民为消费主体和服务目标的新兴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 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和升级期四个时期, 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 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更是指明了乡村旅游六大发展方向和五大发展路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要求。2018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8年—2020年) 》, 提出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利用农民的自有房屋盖起的早期民宿承载了旅游活动“食、住、行、游、购、娱”中的住宿任务。

二、民宿旅游方兴未艾

(一) 民宿的起源

世界范围内, 民宿随着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 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民宿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其英文名称“Bed&Breakfast” (即提供住宿及早餐之意) , 之后发展为当地的乡村旅馆。

在亚洲, 民宿一词源于日本的民办旅店 (Minshuku) , 是当时的日本政府为摆脱泡沫经济所引起的度假旅游危机, 开发农渔山村, 批准个人经营的一种都市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寄居于农家民宅的新型度假方式。日本及台湾等地区民宿产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也渐具规模, 并由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宿旅游文化, 成为地区及国家旅游产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陆的民宿起步较晚, 发展迅猛, 丽江、拉萨、阳朔、成都等地的民宿数量增长较快, 品质也很高。大陆民宿的范围较广, 种类很多。如以四川成都为代表的“农家乐”、以厦门鼓浪屿为代表的家庭旅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旅馆等等。

(二) 民宿的类别

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 不一定有高级奢华的设施, 但一定能让顾客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 体验差异化的生活。根据所处地域不同, 民宿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两种。地处城镇, 以城镇生活和文化特色为吸引物的民宿称之为城镇民宿;地处乡村及城市郊区, 以乡村风光为吸引物的民宿称之为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对乡村现有的人文、自然、生态、农林等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 通过对外开放闲置房屋的方式, 进行游憩活动。

(三) 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 为城市中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 日益受到市场热捧, 发展势头迅猛。目前, 乡村民宿不仅是提供住宿功能, 房源类型也是丰富多样, 包括客栈、农家乐、度假村、渔家乐、乡村别墅、蒙古包、吊脚楼、窑洞、木屋等。调查显示, 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 同比增长16%;旅游消费超过1.4万亿元, 同比增长27%;民宿消费规模达200亿元。而2018年乡村民宿订单量已经超过2017年全年的300%, 累计接待近两百万房客, 为乡村房东创收超过5亿元。乡村民宿入住的平均间夜为2.8天, 比总平均间夜要高出60%左右。出游人数多在2-5人, 多以情侣、亲子、家庭为单位出游。预计到2020年, 我国乡村民宿消费将达363亿元, 年均增长16%, 远高于同期国内旅游消费年均8%的预计增速。

然而, 乡村民宿在数量和利润急速增长的同时, 一些隐藏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1、民宿间相互模仿, 同质化严重。不少民宿经营者不经过调研考察, 生搬硬套其他民宿的样式, 随意经营, 不仅扰乱了市场, 自身也面临倒闭歇业。有些地区虽然认识到民宿的意义, 按照统一的模版集体建民宿, 缺乏个性和特色。2、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的民宿在建设时为了自身的便利, 对乡村原有的树木山石乱挖乱砍, 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 甚至游客的作息习惯影响到当地村民的生活秩序。3、盲目追求高大上。一些民宿主人不理解民宿的本质, 认为砸钱就可以能吸引顾客, 不仅把民宿做成了酒店, 还一味地向高端豪华靠拢, 在硬件上做足了文章, 这样的民宿违背了乡村的本性。

三、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需要

(一) 民宿因乡村而起, 乡村因民宿而活

纵观世界各地的民宿, 大多诞生于乡村。英国的B&B诞生于英国西南部与中部人口稀疏的农家, 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式招待, 民宿的主人会带着游客采收农产品、喂食牛羊、探索乡村的奥秘。调查显示, 英国80%民众每年至少到农村旅游一次, 其中40%的旅客选择民宿。法国的第一家民宿诞生于1951年的农村。日本的民宿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农场旅舍, 农业体验是其主要的卖点和特色。以上各国的民宿兴起都有共同点, 即将空置房间共游客使用, 一方面让游客体验当地生活, 一方面增加农家收入, 使乡村经济得以发展。

莫干山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民宿产业发展聚集地之一, 自从鼓励投资者对老旧房屋修旧如旧的改造后, 吸引了不少中外投资者。民宿的兴旺发展不仅让莫干山换了新颜, 同时拉动了百姓的农副产品收入。

浙江松阳县西坑村也是一座因民宿而活起来的小山村, 起初的村庄只有青山绿水, 村里人很少, 外来人更少, 要想住下来很难。民宿的发展让村民受益很多, 房屋的施工改造可以由村民完成, 村民也可以自己创业经营民宿。民宿不仅仅是解决了游客的住宿, 更是作为旅游吸引物带动了当地的餐饮、观光、风情体验、土特产等旅游产品的销售, 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 国家政策的要求

随着2015—2018年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指示, 乡村旅游已成为居民日渐常态化的消遣方式, 已经成为居民周末休闲的主要选择。乡村旅游步入“始于农家乐, 进而民宿游”的状态, 据预测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10年左右, 2025年将达到近30亿人次。

与此同时, 2015年11月, 国务院发布文件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2016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民宿。201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 强调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 倡导民宿有序出租。2017年2月, 《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提出, 推行民宿行业许可经营制度, 建立统一的民宿审批与监管机制。8月,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 推动了民宿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2018年10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 提出要提升民宿开发水平。12月,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 开发建设乡村民宿。政策的出台充分证明了民宿的发展对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民宿从乡村旅游的衍生物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物, 成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重要抓手。

四、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政府统一规划

各级政府应把民宿发展纳入政府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 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民宿发展规划。在一个地区内, 丰富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环节, 做好当地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 以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要注重适度开发, 针对地区特点, 各地政府出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引导民宿的有序良性竞争, 促进民宿集群发展, 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导致乡土味流失, 丧失乡村民宿应有的优势。

(二) 多方面引进人才

早期因情怀而建民宿的时代已经过去, 民宿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建造、专业的装修、专业的管理以及专业的服务等做支撑。专业化需要由专业人才。各地政府可以向当地及周边的高校寻求帮助, 吸收高学历的年轻人用专业知识帮助乡村的建设;同时鼓励当地村民参与民宿开发,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一方面聘请专家对当地有条件的村民进行乡村建设的系统培训, 提升其知识水平;另一方面, 派送优秀的人员到有经验的地区进行调查学习, 以期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 适应当地乡村的发展。

(三) 深度挖掘当地文化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 游客更看重的是乡村的气息, 乡村的民风民俗甚至是生活方式。要重视古村落活态传承, 发掘当地的民俗节日、民间故事, 促进当地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特色的融合。民宿应区别于标准化酒店, 民宿需要个性化, 将文化融入到民宿, 使每一处民宿都有内涵有故事, 体现品味特色、环境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

(四) 服务农村农民

乡村民宿建在乡村, 就必须适应乡村, 得到乡村老百姓的配合。让村民了解民宿的规划, 在民宿选址、设计风格确定等方面征求当地村民的建议, 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使他们自觉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 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另外, 游客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促进了城乡融合。只有与当地人共生共建共存, 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从而实现共好。良性的循环才能促进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 能提供乡村住宿, 展现乡村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宿也随之欣欣向荣, 但是两者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及乡村民宿之间的关系, 提出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库姗姗.乡村旅游民宿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1) :98-99.

[2] 高璐, 周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的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7-10+94.

[3] 郭红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的实现[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1) .

[4] 徐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下民宿发展思路及对策[J].理论研究, 2018 (8) .

乡村嫂嫂范文第5篇

一、秦皇岛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新方向。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河北省秦皇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在借鉴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奋力谱写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自2013年以来,秦皇岛市按照省委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农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的要求,坚持规划“一盘棋”、建设“分步走”、成效“全覆盖”的原则,以美丽乡村建设12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村民实际需要,对乡村进行安全饮水、街道硬化、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项目的建设改造,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宜居的总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重点打造昌黎红酒小镇、石门寨老观峪村爱琴海鲜花艺术小镇、板厂峪村闆城小镇等15个以上具有鲜明特色的小镇,不断提高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经过不懈努力,秦皇岛市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理念引领、制度创新、产业培育、融资渠道等方面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经验。其中,鲍子沟村、蔡峪村、北戴河村等多个村获评河北省“美丽乡村”称号,卢龙、北戴河区、青龙等县区多次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北戴河片区被评为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片区。截止2019年底,秦皇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朝着打造最佳宜居、活力宜业、休闲宜游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二、秦皇岛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秦皇岛坚持以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新型农村社区为目标,突出地域特色,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规划

秦皇岛以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为重点,对多处乡村进行改造,虽然涌现出一批以望峪、西古城、施各庄、蔡峪、鲍子沟等15个村为代表的河北省“美丽乡村”,但相对于总体而言,所占比重仍为少数。除此之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为迅速、有效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不乏存在通过建设“试点村”“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进行乡村改革的现象,对“试点村”“精品村”规划起点较高,资金投入较大,工程进展快,而“示范村”“达标村”则相对资金投入较少,建设速度较慢,这种情况导致村与村之间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马太效应”,有悖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

(二)乡村建设特色亮点不鲜明,缺乏核心竞争力

尽管秦皇岛各区县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规划,但从整体效果而言,乡村建设特色亮点不鲜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很多乡村规划项目创新性不够,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相通,发展思路与理念相似,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以昌黎十里铺西山场村和卢龙县蛤泊镇为例,虽都打造以葡萄文化为元素特色小镇,但乡村建设项目设置多为雷同较为初级,仅仅停留在葡萄种植、葡萄采摘、葡萄酒制作、农家乐餐饮、乡村民宿等层面,未能准确把握自身定位,未能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域特征、人文特点、传统特色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有待挖掘,特色品牌亟须塑造。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待优化

虽然秦皇岛美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其薄弱环节依然存在。相关资料显示,当前秦皇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村貌提升四个方面,由此说明部分乡村住宅缺少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排放、庭院绿化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进而缺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总体上呈现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人居环境较差的状况,制约了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受传统农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粗放分散经营的方式的影响,秦皇岛农业发展存在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造成农民技术不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发达外省,农村基层人才流失严重且愈加匮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乡村管理人员由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的普通农民担任,严重削弱农村生产发展活力,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秦皇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毋庸置疑,秦皇岛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也不容回避。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探究出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成为当前秦皇岛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美丽乡村建设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需要由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首先,有关部门应该系统了解秦皇岛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认真谋划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注重编制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在规划时既要有科学依据,也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诉求,必须坚持用规划先行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其次,要做好顶层设计,动员协调各方力量,整合有效资源,以点带面,多措并举,必须坚持以统筹安排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燕赵样板”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转变观念,借鉴我国其他先进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做好规划。以浙江省安吉县旅游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秦皇岛也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特色小镇的模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燕赵样板”。首先,要继续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美”“专而强”“新而活”的特色风情小镇。其次,要为打造特色小镇提供新方案、新思路。要在旅游资源与当地特色文化和民俗相融合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特色小镇开发方案,深入挖掘优势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直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引擎。首先,在加强基础设施方面,通过统一建设污水管网、统一道路硬化标准、统一规划改水改厕、统一实施村级路灯亮化工程、推行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等措施优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其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通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方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满足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四)提高农民素质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与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有着必然联系。首先,通过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农民科技创业就业能力素质。其次,通过组织农村科普活动,提高农民健康素养。最后,通过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民利用网络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素质。更为重要的是,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一方面,通过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工资待遇,完善乡土人才回流机制等方式吸引、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特别强化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管理,通过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选拔体系,强化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加强本土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工程。各区县政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民素质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秦皇岛乡村振兴新标杆。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建设特色亮点不鲜明、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唯有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遵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民素质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秦皇岛,美丽乡村,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乡村嫂嫂范文第6篇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迅猛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数量和质量已无法满足现有需求, 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对养老服务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养老问题日趋突出。而随着时代变迁,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局限于传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模式, 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 退休后的他们独立且乐观, 拥有着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较高的退休金, 有较强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 且由于城市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普遍下降, 老年人更倾向到环境优美、空气优良的乡村地区旅游养老[1], 乡村旅游养老的意愿十分强烈。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并明确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另一方面也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推进医养结合, 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养老作为养老方式的一种, 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的闲置资源, 同时也满足了老年人回归田园的需求[3]。因此,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研究乡村旅游养老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桂林市发展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优势

(一) 老龄化趋势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就桂林市内的情况而言, 桂林市老年人口达99.2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8.6%,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且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发展养老产业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 养老产业发展迎来政策机遇

2015年12月, 桂林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加快发展养生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桂林市的养生养老服务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服务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紧紧抓住广西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及建设桂北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示范区的历史机遇, 自觉适应高铁形成同城效应所带来的养生养老服务区域化、国际化趋势。桂林市将着重打造一批中、高端养老服务机构, 承接旅游养老、休闲养老、候鸟式养老、康复养老等任务。2017年7月, 桂林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成为全国13个示范基地之一, 也是全国仅有的2个全域全行业创建城市之一。2018年, 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桂林市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17-2025年) 》 (市政办[2018]9号) , 提出到2025年, 桂林市全面形成“医、康、养、健、智、学”六位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桂林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健康旅游目的地。桂林养老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政策机遇。

(三) 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随着湘桂高铁、贵广高铁建成通车, 桂林新航站楼投入使用, 桂林的航空、高铁、高速铁路逐步完善, 构建的立体式旅游通道提高了桂林的可进入性, 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为老年人开展养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四) 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构成了真实的中国山水田园梦境。桂林优美的田园风光、乡野氛围、业态功能等, 加之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中医药壮瑶医药资源, 能够更好迎合和满足城市老年人对生态旅游和乡村养老的消费需求, 使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互动发展。

(五) 旅游产业基础雄厚

桂林市拥有5A景区3家, 4A景区30多个, 领先全国同类城市。桂林市各县区有着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 建成多个花海基地、葡萄园基地、金桔基地、砂糖桔基地等特色农业体验旅游点, 成功创建了不同主题的广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养老产业, 为老年人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既保持田园特色, 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 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最佳空间。对于保障老年人养老需求、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桂林乡村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 供给总量跟不上迅速增长的养老需求

当前,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且老龄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截至2018年,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17.9%, 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6658万, 占总人口的11.9%。预计到2050年前后, 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 占总人口的34.9%[4]。2015年末, 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人,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亟待社会养老补位[5]。

2017年末, 桂林市总人口534.08万人, 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达99.2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8.6%[6]。按照老龄化的国际标准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 , 桂林市早在2000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7]。值得注意的是, 截至2017年桂林市养老服务机构数为78个, 床位数为23640张, 与社会需求有巨大的差距。此外, 桂林市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 2017年国内外旅游者人次达8232.79万人次。不管是本地市民, 还是外地游客, 在桂林乡村旅游养老的意愿都很强烈。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 桂林养老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现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已经跟不上迅速增长的养老需求。

(二) 乡村旅游养老服务有待进一步规范

桂林发展乡村旅游养老产业虽然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但也面临着现实困境。乡村养老旅游产业可依托的主要设施为民宿, 而桂林大多数民宿受到资金限制, 消防、安全、卫生、设施设备均无法达到星级酒店的标准, 无障碍设施的缺乏更是会影响老年人进出民宿。另外, 民宿的服务接待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 服务技能专业性不足。养老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 从旅游活动、护理、医疗、康复、食宿服务到日常起居安排, 需要完善的设施设备和专业的管理团队, 乡村民宿与规范化的养老机构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 乡村旅游养老产品功能单一, 市场竞争力较弱

桂林虽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 但养老产业主要提供基本的生活保健服务, 桂林目前的医疗、金融业和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等未能跟上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 桂林乡村旅游停留在农家乐和生态观光为主, 处于浅表层的开发, 存在规模小、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功能单一的问题。对于见多识广的养老群体, 吸引力不足, 很难形成乡村旅游养老品牌。

(四) 乡村养老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供给能力不足

目前, 桂林乡村养老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有的传统养老机构档次低, 设施设备老化, 服务质量不高, 无法达到养老消费者的期望值。另一方面, 养老产业具有建设周期久、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 桂林市经济发展不发达, 各类医疗保障机制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桂林下发了多个关于养老养生、健康旅游等方面的政策文件, 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不愿意投资该产业, 资金供给不足使得桂林养老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五) 旅游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因为我国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执行不力, 老年人在异地开展养老生活过程中发生摔伤骨折等意外伤害时, 一般家属都会要求养老机构赔偿。而老年人由于不适应外地的气候环境, 很容易发生此类意外伤害, 养老机构无力承担此类风险。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责权不分, 激发了养老机构和老年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对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桂林发展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对策

(一) 完善规章制度, 推动乡村旅游养老服务制度改革

制定和完善桂林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措施、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机制等, 保障桂林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制定高标准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促进产业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 进而推动桂林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出台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旅游养老产业既具有公益性质也具有非公益性质。建设初期,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出台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提高农村闲置资源的利用率, 为促进乡村旅游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注入动力。三是理清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责权问题, 通过实施养老意外保险等政策, 缓解养老机构和老年人之间的矛盾。四是对损害市场秩序的企业、有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产品、坑蒙拐骗老年的服务要给予严厉打击, 不让老年人的利益受损, 不让老年市场环境受污。

(二) 加大养老产品研究和服务创新, 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开展来桂旅游游客、桂林市老年旅游养老意愿调查工作, 全面掌握老年人数量、分布以及旅游养老的需求, 建立动态数据库和分布图。根据其养老需求, 加强养老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信息产业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 丰富旅游养老产品供给, 创新养老服务方式, 开拓乡村旅游养老市场, 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转变老年人传统的养老观念, 主动消费乡村旅游养老产品。建立养老信息化系统, 实现老年人与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子女的有效沟通, 实施监测老年的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 及时满足其在生活、安全、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三) 完善乡村旅游养老服务标准, 保障养老产业的有序发展

标准是行业开展各项工作的技术支撑。标准化能为乡村旅游养老产业设立规范和标准, 对规范市场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游客等提供科学技术依据。在标准化的引领下, 乡村旅游养老产业才能不断走向规范化, 和国际标准接轨。桂林应抓住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政策机遇, 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养老发展的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开展乡村旅游养老试点的探索和实践, 为桂林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8]。

(四) 挖掘桂林乡村文化内涵, 提高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文化品位

无论从乡村振兴角度, 还是从养老消费者的角度, 均需要提升文化内涵。只有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 才能跳出以往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的固有思维;只有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 才能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养老产业中, 丰富和提升文化品位。提升文化内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在乡村旅游养老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 应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养老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乡村的人文精神融入养老服务中。最后应着力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乡村文化, 在旅游养老建设中运用地域文化元素和符号, 拓展当地乡村文化的外延, 真正提升桂林乡村旅游养老的文化品位。

(五) 策划乡村旅游养老体验性项目, 丰富旅游养老产品种类

旅游养老由旅游、住宿和养老等几个要素构成。因此, 乡村旅游养老服务既要保障老年的安全、生理需求, 又要为老年人提供疗养服务, 同时还要为老年人提供旅游服务。当地政府和旅游养老机构应结合本地特色, 推介养老旅游线路或套餐服务, 供旅游养老者选择, 安排休闲消遣活动。鉴于旅居养老者见多识广, 但年纪较大, 出行不方便, 可为其提供专业知识丰富的向导, 为其讲解当地历史文化, 促进养老者与旅游地之间的融洽相处;旅游体验过程中, 还应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 引导他们在安全的前提下正确体验旅游养老活动。

(六) 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大力培养养老护理、医疗保健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养老机构专业管理人才。引导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养老服务或健康服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 大力培养养老服务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加大对养老机构人才队伍规范化培训的支持力度, 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 改善收入水平和从业环境, 提高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为当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养老旅游服务技能培训, 发放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 落实优惠政策, 鼓励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养老服务。

摘要:乡村旅游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 不仅能满足老年人回归田园的需求, 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养老方式, 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乡村的闲置资源,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桂林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但也面临着供给总量跟不上迅速增长的养老需求;乡村旅游养老服务有待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养老产品功能单一, 市场竞争力较弱;乡村养老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供给能力不足;旅游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完善规章制度, 推动乡村旅游养老服务制度改革;加大养老产品研究和服务创新, 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完善乡村旅游养老服务标准, 保障养老产业的有序发展;挖掘桂林乡村文化内涵, 提高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文化品位;策划乡村旅游养老体验性项目, 丰富旅游养老产品种类;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等对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以促进桂林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养老,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西君.旅游养老服务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N].中国旅游报, 2016-4-13 (02) .

[2] 演克武, 陈瑾, 陈晓雪.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与旅居养老产业的对接融合[J].企业经济, 2018 (08) :152-159.

[3] 李泓沄, 储德平.安养乡村、乐享田园: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新机遇基于养老旅游、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04) :493-496.

[4] 国家统计局, 2 0 1 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2019-02-28.

[5]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6年.

[6] 桂林市统计局, 消费品市场发展差距问题研究--桂林市与厦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差距比较分析[EB/OL].http://www.gltj.gov.cn/tjfx/jdtjfx/201807/t20180704_826585.htm, 2018-07-04.

[7] 桂林市老龄办, 桂林市老年人口统计分析[EB/OL]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37/21123.html, 2014-11-13.

上一篇: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