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管理下产科护理论文范文

2024-03-11

人性化管理下产科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讨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妇产科护理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患者180例,应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对比组,各90例,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比组,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实验组,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护理治疗后,实验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比对比组低,对比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护理工作满意度角度看,实验组明显优于对比组,对比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措施应用于医院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可以使患者心理状态得以改善,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提高,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和使应用价值。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妇产科护理;疗效

引言:在三胎政策实行背景下,对于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人们逐渐提高重视程度。然而,护患纠纷等问题依然会出现在此护理工作中[1]。这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妇产科护理工作。并且不利于医院维持正常医疗秩序,对医院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由此看来,有必要将心理护理服务提供给妇产科患者,同时应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可以发挥安慰患者心理作用。对于患者而言,可使其提高对妇产科医护工作人员信心,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工作[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孕产妇180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每组90例。实验组年龄是22—37岁,平均年龄是29.56±3.4岁;对比组年龄是23—39岁,平均年龄是30.6±3.8岁。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 对比组

主要应用常规妇产科护理方法,观察患者容易产生的各种感染、炎症,排尿方面特点,旨在及时开展对应处理工作。针对此期间出院患者,要在医嘱中注明必须得到常规护理照顾。

1.2.2 实验组

将人性化护理措施应用于实验组患者中。护理方案内容包括:第一,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的调整。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遇到其抱怨需对自身情绪做出第一时间调整,将微笑服务提供给患者,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良好印象。调整沟通技巧之后,有利于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同时将良好评价给予护理人员。第二,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全体护理人员是医疗机构的护理主体,对其提出要求,即工作态度需友好,同时热情解答患者疑问。第三,为了使人性化服务顺利开展,对于科室而言,需要将良好环境提供给患者,使其疗养的更好,并且将人性化设施设定在特殊区域。

1.3观察指标

应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表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满分是100分,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较差三个级别;应用HAMA、HAMD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与评分之间是反比关系。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在分析有关数据时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用()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是t;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是X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結果

2.1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状态评分比对比组明显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实验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比对比组高,对比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经常会有护纠患纠纷等问题出现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这些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妇产科护理工作,还会扰乱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对医院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通过此次研究可知,对比护理前,接受护理后的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都有所降低,实验组分值比对比组低;护理后实验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比对比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来,将人性化护理方式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获取的疗效十分良好。特别是在三胎政策实施背景下,不断增加妇产科患者数量。同时有一些患者存在各种病症,如内分泌失调、炎症等,不利于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因此,为了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可以将有效的治疗及合理化护理提供出来。将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弥补传统护理中的不足,促进护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展护理工作时,要坚持患者中心的原则,以患者不同需求为根据,将个性化护理模式制定出来。从而将最佳护理体验带给患者。另外,将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护理中,需注意加强沟通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对护患关系的改善比较有利,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

综上所述,将人性化护理措施应用于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具有明显效果,可以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改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勤勤,张晶晶.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探讨[J]. 饮食保健,2019,6(3):193-194.

[2]罗红霞.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J]. 饮食保健,2017,4(22):253-254.

[3]倪娅.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饮食保健,2019,6(7):118-119.

人性化管理下产科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0例妇产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干预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 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组护理后焦虑评分为(13.2±1.3)分,低于对照组(20.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过程并发症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 结论 妇产科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焦虑等心理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妇产科;焦虑;护理效果

妇产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主要有阴道疾病、子宫疾病、输卵管疾病等,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如果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对妇产科疾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者治疗预后较差。人性化护理是以创造性、个体化、整体化及有效性为主的一种护理模式,使患者可以在精神、心理以及社会方面获得满足,且保持舒适、理想的生理状态,同时还能减少或避免不适应程度[2]。近年来,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疾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妇产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妇产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40例,年龄20.4~55.7岁,平均(34.2±0.8)岁,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1~4年,平均(2.4±0.6)年;对照组40例,年龄19.0~60.9岁,平均(33.7±1.3)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1.2~5.5年,平均(2.6±1.0)年。子宫肌瘤20例,盆腔炎13例,妊娠合并症7例,宫颈炎18例,月经失调12例,其他10例。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两组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服务和检查,对其临床症状和生命特征等进行观察和处理,如患者是否发生感染,炎症、心跳、血压、排尿等是否正常等。护师配合医师做好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出院护理工作[3]。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实施人性化护理:①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妇产科患者治疗过程更多的集中在病房中,病房人员嘈杂,容易影响患者正常休息,甚至造成患者出现烦躁情绪。为此,护师应该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患者能够良好休息。同时,护师还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谐的护理环境,更加有利于患者恢复[4]。②重视护理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发病后部分患者内心急躁,不免产生抱怨等情绪,护师护理过程中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微笑服务,给患者良好的印象,使得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了解护师而得到家属信任;同时,护师还应该做好“做到位、说到位、心到位”。③实施人性化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时均应动作麻利、轻柔,让产妇内心感到温暖,从而放松心情。患者治疗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护师,护师应该以友好的工作态度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患者更积极地面对疾病,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进行热情的解答,尽量地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5]。④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疾病的恢复情况给予一些正确的建议,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在家中如何进行护理及注意事项等[6]。⑤营造人性化的住院环境。为患者提供如家庭般温馨的住院环境,将病房粉刷成淡粉色,在病房中布置些可爱的卡通小物件或者使用一些卡通窗帘,加设母婴健康教育和育婴知识板块等。

1.3 评价指标

①疗效评价。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实验室指标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等得到改善,实验室指标检查部分异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等没有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7]。②入选患者护理前后进行抑郁程度(汉密尔抑郁量表)、焦虑程度(SAS量表)评分等,其中分值越高,表示负性情绪越严重。③对两组患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查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护理人员护理态度良好,护理效率很好;基本满意:护理人员护理态度较好,护理效率较好;不满意:护理人员护理态度不好,护理效率不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人性化护理方案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后焦虑评分(13.2±1.3)分,低于对照组(20.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比较(x±s,分)

2.3两组并发症比较

干预组护理过程中3例出现并发症,占7.5%,对照组7例出现并发症,占1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人性化护理疗效满意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妇产科是比较特殊的科室,患者均为女性,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发生疾病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同时妇产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较多,且患者病情变化较快。目前,临床上对于妇产科疾病更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再加上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者治疗预后较差[8]。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以患者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进行护理,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同时也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护理服务逐渐转为主动护理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妇产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近年来,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疾病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人性化护理坚持一切从患者出发,才能激发及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让患者在心理、精神、生理及社会上处于舒适、满足状态 ,创造出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中,干预组人性化护理方案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P<0.05);干预组人性化护理疗效满意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85.0%)(P<0.05),结果和相关研究[9]结果类似。人性化护理模式和其他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该护理模式更多以患者为本,以患者需要为根本,尽可能满足患者需要。在人性化护理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因素在里面,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沟通技巧,服务实施的人性化,整个医疗服务机构的人性化管理等。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实施能够不断更新自身专业技能,提高护师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护理服务,能够充分体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10]。

同时,人性化护理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在为患者治疗身体痛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能够为患者提供一种精神、文化、情感的人性化服务。妇产科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后内心不免产生紧张、害羞等心理,患者遇到身体疾病时,其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医师在询问病情时患者内心不免恐惧。人性化护理的实施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人性化关怀,缓解患者疾病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患者的心理状况。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组护理后焦虑评分为(13.2±1.3)分,低于对照组(20.1±1.5)分(P<0.05),结果和相关研究[11]结果类似。

最后,人性化护理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也越来越最大利益化,从而造成医院护患关系紧张。同时,部分医院在运行过程中制度不完善、滞后以及不健全;护师也存在综合素质的差异,部分护师“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论缺失、工作量繁重等,从而造成患者手术后并发症较多,如发烧、感染等,增加医疗纠纷。人性化护理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护师的综合素质,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竞争的服务,促进护师和患者能够更好地沟通,从而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患关系,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护理过程中3例出现并发症,占7.5%,对照组7例出现并发症,占17.5%(χ2=5.94,P<0.05),结果和相关研究[12]结果类似。

国内学者将住在妇产科进行治疗的74例患者分为人性化护理组37例和常规护理组37例,结果显示干预后人性化护理组护理效果质量评分达(80.5±1.5)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且人性化护理组焦虑程度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进一步证实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另有学者将所在医院收治的 26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根据入院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证实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以及焦虑状态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对妇产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体现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人性化。

妇产科疾病类型较多,人性化实施中树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论,通过妇产科患者心理、生理、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特点,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护理,多和患者进行语言和眼神交流以及肢体安抚,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13-17]。人性化护理的实施能够提高护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患者的满意度,缓解医患关系,为医院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18-20]。但是,本次研究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实验中病例数相对较少,样本容量有待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护师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误差,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妇产科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焦虑等心理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戚慧岚.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85-186.

[2] 李晓宁,贾瑛. 护理质量控制的归因分析及对策[J]. 华西医学,2012,27(3):427-430.

[3] 陈静. 仿真人模拟教学在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2009,24(12):3245-3247.

[4] 赵玲,李瑛,朱爱爱,等. 老年女性妇科手术患者合并症与并发症的护理管理实践[J]. 河北医学,2010,16(11):1391-1392.

[5] 郭孝琴,李雪松,董玉会. 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对妇科手术患者心理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057-1059.

[6] 冯达淑. 精细化管理在妇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6(12):390-393.

[7] 王雅丽,颤海鹰,胡宝军. 浅谈护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3):255-256.

[8] 于蕾. “人文关怀”在妇产科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6):207-208.

[9] 吴楠,尚丽新,温凯辉,等. 268例老年妇科手术围手术期分析[J]. 河北医学, 2009,4(15):479-481.

[10] Adre T,Boni C,Navarro M,et al. 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with OX-aliplatin,fluorouracil,and leueovorin and adjuvant treatment in stage II orlllcolon cancer in the Mosaic trim[J]. J Clin Oncol,2009,27(19):3109-3116.

[11] Wolf AM,Wolf D,Steurer M,et al.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uerpera anxiety:A meta-analysis[J]. China Modern Doctor,2013,51(7):31-32,41.

[12] Katz J,Scroeder P. Linking key functions and important aspects of care:Perspectives on perioperative,medical surgical,and perinatal nursing[J]. Journal of Nursing,2009, 9(1):66-74.

[13] 刘纪云.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27):5820.

[14] 陈玉芳. 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155-3156.

[15] 姜娅. 个性化护理加人性化细节照护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0,l7(8):89-90.

[16] 江智明.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124-125.

[17] 姚金香,杨玉环. 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控制及人性化管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3(1):134-135.

[18] 曹雪辉,周丽娟,谢玉香,等. 人性化护理在妇科急腹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21):110-111.

[19] 李玉华. 在妇产科护理中如何开展人性化护理[J]. 中外医疗,2011,13(7):120-121.

[20] 娄丽艳.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9):96-97.

(收稿日期:2015-03-10)

人性化管理下产科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用于初产妇分娩潜伏期动态监护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孕足月(≥37周),单胎,头位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对两组产妇的焦虑心理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干预组产妇重度焦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2% vs 18%,P<0.05)。干预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产妇疼痛程度Ⅲ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 vs 40%,P<0.05)。干预组产妇在生理、心理及医院环境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用于初产妇分娩潜伏期动态监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减轻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 初产妇;人性化护理;疼痛;满意度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过程,也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1],易使产妇产生紧张、焦虑、慌张等负性心理,且分娩时的疼痛对产妇尤其是初产妇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对患者隐私、权利和情感等人为因素的护理,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3]。我科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着重实施人性化护理,注重给予产妇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满足产妇多层次的需求,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尤其对于初产妇在分娩潜伏期(临产前、临产开始直到宫口开4 cm以内)动态监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孕足月(≥37周)、单胎、头位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无不良孕产史,非病理妊娠,无妊娠合并症。年龄22~39岁,孕周≥37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及中专36例,大专及以上40例。所有产妇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创造安静的环境 切实考虑产妇的需求,保证病房和产房干净、整洁。病床前设布帘,保护产妇隐私,根据产妇需要适度增加摆设。适当播放轻音乐,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在病房内张贴关于分娩的相关知识海报,为产妇提供人性化的温馨的环境。

1.2.2 心理护理 产程开始后安排产妇在单人间的待产房,由自己选择的助产士和家属陪伴,及时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耐心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的相关注意事项,至第一产程末送入产房,耐心指导产妇配合、正确运用腹压,使其顺利完成分娩全过程。

1.2.3 产程指导 指导初产妇在子宫收缩时,尤其在分娩潜伏期动态监护中,以放松技巧和呼吸方法转移对宫缩时肌肉紧张、疼痛的反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体力,调动孕妇主观能动性,从而减轻分娩时的疼痛。第一产程时间长,除了严密观察宫缩强度及胎心情况,应鼓励产妇少量多次进易消化饮食,多饮水。第二产程时间短,宫缩强, 易产生便意[5],应指导产妇摆好体位,排空膀胱,配合宫缩运用腹压。当胎头着冠时,宫缩出现嘱产妇呼气,出现阵缩后再屏气用力,防止会阴损伤。胎儿娩出后,密切观察产妇的脉搏、呼吸、血压及阴道出血情况,帮助产妇饮水、擦汗及更换衣服,让母婴肌肤接触,使产妇减少顾虑。第三产程告知产妇婴儿安全、健康,给予产妇肯定,并夸奖、赞美婴儿,增强产妇成就感及自豪感。若产妇对婴儿性别有要求,应待胎盘娩出之后婉转说明。

1.2.4 疼痛护理 分娩过程产妇会因子宫收缩及宫颈扩张等引发疼痛,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转移注意力,运用语言暗示或轻轻抚摸等形式减少产妇的疼痛感。教会产妇深呼吸并在宫缩时按摩下腹部或侧卧位时按摩腰骶都相结合等非药物镇痛的方法[6],以减轻分娩时的疼痛。

1.3 评价指标

1.3.1 产妇分娩结局 包括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

1.3.2 焦虑心理评价 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对产妇的焦虑心理进行评价,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焦虑,63~72分为中度焦虑,73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7]。

1.3.3 护理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心理、医院环境三方面,满分100分。

1.3.4 产妇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参照WHO疼痛分级标准,根据产妇临床表现进行评定。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微疼痛,可忍受;Ⅱ级:明显疼痛,呼吸急促,合作欠佳;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烦躁不安,不能合作[8]。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焦虑心理比较

干预组产妇重度焦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 vs 18%,χ2=4.231,P<0.05)。见表2。

2.2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干预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83、6.371,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n(%)]

2.3 两组产妇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组产妇疼痛程度Ⅲ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16% vs 40%,χ2=5.287,P<0.05)。见表4。

2.4 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产妇在生理、心理及医院环境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对于没有分娩经验的初产妇来来说分娩是一种应激源,易产生恐惧、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增加机体儿茶酚胺,引起宫缩乏力,延长产程,阻碍正常进程[9-11];同时因胎盘血流量减少,引起胎儿缺氧,甚至新生儿窒息,产道损伤及胎盘滞留等还可引起产后出血。应激反应过度可造成交感神经紧张,增加疼痛敏感性,痛阈降低,紧张与疼痛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12-14]。

初产妇由于自然分娩时间长,过程复杂,缺乏分娩的相关知识及分娩的亲身直接体验,害怕分娩痛及担心胎儿安全,常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导致产程延长,甚至增加分娩风险[15]。

有研究显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16]。而常规护理主要是治疗和对症护理的需求,人性化护理通过系统的心理护理、产程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帮助指导初产妇,及时发现和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为产妇造温馨的病房环境,使产妇以放松的心态面对分娩,在分娩过程获得鼓励与支持,消除了初产妇分娩时的恐惧心理,使产妇顺利、自然地渡过分娩期,减轻了分娩疼痛,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提升了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17-19]。

本研究中干预组产妇在分娩潜伏期动态监护中(临产前、临产开始直到宫口开4 cm以内)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干预组产妇的重度焦虑率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证实通过人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缓解了产妇的紧张焦虑心理, 可以使产妇以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完成分娩。本研究表4显示,干预组产妇疼痛程度Ⅲ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 vs 40%,P<0.05),证实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有效的达到降低产妇疼痛程度的目的,从而使其顺利完成分娩全过程[20]。

随着护理工作模式的不断发展,人性化护理逐渐被应用于产科分娩护理工作中。该护理模式通过给予产妇最贴心的身心关怀以及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产妇的身心需求,降低产妇的不适感,以提高其分娩质量。本研究显示,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缓解或消除影响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增强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从而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21]。本研究对两组的分娩结局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干预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达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剖宫产率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徐海洋等[22]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

人性化护理工作的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能够从产妇的角度出发,尽量满足产妇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等需求。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沟通技巧、精湛的医疗技术,才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23-25]。本研究通过对两组产妇对我院的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对比分析显示,干预组产妇在生理、心理及医院环境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分娩的初产妇实施系统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及综合素质,改善护患关系,为医院树立了良好医护形象。

综上,人性化护理用于初产妇分娩潜伏期动态监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减轻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胡蓉,高露. 舒适护理在产房中的运用[J].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259-1260.

[2] 孙彩霞.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0(1):17.

[3] 何慧. 产程中的舒适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756.

[4] 姚艳丽,黄金敬. 全程陪护分娩与正常分娩护理探讨[J]. 中医药导报,2009,15(12):59-60.

[5] 杨靖. 全程陪护分娩与正常分娩护理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30(20):122-123.

[6] 张凡凡. 优质护理在分娩产程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4,35(27):6115.

[7] 魏晓芳.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分娩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3,34(8):1565.

[8] 钟根秀. 舒适护理在分娩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7):4066-4067.

[9] 郝君丽. 舒适护理在分娩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164-165.

[10] 陈学英,钟燕冬,梁玉莲. 舒适护理对初产妇分娩时疼痛及产程的影响[J]. 家庭护士,2008,6(7):1811-1812.

[11] 王良辉,彭卫,陈艳. 人性化护理在产科的应用与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20):166-167.

[12] 蔡慧杰,侯勤香,范亚平. 人性化护理对自然分娩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9):229-230.

[13] 刘贤菊. 产妇分娩中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6):94-95.

[14] 刘爱萍,张绍果.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门诊的运用[J].全科护理,2010,9(15):236.

[15] 肖鸿,王双. 舒适护理应用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护理探讨[J]. 中外医疗,2012,25(3):159-160.

[16] 张红梅.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自由体位分娩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5,36(11):2412.

[17] 王明兰. 分娩室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陪伴分娩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4):196-197.

[18] 任玉平,唐毅,李云. 心理护理对产妇自然分娩的作用效果探究[J]. 哈尔滨医药,2014,34(6):361-362.

[19] 都元书. 浅析心理护理在自然分娩中的作用[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23(1):52-53.

[20] 赵生霞. 分娩期全程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率、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79-81.

[21] 林东梅. 产妇分娩中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3):3324.

[22] 徐海洋,许芳. 人性化护理模式对产妇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8):126-128.

[23] 谢明月.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3(25):273.

[24] 张晓霞.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效果研究[J]. 现代护理,2013,3(1):46.

[25] 李颖.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9):223-224.

(收稿日期:2016-04-20)

人性化管理下产科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探讨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疼痛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疼痛科病房住院的病人424人为观察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疼痛科病房病人382人为对照组,实施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的护理服务模式,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对分析,进行效果评价。效果观察组在病人综合满意度、护理质量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护理缺陷明显降低,护理投诉为零。结果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运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思想,我院疼痛科开展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大大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疼痛科;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疼痛科病房住院病人424人为观察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系统化、人性化、主动式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疼痛科病房住院病人382人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2组病人在住院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针对疼痛科病人的特点及病人住院需求,依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内涵,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要求:全程、持续、主动、专业、及时、方便、系统化、流程化、人性化、个性化。

2 前期准备工作

2.1转变观念 医院总动员,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仪式;科室认真组织学习相关内容,展开疼痛专科疾病知识等相关培训,通过学习明确活动主题、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转变了护理服务理念,变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被动式护理服务为人性化无缝隙的整体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安全、满意、优质的最佳身心服务。

2.2评估规划 对疼痛科专科疾病的护理工作内容、标准、分工进行评估,统筹规划。制定疼痛科各项工作制度及流程,健康宣教内容,各项辅助检查须知,护理服务形式及内容等。工作制度细化到凡事有人管、有人做,凡事有章可循。

2.3查找缝隙 找出以前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护理服务的缝隙,寻求领导支持,集思广益,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2.3.1具体实施

2.3.1.1整合人力资源 疼痛科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先后有经过筛选不同层次的5名护士陆续进入科室,使医护比为1:2.床护比为1:2.符合要求。满足了科室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对护士工作需求。

2.3.1.2转化工作核心 核心是实行责任制护理,建立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为此科室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服务规范、操作规范和服务流程、并做到各项工作有效衔接,有效协作下的合理分工,使护士完成好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无缝隙整体化、系统化、全方位护理服务。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整体性。

2.3.1.3加强人文关怀 ①结合疼痛科特点,科室非常重视健康宣教及疾病知识指导,病人入院、出院、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前后都能得到护士适时、耐心及专业的健康知识宣教及疾病知识指导;各项检查、手术、治疗及办理入出院手续,都有护士全程陪伴,即避免了病人环境不熟的尴尬,又能确保病人的安全、及时的完成。②基础护理,病人所有生活问题都有护士根据病人的个性化协助完成,护士第一时间为病人提供主动人性化的帮助,使护理工作达到了全程“有陪无护”护理效果。

2.3.1.4把护士还给病人 结合本科室病人的疾病特点,疼痛科室自制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简化表格书写,大大缩短书写时间,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2.3.1.5服务人性化无缝隙 ①全程服务无缝隙对日常护理服务、疾病护理等制定标准流程和临床护理路径,做好接口对接。②主动服务无缝隙科室开展了文明服务、主动服务、便民服务、感动服务等。做到主动巡视、主动宣教、主动帮助,更注重细节服务,护士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病人面前,一句安慰的话语、一次耐心的帮助、一次离院时的送别等,让病人满意升华为让病人感动!③健康宣教无缝隙采用多种形式宣教,让病人知晓并掌握疾病知识,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疾病治愈率。④心理干预无缝隙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不同病种及人群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做到主动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鼓励病人树立疾病治疗信心,并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树立信心,乐观的积极配合医疗护理措施。

2.3数据处理 进行x2检验,x2=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组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

表1 2组各项指标比较

4 讨论

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体现现代护理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要目的是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优质性。根据疼痛科疾病特点采取了系列护理服务形式,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满足病人身心所需,最大限度的降低和预防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所以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为实施整体护理提供了有效地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永菊.1768例住院患者无缝隙护理效果分析.广西医学,2007,29(1):127-128.

[2]顾则娟,张镇静,丁霞芬等.病房无缝隙护理模式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6,6(9):21-23.

[3]王玉晓,陈焰烈,方丹.妇产科病房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体会.全科护理,2009,7(2):530-531.

[4]博光宛,侯志洁.无缝隙医疗机构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8):477-479.

人性化管理下产科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 我国妇产科的人文护理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已经建立了多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 但在此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护理人员的观念守旧

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种新型的模式已诞生, 这要求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需要向以病人为中心乃至以人的心理健康为中心转变。然而有部分护理人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或者是由于没有参加正规护理培训, 造成工作中的某些观念与新型护理理念脱节, 经常出现不负责任, 脾气暴躁, 不主动交流等问题出现, 这样往往会忽视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造成误会并产生护患纠纷, 这就是影响整体护理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2 少部分护理人员素质不高

人性化护理对护士的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自1985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专业以来, 本科学历的护士在护理人员中仅占2%左右;1992年开设护理硕士教育, 报读的人数寥寥无几, 而护理博士教育也仅是中国香港才开设有, 中国大陆还是个空缺。从实践角度来说, 这是很多医院对个性化护理不够重视的原因。另一个方面, 医院护士的福利待遇历来都是偏低的, 这样的状况使得护士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偏低, 因而影响了医院妇产科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1.3 资金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 护理工作都是实行功能制排班的, 而现代人性化护理模式, 要求把传统的功能制排班改造成小组排班制, 小组排班制是责任到具体个人的, 这就需要增加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具体到妇产科的费用开支也增多, 因此许多医院妇产科不愿意增添人员, 这就阻碍了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妇产科的推广。有些医院即使实行个性化护理, 长期下来, 资金不足, 护理技术不到位等缺点也会显现出来, 而病患家属出了更多的钱却未能享受到相应质量的护理服务, 往往会对医院提出投诉, 最终人性化护理模式处于尴尬境地。

2 提高妇产科人性化护理服务质量的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培训

人性化服务是护理的精髓, 这种理念体现了护理人员的神圣职责以及对病人的生命、健康、尊严和人格的关注。医院应该加大对妇产科的人力、物理、财力的支持, 注重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切实做好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2.2 主动和患者沟通

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相对比较频繁, 他们之间必然需要沟通, 然而好的沟通能够帮助解决护患之间的问题, 所以每位临床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沟通方式, 和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能够让患者与临床护理人员就治疗问题达成共识, 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医院的进行治疗, 顺利完成治疗工作。

2.3 完善预约工作制度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很快, 时间是相当宝贵的, 为了不浪费患者宝贵的时间, 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医院预约诊疗的模式应该被推广应用开来。落实预约服务, 一方面能够提高医院的诊断治疗等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体现医院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以患者利益为基准, 节省患者的就诊等候时间。

2.4 营造良好的医院护理环境

营造病房温馨、和谐的氛围, 不仅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还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 主要表现在: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因此, 人性化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患者所获得的治疗效果成正比, 医院必须要先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治疗环境。

2.5 及时进行随访调查

术后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随访, 能够有效地观察患者手术后的身体状况, 为分析临床长期疗效、提高术后护理质量等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随访及时了解到患者的状况, 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 在随访中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将患者的康复指导工作做到位, 这也是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

2.6 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加强心理辅导

在手术前后, 临床护理人员要全面考虑患者特殊的心理因素, 因为手术室的陌生治疗环境以及害怕疼痛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所以, 护理人员要积极为患者进行相应心理辅导, 多关怀、安慰患者, 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在患者进行手术后, 要积极询问她们相应的需求已经身体感觉, 每时每刻都以人性化护理理念规范自身的临床护理行为。

3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人性化服务, 可以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时刻从细微之处予以患者人性化服务, 以达到融洽的护患关系, 最终能提高患者对于妇产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使医院赢得患者的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同。

摘要:近年来医院提倡的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以及创造性的护理模式。通过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 注重建设人性化服务环境和人性化护理的管理, 可以更好地满足妇产人员的需求, 而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改善护理质量, 不但能够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还能进一步体现护理人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妇产科,人性化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清.如何在妇产科中开展人性化服务[J].中外医疗, 2008 (1) .

[2] 郑凤香.妇产科人性化护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12) .

人性化管理下产科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1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人性化护理组74例和常规护理组74例。常规护理组的74例患者中, 年龄22~56岁, 平均 (29.1±1.3) 岁, 病程4d~11.5个月, 疾病分类:宫颈炎14例, 盆腔炎12例, 子宫肌瘤10例, 月经失调14例, 妊娠合并症10例, 多囊卵巢综合征6例, 其他8例;人性化护理组的74例患者中, 年龄19~60岁, 平均 (30.2~1.5) 岁, 病程3d~12个月, 疾病分类:宫颈炎16例, 盆腔炎12例, 子宫肌瘤12例, 月经失调12例, 妊娠合并症8例, 多囊卵巢综合征6例, 其他8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疾病分类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另外所有患同种疾病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 给予对症的治疗护理, 针对患者所具有的症状进行护理评估, 制订护理方案, 然后给予护理实施,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个性症状体征等[1],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人性化护理组则采用人性化的护理方式, 给予其各项心理等方面的护理, 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制订护理方案, 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尽量减轻其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注意其饮食起居的护理, 使其感觉到家庭般的温暖[2]。

1.3 评价方法

护理质量评价采用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 质量越高。护理前后对患者的心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进行检测比较, 总分>14分可以认为是有肯定的焦虑;7~14分为可能有焦虑;<6分为没有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来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价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分进行比较评价, 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护理前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人性化护理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值得临床护理的应用及进一步探讨。

3 讨论

近年来, 很多报道显示, 妇产科的疾病患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各种炎症、月经方面的不适、内分泌不调、各种妇科肿瘤等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3],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 而且对于患者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也是很大的, 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 如何治疗护理好这些疾病成为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 多种护理模式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护理在妇产科疾病的康复效果及速度, 人性化护理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妇产科疾病中。人性化护理为护理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结果, 这一模式的转变就体现出人性化护理的宗旨及理念, 体现出其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 更体现了“人性化”这一理念, 既以人为本, 不仅注重患者的生理疾病上的痛苦及需要, 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等方面的护理[4], 满足患者疾病需求的同时, 也满足患者的人格尊严方面的需求, 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评估, 根据评估诊断结果从利于患者康复的各方面制订护理计划, 包括心理关怀中的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必然要求护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包括心理、伦理、人文等多元化知识, 从而更好地掌握沟通交流的艺术。对此本院就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探讨, 以为人性化护理的实施提供依据, 并为提升新的护理服务理念, 推行新的护理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

本文中, 笔者就妇产科的护理方式的选择加以研究分析, 分别采用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148例患者进行护理, 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人性化护理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说明了人性化护理的优势, 表明其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

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 通过人性化管理的实施, 促进了护理领域的自身发展, 提高了护士的职业形象, 实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护士工作由执行、操作型转变成思考型,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形成了一种按护理程序进行工作的自主服务意识。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 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分析148例患者施行人性化护理实践, 对其分别采用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 后对其采用护理质量评分系统及焦虑评分系统进行评价, 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人性化护理后, 人性化护理组在护理效果质量方面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中施行人性化护理, 对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取得最佳疗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妇产科临床,护理方法,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房佩娣, 楼萍静.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患者40例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8) :55~56.

[2] 丰爱芬, 孙成春, 李艳玲.妇科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7) :28.

[3] 杨秀玉.必须重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规范化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2) :73~75.

上一篇:思维导图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府主导推动全民创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