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文化产品设计论文范文

2024-03-18

童趣文化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羌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价值

羌族是从远古发展起来的古老民族,羌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1]。汶川的“羌族羊皮鼓舞”(非遗编号:Ⅲ -62)、“羌族刺绣”(非遗编号:Ⅶ -76)、松潘县的“羌族多声部民歌”(非遗编号:Ⅱ -30)等都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系列重要举措,使羌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文化創意设计是近年来非常火热的行业, 对宣传传统文化、展示珍贵文物具有重大的作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的不断升级,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如何将民族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利用新技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对于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传承与发展羌族民族文化为目的,主要通过运用增强现实技术,以羌族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解决文化创意产品看不见、摸不着,以及体验不了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等问题,增强产品与人之间的交互性,开发具有民族性与时代特色的产品,为羌族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1 增强现实技术概述

1.1 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

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研究领域[3],它是通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产生三维信息来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进行衔接,使用户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虚拟信息,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4]。

国家要求加大对增强现实、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信息等新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做好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构筑新赛场先发主导的优势。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市场主要以增强现实技术头戴式硬件机器配件为主。增强现实技术供应商能够为商家提供视频音频、动态捕捉等服务,并且在市场上出现了关于用户、企业、文化娱乐等范畴的增强现实技术与APP 产品。

1.2 增强现实技术的特征

增强现实技术是虚拟事物与现实环境的结合,使现实世界与虚拟对象实时共存与同步。它能满足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虚拟空间中的事物,增强使用的趣味性和交互性。

增强现实技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现实世界与增强信息的融合;二是实时交互;三是在三维尺度空间增加虚拟物体的定位。

2 增强现实技术在羌族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增强现实技术领域权威学者,曾在1997 年提出增强现实技术有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实时交互性等特点。将其运用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不仅能够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深入在理解,还能够提高羌族文化创意产品的互动性、加大文化的传播力度以及品牌的记忆度、满足理性信息的交叉需求。

2.1 加深用户对羌族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解

基于人体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两大感知系统,在羌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当实现数字化可视设计的目标,通过文字信息、2D 动态图形、三维模型等,加以素材进行组合,来让用户有更好的感官体验的同时加强其对产品的理解。增强现实技术能够改变人体常见的二维平面视觉体验,通过三维模型的建立,软件的处理,让消费者获取产品的三维信息,并且能多角度的观察产品的详细内容,使消费者更加容易看懂产品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虚拟技术将产品以二维的设计转化为三维设计效果,对于已经设计完二维或静态的物体,实现立体感、真实感效果,为受众提供极强的现场感。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羌族文化创意产品提供虚拟物体展示效果,使大众在使用相关设备时,随着视角的改变变换虚拟影像的仿真情景,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以此,加深用户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解。

除此之外,对于羌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还应当实现数字化可视设计的目标。在进行传统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受声音技术限制较大,而增强现实技术可在不改变产品形态、生产制造工艺、材质特性的情况下,通过将背景声音、说明声音、互动声音录入既定的软件系统中,在羌族文化创意产品中加入信息的触发点即可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我们在进行音效设计时应当遵循“多普勒效应”。所谓的“多普勒效应”,是指一个物体朝着耳朵做相向运动时候,进入耳朵的声波的频率就会增加,声波在空气中传输时波长就会被缩短,声音就会显得较为尖锐;当这个物体做背向运动时,进入耳朵的声波波长就会变长,进入耳朵的声波的频率也会减少,就会显得沉闷[5]。在将增强现实技术运用于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声音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交互性的同时尽量去模仿现实效果,让消费者沉浸于真实的场景中。

2.2 加大羌族文化的传播度

现在群众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羌族地区的文化就需要前往当地或者到相关的文化馆,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真正的去接触羌族文化。传统的传播文化方式是将文化记忆烙印在文化创意产品上,但是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存在信息单一、文化内涵不清晰、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传统的文化创意产品实体消费给顾客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当人们了解完当地的特色文化,紧接着去文化创意产品商店时,强烈的文化氛围能够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若将增强现实技术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通过声音讲解、视频播放、三维模型动态展示等形式,与消费者产生交互,可以加速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速度,提升消费满意度。消费者购买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后作为礼品赠送给朋友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的讲解就可明白,提高文化传播度同时增强大众的分享和互动交流,让人们潜移默化的受到羌族文化的熏陶。现在群众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羌族地区的文化就需要前往当地或者到相关的文化馆,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真正的去接触羌族文化。传统的传播文化方式是将文化记忆烙印在文化创意产品上,但是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存在信息单一、文化内涵不清晰、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传统的文化创意产品实体消费给顾客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当人们了解完当地的特色文化,紧接着去文化创意产品商店时,强烈的文化氛围能够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若将增强现实技术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通过声音讲解、视频播放、三维模型动态展示等形式,与消费者产生交互,可以加速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速度,提升消费满意度。消费者购买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后作为礼品赠送给朋友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的讲解就可明白,提高文化传播度同时增强大众的分享和互动交流,让人们潜移默化的受到羌族文化的熏陶。

增强现实技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其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特点,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6],将增强现实技术融入羌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中,用新奇、创新的形式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提高文化传播深度和广度。

2.3 加強用户对羌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记忆度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制作工艺的不同,消费者对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对产品的功能不熟悉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羌族文化创意产品IP 建立较为困难。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羌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感性的信息认知最终会形成对品牌的认知信息,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7], 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可在原始的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基础上叠加虚拟的内容,能够解决原本信息无法呈现的问题,扩大信息呈现的空间,加强消费者的记忆度。

2.4 满足信息交叉的需求

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在消费环境中的流通主要经历生产者—运输者—商超卖家—消费者—回收者这五个环节,同一个产品在这五个环节中会产生不同的理性信息交叉。对于生产者而言其信息需求在于对产品的管理与销售的监控,尤其对于大公司而言,产品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降低产品管理中的误差,而且能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平台终端收集到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关键信息,直接从根源获取消费者对产品的问题反馈,从而调整生产来适应消费者的真实需要。

伴随着网购的蓬勃发展,对于运输者而言其理性信息需求是在运输过程中精准的管理分类与分拣信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羌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初就将产品信息统一到增强现实技术平台,运输者能够快速的了解到各个产品的不同运输讯息,提高运输的效率和精准度。

传统的商超卖家在管理商品信息时采用二维码和条形码的形式,采用这种形式虽能增加信息的扩展,但是单点建设信息模式无法实现多点信息流通,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可将信息进行整合分级,在无需改变传统的样式的情况下,实现多点信息流通。

消费者是羌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随着手机、iPad 等无线终端的普及,人们购买产品时通过客户端扫描即可获得精准信息,能够避免产品信息被商超卖家随意更改,同时还能够避免出现消费者忽略食用类产品过期、过敏或有害原料等信息。消费者还可通过平台给厂家提供一定的建议,让生产能够紧扣需求。

部分的羌族产品使用到一定的年限可能会涉及报废回收,回收者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平台详细了解其材料构成,对有毒有害类材料进行提前预防,避免污染。同时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平台了解相关材料的具体去向,提前设点回收,从而实现有利产品的回收利用和有害产品的提前预防。

3 结语

羌族其丰富的文化是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将羌族核心文化传承和传播,让更多的人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是一件非常重要事情。但随着消费模式新常态的形成,运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实时性、交互性、高效性的特征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紧密融合。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能够让产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具有时代特征,为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

童趣文化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历史名城襄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通过对襄城、樊城古城区风貌恢复与建设规划,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襄阳特色动画产品的设计与创作,襄阳特色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的设计创作等几个开发方案或思路的分析,探讨襄阳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从而促进襄阳地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中国历史文化名称襄阳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襄阳地区的文物古迹或风景名胜多达七百多处,襄阳历史上名垂千古的文化人物、历史事件和典故不胜枚举。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当前襄阳的文化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文化产品市场不够发达,文化产品贫乏,设计开发单一趋同,缺少文化品牌,这与襄阳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形成鲜明地对比。因此,要促进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应大力开发襄阳地域特色文化产品。

襄阳地域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

襄阳地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是融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可供游览观赏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名人故居、革命旧址、现代景观等非常之多。这里留下从史前到楚汉,到三国、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新中国解放,从古至今山水古城文化、军事商贸文化等等的一系列自然与人文印记。

1. 襄城、樊城古城区风貌恢复与建设规划

提升襄阳城市形象和品质,要充分发挥襄阳古、近代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优势,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构建文化型、创新型的旅游发展格局,突出城市特色品牌文化,实现“文化立市、旅游活市”的发展战略目标。打造襄城和樊城古城文化旅游品牌。以襄阳古城开发和樊城古城开发为重点,以古城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为线索,以历史风貌建筑为载体,精心设计、开发、恢复、修缮襄阳古城墙及东、西、南门城楼,护城河,荆州北街,襄阳王府和绿影壁,樊城九街十八巷,定中街,友谊街等旅游主题板块。精心设计旅游品牌路线,突出设计古城墙护城河观光游、老街古巷风情游、汉江码头风光游、名人故居文化游、宗教历史建筑游等,着力打造襄阳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形象。

对襄城和樊城古城区的修复和建设,应严格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和环境应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避免大拆大建。新建建筑应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筑的形式、高度、体量、尺度、色彩和材料等应与周边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相协调。规划不仅只考虑每个建筑和街道自身,而且包括与周围整体环境、景观、绿化等的协调统一,应把古城墙、古码头、街道、建筑与设施小品等各景观要素有机结合、统一规划。

2. 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近几年来,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持续为保康县歇马镇48个村庄设计制订了《歇马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并获保康县规划局批准。歇马镇位于保康县的西南部,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底蕴相得益彰。县域规划定位歇马镇为旅游型发展目标:利用九路寨自然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依托省道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形成南部的旅游节点城镇。

歇马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本着突出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地方民风民俗。景观规划则突出山、水、城、林、田为一体的自然环境,保护和强化自然生态景观,特别是关键性的自然要素,包括山体、水体等,从长远角度控制乡村的景观生态质量,突出其生态景观特色。梳理村庄的空间结构,使景观要素之间具有较好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协调性,通过营造景观亮点,创造有特色、可识别、和谐悦目的乡村审美品质,建构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体系。以各现有散状分布居民点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居住片区。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依据地形条件灵活布置,各户之间有道路相联系,各户的建筑布局形态进行分类规划,要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外观应尽量统一风格,体现地方特色,可通过建筑装饰符号,建筑色彩等建立各住户间的呼应关系,强化整体效果和视觉连续性。建设商业点,结合村民住宅进行商业活动,为日常百货、小吃店、农家乐休闲等服务设施,满足村民自身及村对外服务的不同功能要求。

襄阳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襄阳地区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其中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古城文化最具代表性;卞和、宋玉、刘秀、诸葛亮、孟浩然、米芾等一大批本土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为襄阳地域原创动画的创作、文化艺术产品设计等提供人文素材;而襄阳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风景秀丽的山水文化、汉江文化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等,也是本土文化产品设计与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1.襄阳特色动画产品的设计与创作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动画系与浩翰动画有限公司联合创作了多部地域特色鲜明的襄阳本土动画作品,如《喊彩迎春》、《卧龙金凤》等襄阳贺岁动画片,在襄阳电视台播出获得很好的反响。动画片《喊彩迎春》是以盛行于清末民初襄阳民间春节期间的一种民俗活动形式为主题创作的,作品中人物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都取材于襄阳地方风土人情和襄阳地方风景;动画以色彩斑斓的画面体现了襄阳地区民间美术和装饰风格;动画中的对白则是配以地地道道的襄阳本地方言,生动活泼地演绎襄阳乡景、乡音、乡情。动画片《卧龙金凤》则是讲述诸葛亮娶襄阳才女黄月英的故事,动画中运用了许多襄阳和三国文化元素,动画人物主要有诸葛孔明、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诸葛亮的岳父三国名士黄承彦等,动画场景取景襄阳古城门楼、襄阳特色古建筑、襄阳名胜黄家庄(今黄家湾)、襄阳秀丽的山水等,动画中以鄂西北襄河流域一带的“襄河道坠子”为唱白,由襄河道坠子的著名传承人郝桂萍演唱,襄河道坠子音乐简洁、唱腔流畅,擅演长篇大书和即兴抓词,演唱中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动画以多姿多彩的画面、诙谐幽默的说唱形式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以三国人物和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系列剧《智圣诸葛亮》则正在创作开发过程中……这些襄阳本土动画产品都取材于襄阳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和民间故事等,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则大量运用襄阳本土民间美术、民间曲艺、说唱、方言等元素,彰显了浓郁的襄阳地方文化魅力。

2.襄阳特色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等的设计开发

对襄阳地域特色的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设计,要注重挖掘襄阳本土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创新设计艺术表现手法,提升产品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品味,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创造品牌效应。襄阳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和设计创意来源甚多。如开发雕龙碑新石器时代文物陶瓷复制品、石器复制品;荆楚文物青铜器复制品、玉器复制品、漆器复制品等;襄阳三国人物和历史文化名人剪纸、木版年画、皮影、布贴、陶瓷、泥人、雕塑、屏风、装饰画、折扇、挂饰、布娃娃、玩偶、公仔、明信片、书签等;米芾书画折扇、明信片、书签、装裱画、书籍印刷品等;襄阳民间特色服饰、T恤、鞋、帽、包、织绣工艺品等;以及襄阳观赏石工艺品、书画艺术品、柳编工艺品、根雕艺术品、木刻艺术品、石雕艺术品、孔明灯等特色文化艺术品和纪念品。在设计艺术手法上,要注意运用形式美的法则,使造型、比例、色彩、材质、装饰、工艺等各方面创造元素达到完美结合,并体现出襄阳地方独有的文化风格和特色。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q119 )

作者简介:马佳,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邮编:441021。

童趣文化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太极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受到太极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传承影响,产品设计把“人—物—环境”的和谐在设计物的形成与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当作产品设计的核心,产品只是“人—物—环境”联系中的具体节点,真正应当被关注的东西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与自身以外的人、物、环境的联系。人、物、环境因素和产品的设计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达到人、物、环境三者和谐统一是产品设计应当遵循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太极文化理念在设计中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太极文化;产品设计;和谐

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存在的烙印。太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统一的理念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

1 太极图形的美学特点

对称是典型的形式美法则,太极图正是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典型代表。太极图采用点、线、面的构成方式,基本形式是圓,中间用一个“S”形的曲线将其分开,黑白对等,两条“鱼”逆向回旋于一个圆形之中。[1]太极图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点的对称、形状相同且首尾相连的面积对称和色彩对称,表达了一种生生不息、阴阳互补、和谐统一的文化理念。这种和谐统一的文化理念契合了产品设计要遵循的人、物、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2 太极文化对于产品设计的价值

太极图的形式美感和哲学内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代表性符号,具有简练美、动态美、趣味美、吉祥美和意境美。[2]太极图双鱼元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补,和谐统一。这种阴阳调和的思维方式正迎合了产品设计的“人、物、环境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阴阳调和的产品设计思想表现为与环境、与人的协调统一。主要表现为回归自然,即保护自然的设计和亲水、亲风等回归自然的亲昵自然设计。产品设计与人的和谐关系表现在以人为本、物我相融的设计理念。太极哲学既讲阴阳的相反,也讲相成相生,将产品、人、自然协调统一。

3 太极文化理念下的产品设计基本现状

然而国内的大部分设计师只是拘泥于太极文化理念的形式感,忽略了太极哲学中的精髓——“物我相融,天人合一”,即人、物、环境的和谐。国内设计师了解传统的太极图造型简约,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艺术符号,但也有许多设计师没有对太极文化理念深入了解,将简单的太极符号与现代元素结合,缺乏文化精神的传承,滥用、套用太极文化,歪曲了太极文化的本质内涵——和谐。国外与国内传统文化理念下的产品设计对比,见表1:

4 太极文化理念下的产品设计理念

人是社会的主体,产品设计自然也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因此人是认识产品设计最为重要的核心。什么样的需求,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第一次设计,是从人们最常见的基本开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上升,仅仅留存者肤浅的认识,是不可能意识到设计的文化内涵与设计内涵中的传统文化的,而是应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理解,将设计融入文化,使之得到可持续发展。太极文化理念对产品设计提出了三个要求,即和谐理念、伦理理念、自然理念。

(1)遵循和谐理念。和谐是太极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设计的核心理念。社会需求在设计和谐中存在很大合理性。各要素的和谐都影响了现代产品设计的发展。现代产品设计中的真实生活图景便是从和谐中得到的灵感。社会生活需要和谐有序。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相处,如果仅仅向自然索取,便会破坏生态环境,也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水与火互相对立,但是在某种程度下,他们也可以互相融合。和谐是指一种事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匀称的关系,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协调状态。中国传统和谐观要求树立关爱意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大众化”的服务,特别是为设计和人类,人类活动和外部环境更加和谐互动。

(2)遵循伦理理念。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是中国太极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孔子强调“仁近乐”,“仁”是道德,“乐”是设计,设计包含着深刻的伦理意识。伦理在中国是天生的不寻常,而且还因为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礼”,就是这种仪式的起源。我们回忆下古代的伦理仪式:其最为典型的一种生活方式,祭祀鬼神方式,这是表示对祖先和神灵崇拜和祈祷,开始时只是一个仪式行为,揭示了人类生存的从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创作。伦理理念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共存的伦理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变成设计者必须考虑的,这也是我们现代设计的环保,长期发展,绿色生态设计问题。

(3)遵循自然理念。一切从性质的“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古以来,中国的设计非常注重寻找创作灵感。在产品的设计,学习自然是仿生建模。自然形成的设计从其再现事物现实的角度,可分为具体形式和抽象形式。从中国古代饮食设备的设计,你可以看到很多模仿自然生态的痕迹,“仿生设计”被大量使用。唐代以前,如两汉时期模拟动物如羊,灯;熊脚,青蛙式水箱;兽,画的木鸭,鱼雕像。唐代是植物发育。仿冬瓜,花。锅体仿瓜棱,花瓣等等。生活就像形状和几何造型建模元素相对应的建模方法。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元素模仿。生活是一切的艺术与各种线性和体面的关系组合的形状,也有人在生活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后创建,从而反映客观事物的艺术。简单,自然,喜欢大自然本身呈现的最高质量的艺术,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和追求的一种现代设计风格。

中国古代“和谐”“道德”“自然”属于三大理念,三者的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它还提供了指导产品设计,形成了以“和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自然观。崛起的含义状态表现为“设计”“生态设计”和“仿生设计”。

5 总结

太极文化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阐明了产品设计中人、物、环境的关系,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和谐、伦理、自然的设计理念,对产品设计的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平.太极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传承[J].包装工程,2010(14).

[2] 孙欧雯.传统艺术与现代产品设计——论太极概念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童趣文化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衍生而出的产品的主要形态为创意文化产品。创意文化产品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促使博物馆与时代潮流的发展需求相符。本文主要分析了包头市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所具备的开发意义,并探讨了开发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创意文化产品的现代化设计设想,以期可以促进包头市创意文化产品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包头市博物馆;馆藏资源;创意文化产品设计

包头市博物馆是矗立在市中心的一所综合性较强的、收藏了包头市出土的民俗藏品的大型博物馆,其中多数藏品与内蒙古地区或西部历史文化相关。包头市博物馆的传统功能为收藏、研究、教育以及展示。随着商业经济进程的加快,博物馆的功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符合商业经济市场的需求,博物馆内的馆藏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应用到创意文化产品的生产设计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功能,还可以促使创意文化产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1 开发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创意文化产品的意义

1.1 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更,人们在追求物质形态的衍生产品基础上,又对文化形态的衍生产品提出了需求,这种消费结构越来越明显。现阶段我国对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的需求主要有六方面原因,分别是替代性文物欣赏、历史文化情结、商业经营环境、家庭装饰、礼品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随着社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大,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可以推动创意文化产品产业的持续发展。

1.2 有利于博物馆的服务功能的完善

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消费需求结构模式的变更,不仅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同时,还促使博物馆面临着更高要求的挑战。博物馆应该对自身的服务功能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从而促使自身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面对这次挑战,博物馆应该高度重视对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开发的重要性,加大开发力度,促进创意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创意文化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效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3 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对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对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有效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效益,推动博物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例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每年所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1亿美元;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对其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行了开发后,其经济效益在两年期提升了三倍。由此可知,对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行良好的开发,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1.4 有利于博物馆形象的塑造与品牌的建立

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文物以及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因此,相比较于普通商品而言,创意文化产品具有纪念性、宣传性以及教育性。人们在生活中接受创意文化产品的同时,也接受了该产品所具备的文化信息、科学信息以及历史信息,拓展了博物馆服务于人的形式,基于这种情况而言,创意文化产品对博物馆有着巨大的宣传作用,不仅可以促使博物馆的功能得到有效延伸,扩大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中的知名度,增强博物馆的影响力,还可以促使博物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

2 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原则

2.1 要对衍生品进行分类拓展

由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而来的创意文化产品能够体现出博物馆的特点与文化元素,承载着博物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艺术品位。创意文化产品拥有非常多的种类,各个类别的博物馆所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都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博物馆对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分类的依据也不同。例如,生活艺品、风格服饰、文房四宝、经典图书、艺术书画以及工艺典藏等;除此以外,还有依据生活方式分类的方式,即工业制品、半手工制品以及手工制品;依据创意文化产品的工艺与材质,还可以划分为印染类、竹木类、泥塑类、玻璃类、陶瓷类以及金属类等。

如果文化元素属于外在层次,博物馆可以采取表皮式中的融合手段进行文化产品开发,这种开发过程主要是了解并掌握文化元素的样式、质地以及形态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将该文化元素现代化,成为符合人们需求的现代产品。如果文化元素属于中间行为层次,博物馆可以采用骨架式中的融合手段对文化产品进行行为层次的开发,行为层次开发的重点是实现产品操作、功能以及元素的有效结合。博物馆还可以采用意蕴式中的融入手段对文化产品进行反思层次的开发,反思层次的开发重点是在现代产品中体现文化元素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开发,可以保证衍生创意文化产品在脱离了文化元素后依然具有情感、故事性以及文化底蕴。

2.2 在开发过程中要严格遵照开发规定标准

在对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开发时,要对博物馆的职能与宗旨进行综合考虑,将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开发的指导原则,除此之外,开发的创意文化产品还要具有教育性,能有效传播博物馆的文化元素。这不仅仅是开发创意文化产品的根本目标,还是创意文化产品的特质。从宏观角度而言,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具有实用与美观两个原则。外形具有美观感的产品对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具有实用性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消费,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对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开发所要遵循的原则还有文化为根、情感化、时代化、系列化、品牌识别以及适度包装原则。

2.3 准确掌握开发步骤

可以通过四个步骤对博物馆馆藏资源衍生而来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分别为初识文化元素阶段、开发创意文化产品的准备阶段、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阶段以及对开发进行评估阶段。虽然不同的开发方式操作流程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产品开发的分析与实施过程、开发内容与目标基本相同。创意文化产品开发属于创造活动,通过开发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文化变为具体化,是对历史文化载体的改革与创新。创意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开发时,先要对文化元素进行调查研究,只有对创意文化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了解后,才能依照开发流程实现创意文化产品的有效开发。

3 博物馆馆藏资源应用到创意文化产品中的有效途径

包头市的博物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文物种类多不胜数,是创意文化产品的设计源泉,对包头市的创意文化产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在包头市博物馆中选择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文化产品中,才能使创意文化产品形成鲜明的特性,从而为人们呈现出包头市的文化内涵以及特色。由于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不同,在对创意文化产品进行设计时,要选取多种文化元素,扩展创意文化产品的种类。

3.1 博物馆记忆

可以参考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陈设专题以及建筑形态进行创意文化产品开发,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展现包头市的草原风情,将草原文化气息融入时代气息中,作为包头市的纪念品,不仅可以展现包头市博物馆的文化元素与历史特色,还能加深游客对包头市的了解。

3.2 饰品

由于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文化内涵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细节。因此,可以将包头市博物馆中的石头作为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元素,将石头的类型、形态中的特色融入钥匙扣的设计中,这样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文化价值的需求,还可以对包头市的文化特色进行有效传播。

3.3 生活用品

在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筷子属于中国人餐饮中的必需品,将博物馆的文化元素融入筷子的设计中,可以有效扩大创意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用不锈钢作为筷子的材质,在制作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中空防烫处理,为了避免筷子在使用过程中过滑,可以在其底端进行花纹雕刻。最后,在筷子的顶端融入包头市博物馆中的元清花元素,元清花是包头市博物馆的首要专题,它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地元,还是包头市特有的一种文化元素,将其融入筷子的设计中,不仅使筷子具有美观感,还能对包头市的文化特色进行有效传播。

3.4 电子纪念品

在包头市博物馆中,存列着很多保留古人刻画遗迹的岩石,这些岩石上的刻画记录着人类的文明进程,是包头市博物馆的陈设专题。将这种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电子产品设计中,并对其进行精巧包装,作为人们旅游的文化纪念产品,可以帮助游客了解包头市的历史文化。

4 结语

对融入包头市博物馆馆藏资源文化元素的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时,不仅要结合包头市的草原文化特色、水旱码头的历史特色,还要对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才能促使所设计的创意文化产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感,符合人们的文化产品价值需求,从而有效扩大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任菲.文化城市衍生产品设计研究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

[2] 吴聪.博物馆纺织类艺术衍生产品的设计探究[J].服饰导刊,2015(01).

[3] 杨思凝.基于包头市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创意文化产品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01).

[4] 胡雨霞,徐卓.当博物馆文物遇见现代产品设计——浅谈湖北省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研究[J].设计,2014(02).

[5] 张春宇.试论博物馆如何应用文物资源研发文化产品[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6] 章义平.关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的认识与思考[J].东南文化,2011(05).

[7] 宋新平.基于体验的博物馆产品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11(24).

[8] 游云,刘中刚.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J].博物馆研究,2012(03).

童趣文化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国已经是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一带一路”背景下,选择并优先发展与支点国家的文化产品贸易,是中国提升“一带一路”效率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现实基础,揭示了双边贸易的发展特征,并借助出口贸易强度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中国和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演进路径,并展望了贸易前景。

关键词: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贸易特征;演进路径

目前,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这个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上的国家已达到73个,这些国家与中国远近距离不同,关系密切程度也有差异,这就需要选择一些战略支点国家,以更好地推进和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效率。考虑到战略位置、文化产品贸易市场潜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等诸因素,本文以东亚的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巴基斯坦、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中东的伊朗和埃及、欧洲的俄罗斯以及蒙古等9个国家为支点国家,利用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着力分析了中国与支点国家开展文化产品贸易的现实基础、发展特征和演进路径。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现实基础

(一)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接平台的需要

“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当前,中国已与俄罗斯、哈撒克斯坦、印度尼西亚、韩国等34个国家签订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和相关战略协议,与超过24个国家在联合声明或宣言中提及到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并与约20个国家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和建立战略对话机制。“一带一路”不只是经济上的互联互通,也是文化的互融互惠。“一带一路”上能够联接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纽带,应该首先是文化上的对接和融合。虽然各国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但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文化内涵的追求以及相互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是一致性的。事实上,各国文化都有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中国与支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不单是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必将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接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产品贸易互补性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品贸易已经成为拉动中国和支点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及支点国家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既保持了较高的贸易增速(表1),也表现出了较强的互补性。总体上看,中国作为文化贸易大国,文化出口占主导,支点国家文化进口需求也强烈。从文化产品贸易来看,2005-2015年,埃及和哈萨克斯坦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其他国家则表现为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就文化相关产品贸易来看,中国、埃及和俄罗斯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其余国家则相反。具体分析,2003-2015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速14.34%,远超GDP及外贸增速,2015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1685亿美元,稳居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支点国家除伊朗数据缺失外,其他如埃及、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韩国、蒙古、巴基斯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都保持了较高的文化产品进口增速,而且,最重要的是,支点国家对中国文化产品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需求度。2014年,韩国、印度尼西亚、埃及、沙特阿拉伯从中国进口文化产品占其文化产品进口总额接近四成,到2015年,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支点国家从中国进口文化产品在其文化产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已超过四成。中国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及相关产品出口国,支点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及相关产品进口需求,“一带一路”连接起的这一广阔市场,为中国和支点国家文化及相关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平台。

(三) 外贸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不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各国外贸转型升级的基础,因为各国的对外贸易实际上都存在从资源贸易—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需求。同时,从各国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发展阶段上分析,当一国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国家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必然会促进文化服务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升级,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需求增加,而文化产业既为发展文化产品出口提供了条件,文化消费需求升级也为文化产品进口提供了市场。现阶段,中国和支点国家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比较明显,这既诱发了文化需求的互补性,也为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贸易的渠道,提升文化产品贸易的标准和竞争力水平,必将促进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必将进一步满足其外贸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 中国与“一带一路”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演进的特征

(一)双边贸易加快增长规模显著扩大

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现实基础支撑了双边文化产品贸易的增长。2003-2015年间,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保持了19.62%的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中国文化产品14.43%的贸易增速,更是远超支点国家文化产品7.42%的贸易增速。其中,中国向支点国家出口文化产品年均增速21.53%,高于同期中国文化产品14.36%的出口增速,从支点国家进口文化产品年均增速10.21%,低于同期中国文化产品18.08%的进口增速。总体上,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虽保持了规模的显著扩张,但增速并不均衡,中国向支点国家出口文化产品年均增速远超其从支点国家进口文化产品年均增速,相较于支点国家,中国更倚重于对方文化产品市场。

(二)双边贸易地位呈现缓慢回升趋势

贸易地位可通过双边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来反映。2002-2015年间,中国与支点国家贸易地位呈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从中国角度来看,支点国家在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呈波動中上升趋势,而中国在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则表现为先下降、后缓慢回升趋势。2002-2005年,中国向支点国家出口文化产品占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4.56%上升到9.23%,2006-2007年缓慢下降,2008年以后表现为波动中缓慢回升趋势。而2008年以前,中国从支点国家进口文化产品占中国文化产品进口比重则一路下降,到2007年时降至6.08%,2008年以后也呈现出波动中缓慢回升趋势。到2014年,中国向支点国家出口文化产品169亿美元,占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8.81%,为2005年之后的又一新高点,2015年虽稍有回落,但依然达到136亿美元,占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8.10%,而2015年中国从支点国家进口文化产品10.52亿美元,占中国文化产品进口的7.12%,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地位皆呈现出缓慢回升趋势。

(三)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进一步增强

国家之间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可以通过贸易强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 TII)来反映。日本經济学家小岛清(1964)[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贸易强度指数,包括出口强度指数(Export Intensity Index, XII)和进口强度指数(Import Intensity Index, MII)。具体到文化产品领域,中国和支点国家贸易的联系程度也可以用文化产品贸易强度指数来衡量。按照小岛清提供的计算公式如下,根据中国与支点国家2005-2015年间文化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计算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出口强度指数和进口强度指数,结果发现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强度指数均大于1,这充分说明中国与支点国家的文化产品市场对双方都很重要,且呈现出不断加深的发展趋势。特别是2014-2015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强度指数呈明显增强趋势,其中,支点国家向中国出口文化产品强度指数从2.05升至10.86,中国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进口强度指数从1.69升至8.33,增长都非常迅速,凸显“一带一路”背景下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对中国市场不断提升的高依赖性。同时,中国向支点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强度指数和支点国家从中国进口文化产品强度指数虽增速较缓,但到2015年,中国向支点国家出口文化产品强度指数也已达到3.64,而中国从支点国家进口文化产品强度指数则上升到4.20,显示出双边文化产品贸易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同时支点国家对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略高于中国对支点国家文化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考虑到支点国家多属于文化产品潜力市场,在其国内文化市场不断被开发和“一带一路”框架下相互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其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认同和接纳存在广阔的空间,其文化产品市场对中国同样重要。

(四) 双边贸易尚未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分类,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七大类,即艺术品(Art Crafts)、试听产品(Audio Visuals)、设计(Design)、新媒体(New Media)、表演艺术(Performing Arts)、出版(Publishing)和视觉艺术(Visual Arts)。总体上看,2002-2015年间,中国向支点国家出口文化产品构成虽有波动,但设计出口始终占绝对主导地位,到2015年,设计出口占中国向支点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81.02%;中国从支点国家进口文化产品构成比较复杂,但除新媒体进口表现为波动中上升外,其他六类基本表现为波动中下降,到2015年,新媒体进口占中国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进口的比例达到44.21%。设计包括建筑、时装、内饰、珠宝、玩具等,是中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此外,相较于支点国家,中国在艺术品包括地毯、手艺术工艺品、编织物等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更明显,而支点国家在出版领域、表演艺术和新媒体上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可见,当前中国和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虽体现出一定的互补性,但是鉴于双边多元文化的互补、互融与互赢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双边文化产品贸易尚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三、中国与“一带一路”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拓展路径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包括支点国家在内的所有沿线国家都希望更多地进入中国文化产品市场,以扩双边文化产品贸易,提升本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当前,从总体上分析,中国和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竞争性比较集中的领域是艺术品、设计和新媒体,互补性主要集中在出版和表演艺术领域。此外,从2005到2015年,中国艺术品出口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追赶支点国家,而设计和新媒体出口竞争优势则正逐步被支点国家追赶,竞争性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出版和表演艺术领域,支点国家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中国和支点国家的差距在拉大,互补性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拓展和加深。对于中国和支点国家都缺乏竞争优势的试听产品和视觉艺术,也表现出一定的互补合作的可能性,中国在视觉艺术出口上的竞争优势略超支点国家,而支点国家在试听产品出口上的竞争优势则远胜中国。故此,双方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框架提供的合作平台,在竞争性领域挖掘突出创新特质的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互补性领域深度合作,取长补短,继续促进文化产品产业间贸易。从中国与支点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看,只要各国进一步发掘本国文化的优势与潜力,不断拓展双边文化产品贸易的空间,其发展的前景将十分广阔。为此,各国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一)加快推进双边文化中心的建设

推进中国与支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拓展文化产品贸易的重要基石,而通过国家之间相互建立文化中心,则是推动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韩国、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并使中国文化中心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地。通过中国文化中心这一实体,即可举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丝绸之路电影节、中外文化年艺术节等活动,同时还可举办各种文化论坛、展览展示、艺术沙龙等,推介中国文化产品和贸易政策,宣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与文明,通过双边文化中心建设,拓展双边文化产品的展示、交流、认知度和影响力,必将为双边文化产品贸易规模扩张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

(二)积极拓展双边文化旅游的内涵

每个国家都拥有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拓展文化旅游内涵,推介本国的文化历史精髓,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外公民入境旅游观光,必将带动国家间文化产品贸易加快发展。中国与支点国家需要共同发掘丰富的丝路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共同经营的精品文化旅游路线,为双边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随着“一带一路”持续推进,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极大地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也简化了旅游签证手续,丝绸之路特色旅游产品将会不断涌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也将成为可能,所有这些都将为不断拓展双边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文化旅游在提升中国与支点国家的认知度、加深双边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必将极大地拓展双边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

(三)大力发展双边图书出版业的合作

图书、报纸等印刷品是傳播文化与文明、加深中国与支点国家了解的重要纽带。中国出版产业竞争力弱,以往中华文化在支点国家的传播多是通过英语为媒介进行,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支点国家出版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与支点国家在图书的版权输出、翻译出版、合作发行、数字出版、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大力发展双边图书出版业合作,以及在传播双边文化历史、推进双边文化相融的过程中,必将在各国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必将为双边文化产品贸易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市场。

(四)不断驱动双边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

国际电信联盟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是7.21亿人,位居世界第一,支点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普遍较高,如韩国98.8%、沙特95%,也居世界发展的前列。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一带一路”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也已经启动,包括打造数字富媒体产品“一带一路图书馆”、合作推进文化产品线上贸易、搭建海内外数字文化版权交流平台等。不断驱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将会使更多新颖的文化设计、咨询、表演、试听产品等在线上推出,使各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大放光彩,这不但会极大地促进各国文化产品数字化传播,也必将会进一步地拓展中国与支点国家之间发展文化产品贸易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 Kojima,K.The pattern of inter- national trade among advanced countries[J].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No.1,Vo1.5,1964:16-36.

[2] Finger,Kreinin. A Measure of‘Export Similarity’and Its Possible Uses[J]. Economic Journal,No.256,Vo1.89,1979:905-912.

[3] Balassa,B.Trade Liberation and 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07): 92-123.

童趣文化产品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技术应用;文化传播

文章编码:1672-7053(2022)02-0072-04

体验经济时代下,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价值属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受到设计界的广泛关注。运用设计和技术将文化与产品进行融合,使文化以创意产品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既是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创新性途径,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当下,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主要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如何将文化有机融合于产品中是学术探讨的热门领域,主要集中在文化特征提取、用户需求分析、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三个方面。但很少有人从技术应用视角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文章从文化创意产品相关文献、专利技术以及典型实际案例出发,以产品基本要素、技术和文化表达与传播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框架,综合论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文化创意产品解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义是“具有传达意见、符号与生活方式的消费产品”。因此,文化创意产品是注入了文化的消费品,其本质是文化、技术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其中,文化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核,生产加工技术是实现手段,经济效益则是根本目标。“文化+技术=经济”,此等式在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中逐渐成为事实,并且正创造出众多创意爆品。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丰富、功能齐全,涵盖了大部分生活用品。由文化创意产品种类可以看出,将文化依附于满足用户日常需求的产品中是最常见的设计策略。但当下文化创意产品市场过于追求批量化、超速化、短期化,造成了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技术脱节等现象。文章以提高文化创意产品技术含量、丰富其类型与样式,探索技术新的应用方式为出发点,对产品色彩、形态、材料与工艺、功能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各个要素表达与传播文化所应用的技术种类,挖掘文化创意产品应用技术表达与传播文化的途径与方式,构建文化创意产品基本要素、技术和文化表达与传播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产品表面装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表面装饰技术是一种改变产品表面的色彩、光泽等属性来提高产品审美功能、保护功能以及附加值的技术。在文化表达与传播方面,传统与数字印刷技术的视觉信息记录与传播特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2.1传统印刷技术的应用

传统印刷技术由平板、凸版、凹版及孔板印刷构成,借助于网版上的图文信息进行印刷复制,具有承印材料适应性强、成本低、配色范围广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具有批量化、低成本等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中。如某公司利用丝网印刷技术适应性强的特点,将“故宫猫”视觉图案印刷到背包、抱枕等众多生活用品中,形成了系列猫主题文化创意产品。由此,故宫“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宣傳,为其后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朕知道了”纸胶带利用了平板印刷技术,将康熙真迹以图案的形式印刷到胶带表面,通过低成本的加工技术创造出功能与文化兼备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2.2数字印刷技术的应用

数字印刷技术是采用数字技术对文字或图像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结合印前系统将处理的图文信息成像于印刷载体上,是一种无需输出菲林和人工拼晒版的全新印刷方式。其由数字水印、艺术微喷、立体印刷及印刷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等技术构成,为具有个性化、快速生产、少量多样等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如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油画复制品自助订购机”利用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了油画复制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并结合快速生产的技术特点实现了产品“零库存”销售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故宫博物院通过艺术微喷技术结合高解析扫描仪还原了《清明上河图》等画作,使众多文物佳作以装饰画的形式走进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由此可见,产品表面装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创造出了视觉图像与日常用品相结合的形式表达与传播。此外,印刷技术种类与生产效果、应用场景密切相关,见表1。其中,传统印刷技术的优势在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化的起步阶段得到了充分展现,受到了众多品牌的应用,也是导致该类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印刷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对其研究与专利申请均侧重于节省成本、完善印刷效果等方面,很难创造出新的应用形式。但是,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进步将会使该类文化创意产品的样式逐渐丰富与多样化。发挥数字印刷技术小批量定制、可变数据、按需印刷等特点,是该类文化创意产品摆脱同质化,开发个性化、高端化的发展路径之一。

3产品造型材料及加工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基础,只有合理地运用材料的特性才能创造出独特的文化表达与传播形式。材料特性包含两方面:一是材料固有特性,即材料物理、化学特性,如化学性能、热性能、防腐性能等;二是材料派生特性,它是由材料固有特性派生而来,即材料感觉特性、经济特性等。其中,红木、陶瓷等材料派生出具有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与风俗人情的独特人文情感特性。因此,材料固有特性与人文情感特性及加工技术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表达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3.1橡塑及成型技术

橡胶和塑料的品种繁多,统称为橡塑材料,因其具有易成型、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具有形态独特、价格便宜等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中。注塑技术是热性塑料的主要成型方法之一,具有可制作复杂形态、着色鲜艳等优势。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树脂材料的可塑性,结合注塑成型工艺制作出外形圆润的“故宫娃娃”系列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抽象的造型搭配皇家配色还原了格格、御前侍卫等人物形象,彰显了“故宫萌”文化并且以合理的价格实现了“将故宫带回家”的愿景。大英博物馆采用环保橡胶材料结合注塑工艺,制作的小黄鸭抽象地还原了狮身人面像、印第安人等众多角色形象,巧妙借助橡胶材料成型性能强的特点展示了大英博物馆包罗万象的主题文化。

3.2金属及成型技术

金属材料一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结构与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形态稳定性以及独特的肌理和光泽,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给设计师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当下,金属材料的文化创意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应用塑性加工与铸造两种成型工艺制作而成。

3.2.1塑性加工技术

塑性加工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胚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的加工方法,可分为锻造、挤压和冲压等工艺。例如,大英博物馆推出的古罗马元素系列书签,采用冲压、剪切工艺结合激光浮雕技术以抽象的形式还原了古罗马国王、法老等人物形象,将历史文化与当代产品加以融合,使得古罗马文化走进了人们生活中。

3.2.2铸造技术

铸造技术是将熔融态金属浇入铸型后,冷却凝固成为一定形状铸件的工艺方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演变中,铜、金银等金属材料在铸造技术的应用中派生出了独特的人文情感特性。例如,“开屏迎财”以铜为原材料,结合传统失蜡铸铜与铜彩高温着色等传统工艺制作出形态自然、色彩鲜艳的孔雀文化创意产品,保留了孔雀独有韵味的同时又增添了贵金属质感。以写实的造型手法高度还原了孔雀开屏的形态,展现出“写真铜艺”形态逼真、纹理细腻的特点,体现了我国铜材加工技艺水平。

3.3木材及成型技术

木材是人类使用较为古老的天然材料,给人以生态自然的感觉。利用木材独有的肌理、色彩等固有特性,可以创造出具有情怀与温度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时,机加工技术是木材的主要加工方法,包含锯割、刨削、铣削、钻孔等加工方式,具有工艺简单、加工效率高的特点。例如,原木音箱以天然木材为主体,结合切割、打磨工艺进行处理保留木材原有的质地、纹理和色彩,营造出大自然发声的意境。苏州博物馆的“山水间”文具置物座通过切割、激光雕刻等工艺对白蜡木与黑胡桃木进行加工造型,以木代山抽象地还原了苏州博物馆内的山水形态,赋予了文化创意产品自然的温度感,以此来向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致敬。与此同时,红木在历史文化演变中派生出我国独有的红木家具文化特性,由于其生长周期长、出材率低,导致我国红木资源稀缺。因此,生产红木家具所剩余料仍具备品质优良、收藏价值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轩颖等人提出了将红木余料与陶瓷、贵金属等材料相结合的设计方法,通过不同材质的搭配来提高产品丰富性,进而拓宽了红木的应用范围。

3.4陶瓷及成型技术

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非天然材料,因其派生出具有我国独特文化背景的情感特性,被广泛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灌浆技术是陶瓷基本成型工艺,其加工过程简单,可满足形态复杂、不规则等多种造型需求。目前,我国陶瓷种类众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如德化白瓷有“中国白”之称,其洁白无瑕的特质在“我佛慈悲”马克杯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此杯以德化白瓷为原料,经过灌浆、打磨等工艺,制作成杯身呈现石窟佛像合掌祈福之态,经过800℃与1300℃高温烧制形成乳白色,整体给人以心智圣洁、超凡脱俗的感觉。而景德镇玲珑瓷因明彻、通透的特点,被称为“卡玻璃的瓷器”。“流萤集”系列茶具便是在灌浆成型工艺基础上结合镂雕工艺,将铜器纹样附于杯身,高温烧制后茶杯充分展现出玲珑瓷通透的特点,赋予了产品较强的地域文化属性。随着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其市场出现了文化内容创新性转化不足、模仿抄袭严重等问题。岳岩等人分析了CMF理念与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在关系,从色彩、材质、表面工艺等方面探讨了CMF理念在陶瓷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与方法,以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3.5竹材及成型技术

竹子具有生长周期短、韧性好、环保等特点,其成型技术主要包含编织、竹制刨切片、弯曲等工艺。其中,编织工艺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最常用且具有文化属性特征的成型工艺。将竹编工艺中含有的合理利用材料的科学意识,材美工巧、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整体和谐的审美观念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中是当下竹材类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主要策略。如“品夏”休闲包将竹编工艺编织的背包与经过吊染工艺处理后的夏布进行结合,通过多种传统工艺的搭配呈现出简约的田园风格。李芳玲等人运用四角孔编织与螺旋纹编织工艺制作出土特产包装,结合染色工艺染成红、黄、蓝三色与山峦、太阳等花瑶文化元素相呼应,充分唤起人们的记忆共鸣,使用户与产品产生情感关联。目前,以竹编工艺保护与传承为目的竹编文化创意产品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问题。王亚明等人认为需要对竹材的材料特性,及其内在文化特性进行挖掘,通过使用方式与功能两种途径展现文化感,进而打破当下竹材类文化创意产品缺乏创新性的现象。

综上,产品造型材料及加工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创造出以形态表达与传播文化的方式。该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印刷技术以日常用品为载体的造型约束,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的样式。但设计过程中产品形态与文化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往往需要依靠设计师丰富的经验与灵感,导致该类文化创意产品品质两极化、方案抄袭现象严重。在这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的设计研究提出新的技術应用方式。同时,部分材料及加工技术在历史演变中派生出具有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与风俗人情的独特人文特性。将该部分材料及加工技术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创造出在形态基础上以材料及工艺表达与传播文化。目前,我国该类技术种类众多,为以地域、历史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一味滥用传统材料及加工技术将会造成该类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与样式同质化、缺乏新意等问题。因此,应对具有人文情感特性的材料及加工技术进行创新性使用与发展、对使用途径与应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类,进而更好地传播材料及工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4产品功能实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功能实现技术是在科学原理指导下,从功能角度把握过程和关系进行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服务,是文化创意产品创造新功能与使用方式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市场上应用的功能实现技术主要有机械技术与数字技术两大类。

4.1机械技术

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统称,由原动、传动和执行三部分组成。其中,机构是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构件系统,决定着机械整体运动形式。常见的有连杆、凸轮、可展等机构。将机构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创造出具有运动变化属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如Kamibox设计的“骑马舞”文化创意产品,将连杆机构通过手工折纸的方式运用到潮流文化中,还原了国际著名歌手的舞蹈动作,让用户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机械结构与潮流文化交织的乐趣。加加林设计了以凸轮机构为动力形式的文化创意产品,还原了龙飞舞时的动作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飞龙戏珠”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将机械技术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具有较高的可操作与趣味性,建立机械结构动作与文化的关系,创造出具有运动变化属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增加文化传播多样性的途径之一。

4.2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能,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型技术手段的逐步成熟和应用,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发挥数字技术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连接、多元互动等功能是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途径之一。目前,数字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以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3D打印等技术进行应用性探索。

4.2.1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复杂信息的图像处理和现实系统的集成技术,可以实现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具有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的特点。王涌天等人提出基于户外增强现实系统的圆明园数字重建解决方案,使游客能够以多种形式感受数字圆明园的魅力。邵阳学院发明了一款博物馆增强现实文化创意装置,通过设置不同半透明面板将两束平行光反射到人眼所在位置,从而达到增强现实的效果,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更真实的交互方式。

4.2.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视景仿真技术,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感官模拟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多感知性、交互性等特点。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开发了一套“皮影VR”沉浸式互动娱乐游戏体验软件,以“田忌赛马”为叙事背景、传统非物质文化元素“皮影”为展示载体,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皮影文化。赵瑞等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提出文化创意产品三维动画展示系统设计方法,对在虚拟环境中文化创意产品三维动画展示的仿真能力有显著地增强效果。

4.2.3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是基于离散、堆积原理,通过材料的逐渐积累实现制造的技术,具有流程短、易于加工复杂形态、个性化定制等特点。张浩强调3D打印的个性化定制属性,面向文化创意产品领域提出了3D打印个性化定制设计服务系统,实现了线上发布到开发与销售等全流程内容。故宫博物院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口红的外壳设计中,高度还原了后妃服饰刺绣的复杂凹凸肌理效果,使故宫口红的金属外壳拥有明显的立体触感,图案细膩鲜活、栩栩如生。

总之,产品功能实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将会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技术含量,创造新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为文化表达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形式。由于功能实现技术应用难度较大,目前市场上基于该类技术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类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将各个领域研究出来的新原理与技术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中,创造文化表达与传播的新形式,是该类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5结语

通过技术视角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以基本要素为出发点结合相关技术实现文化的表达与传播。以产品表面装饰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多以视觉图案的形式表达与传播文化;以产品造型材料及加工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多以形态的形式表达与传播文化;以材料及加工技术派生出的人文情感为主要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多在形态基础上以材料及工艺表达与传播文化;以产品功能实现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多以创造新功能属性与使用方式的形式表达与传播文化。但目前文化创意产品的技术含量还很低,从技术应用视角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的研究也很薄弱。探索产品表面装饰技术和产品造型材料及加工技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新的文化表达与传播形式,研究具有人文情感特性的材料及加工技术的新应用场景,创造基于产品功能实现技术的文创产品新功能和品类,将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

上一篇:地勘单位会计核算论文范文下一篇: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