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2023-09-18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道路工程”课程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编制了“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任务及指导书,从3年的使用情况看,效果良好。

关键词: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任务及指导书

一、“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意义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道路工程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通过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道路工程课程的核心知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受力情况、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有更深的认识。

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要求学生每天到设计教室,一天点名2次。具体要求如下:

1)安排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过程中,老师会时刻在教师里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根据设计指导书及老师的现场答疑指导进行各部分的设计计算。

2)根据设计题目,学生可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专业资料,如设计规范、手册和教材等;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合理拟定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路面结构厚度的计算和验算。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绘制相关图纸。

3)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内容上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尽量采用简图和表格形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符合我国现阶段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观上要求字体工整,纸张和封面统一。

二、“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能单独完成设计

在道路工程的课堂教学上,作为代课教师,我发现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知识掌握的肤浅,在课程设计中,若每个人的设计题目相同,自然会出现这些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习风气,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计中的抄袭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计选题存在局限性

在内容上面,由于教师参与的实际工程较少,理论性较强,因此工程资料有限,所以在给学生选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题目的相似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理想的课程设计效果。

因此,从教师角度出发,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多方向的设计选题,尤其是选题要结合工程实际。

(三)学生设计思路不清

我們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尤其是对于“道路工程”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性较强。但是我们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并没有真正的去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对于实际工程了解不到位,而且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且课程时限等因素,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也未能很好的消化,最终致使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清晰。

(四)成绩评定不科学

在成绩评定方面,我们虽说是要根据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分数等综合情况进行打分,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存在的通病就是通过设计图纸质量、计算及说明书等书面材料来进行判断。往往忽略了平时的表现。这样会出现最终成绩不公平或不合理现象,所以应该考虑由提交的成果情况和平时表现共同构成最终的成绩。

三、“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的编制与应用

(一)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目的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让学生迅速进入设计状态,完成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路面设计两部分内容,熟悉路面设计流程,掌握路面设计方法,较准确地、完整地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及相关图纸的绘制。

(二)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内容

本任务及指导书分三章,第一章是课程设计任务,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第三章为课程设计实例。

1)在课程设计任务中,给出设计题目,每人要求完成两个设计题目,即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为了避免抄袭现象发生,尽量做到每人一题,在设计资料中将道路交通量数据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不允许雷同。如表1所示。

2)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本章将沥青路面设计中轴载换算方法、沥青路面结构及厚度组合、各层材料的相关参数,体系换算图及所用到的换算公式等均进行了总结归纳,目的是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和麻烦,提高设计的效率。

3)课程设计实例一章中,列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工程资料、不同路面结构初拟、各层材料参数拟定、验算弯沉和各结构层底拉应力等详细过程,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两种路面设计的步骤。

(三)任务书及指导书的应用情况

目前为止,此任务及指导书已使用3年,从这3年来学生的使用过程看,效果理想。在这几年中,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以前,在没有课程设计指导书时,学生在给出课程设计任务后,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两天进入不了设计状态,大大的浪费时间,导致进度缓慢,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了指导书之后,学生免去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时间,很快了解设计过程和方法。

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提交的路面设计说明书和路面结构图纸,以参考这一周的课程设计中表现情况给出最终成绩。评定标准也比较明确,我们一般会在任务书中清楚的列出来,同时,带课程设计的老师也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疑难解答。

参考文献:

[1] 徐文娟.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59.

[2] 潘美萍.道路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117-118.

作者简介:赵桂娟(1980-),女,吉林,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路桥一班

刘堂萍

学号:1002010419

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一个星期的奋斗,终于算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紧张而又快乐的完成了任务,其中的酸甜苦辣,想必只有我一个人可以体会,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学会了许多课堂上所不能理解的知识,感受颇深。

这个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个半星期,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根据给定的主梁的恒载及可变荷载内力计算结果进行荷载组合计算;然后按承载能力要求和应力条件估算预应力钢束,确定其数量和布设方案;再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预应力损失计算、应力验算、主梁变形验算、锚固区局部承压计算等内容。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加上之前在布置课题的时候老师又在黑板上从总体上详细的把流程讲解了一次,我们本应该很简单的就能做出来,但是最初还是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当然这个除了可能是对于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很大部分却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运用上的恐惧。似乎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要不停的翻书,不停的观摩其他人,不停论证,最后才畏首畏尾的下手。不过这却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来大家对这次的重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设计时,书本上都是有例题的,依葫芦画瓢自然被用了上来,可一碰到有出入的地方却又是要研究一番的。因为我觉得所谓设计至少要能明白每一部都是什么意思才能进行。就比如主梁的作用效应组合值、截面的几何特性、各项预应力损失等。当然在设计时也会碰到各种问题,由于在配筋时出现了问题,导致我后面在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跨中截面不能满足要求,究其原因原来是非预应力钢筋配置偏少,导致受压区高度偏低。设计时应适当配置非预应力钢筋。在后来的演示实验中,我更是发现自己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端部的锚固区没有进行局部承压验算,设计时只是纯粹的设计,没有考虑施工的难度和可行性,没有考虑温度对构件的影响,而这些在实际施工运营期间对主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要多思考,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 “专业课程设计”设置是高等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一项重要改革,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学习新事物能力的学生。文章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结合作者的虚拟仪器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新工业形势下的需求,对该课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出学生要了解企业需求,多动手,多实践,努力成为能适应 “新工业”形势下的人才。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研究; 新工业; 专业课程设计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urse

design under the new industrial situation

Jin Xuanhong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research; new industrial; specialty course design

0 引言

高校擴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工业时代的影响下,工科教育也在发生变化。经过近十年的教育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和学生规模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高校教育都遇到了同样的新问题:培养出来的本科人才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差较远,特别是实践能力方面。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这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需求。这体现了探索新工业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升级之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2]。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设置“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是基于“新工科”创新理念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主要从加强专业基础课认识、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连接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尝试[3-5]。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体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展开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1 教学目的

社会对于信息专业人才需求的多面性及现阶段学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矛盾,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控制是信息技术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7]。虚拟仪器则是仪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层次结合的产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是在虚拟仪器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完成建立一个具有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数据采集回放发布系统,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和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能力。

2 教学内容

新工科教育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如语音、文字、图像、遥感信息等处理和交换,以及无线、电缆、光缆等传输[8-10]。作为大三、大四学生的综合实践性的课程,旨在结合专业基础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集成的基本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为设计一个双通道数据采集回放系统,内容如下。

⑴ 首先是实现基本波形模拟发生、数据采集记录、其次是对记录数据进行回放、分析处理。

以下就每一个部分进行原理介绍。一个虚拟的波形发生器,它能实现基本波形的发生,用循环来控制波形发生的频率。频谱分析是信號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一般的频谱分析都依靠传统频谱分析仪来完成,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虚拟频谱分析改变了原有频谱分析的整体设计思路,用软件代替了硬件。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用一部笔记本电脑到现场就可轻松完成信号的采集、处理及频谱分析。

⑵ 课程设计编程工具的掌握。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是美国NI公司研制的一个功能强大的仪器系统开发平台,用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达[11-12]。

LabVIEW是一种图形程序设计语言,它采用了工程人员所熟悉的术语、图标等图形化符号来代替常规基于文字的程序语言,把复杂繁琐、费时的语言编程简化成简单、直观、易学的图形编程,同传统的程序语言相比,可以节省约80%的程序开发时间。这一特点也为那些不熟悉C、C++等计算机语言的开发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3-14]。LabVIEW还提供了调用库函数及代码接口节点等功能,方便了用户直接调用由其他语言编制成的可执行程序,使得LabVIEW编程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快速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同时运用开发系统,不但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新的编程语言,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做个定位。

⑶ 虚拟仪器技术基本概念的掌握。虚拟仪器系统的概念是测控系统的抽象。不管是传统的还是虚拟的仪器,它们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灵活性方面。虚拟仪器的功能由用户自己定义,不强调每一个仪器功能模块就是一台仪器,而是强调选配一个或几个带共性的基本仪器硬件来组成一个通用硬件平台,通过调用不同的软件来扩展或组成各种功能的仪器或系统。

本课程需要学生设计一个双通道数据采集回放系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期知识,具有系统集成的概念,体验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方案确定、软硬件详细方案、硬件搭建、软件编程、调试等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过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

3 教学方法

首先,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化的授课方式。跟传统的编程语言教学方式不同,直接在教学中用软件界面作为教学的主界面,课件PPT只是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一个个实际的软件程序,来讲解编程语言中特色点和重点。比如在讲解LabVIEW语言的基本结构语句综合运用过程中,引用软件本身所带的例子库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全面分析图如图1及图2所示。

从人性化的交互软件界面、严密的逻辑结构、软件语句的正确选择及程序防错机制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详细的讲解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这个例子,不但掌握最基本的编程语言,而且了解系统整体架构的概念。

其次,运用网络时代事物,建立专业课程设计群。课程群的建立,不但使得教师有一个资料存放的平台,把课堂上所讲的案例资料及课件及时的上传至群,上传相关资料对课堂讲解做一定补充,同时更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一个课程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提出问题,教师判断学生的问题,如果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及时在平台上解答,同时上传相关资料供学生查阅。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学习氛围变得浓厚,课程学习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第三,本课程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开设为32学时(或在两周的短学期内完成)。每部分的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编程语言授课的三天里,对传统理论教授方法做了一定改革:一个理论点,一个实践环节,即对每个理论点都开设一个相关的上机实践,让学生随时学习,及时通过实践环节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上理论课,在课堂上自主的抓住老师上课的知识重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编程语言的学习的效率。

第四,除由任课老师讲解课程内容和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程序设计外,为了增加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了小组讨论演示环节,具体形式为每 3-4 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系统设计中的某个程序算法方案进行讨论、资料和文献的查找、程序设计中的分工合作,同时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对他们的工作向所有同学进行公开演示讲解,这种分组合作的方式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考核方式

具体的考核方式由三个方面来综合确定:①课堂表现;②系统程序及设计报告;③一对一验收答辩。这三个方面占最终考核成绩的比重分别为:30%、30%、40%。具体而言,课堂表现主要由出勤率和课堂及上机实践的表现。其中出勤率是学习时间的保证,因此是考核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作为实践类课程,课堂及上机实践中互动的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最终成果中的实际参与度。

本专业课程设计最终需要学生提交系统的软件及设计报告的内容包括:设计目的和意义、设计任务分析、设计思路和程序结构分析(说明文字和程序设计报告的情况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专业写作和总结能力的体现)。

最后要进行师生一对一验收答辩,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演示及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提问,教师能直观的看到学生的作品,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设计思路,也能相对清楚学生完成设计的程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以往设计类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相对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这个过程虽然耗时比较多,教师花费的精力和投入也很大,却能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判,还能让教师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及时获知教学的薄弱点,为以后教学积累参考数据,从而进一步改革课程教授,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评估、打分、统计并加权,可得到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传统仅以卷面成绩来评价的弊端,也避免了仅提交程序可能存在拷贝复制的问题,可较好地提高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5 结束语

与传统工科相比,本课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新工科”典型特征。本文对“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能够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检测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

今后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该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改进的方面,例如在该课程的学习和设计的内容中引入最新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将实际案例引入专业课程设计中来。真正的在专业课程设计这门课程上做到校企合作,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工业形势下的新兴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玲玲,富立.基于CDIO的自动化及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8.3.

[2] 黄世钊,谈玲珑.新工科视角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15.

[3] 秦川.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6.

[4] 周栋,曹睿卓,刘建勋.基于研讨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改革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

[5] 刘路,孙燕,廖娟等.基于开放式课题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7.

[6] 朱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2.

[7] 郁志珍.教师设计团队的经验:基于协作课程设计的专业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4.

[8] 郭莉莉,陈永红,张士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18.4.

[9] 林蓬荣,许哲毓,翁景德等.创新性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

[10] 何波,罗颂,贺筠等.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福建电脑,2018.2.

[11] 彭森,许建明,林铁军.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8.2.

[12] 黎利辉.以课程设计为中心的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8.2:71-73

[13] 杜文军,赵庆展,宋朝晖.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5:44-46

[14] 滕升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教學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1):82-84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课程小结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 课程负责人:王鹏程 实施班级:210940、210950 实施时间:2009—2010学第2学期

实施情况:根据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反馈结果:如考核成绩、听课评价、学生/教师座谈会意见(如教学内容、条件、方法、手段、考试考核等)。

1、成效

成效显著,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大增,平时上课认真,出勤率高,作业完成质量较好,期末考试及格率较高。

2、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欠缺。

2)学生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薄弱,不善于思考,学习不能持之以恒,普遍感到工程力学难学。

3)习题课时较少,学生难以在课堂里对知识进行消化。

3、改进建议

1)精心设计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力学实验室与数字化资源教学素材库,加强直观教学,弥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欠缺。

2)《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同时注重讲练结合,师生互动,适当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通过习题及作业讲评等环节加深理解知识,突破难点,提高应用知识能力。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工程力学”课程是西南交通大学众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針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目标,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强化改革举措,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特点开发了一系列教学资源,包括视频教程、电子教案、数字课程、在线课程和数字化教材等。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联动,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关联式教学法和课程思政,扎实推进了“工程力学”的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 一流课程;工程力学;慕课;数字化;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中国高校“金课”建设推进平台计划课题“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群的基础力学金课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JKJH201902);2020年度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E-GCJY20200814)

[作者简介] 沈火明(1968—),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力学研究。

“工程力学”课程是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安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如何进行物体受力分析和求解物体的平衡问题,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超静定力学问题,完成低碳钢、铸铁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实验和纯弯曲实验,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等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等传导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

经过团队二十多年的努力,“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课程教学团队被评审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相关教学成果于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工程力学”课程被评审为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年被评审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我校自1980年起开始在部分工科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为48~64学时,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以及材料的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压杆稳定等,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专业、运输工程专业等。1987年,课程组教师编写出版了《工程力学》一书(奚绍中、邱秉权主编),并为许多学校所选用。期间,学校一批知名教授执教“工程力学”课程,如知名工程专家奚绍中教授。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学校也创办了不少新专业,如环境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载运工具、安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这些专业都开设了“工程力学”课程。同时,根据本课程建设的特点和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教学学时的实际情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本课程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进行了全面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果。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物数据中心联合出版了《工程力学(1)(2)(3)》视频教程,该教程于2006年获四川省第十一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工程力学》教材的基础上,于2004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工程力学教程》,2006年《工程力学教程》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工程力学电子教案》,2011年《工程力学教程》被评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6年修订出版了第3版,2019年修订并增加数字化资源后出版了数字化教材(第4版)[1]。期间,建设了“工程力学”慕课,慕课于2013年在EWANT平台上线,2014年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2018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工程力学”数字课程。十多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扩大,不少教师来自海外名校,师资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得到了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为课程建设的持续创新和一流课程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实践

针对课程建设目标,“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团队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强化教学改革举措,扎实推进“课程革命”和“金课”建设[2,3]。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实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能力。工程力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按“双带头”要求配置,也是“万人计划”的国家教学名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带领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创新,12名主要教学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83%,学缘结构占比75%,三分之一来自海外名校;团队核心成员全部承担了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师在实战和教学试点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沙龙,了解课程建设前沿,推进课程建设创新。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建设目标。课程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讲授“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步养成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等传导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

3.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际,紧跟学科前沿,创新教学内容,拓展课程深度。课程模块由必学模块和选学模块组成,针对不同学时的课程进行组合,明确学习要求。对接工程实际,开发“力学与工程”系列PPT,供教师选讲,供学生选学,如“力学与桥梁工程”“力学与高速铁路”“力学与水利工程”等。紧跟学科前沿和最新建造技术,拓展课程深度。补充数值计算和仿真分析的内容,与传统理论分析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科学计算的认识。增加应用性例题和习题,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特点,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视频教程、电子教案、数字课程、数字化教材和数字化指导书(均已出版)。同时,教学团队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上述工作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持续创新,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也已成为“工程力学”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接下来的课程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加强实验与实践性环节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突出了课程的“高阶性”。在材料拉压力学性能、纯弯曲两个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和研制了一系列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如钢结构网架模型、桁架桥模型等),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部分创新型、综合型实验作为实验室开放项目,列入学校重点实验室开放指南,供学生用于科创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根据知识的掌握情况、体会和实际应用,撰写小论文;在课程期末考试时,设置与实际工程结构相结合的应用型考题。通过推动上述工作突出课程的“高阶性”。

6.加强教材建设,不断完善体系、更新内容。自《工程力学教程》2004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结合教学科研成果及教学资源,不断缩短教材的修订周期,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编入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同时,通过建设丰富的课程数字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打造数字化教材《工程力学教程》第4版。数字化教材既链接了数字课程网站,推动了课程线上线下的融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又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了数值计算、仿真分析内容,加强了学生对科学计算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教材建设的持续创新,使教材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目前已被近200所高校所选用,发行23万册,教材示范辐射作用好。

在教材、慕课建设的基础上,出版了数字课程。数字课程资源丰富,包括教学课件、重点难点讲解视频、应用案例、重点例题或习题讲解视频、试题库、拓展阅读材料、课程思政素材、工程力学虚拟实验等。数字课程平台具有公告、答疑、讨论、成绩评定和教学档案管理等功能。教师通过数字课程系统平台、电子课本、优质资源等功能应用,轻松高效地打造了完美课件,而学生则通过寓教于乐的交互式多媒体书,快乐预习所学内容。课中,师生通过数字课程实时互动,通过随堂测试和实时统计,教师准确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在第一时间找到了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课后,通过数字课程系统中的作业布置与练习,教师轻松地进行教学管理,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7.探索多元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模式。鼓励线下教学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等教学理念,推进小班化改革,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而在线上,综合运用课件、视频、应用案例、重点例题或习题讲解视频、拓展阅读材料、教学动画、虚拟实验演示等,为学生在网上学习打造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答题、作业批改、评讲、错误跟踪、网上讨论和作业管理等环节已全程实现了网络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了课程的“创新性”。

对于48学时的“工程力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时设计为线下36学时、线上12学时。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期末考试试卷实施委托出题,出题高校为“985”“211”高校,并在考试试题中设置非标准答案试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8.重塑课程评價新机制。以探究式、启发式、关联式的教授为主,充分考虑开发学生的潜能,以线上开放课程或数字课程为载体,聚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找准课程质量保证的着力点,实现了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转变。过程评价的占比从原先的30%调整为40%,其中线上学习10%、作业10%、中期考试10%、实验10%。过程评价占比的提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挑战度”。

9.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职责。2018年起,“工程力学”课程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继续一体化设计,包括课程大纲、教材建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环境建设等,不断去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使学生从课程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人格,掌握科学观和方法论[4]。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工程力学”的课堂育人功效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1)课间播放力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纪录片或动画片,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2)结合课程知识点,讲述科学家的贡献,如讲授胡克定律时,不光介绍胡克在力学方面的成就,还介绍他在机械制造、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面的重要贡献,同时向学生强调,不仅要学好课程和专业知识,而且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3)结合课程知识点,讲述学科前沿,如在讲授摩擦时,拓展到摩擦学学科,介绍摩擦学研究前沿及我校的摩擦学研究团队和学科研究水平,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学好专业本领和技能,志存高远,将来为本学科建设贡献力量。(4)讲授课程时,不仅注重知识点的讲授,而且通过力学知识点间的思维导图,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5)加强课堂提问、讨论等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讨论平面静定桁架内力计算时,讲到桁架应用时列举钱塘江大桥,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同时,通过强化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加细致地考虑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三、課程建设思考

1.将“工程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课程资源面向高校和社会开放,在线开放课程每学年开课一期,每四年更新课程重点教学视频资源和其他配套教学资源,每次课程资源更新及完善量超过四分之一,且逐步做到网络资源与现行课程教学同步,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的变化进行完善,确保内容充实,让学生想用,且易用、好用。

2.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补充、完善、整合各种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库,保持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支持教学过程的跟踪统计,体现师生的互动功能,拓宽课程教学空间,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智能+教育”,不断完善数字课程和数字教材的建设,更好地发挥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3.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力学”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线上、线下教学的不同课程思政方式,形成“工程力学”一流课程建设中思政教育的体系与方法,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工程力学”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奚绍中,邱秉权.工程力学教程[M].4版.邱秉权,沈火明,修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余文森,宋源,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

[4]沈火明.西部工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

437.html.

Innovation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Construction

SHEN Huo-ming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China)

Key words: first-class course; engineering mechanics; MOOC; digitaliz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摘 要:该文根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国家标准,阐述了土木工程类专业《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教改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论述了教改情况和教改效果,特别是结合其他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并指出了不足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资料整理 存在问题 项目教学法 教改效果

现代职业教学的理念强调了对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其指导思想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建筑工程专业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改革后的教学,能够更加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该文分析了教改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论述了教改情况和教改效果,特别是结合其他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并指出了不足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与现行的建筑规范、规程、标准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文件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的相关要求和基本方法。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知道工程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熟悉竣工图、竣工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3]

(3)掌握施工资料、建设监理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2 能力目标

通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各个建设阶段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训练、案例学习、综合实训,掌握编制整理土木工程管理资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到岗后能很快熟悉工作内容和要求,并迅速成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施工质量管理人才。[4]

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去伪存真、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及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5]

3 以往教学情况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是:(1)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员的工作责任要求,结合教材和资料软件,采用讲练结合,即一次课一个内容,学生按照范例,机上练习填写一个或几个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学生虽然在其他的课程里学习了建设程序等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相关的内容,如果老师们认为讲过的东西到该课程就不提了,如:施工过程等,学生们一是忘记了;二是不会横向联系,因此资料综合实训往往混淆施工程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理顺关系,才能顺利完成实训要求。(3)由于该课程的工程特点和资料员的工作特点,该课程成绩考核确定为过程性评定考核,没有有效杜绝学生作业的复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高。

4 存在问题及原因

(1)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大学扩招,我们学院学生的生源差异性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其他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表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到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实习时,一是独立填写资料较困难;二是遇到一些与工程测量有关的技术资料整理困难。分析原因认为:一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开设较早(与施工课同时开),学生还没有基本的工程施工素养,对施工工序了解的还没到位,到了工程施工现场不知道资料员该从什么地方干起;二是学生只是在施工课上机械的了解了施工工序和施工质量要求,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尚不明确,对建筑规范了解较少,填写资料时和工序不一致,感觉混乱;三是由于授课过程中由于学时的关系,所有专业课老师没有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应用告诉学生,同学们不会学以致用。如前导课《工程测量》和《工程CAD》在一些技术资料里应用较多,遇到利用线路测量原始数据绘制和导入图形时,不能顺利完成。而目前地区性的土木工程较多,对技术资料的需求也较多,我们以前没做过施工和线路测量整合资料实训,这方面是弱项,需加大实训力度。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实践性训练,教师只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来帮助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木理论与技能加深理解与掌握。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缺少感性认识,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木文的课改的初步设想和计划,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下,强调了实践和职业属性的教学思想;认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建筑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的职业人才。

5 教改情况

(1)基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原则,应首先确保课程对学生主体的“受用性”,应以工作(情景教学)导向为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思路,为此,可以联络当地城建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并组织学生深入到一线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进行授课,因为一个项目或者建筑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现场观察对各项施工措施和实施情况的了解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实践经验和积累有着现实意义;对于施工验收的过程中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的每一项工程的检查、维护、改造、扩建进行充分了解:在实施施工过程中到哪道工序该做什么资料、)只有通过“现场学习”进行这门课程的改革,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和熟悉了解工程施工从项目立项到工程竣工过程的每个步骤和细节,对工程的施工进程能有具体到位的认识,并且建议让学生步步跟进,紧跟工程进度确保更加全面的学习效果。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鼓励学生并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学院的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地领会各种专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同时开课,在授课时尽量使施工资料的内容与施工课相联系,实时的给同学们讲明土木工程各个分部的施工工序和验评规范,并多次提醒强调,使同学们尽量做到耳熟能详。

(2)布置课程平时作业时计算机填写和手填相结合,分层次教学,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避免了抄袭和不思考乱填资料的不良毛病,特别强调资料造假也属于职务犯罪。

(3)尝试问题导入式教学。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且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走神,问题导入式教学是解决该问题有效手段之一。对部分教学内容从新的角度局部系统化,使教学目标在局部内容中更加明确,学生对明晰系统的理解和长期记忆会加深。通过先导入问题,再讲解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针对性更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氖“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色,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意见,可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够,因此课程调整和更新往往不够及时。该课程引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以后,能够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要求及时调整、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求的能力、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相关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训,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培训和产品的开发,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6)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育市场运行机制。引进社会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牵头与相关企业制定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引入生产企业合作经营,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市场化。

(7)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土木工程中技术资料的要求把《土木工程测量》和《土木工程CAD》结合起来。如给出一组线路中线测量的数据和横断面测量数据,测量课老师耐心辅导学生完成地面高程的计算,手工绘制线路的纵、横断面图,《土木工程CAD》老师辅导绘制线路的CAD纵、横断面图,并导入相应的资料位置,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做一份较完整的技术实训资料,否则期末成绩不予通过。

(8)采取就业辅导法,对已经有实习地点的资料员,根据该生所从事的工程是房建类、水利类还是路桥类,辅导她们从资料员的职责出发,进场开始应该怎么做、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施工过程中一般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竣工验收时应该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施工现场还有哪些不归档的日常文件也属于我们资料员的职责。满足了同学们到任何土木工程单位都能胜任资料员工作的需求。

(9)期末课程总结时再次和同学们一起理顺土木工程建设程序,对分配在不同参建单位的资料员,帮助同学们分析资料员工作和其他工种的关系,使他们很顺利的融入工作环境。

6 教改效果

该课程通过上述教学探讨和改革与实践,尽可能的培养了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了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查阅规范、应用规范的能力和认真细致、虚心请教、尊重事实、诚信求实的工作作风。同学们对于工程资料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施工现场填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凡是认真完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任务的学生均能胜任土木工程参建单位资料员的工作任务。学生到施工现场实习不到一周便能独立完成资料的填写整理工作,学生们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不断进取的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7 不足与继续努力方向

(1)部分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适应较快,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较慢。表现为浮躁不安,手机不离手,耳机不下头,学习态度极端社会化,认为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手段摆平。漫不经心听讲,稀里糊涂作业,张口瞎说,随手乱填,随意性较多,客观意识较薄弱,对老师的要求情绪化,高兴就接受,不高兴全盘否定。这种普遍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学习任务很好的完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每个班级中,以前的学生是主动学习和配合老师一起学习的占多数,现在则是少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坐下来安静学习,优质的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和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们在学校的辛勤培育,实在难以抵御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想做管理者、指挥者,不想实实在在做事,说明大人们本身有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3)虽然老师们做了很丰富的教学准备,也有一些工作经验,但是还不能满足个别好学的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们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和不断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愿望。

8 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是相对比较专业和基础的一门课程之一。课程的扎实程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岗位。该文正是基于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改革和优化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该文简单的阐述和教学设计思想,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S].GB/T50328-2014.

[2]吕宗斌.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兴国.建筑施工验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张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谢咸颂,陈锦平.建筑工程资料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上一篇:资产负债理论范文下一篇: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