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范文

2023-09-19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阵地、实践活动、多方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思维,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经、新方法,开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一、创设浓厚的教育环境,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催人奋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我们可以对教室、教学楼走廊、校园等学设施进行统一布置,注意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宣传,赋予环境不息的教育生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与熏陶。

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发挥阵地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 另外我校还开设了爱国主义展览室,把国旗、国徽、国歌、祖国地图、伟大成就、古今名人等制成版图,选派学生做讲解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要让这些基地真正能发挥作用,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就要在内容的充实上,特别是形式的新颖上动脑筋。在平时的参观活动中可以对学生实行听、读、写的方式。听,就是到教育基地可以听听讲解员的讲解;读,就是教育基地可以免费提供给学生阅读有关的资料;写,就是学生在参观完后,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让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正成为青少年心中一块有吸引力的地方。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爱家乡进一步发展到爱人民、爱祖国,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一步步深入学生 心中。

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真正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就必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植树护绿活动”、“节约用水、用电活动”、“为家乡添光彩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等等学生知道爱国常常在一个个微小的地方。只要一个人心系祖国,哪怕在一件平常的小事上也现出爱国之情。主动承担责任、爱校爱家是爱国,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是爱国,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爱国,尽量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是爱国„„当你

离开教室时,看见电灯没关时,你将它关好就是爱国;当你在公共场合,自觉捡起脚下的屑就是爱国;当你遵守秩序,自觉排队买票是爱国;当你克服缺点,努力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也是爱国„„每一个生活中的点滴都是爱国的折射。我们要培养学生从最普通、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爱国无小事,事事皆能爱国。一个人如果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去做“大事”许多活动带有劳动的性质,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感悟爱国真谛,体会成功喜悦,增长才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我们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是:在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时,要设立岗位,人人参加,并加强考核,使活动更加扎实有效。

四、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少先队这一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人人争当升旗手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国史、知国情、做爱国好少年”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举办爱国主义图片展、板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等多种途径搜集历史图片或照片,举办班级爱国主义图片展,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受家乡、祖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感悟“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进而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五、多方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有意义地开展。(1)爱国主义教育与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相结合。 重大节假日能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氛围。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先烈的日子,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在清明时节,学校可组织孩子参加清明节扫墓活动,让他们自己制作小白花,向先烈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安心的学习。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光辉节日,是祖国的生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为孩子营造喜庆的祖国生日的氛围,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鞭策学生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规范言行举止,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立下“弃燕雀小志,慕鸿鹄而高翔”的志向,做新世纪的小主人。端午节、建党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等很多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在不同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孩子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在活动中共同享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国热情。(2)与课堂教学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和时机可

以说是无处不在,就看你怎样去挖掘它。有些老师总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品课的任务,因此忽视了数学、美术、常识等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端正了思想认识,就能在各科教材中发现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和时机。数学课上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进行历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美术课上画高楼大厦,可以进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教 育。常识课上讲地理、历史内容,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只要各科老师都能善于捕捉爱国主义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就会在浓浓的爱国主义氛围下,受到良好的影响与教育。(3)与落实规范、礼仪常规相结合。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规范。要使学生的爱国之情转化为效国之行,必须抓好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贯彻落实。在明理、知事、动情、养成四个环节上狠下功夫。要重视学生的品质、人格教育,重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德、智、体、美、劳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4)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必须实现由封闭、单一的线型放多项的网状型转变。学校要主动采娶利用学校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践等形成与家庭“关协”社区教育及其它相关单位、部门加强联系,互相沟通,使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校外大课堂,并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5)与树立学习榜样、典型相结合。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范文第2篇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贺美英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狠抓实干,还需要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一起努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笔者看来,首先,高校自身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例如,建设好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加强全员德育意识。

目前,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他们不仅学术精湛,而且师德高尚,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仍有一些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存在差距,还需加强引导。另外,思想道德的建设,优良品质的培养,不是光靠听课、听报告就可以的,需要在实践中、生活中锻炼。例如,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就要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品质就要在实际劳动中养成;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热爱要在社会实践中,在深入工厂、农村中培养。有的学校为此建了一些校内外的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但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受到这方面的锻炼,还很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需要增加投入的,加强社会实践,要组织活动,要加强心理咨询,要请好的演出、报告,这些都要有经费。但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另外,一些马列课程、德育课程等要建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需要经费的投入。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普教的德育工作,真正抓好素质教育。目前,一些学校和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例如,仍然有很多学校认为让学生学习声乐、美术等就是素质教育,而家长们考虑更多的也是孩子们拥有特长可以在中考、高考时加分,这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主旨。

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合理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相当多的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而不注重人格教育,导致大学生们的自立能力和选择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再加上一些社会舆论包括媒体的炒作,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浮燥心理。例如,媒体经常炒作的就业难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心理恐慌。反过来,却很少见媒体报道引导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文章,所以还应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范文第3篇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生命观, 主指人们对生命的根本认识和看法。教育应使学生认识生命, 感悟生命,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主要应引导学生。

1.1 认识生命的特性

(1) 不可再生性。生命是有限的、惟一的、短暂的, 人获得生命纯属偶然, 一旦失去, 不可再生。因此, 有幸获得生命, 是造物主的恩赐, 任何对生命的不敬、不爱、不畏都是可耻的。

(2) 不可剥夺性。生命极其宝贵, 生命权是天赋人权, 任何人无权剥夺 (包括自己与他人) , 除非是依法剥夺。因此, 保护生命, 不随意、轻易伤害生命, 是做人的良知与天职。

(3) 至高无上性。生命给人只有一次, 没有生命, 便没有一切。较之其他事物, 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 保持生命至高无上的神圣与尊严, 及不可侵犯性, 是做人必备的人生守则。

(4) 风险性。生命不仅有限, 而且极其脆弱, 疾病、意外、灾害、犯罪、心理危机等, 都会使生命划上句号, 生命与风险共存。因此, 及时和善于化解风险, 确保生命平安, 是做人应有的人生智慧。

(5) 可塑性。生命不可再生, 但可再塑, 亦即通过改变和提高生命活动的质量, 而重塑生命的品质, 增强生命的力量, 使生命无比坚强。因此, 在自然生命之上重塑生命, 使生命放射出华光异彩, 是做人应有的积极态度。

1.2 认识生命的价值

(1) 生命是无价之宝。生命受之精卵, 承之父母, 采天地之灵气, 集日月之精华, 是无价之宝。金钱、地位、名利、美色, 较之生命均算不了什么。因此, 这一切都可以失去, 但不要失去无价之宝——生命。

(2) 生命是立世之基。人之于世, 赖之生命, 生命不存, 一切皆空。人生要有所作为, 基础是要有健康鲜活的生命, 珍惜生命的存在, 是个人生存发展之首要。因此, 善待生命, 才会有精彩的人生。

(3) 生命是价值之本。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生命是价值之本。生命健康, 才会有事业兴旺。没有这个“本”, 一切价值无从谈起。因此, 固本、养本、强本, 才会一本万利。

(4) 生命是至圣之物。如果人世间有至圣之物, 那必定是生命。生命的圣洁无暇, 光彩耀人, 生命对于人的至高无上, 世间任何事物都难比其项。因此, 对生命就应有一份感恩、神圣、至尊、厚爱。

1.3 认识生命的意义

(1) 生命的意义是创造人生。没有生命, 就没有人生。人生与生命是相连的、互酬的, 有健康的生命才可创造精彩的人生, 创造了精彩的人生才体现出有意义的生命。人生的一切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活动, 人生有多大价值, 生命也就有多大价值。要放大生命的价值, 使人生更有意义,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 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语) 没有创造, 生命就毫无意义。

(2) 生命的意义是创造生活。没有生命, 便没有生活。热爱生活就是热爱生命, 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生命。同样, 热爱生命就当热爱生活, 超越生命就当创造生活。没有创造, 生命将暗淡无光。

(3) 生命的意义是创造财富。生命是人生一笔宝贵财富, 也是惟一的财富。拥有生命, 可以拥有人生的一切;但生命的意义不完全在拥有财富, 而在创造财富, 使生命财富增值, 这才是真正的“富人”。

(4) 生命的意义是珍惜时间。生命的长短是以时间度量的,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因而“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 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库尔茨语) 。生命的意义就寓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之中。

(5) 生命的意义是奉献社会。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 在于给予, 而不在于接受, 也不在于索取。”爱因斯坦也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 才能找出那短暂而在风险的生命意义”“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 而不是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没有对社会的奉献, 生命的存在就没有多大意义。

2 指导学生增进生命健康是生命教育的关键

增进生命健康, 关键是增强生命素质, 提高生命质量, 能够抵御、抗击、战胜生命活动的风险与危机。教育主要应指导学生:

2.1 确立生命健康意识 (观念)

健康意识是生命健康的先导, 在一定意义上说, 有什么样的意识,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健康。这里的健康意识, 主指对生命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以及如何促进健康在意识上的坚信、确认, 并形成取向性的生命健康观。这种意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现代社会的趋向功利和普遍浮躁, 已经影响到学生的生命健康观大打折扣。

2.2 锤炼坚强健康体魄

健康的体魄是生命健康的可靠保证体魄是寓生命之舍, 载生命之车, 承生命之舟。体魄健而生命旺, 体质弱而生命衰, 健康的体魄不仅是无疾病, 少生病, 肌肉发达, 皮肤光润有弹性, 各种器官功能完好而且应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对疾病的抵杭和修复能力强, 抗心理压力和工作重力的能力强, 这对生命健康十分重要。

2.3 修炼稳定健康心态

健康的心态是生命健康的坚实基础没有健康的心态也不会有健康的生命, 甚至危及生命。心理危机的产生往往源自患者不健康的心态, 心态一变天地宽。健康的心态, 应是一种对人、对事、对物表现出来的平和、平静、平稳的心理状态或心境。有了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心态才会处变不惊, 临渊不乱, 得失坦然, 苦乐笑对, 不为名所惑, 不为利所累, 不为失所痛, 不为物所没, 不为欲所淹, 这样才会促进生命健康。

3 端正学生对生命的态度是生命教育的根本

对生命的态度, 根本上说是如何对待生命和如何珍惜、超越生命。教育主要应使学生做到。

3.1 善待生命

生命需要善待, 一切不经意、不在意的行为都可能伤害到生命, 更不用说恶意地对待生命。善待生命, 是指在生命活动中对人对己均以善良之心, 善意之举, 善待之行去对待生命, 视生命为圣物, 为不可侵害之瑰宝。

3.2 珍爱生命

生命需要珍爱, 不仅在于它无比宝贵, 也在于它经不起浪费。珍爱生命, 是指对生命的无比珍惜, 精心呵护, 尽心爱护, 推己及人, 绝不随意地消耗、浪费生命, 又不轻易、毫无价值地结束生命, 而是不断调整、消除对生命不利的消极因素, 不断增长对生命有利的积极因素, 充实地过好生命的每一天, 努力使生命之树常绿、常青。

3.3 磨砺生命

生命需要磨砺, 磨砺是生命成熟之必须, 未经磨砺的生命经不起摔打。磨砺是指对生命的洞悉, 把人生中的一切不如意都作为对生命的磨练, 用心待之, 泰然处之。岁月、艰难困苦、得失成败、福祸等都是生命的磨砺石。生命只有经过磨砺, 才能变得坚实、坚硬、坚强, 能经受住任何考验, 战胜任何困难。

3.4 超越生命

生命需要超越, 超越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超越生命, 主指使生命增能、增势、增值、增彩, 放大生命能量, 拓宽生命影响力, 提高生命的意义, 使个人之“命”成为众人之“命”、社会之“命”的生命活动过程。

4 帮助学生重视生命的安全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 生命的安全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 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

4.1 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生命安全观的核心, 是牢固的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 组织活动, 还是外出实习、旅行等, 都要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强化“生命安全是最大的安全”的观念。

4.2 积极有效化解心理危机

心理安全是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 心理危机就是心理安全遭到破坏, 因而常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要确保自身生命安全, 就要以积极的行为化解心理危机在“自救”难以化解时, 关键的是有勇气“求助”, 心魔不除, 就可能危及生命。

4.3 有效防范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

生命伤害事故常常意想不到, 最重要的是把防范的关口前移, 预防在事故发生之前。因此, 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行为十分重要, 要在生命活动的一切领域, 尽可能事先把生命事故的各种可能性都预料到, 并有相应的防范和对策, 这样就可降低生命风险, 减小或减少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 生命教育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教育, 是一种对学生的健康和生命负责的教育, 也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必须得到加强与完善。

摘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增进生命健康, 端正对生命的态度, 注重生命安全。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性思考。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范文第4篇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一支精神充实、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队伍, 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先决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价值体系之魂,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校园, 要用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去引导大学生塑造崇高灵魂[1]。因此,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更加强大功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引领大学生思想潮流, 使大学生思想进步, 精神充实, 健康向上, 这是高校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先决条件。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精神,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下了不少功夫, 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但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 近年来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 在当今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有关机构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调查, 总体来看是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 务实进取;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与此同时, 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 政治思想的功利倾向和模糊认识;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上的偏差;人生价值观念的实惠化、功利化和短期行为趋向, 说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然面临着难题[2], 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校最具现实意义的、最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其成效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促进和提高。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深层次内涵。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第一项职责,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 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使大学生始终把握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思想动力源泉,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牢固的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化为自觉的修身行为, 焕发出蓬勃的朝气。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第二项职责, 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大学生思想基础, 使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成为大学生发奋进取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奔放, 但由于阅历较浅, 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 在理想问题上有时候很迷茫, 有较为突出的实用性和功利化倾向。高校要创造理想信念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动力效应, 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 使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团结一致, 百折不挠, 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既志存高远, 又脚踏实地, 焕发良好的精神面貌。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第三项职责, 就是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大学生的力量, 拓展大学生的思维, 鞭策大学生的行为。让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激励大学生勇敢挑起历史重任, 前赴后继, 积极进取;让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追求, 不断创新, 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 健康充实。

(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第四项职责, 就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变为大学生定型的基本品行, 使大学生从青年时代起就牢固树立道德自律, 廉洁自律的意识, 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净化心灵, 塑造高尚灵魂[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能发挥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神奇功效, 构建健康向上, 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队伍, 这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经之路。

2 开展以廉洁、诚信、遵纪守法为主题的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活动,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全新时期的客观要求。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建一个民主法制,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4]。但是, 前一段时期, 大学校园受商品大潮和社会大环境中各种不良思潮、观念和错误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队伍中出现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贷款违约、喝酒夜归、打架斗殴、随意缺课等诚信缺失、纪律涣散的问题比较严重, 直接动摇了大学生成才的根基, 成了高等学校校园里最不和谐的音符。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的廉洁修身、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活动, 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修身为本、文明守纪的意识,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当前高校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当务之急。事实上, 不少高校在近年来认真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廉洁教育, 对和谐校园建设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概括其实践, 着力点可有以下两个方面。

(1)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以诚信、廉洁、守纪为主要学习教育内容, 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诚实守信、廉洁修身、遵纪守法是文明校园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理所当然具备的品质。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大学校园的细胞组成,每一个学生班集体,都是大学校园的最基本组织。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必然拥有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拥有许许多多团结向上、学风优良、纪律严明的班集体,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

有针对性地加大诚信、廉洁、守纪的教育力度, 一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造就宣传声势,弘扬主旋律,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以正确的校园舆论引导广大学生清楚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自觉地用大多数人公认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独特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强化诚实守信、廉洁修身、遵纪守法意识。三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班集体骨干力量的作用,树正气,压歪风,团结带动全体学生道德自律,共同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

青年大学生处于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活动具有浓厚兴趣,特别是那些既富思想性,又与自身专业学习相结合,且具备创新形式的主题活动,对他们极具吸引力。我们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紧紧抓住这一切入点,与学生互动,发挥教育活动的强大效力。例如以专业创作实践活动为龙头,以主题班会、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讴歌美德,针贬时弊的学习教育活动,既使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又促进了专业学习,且充满活力与创意,深受学生欢迎;利用网络、广播、多媒体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大学生真正理解诚信、守纪、廉洁的高贵品质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好处、价值和意义,使大学生感到非常受用。如果我们的思想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成为校园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捍卫者,建设和谐校园就为期不远了。

(2) 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学生成才的道德底线,柔刚结合, 稳固和谐校园的根基。科学的管理和制度的约束对促进大学生道德规范同样重要。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然而思想政治工作不等于单靠灌输宣传等柔性方式而没有制度的约束。重视制度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反之,鄙薄制度约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软弱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是说,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稳固和谐校园根基,要做到柔刚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明确道德底线。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近几年来, 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各种违法违纪的处理力度,又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中专门安排规章制度考试,使学生明确,如果践踏了道德底线,触犯了规章制度,不仅要受到周围人在道德层面上的谴责,而且还会受到制度的惩罚,假如受到处分,还会在自己的人生档案上留下污点,因此,每个大学生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学年,新生们都在参与入学教育活动后,自觉以契约形式与学校签订《安全文明承诺书》,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履约践行、文明上网等方面作出庄严承诺。几年来,学校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道德自律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青年时代起就养成习惯。

3 以深入细致的人文关怀,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

和谐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5]。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 高校以教职员工们在各个岗位上孜孜不倦的工作, 对学生深入细致的关心、关爱和关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既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因此,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增强服务观, 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 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千方百计创造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利情境和条件, 尽心尽力优化育人环境以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主要着力点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影响学生大学生涯的几个关键阶段和关键点, 以更加细微的关爱和引导,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首先是要把握新生入学教育阶段,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 来到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 他们一方面对大学生涯充满美好憧憬, 另一方面又感到十分陌生, 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适应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容易因人际不适应产生心理问题、因高中的紧张到大学的突然放松感到迷惘、因不适应高校的学习方式产生困惑、因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诱惑涌进校园而受骗上当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道关口, 主动服务于学生, 为他们在大学阶段的顺利成长创造良好开端。例如根据新生的特点和需要, 在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和学校管理、思想修养和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和安全防范、人际适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指引和帮助, 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笔者所在高校还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建立了导生制, 为每一个新生班集体配备两名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导生。导生的优势在于能以切身经历和体会帮助引导新生, 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成为学校和老师联系新生的桥梁和纽带, 有效地帮助新生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深受新生的拥护和喜爱。

其次是要推进全程的毕业就业指导,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不仅加大了毕业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而且由此引发不少心理障碍问题, 很多大学生轻生案件, 与就业问题有极大的关联, 这些都对建设和谐校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规划好职业生涯, 把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毕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增强学生学习和就业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培养学生适应集体, 适应社会, 谋求发展的过硬本领, 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

再次是要重视弱势群体扶助,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在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人际适应困难, 甚至受骗损失钱物、失足犯错误时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最容易失去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给予这部分弱势群体以充分的、特别细微的关注和关爱, 以雪中送碳和春风化雨般的温暖, 鼓励和引导学生渡过难关, 帮助学生排解成长路上的困惑和障碍, 确保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2) 重视“学生自治”的重要价值, 提升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服务精神和学习的自觉性,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才。鼓励和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和学校民主管理的实践锻炼, 对于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目前, 高校对培养学生自治精神和民主管理意识的重视还是不足够, 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进入比较高层次的民主管理工作, 学生不仅依赖性强, 还较容易出现埋怨情绪, 不易理解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治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也难以培养那种只有在服务集体过程才容易形成的良好品质。高校的育人工作, 要冲破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 视学生为被管对象的陈旧观念, 树立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有利于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中, 留给“学生自治”以空间、时间和内容;在学校发展规划中, 吸收来自学生班集体、社团组织以及学生工作部门的学生代表参与, 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和意见;在学校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

(3) 树立新型服务观, 在主动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要视服务为促进校园和谐, 加快高校发展的推进器;视服务为党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视服务为帮助学生成就学业、成就人生理想, 确保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提倡多办实事少说教, 深入学生教育教学, 在主动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上多做文章。这里抛砖引玉一例子:笔者所在高校于2005年结束长期分散办学的历史, 整体搬迁大学城新校园。但是, 在办学条件更加现代化和更加优越的同时, 却出现了学生住读与教师走教的新问题, 致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明显减少, 学校与学生的沟通存在不足, 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为此有针对性地推行了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 兼职学生班主任以及专任教师值班制度, 以此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促进学校与学生的联系沟通, 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情境和条件, 深受学生的拥护和欢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证明, 主动服务、创新服务、优质服务更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力量,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校园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开展廉洁、诚信、遵纪守法为主题的道德规范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以深入细致的人文关怀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保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张惠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版) , 2008, 3:113~116.

[2] 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1:31~37.

[3] 徐园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 2008, 2:162~164.

[4] 程艳丽.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J].武汉船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4~7.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范文第5篇

诚信, 即诚实守信。诚实信用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有出现。纵观我国数千年的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历史上非常注意研究信用。“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诚实信用的道德伦理观念深受人们所崇尚。言必行, 行必果, 人们视诚信为生命, 诚信也成为人们的立身之本。至圣先师孔子大力主张讲究信用, 足以教化民众, 进而形成良好风俗, 使国家强盛。近年来, 我国制定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 在全社会倡导“明礼诚信”, 这是每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诚信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是中国先进文化和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2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国有经济、私有经济、外资经济、合资经济并存且参与竞争发展。因市场的主体不同, 必须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念, 才能公平竞争, 才能共同致富, 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平竞争是市场发展要求, 诚信是实现公平竞争的保证。《民法》上诚实信用原则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原则。这就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 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 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到义利兼顾, 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和欺诈行为。在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小康社会, 诚信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3加强诚信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目前技校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着不足。存在的不诚信行为主要有:如有的借钱不还;说谎话;在食堂打饭不排队;抄袭别人作业;考试作弊;拿了父母给的学费不交而去喝酒娱乐、上网等。这些不诚信行为若带到工作中危害是严重的。

(2) 出现不诚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育外部原因:主要指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 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出现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人际关系的淡漠、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乏等, 使学生对树立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怀疑和动摇, 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教育内部原因, 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教师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影响诚信教育。

(2) 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存在着不足。目前仍以灌输说教为主。应试教育占主要地位。

(3) 校园文化建设需待加强, 诚信文化舆论导向不够, 缺乏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活动。

(4) 学生自我管理不够, 学校内部管理不严, 给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过程中也出现不公正和不诚信, 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5) 诚信惩罚机制、信用制度不完善, 未能起到约束、惩戒作用。

(3) 加强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1) 树立诚信教育的主题观,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担负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神圣职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的第一盏灯,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除课堂上进行传授知识外, 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理念。使学生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和体验到真善美和假丑恶。

(2) 建立约束惩罚机制, 做到知与行统一。

教育学生守信除自律外还要他律。主要是在管理上下功夫, 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条约, 约法三章;加强制度建设, 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实现自律和他律相互促进;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弄虚作假为耻氛围, 严格治理考试作弊、抄袭等失信行为。

(3) 改革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改变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说教式教育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诚信教育贯彻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现今社会出现的不文明诚信的典型示例, 指出不诚信的危害性, 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诚信教育。另外根据学生的情况, 也可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文明礼仪等课程, 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诚信理念。例如:我校近年来每年召开法制教育大会, 让服刑人员到校现身说法;请优秀毕业生到校作报告, 使学生深受教育, 效果显著。

(4) 注重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诚信教育。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安排学生到厂矿企业生产实践;在校内食堂、宿舍、图书馆等设立勤工助学岗, 开设劳动课等。通过实践活动, 使学生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和体验, 增强了道德修养能力, 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学会了诚信!

(5) 营造诚信文化建设的氛围。

大力开展以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为主题内容的各项活动, 可采用报告会、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可用校内宣传、广播站、黑板报宣扬诚信典型事例。也可把诚信纳入校内各项评选创优中, 如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等把诚信列为考核内容。改革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内容和方法, 推进诚信教育。例如我校实施《学生写实薄》, 把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等方面表现都记录在档, 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自我评价, 操行成绩每月扣分、加分按要求标准执行, 每月一考核, 学期累计汇总, 班主任、班长、学生人人参与对学生评价, 做到了公平、公正。还有建立了在校生《学生道德银行卡》将学生的道德行为详细记录, 这些有利于促进了学生讲诚信, 讲文明, 追求进步, 争当先进;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打下基础。

摘要: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昌。诚信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道德的标准, 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非常重要。

关键词:诚信教育,社会责任,对策,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M].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M].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范文第6篇

2、关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思考

3、B市教育局遴选工作人员试题

4、以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5、浅谈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对策与思考

6、论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7、“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探赜

8、高校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9、国防教育的智育功能研究

10、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11、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12、学校国防教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路径

13、打牢基础 注重实效 推进国防教育

14、国防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5、浅析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国防教育的现状

16、新桂系中学国防教育述评

17、携笔从戎彰显青春本色 拥军强军践行报国使命

18、论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归属

19、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20、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路径探析

23、高校国防教育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

24、高校国防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5、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国防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26、俄罗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27、“和平崛起”大战略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研究

28、当前我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与国防教育探析

29、浅谈成功素质教育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30、“强军梦”背景下高校“征兵难”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31、立德树人背景下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路径探析

32、加强高校“蓝色国土”教育,提升海洋意识

33、加强高校国防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

34、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

35、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施国防教育的实践探索

36、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功能特点研究

37、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

38、现阶段高校国防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39、国防教育促进综合素质的策略研究

40、中外学校国防教育对比思考

41、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2、浅谈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43、00后大学生国防素养培育现状和问题研究

44、新时代高质量大学生征兵路径的创新研究

45、基于国防教育与理性爱国教育有关思考

46、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形式多样化研究

47、新时代忧患意识下的国防教育创新发展

48、大学生军训的影响力研究

49、云南省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发展研究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下一篇:劳动节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