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2023-09-23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90后”这一群体不断成长并成为广大媒体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大量报道,不断建构着媒介中的“90后”形象。通过对近十年间搜狐网关于“90后”的媒介形象报道进行研究,從报道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搜狐网对“90后”建构的媒介形象,探究“90后”媒介形象的类型及特征。

关键词:搜狐网;“90后”;媒介形象

“90后”,普遍定义为1990~1999年间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在某些刻板印象中,这一群体与“非主流”“叛逆”“自我”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90后又在奥运会、汶川地震等全国性事件中展现出了属于90后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来说,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媒体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对“90后”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公众认识90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搜狐网是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品牌之一,除新闻外,还跨界经营娱乐、体育和时尚文化等内容。本文以搜狐网为例,在搜狐网(www.sohu.com)随机抽取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这十年间,在新闻标题、导语或内容里多次提到“90后”的相关报道材料作为样本。由于样本量较大,故采用按年份随机抽样的办法,每年抽取100条,总量共计1000条报道。

一、对“90后”媒介形象报道的结构分析

(一)报道体裁

从报道体裁上看,搜狐网关于“90后”的报道中,消息、通讯类报道最多。有一半以上是图片加文字的通讯报道,总量占比50.50%。其次是消息,占比21%。同时,调查类、视频类报道和其他资讯也占一定的比例。(如表1所示)

就媒介形象来说,这些报道中既有正面的宣传,如2007年4月13日的《90后中国孝子用行动诠释中国孝道,感动全国网民》;也有中性的报道,如2012年3月2日《“90后”驾临:第一批“90后”今年夏天毕业》;负面报道如2010年7月6日的《“90后”女生不甘平庸,为整容以拒上大学相威胁》。

(二)报道形象倾向

正面形象:“90后”的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报道“90后”道德模范、美好品德、文学才华、创业达人等,让受众对“90后”群体产生正面评价和认知。

负面形象:“90后”的犯罪行为、叛逆心理、价值观扭曲、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差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让受众对“90后”群体产生负面评价和认知,部分反映“90后”社会角色冲突和失调的现象。

中性形象:关于“90后”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兼而有之或均不涉及,态度立场客观中立,使受众不会产生偏向性理解。

媒体性质的差异会影响“90后”媒介再现的形象 。与《中国青年报》为“90后”群体“唱赞歌,树典型” 的强烈的宣传意味不同,搜狐网的报道中更多的是中性的呈现。

2007年至2016年的报道中,呈现最多的是“90后”的中性形象,有437篇,占比43.70%;其次是负面形象,占33.20%,呈现最少的是正面形象,仅占23.10%。

二、建构“90后”媒介形象的报道内容分析

(一)“90后”指代的对象

指代对象占比最多的是广义上的“90后”群体概念,达到33.10%。其次是“90后”的女性,占比约18.6%。值得注意的是,有关“90后”女性的报道中,诸如“90后”女孩自杀、堕胎、炫富、犯罪等负面形象层出不穷。如《90后人流像治感冒》(2007.9.18)。关于“90后”夫妻或情侣的报道也经常围绕“90后”情侣在公共场所的不雅行为、“90后”夫妻处理家庭问题的不当做法等展开。其呈现出的单一媒介形象容易让公众对这些指代的人群产生偏向性解读。而对于“90后”男性的关注度远不如女性,明显表现出媒介形象“极端化”的特点,即所报道的“90后”男性不是创业榜样、90后CEO、社会道德模范,就是抢劫、贩毒、杀人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的主体。

此外,“90后”学生群体也是报道的热点之一,其中又以大学生居多。目前的大学生群体此前作为“90后”的主力军,其校园生活、成长状态受到网媒重视。除了通常指代的群体外,“90后”还部分代表了新生代农民工、90后求职者、明星以及一些无业人士。虽然关于身份特殊的“90后”报道占比不高,但是这些人的动向和生活状态丰富完善了“90后”的媒介形象。(如表2所示)

(二)报道关键词

从报道关键词来看,搜狐网呈现的“90后”媒介形象类型相对多元。相关报道中,涉及到“价值观”这一关键词的最多,占比21.70%。包括“90后”的人生观、道德观念等方面。其次是“90后”的“才华、榜样”,占18.30%。在这一关键词下,报道了道德模范、创业先锋和在各个行业风生水起的“90后”们。社会大众既能看到《90后大学生创业身家千万,摆地摊卖盆栽到当董事长》(2013.9.12),又能发现《90后频跳槽离职率超30%,90闪辞族企业避之不及》(2013.4.2)。

其他同样受到青睐的关键词还包括“个性、自我”“成长、责任”“犯罪”“婚姻、性”“自信、梦想”等,这些关键词成为搜狐网塑造的“90后”媒介形象的一部分,逐渐构成了一个立体生动的“90后”媒介形象。(如表3所示)

三、“90后”媒介形象类型及其特征

从报道内容和结构方面的分析可见,搜狐网关于“90后”的报道呈现出了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90后”媒介形象,在“90后”相关议题报道中呈现交叉复现的状态。

(一)积极形象

在这一媒介形象下,“90后”群体表现为“敢于追梦”,如《大数据时代小传奇,90后三人组玩转互联网时尚》(2015.11.30);“热心公益”,如《90后与空巢老人共度中秋,加深对传统节日认知》(2010.9.21);“大胆创业”如《90后充满正能量的一代,一大波CEO涌来》(2015.4.14);“个性十足”,如《90后群体调查:不甘平庸期待剧变》(2010.8.4)等正面形象。同时强调了“90后”作为新生一代不畏挑战,积极应对挫折,承担社会责任。且积极形象的“90后”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有渠道为自己发声和为“90后”群体正名。

(二)消极形象

消极的媒介形象类型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違法犯罪“90”后。如《90后女孩雇民工骗网友近6万元,只为用来吸毒》(2009.4.18)、《90后小伙杀女友分尸,又灭口手机收赃者》(2014.10.23)。

2.行为荒诞“90”后。如《90后少女被骂白痴要跳楼,父母无法管教很无奈》(2009.10.9)、《90后少男少女草坪服毒自杀,原因尚未查明》(2009.10.9)、《90后网吧炫耀抢劫经历》(2012.5.18)。

3.任“性”“90”后。如《两对90后夜奔杭州开房,一床寻欢一床强奸》(2012.3.1)、《90后性行为呈低龄化,12岁已尝“禁果”》(2008.8.29)。

4.暴力伤人“90”后。如《两90后少年暴打白发老汉》(2012.3.31)、《90后女生暴打同龄人被人肉,女孩暴力倾向者增多》(2009.10.26)。

消极形象的“90后”往往缺乏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普遍缺乏话语权。往往是由家长、学校或相关专家代替他们进行媒介话语表达,出现一定程度的“90后”失语现象 。

(三)中性形象

如《90后群体频遭“标签化”诟病,渴望剥离脑残形象》(2012.7.19)、《90后创业记:最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2014.8.11)《90后成为最焦虑的一代,他们在愁什么?》(2016.7.12)

四、结 语

搜狐网近十年关于“90后”媒介形象的报道中,在倾向性方面中性报道占比最大,正面报道占比最小。在报道内容上,“90后”一词指代的对象多样。在报道关键词上,搜狐网的报道对“90后”的“价值观”这一话题最为关注。总的来说,搜狐网呈现了积极、消极和中性的三类“90后”媒介形象,这些报道有助于公众更全面的了解“90后”。但也仍存在一些对“90后”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如对“90后”女孩的相关话题的报道。网络媒体在进行相关议题的设置时,需要坚持自身的客观属性,为社会和公众呈现一个更全面、公正的“90后”媒介形象。

参考文献:

[1] 方甜.“90后”群体的媒介再现[J].媒体时代,2012(11):66-70.

[2] 姚海芹. 《中国青年报》2008-2014年“90后”媒介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 周唯.90后媒介形象分析——以新浪网新闻为例[J].新闻传播,2015(02):78-79.

[责任编辑:东方绪]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针对高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成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针对性对策,即因材施教、进行赏识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加强职业教育,重视心理教育、重塑学生信心,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疏导,提高辅导员素质、做好宿舍管理等。

关键词:“90后”;高职生;思想特点;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姜丽(1977-),江西玉山人,同济大学在读博士生,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鄢云(1982-),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项目“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编号:MKS1118)的阶段性成果。

“90后”是相对“80后”概念而言的。笔者对“90后”的界定就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高职“9O后”学生是指从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中国公民。高职“90后”学生首先既有“90后”这一群体的时代特征,也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研究高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好他们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高职“90后”大学生总体特点

根据直接与笔者所带的“90后”大学生对他们的施教和所作的调查问卷情况,以及对所能检索到的有关“90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诸多材料的分析研究,高职“90后”大学生在生源特点、思想特征、情感特征以及学习特点等分别如下:

(一)生源复杂,文化素质差

由于受招生的限制,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属于最后一批次录取。首先,生源情况复杂。高职高专“90后”大学生来源既可以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可以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甚至是社会青年等。生涯复杂,不易管理。其次是生源文化素质差。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大都是基础知识薄弱或知识结构不全面的学生,他们文化素质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或生活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差。这些都使高职学生特点不同于本科院校招收的高中生。

(二)思维活跃,责任感弱化,人生观趋向务实

高职“90后”大学生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大都热爱自己的国家,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既有对传统的理想信念的崇敬与怀念,也有对理想世俗化的迷惘和困惑。“90后”的一代,思想活跃,想法新颖,喜欢追求明星和时尚元素,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90后”高职学生虽然大部分来自农村,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足,加上父母的溺爱,凡事只知道以自己为中心。调查发现,高职“90后”大学生遇事并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过于表现自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如不愿意打扫宿舍卫生,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等。所以,高职“90后”大学生在思想特点表现为爱国意识强烈,但理想信念薄弱;思维活跃、但责任感弱化;人生观趋向务实,功利思想严重。

(三)自卑心重,受挫能力差,网络依赖感强

高职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内心矛盾更加突出,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多数同学进入高职院校后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摆脱高考失利的阴影,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或多或少有一种自卑感,认为高职院校是高考失利后无奈的选择。因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学校的知名度,就业的难度等因素加强了他们的自卑心理。高职“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受到父辈的庇护,社会经验、阅历都很欠缺,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与普通高校同龄人不同的是,高职学生的挫折主要是来自家庭、宿舍同学关系、男女朋友之间的挫折,长期以来家庭的中心地位减少了他们直接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机会,以致他们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弱。所以,高职“90 后”大学生在情感上总体特点是自卑心理重,耐挫能力弱;长期依赖网络,人际关系淡漠。

(四)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

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属于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最后一批次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文化素质较差,往往是基础知识欠缺或不全面的学生,其生源既可以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可以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所以这些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以致他们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遇到困难便退缩放弃。很多学生是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习的,或者是被父母所逼来学习,加之心智不成熟、是非观念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高职“90后”大学生在学习特点上表现为上课随意散漫,时间观念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首先是时代背景的影响。“90后”现象产生的背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发生了两件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人口控制。[2]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巨大影响构成了“90后”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中国的经济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成功的背后,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一切向钱看”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这也造成了“90”后学生对金钱的依赖和追逐。而计划生育人口控制,造成了“9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加倍的宠爱,使得他们大都娇生惯养,独立能力差,心理素质不高,抗挫能力低。其次是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民族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种种抽象的社会思潮,通过媒体网络等新兴的传播方式,这些多元文化影响着这群“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再次是网络文化的影響。网络在传递科技文明信息的同时,也有一些颓废、下流、反动的文化信息垃圾冲击着高校的德育环境, 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良莠不分, 失去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 导致了价值观的冲突和紊乱,甚至走向堕落乃至犯罪的道路。

(二)教育环境因素。第一影响因素是家庭方面。“90后”大学生所面对的家庭环境,大部分比较优越,正赶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人均生活标准不断提高,但不容否认,“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增大,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进行隔代教养,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城镇,家长本身素质低或外出务工而导致无暇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因素是学校方面。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正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校扩张对高校教育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尤其一些工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出现重能力、轻品行的不良现象。高职“90后”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基础差,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不适应。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呆板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调动不起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三)个体自身因素。“90后”高职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在家中唯我独尊,占有欲强,与他人相处、合作能力较差,由此造成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受成长环境、社会阅历的影响,对社会问题思考深度不足,由于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总觉得比本科生要低一等,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偏激的看法。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深入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的国情,相反,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观盲目推崇。同时,“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网络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迷恋网络,沉迷电子游戏,他们的成长过程受外部影响极大,社会责任感普遍弱化,他们遇到问题,习惯性地寻找外因,而不从自身找问题,对自身的认知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3]

三.加强高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一)采取因材施教,进行赏识教育

鉴于“90后”高职大学生以上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方式。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鼓励和更多的宽容与爱。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爱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教育。[4]恰如其当的赏识教育有利于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摆脱高考失利的阴影,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当然,高职学生毕竟不同于普通学生,教师使用赞美语言时要真诚恰当,否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同时,赏识教育离不开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等有所不同,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更是参差不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最佳发展。因材施教还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如采取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社会实践,加强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高职学生普遍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对自身定位不准,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高专没前途”的传统观念的误区。例如,一所医学专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是面向基层的医学人才,教师要把专业的发展前景告诉学生。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与社区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与资金投入额度,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硬件保障条件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农村的医学人才还是很紧缺,就业前景广阔。因此,学生们才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强化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使他们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热爱专业的兴趣点和动力。

(三)重视心理教育,重塑学生信心

高职大学生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更多来自心理和环境的变化,承受着学习负担重、就业难等方面的更大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困惑、厌学逆反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和成材。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新生入学的学生开展心理调查分析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疏导。大学一年级新生应普遍开设《普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等选修课程以及学校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激起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对成功的渴望,进而转化为追求上进的实际行动。班级可专门设立心理保健员一职,负责了解班级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和辅导员进行沟通。

(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疏导

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让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建立网上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观的净土。教师可鼓励学生把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通过微博或QQ等形式及时发表出来。微博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媒介,“织围脖”(写微博)已经在高校成为一种时尚。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思想上遇到的困惑等发表在微博上。QQ等聊天工具也是大学生日常交流的手段之一。很多班级都建立QQ 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进行沟通疏导,所以,通过微博或QQ等聊天工具形式的交流和疏导,既加强了和学生的联系沟通,又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健全积极的人格。与此同时,要继续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5]

(五)建议辅导员入住宿舍,加强宿舍管理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地方。因此,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相应的宿舍规章制度,加强宿舍管理,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90后”学生与以往学生也存在本质的区别,他们独立性更差,心智相对不成熟,所以学校最好安排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经过调查和访谈表明,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喜欢辅导员入住宿舍。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同时,辅导员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作为一名辅导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等,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注意“言传身教”。辅导员要加强师德建设,要做到以身作则,要言而有信,才能树立威信。[6]由此可见,当好一名高职辅导员不容易,根据责权相当的原则,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机制建设和提高薪酬待遇。

参考文献:

[1]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9/14/c_12550237.htm.2010-09-14.

[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5).

[3]苏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4]杨一仁.走进周弘:感受賞识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7(1).

[5]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P37.

[6]万馨.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90后”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责任编辑 谢荣国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在校大学生恋爱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为了解大学生的婚恋现,使高校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指导工作有的放矢,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探讨了在校大学生婚恋的思想道德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婚恋观;性关系;思想道德

[作者简介]蔡文娟,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助教;王秀华,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泉州362000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数量激增,目前已超过2000万人。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大学期间恋爱、结婚、生子,已经不再是被禁止的违纪违法的行为,而是每一个达到法定婚龄的公民的合法权利。特别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婚恋观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一所新办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表1100份,回收1032份,其中有效问卷908份,有效率达87,98%。被调查者的男女生比为30.51:69.49。其中大一学生占8.37%,大二学生占43.72%,大三学生占36.34%,大四学生占11.56%。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大学生78.85%来自农村,21.15%来自城镇;非独生子女占86.89%,独生子女占13.11%。这两组数据与该校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通过对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对80后、90后的在校大学生的婚恋思想道德状况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大学生婚恋观的主流是健康的

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5岁之间。正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说的“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这个年龄的青年男女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有爱和被爱的渴望。加上男女学生经常在一起学习、生活、活动,这为他们爱情的产生提供了机会。调查显示,大学生恋爱观的主流是理性健康的。

(一)大学生对婚恋的态度严肃认真,注重感情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谈恋爱的人数接近50%,是比较普遍的。其中24.29%曾经恋爱过,21.36%正在恋爱,两项加起来达到45.65%。尽管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接近半数,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未刻意去恋爱,而是抱着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对待爱情。当问及“你对大学期间的恋爱持什么态度”时,77.53%的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有不拒绝,没有也不强求。因为感情的事情确实不能强求,顺其自然的心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恋爱问题有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

尽管多数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并不强求,但是,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多元化。问及“大学生谈恋爱的主要原因”时,选择“纯粹的感情投入”的有58.33%,选择“为了选择人生伴侣”的有42.86%。由此,反映了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重视感情在恋爱中的重要意义;恋爱的态度是认真的,重在选择人生伴侣。“为了打发无聊的生活、排遣寂寞而恋爱的”、“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魅力而恋爱的”、“随大流、赶时髦的恋爱”只是少数,分别为12.8%8.33%和4.76%。

(二)大学生择偶标准健康理性

以往公布的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恋爱的功利性是比较强的,但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否认了人们这种固有的看法。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恋人最主要的标准是“对方的品性”,占80.84%;位列第二的是“双方的感情”,占76.10%;位列第三的是“对方的个人能力”,占46.70%;位列第四的是“恋人志同道合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占40.86%。而强调对方的外貌只占16.74%;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的仅占12.78%。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有健康的选择标准,把品性、感情和能力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但是,从调查数据我们也发现另一个新的现象,当代大学生选择恋人的标准又是比较反传统的,以往被多数人视为重要条件的贞操、年龄、学历都被忽视了,被放在并不重要的位置上。将贞操、年龄、学历作为主要选择标准的比例分别为:7.60%、6.83%、4.30%。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对选择恋人标准的认识更加成熟、理性和客观。

(三)大学生承受恋爱挫折能力较强

恋爱过程并不都是浪漫幸福、一帆风顺的。实际上,恋爱过程也会出现坎坷、遇到风浪。当恋爱过程中遇到对方健康出现问题或者对方家庭出现变故时怎么办?调查中,我们就大学生的这种思想准备进行了解,当问及“恋爱过程中,你做好哪些思想准备”,有44.94%被调查者选择“不论对方健康或者生病,也不论对方有钱或者没钱,都对对方负责”,是所有思想准备项目中选项比例最高的。在问及“假如你失恋了,你会怎样和过去的恋人相处?”49.89%的大学生认为“虽然感觉有些尴尬,但是可以争取友好相处”;22.91%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维持好朋友的关系”;而选择“大吵大闹,誓不罢休”的仅为0.33%。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比较理性地处理失恋问题,那种“恋人不成,成仇人”、“由爱成恨”的失恋心态大大减少。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有较强的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

二、大学生婚恋观的矛盾和迷茫

上述调查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出现了许多可喜可贵的变化,大学生恋爱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他们的婚恋观又呈现出一种复杂、矛盾和迷茫的状态。

(一)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复杂的

1 对恋爱中性关系的认识是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并存

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发生性关系的现象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大学生的看法如何?对“恋爱中发生性关系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时,位居第一选项是“感情很好,水到渠成”,61.34%;位居第二是“一时冲动”,50%;第三位是“生理需要”,40.75%。说明多数大学生还是认为恋爱中发生性关系是自然的事(61.34%)。

在调查“对现在大学生同居现象的看法”时,认为“短暂快乐之后带来的是无尽的悲伤和无奈,应该克制自己”的占49.01%;认为“这是恋爱者双方自己的事,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可以接受。但是,自己会慎重考虑”的占43.39%。不认可(49.01%)和认可(43.39%)的比例很接近。而只有3.85%的大学生认为是“严重违背传统道德和违反校纪”的,也只有3.74%认为“无可厚非,如果是自己也会接受”的。认为不道德(3.85%)和认为无可厚非(3.74%)的比例同样很接近。这两组统计数据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处在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并存和互相碰撞的特殊时期。

2 大学生的贞操观念呈淡化趋势

贞操问题历来是恋爱、结婚中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甚至成为决定恋爱是否成功、婚姻是否幸福的关键因素。但是,当代大学生的贞操观念却呈淡化趋势。调查发现,认为贞操“很重要,是衡量道德水准的标志”的占52.31%;认为“一般,有了更好,没有也无所谓”的占31.50%;“强烈反对用贞操作为衡量道德的水准”的占14.65%。不在乎贞操和强烈反对用贞操作为衡量道德的水准的百分比加起来达到46.15%,说明贞操观已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淡化,在恋爱过程中并不是一项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与前面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只有7.60%的被调查者会把贞操作为选择恋爱对象的主要标准。

贞操观念淡化还表现在大学生对一夜情的态度上。大学生对一夜情坚决反对的占44.60%;“慎重,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可以发生”的占23.13%;不反对,但自己不会这么做的占22.80%;对此持“无所谓,双方自愿的嘛”占9.47%。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认可一夜情现象。

对大学生贞操观念的淡化趋势,应该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即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从积极进步方面来看。淡化“贞操”观念是对传统“贞操”观念的反叛,拋弃封建社会几千年来摧残妇女、奴役妇女的贞操观,是一种思想道德观念的进步。从消极落后方面来看,淡化贞操观念,会造成青年男女在两性关系方面的放纵态度,这也是目前大学生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现象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对发生性关系的可能后果的认识是矛盾的

由于恋爱过程发生性关系和婚前同居现象增多,未婚怀孕和未婚生育的现象随之增多,通过性关系传播性病或艾滋病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对此了解多少呢?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性关系的可能后果(怀孕、性病、艾滋病)了解的情况是:1.54%很了解;39.76%基本了解;40.64%一般了解;11.56%基本不了解;6.50%很不了解。说明只有少数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发生性关系的可能后果,多数大学生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况。

虽然多数大学生对发生性关系的可能后果的了解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况,但是,对于“恋爱过程发生性关系是否有必要采取安全措施”,75.8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20.3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42%的学生认为应视情况而定;0.88%的学生认为不必要;0.44%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必要。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能够认识到发生性关系时采取“安全”措施是比较安全的,他们对发生性关系可能发生的后果还是比较担心的。从这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发生性关系的可能后果的认识处于矛盾状态。

(二)接受在校大学生结婚但思想准备不足

根据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达到法定婚龄的中国公民,凭身份证到有关部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不需要所在单位开具有关婚姻状况的证明。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不少已经达到法定婚龄,他们同样可以持身份证到有关部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那么,对在校大学生结婚这个话题,他们是怎样看的呢?77.20%的大学生“不反对在校大学生结婚,但是自己肯定不会在大学期间结婚”;仅有5.62%选择“如果可能,会在大学期间结婚”;只有8.37%反对在校大学生结婚。调查数据反映了在校大学生结婚已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不会在大学期间结婚。究其原因:第一,大学生没有经济能力承担结婚的责任。第二,大学生结婚的思想准备不足。“假如你未婚怀孕(或你的女朋友怀孕),你会怎么办?”调查显示,59.58%被调查者选择到大医院做流产;37.00%选择告诉父母;30.07%选择告诉好朋友和同学;仅有16.08%选择马上结婚的。说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思想准备不足,即使已经怀孕了,选择马上结婚的大学生还是少数,多数还是选择流产。第三,大学生对结婚可能承担的家庭责任的思想准备不足。当问及“在恋爱过程中,你做好哪些思想准备?”选择“准备承担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的”占24.40%;选择“准备承担为人父母责任的”仅占17.86%。反映了多数大学生思想上还没有成熟为可以承担家庭责任的成年人。

(三)大学生对离婚问题的态度是矛盾的

在一个高离婚率的年代,社会对离婚者也持更为宽容的态度。离婚对感情确实已经破裂的夫妻来讲是一种解脱和理智的选择,但是,对于已经有了孩子的夫妻来讲,离婚就不再是夫妻两人解除婚姻关系那么简单的问题。调查显示,40.42%被调查者认为父母离婚对子女负面影响非常大;35.68%认为负面影响比较大;很难说清楚的占16.63%;负面影响不大的只占5.29%;没有影响的仅占1.98%。也就是说76.10%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离婚对于女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对于子女来讲,他们需要父爱和母爱、需要一个完整的温暖的家。而父母离婚,孩子的这种最基本的家庭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对孩子的心理、感情及精神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也正因为如此,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子女不希望父母离婚。但是,当离婚话题直接涉及大学生本人时,答案则是不同的。当问及“你对离婚的看法”时,回答“如果不合适,应当早点离婚”占51.76%;回答“既然结了婚就不要轻易离婚”占44.49%;回答“婚姻就应该天长地久。不应该离婚”的仅占3.74%。可见,对于当事天来讲,如果感情已经不存在了,多数人认为选择离婚是最好的结局。从这两个选项的不同答案来看,角色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必然是不同的。作为子女,难于理解父母的感情危机及离婚的选择,不希望父母离婚导致自己失去一个完整的温暖的家。作为当事人,希望自己的爱情是幸福的、婚姻是美满的,当这一切无法满足时,当然希望结束这种无爱的甚至是痛苦的婚姻。所以,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对象会选择不同的答案,甚至出现矛盾的选择。

尽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矛盾的,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虽然婚姻是一对男女因为爱情而缔结的。但是,当婚姻涉及到第三个人——两人的孩子,婚姻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容易离婚难”的困境就可能出现。因此,婚姻是人生大事,必须慎重考虑,既不草率结婚,也不草率离婚,这才是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四)大学生对网恋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普及使大学生上网聊天交友成为常事,甚至有些大学生在网上成立虚拟家庭。大学生对网恋的看法是如何呢?选择“见仁见智,在于个人的心态与处理态度”的占46.92%:选择“不看好,而且觉得满是陷阱。有危险”的占42.62%。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网恋的认可和觉得网恋有危险的比例很接近。虽然网恋也让一

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那毕竟是少数,不具有普遍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由于网恋而上当受骗的案例展有发生,网恋的危险性远远高于人们的一般认识。

三、大学生婚恋观的困惑在子婚恋教育缺失

(一)性教育与大学生性知识需求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有性的欲望,有了解性知识的渴望,有获得健康性观念、性知识教育的期望。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这方面的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基本上没有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学生也难以从学校的教育中获得性知识并形成健康的性观念。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主要渠道:56.06%来自网络了解;54.85%从书本上获得;50.66%是朋友传授的;只有9.14%是父母教育获得的。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主渠道,是网络、书本和朋友传授。从网络上、书本上获得的性知识可能是残缺不全的、不健康的,甚至有不少还是属于黄色性质的或是淫秽的内容,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朋友的传授也可能存在性知识不科学、不健康的问题。所以,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主渠道是不科学的。那么,要扭转大学生获得性知识渠道不科学的状况,第一,全社会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大学生性知识教育的问题,把大学生接受性知识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方案中,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接受科学的、健康的性教育。第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应该成为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老师,而且应该成为孩子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的启蒙老师。但是,调查显示,只有9.14%的学生是从父母的教育中获得性知识的,可见,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盲点。因此,父母要转变观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青春期的性知识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对婚恋观教育的高期望与学校教育低投入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正处于恋爱的旺季,但是,他们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又显得很欠缺。在“你所在的学校对大学生的婚恋教育”的情况调查显示,48.02%的学生认为“很欠缺,应多开设相关课程和相关讲座”;33.1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学生有问题无处询问”;只有10.46%认为“不需要。学生可以自己学习这些知识”;仅有8.37%的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采取了很多方式”。这些数据说明高校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方面的工作是明显滞后的,重视程度不够,但是,大学生接受婚恋观教育的期望值却很高,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可见,在婚恋观教育上存在大学生高期望和学校低投入的矛盾。

总之,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思想道德观念多元化、法律法规人性化、社会环境复杂化的开放时代。大胆、积极、主动追求爱情的环境更加宽松。表达爱情的方式更加多姿多彩。在婚恋观上,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复杂、矛盾和困惑的思想观念也困扰着他们。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有关领导应该积极探索相关教育问题,制定教育方案,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爱情、婚姻、家庭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

责任编辑 霁 月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第4篇

“90后”大学生总的特点可概括为:年轻、稚嫩、不受约束、爱表现自我、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由于家庭间贫富分化严重, 个体差异大;绝大多数“90后”均为网民, 通过QQ、微信等网络交流是其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之一;现实中, 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90后”生活在物质条件较好的年代, 绝大多数的“90后”是生长在“6+1”的家庭, 因此, 大多比较自我,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90后”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也表现出不同于“80后”的如下特点。

1 职业理想远大, 追求实际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 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 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 是大学生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远大, 敢于想象, 他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宏伟, 希望成为各自领域的大家。他们积极乐观, 虽然在就业的大环境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 还是有95%以上的毕业生相信自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数据来源于诺姆四大公司的《2014~2015校招报告》) 。从毕业以后就业地点偏好来看, “90后”大学生还是更加倾向于留在大中城市, 不愿意在小城市, 希望留在东部沿海城市, 不愿意到西部地区。但当被问及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 是否会选择回小城市时, 他们认为, 如果在大城市和小城市工作是差不多的话, 很多“90后”还是会选择回去, 因为他们找到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找到工作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发展, 而不是死守在大城市。

2 追求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重良好的福利待遇

“90后”毕业生自主性强, 有自己明确的择业观, 很难受人左右。最明显的表现是, 虽然签约率已经比往年略增, 但与目前就业市场的火爆相比仍不相符, 预期低了一点。很多人还在观望, 这主要因为他们的自主性很强, 在确定是否和单位签约时, 会仔细考虑各方面因素, 即使学校动员, 也不会急于做决定。在择业观上, 他们也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非常在意未来的发展, 过去毕业生更看重薪酬及地域, 而“90后”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将来的发展空间, 包括专业对口度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有没有深造培训的机会, 未来的平台有多大等。现在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大, 他们会多方判断这份工作能为未来发展带来什么。“90后”毕业生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今后的发展空间, 更加理性和务实, 而不是简单地看企业的知名度和收入。

除了追求广阔的发展空间外, 他们也同样重视良好的福利待遇, 比如, 周末能不能实现双休, 节假日能不能回家陪父母, 他们不再像70、80后为了较高工作报酬而放弃休闲娱乐, 在他们看来, 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项工具, 工作是为生活服务的,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 他们更倾向于工作让位于生活, 他们常常可以“说走就走”, 留下老板一脸的茫然。

3 崇尚个性化发展, 不落窠臼

现在“90后”的大学生选择职业不仅限于传统的职业, 例如医生、教师、会计、律师等。由于他们生活环境的丰富化, 使他们在生活中接触了很多非传统的职业, 例如形象设计与咨询顾问、理财师、保险师、调酒师、DJ、营养师等。“90后”这一代大学生, 由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普遍较好,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候就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棋类等特长, 使其有较好的艺术修养, 这也为他们在择业时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除此之外, 因为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生活丰富化的必然要求。这也使得“90后”大学生择业时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 70后的父母, 通过几十年的奋斗, 其本身工作、生活条件良好, 不过多的寄希望于孩子的发展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父母不再过多的干预孩子择业, 因此“90后”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有更大的自主权。另外一方面, “90后”的大学生家境条件不错、生活压力不大, 这也让他们在择业时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4 思想活跃, 创意求职

“潮”是“90后”毕业生的集体特征, 而这一点在求职上也得到了验证。晒博客、玩微博, 这些潮方式也全方位运用到求职上, 有人已经有斩获了。过去的大学生求职的渠道主要是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亲朋好友的介绍、通过企业的招聘主页和大型招聘网站进行应聘。现在的“90后”们, 不再局限于被动的等待企业来招人, 而是自己主动出击、设计个人的求职网页, 向整个互联网推销自己。除此之外, 开始通过微博、朋友圈来求职, 这样“潮”的求职方式与他们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世界, 对现实中的朋友圈依赖越来越少。与此同时, 求职的时候也开始利用依靠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群组、俱乐部等陌生人圈子。

5 创业激情高, 创业能力欠缺

“90后”接受新鲜事物较多, 加之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他们大都心怀抱负, 希望一试身手, 从打工者的角色转变为老板。这代人对于网络的运用是无与伦比的, 他们懂得如何使用互联网, 如何搜集信息, 如何传播信息。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起成长的, 能够很快吸收海量信息, 敏锐地捕捉到商机。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 电商走进了大家的生活, 电商的发展也为“90后”大学生们创业提供了机遇, 据调查, 90%以上的大学生都参加过网购, 并且, “90后”大学生也开始做微商——通常是做一些化妆品、学习用品、日用品的一些代理, 通过微信圈进行销。微商的低门槛, 刺激了“90后”们的创业激情, 打开朋友圈, 似乎个个都是做微商的。但是, 经过了解, 似乎很少有微商是真正赚钱的, 刚开始的时候, 通过朋友的光顾, 还有一点微薄的盈利, 到后来, 周围的朋友买过之后, 生意就变得难做了。他们的创业能力普遍欠缺, 缺乏社会经验, 存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吃苦精神、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同时, 由于受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场地、创业环境、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制约, “90后”谋求自主创业难度很大, 需要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资源尤其是资金欠缺, 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更差一些。

“90后”的大学毕业生, 已经进入社会两年, 职场的这批“新生代”不知适应如何, 年轻、稚嫩的他们改变了世界, 还是世界改变了他们?

摘要:“90后”作为目前大学的主力军, 由于其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特殊时代, 他们有着与“80后”相比, 完全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在求职就业上:既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又追求实际;既追求广阔的发展空间, 又注重良好的福利待遇;追求挑战性工作, 重视个人的休闲娱乐;崇尚个性化发展, 跳出传统职业观念的窠臼, 思想活跃, 求职创新, 经济意识强烈、创业积极性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爱民.“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02) .

[2] 丁静, 刘宁.“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0 (32) .

[3] 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10 (6) .

[4] 张富珍.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指导[J].江苏高教, 2003 (6) .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大学生活课余时间丰富,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做兼职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做兼职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丰富自己的经验,使自己在毕业后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更轻松的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大学生兼职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现象。从某些方面来说,兼职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兼职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可能对学生们造成一定损失并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克服兼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避免风险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兼职情况对兼职的看法困难与风险如何做

引言:做兼职的现象在90后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我们应对一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充分了解,通过调查与分析的形式可以充分的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兼职情况、兼职的原因、特点、其中存在的困难与风险及其解决方法。因此我做了一次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对周围的同学做了些调查,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以下为我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以及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90后大学生的兼职情况

调查显示,40%的90后大学生做过兼职,在还未做过兼职的90后大学生中,有60%表示想尝试做兼职,只是因为功课压力和安全因素等原因还未去做过兼职。所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约74%认为做兼职很好,既可以减轻父母负担,又可增加个人收入,同时还可以丰富社会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有大约19%的学生认为做兼职既会浪费时间又浪费我们的精力,不利于我们的学习,所以他们对做兼职持否定态度。还有将近7%的学生认为做兼职又苦又累,表示不愿意做兼职。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对做兼职的意愿较为强烈,大多数90后大学生表示愿意在课余时间做兼职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做兼职在90后大学生中的普遍性,兼职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兼职问题。作为90后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应理性的看待兼职问题,合理的分配时间,确保在做兼职的同时学好专业知识,如果专业知识掌握的少或不牢固,兼职就不会起到锻炼工作能力的目的,只会适得其反,更加不利于将来寻找工作。同时更应增加警惕,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误入歧途,导致严重的后果。在我们的身边就有鲜明的例子,他们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兼职顺利进行,社会上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畅通的兼职信息渠道,确保大学生更加方便且安全的找到兼职工作。并且,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关于职业选择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的宣传力,同时尽可能提供适合大学生情况的良好兼职环境,确保大学生兼职顺利、安全进行,保护大学生权利。

二、90后大学生兼职的目的

对于兼职目的调查显示,约有65%的90后大学生兼职的目的为丰富社会经验和锻炼工作能力。不到7%的学生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而做兼职。剩下的28%的大学生是出于赚钱的

目的而做兼职。可以看出,大学生兼职,获取报酬不是唯一的目的,获取社会经验、增长阅历,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才是大多数人的主要目的。

总结调查结果并结合个人观点,我对90后大学生兼职原因作如下分析:

1. 大学生活的特点使大学生选择做兼职。

首先,大学课程相对较少,课余时间丰富,大学生们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往往剩下很多任由个人安排的时间。这时,大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做兼职这种即可获得收入又可锻炼能力的方式来度过剩余时间。

其次,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社会接触面变大,接触人增多,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增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金钱消费。并且,恋爱和一些服饰、化妆品之类的高价消费品使大学生的生活支出大大增加,家长给的生活费往往不够使用,出于为父母考虑等因素又不愿再向父母要超额的生活费,大学生们就通过做兼职来赚钱满足这些消费需要。

再者,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家庭的生活压力和内心责任感以及自尊心的驱使,他们往往更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赚取生活费和学费等,尽可能的为家庭减轻压力,兼职就成了最理想的方式。

最后,大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接触大量的招聘广告。网络、报纸、书籍上的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各种校园社团也在为大学生们介绍工作。了解招聘信息的方便使大学生们更易想到做兼职,并更易找到兼职工作。从众心里和找兼职的便利使得兼职的现象在90后大学生中极为普遍。

2.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家选择兼职锻炼能力

自从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取消了“统分统配”的政策,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失业人数越来越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现状,90后大学生们往往选择在大学期间通过兼职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社会经验。并通过兼职的方式来了解社会的需求,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便于使自己在毕业后可以更好、更方便的找到工作。于是我们大多选择兼职的方式来走向社会。

三、90后大学生兼职的特点

1.时间广泛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做兼职的时间分配较为广泛和均匀,皆为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周末和假期。时间上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因各自的课程安排不同而导致的课余时间不同使兼职时间有小部分的差异。

2. 兼职种类各有不同

做过兼职的同学中超出65%的是为别人发传单。虽然这类工作较累且收入较少,但是工作易找且工资日结,安全性较高,所以大部分同学选择这类工作。

约12%的90后大学生从事的是促销和礼仪工作,虽然这类工作收入较高,但是对口才等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从事的人较少。

将近18%的学生做兼职时选择的是服务行业,例如送外卖、为饭店端菜等。此类工作虽较为简单,较易寻找,但是因工作量较大,消耗大量体力,所以从事的90后大学生不多。

虽然家教行业工作较为轻松、工作量小、工作环境较好,但是市场需求较少,对工作能力要求大,竞争较为激烈,所以从事家教的90后大学生较少,仅有不足5%。

3. 寻找兼职信息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的多样化和大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使90后大学生了解兼职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有进将近29%的同学通过大学生社团来寻找兼职,他们认为社团的信息来

源比较可靠,安全性较高。

还有大概67%的同学通过招聘广告和朋友介绍来寻找兼职,朋友做过的兼职往往可信度较高,并且可以从朋友那了解到关于工作强度、方式、工资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招聘信息寻找工作的90后的学生往往通过打电话去招聘公司了解一些相关信息,检测兼职工作的安全性。这两种了解兼职信息的方式不需要向中介方缴纳中介费和会费,所以不会因受骗损失大量金钱,因此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兼职信息的同学较多。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招聘信息可信度不高,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所以通过网站来了解兼职信息的同学较少,仅占调查人数的4%不到。

4. 兼职收入的用途多样化

有超过60%的90后大学生利用兼职的收入来补充额外的零花钱,满足恋爱、交际、买衣服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大,与各类人的接触增多,这就使90后大学生用于与别人交往的资金支出大量增加。并且大学生们用于化妆品、服装等的高消费品的支出和恋爱费用的支出使大学生的生活费往往严重的入不敷出,此时同学们就选择用兼职的方式来赚钱满足消费需求,兼职所得的收入基本用在此方面。

还有40%的同学兼职用所得的收入来当做生活费,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大学便是半个社会,进入大学便等于进入半个社会。进入大学后的大学生生活上便已经开始半独立,与社会的接触和独立生活的开始使90后大学生思想上开始成熟,我们学会了为父母考虑,想用自己的能力来赚取生活费,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所以90后大学生便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兼职,用兼职所得的收入来作为自己的生活费,从而减轻父母和家庭的负担。

四、兼职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及处理方法

有40%的同学表示在兼职过程中遇到过困难与风险,虽然大部分同学遇到的只是工作难度大、强度大、气候环境差等困难,但是也还是得得到重视。在选择兼职的时候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兼职,避免各种困难。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要理智的考虑,努力想解决的方法。当遇到用人单位的刻意刁难时,不能忍气吞声,不能不知所措,要尽力想办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解决困难。

并且很多学生都会存在做兼职会影响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此问题就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解决问题,使学习和兼职得到良好结合。一旦合理处理好学习与兼职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不耽误自己的学习,还能利用做兼职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同学在兼职过程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被骗走大量钱财等。对于这类风险,我们应充分了解安全知识,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锻炼自己处理风险情况的能力。在选择兼职之前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避免在做兼职时遇到风险。当遇到风险时我们应及时对情况作出正确分析,想解决方法,化解风险,维护自己的权利。事后一定要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兼职时再遇到风险。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第6篇

“90后”一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基于“90”后的孩子来讲, 独生子女占据重大的比例。无论在生活物资方面, 还是在信息时代各种文化的体验, 与“80后”、“70后”相比而言,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这就决定着“90后”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与“80后”、“70后”存在明显的差异性。“90后”彰显了鲜明的个性, 追求时尚、热忱于潮流。其鲜明的个性决定了追求挑战, 享受新奇, 具有强烈的市场消费观念, 品牌意识较强。富有独特的时代气息新思想, 决定着“90后”必将成为时代消费的主体。

(一) 个性化

“90后”具有独特的见解、独特的价值观, 致使个性化成为“90后”消费的必然趋势。基于“90后”群体消费来讲, “追求品味、彰显个性”成为他们消费的注重点。因此, 个性与品位成为他们消费较为讲究的问题。而“我的消费我做主”的观念, 目前已经成为“90后”消费群体个性化与时尚化标语, 而关注流行与追逐时尚, 已经成为“90后”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化消费的趋势。随着新型消费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 他们在保证理性消费的基础上, 则透露更多的便是个性化。追求个性化的风格, 注重自我形象在消费中的刻画, 基于大多数情况下“90后”的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对美的追求, 通过不断对自己进行妆饰, 塑造出与众不同的我, 进一步突出消费的个性化特点。通过摄入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前沿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90后”接受时尚与流行元素, 致使各种消费形式层出不穷。例如, 人情消费、奢侈品服装消费、高端电子产品消费、以及高档娱乐消费等。个性的消费文化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 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

(二) 性价比

“90后”的消费具有两面性, 既舍得花钱, 又注重品质。如果性价比合适的话就会很爽快地付款消费。正是对性价比的追求, 小白鞋越来越受“90后”的青睐, “90后”群体力求价廉质优。随着电商行业不断深入发展, 拓宽了网络消费的渠道, 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京东、淘宝、天猫等网络零售商, 致使网络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扩大。针对同一种商品来说, 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多家网店进行综合对比, 然后从中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商品。例如, 淘宝店铺不需要缴纳租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成本。网上销售商品流通环节价格低廉, 当前这种销售模式极大的吸引了“90后”的消费群体, 而性价比也成为他们首要考虑因素。

二、90后群体的消费行为分析

(一) 网上购物消费

基于互联网购物时代背景下, 网上购物成为当前主要消费形式, 并且影响“90后”的消费观念, 致使越来越多“90后”沉迷于网络购物。他们能够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 第一时间获取到消费信息, 更倾向于省时省钱的购物体验。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 “90后”时当前网络购物的主体, 占据重大的比例。因此, 淘宝、京东、天猫、美团成为“90后”光顾的商城。由于网购具有一定的便捷性, 成功的打破了传统购物方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购, 这就增加了“90后”购物的热情, 成为他们普遍追求的购物方式。

(二) “90后”喜欢“酷!”“爽!”

对于“90后”消费群体而言, 他们除了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以外, 而且注重“酷!爽!”总而言之, 只要达到他们的审美需求, 符合他们的消费心理, “90后”就会毫无顾虑的买。买可口可乐, 绝不是由于好喝, 去麦当劳也绝不是由于汉堡美味, 买耐克也绝不是由于它的制造工艺、产品质量能比其他品牌好多少, 而是品牌表现的特性契合我的特性, 我就喜欢。通过对“90后”消费观念分析可知, 他们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 更注重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感觉。

(三) “90后”消费不失理性

“90后”的购物方式与“80后”“70后”相比, 虽然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差异, 但理性消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受到品牌效应、网络口碑的影响, 远远要超过广告效应。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 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这也是当前为“90后”值得欣慰的地方。

结语

基于当前的消费群体分析可知, “90后”作为具有消费潜力的队伍, 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壮大。作为当前消费的主体, 其消费意识、心理特征等,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市场的发展。基于此情况下,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消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就需要给予“90后”消费观念足够的重视,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要善于了解“90后”的心理及他们真正的需要, 坚持与时俱进, 跟随他们的思想观念变化, 以此来调整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 赢得“90后”的青睐, 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摘要:根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 其中“90后”人口为5.64亿, 这占据我国总人口很大比例。目前, “90后”消费观念与“80后”存在明显的差异。企业要想赢得未来市场的主动权, 就需要重点关注“90后”消费动态, 这也是未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90后”消费群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企业应该采取的对应的营销策略, 为企业赢得未来市场提供借鉴。

关键词:90后,个性化消费,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何勤勇.思想教育应注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16, (3) :46.

[2] 董自力.“90后”营销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98.

上一篇:CAD及制图测绘工程制图论文范文下一篇:股票涨跌判断策略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