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17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统一起来。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用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审美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这是语文课的突出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及学生情感的心理特征,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作几点探讨。

1.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借志愿军战士之口,回忆了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亲人话别的感人场面,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啊,请你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几段文字字数不多,但它是文章情感的高潮,字里行间渗透了中朝两国人民和作者浓浓的情。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段,结合对前面内容的理解,让他们从中感受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种依依难舍的深情。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吟诵,学生完全体味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难舍之意.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身临其境,竟泪如泉涌,有的同学是带着啜泣声朗读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又如《灯光》一课,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章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西安的结构紧凑,目的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求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学生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课文情感强烈,内容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

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教学时,应应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同时。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3.态势语言,传递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那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通过师生间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的一种交流的辅助形式,用以传递师生间的难言之意和难语之情,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态势语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教学时,教师的态势语,尤其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课文内容的睛雨表。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如果能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能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共处在和谐、融恰的课堂氛围中,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感情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有些教师上课时表情呆板,语言生硬,这就难以使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造成了障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文轻情的现象非常突出,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篇”图解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语文教学,即要重视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又要加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课改的需要。

二、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课文特点和儿童特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情感性和审美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作者能把他从实践中体验的情感传达出来,影响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课文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教师要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1.初读课文感受美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完美、生动的艺术形象。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能通过字、词、句、声调、语气等灵敏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首先满怀激情地朗读作者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从而感悟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总理吗?”

2.细读课文体验美

体验美的过程也是动情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阅读、分析,学生受情感的感染,体验到文章的美,人物心灵的美,意境的美。如教《中彩那天》时,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浏览3—9自然段,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要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并有意识地提示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如:“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

7、8两个自然段,懂得“到的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围绕“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等问题,使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应给与正面引导,注意体现文本的价值取向。

3.精读课文理解美

理解文章的美,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也是由情过渡到理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情节和段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包含在其中的情感,才能达到理解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提问:“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里,为什么还会有一次次幻想?”通过学生的讨论,激起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认识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把情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熟读精思鉴赏美

有些课文,如文艺性的课文,它的文字精湛、语言优美,学生读完后还回味无穷,有兴趣的学生仍然在鉴赏文章的美。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让他们从愉悦的情感中鉴赏美、享受美。如教《鸟的天堂》时,教师播放了“静态”与“动态”对比的录像、小电影。孩子们看到了静止的大榕树和大榕树上百鸟奋飞、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热闹景象,他们对活动着的鸟形、鸟色、鸟声有了直感,都情不自禁地读着课文,看着鸟飞,听着鸟声,很自然地鼓掌称快,似乎自己也是一只鸟,飞进了鸟的天堂,感受着鸟的天堂的情境美,享受着天堂的幸福、欢快的生活。动态性的电影,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5.生活实践创造美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是随理解课文的过程而逐步深入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教学中,需要教师不仅善于生动形象地描述,还要善于给小学生以理性的指引。例如上例,当学生朗读课文,想像随着千姿百态的鸟儿奋飞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把这棵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于是学生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明确了题目的准确含义、作者选材布局的匠心,教师又可即席命题:“假如我是一只鸟”?让学生畅叙想像思维的成果。这时课堂上活跃、欢腾,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情怀,抒发自己的情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给学生以理性的指导,同时要给学生布置创造性作业,有意识地培植学生创造美的萌芽。另外,教师自己要善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要从课文中帮学生寻找和创造美的情境。教师善于寻求美,创设美的情境,并非轻而易举的,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它是渗透美育的好材料,小学课文中的许多文章,为孩子们喜闻乐见。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知、情、意,有机地激发儿童的情感,渗透美育,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儿童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美育活动日趋重要,美育内容也将不断发展。

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语文教科书》

《山东教育》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学生张某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

一、案例概述

张某是我通达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专业的一名男生,出生于南京市一富裕家庭。其母为某事业单位中层领导,常年出差在外,其父为某旅游公司总经理,业务繁忙,在家的时间也很少。在入校之初,辅导员整理学生档案时,发现在其档案里夹有一份该生初中时因参加一青少年激进组织而被强制退团的个人检讨记录。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我首先找学生谈话一次,通过侧面迂回的方式了解了该生入学之前的一些个人信息,并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后,在新生班干竞选的时候,张某非常积极要求参加班长的竞选,但是问他如何管理一个班级时,只是简单地重复,要想让班级好,就只能采用“铁血政策”,情绪比较激动,并谈及自己对当今社会的看法,认为要严刑酷法方能正其根本;2011年12月份,学校对新生的心理检测结果报告显示:A级,该生性格偏执,强迫症、人际交往障碍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除了英语成绩不及格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高等数学最为突出,到第二学期,该生积极参加高等数学的竞赛,并获得了校级的二等奖,在备战省级高数竞赛时,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聊天,觉得自己近期老是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无法专心学习,要求辅导员给介绍一个心理老师进行咨询,但当我想带他去时,他拒绝了;此后,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他再次到办公室找我提出,在达不到学校编级条件的情况下,要求主动编级,希望通过重复学习的办法让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能够名列前茅,得到师生的更多关注。

二、案例分析

据网络调查的不完全显示,现今中国高校有15.6%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已经成为社会必须面对、但又仅仅依靠学校而不能完全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人格健全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由父母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既是个体教育,又是终身教育。

然在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现代家庭在面对孩子教育方面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困扰。

首先,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发展,往往把孩子交由长辈或保姆代为照顾,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不能及时地跟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交流;有些家长也因此代之以物质上的不断满足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精神上关注不足的亏欠,而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不当教养方式极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依赖性强、任性自私、冷酷暴躁、固执己见等不良的性格。

其次,当今社会,尤其到了九零后这代学生,大部分都是“421”的家庭模式,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爱,从而造成过度关心、溺爱等,而特别是有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其错误地教导反而对孩子心智的发展与成熟起了负面的影响。也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学生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将子女完全推给学校,特别是当面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又通常不能正确地对待和理解,往往采取回避或不承认的态度,甚至于造成了家庭和学校的对立,从而错过了学生的最佳治疗时机。

再次,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一个圆自己梦想的“载体”,从而使得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致使家长漠视甚至毫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于部分家长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教育观念,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行包揽孩子的一切,也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

三、解决方案

1.理论依据和过程方法

依据家庭教育理论及心理学中“强制行为论”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张某特殊的情况,我首先采取聊天的方式同张某进行沟通,让他说明了老师很关心他的成长,他在老师眼里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告知他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的唯一标准,追求进步是可取的,值得表扬的,但是途径有很多种,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寻求一种最为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舒缓学生的心情,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同时告知学生不管最终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应该让父母了解你的想法,我可以代你和你的父母做一下沟通,倾听一下他们的意见,学生放下心防,主动告知其父的联系方式。多次谈话,让我感到,该生在以前的生活中缺乏被关注,他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从而能够引起家长或老师的注意,渴望自己被认同。

随后我同该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并把相关的事情同他们做了详细的交流,其父母非常震惊,也很重视,我们在一起就此事做了长时间的沟通。了解到该生父母因工作关系跟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自初中时,该生有任何事情都不会跟他们主动交流,与父母在一起的少量时间,其通常更愿意把自己隔离在自己的房间中,因张某也没有惹什么祸,学习成绩也还尚可,父母便没有怎么关注,认为一切都好。同时该生父母表示他们家族经济条件都不错,有几个年纪相当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不好,而张某在这几个孩子当中是最好的,他们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张某身上,希望他能光耀门楣。在了解到具体的情况后,我告知其父母,张某内心深处,其实特别希望能够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只是因为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不知道如何交流,而父母的期望,又给他在心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往往采取了一些非常幼稚或者偏激的措施,其目的其实很简单,希望父母能够关注到他。建议其父母尽量多找时间,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跟孩子好好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其父母表示认可,并愿意去尝试。

此后,我经常在不经意的场合,以无意的方式同该生聊天,观察和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并经常同该生的父母电话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父母也相当地配合,他们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同该生通电话或其他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2.结果评价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在学校及家庭的双方配合下,该生的心理状况有所好转,并开始认识到,父母和老师都是值得他信任的人,并且愿意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同时,该生也表示愿意通过课余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

四、经验启示

学生张某在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思想和行动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通过该生的案例使我不得不考虑更深一层面的问题:该生的问题难道仅仅是自己的问题吗?渴望进步,被关注,本身是好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在家庭缺乏关注,或者自己的心理需求长期没有及时地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该生的思想、行为古怪,处事偏激。由此及彼,我又通过暗中观察自己所有的学生,通过侧面的了解,但凡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无不跟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从张某的教育经验,我意识到要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真正地树立家庭乃第一课堂的理念。所谓百年树人,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师、家庭等都必须积极参与,而家庭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问题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一旦出现问题,其解决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因此需要长期的、时刻的关注。

基金项目:江苏省心理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苏心规划07-012号)。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第一章 前言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师角色行为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它标识着外显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同时反映了内隐的角色意识、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有效的师幼互动是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精神的必然要求。《纲要》阐发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因而受到特别关注。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阶段,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帮助幼儿从简单的口头语言过渡到规范的书面语言,对于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力、个性、习惯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培养的阅读方式。作为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在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开启其智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个性、提高其语言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价值。如何更有利的体现这一价值,阅读中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的形成是很关键的。《纲要》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提出:“关注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1]。这些表述都体现了《纲要》对师幼互动的特别关注。

在早期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教师顺利、有效达成活动目标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够让教师真正的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现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找到幼儿发展真正的增长点,找到幼儿发展与早期阅读指导的契合点。教师如果以伙伴、朋友的身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爱和尊重,仿佛和教师一起做游戏,没有压力和批判,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论文计划在分析早期阅读中有效师幼互动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早期阅读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讨如何在早期阅读中有效开展师幼互动的策略,为幼儿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借鉴,引导幼儿与环境、教师、同伴积极互动,提高阅读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1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早期阅读中有效师幼互动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特征

早期阅读中的师幼互动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关系到阅读故事价值的有效发挥。其重要性及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1. 早期阅读中有效师幼互动的重要性

早期阅读中的师幼互动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关系到阅读故事价值的有效发挥。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和能否有效发挥价值的条件。早期阅读活动中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对幼儿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1.1 师幼互动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早期阅读的兴趣

幼儿教师在早期阅读中保持关注,是建构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产生被支持感和责任感的条件[2]。在早期阅读进行的同时,观察和理解幼儿,以幼儿的角度去感知他们真正的兴趣点和行为,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当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和行为被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并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早期阅读活动,幼儿将会在整个早期阅读的活动中都处于兴奋状态,早期阅读活动将不断吸引着幼儿的注意,让他们持续、主动地参加到早期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时,早期阅读活动的方式是幼儿感兴趣的,他们能尽心的投入早期阅读活动,并能持续较长的时间,教师对早期阅读活动的兴趣,能拉近与幼儿的距离,使幼儿感到一种鼓励和支持,从而乐于和教师合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关注和尊重兴趣点,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早期阅读活动中,在这样的互动中推波助澜,给幼儿自我表现的空间,激发他们对教学早期阅读活动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使早期阅读活动不断得以生成、发展和延续。

1.2. 师幼互动有利于提高早期阅读活动的质量

利用师幼互动开展教学早期阅读活动不仅意味着对话、也意味着幼儿与环境的交融,意味着幼儿知识建构的发展。在师幼互动中能生成有效的教育因素,能促进幼儿发展互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著名的意大利插画家白莉亚说得好:“小孩一半因吃东西而长大,另一半是因阅读而成长”[3]。早期是孩子在不认识字之前最有效的认知学习读物,教师通过指导幼儿的早期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自然阅读的方式,还

2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的习惯,更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

2. 早期阅读中有效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

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设计师幼互动的内容,运用语言、肢体动作、情感等激发幼儿活动,或者是关注幼儿作为学习者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空间和时间;幼儿则主动投入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发问。

2.1 师幼互动是一种正向性互动

在早期阅读中,积极的师幼互动是一种正向性互动,其主要是指肯定性互动和平行性互动占主流。肯定性互动是指倾听幼儿心声,接纳幼儿不同的想法,鼓励、表扬幼儿。平行性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以协商、讨论等形式互动,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师幼互动的正向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也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师幼互动积极有效的进行。

2.2 师幼互动具有适时性和多样性

在早期阅读中,教师与幼儿发起互动的时机是适合的,当幼儿遇到矛盾、困难,产生疑惑、兴趣转移,有认知偏差,需要建立规则时,或者幼儿有思维碰撞,有新发现新经验积累,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适当的参与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幼儿方面方面讲,幼儿发起有价值提问,或是有情感需求时,如情感依恋、生活照料等,幼儿会主动寻求与教师的的互动。此外,师幼互动的多样性表现在施动行为以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适宜出现,在反馈行为方面表现为易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适宜出现。

2.3 师幼互动具有并重性

在早期阅读中,师幼互动具有并重性是指教师积极主动发起与幼儿积极主动发起并重。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设计师幼互动的内容,运用语言、肢体动作、情感等激发幼儿活动。并且关注幼儿作为学习者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空间和时间,如宽松的环境、丰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间布局、充足的探索和质疑时间。同时,幼儿主动投入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发问。

总之,师幼互动对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儿的早期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实施,才能有效发挥早期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三章 早期阅读中师幼互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早期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现阶段的早期阅读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师幼互动的开展却往往不尽人意,师幼互动的过程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 当前早期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学前所有的阅读活动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以幼儿为本,强调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教育领域也不断地发出这样的声音:“还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给幼儿更多的主动性”、“尊重幼儿”„„所有的活动都在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在早期阅读活动的实践中却感受到总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在“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与“教师指导”之间难以权衡,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致在早期阅读活动常常会走进这样的教学误区:

1.1.1 教师操纵下的“主体”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不少老师心中是想把幼儿放到主体的地位,可是却怕幼儿的主体会失控于自己的指导,不敢放手去做。于是就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前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准备了许多的教学“道具”,甚至安排好了幼儿的每个动作,每句回答[4]。在早期阅读活动过程中,看上去是让幼儿主动地去操作、学习,但往往总是匆匆走过场,将“主体”流于形式,最后还是跟着老师走,完全让幼儿在老师设计好的轨道上活动。

1.1.2 幼儿全自由的“主体”

还有一部分老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谨遵循“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的精神,过分地夸大了幼儿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惟恐在活动中因为有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使幼儿失去了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老师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完全的自由,而自己全然成为了活动的旁观者。

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索求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5]。但是真正的师幼互动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早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是互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但也要做好幼儿自主学习的监护者、领航者,让幼儿的主体性在

4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活动中得到完美发挥。

1.2 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早期阅读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早期阅读的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活动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1.3 师幼互动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性情感特征

已有的研究与观察表明,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应该以不带鲜明情感色彩的中性行为为主,但是在实际的早期阅读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对幼儿却表现出更多的不满、恼怒、厌恶等负向情感行为[6]。例如,当教师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幼儿时,对这些幼儿在早期阅读中的提问或突发奇想的设计教师便会表现出冷漠甚至讽刺的态度;或者当教师面对幼儿一连串的疑问时,教师的耐心便会被不屑所代替,这些都严重损坏了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的欲望,使他们不愿意再发问,对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研究与观察也表明,由幼儿发起的行为应该以正向行为为主,但是在实际的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却带有明显的害怕老师倾向的畏惧行为,由此使得幼儿不敢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

1.4 师幼互动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1.4.1 师幼互动的对象差异

外向、活泼开朗、行为积极的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反馈的机会较多,而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幼儿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对聪明、可爱、遵守班规、积极追随教师思路的孩子表现出亲近感,而对过度活跃、经常出现违纪行为的幼儿常表现出不满,且这些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处于被拒绝的状态。

1.4.2 师幼互动的方式差异

5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幼儿,教师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如教师对小班幼儿实施正向施动行为的频次明显多于大班幼儿,而教师对大班幼儿的负向施动行为频次要多于小班幼儿,也就是说,年龄小的幼儿更容易获得教师带有亲切、友好情感特征的互动举动,而对大班幼儿要求更高、控制更严。

1.4.3 师幼互动的内容差异

在以抚慰情绪为主题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小班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多于大班幼儿,而以让幼儿做事为主题的互动行为则少于大班幼儿[7]。大班幼儿发起的以发表见解为主的互动行为多于小班幼儿,以寻求关注与安慰为主题的互动行为少于小班幼儿。

1.4.4 师幼互动的空间差异

幼儿与教师空间距离的远近会影响他们的参与机会:往往与教师距离较近的幼儿,更容易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在活动中与教师互动的机会比较多;而与教师距离较远,或坐在边角上的幼儿却容易受冷落,在活动中参与互动的机会也少。

2. 出现师幼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教师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年青一代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学习者被看做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他们进入这个世界是准备来吸取由环境所提供的知识的,而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形成了我国传统教育强调和利用幼儿的受动性、依赖性和模仿性,而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忽视了正在不断增长的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与能力。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倾向,所以,对越来越需要被重视的幼儿的主体地位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与肯定,同时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指导地位,不能自然的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指导幼儿的活动。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像一只“领头羊”一样,走在幼儿的前面,规定着幼儿的活动,幼儿的自主性便被埋没了。

2.2 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素质比较较低

早期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负向性情感和教师对待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方式、不同性别幼儿对象的不同方式、对不同年龄幼儿不同的教育内容都是因为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比较低下造成的。有一项对幼儿教师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公办幼儿园中尤其是教

[8]

6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办园中,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年龄处于40岁以上,她们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并且近10多年来幼儿园教师编制得不到保证,岗位没有吸引力,导致优秀幼儿教师流失严重[9]。新进幼儿教师由于入学门槛不高,素质普遍较低,部分民办幼儿园的从业人员甚至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质量。社会上的幼师培训学招生门槛越来越低,甚至已经没有底线,此外,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行为性质和敏感性程度过低,直接影响了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主动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幼儿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这些现状都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作用的发挥,甚至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3 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和班额数量太多

因为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状况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还不足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每个年龄阶段相应的班额还比较大,老师无暇顾及每个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对每个幼儿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馈,不利于幼儿教师的管理和幼儿主动性的发挥。

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章第十一条对幼儿园的班额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幼儿园每班的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4周岁)25人,中班(4—5周岁)30人,大班(5—6或7周岁)35人,混龄班30人,学前班不超过40人。但是现实的情况却远远的超出了这些数字,幼儿园每个班都差不多有40个幼儿,这40个幼儿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向老师发出请求、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等。在实际的早期阅读活动过程中,特别是自主阅读时,幼儿的问题一多,老师便应接不暇了,往往对幼儿发出的互动信号注意不到或反应淡漠,从而影响了早期阅读中师幼互动的整体性质。

7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四章 早期阅读中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

师幼互动是实现早期阅读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恰当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早期阅读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地展现,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1. 接纳与尊重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许多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人格,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索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与条件;多与幼儿进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多鼓励、赏识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会使幼儿有安全感。 例如,在早期阅读活动的延伸,教师认为青虫很丑陋,但幼儿却很喜欢,乐于探究。那么,教师就应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想法和做法,为幼儿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扩展他们的经验。

同时,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还应学会用正向的、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各种行为,多给以赞扬和鼓励等肯定性评价,对存在的行为问题,也应该以正向引导为主,针对实际情况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与关爱,使幼儿在被尊重和被赏识过程中体验到自尊感和被支持感,从而产生更强烈的互动动机。

2. 调整角色定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传统教学中,教师会选择幼儿不会的、不懂的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自我定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教师控制整个活动,让幼儿走在预设好的轨道上,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活动成功的标准。但是,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大相径庭。尽管教师比孩子具备更多的知识经验、拥有更强的策略意识,但也要淡化自己的权威,隐藏起自身的教师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以一颗童心去理解、读懂孩子的言语与行为,始终以协商者的口吻、建议者的态度、鼓动者的语言去发表意见、给予暗示或引导深入,这决定于早期阅读是一种带开放性、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进行丰富和提升的、建立形-音-义三者之间联系的整合性教学活动。而面对幼儿思考的多样性、提问的不确定性和内容的难易时,教师就要成为学习者和探索者。

8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3. 关注幼儿的阅读表现,及时给予积极的反应

在早期阅读中,教师和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在互动中共同成长,但是教师区别于幼儿的是教师要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在适当的时间介入幼儿,关注他们的表现,做出及时、积极的反应,提升幼儿的阅读质量。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幼儿的表现并及时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做出积极的回应。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关注教学环节的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平等地对待“一鸣的发现”,通过给予积极的肯定,催生幼儿仔细观察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也带动和感染其他幼儿的探究兴趣。

4. 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

幼儿教师在早期阅读中对幼儿的指导和教育应是全面的,但并不等于要对“对全体幼儿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的不同,同一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基础和不同的发展水平,甚至有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根据幼儿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早期阅读中,幼儿教师应根据教育任务与内容的不同,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从互动范围看,既应有教师与全体幼儿的互动,有教师与小组的互动,还应有教师与个体的互动,三种方式互为补充。从互动主体的作用看,既应该有以教师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也应有以幼儿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从互动方式看,既可采用语言方式,也可运用动作方式或以环境、材料为媒介的其他互动方式。每个幼儿的个性都具有个别差异,教师在与不同特点的幼儿进行交往与互动时,也应考虑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导策略,去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5. 正确处理师幼互动中公平与差异的关系

如何正确面对并尽量缩小早期阅读中师幼互动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这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教育上的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建立在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一种相对公平。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片面强调统

一、同步的标准化教育,这只是表面上的公平,实际上的不公平。因此,只有从幼儿实际

9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才是符合教育公平要求的。也就是说,在早期阅读中,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内容,分配相应的互动时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如果教师将自身的亲疏、好恶带到与幼儿的互动交往中,表现出对幼儿的偏爱或歧视,人为地造成教育上的差异,那么,它不仅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而且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师应从职业道德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才能让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上策略是建立师幼之间良好互动关系的必要条件,幼儿教师只有恰当的运用各种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使师幼互动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10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章 结论

早期阅读中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动态的阅读探究过程,如同在幼儿的心灵撒播了一颗特别的种子——爱上阅读,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活动更加富有活力,促进幼儿主动建构语言的能力和习惯,陶冶幼儿良好的性情品格。师幼互动是双向作用的,只要作为互动主要发起者的教师以积极、平等的态度面对幼儿,幼儿在尊重与信任的氛围中更富创造力,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同样可以从与幼儿的互动中得到灵感、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通过不断反思、实践,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为今后的个人专业成长提供动力。

11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M].1996.

[2] 左瑞勇;柳卫东.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与对策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70-75. [3] 方志丽.建构积极有效地师幼互动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6,8(2):23-25. [4] 许林军;戴玉云.早期阅读中师幼互动关系建立的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8(2):39-42. [5] 袁晓峰.早期阅读课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式[J].小学语文教学,2007,4(2):8-10. [6] 谢晓悦.让孩子去热爱与渴望——浅谈早期阅读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基本版),2009.10(11):35-37. [7] 韦禾.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述略[J].教育研究,1987,5(6):20-24. [8] 袁晓峰.快乐的早期阅读[J].小学语文教学,2006,4(

7、8):50-54. [9] 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11):22-23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10.

12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本研究及毕业论文是在徐月欣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徐月欣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我精心的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徐月欣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许多可敬的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该如何是好?尤其现代社会离婚率这么高,单亲家庭更是普遍。单亲家庭教育孩子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的是家长主动出击。尤其是单亲母亲在带孩子时候,往往更难。单亲孩子的母亲,可能会特别小心翼翼地带孩子,生怕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和委屈。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会处处小心、时时担心;该严的地方不敢严,该重的话不敢重说。这就会造成孩子性格的懦弱(在外面胆小、怕事)和任性(在家里专由自己来)。因此,我认为您应该首先要保持一种平静而坚毅的心态,一方面要敢于面对现实,在教育孩子时,不急不忧,多想想孩子将来会有的美好前景,从而增强教育孩子的信心和力量;另一方面不能溺爱孩子,该严则严。孩子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加以限制,过分的要求更要“狠心”一点。也许这会使您过后感到伤心和自责,会觉得委屈了孩子。但只要想到为了培养孩子从小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勇敢自信、不娇不柔的品质,这样做是必须而唯一的;另外带孩子多和亲朋好友、小伙伴交往,培养他快乐、善交往的好性格。

历史上的金太夫人,也就是胡雪岩的母亲,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寡妇,为什么能把儿子教育的那么出色?我们不得不更加佩服胡雪岩的母亲,而这也正是中国母亲了不起的地方。金太夫人没有教胡雪岩弹钢琴,也没有教他学美术,他给胡雪岩的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正是胡雪岩成功的基础,胡雪岩的母亲从小就跟他讲,到私塾里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吵闹,替人家放牛要好好看管,出去当学徒要听老板的话„„胡雪岩就是在这朴素的耳提面命下,慢慢成长起来的。除了言传之外,胡雪岩的母亲更加注重身教。面对窘困的家境,金太夫人从来没有在胡雪岩面前抱怨父亲早早离世, 使得孤儿寡母无人照顾。现在的单亲家庭很多,不少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这样的父母本身心理就不健全。同样是单亲家庭,胡雪岩的母亲把他教的这么好,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单身父亲在培养孩子坚毅、勇敢、自信的性格方面,要优于母亲,但也不是绝对的。只要母亲在平时的生活中,如孩子生病、受伤、摔跤、磕破等等方面,能表现出一种处事不惊、沉作冷静的态度,那么,孩子也会坚强地面对,慢慢也会养成坚强的性格。另外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教他踢足、骑车、溜冰、游泳、爬山、攀登、下各种棋等等,这些体育活动对孩子进取上向、不畏困难、坚强勇敢的性格培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当然,做母亲的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可以求救于他人的帮助。

心理学家们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学生父母离异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重视。但如 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我们认为,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 、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二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三 、简单粗暴不可取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四 、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五 、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六 、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如何妥善有效的完成这一重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有的放矢地保护和教育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班级集体的温暖。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 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3.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4. 严格合理,培养其自立精神。首先,让他们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再次逐步培养他们自立精神,使他们能自觉自愿的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真挚关怀下成长进步,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4大点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而在家庭环境的诸因素中,家庭结构的完整尤为重要。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会恶化儿童的教育条件,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离婚率有逐年 升高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单亲家庭的数目愈来愈多。因此,一方面我们呼吁做父母的,要注重加强婚姻生活的和谐和稳固,慎重做出结束婚姻关系的抉择;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呼吁离婚父母要根据家庭变故的现实,解决好子女的教育问题。

那么,单亲家庭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对付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有关的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二、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教养不可不慎, 必须注意科学的教养方式

首先,注意不要过度保护。在丧偶或者离异 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 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

其次,切忌期望值太高。缺少了配偶,不少 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 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 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希望,使自己能够喘口气。

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期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一旦某一天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糟。

三、由于社会的宽容度及个人的修养尚未达到相当的水平

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聊天,一起娱乐一下,或者协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难题。此外,还可帮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让孩子把朋友一起请到家中来玩,以弥补亲情的不足,

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四、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师、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

所说的偏阴人格。

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本文来源:太平洋亲

子网 )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现象及教育对策

崂山区妇联徐乐

由于工作关系,我平常会接触到一些单亲家庭的母亲和孩子,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与正常家庭相比,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在心理、情绪、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虽然这些孩子中也有奋发向上、成绩优良者,但相对来说,单亲家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要比正常家庭孩子的比例要大,我特别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关注。

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抑郁孤独、粗暴逆反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乐,特别是重组新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和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孩子多数不善言谈,在学校里不爱和同学接触,出现矛盾也不能很好和老师沟通。了解发现,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破损内心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怀疑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因而他们的朋友很少,和老师也不合作,容易产生粗暴行为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孩子因家长无暇顾及其教育,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精神恍惚,完不成作业,而且不听从老师的管理和教育,经常顶撞老师。这些都与其心灵压抑所导致的逆反心理是密切相关的。

2、自卑怯懦、狭隘自私

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让人瞧不起,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父母的离异使他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原本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开始怀疑一切,远离朋友,封闭自我,学习急剧下滑,甚至有两次企图自杀。面对老师的关心,他说考上大学又能怎么样,反正也没人供他读书,连爸爸妈妈都不管他了,什么都是假的。可见,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来说在感情方面常常是冷漠的,因为在父母长期的争吵中,他们体验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势不两立,感受到的是大人的自私与虚伪。试想,当一个孩子真切地知道,自己最可信赖的父母竟是这样的不可敬、不可靠时,他会对社会、对人生作出怎样的判断,也就难以责怪他的自私与冷漠了。

3、心理偏位、放任对抗 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因而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偏差,于是他们就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寻求慰藉和放松,进出网吧、录相厅、歌舞厅等就成了家常便饭。在学校里也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经常会、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扰乱班级秩序等等,个别孩子甚至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行为自由放任。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尽管单亲家庭孩子的类型千差万别,但他们同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情绪不稳、意志力弱、志向低、厌学等。通常会表现为:行为懒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肯用功;自律性差,不遵守课堂纪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偏科甚至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等。据调查,单亲家庭的孩子普遍反映不能长时间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干任何事情都没有毅力和耐性,学习过程中持久性差。

从我所调查和了解的单亲家庭来看,他们的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专制式、放任式和溺爱式三种,其中放任式的教育所占比例最大。专制式教育让家庭更加缺乏温馨,孩子容易变得自卑、孤独、内向;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好管教;溺爱式教育则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的坏习惯,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了片面性。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容易导致不良后果。那么如何针对这些孩子的心理现象,采取更好的对策,指导和帮助单亲家庭教育培养好她们的子女,让这些孩子也和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

1、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点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因此他们最大的需求点就是家庭的温暖、成功的喜悦以及别人的理解和信任。作为老师,应该努力为这些孩子创设亲情的氛围,用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怜和温暖,以此来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和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而对他们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嘴上都说关心孩子,但却很少和孩子沟通,特别是当他们重组家庭后,往往更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有的父亲或母亲虽然没有再婚,但却因为自己失败的婚姻和生活经历,把更多的期望加诸于孩子身上,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是粗暴的管教……对于这样的家庭,我们应该更多地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引导他们多与孩子谈心,多和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同时还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注意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在校表现。这样才能淡化、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和烦恼,消除他们与同学、老师之间的隔膜,消除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信赖家长、信赖老师,同时也增强自信,获得成功的机会。

2、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他们的自卑感,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对他们,我们尤其应该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冷漠。当他们在课堂上有创造性地见解时,当他们的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时,哪怕见解不一定对,或者进步只是一点点,老师也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借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母亲的过分溺爱,养成了蛮不讲理、惹是生非的坏习惯,很多老师看到他就头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班主任老师乘坐同一部车,他连忙给老师让座,老师谢绝了他的好意。但是第二天在课堂上,老师当着全部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充分肯定了他的行为,并且告诉同学们,尊重老师不仅要注重礼貌,而且要听从老师的教导,好好学习。这只是一件小事,可从这以后,老师发现他懂事多了,也很少再违反纪律。抓住这个机会,老师又找到他的母亲,告诉了她孩子在学校里的新变化,同时帮她指出了溺爱孩子的负面作用。母亲非常高兴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不仅改变了过去一味溺爱孩子的做法,还主动和老师交流感受和经验,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从此孩子彻底变了一个样,学习成绩明显进步,逐渐成了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学生。

3、帮助孩子克服挫折点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困难和挫折。对于本身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来说,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解决困难就显得更为重要。处理得好,苦难和挫折可能会成为他们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有可能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和倒退点。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除了父母离异,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面临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思想关键点及时进行劝慰和开导,要善于关爱孩子心灵的成长,用真情去打动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温暖,树立自强进取、战胜困难的信心。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也更应该多为孩子着想,要把对孩子的影响减少到最小限度,努力为孩子树立一个不怕挫折、积极生活的榜样,帮助孩子培养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治本之策;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与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陈凤敏(1963- ),女,河南叶县人,平顶山工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河南 平顶山 467001)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治本之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更是将来和谐社会的创造者,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工程”。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工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不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要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要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希望工程”。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更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同时,当代大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更是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涉及两千多万个家庭的幸福。大学生一旦出了问题,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家庭幸福,而且还会影响高校稳定,甚至会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外,高校困难学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也都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和素质教育,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正确面对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确保大学生安全稳定,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民心工程”。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与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淡薄。如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此外,在政治上还有幼稚、不成熟的一面,不排除因为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而卷入政治活动的可能,一些小道消息在学生中有一定市场,给学生思想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如果把握不好,极有可能使其产生情绪波动甚至过激行为。

2.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有所偏差。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淡化,奢靡之风有所蔓延,很少去思考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道德伦理观念淡薄,精神文明素质较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如考试舞弊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中缺乏道德责任感;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一旦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悲观失望,甚至轻生。

4.基本文明修养匮乏。在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人: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乃至拳脚相加;看见老师和长辈视而不见、不理不睬;满口脏话,随地吐痰,并且习以为常等。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与社会不和谐的成因

1.社会大环境。随着当前信息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与效果都有显著扩大和提高,这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新的渠道,但网上的多路信息源、多种信息流使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思想的影响。

2.就业、经济压力。高校学生也同样面临着父母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家庭经济贫富差距的扩大、毕业后面临社会自主择业、医疗改革等问题,使得许多大学生难免产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3.学校及家庭教育失误。许多教师、家长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着偏差,特别是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但由于其溺爱心理所致,实施的培养教育内容有较严重的偏差,呈现出重物质追求轻传统道德的灌输教育,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导致青年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4.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滞后。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高校始终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而明确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分层次的和更有针对性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未能摆脱“一锅煮”和“一刀切”的束缚。

5.师生自身因素。一方面,外在客观条件是影响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是不可忽略的主观因素。许多学生不能用辩证的思想看问题,产生一些盲目崇洋的思想,缺乏爱国热情。

6.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处在一个与国际社会交往频繁、相互影响加深的环境中。有些学生会产生茫然和不适等心理与思想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就会在文化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走入迷途。

7.社会组织及管理方式的多样化。由于社会组织形式及社会管理方式的多样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加大,“空白点”增多。调查情况表明,近些年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学生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管理制度正初步实施或在磨合之中,因而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盲点。

四、创新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和谐的思想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一是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抓住育人这个中心,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大学生“需要”之间的矛盾,努力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才能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注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确立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巨大的力量源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较少从和谐社会发展的视角全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必须的,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但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好政治功能就够了。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3.加强和改进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根据信息网络时代提供的技术优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4.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创新的精神搞好校园文化。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综合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还要着力倡导高雅文化,引导他们以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类社团为依托,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各种实践活动,让思想内涵丰富、有质量、有品味的高雅文化走进师生生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这个重要载体所蕴藏的潜移默化、点滴渗透、润物无声的重要育人功能。

5.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4年7月20日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是8700万,在校学生群体占31.9%。面对在校大学生几乎全部“触网”的现实,针对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网上不和谐舆论的影响的实际,必须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利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引导。网络技术和网络特点完全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利用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向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迈进。

6.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全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大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能否用冷静、现实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上和学校里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不公平现象,在很大程度是决定于他们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调动大学生成才报国的高度,根据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专门机构,利用心理测试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便捷和优势,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鼓励、引导大学生发挥长处,合理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思想服务,想方设法地减轻他们就业、学习、经济上的心理压力,运用目标激励法,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分析情况,找准优势与不足,坚定信心,战胜自我,力求取得最佳学习和工作效果。

7.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良性的工作机制。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因实际问题而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难有说服力和实效性。因此,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必须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加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这些不仅严重影响着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健康和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实现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将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困难群体实际问题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尽快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3]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05-01-19.

[4]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

01-25.

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企业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演讲嘉宾:黄建东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 资深教授

黄建东: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各位嘉宾。

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咱们在座的嘉宾中,有多少人看过德鲁克先生的那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台下举手)有相当一部分人看过。

当我接到“企业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这个题目时,我在想,企业发展中究竟哪几个是关键问题呢?因为现在企业管理中间,有很多的流派,究竟哪几个关键的问题使得我们的企业基业常青?当时微软的王总在最后用了6个字总结,“信于人存于众”。

我今天想简单的讲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有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想到了德鲁克关于企业管理中的几个原则的问题。

第一个想讲企业的结果在什么地方。

第二部分想讲一下企业的管理原则中,为什么德鲁克在关于企业的管理原则中提到的7个原则,其中5个是关于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关于人的,但是我们在讲到管理的原则和结果时。刚才王总问了一个问题,企业究竟是什么?德鲁克问了一个问题:管理究竟是什么?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咨询、研究、学习以后,德鲁克得出来一个非常简单的关于企业究竟是什么的答案,他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且极力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德鲁克就是从管理是一种实践的角度研究管理得出来的结论。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企业的持续发展力”。今天早晨和Bill Pollard先生一起吃早餐的时候,他跟我说在西方讲到企业的持续发展时,往往谈到环境保护、绿色能源,我们的企业持续发展力提出的恰恰是人的问题,我说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当然,企业要持续发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要讲环保,必须要讲对社会的责任问题,当然,我们在具体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是不是我们整天打交道的基本上都是人?当德鲁克讲到企业管理的时候,在管理的原则中讲到一条,管理究竟是什么?它是装满技巧和智谋的锦囊,还是装有商学院教授的那些分析工具的宝袋?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工具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就好象温度计和解剖学对内科医生的重要一样,但是管理学的历史与发展演变告诉我们,管理只是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上。我把德鲁克先生讲到的管理的几个原则稍微把顺序打乱一下,因为在7条原则中有5条是讲到人的,他告诉我们,对所有的企业来讲,我们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的结果只存在于企业的外部。他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比如商业经营的目标是让顾客满意,医院的木是治愈病人,学校的目标是使学生学到一些在10年后参加工作能使用的知识,而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他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企业的结果是在企业的外部,他说在当今存在的组织机构中任何一个都是为了给机构外部做出贡献,为了共供给和满足非内部成员而存在的。比如说工商企业为什么存在?它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不是给员工和管理者提供工作的,甚至也不是为了给股东发放股息的。医院为什么存在?我们社会为什么需要医院?医院之所以存在,并不是为了给医生和护士找一个工作,而是为了病人,而这些病人恰恰还不是医院本身的职工。那些病人的唯一愿望就是赶快治好病,最好下次再也不来这个医院了。社会为什么要有学校?学校之所以存在并不是为了教师,也不是为了给老师找一份工作,学校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学生。如果忘记了这一点,那改变错误的管理。

联想到我们现在社会上很多关于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关于对医疗的意见,是不是可以从德鲁克老先生在几十年前说过的这句话中间找到某些答案?如果一个学校是为了赚钱而存在,这个学校恐怕管理上就有问题了,如果这个医院也是为了赚钱而存在,而不是为了病人而存在,那么老百姓的意见大一点也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工商企业的目的是为什么呢?工商企业为什么能够存在呢?难道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份工作?难道仅仅是为了给我们的员工、给我们的管理者提供一个岗位吗?今天在开始之前放了一段宝洁公司前CEO拉夫雷先生的一段致辞,那段致辞中我学到了两条,他说,他一直向德鲁克请教,他从德鲁克那里学到了,而且把从德鲁克那里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宝洁公司成功的基石是什么?拉夫雷先生非常明确的提到了,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创新和领导力”,这是宝洁公司发展的基石,这是给我印象相当深的一句话。第二句话拉夫雷在刚才的致辞中说到,他从德鲁克那里学到了“以人为本”。怎么样做到以人为本?这我觉得拉夫雷很浓缩的总结了他从德鲁克那里学到的在管理上的两个大的精髓。

既然结果不是在学校内部,既然结果不是在医院的内部,那么,企业的结果是不是也不在企业的内部呢?企业为什么有利润?企业为什么能够生存?德鲁克在讲到企业的结果在企业外部的时候,他举例来说企业的成果是通过顾客产生的,企业付出的成本和努力,必须通过顾客购买他的产品、服务,才能转变成收入和利润。如果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得不到客户的认同,客户也不愿意掏钱来购买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这个企业不要说利润,恐怕连生存都很困难,这是从道理上讲。具体来讲,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看到在企业外面的结果,要想办法让我们的客户买我们的产品,德鲁克讲到,企业有两个最基本的职能,第一是营销,第二是创新。只有通过市场营销的方式,我们把产品或者服务让消费者接受了,他们掏钱了。当然德鲁克在这里讲的市场营销和我们平常说的“销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销售简单的说就是我生产什么,我想办推销什么,这个东西我已经生产出来了。

而按照德鲁克的观点,市场营销是什么呢?德鲁克说:市场营销的目的是要让企业非常知晓客户,让这个产品最好能够做到自我推销的程度。企业剩下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客户知道我这个地方有这种产品。用营销之父科特勒的话说起来,德鲁克的观点总结成简单的话,叫做“营销的目的是让销售变得不重要”。我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也觉得有点不大好理解,什么叫做“营销的目的是让销售变得不重要?”我记得我去年到深圳来的时候也曾经讲过,我当时举了海尔的例子,海尔在巴基斯坦的市场上买洗衣机,当时的巴基斯坦的洗衣机,不管是国际上著名的品牌,包括惠普、西门子等等很好的国际品牌在巴基斯坦上都不太好卖。海尔就去研究,为什么国际名牌在巴基斯坦市场上都卖不好,按照一般的想法,就是想办法去做一个市场调查,你喜欢买什么样品牌的洗衣机,这个品牌的洗衣机大概在什么价格以内可以接受。市场调查往往是做这样的工作,可是海尔并没有问这样的问题,他是从我们究竟是干什么、我们究竟是为谁提供产品?这些买产品的人究竟想要什么,用德鲁克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海尔从分析南亚国家(包括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里面的客户究竟是谁,这些客户究竟想要什么。原来发现巴基斯坦的国际品牌洗衣机卖得不好的原因很简单,他们从巴基斯坦的这个市场家庭组成的状况、生活习惯开始。巴基斯坦不像中国人,中国的家庭是越来越小,有的统计材料说中国现在的家庭平均一家只有3.2个人,巴基斯坦也不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人口庞杂,十个八个都不算多,巴基斯坦的人穿的什么衣服?在座的都知道,穿的都是大袍子。那个大袍子说难听点就是咱们的床单对折了以后,中间挖个窟窿套在身上。我们现在市场上卖的洗衣机,4.5公斤也好,5公斤也好,这些洗衣机你要洗几件夏天的衣服还好办,如果要洗几条牛仔裤就很难办了,要洗大一点的床单就更难办了。所以家里老人说洗衣机洗不干净,实际上不是洗不干净,是塞得太多了。一个巴基斯坦的家庭,四五个男人的衣服换下来,放在这样的洗衣机里面,对他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海尔在巴基斯坦的工业园区生产洗衣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跟国际品牌竞争,能不能用降价的方式,你卖180美元,我卖150美元,我便宜你几十美元,他没有这样想。他是想客户究竟想要什么,他们哪些人为什么不买,甚至连最好的国际品牌的洗衣机他们都不买。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即使一个企业有了20%的市场份额,你是不是要问一下,为什么80%的客户不来买我的产品呢?所以德鲁克在讲到客户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做“非客户”。海尔在巴基斯坦市场上就研究,为什么人家不买洗衣机,后来发现的结论非常简单,原来你买的那种洗衣机,他买回去没用,他需要的洗衣机不是市场上经常看到的4.5公斤、5公斤的洗衣机,他需要的是一家里面有四五件袍子一次就能洗干净的洗衣机。

找到了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简单,他在巴基斯坦的市场上推出的洗衣机容量是12公斤的。12公斤的洗衣机,三四件袍子放进去,照样洗得干净,人家看你这样的洗衣机比别的洗衣机管用,管用我就买了。海尔如果在国内生产洗衣机,把它出口到巴基斯坦去卖,恐怕卖不了那么好,他如果完全按照国内的生产方式,对南亚国家生产4.5公斤、5公斤的洗衣机,恐怕效果也不那么好。所以德鲁克提到的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必须要问一下。Bill? Pollard先生讲演的题目是“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实际上也就是讲我们是干什么的。德鲁克讲的我们的业务是什么,也就是我们问我们是跟什么的。我们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我们是想办法让客户从我们这里得到他想要的产品和服务。那么我们就得研究客户,客户想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而客户想要什么,这恰恰就是市场营销所需要研究的题目。从海尔在巴基斯坦上销售、生产,再推到他调研的过程,可以看到销售和市场营销在德鲁克的字典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销售就是讲我已经生产出了东西,我把这种东西尽量用各种推销的方法把它卖出去,而营销讲的是我先看看你究竟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我给你什么。就好象中午刚刚吃饱饭,人很困的时候,有个人在推销枕头,说这个枕头便宜,你肯定想要。我前一段时间到上海,上海的朋友告诉我,世博会上卖得最好的,就是在世博园门口卖小塑料凳子的人,因为进每一个馆都要排几个小时的队,但是他们也不能带着凳子坐着公交车到世博园去,所以那几块钱一个的小凳子卖得好极了,一天有几十万人参观,哪怕只有几万人买凳子,这个销量就非常大,这就是营销和销售不一样的地方。当然所有的这些都是讲到了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考虑到企业的结果是在企业的外部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客户。

更加要紧的恐怕还是怎么样对待人的问题,德鲁克讲到的管理的原则中的第一条就说到“管理是关于人的”。所以管理就是想办法使人与人之间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集体效益,所以管理才能一个关键的因素。当然,因为企业是涉及到人的,所以它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王总刚才讲到,信于人存于众。他经历的这几个企业,每个企业都有它不同的文化,管理是涉及到人的,所以必须想办法跟企业的文化结合起来。德鲁克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告诫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者,他说: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就是如何发现和确定本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中哪些内容是可以用来构建管理、确定管理的方式。当然,为了确定管理的方式,管理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必须得思考这个企业的目标是什么、这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个企业要求员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企业就会一盘散沙。

此外,德鲁克特别强调的是要创新,企业管理必须根据需要和机会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德鲁克在谈到培训和学习的时候,这是包括在他的管理的原则之内的。我们要使每个企业都成为一个学习和进行教育的机构组织,培训和发展必须落实到所有的管理层次中间,培训和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这些都是讲到管理的原则。同时,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个沟通不良的问题,部门和部门之间怎么合作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究竟怎么相处的问题。在管理的原则中间有一条,也是关于人的。他说:每个企业内部都具备不同技术和知识,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员,企业必须建立在交流和个人责任之上。怎么去建立在交流和个人责任之上呢?我这儿用的是公开的出版物上发表的中文译文。我查了一下德鲁克的原文,第一段里面的第二句话“企业必须建立在交流和个人责任之上”。“交流”这个词在德鲁克的原文中讲的是“沟通”,这个意思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所以德鲁克在讲到交流和个人的责任的时候就提出了所有的人都要仔细的思考,他想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是不是别人都知道了,别人想干什么,是不是你都知道了,我想干什么,别人能够给我什么帮助,别人干什么,我能给什么帮助。德鲁克讲得非常好,强调贡献,才能促成横向沟通,而团队就是建立在横向沟通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贡献就没有横向沟通,如果没有横向沟通,要谈团队建设就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想讲讲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叫做员工的满意度,员工的满意度是不是可以成为我们管理,或者激励员工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德鲁克在讲到员工的满意度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动机才能达到最佳的绩效呢?今天美国工业界的答案往往是员工满意度,但是这种答案往往是好毫无意义,就算它有意义,员工满意度仍然不足以充分激励员工。现在不能用威吓员工的办法,让员工增加他的工作动机。德鲁克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他说:我们需采取的做法是以追求绩效在内的自我动机,取代由外部施加的恐惧,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不是满意度。一讲到责任感,事情好像就复杂一点,他讲到成就感、责任感的时候,他说:负责任的员工怎么样来造就负责任的员工呢?他推荐的4种办法:一是慎重安排员工职务,第二设定高的绩效标准,第三,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要的信息,第四,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这4种方法都非常必要。在讲到员工激励的动机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他说:今天许多的人经常谈到如何赋予员工对工作的自豪感、成就感,以及受重视的感觉,但是员工的这种自豪感也好、成就感也好、荣誉感也好,我们能给他吗?管理者能不能给一个员工以成就感呢?能不能给一个员工以荣誉感呢?我们很难给一个员工以荣誉感。自豪感和成就感都必须源自于工作本身,无法延伸至工作以外的事物。

我刚才引的这些东西都是德鲁克讲怎么以人为本。实际上德鲁克的以人为本的想法和我们中国的以人为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说25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贤使内!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圆一立于其朝矣。意思就是说,你真正尊重贤能,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他们都会愿意在这里工作。同时晏子也讲过类似这样的话。这是清朝的话: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给适用,慎勿多苟求。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的员工不称职,我们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有没有给员工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果没有给员工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恐怕不是员工的素质问题,而是我们的管理者用人的问题。同时在《史记》中记载,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刘邦讲他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扶百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我不如韩信。三个人都是他的手下,他就是把他们放到了合适的位置上。

以人为本更是德鲁克的思想基础,在讲到人力资源的时候,德鲁克是怎么说人力资源的?他说人力资源是一种完整的紫云,不能只雇他的双方。所以我们在谈人力资源的时候,我们是指一个完整的人,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用途最广泛、资源最丰富的。然后他从两个方面分析,如果我们把员工看作是一种资源的话,暂且不考虑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就必须找出一个什么东西来?我们就必须找出如何才能够更有效得使用员工的方法。这是工程上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我们看见员工的长处,他能够看见这个员工最强的一项是什么,最弱的一项是什么。德鲁克在方方面一个非常有名的话,组织者就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管理者就是帮助他发挥他的长处。我们刚才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我们要想办法找到员工的最强项是什么,把他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所以用人用到最好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员工安排在这个职务上,在这个职务上,他的优点、长处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他的缺点变得和工作毫无关系,这是从长处和短处的角度,用工程上的方法分析人力资源。但是人力资源毕竟是人,人是具备其他资源不具备的特点,人有合作、综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这些都是人的优势,这些优势是任何机器都比不上的。所以德鲁克讲:人的特性是绝无仅有的,人不像其他资源一样,人可以决定是不是承担这份工作,而不是靠你恐吓他一下,不是靠你控制他一下所能够做到的。所以在讲到人、讲到员工的时候,德鲁克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员工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企业经济上的附属单元机构,除了要求经济回报以外,人还要求得到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的回报,他要求在他的职位上通过自己的工作体现他的地位和作用。他要求有同等的机会进行发展,他要求得到工作发展是你的承诺,他还要求他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并且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知识员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好像更加有说服力。那么企业要求员工是什么样的呢?企业要求员工做到的是他必须自愿的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做出努力,企业要求员工不是被动的接受某项职务,而是主动的承担为企业做出绩效的责任。

德鲁克在2002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那篇文章中就提到,企业从人的角度出发,他们就会有很好的管理。我想大家都听过海底捞这个故事,海底捞是一个卖火锅的,海底捞餐厅已经成为餐饮业的一个热点现象,很多媒体给予关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两个教授,甚至派人到海底捞去当卧底,派他的一个24岁的女研究生去当卧底,就看看海底捞为什么那么特别,外面的气温是三十六七度,居然还排队等着吃。到海底捞吃饭的可能都知道,等上个把小时算是正常的,北京到夏天恐怕吃麻辣火锅的还很少,一到夏天就改卖别的了,海底捞这些年不光没有关,反而是越来越多。中国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工作的时间长、工作累、报酬低,所以他们的劳资纠纷很充分。但是海底捞好像跟其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大一样,它的创办人张勇1994年的时候还在四川拖拉机厂当一个电焊工。后来卖麻辣烫,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卖,也不知道怎么做,开始的时候,做不好的时候,他就给客人说:这份送给你了,我再给你重新做一份。张勇认为人是市场的基石,客人五花八门。火锅店的味道可能都差不多,所以火锅店跟人家拼的不是我这个菜的味道如何,当然他也很注重菜品的质量。但是他也有一个观点,到火锅店吃饭的食客也是半个厨师,你给他上的菜,他是靠自己涮出来的。所以我们给客人服务的时候,跟同行业竞争的时候,我们靠的是什么?那就是服务。如果拼服务的话,一线的服务员是直接跟客人接触的人,所以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好像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他认为客人是海底捞的基石。单单用流程和技术培训出来的服务员,只是机械的按照流程和制度做事情,当然制度和流程有它的作用,但是制度和流程提出的要求只是给员工的最低要求。它压抑了人性,因为他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如果让员工仅仅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是雇了他的手,而没有雇他的整个人。所以他就想:怎么样想办法让员工有创造性。服务员怎么能够像自己一样用心,怎么样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张勇得出的结论非常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所以他的一系列做法,把宿舍做成正规的住宅,安装网线,派人打扫宿舍卫生等等,这些都是保证他们在有一个基本的在海底捞工作的基础。

但是要让大脑起作用,要让员工真正的发挥他的积极性,让员工真正从工作中体现到我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除了让他们把心放在工作上,还给他权。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如果客人不满意,他可以把这个菜给你免单。如果真正不满意的,他甚至可以把这一桌都给你免单了。这样的权力促发了海底捞的员工要用脑子去想,我怎么样为客户更好的提供服务,所以到海底捞吃过的人可能都知道,我们现在都带着手机,吃饭的时候往往都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可是吃火锅的时候很容易被烫到,海底捞的员工就想到,是否要给客人准备一个小塑料袋,客人把手机掏出来的时候,你就拿这个袋子给他套上,这个袋子的名字就用发现这个事情的员工的名字来命名。女孩到海底捞来吃火锅,头发长了,会掉到汤里面,员工就想到要拿一个橡皮筋出来。这些都是员工想出来的,别人去访问张勇的时候,他说他没想到,这些都是员工想到的,这是让员工用大脑给他工作。他还给那些人有希望,他们的高管人员几乎都是服务员出身的,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独自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年创造着几千万的营业额。海底捞把培养和给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这个董事长把造人看作海底捞发展的基石,所以他对考核也不一样,他对每个店的店长的考核只考核客人的满意度、员工的积极性,客人满意了,员工积极了,客人还能不来吗?海底捞的案例也是在回答德鲁克提出的问题:客户究竟想要什么?我们要想让客人满意,我们当领导的应该为员工做些什么。

上一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小结范文下一篇:检讨书怎么写时间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