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文本之公益广告论文范文

2023-09-23

广告文本之公益广告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公益广告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是一种教育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广告形式,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特点。公益广告中蕴含着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及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优势,如公益广告满足了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创新了青少年的道德学习理念、净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但是,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有些明显的不足、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与分配不太合理、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未得到学校和家庭应有的重视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展公益广告、学校和家庭应转变观念给予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足够的认识,以进一步促进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公益广告;青少年;道德影响

公益广告本身是一种教育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广告形式,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艺术性的特点,公益广告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及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优势,对青少年道德养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青少年, 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主要是指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群。

一、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优势

1. 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使公益广告具有隐性的德育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多种媒体传播渠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的传播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方向转变。公益广告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德育的一种新型载体,公益广告生动、传神地将德育信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给社会大众,使其耳濡目染。我国媒体参与的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活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公益广告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绝大部分青少年接触过公益广告。在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中,绝大部分青少年是通过电视接触公益广告的,其他途径分别是网络、报刊和广播等。

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青少年,对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适应性和亲和性。而且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使他们热衷参与新鲜事物,喜欢上网、浏览新资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借助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改变传统的德育方法,改变作为权威的传统德育的信息传播和流通模式,改变在德育结构中作为道德主体的青少年的客体地位,从而使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2. 公益广告的生动性、艺术性、生活化使其具有显性的德育优势

一些公益广告的德育信息能长久地驻留在青少年的记忆中,公益广告能给青少年留下比较深的印象,这就说明公益广告具有传统德育所不具备的长处和显性优势。

首先,公益广告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受到青少年认同的,在青少年中是有受众基础的。公益广告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和旁白,用丰富的视觉、听觉信号冲击着青少年的感官,令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在日常生活、潜意识中按照公益广告所宣传的公益观念和伦理精神行为处事。

其次,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迎合了青少年成长和品德发展的特点,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说教、命令等形式。而是从身边日常发生的小事着手,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和情节表现出来有可能发生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其实就是选择善。

二、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

公益广告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与传统德育相比,对青少年道德养成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具时代性、创新性。

1. 满足了青少年的道德需求

在自我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的道德认识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道德选择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会在现实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选择,这就需要获取更多的道德认识。青少年获取道德认识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德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容易出现盲点。当学校和家庭中得到的道德认识不足以应对现实中的道德选择时,青少年就会产生完善道德认识的需求。由于青少年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亲和性,青少年从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会接触到公益广告,而公益广告中的道德信息恰好能解决青少年当时面临的道德选择问题。公益广告作为新媒体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度的超前性特征,能反应社会现实,洞悉社会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主流价值观。青少年可以通过公益广告这一快速有效的传播渠道获取道德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有选择地接受。这些经过选择的道德信息完善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因此,公益广告中的伦理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成为青少年对理想人格、道德完善的“信息追求”,让青少年在不自觉地接受中满足道德需求。

2. 创新了青少年的道德学习理念

在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关键时期,公益广告开放式的、大范围的道德教育与家庭、學校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道德教育的对接性更强,组合教育的效果更佳,能起到协同作用。相对封闭的、正式的学校道德教育和开放的、渗透性的公益广告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公益广告是采用倡导、提醒和规劝方式,通过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文字、声音、画面,传播德育信息,传达给青少年一种你和我是平等的感觉,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它打破了封闭单一的、小范围的学校德育模式,提供了学校之外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开辟了青少年获取道德信息的渠道,是学校开展的固定时间和场所的道德教育所无法提供的。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既有传统的道德教育又结合当下实际,贴近青少年生活,带给了青少年全新的视觉、听觉感受,减弱了青少年对道德教育的抵触心理,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直观性,使青少年的道德学习更富有成效。

3. 净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

处于自我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一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注意力从客观的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内心世界,逐渐变得理性;另一方面,尚未完成社会化,其心智和思想还不成熟,对社会的理解认识过于主观。由于信息的良莠不齐很容易让青少年感到迷茫,难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这时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引导,使青少年走出自己狭窄的天地,让自我意识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成长。要完成这一引导就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公益广告所宣扬的皆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主流价值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与家庭和学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中的各部分相互补充、协调一致,无任何的对立和冲突。公益广告依靠本身所宣扬的道德教育能够形成比较和谐的社会外部环境,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培养道德意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很好地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影响的范围比较大,影响的深度比较广,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比较强的。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一旦形成,就能丰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解决青少年的道德选择问题,完善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公益广告利用传媒丰富的表现手法与青少年建立起一种从沟通、理解到参与的互动关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

三、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制约因素

日益繁荣的公益广告在对青少年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制约因素。

1. 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是市场经济,制作公益广告需要占用有限的媒体资源和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公益广告是一种为了达到传播效果的教育性广告,传播的是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没有金钱上的利益,不像商业广告能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在我国,公益广告相较于商业广告在制作和创意上明显不足,从公益广告的效用来说,公益广告的创意要求水平是要远高于商业广告的。现实是国内的大部分公益广告本身的创意很平常,很多的广告甚至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这类创意不足的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不够的,而且简单、直接的说教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青少年道德影响的效果得不到保证,从而导致公益广告的无效果播出,这样就造成了公共传媒资源的巨大浪费。

2. 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与分配不太合理

青少年接受公益广告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电视外,户外媒体、报刊及网络都占有相当比重。据有关学者调研,目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在众多的平台中,公益广告播放最多的还是电视,而网络这种新的广告平台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公益广告没有发展起来,而商业广告则是网络这种新的广告平台的常客。另外,公益广告的播放时间和频次不尽合理。电视台安排的公益广告都有固定的播放时间和频次,青少年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商业广告的出现频次远大于公益广告,有时看很长时间的电视节目都没有一条公益广告。青少年就无法受到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保证不了公益广告应有的播放效果,也就浪费了媒体资源。因此,媒体要合理安排公益广告的播放时间和频次,公益广告播放的时间应该与青少年接触到公益广告的时间吻合,以期使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尽可能多的积极影响。

3. 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未得到学校和家庭应有的重视

公益广告可以得到青少年的广泛认可,说明优秀的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的公益广告寥寥无几。公益广告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利用,也没有将公益广告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扩大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但是,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并未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

除学校之外,家庭对青少年道德也有较大的影响。青少年没有机会接触公益广告,只有放学回家吃饭、休息时,才有机会接触网络、电视等,在网络和电视上看到公益广告。本来家长可以在此时积极引导青少年接受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弥补学校对公益广告积极影响的不足,但是家长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所以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的积极影响,在家长心中也缺乏一席之地。

四、促进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积极影响的措施

1. 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创意水平

政府重视和企业参与,公益广告制作的资金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要提升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就必须有好的创意。优秀的公益广告是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就为公益广告的创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在公益广告中加入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都可以为公益广告服务。在公益广告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使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在公益广告中得到体现。

2.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展公益广告

由于青少年更多的是在电视上接触公益广告,这就需要加大公益广告在电视上的宣传力度,同时也需要拓展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网络公益广告。网络公益广告是网络广告的一个分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针对青少年的发展特点,通过网络传播公益广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公益广告必须具有趣味性。公益广告要迎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二,公益广告要有针对性。创意普通的公益广告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广告的选题要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特点来定;第三,公益广告播放要有时机性。需要从时间和播放的数量上进行精心安排,找到公益廣告和青少年之间的时间契合点,通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确定开始的播放数量,然后经过反复播放来加深记忆。同时,为了避免播放单一广告导致的审美疲劳,可以多个公益广告交叉进行播放。

3. 学校和家庭应转变观念,对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学校来说,传统的德育手段略显不足,需要利用新的手段,而公益广告就是利用传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学校对公益广告的积极影响应该有充分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观念,在学校中多多发布和传播公益广告,可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报刊进行传播,也可充分利用黑板报、布告栏、展板等发布公益广告,还能在课堂上结合公益广告进行教学。通过这些途径,营造公益广告积极影响的良好氛围,使青少年对公益广告的印象更加深刻。

家庭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弥补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在家里,青少年可以接触到网络和电视等媒体,所以就需要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接触公益广告,在观看的同时与孩子就公益广告的内容进行交流,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对青少年的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振祥,刘艳娥.青少年道德现代性成长: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考察与反思[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5.

[2] 叶雷.大众传媒的发展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3,(9):42.

[3] 黄少华.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4.

(编辑:易继斌)

广告文本之公益广告论文范文第2篇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的广告,是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公益广告用Word等软件都可以设计,使用美图秀秀等设计软件会使其更丰富,如使用Photoshop等专业设计软件会使其更精彩。本次学习是基于Photoshop软件,并根据创意设计需求把多幅图像合成一体,综合地表达主题。

技术指导,以“呵护”为例进行合成技术探索

1.编辑图层

图层技术是具有空间意义的,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画面以及所在的视觉层次。巧妙地运用图层位置可以进行图像的构图组合。①打开图像文件“捧.bmp”,使用“存储为”菜单命令更换文件名并保存(注意:选择“.psd”文档格式)。②右击背景图层,单击右键菜单的“复制”功能,产生一个复制图层,输入图层名称“捧”,即可得到一个图层副本。③选中“背景”图层,单击删除图标即可删除。

2.抠图

①打开需要合成的图像文件“芽.jpg”。②使用绳套工具,选中“芽”部分,并执行“图像”→“裁切”菜单命令完成部分裁切。③执行“选择”→“反选”菜单命令,并按Delete键删除“芽”周围的部分背景。④使用魔棒工具,选取“芽”周围的相似背景,并按Delete键删除。⑤结合橡皮、放大镜等工具,仔细清除背景。

3.引入图像,创建图层

①从工具箱中选择对象移动工具,拖住“芽”图像放到“捧”图像所在文档,即可自动生成包含该图像的图层。②右击该图层,执行右键菜单中的“图层属性”命令,更改图层名称为“芽”。③关闭“芽”图像文件。

4.调整图像

“芽”的大小不一定与“捧”的区域吻合,可以继续调整。①选中“芽”图层,使用魔棒工具把“芽”的背景进一步删除,产生透明效果。②执行“编辑”→“自由变换”菜单命令,对“芽”图像进行放大、移动等操作,满意后,双击图像完成操作(如图1)。

5.导出效果图

执行“存储为”进行图像输出,完成作品设计。(注意:输出文件的格式和品质选择)

科学知识:理解图层的特点与应用

1.概念讨论:图层

图层就像是含有文字或图形等元素的胶片,一张张图层按顺序叠放在一起,组合起来形成页面的最终效果。这就像是在一张张透明的玻璃纸上作画,透过上面的玻璃纸可以看见下面纸张上的内容,但是无论在上一层上如何涂画都不会影响到下面的玻璃纸,上面一层会遮挡住下面的图像(如上页图2)。将玻璃纸叠加起来,通过移动各层玻璃纸的相对位置或者添加更多的玻璃纸即可改变最后的合成效果。利用图层不仅可以准确地给多个图文元素定位,还能够分别对图层进行效果设计,所以它是非常灵活的一种图像处理技术。

2.应用体验:模拟服装设计

打开教学资源中的“服装.pds”文件,上下拖动面料所在的图层,观察人物衣服的变化。利用图层,你也可以让模特试穿你设计的服装或发型(如图3)。

技术探索:利用蒙版遮罩图层

1.概念讨论:蒙版

蒙版比裁切更有技术优势。把画贴在一块玻璃后面,并在玻璃的四周刷上黑色油漆。虽然只显示一部分画面,但并没有对画面造成破坏。把玻璃拿掉,就可以还原出原来的图画,甚至还可以像图4那样把黑色油漆刮掉一部分,露出原来的内容。蒙版就是对图层增加遮盖。蒙版上的白色是透出来,黑色是完全被遮盖,灰色是介于黑白之间的半透明。

2.技术实验:使用蒙版技术,设计宣传画

(1)准备要合成的图像。用Photoshop打开“海底.jpg”,再打开“高楼.jpg”。

(2)产生图层。选中移动工具,拖动“高楼”图片到“海底”文档中,即可得到两个图层。

(3)调整图像。因为“高楼”图层盖不住下面图层的图片,所以需要执行“编辑”→“自由变换”菜单命令,拖动图片周围的调节柄进行放大。

(4)使用蒙版。单击选中“高楼”所在的图层1,执行“图层”→“添加图层蒙版”→“显示全部”菜单命令,建立该图层的蒙版;右击图层1的蒙版,单击右键菜单中的“添加图层蒙版到选区”项(如图5);选中渐变工具,再在图像适当的位置进行拖拉鼠标以产生渐变蒙版。(注意:可以多次尝试渐变方向和范围等设置,以求得到更好的效果)

(5)设计标题文字。选中文字工具,在图左单击产生文本输入框,最后输入标题文字即可。例如,输入“温室效应最终会让高楼成为鱼的居所?”依次选中“温室效应”“最终会让高楼成为鱼的居所?”“鱼”,分别从文字工具栏进行字体、字号、颜色的设置;单击文字属性栏的“创建变形文字”按钮,选择变形的“旗帜”项,并适当调整弯曲参数,让变形更优美(如图6)。

(6)输出图片。使用“存储为”菜单命令把文档存为“.psd”类型的文档,以便日后修改。使用“存储为”菜单命令输出作品图像,可选择“.jpg”类型、图像品质为“最佳”。

学习交流:图像艺术

图像是读图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媒体表现形式,它既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如摄影、绘画、动漫等,又可以与多媒体、平面设计等信息相融合。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图像的处理技术,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水准。

在项目交流中,提倡技术的综合应用,不能仅限于一两种技术;提倡创意的个性化,应加强利用图像表达的能力。具体交流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创意与思维。你的创意是什么?即是以什么眼光、什么思维来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

(2)获取与交流。不仅是图像,任何信息的获得都需要技术来辅助,借用技术可以提高信息获得的效益与质量。通过空间、博客以及云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分享、交流,会更大范围地分享你的艺术特点,交流共鸣,提高技术,提高审美水平。

(3)公益视野。在图像交流中,我们要立足社会,展望未来,以正能量来分享成功、分担责任,要用技术做一些对社会、班级有益的工作,并借助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画等,激励人们把世界变得更美好。

广告文本之公益广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 央视 创意

当今人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生活和事业都围绕着大量的信息来展开,不论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还是现代的互联网媒体,转递信息永远是媒体的第一要务。而广告则是众多媒体中最为活跃的一分子。广告拥有视、听、读并举的优势,再加上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得广告成为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无论何种广告,其最终目的是要提起大众的兴趣,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自1987年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诞生起,中国的公益广告就正式登上了中国的银幕舞台。1998年夏天,“抗洪救灾”的主题公益广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0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CCTV电视公益广告大赛,此后,电视公益广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早在1997年和199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明确要求把公益广告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规定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媒介发布公益广告的时间和版面应不少于全年发布商业广告时间或版面的3%,电视媒介在19点至21点时间段每套节目发布公益广告的时间应不少于该时段发布商业广告时间的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3年发布的《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套节目中每天播放公益广告的数量不得少于广告总播出量的3%。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为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据,使得中國的公益广告事业走向了更辉煌的高潮。

公益广告追求社会效益,追求对每一个公民的心灵的净化。当今通过视听媒介进行大众教育是最为普遍,也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手段之一。公益广告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进行定位选择,把目标受众细分,找出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关注或忽视了的话题,然后再进行策划制作。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把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概念传递给观众。

我国的公益广告弊端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题材不够丰富。我国公益广告的题材很单一,往往局限在文明公德、交通法规、环境保护等内容上,非常空泛并不能调动观众的情感、让观众和广告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而且我们的公益广告大多出现在高楼大厦的城市中,农村题材的公益广告极少。公益广告是伴随着社会现象同时步出现的,应该随时和社会上的变化保持步调一致。比如,1995年国家推行下岗再就业政策,大量的中年劳动力失去了工作,生活上的窘迫让人们对国家政策产生不满的情绪。央视及时地制作了鼓励人们再就业的公益广告。这则广告不知影响了多少人,让多少人重拾再就业的勇气。2005年7月,炎热的夏天让很多城市的水电一度紧张,央视也适时地推出了《节约创造价值》系列公益广告,用数字向大家表明,只要“全国空调每调低一度,将节约数十亿度电”,鼓励全民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我们的公益广告应该放眼当下,把握时代的脉搏。

二、制作水平低,艺术感染力弱,没有创意。有些制作者认为公益广告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的,其实不然,公益广告正是因为没有商业冬季,所以百姓才放下“戒备心理”,没有包袱的观看。同时,这也是公益广告的难处——如何用轻松的方式把这些原本说教式的观念灌输给观众。这是对观众的说服,试想怎么可能会有人去听一个毫无亮点,而又沉重乏味的说教节目呢?现在很多省级、市级电视台仍然会出现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大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图像。或者像某一个省级电视台的有关环境噪音的公益广告一样,画面单调、情节乏味:第一个画面是一个女孩走过建筑工地,因为噪音非常大,所以皱起了眉头;第二个画面是她走到了一片绿草地上,周围没有噪音,面带微笑。这样的广告既没有情节片段,又没有发挥出视听的特点,是一个十分失败的公益广告例子。

从2006年至今,央视播出的一些公益广告,紧贴生活,制作细致,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新颖、独到之处。央视作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领头羊,国家级的电视台,不单是因为国家的政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作为主流媒体对社会效益及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视。下面笔者对央视所播出的六种不同题材的公益广告为例逐一进行分析。

1. 邻里关系

央视在06年里,播出过这样两则公益广告——《维护楼道环境,大家帮助大家》和《和睦邻里关系》。《维护楼道环境,大家帮助大家》是用简单的线条做出的动画效果,简单而有趣。第一幅图是一个翻开的笔记本,有一只铅笔的笔记本上飞快的移动起来,画出了一扇门,上面写着三楼。单线条的人物从门里走出来,在下到二楼时被用红色铅笔画的白菜,挡住了去路。这时一个老大妈的声音响起,“对不起啊,我马上就把白菜搬走。”一块橡皮神奇的擦掉了堆积在楼道里的白菜,后来一路走下来又遇见了叫父亲把旧家具处理掉的小女咳,热心的号召大家把自行车放回车棚的青年小伙儿,最后以鼓掌结尾。在一个短短29秒的公益广告里包含了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及儿童对邻里关系表现出的态度。非常有针对性地对受众进行宣传,把邻里间按照年龄细分,轻松温馨地把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的道理告诉了观众。另一部,《和睦邻里关系》也是一个只有26秒的广告,与前者比较起来诙谐幽默一些。但是也是从小处着手,突出了楼下邻居因为楼上总是发出噪音,上楼去理论的故事。广告表面上似乎打的是幽默牌,实际上去带着深深的无奈。编导细心地把生活中邻里间最容易出现的这种噪音问题夸张化,让观众可以在心理上进行换位思考,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2. 山里孩子教育

这则关于农村孩子教育的公益广告《好书送给爱书的孩子》,紧跟时代,把现在农村子女教育问题这一题材理解得非常透彻,挖掘深刻,融入感情。广告画面的主体色调都是灰黑色,短片一开头就给观众展现了农村孩子上课时的破旧环境,同时伴随着远处传来的观众都很熟悉的古诗《锄禾》读书声,拉近了观众与孩子们的距离,会让观众不自觉地和自己小时学习环境做对比,引发观众的同情心。第二个镜头是一个全景,观众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读书声的来源——一群衣裳褴褛的孩子。一个领头的孩子念一句底下的孩子跟着念一句。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念着,十分认真。这时观众心里会为孩子们刻苦读书的精神感动。导演适时地加入了一个顽皮的小男孩从房顶的窟窿掉入鸡圈的小插曲,让观众的感情得到了一部分的释放,但是在觉得孩子可爱的同时观众心里也会为如此恶劣的读书环境感到无奈。孩子在大家的嘲笑声中重新爬回屋顶,跟着领头的孩子念着。领头的小孩整理了一下课堂纪律接着大声念着“谁吃盘中餐”,突然大家都安静下来,一个女孩子说道:“是知,不是吃。”一本残缺不全的书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书本上残缺的恰恰是“谁知盘中餐”的那一句。领头的孩子看了看书,想了一会儿坚定的说“是吃,咋不是吃”。其他的孩子们都大声地跟读着错误的诗句。最后是一个远景,出现了“好书送给爱书的孩子们”几个大字。这一幕带给观众的冲击力非同小可,相信观众每次看完心里都会为孩子们难过,会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因为导演巧妙地通过展示农村孩子读书的片断,设置一个又一个环节,逐步推进,直至高潮,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特点,加强视觉冲击、重视“创意”、形式多样化,增强艺术感染力。

3. 义务献血

这不光是一个宣传义务献血的广告,更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感恩。一个父亲在每年儿子生日的时候都会去献血,不仅是奉献自己的爱心,更是给儿子做出榜样,让孩子永远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要表述的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在关怀别人的过程中领略到快乐。这片中所体现出提倡友爱和睦、互相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也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4. 安全出行

以往安全出行类的公益广告多是夸张、警世型的。在中央电视台过去播发的“交通安全从我做起”中就有表现,屏幕上不见汽车在飞驰,只见公路在飞速向后倒退。画面推出字幕: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画面中推出一付墨镜,两个镜片上各有一个醒目的里程表,指针从60刻度向160刻度飞升;一串路标从眼睛上闪过,全是红灯、全市禁止转弯、禁止通行等字幕插入:飘飘然,忘乎所以。各色路标还在上升。画面出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此时,荧屏上一声巨响。一堆汽车被撞得粉碎。画面上出现:交通安全,从我做起。里程表从160回到60。最后荧幕上出现:把握自己,遵规守纪。这则广告的问题是:标语太多,形式较死板,单纯的说教,没有情感。让我们来看看06年有关安全出行的公益广告,在一个漫画版的街道上一辆小汽车在路上走,里面坐着温馨的一家三口——一只鸡妈妈、一只鸡爸爸及一只蛋。一家三口开心地开着车,突然一个急刹车,在后排座的蛋宝宝冲向挡风玻璃。鸡爸爸和鸡妈妈急忙抓住了蛋宝宝,惊魂未定地看着彼此。汽车又动了起来,汽车里蛋宝宝已经被爸爸妈妈放在了安全坐椅里,一家人幸幸福福,开开心心地上路了。这则广告就用轻松幽默的卡通形式,把安全出行的重要性告诉了大家,用蛋来代表孩子,的确,孩子是父母的“宝贝蛋”,同时孩子还像蛋一样的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导演用比喻的方式,温馨的家庭气氛,对观众起到警世作用,也体现了对儿童主题的关注。

5. 温暖的亲情

这是中央电视的强项,从公益广告《关爱老人,用心开始》描绘父子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到06年关爱父母的《别让你的父母孤单》,都是描绘温暖亲情的,但是从两个广告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关爱老人,用心开始》是讲述儿子年少的时候,父亲参加了儿子的歌唱表演;儿子成年之后,不忘父亲的养育教诲,在父亲退休后第一次参加歌唱演出时,到现场支持父亲。而《别让你的父母孤单》是讲述一个老人住在一座装修精良,家电齐全的房子里,老人辛辛苦苦地做了一大桌菜等着儿孙回家,可是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来,女儿要出门、儿子要逛街,连小孙女都要去游乐园玩。老人自始自终只说了一句话:“忙,都忙。”一大桌菜慢慢凉了,老人孤单地蜷在沙发上围着毯子睡着了。电视上因为停台而出现的雪花映在老人的脸上。后者紧跟时代,体现了在现在物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精神生活是大家所追求的。這也是为何现在公益广告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的原因。

6. 注重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这个时代我们该为孩子们提供些什么?是富裕的物质生活还是丰富的精神生活,这则《除了吃,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是央视公益广告开辟的新内容。关注儿童,更关注如何让孩子在精神上得到充实。片中的孩子像小公主一样被妈妈揽在怀里,坐在私家车上。孩子边看着窗外修建得像宫殿一样的建筑,边一一背出那些酒楼的特色菜肴。当车开到一座古城楼时,孩子疑惑的偏着脑袋问道:“妈妈,这个楼是吃什么的啊?”妈妈脸上的笑容凝固了。片尾荧屏上出现了广告的主题——除了吃,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广告重视孩子的审美需求,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让家长看到这些场景会觉得似曾相识,从而对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思。

央视的公益广告总是创意风格各异,各有千秋。有的委婉劝说,感化人心;有的精辟警策,引人深思;有的比喻巧妙,针砭时弊……公益广告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作品,好的公益广告会通过声、像、字幕、音响等作为手段体现创意效果,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达到警世教化的作用。好的公益广告是一门大众化的实用艺术,要贴近生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些事情,明白一些事情,改掉一些事情,记住一些事情。换言之,一则公益广告作品,能否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往往取决于广告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心理,学技巧的恰当运用。一则好的公益广告一定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爱国.如何提高电视公益广告的关注度——浅谈电视公益广告策略[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09).

[2]郝大微.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J].东方艺术,2005,(06).

[3]周亚林.公益广告探究[J].装饰,2005,(05).

[4]崔博众.公益广告:一道新风景[J].时代潮,1997,(06)

[5]秦沈.公益广告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电视,2004,(05).

[6]陈伊娜,华宇.公益广告的设计策略[J].新闻爱好者,1996,(11).

[7]谭瑾,郭晋生,陈刚.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现状及展望[J].电视研究,2002,(09).

广告文本之公益广告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益广告 生态环境保护 广告设计

一、公益广告的益公性

1.公益广告的源起和社会功能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二战后遗留的道德观念问题和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使得美国社会处于迷茫混乱状态。为了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响应,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采用游行标语、印发传单、报纸广告的形式向社会呼吁,公益广告的最初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公益广告作为宣传的一种手段,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就是要向受众传达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如生态保护、社会教化、公共服务、慈善救助、政府政治等。

2.环保公益广告的关注点

伴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也逐渐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的森林被乱砍乱伐,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化,给海洋的生物生存带来威胁。人口的不断增加,大气、森林、河流的破坏程度明显加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也提出相当的要求,为此,人们必须保护好绿色的生存空间,面对如此大的重任,公益广告则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通过公益广告的宣传,来警示人们增强生态环保的意识,才能有助于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环保公益广告的设计

1.设计理念

不带枷锁的公益广告创意,为生态环境保护赢得共鸣。公益广告需要创意,是因为我们在要求公众对于社会观念、环境问题的参与时,需要找到一个与情感交流的切入点。如果创意没有震撼力,公众就会对公益信息熟视无睹,从而无法产生共鸣,达不到广告益公的效果。

(1)用普通人的心情去交流

创意时怀着普通人的心情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广告的受众是千万大众,他们需要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在创作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主题公益广告时,要将创作者也置入其中。举一个例子,正如一则环保公益广告,广告语是“多给世界留点绿”。画面中绿色的毛衣平面铺开,就像无边的绿色草原大地,使人心旷神怡。以交流的心情告诉受众,是继续编织还是一意拆卸都在你一念之间,希望你能多留点绿给世界。

(2)用警醒的视听效果去震撼

当生态环境已恶化到了质变的紧要关头,是要所有受众警醒和积极行动的时候。有效的震撼刺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面公益海报中的“梅花”和“螺丝帽”看似甚远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所启发的联想是梅花鲜活的花朵被钢筋螺丝帽所取代,突出了环保主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商标的条形码用树木来替换,如果以每年、每月、每日极快地速度被出售,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树木将快速地减少,我们更加直观地看见树种消亡状况的严峻性。

2.环保公益广告的构思

构思作为公益广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思阶段主要侧重两个方面:首先,是选择表现角度;其次,是表现形式。在创作中,构成公益广告的元素有两个:文字和视觉形象,视觉形象则包括了形象与色彩。公益广告在表现手法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漫画、摄影、文字等。下面简要谈一下。

(1)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中设计语言的合理运用

设计语言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是体现设计风格特征的重要方面。如何运用设计语言是每个设计师殚精竭虑的追求,设计语言中感性与理性、求新思维的变换、不同设计理念创造等都是体现平面公益广告丰富多彩风格的不可忽视的有效途径。

①感性与理性设计语言的组合

感性是个人的直观认知,理性是通过分析的认知。作为平面公益广告设计的表现因素,感性设计语言是相对于理性设计语言而言。因为直观更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亲切柔和的广告设计语言、自然流畅的广告风格、诚恳的广告诉求,不断地撞击人们的感情,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感性广告诉求更是蓬勃的发展。理性主义设计是科学性、逻辑性和实验性设计的代名词。理性设计语言是指展示商品特性、用途、使用方法等事实性信息让消费者形成一定的品牌态度。

②打破同质化的设计思维模式

设计的“同质化”是指设计的理念、设计形式、设计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如果平面公益广告创意表现的元素雷同、单调,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摆脱习惯性思维,没有摆脱思维的定式,所创作的作品就会缺乏新意。而一幅好的平面公益广告,会给人美好的意识享受。

(2)色彩功能的特性

色彩首先吸引人们的注意,往往占据着整个公益广告视觉冲击的大部分甚至整个画面。一些出色的公益广告的整体色调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一则广告画面的三分之一分割线形成了黑红两色的背景,自然的将画面一分为二,上部以红色为背景,纯净清新的空气之中活生生的鸟,而下部充满危险和死亡的黑色背景下,是白骨。整幅画面颜色凝重,这个大块的黑色使人压抑。这个便是色彩视觉的作用。

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不只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更多的是肩负着明确社会公益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所传达的信息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动向。生态环境问题任重而道远。环境的不断变化为它的保护者公益广告提出新的要求。公益广告只有在和具体环境问题相结合的时候才能真正唤醒大众的环保意识,才能起到积极益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高萍.公益廣告初探.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3]汪涛.现代广告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广告文本之公益广告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以平面公益广告作为教育载体,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从认知、意识、信念、情感四个方面把握和挖掘以平面公益广告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平面公益广告;儿童心理;研究性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笔者格外注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笔者带领五年段300多名学生展开了以平面公益广告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平面公益广告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心理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公益广告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种广告类型。而平面公益广告中精良的图片、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及其内在的情感吸引力和鲜明正面的教育思想,对儿童成长起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学生对平面公益广告也十分感兴趣,能独立地读懂大部分平面公益广告的主题,同时展开一定的思考。由此可见,学生是喜欢和需要公益广告的,以平面公益广告作为教育载体和活动主题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一、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认知的构建作用

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促成的是儿童正向认知的发展,在对儿童进行正确认知引导的基础上,发挥综合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1.儿童认知对平面公益广告的独特心理需求

公益广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承担着倡导公众自省、规范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功能。而公益广告的宣传思想诉求于艺术美,也更符合儿童心理的认知规律,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从认知的发展角度来看,五年级学生想象力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由此可见,儿童的认知、情感发展在小学五年级时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间通过适合的媒介(如平面公益广告)加以引导,效果将十分显著。

2.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优势

平面公益广告发布媒体简单多样(车身、灯箱、网络等),是一个静态的媒介,其宣传效果具有持续性,更能形成长期的功能效应。笔者认为正因为平面公益广告宣传教育持续性较强,将其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能使儿童多次接触,起到反复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建构儿童的知识结构。另外,大部分平面公益广告贴近生活,形象视觉良好,通俗易懂,便于反复阅读,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儿童认知发展起到教育效果,最大地发挥其功能,促进儿童价值体认的发展。

3.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中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引导

学生在进行平面公益广告素材的查阅收集过程中,面对繁多的资料,常会缺乏耐心,无法找到真正需要的资料。此时笔者结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中,及时跟进指导,引导学生在欣赏公益广告时,选择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或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等表现技巧的公益广告,这样的指导使學生更充分地体会了公益广告艺术性和感染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认知引导能够唤起儿童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使儿童在观赏、创作平面公益广告时能够产生比视听广告更丰富的领悟与感触,在理解作品内涵的过程中,使良好的平面公益广告表现形式对儿童认知形成积极的构建作用。

二、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意识的维护作用

在引导学生进行公益广告创意的过程中,笔者也十分注重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分析、创作公益广告的同时,教师要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1.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中儿童的意识形态

让我们从学生创作的两幅平面公益广告作品中来看看他们从中表现出的意识形态。

图1《灭绝钟》作品中的主体是一个画着小动物的钟面,钟面上的小动物并不十分稀有,然而“灭绝时间到”这句话却将画面的的气氛渲染得十分紧迫,由此我们体会到学生对小动物强烈的关注与保护意识。作品中学生运用了常见的动物形象,主体突出。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学生以熟悉的事物作为认知的出发点,更容易接受主体明确、主题清晰的事物。

图2作品《五指山》中,学生运用了《西游记》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的故事为创意思路,设想500年后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使孙悟空再次被压于垃圾形成的五指山下的情形,法力高强的孙悟空也只能无奈地叹息:“又得被压500年了。”《五指山》里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生动有趣,语言幽默,夸张中包含着现实因素,以事实为依据,情感朴实不浮夸。

从两幅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学生开始有独立的见解,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同时认识和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观念,但他们的见解容易受外界影响变化。五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提示我们,学生此时的心理发展尚不稳定,因此教师在选择平面公益广告题材进行研究时,应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判断广告作品的优劣,辩证地看待研究主题,注重良好道德意识的维护。在开展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问题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在面临各种他们困惑的社会问题时,能够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形成对问题解释的意识。

2.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意识发展的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中,平面公益广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德育引导功能,辅助学生在意识层面得到提升。学生在阅读、赏析、创作平面公益广告的作品时,会根据精神需要去选择、接受,优秀的平面公益广告就为儿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体认,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信息渠道。我们发现多数公益广告给儿童以深刻的教育意义,培养着儿童的道德情感,激励着儿童的道德意志,引导着儿童的道德行为,进而促使儿童形成积极的道德人格,对儿童意识的维护也在此过程中完成。

三、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信念的稳固作用

郝大微在《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中提出:“公益广告的内容要贴近当前社会生活,提炼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针对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1]这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倡导的“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有着巧妙的契合点。

借助以下两幅作品可以了解儿童信念特征。

从图3作品《对联:破坏环境》(局部)和图4《少用一次性木筷二保护树木》中可以看出,五年级学生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五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提示我们,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在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判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实践活动的交互中树立信念。在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也努力从儿童视角出发,鼓励学生不流于形式,大胆创新,力求将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做到求实尚礼、新颖生动,以实现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小学生信念的稳固作用。

四、平面公益广告研究性学习对儿童情感的升华作用

笔者认为在儿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征是以形象营造的情感来传播社会公益思想观念[2]。以情动人,是一则公益广告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也鼓励学生在创作公益广告的同时融入真情实感。

道德意识的萌芽及道德情感的影响促使小学生产生行为结果。对平面公益广告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其表现形式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和渲染气氛的手段,其中对于真情实感的诉说往往更能打动读者,特别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生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能让思想观念与情感进行巧妙的嫁接,引发受众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就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成功的公益广告往往直指心灵,使受众内心产生触动。我们对平面公益广告的研究性学习也重在向学生渗透健康的情感,进而内化为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这样的研究活动才能促使儿童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升华。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发挥教育载体和活动主题的价值导向作用,重视从认知、意识、信念、情感四个方面对儿童心理的引导,将对儿童心理发展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大微.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J].东方艺术,2005(06):76-77.

[2]凤静.论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01):40-44.

广告文本之公益广告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这对于当代高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在诸多方面都发挥着影响力。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希望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设计 应用价值

引言

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具实用性的艺术门类,但是其设计的价值理念及整体效果离不开特定环境的支持与体现,高校校园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并集中体现社会文化发展的教育文化场所,因此,在高校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艺术设计理念、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诠释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如此,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就能够很好地体现于高校校园环境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够从艺术设计角度得到升华,更好地体现高校校园的魅力之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建设,二是精神文化建设,在这两者之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为校园的硬件设施,包括校园的景观环境及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及公寓建设等,是具有可视化观点的物质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即意识形态建设,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例如学校的整体形象、价值观念导向、道德品质培养等,这些都属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范畴。接下来,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谈谈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一、艺术设计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

所謂艺术设计,其实质是在一定构思创意之上在特定载体上呈现出的利用图形、色彩及文字作为表现手法的具有艺术感的创造行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际过程中使用艺术设计思维,能够更好地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思想,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无论是在创意构思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1.拓展校园建设创意思维

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其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拓展校园建设的创意思维。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构想,因此,要想更好地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我们就必须在创意构想上狠下功夫,如果创意构想缺乏艺术感召力及生命力,那么设计出的创意方案必将是失败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数文化建设都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行为及情境实现的,这一切活动的构建都将以创意为先,如果我们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应用艺术设计思维,那么文化建设工作必然能够将创意构想得以充分拓展,从而发散思维,利用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构思和联想,进而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保障。

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体现在其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艺术设计是一种偏重于实用性的设计艺术,其中包含很多设计门类,例如广告设计、标识设计、包装设计等,因此,如果我们将艺术设计思维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表现形式将得到极大丰富,在这一载体上,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法都能得到具体应用,进而充分发挥各种艺术设计门类的设计优势,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二、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来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两点具体展开论述:

1.艺术设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归咎为可视化的具体实物建设,例如校园内的建筑、景观、雕塑、教室、寝室、食堂、各种教学、生活设施等。从艺术设计角度看,艺术设计思维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就体现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协调统一,只有具有实用性的艺术设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果艺术设计作品不能满足校园实际应用,那么艺术设计思维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将是无力的、不具备实用性的。例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具体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查阅资料,学习知识,食堂要有效地满足学生的用餐需要,并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选看、购买及就餐,教室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积极兼顾其他教学需要,因此,在艺术设计应用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全面考虑到物质建设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出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价值。基于此,在具体艺术设计过程中,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内墙及长廊中悬挂适当的艺术装饰用以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精神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使学生在课外学习及课间休息过程中有好的心情。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景观中的艺术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校园的文化建设及人文气息,加强学校的整体形象设计,增强校园凝聚力,使校园文化更好地传播。

2.艺术设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艺术设计能够在精神上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思维将发挥更大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的建设,因此,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效运用艺术设计思维,更好地利用艺术设计思维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1)宣传海报的设计

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首先应该将艺术设计思维应用到高校宣传海报设计之中。在高校中,各种活动的开设都不能离开宣传海报,同时高校校园是一个各类海报争相竞放的地方,发布海报的最重要目的是将人们吸引过来,并获得人们的认同,且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校园海报一直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如果在海报宣传设计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应用艺术设计思维,那么海报的宣传效果及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将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在当今校园海报设计上,一般方法都是采用电脑制作,并打印,如果我们在海报设计过程中运用艺术设计门类中的手绘方法,那么海报设计就能更好地节约成本,同时,其趣味性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再比如,每年的三月都是学雷锋活动月,在整个三月中,学生都可以很好地学习雷锋精神,一旦三月过去,雷锋精神就会被抛诸脑后,如果我们能够在学雷锋月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更多地运用艺术设计思维在寝室、教室、食堂里合适的地方张贴公益广告、漫画,引导生活其中的人们养成良好习惯、爱护环境、文明生活,那么效果肯定比单纯的海报宣传好得多。

(2)高校形象设计

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其次要将艺术设计思维运用到高校形象设计之中。高校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建设。基于此,我们必须将艺术设计思维运用到高校形象设计之中,利用艺术设计思维优化学校的标识、强化学校标识的艺术性,那么学校就能在广大学生心中得到更加深刻的认同,使高校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于学校凝聚力的提升及品牌文化的推广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的。

(3)高校网络设计

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用艺术设计思维还应该将艺术设计思维应用于高校校园网络设计之中。在高校网络设计中,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校园网络是当前广大学生接触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保障基础,如果我们在进行校园网络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使用艺术设计思维,同时对校园网络进行精心的版式编排,那么校园网络就会成为高校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并集中体现高校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校园精神文化,同时让更多社会人士了解高校,主动参与进来,促进高校文化的有效传播。

结语

艺术设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效利用艺术设计思维,通过艺术设计思维的运用更好地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使校园文化设计通过艺术设计的优化呈现出更具魅力的态势,并深刻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及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宏杰.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建设新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3.

[2]马丽贞,袁丽丽,任翠香.新媒体视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2018(01):38-39.

[3]王杨,王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初探——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J].学周刊,2017(23):10-11.

[4]易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02):72-77.

上一篇:语文实验室教学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商法的商业保护原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