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网络建设范文

2023-09-21

乡村网络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河南;乡土景观;构成;符号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名称“建设美丽乡村——河南乡土景观符号研究”,编号2017-ZDJH-208]

一、乡土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用的优势

自2013年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后,我国乡村建设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传统乡村聚落规划水平落后、面貌差的局面得到了极大地改观,同时一批将地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完善的典型乡村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榜,例如浙江吉安、安徽宏村等在美丽乡村规划上凸显了乡村景观与其符号的再生。但在国内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广大农村,其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上只求“高大全”,大量应用新式建筑材料,向着城市化规划方向靠拢,使传统乡村聚落失去了原有的风韵,使历经时光洗礼的乡土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与忽视,各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毫无地域特色与乡土气息,俨然是城市的微缩。

乡土景观确切来说是农业生产生活中经过自然与劳动人民共同选择而形成的质朴的景观。乡土景观没有太多的人工雕刻,蕴含着生活性、自然性和功能性等特点。乡土景观是基于地域文化而产生的,生态系统稳定,带给人们和谐、亲和的心理感受,同时具有极强的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用乡土景观,不仅是保证美丽乡村富有地域特点的基础,更是尊重人的情感和习惯。乡土景观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如下:

第一,是美丽乡村设计规划的源泉。美丽乡村的设计规划不可采用单一的设计元素,而形成全国、全省大统一。乡土景观是在乡村聚落自身发展的文化基础上衍生的,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乡村聚落进行美丽乡村改造,其拥有的原始乡土景观是新规划的基础,也是美丽乡村特色的保证。

第二,乡土景观是当地人生活习惯和文化认知的表达,重视乡土景观的重现,是人们归属感和向心力的保证。

第三,乡土景观的应用是美丽乡村规划成功与否的保证。脱离了乡土景观和当地人认同的空间形式的规划设计是失败的,所以依托乡土景观,能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更有针对性,也使规划思路更清晰。

第四,景观的存在同时是符号的存在,景观设计师在寻找景观符号的同时也是在创作符号,乡土景观在其形式的表象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更接近参与者的内在灵魂。对于乡土景观符号的构成理解,是在创作新的城市环境下景观符号的有效指导,这是乡土景观传承的需求,也是现代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河南乡土景观的构成

乡土景观发源于农村,由于河南各地水文、地质、人文等大相径庭,所以笔者进行了广泛地调研走访,深入农村,将河南乡土景观的构成分为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聚落景观三类。这些景观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了乡土景观。

(一)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由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和气候水体等构成的景观,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总和。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是天然性和真实性,在河南乡土景观中,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地形地貌

河南省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几条山脉横贯其中。西部和北部以山地为主、中东部为平原、南部地区为丘陵地势。在多样化的地形下,河南乡村景观在省内各处的视觉表现也不同。在以山地为主的地区,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大多在坡地上,背风向阳,而较为平坦的则为耕地。在聚落发展中,高低错落的房屋形成了一道美妙的乡村景观。在南部丘陵区,建筑大多在开阔地,房前屋后的水塘、耕地与房屋又构成了合乎地形地貌的乡村景观,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尊重自然选择和当地风水理念,是规划中的重点。依照地形规律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改造,保持乡村景观的自然性。

2.气候水体

河南地处亚热带的北部,四季分明,气候差异明显,差异性较大,所以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在乡村景观体现中也有明显差异。例如在豫西北少雨地区,乡村中取水渠、水窖常见,房屋墙壁厚,御寒性能好。而在南部降水量多,河流、水塘常见,房屋建筑显得更加精致,房屋中隔湿层是必不可少的。

3.植被与作物

乡土景观中的植被与作物是在千年历史选择中形成的,能够适应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生命力强、生态稳定性佳。乡土景观中植被与作物的文化性很強,不仅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村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豫北山区,耐旱喜寒的植物更多,例如松树、柏树。而在南部地区,阔叶树木更多,喜水的竹子更多。在作物上,除了南部地区以种植茶叶和水稻为主,其他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些作物对乡村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影响,相对应的乡村景观也不同。例如种植小麦的地区,石碾、石磨常见,但南部地区舂米的器具更常见。这些乡村景观植根于地域差异,具有很强的人文基础,所以在乡土景观规划建设中,合适的植被和作物选择是凸显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4.色彩

色彩是构成乡土景观的重要元素。乡土景观中的色彩大多是自然色彩表现,例如植被由于季节变化的色彩、房屋建造时使用的材质的原始色彩及地形地貌中体现的土地色彩等。这些色彩对乡村景观的整体基调起到了渲染作用,所以在规划乡村景观时,对色彩元素的应用不可忽视。

(二)聚落景观

聚落景观是乡村聚落形成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以房屋建筑为主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聚落形态、道路、建筑、材料等。

1.房屋建筑

河南乡土房屋建筑主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各个地区的形式和结构都不同,以适应地域文化与自然条件。在房屋建筑材料上,以土、石材、砖、瓦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肌理、质地和色彩大多是保持了原始的模样。在设计手法上无定式,自由性大,受官式建筑的传统形制影响小。例如在河南济源、安阳地区以夯土、石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房屋构造简单,以坡顶为主;而豫中地区则以夯土和砖木为主,以平顶居多;南部地区以芦苇、黏土和青砖为主,双面坡顶的房屋居多。

2.庭院景观

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说过,庭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和灵魂。庭院景观首先是功能性的保证,例如为村民提供晾晒粮食、衣物,以及养殖家禽家畜等空间,也是聚会聊天、吃饭乘凉的场所。河南庭院景观的格局一般为四合院、三合院和窑房院为主。

3.街道景观

乡土景观中的街道景观是以道路为基础而产生的景观,起到连接聚落、连通空间的作用。其景观主要包括街道路面铺设的材质,有三合土、砖、石材等区分,同时还有街道节点的附属物、建筑立面等景观要素。

4.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乡土景观的核心元素,包括了农田景观和生产工具景观。农田景观不仅具有基本的农业生产性,还具备了对自然适度改造的艺术性,体现在农田的形状、大小、空间性等。不论是山区农田高低错落的落差美,还是坡地农田依山而立的顺势美,亦或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震撼美,都是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体现。

而生产工具景观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手工性,以锄、犁、套车架、石磨石碾等为主,在河南不同地区,其生产工具也不相同。这些生产工具乡土气息浓厚,尤其是在当下机械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现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更重。

(三)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乡村的社会性活动形成的,以文化性为主,体现了当地村民淳朴的文化认知。

1.农耕文化

河南自古以来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根基深厚,农业制度、农业耕种思想等根深蒂固,民间针对农耕的谚语不胜枚举,而农业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更是人文景观中的活化石。例如河南淮阳地区每年农历三月三的人祖庙会,参加祭伏羲祭祀活动,以祈祷来年的农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仰韶文化传留下的陶瓷用品、纹饰等,也形成了农耕文化的图腾,在农民群体中有很强的认同感。

2.民俗与手工艺

民俗是乡土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包括饮食、戏曲、绘画和服饰等。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传统民俗文化在河南省内的保留很多,以节气、婚丧嫁娶活动等为主。例如洛阳的水席文化、焦作的太极文化、安阳的开山文化、登封的武术文化等。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乡土景观的组成,对乡村文化的体现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开封的汴绣、洛阳唐三彩、宫灯、豫西剪纸、朱仙镇年画、淮阳泥泥狗等。

三、河南乡土景观符号

景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处理符号。那么,在继承景观符号形式上,获得符号原本所含有的意义,而摆脱既往的符号表面形式及其之间的结构,以全新的形式和结构再诠释、发展需要传承的意义即是景观符号意义上的表达,才是传统文化在景观符号设计中表达的最高境界。同时,对于乡土景观符号设计的受体世界中或记忆里为其找到一个可类比、可联想的“原型”,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进而认知它、认同它并且欣赏它。而这种“原型”是现有场地所承载的乡土风貌,实际上就是乡土景观的符号原形,而不是割断文脉的外来景观符号。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取:

1.引借:从乡土景观原型中截取某一部件或是图案纹样重新组合,创造新秩序和新关系。2.易位:某一系统整体形象的各部件在被打散破坏后,可以根据时代的审美意识,移动、调度原有位置进行重新定位。3.重合: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原来各自独立的部件相互叠合,构成“第三形态”。4.材质:从传统乡土景观构成中抽取有代表性的片断或者元素,用现代新型材料(如不锈钢、镜面玻璃、陶瓷壁砖、霓红灯等)来建造,表现出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5.减舍:让旧景观的精采片段融入新的景观中,成为新景观的一个部分,使历史得到延续,新旧景观得以相互协调。6. 虚幻:景观设计中将古典乡土装饰符号通过反射、虚化而虚拟在景观上,达到特殊的效果。

在河南建设美丽乡村中,乡村景观符号的提取来自传统乡土景观的构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必一刀切建设大面积统一的格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例如房屋建筑规划中依据地势地貌设计合理布局,在房屋建设中应用民俗符号;例如焦作温县可将太极文化中阴阳学说应用在聚落建筑设计上,也可将传统纹饰应用在外立面装饰上。在材质选择上,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但外立面的肌理、色彩可以将乡土景观中夯土、石材的特点呈现出来。在庭院设计中,保留传统四合院、三合院的格局,但又进行创新改造,使空间利用率更高。在安阳滑县某美丽乡村建设中,建筑的屋顶采用坡屋顶的结构,屋顶材料结合现代工艺技术采用当地的琉璃瓦,建筑的墙裙采用当地的石材,院落的铺装使用透水砖,用鹅卵石拼合吉祥图案,休闲广场的挡土墙以乡土田园式的石块垒砌。将传统乡土材料、构造和布局方式与现代材料技术结合,营造新的乡土建筑。在社区的广场和商业街设置生产工具、农具等雕塑、老物件,营造乡土意境。在公共建筑上,将祠堂、牌坊、土地庙等元素融入其中。年画、窗花等民俗符号也可移植到其他设计规划中,使乡土景观符号不再局限于专有领域,使乡村处处有景观符号的体现。

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营造

河南地理位置特殊,东西南北中各部分都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例如西部与黄土高原连接,南部又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乡土景观营造上即便是一省之内也不可一概而论。在河南乡土景观的营造中,要根据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传统乡土景观因地制宜地进行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景观的新农村是对当地土地和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尊重,也是乡村精神的反映。在营造方式上:一方面要基于傳统乡土景观的构成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要对乡土景观符号进行创新。营造方式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移植式再现。移植式再现是指将传统的乡土景观直接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例如河南乡村中常见的牌坊、照壁、祠堂、土地庙等。这种移植式再现是指乡土景观的营造方式是“保护式”的,更是“原汁原味”的。据笔者的调研,河南许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都有这类乡土景观的营造。不仅有生活生产方式的移植,也有宗教信仰文化的移植,保留了乡土景观的原貌,对人们有极强的亲和力;但是这类乡土景观的营造如果把握不好,不仅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反而会起到副作用,因为移植方式过于简单、提炼不足,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容易陷入传统落后的境地。对于此类营造方式,笔者持审慎的态度。

第二,再生式营造。再生式营造是指在对乡土文化、乡土景观和地域性进行综合考量后,对乡土景观符号的再应用。例如传统乡土景观中水文符号、建筑格局符号、农作物种植符号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嫁接式营造。在河南信阳地区,将茶文化、水稻文化中丘陵、茶山、稻田等符号应用在乡村建设上,使美丽乡村的整体格局更突出这些元素,同时人们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更强。再生式营造讲求将传统乡土景观符号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充分发挥其内涵和内蕴的作用。又如在豫东地区,因为是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传统的取水方式是压水井和窖井,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此类落后的生活方式注定不会再现,但是压水井和窖井的符号形式可以成为乡土景观呈现在村广场的景观展示序列中。再生式营造重点是乡土景观符号的提炼和创新式应用,题材广泛,是当前河南建设美丽乡村中最重要的乡土景观营造方式。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河南乡土景观的调研,认为乡土景观是建设美丽乡村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保持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乡土景观不能单纯复制,应提取其符号,符号代表了乡土景观的文化性和功能性,使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回归初衷。在河南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农耕文明的省份,乡村景观所附着的乡土特色和蕴涵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是其他文化和符号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挖掘乡土景观符号,将其更好地利用,是未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李鹏波,雷大朋,张立杰,吴军.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07):224-227.

[2]周景崇.论乡土聚落景观文化思想在现代村镇设计中的转换[D].苏州大学,2007.

[3]李树华.从乡村景观建设的城市化,走向城市景观建设的乡村化[J].现代园林,2007,(12):1-3.

[4]陈如一,张晋石,余刘姗.国际与本土艺术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范例——羅伯特·布雷·马克斯景观中的地域特性再认识[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14.

[5]邢燕,张轲.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225-228.

[6]黄琴诗,朱喜钢,陈楚文.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与派生模型研究——以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6,(10):89-93.

[7]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01):28-31.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

乡村网络建设范文第2篇

一、工作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公厕革命”,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二是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及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三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专题曝光了河北易县和广东惠东县吉隆镇的垃圾围村现象。四是区委组织部开展的第二季“青年说”活动,主要课题是围绕党建引领基层建设,作为第二组,我们的中心主要是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二、基本情况。X区地处X中南部、属淮河流域,隶属X市,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X年X月撤县设区,辖X个建制镇、X个街道办事处,共计X个(镇、办),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其中X口人以上的自然村X多个,总户数X多户,常住人口约X万人,日产垃圾量X余吨。近年来,X区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在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建设管理、创建宜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业形态和强化政策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初成效。目前,全区累计投入资金X.X亿元,初步建成了X多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三、具体做法。为了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相关镇也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织,并明确由各级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织负责创建美丽乡村工作。同时,专门成立了区委副书记任政委、分管农业副区长任团长的“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合力团”,整合农林、水利、林业、文化、畜牧、农机、国土等部门及各镇办工作力量,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一)创新管理模式。在省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统一部署下,X区以构建“城乡一体、统一管理、全面覆盖”的大环卫格局为目标,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为抓手,逐步加强对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监督管理。X年,在市、区财政的支持下,成功将城区及乡镇环卫转交至专业环卫公司,并在孟庙、X、X、裴城、商桥五个建制镇建设了多个垃圾中转站,发放了垃圾压缩车、运输车,配备专业环卫工人进行全天候不间断保洁;初步建立了“农户定点投放、村级负责收集、乡镇定时转运、区级监督管理”的三级四层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

(二)科学规划布局。按照“高起点、准定位、领未来、成精品”的工作要求和“小而美、特而强、聚而合”的创建目标,积极借智借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美丽乡村建设。X镇X村毗邻尧河建立了“乡村记忆馆”,收集农耕时期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图文并茂地展示了X村的特色文明村风、村庄概况、人文历史沿革、村情民情发展变迁、人物春秋等文化生活元素,展示了X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突出了“耕读孝义,德信仁和”的尧王文化,体现了“盛夏葡萄甜四方,寒冬衣裤暖人间”的时代风貌。

X镇孔X村挖掘孔子文化内涵,规划用沙河景观带,串联石磨家园等现有设施,形成了古朴自然、绿林环绕、环境优美、街道整洁、设施齐全的新农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X省综合治理先进村、X最美文化传承村、X市卫生先进村、X市特色文化活动基地等多项荣誉。X镇冢马村结合“绿满X”行动,以政府主导,大户承包的形式,流转土地X亩,打造了特色“经济林”。

(三)完善基础设施。投资X.X亿元,分别对X进行基础设施提升,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X公里,农村公厕X座,安全饮水项目X个。区环卫服务中心也积极想市城市管理局申请,在X个镇先后规划建设X余座村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对裴城古村落等村居加强保护,并整合聚博文化园、孔X耕读园、伊人黑玫瑰庄园、花桂庄园、西湖果缘等旅游景点,开通了周末旅游免费直通车。

(四)集中开展行动。X年至今年,结合全市创文工作,我区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动员再动员,专题部署,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分片包村、亲自督办、真抓实干,为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X区通过大范围、高强度、高密度的宣传造势,使全区人民深入了解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意识,以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在电视台开辟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栏,传播先进经验,曝光不良行为,等形式大力提升农村居民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干群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目前,全区已形成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模范带头,商户、群众主动参与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净化、亮化、美化活动的浓厚氛围。

(五)建立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每年在全区范围内择优筛选一定数量的美丽乡村进行培育。二是对培育的美丽乡村每年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次。对评估优秀、良好的,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和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约谈提醒;对连续两年评估不合格的,取消资格。三是区农业合力团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协调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进、政策落实等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指导、督促、评估和检查。

(六)优化政策环境。在美丽乡村创建范围内优先实施农业政策改革,突破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金融等政策瓶颈。一是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实现农村土地由农民使用向多主体使用转变、由生产使用向多功能使用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土地资源,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在创建范围内优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收益。

四、存在问题。X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能力欠缺,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有效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美丽乡村建设中,等上级部门安排、要上级拨款,主动作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二)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都要投入资金。目前政府资金相对有限,难以满足“美丽乡村”众多指标的建设需要,很多贫困村、偏远村缺少集体财产,还有些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敷衍工作,混日子。

(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投入不大、后劲不足。我区绝大多数美丽乡村都是基础型的建设,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主要是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投资回报期长,较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一方面是政府投资总量有限,只能优先满足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配套;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类投资较大,我区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有明显差距。

(四)管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个别乡镇村点长效保洁机制不够健全,集中整治后的成果不能持续巩固,工作反弹现象屡有发生,乡镇以点带面的试点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农村“脏、乱、差”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逢三秋、三夏生产,村里沿街、小巷等秸秆到处堆放;村路边粪堆、草垛、沙堆、瓦砾、砖堆等也随处可见,影响农村交通出入及村容村貌。

五、党建引领基层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议。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巩固好活动成果,保证整治实现常态化,除了继续推行上述措施外,还应跳出“整治”看“整治”,在“综合”上多下功夫,建议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强化“引领”,着力推动“小盆景”向“大风景”的转变。顺应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的普遍心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延伸党组织触角,以村为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从抓庭院美、人居美入手,做好宣传引导、征集和应对民情民意、工程推进等工作,使党员干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者,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讲、事往一处做”的美丽乡村党群共建氛围。

(二)夯实“基础”,着力筑牢“抓当前”与“管长远”的根基。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机制,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全方位覆盖,夯实组织基础。坚持党建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创新构建区域化、全覆盖的党建富民组织体系。

(三)改变资金投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一是加强政策指导,统筹各部门涉农资金,各部门在编制部门工作计划时,尽量向美丽乡村倾斜或同步建设,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减轻财政负担;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投融资平台和筹资渠道,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注入“动力”,着力做好“新血液”和“新作为”的培养。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作为党员发展重点对象,以“讲奉献有作为、有素质敢担当”为标准培养后备干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五)加大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加经济收入。一是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落实扶贫等惠农政策措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健康推进。二是抓好项目引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全域旅游产业,做到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资源优势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支撑。

乡村网络建设范文第3篇

会上,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农业部原党组成员张玉香代表中国农业部科教司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张玉香介绍,自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而此次发布的十大模式正是从各地的创建经验中总结提炼而来。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张玉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范本。 链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乡村网络建设范文第4篇

娘娘坝村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县级示范村标准,全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重点加强人居环境的治理,开展清扫垃圾、清理柴草、清除粪堆、清除砂石、清理路障的“五清”活动。疏通排水管道,疏浚沟渠2公里,疏通排水管道,疏浚沟渠,翻新水渠20米,加固混凝土盖板30块,修砌拦河坝10块,河道底面硬化328㎡。下大气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采乱挖、乱贴乱画的现象,通过整治达到村庄美化、民居亮化、路院硬化、河渠净化的“四化”目标。通过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改造活动,对沿街道农户34户住房进行统一粉饰,共计面积5347㎡,达到建筑有序、干净卫生的新村容村貌。推进中心村区域的环境美化、绿化工程,重点实施街上组2公里公路两侧绿地建设。结合该村本来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山水风光,在白家山至黄家坎处路旁两侧建设村庄绿地2公里,栽种景观树,种花植草,打造绿色景观。建设仿木桥栏杆36m,修砌花墙214.2㎡,修建树坛7个,沙灰粉墙326.8㎡,粉挡墙勾缝476.6㎡。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了景美业新人和的新气象。

乡村网络建设范文第5篇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乡村网络建设范文第6篇

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果

(一)饮水安全

积极争取省级帮扶资金20万元,柿庄南村、柿庄东村共打深机井2眼,实现了24小时供水。白鹅坟村争取市级拨款8万元进行了水改,共安装水表200块。

(二)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道路硬化方面,季家铺、蒋庄、郝家铺、柿庄北村等4个村根据村民实际需要,召开代表会商议,累计投资100万元硬化村内主干道3280米。柿庄北村利用津保路绕城线经过村北契机,提前安排,硬化通绕城线连村道路1200米。

在安全用电方面,柿庄南村、柿庄中村投资25万元新增变压器2台,新增变压器容量100千瓦,改造低压线路3公里,更换电表40块,地埋电缆450米,改善了因负荷过低经常出现跳闸断电问题。

在亮化方面,投入资金2.3万元安装路灯37个。

(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办事处从“百日攻坚”以后,实现了“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各村严格执行《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领导小组制度》《保洁员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村内主街道保持了干净整洁。上半年处村共投资11。7万元清运积存垃圾、杂物18000立方米,新增美丽庭院户50个,12个村配备保洁人员43名,分片包区做好街道保洁。

(四)村庄绿化

新植环村林带40万平米,新植环村树木10万株,村内新植乔木5000株,白鹅坟村在1500米通村路两侧及游园内种植油葵27000平米,实现景观与效益的双丰收,村口道路两侧种植胸径20厘米槐树40棵,种植枫树50棵,苇茅1000棵,种植苗圃150亩。

(五)民居改造

争取上级帮扶,荷花村农村危房改造1户,改善了住房条件。

(六)环境美化

柿庄中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建设文化广场1007平米,目前正申请安装健身器材,文化广场建成后,绘制农村文化墙30平米,标语广告整治70平米。白鹅坟村在游园内建设篮球场一座,乒乓球台一座。

(七)教育设施建设

路中学新建教学楼、宿舍楼投入使用,投入15.5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100件,极大改善了师资环境。

(八)产业支撑

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新增永胜葡萄专业合作社,占地50亩,引进17个品种。扶持茂源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进行扩建。三联牧业大耳羊项目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大耳羊存栏3000多只。

(九)基层组织建设

在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精心部署,摸排走访,把政治觉悟好、带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群众公认的候选人选进村班子,实现了12个村班子健全、团结有力,严格按照党建规章制度开展工作,通过教育平台学习党的政府方针政策,扎实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

(十)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采取“企业借力、拓展阵地”等形式,富强采暖炉公司在办事处白鹅坟村、太平庄等5个村开展文艺演出,一千多名群众观看。开展了“雅迪”杯广场舞大赛,办事处各村及周边乡镇共16个代表队参赛,经过两轮预赛,荷花村、司马庄、季家铺村在决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利用新建成的文化活动广场和枫林园、锦园两个新建成的游园,村民们开展了文学交流、跳舞健身、戏曲歌唱等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宣传发动。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农民是建设主体,通过召开支部书记会提高村干部思想认识,要求他们调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做好村民的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调动广大村民的参与热情,自觉维护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做好“门前三包”。

(二)民主决策。

美丽乡村每一项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必须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年初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各村班子就精心筹划工作计划,对群众关注较高的项目列入首要待办事项,按时段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困难,按每个阶段召开村民代表会,开展讨论、分析、解决,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实、做好。

(三)多方筹资。

经过两年的持续建设,各村积累资金不足,为保证建设资金的投入,积极争取省级、市级帮扶资金支持,5个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广场、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20xx年度小镇美丽乡村光明中心村共计1个项目,投资总额约140万元。主要建设项目:道路硬化工程(7857m2)。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全面打造小镇光明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现将今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一是小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班子成员包保制度,安排人员驻村指导组织实施。

二是协调相关部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便利和服务。

三是明确了村“两委”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村组户三级网络。现我镇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结合我镇和光明村文化底蕴、历史背景及资源优势等相关资源,通过会议讨论和调查研究,并由设计单位实地勘测论证后因地制宜确定美丽乡村建设。

(三)把握程序,确保质量

首先,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时间节点进展有序。做好前期规划,项目进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其次,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程质量有保障。成立由镇、村结合的工程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同时配合监理单位的现场督查,以及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举报,严格把握项目工程质量。

再次,确保美丽乡村环境维护。结合农村三大革命,按标准配置保洁员,采购垃圾桶等工作确保美丽乡村环境卫生。同时安排环卫公司为美丽乡村中心村配备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

在完成项目建设的前提下,把各项工程保质保量的都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县委、县政府确定我局为20xx年镇村美丽乡村建设帮扶点后,我局上下闻风而动,3月底由局领导率领工作人员进驻到村,深入乡村农户调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帮扶工作目标和任务。一年来,我局认真执行《县20xx年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帮扶规划。

我局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采取召开村民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开展“三民”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上来。加强对乡镇和新农村建设点的工作指导,着力组织指导驻点村实施“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化一处理”。

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村情、民情,指导帮扶村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村落社区建设规划,建好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休闲活动场所、一个宣传栏,制定一套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推广“党组织+村民理事会+志愿者协会”、“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理事会”、“党支部+社区+村民理事会”等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党组织“一联一”共建、党员“一帮一”结对、党务工作者“一带一”联系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

二、结合水利职能,落实帮扶项目。

一是根据该村地处城郊,农民没有种菜习惯的现状,引导该村发展特色产业,在水泥厂附近建设100多亩的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并从项目资金中挤出40万元支持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为优秀本土创业人才在资金、技术、项目、信息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使其尽快成为带头致富的典型、产业示范的典型,推广科技的典型,进而带动和促进全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在水利建设项目上对帮扶村倾斜,年内安排该村小农水项目资金200余万元,修复延伸灌溉渠道5000多米,全面改善该村灌溉条件,目前该项目已基本竣工。

三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我局积极争取到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0xx年在镇实施,该项目总投资近1000万元,项目实施范围涵盖村委,目前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三、落实帮扶资金,解决实际问题。

我局从基层和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资金、项目和技术、人才,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别是为帮助该村解决建设资金困难,我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5万元支持该村。

上一篇:危险货物运输范文下一篇:产品网络营销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