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22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毕业至今,我在农村中小学从教二十多年,城市初中从教两年。丰富的从教历程中,见到了诸如多动症,狂躁症,自闭症,抑郁症等多种多样不同于常人的学生,在这里,我不谈这些,只交流弱智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弱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只是弱智,不是智障。他们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常的行为运动能力。但是,他们记忆力低下,理解力低下,抽象思维力差,人际交往力差,适应力差,学习差。往往上初中了,只能认识简单的常用汉字,难于写出一段通顺的话,识数,但稍微大数额的加减乘除就不会了,同学间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消极,自卑,多疑,甚至自暴自弃。这些弱智的学生往往或主动或被动成为一些违纪事件的主角。他们课堂上缺乏自控力,别的同学的一个挑逗的眼神,一个挑衅的手势,都能让他们产生肢体互动或者语言冲突,或者主动招惹其他同学,或者埋头睡觉,而对老师出示的问题往往置若无睹。与家长深入交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早已了解,不求他们学习上有多大成就,只要他们能正常成长就行。不求多学,只求无事。义务阶段的弱智儿童,家长一般是不会送往特殊学校的,也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孩子的弱智。那么,对于教育者的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好这些弱者儿童的教育呢?

一、了解家庭,降低期望

弱智儿童一定有异于常人的表现,如智力低下、认知困难、反应迟缓,记忆力差,学习差。一个学生如果同时具备以上几种情形,那么老师就应深入学生家庭,和学生的父母亲人对话,了解学生的情形。一般这种学生要么出生就有疾病,或者遗传,或者后天产生。老师要和父母深入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和过往学习生活表现,引导家长正视孩子的弱智,帮助家长为孩子制定适合孩子的较低程度的学习目标。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都不会简单的乘法的弱智者,那么他只要会认会读会写字会简单的数学题就行,只要他在课堂上不影响其他学生就行,我们对他们不应与其他同学看齐。有一位叫某勇的同学,上初中了,各科成绩基本为个位数,开始的时候,我还电话通知家长,让家长加强辅导,注意督促学生作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家长连连表示歉意,说一定想办法,并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后来次数多了,这种沟通不但不起效果,反而在电话后的第二天,某勇还会对我产生回避,敌视、甚至对抗的情形。通过和家长的深入交流后,原来某勇幼时高烧不止,延误治疗,此后反应迟缓,读小学只会识字,不会写字,记不住东西,小学时样样都只考十几分,家长对他的学习已不抱期望。我明白了,原来某勇是因病致残,我对他的要求太高。此后,我和各科老师一起都对某勇降低了要求,只布置他能够完成的最简单的作业,课堂让他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此后一段时间,某勇脸上又常见笑容,很少回避老师,也少了一些课堂冲突。不谈成绩,家长也很满意。

二、重视德育,培养习惯

我们对这些弱智儿童的学习不做过高的要求,不一定对他们放任不管。相反,我们要重视他们的品德教育,注意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弱智儿童,智力较低,认知能力低,判断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如果我們忽略了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只会害了儿童,害了家长,最后危害社会。怎么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培养良好习惯?

1、老师要有爱心慧眼,善于发现弱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弱智的学生更渴望关爱,更渴望得到师长的认可。还是以某勇为例,乍一看去,他身高体壮,五官端正,浓眉大眼。但学习差,课堂睡觉,为小组成员所不爱,下课爱追逐打闹,经常有学生告状,老师诉苦。我时常批评,开始他当面接受,后来认为我专找他茬,针对他。怎么办?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违纪情况不能不管。怎么管,得让学生接受。于是我让同学不仅看到他的不足,还要看到他的优点。这么一说,同学们一下找出了他一大堆的优点: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等。想到他的优点,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少了,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好了。再次和他谈话时,我肯定他闪光点,指出他的点滴进步,鼓励他努力上进,鞭策他的不足,他欣然接受。根据他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这一点,我让他做班上的劳动委员,没想到他也能做得像模像样。他也逐步改正自己行为习惯上的不足,还被同学们评为班级的美德少年。

2、老师要正视弱智学生的学习障碍,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如,文明礼貌,尊敬师长,讲究卫生等。弱智影响学习,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智商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这些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人,完全可以通过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的合力塑造个人。

3、家长、老师对弱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永不言弃。因为弱智,所以他们的理解力差;因为弱智,所以他们的接受力差;因为弱智,所以他们的自制力差;因为弱智......。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一次说教,两次批评,三次教导,家长老师共同的努力很容易改变学生的想法,固定的要求就养成了习惯。但对于弱智学生来说,老师要做好今天教育,明天犯错,后天反复的准备,要有一种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要奢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时间的坚持,用爱心和耐心去诱导,必能对弱智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好的影响。他们只是弱智,并非不可改变。

三、巧妙引导,发展技能

很多弱智儿童,思维迟缓,学习能力低下,思想转变难。但是如果老师针对一些具体的场景巧妙引导,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是以某勇为例,学习极差,但身高体壮,常常据此在女老师的课堂上捣乱,在课间和同学摔抱放倒他人,多次批评无果,还经常在我面前振振有词的说:他们要骂我,我就打他们。有一次,我就对他说:你力气大,同学们打不过你,和我比比力气可以吗?某勇开始说不敢,后来答应了。我们先是辦手腕,我赢了。接着我俩比握力。两手相握的一瞬间,我猛一用力,某勇立刻显出痛苦状,松开手的一瞬间,某勇甩着手说:老师,你的力气真大,我服了!在此情形下,我和某勇谈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不能凌强欺弱的道理,某勇耐心倾听,连连认错。此后很少听到某勇欺负同学的事了。

对于弱智的学生,他们学习差,那么老师家长就要注意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发展学生的特长,结合劳动实践课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这些特长技能今天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明天也许就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在。在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劳动实践的当下,弱智并不糟糕,没有劳动技能才会处处碰壁。弱智者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掌握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

对于弱智儿童,我们应不忽视,不歧视,而要正视他们的存在,重视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引导他们,与家长社会一起,使他们健康成长,自立自强。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毫不客气地说, 出现这种状况, 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 特别是公民健康教育的失败!出现这种状况, 罪魁祸首是我们不健康的心理, 是心理的不健康导致孩子的行为出现了严重问题。暂且丢开这个问题在孩子们身上的各种表现不说, 不妨来问:当今社会, 我们这些大人的心理又何尝不是这样问题百出呢?

众所周知, 健康的涵义有两个, 一是关于人的身体方面的健康, 具体来说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 没有缺陷和疾病;二是关于人的心理方面的健康, 指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 豁达开阔的心态, 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潜在准规则。它们是合格的社会人完全不可或缺的两个有机统一体。关于身体健康, 由于国家的提倡和全社会的重视, 毫不夸张地说, 健康第一个层面上的涵义, 正以一个积极、健康、有序的良性态势在向更广、更高、更强的方向趋于完善地发展。然而, 健康的第二个层面的含义, 却根深蒂固, 常被我们忽略、忽视。当今, 学校作为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重知识, 轻思想, 重升学, 轻健康, 重压制, 轻引导, 诸如“主课”、“副课”之类的称谓, 偏重智力因素, 轻视非智力因素, 甚至以抛弃心理健康教育的养成教育为代价, 片面的以一纸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定论学生的成才与否和教师教育的成败的做法仍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和暗规则。

但是, 健康教育之过, 全在学校和教师吗?绝非如是。

当今社会, 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多方碰撞交融, 此消彼长, 但最终总有弱势和强体。拜金主义的金钱万能观, 好逸恶劳的享受观,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工作压力的积重, 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之下, 对每一个人, 特别是未成人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使一部遭受了骨肉的分离, 亲情的割舍, 情感和道义的背叛的未成年人, 出现忤逆师长, 敌视亲人, 冷漠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出现, 问题青少年的范围已经从城镇扩大到了农村, 他们也正在体验着相同的不幸情感经历, 所不同的是还要接受父母亲情断层的煎熬, 内心情感只能在漠视、无助中天马行空, 自我放纵。结果是无视亲情, 受“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的心理暗示, 他们认为大人们所做的一切, 就是为了自我, 所以, 只要有机会, 我就要在你们那里获取更多, 稍有不如意, 轻者桀骜不驯, 重者受长期心理压抑的情绪就会爆发, 行为极端。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课题, 虽然长期呼吁, 多方实施, 但是收效甚微, 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或者说要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而且是“真正”去做, 不敢掺杂一滴半点的虚假。

第一, 全社会下大力气, 齐抓共管, 坚决治理黄、赌、毒、色情、暴力、淫秽等低级、庸俗、腐朽、没落的人类沉渣文化, 竭力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与此相适应的价值观和幸福, 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 深挖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全社会要勇敢地构建起为每个人健康成长的良好大环境, 这需要我们拨乱反正, 返朴归“真”。

第二, 家庭中要紧抓亲情的天然纽带, 家长要率先身体力行, 让青少年时常感悟并触摸的到亲情的亲密不可分割和温馨, “仁者, 爱人”, 培养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责任心。

另外, 在家庭的组成和婚恋观上, 决不能模仿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火车一而再, 再而三的提速, 不能贪图富贵和权势, 要做到“志同道合”, 摒弃“臭气相投”。无论你是“丁克”主义, 还是“AA制”式联邦, 都不能在自我基因的延存、爱情的结晶身上亲手制造亲情的缺失或绝裂, 更不能将家庭婚恋的变故厚颜寡耻地“美谈”为社会的进步而促发的与此相适应的婚恋观的与时俱进。

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在追求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的时候, 千万不要忘却对祖辈的义务和下一代的责任, 千万不要去用那怕点滴的代价去验证那句“在外挣了一块板, 家里丢失了一扇门”的古语。金钱是人类后天创造的, 而绝非先天自然的。因为自然的才是绿色的, 无污染的, 纯真的, 美好的。家庭的亲情是自然的, 因而是不可缺失的, 缺失了就不完美。

有的家长言行思想全是小市民的灰色情调, 还有小农意识的刁钻卑微, 却要求自己的学生去达到怎样怎样的高度, 如此的言传身教, 只能造成孩子的盲目适从和价值观的紊乱, 还有人格的分裂。这样的家庭教育具有双重性, 有真善美, 更有假恶丑, 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去伪存“真”。

第三, 学校教育要走在前列, 充分发挥“三结合”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面向全体学生, 以正面教育为面, 个别教育为点, 编制经纬网络, 全面重视并贯彻落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因地制宜, 保障教材, 特别是要保障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开发研究, 从经费, 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 师资, 场所, 基地等等, 要生动鲜活, 突出实效, 讲求实用。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达到空前的重视, 不是形式上的应对, 走马观花;更不是内容上的墨守成规, 千篇一律。特别要留意那些“问题家庭”的孩子, 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透析他们的内心, 捕捉他们身心的细微变化和反应,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说服教育方式和方法, 激活他们作为人的本质良善,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有时就要让他们默默流泪, 完成内心的自省, 实现自强, 唤醒被感化的源动力;必要时让他们喧嚣和发泄, 实现缓和、化解内心沉重负担或自闭斥外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当第二监护人的责任, 做孩子的“二爸爸”或“二妈妈”, 做孩子可以依靠, 可信赖的“亲人”, 才能实现和孩子们的“心”与“情”的交相融会, 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制造出一个适宜的环境, 打开一个缺口, 奠定一个基础。做好这些, 需要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 全体教师们同心协力, 科学规范, 下一番“真”功夫。

如果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 有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有了家庭稳定的潜移默化的亲情感悟, 有了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感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肯定会得到长效的解决。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课题, 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或者说要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全社会要勇敢地构建起为每个人健康成长的良好大环境, 这需要我们拨乱反正, 返朴归“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万人存在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21.6%~32%。个别学生因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等引发自虐、自残甚至自杀的极端行为,有的还因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疏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对青少年心理的不断探索,美国的心理工作者提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发展功能,聚焦我国全体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加强。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在这一宏观目标的引领下,《纲要》又提出以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试、生活和社会适应等为主要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样的设置,不仅强调了学生的发展实际,同时也体现了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从问题解决向积极心理促进转变的国际心理健康发展潮流。

纵向上看,我国20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程相当于发达国家60多年的发展过程,其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普及化,危机干预应该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如何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价,如何将新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未来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将何去何从?

二、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更实用、更接地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作为我国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等。要求全体教师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人师表,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实践中,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学校环境建设等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渗透途径。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沙盘上一堂生动的作文课,指导学生在电子沙盘上利用形形色色的沙具,摆出属于自己的沙画,然后根据作画的过程和最后的图形写一篇生动的作文。这样既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又能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则是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开展心理辅导、筛查与转介、课程咨询、家校整合等功能,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室装潢死板、缺少人情味,学生不乐意靠近,一旦学生对心理辅导室产生畏惧,何谈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入他们的内心呢?因此,心灵伙伴在帮助学校建设心理辅导室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在整体辅导室设计和产品配置上都采用艺术的手法,确保能够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拉近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上海心灵伙伴在详尽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校园心理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集多种平台为一体,将大数据、在线课程、实时交流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软硬件整合,为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以往的心理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学时都要进行全校范围的心理普查,也就是用问卷的形式测量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果没有心理测评系统软件,这项工作做起来不但耗时耗力,而且选择什么样的问卷,如何进行测评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心理教师除了上心理健康课,还要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但是心理教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和观察才能够判断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是其他形式的帮助,这些工作占去了心理教师大量的时间,因此学校的一些心理辅助设备常年无人问津。

许多心理教育工作者察觉到了这些问题,但苦于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心灰意冷,离开了心理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海心灵伙伴有感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发,提出数字化心理教室的概念。数字化心理教室不是指单纯的某一间教室,而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学生在线上平台完成心理测评,系统会自动出具报告和预警名单,以便学校和老师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分析和危机预警;接着,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完成认知行为训练,重塑积极认知;随后,通过在线的沙盘游戏还原心理状态,让教师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将移动终端科技结合全国的心理咨询师进行24小时不间断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和家长享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采用物联网技术,提供多款硬件设备与大数据平台相连,构建了线上系统与线下装备、辅导相融合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运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心理健康管理,弥补了心理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度不够的问题,提供科学规范的专业心理服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认知行为训练系统在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后,对发现有不良认知的学生,系统会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动匹配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行为训练的课程,学生完成训练课程后会对已有的错误认知进行调整,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漫游戏让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认知,改变思维偏差,养成健康、正面的思维习惯,重塑积极的行为模式,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数字化心理教室会减少心理教师很多单调重复的劳动,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上。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一个知识积累和不断训练的模式,缺少对情感和人性的教育,而其目的是“教一个人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所以希望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能够在这个意义上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

三、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做到教育与服务并重,着力向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中小学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化。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意识较为薄弱,自上而下的研究与项目设计带有学科化、形式化、表面化、孤立化的倾向。

第二,由侧重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转变为重视全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与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今后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应是大规模心理行为问题的筛查和心理行为问题风险行为的控制。这就需要运用大数据平台筛选出有潜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和教育,特别是全国范围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风险行为的筛查势在必行。

第三,着力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理解社会影响的生态模型,对于青少年来说,家长、教师、学校都是他们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微环境。健康生态系统的营造,既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预防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导向。为了构建这一系统,需要提升广大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青少年生活的社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分层政群随机抽样法于2014 年6 月—2015年6 月期间抽取该市中小学生998 名, 及其家长共同参与配对问卷调查。 该调查共发放998 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72 份。 根据回收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 将972 名中小学生按照肥胖情况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

1.2 调查方法

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 该调查所用问卷是在参阅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设计的, 并咨询相关专家进行修正后投入使用的。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小学的一般情况及其对肥胖和糖尿病的认知程度。 根据回收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 将972 名中小学生按照肥胖情况分为肥胖和非肥胖。 同时通过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分析, 来评价家庭教育对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认知的影响。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临床研究记录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的计数资料以 (±s) 的形式进行表示, 使用t检验;其中的计量资料使用 χ2检验。 以 α=0.05 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被调查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糖尿病认知的情况分析

从该调查数据来看, 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高达90.7%, 且调查数据显示, 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对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糖尿病疾病知识的回答错误及不知道率显著低于被调查的中小学生,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对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糖尿病疾病知识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被调查中小学生,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综上所述, 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情况显著高于中小学生,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具体调查数据见表1 所示。

2.2 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对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评价及被调查中小学生的自我营养状态评价情况分析

从该调查结果来看, 肥胖中小学生和非肥胖中小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营养状态评价的错误率分别为32.6%和5.3%, 相应的, 肥胖中小学生和非肥胖中小学生对自身营养状态评价的错误率分别为14.0% 和13.9%。 在非肥胖中小学生中, 家长认为肥胖的学生认为自己非肥胖的比例比认为自己肥胖的比率显著较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肥胖中小学生中, 认为自己非肥胖的中小学生的家长认为学生非肥胖的比例比家长认为其肥胖的比例显著较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中小学生家长对肥胖的错误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正确的肥胖观。 具体调查数据见表2 所示。

2.3 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有糖尿病史和无糖尿病史者对糖尿病疾病的认知情况分析

在“糖尿病是否是可预防的疾病”方面的调查, 合并糖尿病史的中小学生家长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史的家长,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糖尿病是否具有遗传性”方面的调查, 合并糖尿病史和无糖尿病史中小学生家长的回答正确率相当,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类家长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准确率都比较低; 在 “糖尿病是否是终身性疾病”方面的调查, 合并糖尿病史的中小学生家长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史的家长,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血糖控制不理想, 儿童及青少年是否会出现发育迟缓和法语障碍”方面的调查, 合并糖尿病史和无糖尿病史中小学生家长的回答正确率相当,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突出, 从目前来看,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 同时,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日趋低龄化,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升高, 这与儿童及青少年的肥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且临床研究已得到证实,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发病低龄化的而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目前儿童及青少年的肥胖和糖尿病防治已经成为了慢性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领域[2]。

家庭是儿童及青少年接触最为密切, 接触时间最久的一个环境, 同时儿童及青少年的认知主要是通过他人的引导来实现的, 因此, 家长对肥胖和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必然会对儿童及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会对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以及疾病认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3]。 从该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 尽管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家长的糖尿病疾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 但是其对糖尿病相关疾病知识的正确认识却不足, 而相应的, 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对糖尿病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则更显得缺乏。同时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到, 在对糖尿病相关疾病知识认知度较高的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中, 其子女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回答错误率仍然比较高。 这一结果表明, 家长对子女的肥胖和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 这种家庭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预防, 及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除此之外, 严重缺乏的肥胖及糖尿病疾病知识家庭教育, 不仅仅会导致儿童及青少年疾病知识的缺乏, 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儿童及青少年对自身血糖情况的关注缺失。 这就导致, 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 只有在儿童及青少年出现较为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 甚至发生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时, 才会引起重视, 得到就医确诊, 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综上所述, 糖尿病是一种能够预防的慢性疾病, 对儿童及青少年开展积极地家庭教育, 对其普及肥胖和糖尿病的相关疾病知识, 使儿童及其青少年提高自身营养状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的关注, 并定期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糖尿病筛查, 对于有效降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认知的影响。方法 采取分层政群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抽取该市中小学生998名, 及其家长共同参与配对问卷调查。所有学生采用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72份。根据回收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 将972名中小学生按照肥胖情况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结果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高达90.7%, 肥胖中小学生和非肥胖中小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营养状态评价的错误率分别为32.6%和5.3%, 相应的, 肥胖中小学生和非肥胖中小学生对自身营养状态评价的错误率分别为14.0%和13.9%。在“糖尿病是否是可预防的疾病”方面的调查, 合并糖尿病史的中小学生家长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史的家长,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能够预防的慢性疾病, 对儿童及青少年开展积极地家庭教育, 对其普及肥胖和糖尿病的相关疾病知识, 使儿童及其青少年提高自身营养状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的关注, 并定期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糖尿病筛查, 对于有效降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肥胖,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Tamayo Teresa, Christian Herder, Rathmann Wolfgang.Impact of early psychosocial factors (childhoo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adversities) on futur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tabolic disturbances and obesity:a systematic review[J].BMC Public Health, 2010 (10) :525

[2] Cynthia Warren.The Bienestar/NEEMA Early Childhood Obesity and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a Formative Evaluation[J].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013, 45 (4) :S75-S76.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

11、12岁到

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④ 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4)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心育不仅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而且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和品德的双重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心育与德育的关系,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改善教育效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更加高效地进行心育和德育。

关键词:心育;德育;班主任;农村学校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育会对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督促好他们的学习,也要抓好他们的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加富足的收获,让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心育和德育工作进行探究。

一、心育與德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他们又处在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建立在心理教育基础上的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够让青少年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能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对他们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不仅能够拉近青少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也能使青少年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蕴藏的无穷乐趣。同时,学生在接受心理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能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将品德教育更好地建立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环境。

二、农村学校班主任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措施

1.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与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打下的基础和形成的性格对后续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知识的教授和品德的教育,也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青少年学生才能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更加健康地成长与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建设相对落后,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这给心理教育的有序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过程,根据他们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健康的氛围,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不仅能够使青少年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也能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去。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优良的条件。例如,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所有的青少年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然后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选取不够自信的青少年学生担任“鸡妈妈”,让那些比较自信的学生分别扮演“鸡宝宝”和“老鹰”,并对三种角色的扮演者进行计分,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鸡妈妈”的青少年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这对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改善教育效果

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脱离学科教学而单独存在,心理和品德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因此,在对农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特点,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也要高度重视心理教育与教学内容的贴合程度,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感受到健康良好的心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稍差,许多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室。因此,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将心理教育的重心放在平时。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尊重生命”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心理教育,告诉学生们:想要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与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小故事,让青少年学生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身学习、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更加高效地进行心育和德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特性也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用自己充满魅力的灵魂去影响学生的灵魂,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以德育人。青少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于外界的一些事物还不具备良好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如果让他们自由地学习、成长与发展,很多青少年学生容易因外界条件的种种影响和干扰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又最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教师也是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的重要对象。因此,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为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只有教师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青少年学生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上为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学生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讲述一些失败与成功的故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抗挫能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以自身为范例,向学生讲述一些自己的心理疏通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心理建设的途径。而且,教师还要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早退,不说脏言秽语,举止文雅,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地认真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总之,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健康成长与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又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工作,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和切入点,更加高效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能够真正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益。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为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发展,成长为心理素质良好和道德水平高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毅.心育主题班会实践及其可行性研究[J].教育观察,2018(10).

[2]陈秀敏,徐建军,林峰,等.“3D”心育模式:推进师生共同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8).

[3]杨宏国.改善班级心育模式“三问”[J].江苏教育,2016(56).

[4]赵楚君.心育与德育结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成才之路,2016(28).

[5]孟四清,刘金明.通过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03).

[6]欧林革.中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心育”素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7]谢晓洁.心理-道德教育:心育与德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1).

[8]于书全,刘景钢,何竟轩.以心育心:建设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关于心理教育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和学校文化的融合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8).

上一篇:教师党员个人学习计划范文下一篇:证券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