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

2023-09-17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一、 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我们都必须抓住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即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通过各种手段,训练扎实。这次几位教师都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识字教学,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到段,扎扎实实的落实了字词教学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并且落实了写字教学。

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素养。

三、创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是几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共有的特点。教师满怀期待的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喝学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每位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失时机的赞美,使课堂气氛十分和谐,连听课的老师也融入到了这愉悦的气氛中了。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几位优秀教师都很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快乐。努力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焕发主体意识,更加主动的获取知识。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课堂上到处都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然而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一种危机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去学习,并且不断的学习,想要做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给学生输送养料。

语文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集体备课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备课中我们本着课标原则,课程原则,努力实现它的最高价值化。虽然新的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挑战,但是我相信,我们二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一位老师的努力、奉献,团结协作、奋力拼搏,都会给新的工作目标带来新奇,来帮助顺利地完成所分配的备课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目的性明确

本学期我们在校教研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力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在集体备课的活动中,各个教师能够各抒己见,相互研讨课文的重难点,课后拓展小练习,实践练习等,让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每个教师互相切磋环节,努力探究课堂最佳教学环节,希望真正的做到课堂教学的优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我们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提前进行阅读和研究,集体商讨出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出每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每个老师都能在集体备课时候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还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反思教学,反思学生,尽量做到课堂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使教学目的进一步明确。

二、发挥团队精神

有句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说团队的力量是一个无法估量的不确定值。我们应该利用集体备课中团队的优势,做到最优。在此次备课中,全体组员拧成一股绳,大家聚在一起钻研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再认真分析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大家再一起讨论研究,对教案、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大家都按部就班的努力着,相信三备会取得阶段性的成功。

三、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力量之源,运用于教学中也同样适合。在教研方面,备课组成员能积极参加此次的教研活动,活动中人人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每次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详细的记录。并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以理念更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为三大着力点,力争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的教研新路。

四、需要改进

1、出于学校人力资源的制约,所以一个老师肩负着几个老师的工作,大部分学校低段都采取的包班形式,不可否认集体备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星期三,四,老师一备课,那段按时间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成为自主学习阶段,我们都知道小孩子自控力较弱,所以那段时间学生的日常辅导不能顺利进行!

2、三备要求课程统一,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需要让学生把所讲的都懂了,学生层次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会造成一系列的教学的时间差异,以至于教学进度更不可能统一。

3相比较传统古板的授课模式和“三备”授课模式,学生更倾向于后者。但是,学生更多的是接受了其中的动画、图片、声音等,而忽略了知识的接受。

4备学生阶段,学生对一定知识对排斥,但不一定对所有知识都排斥,我觉得是阶段性的,其实有时候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妨是一个好办法,当然理解了更好。

在悄悄回顾的同时,更深感日后工作的任重道远,引领孩子们在求知路上不断走向成功,让我们自身更加成熟,将是我们永恒的追寻!

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也刚接触教学工作。提的意见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我会及时改正。 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2017年8月10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北京多位名师专家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因此,我怀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想法,带着理性的思考,欣赏了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和精彩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就谈谈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刘德武老师上课首先给我一种反扑归真的自然轻松状态。刘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上课时,教态和蔼,营造的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自然。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使学生在上课能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数学课有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其次, 刘老师的备课是备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正如刘老师所说:“备课要备情感,态度、目标。用读书来比喻,读书的初级目标是越读越厚。高级目标是越读越保最后升华到灵魂阶段。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

把学会的知识迁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它中。希望老师上课不只是一面镜子,而应是一颗钻石。因镜子只是能反射一个面,而钻石能多个面反射,就显得华丽”。因此,教材中有些会混乱学生的数感的例了要敢于取舍。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就不用游乐场中的滑梯图片导入,而用自制的课件。刘老师说“我会考虑教材,但我更会考虑学生。” 最后课堂练习新颖。刘老师的练习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在练习中学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大量的精主设计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刘老师的练习还有个特点,就是有大量开放性的思考题。

吴正宪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彩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也同样深深地启发了我。吴老师课堂的特点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而且她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操作,通过思考、动手分、记录过程、总结方法的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水果,”“分米”“分糖”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让我不禁为之赞叹,也和同学们一样,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堂课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老师对孩子们“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类似“有没有问题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也成为了这学期习惯目标培养的其中之一。

徐长青老师的课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智慧。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报告中,徐老师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夸张的肢体动作、好像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个学生和听课老师。如:“‘嗞啦’锅来了,‘嗞啦’饼来了”,这句话徐老师不厌其烦,绘声绘色地说了好多遍,学生和老师在笑声中都感到很轻松,很自然。

徐老师的课,清新自然,不华丽但绝对经典。比如,很多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通常会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有的老师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但徐老师什么教具也没用,就是利用了师生的一双手。老师的手就是锅,学生的手就是饼,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能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到如此得心应手,徐老师的教学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整节课堂气氛浓郁,学生兴趣盎然。

刘松老师《倍的认识》这堂课轻松自如,他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刘老师作为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培训首批聘任专家,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非常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堂课在导入部分,刘松老师首先是叫一名同学上台,,接着再叫分别比该学生矮和高的两名学生上台,让下面学生说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让学判断高矮,强调比的对象不同,结果也不同。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本堂课的尾声,刘老师设计的游戏环节让人印象深刻。依次翻动黄花,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黄花的朵数和蓝花朵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刘老师追问:为什么前面我们说黄花是蓝花的几倍,现在却变成蓝花是黄花的几倍?这样的提问更加让学生理解当比的标准不一样,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刘松老师的整堂课轻松自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突出了主角和配角的完美组合,幽默与睿智的完全展示。

总之,我这次去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公开课和专题报告,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我真正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著名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老教师带新教师计划

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基本社会阅历及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是教育战线上的新兵,关心和培养新教师,提高他们的各项素质,是学校与体育教研组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区各学校采用的方法是"新老结对,以老带新"校本培训模式,充分发挥老教师优势,用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帮助带动青年教师早日成长,使他们尽快适应体育教学。

一、"以老带新"老教师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传师德:培养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以及爱岗敬业,恪尽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他们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教育理念。 帮教学:每学期初老教师帮新教师制定计划目标,指导新教师认真熟悉大纲、分析教材,以及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等。老教师要反复观摩新教师的教学过程,帮助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要把听、析、改结合起来,做到实践—反思—实践—提高,帮助他们稳步提高,教有所获。

带科研:带动新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意识,在教学中主劝分担一些研究性课题任务,使他们有一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新教师树立起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指导新教师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提升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和科研水平,做好角色与功能的转变。

二、"以老带新"新教师要发扬"学,问,练"的精神。 学:主要是学习老教师的成功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学老教师怎样备课、语言表达以及动作示范等各种技能,还有组织教学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多听老教师的示范课,课后要认真反思,多吸取老教师的经验,要善于发现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评好每一节课,多与他们交流心得,只有吸取别人的经验的同时再加入自己的见解,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日趋成熟。

问:新教师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虽然新教师的学历高,但教学经验缺乏。因此,在教学中自己有不懂地方或模糊的知识点要大胆诚恳向老教师请教,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练:新教师要刻苦磨练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在得到老教师的指点后,要反复的练习,把它转变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主要练好以下几项基本功:1.处理教材的基本功,2.语言表达基本功,3.实施教学活动基本功,4.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功,5.科研能力基本功。

三、建立客观公证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一个"以老带新"的长效机制。切不可因为教师缺、任务重就急功近利,让青年教师背负重担,匆匆上阵,站在讲台上品尝那种被动和尴尬的滋味。一般三年为一周期,三年内新教师能在学校及校级以上的各类教学活动中顺利上好评比课、观摩等,并且还能在各类教科研比赛中获奖。同时,学校也要有一个合理公平的考评体系,能给帮带的中老年教师在工作量、奖金和考核中给予适当的倾斜,对进步快的新教师也要表彰鼓励,这样从制度上督促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快速成长起来。

浅谈教师应如何以老带新

几年来,各地都招聘特岗教师,大批的特岗教师涌进了我们学校。而社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如何使特岗教师快速进入教师角色,适应日常教学生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培养和护植特岗教师的成长,这个任务通常那些有经验的“老”教师来承担。近几年来我校实施了行之有效的“师徒结拜”制度,师徒结拜,教学相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不少的教益。本人针对新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一些探讨,挖掘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经验和财富,发现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灵气和优势,促成新老教师互相学习,使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获得创新和发展。

教学中的“老带新” 实践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1.集体备课,2.听课,3.评课,4.上示范课,5.上成功课,6.学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技术,7.对数学教学中的理念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集体备课 :在每一个新的章节开始时,备课组必定对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研究,明确分段目标。老教师比较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整体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本课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四个层次的具体要求,明确认知、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新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比较困难。而新教师更接近学生,容易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给制定教学目标带来极大的方便。利用这些差异,通过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使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能反映教学大纲精神,又切合学生实际。

听课 :我们数学教研组非常重视听课。不到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每周听师傅的课至少2节,其他教师的课至少一节。师傅听徒弟的课至少每学期30节。其他老师也在10节以上。新教师听师傅们的课,学习师傅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师傅听徒弟的课,指导徒弟调度学和教的节奏,控制动和静的氛围。通过师徒的互相听课,徒弟迅速适应了高中数学教学,很快地走向了教学规范。 评课:对每一节公开课,我组必组织集体评课。先由开课人说课,然后由两位主评人详细评课。评课人直陈得失,畅所欲言。其他老师再作补充。通过说课评课,新教师很快地学会了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师傅对徒弟面对面的点评,更使徒弟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如何调节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 上示范课 :在我们教研组,许多中老年教师上课自成风格,他们的课堂教学是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示范。我们提倡青年教师多听中老年教师的课,要听不同风格的课。同时,这也给中老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教出的每一堂课都是示范课。因此,我们的中老年教师也十分注意向青年教师学习,学习运用多媒体,以改变教学节奏;学习普通话,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上成功课:青年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上汇报课,新教师每年都要上校级的汇报课或市级的公开课。对于市一级的公开课,这是涉及我校声誉的影响问题。青年教师必须上成一堂成功课。这种成功课,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写出教案,经过试教,请师傅们点评,再试教,直到满意。通过这种成功课,促使新教师快速成长。

学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我校推行创新教育以及学校的发展不断上档次,上台阶,我们学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技术也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现在我组的老师基本上掌握了多媒体的应用技术,电脑水平上了等级。在这方面,青年教师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才华,很多教师上课的条理、激情和对多媒体的娴熟操作,获得听课和评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对数学教学中的理念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年轻教师在教好课的基础上,逐步具有了扎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的基础,老教师应逐步引导其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学中的延伸迁移,并引导其形成文字发表,树立起自信心,为高水平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和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师徒结拜促成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也促使中老年教师更上一层楼。大量的互相听课,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铺平了一条大道。同时也给师傅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单是工作量的增加,重要的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是示范课。这种压力使得师傅们获得新的发展。 中老年能深入研究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尤其是老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本课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四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制定各课时的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的引入能注意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分析准确、透彻;定理、公式的推证简洁、严密;例题的选取具有典型性,能有效的突出本课时的重点;求解的方法多样化,常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学生的练习的数量和难易配备合理;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新教师在这些方面稍显欠缺。 新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掌握了较好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素质,普通话,电脑,虽然缺少实践经验,但懂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工作热情高,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研修期间,我认真的观看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深深的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所折服。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学生在探索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用华应龙老师的话来说:这堂课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特别是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学生们侃侃而谈,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陷入深度思考,然后提出有理有据的证明。感觉王老师把《乘法分配律再认识》这节课讲到“骨髓”里了。而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则用有趣的情景,吸引低年级学生们的全员参与,积极思考,让这节课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两节课都让我对数学的“核心素养”,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几年我都在从事低年级的教学,下面我就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谈谈我的观课感受:

一、 选择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台

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不能一味的说教。而“倍”作为一个概念的学习,也不适合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对于“倍”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是王老师通过两个活动的情景,把“倍”的概念轻松的呈现。第一个活动,王老师通过两只大象与四只猴子拔河问同学们:谁会赢?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们都说大象会赢,然后老师说,再来两只小猴子呢?„„在学生的不断的思考中,明白了谁是谁的几倍?我注意观察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分神,都在积极的参与。而第二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独立操作,穿插了对独立思考的提示,对思考结果的两人交流及全班交流订正。这样设计能关照学生的学习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二、 运用情境中的变式,加深了学生对“倍”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就两个情景——“拔河比赛”“摆棋子”。但是王老师利用这两个情景的不断变化,让孩子加深对“倍”的理解。比如:拔河比赛:两只大象和四只猴子谁会赢?学生说大象会赢。老师说再加两只猴子,这个时候猴子是大象的2倍,谁会赢?大象会赢。老师又加了两只猴子谁会赢?„„这个环节中拔河双方小猴和小象的只数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目的分别是明确标准、感知倍、理解描述倍的相互性、巩固倍的理解。在“摆棋子”活动中,王老师阶梯性的巩固了“倍”的概念。王老师通过三关,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关要求:有4个三角形,正方形的数量是三角形的3倍。第二关要求:有?个正方形,三角形是正方形的2倍。第三关要求:有8个三角,三角的个数正方形的2倍。三关摆棋子的要求,学生手、脑、语言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辨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抓住“倍”概念的关键点,巧妙的让学生理解了“倍”的意义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一、园地是对知识的归类梳理,本课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 法复习汉字。通过词语搭配联系,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并练习各种词语搭配的题型。、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 说这样的词,体会语言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增强 表达的自信心,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

观评记录观课教师:曹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图,启发学生兴趣;轻松式的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感悟语言。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她在教学本课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思考。 观课教师:张瑞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图,启发学生兴趣;轻松式的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 生命》测评效果分析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 我们通过评测环节的课堂实录来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一、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理解“骚扰、挣扎”,学习“截”字,说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观察“截”的笔顺、写出“截”的伸展,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1.“骚扰”能换个词语吗?怎样做就是“挣扎”?2.“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看老师写,注意观察“截”字的笔顺。

3.“截”字要写好,“戈”字部要伸展,横要长,斜勾要伸展。4.在练习本上写下“截”。5.“一截瓜苗”要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

【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画出重点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在读课文时目标性明确。能够通过找近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 生命》测评效果分析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 我们通过评测环节的课堂实录来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一、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理解“骚扰、挣扎”,学习“截”字,说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观察“截”的笔顺、写出“截”的伸展,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1.“骚扰”能换个词语吗?怎样做就是“挣扎”?2.“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看老师写,注意观察“截”字的笔顺。

3.“截”字要写好,“戈”字部要伸展,横要长,斜勾要伸展。4.在练习本上写下“截”。5.“一截瓜苗”要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

【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画出重点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在读课文时目标性明确。能够通过找近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基本掌握解词的方法。写的“截”字规范、工整,戈字部写的伸展。这说明通过教师的范写和指导,学生能够正确书写“,且书写姿势正确。通过读“一截瓜苗”也能够举一反三的读“茁壮生长、不屈向上”,读出了节奏感。】

二、借助重点词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评测学生概括能力、预习效果。1.运用其中一个或两个词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用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3.试着用四个字给每个故事加标题【效果分析: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借助重点词语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内容。学生思路比较清晰,能简洁完整地概括每个故事,还学会了给课文中的故事加小标题。】

三、通过学习“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评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飞蛾在作者的掌心里会怎样挣扎?(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2.飞蛾一边挣扎着,一边会对杏林子和自己说些什么?(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令杏林子震惊不已的什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把握。) 4.小小的香瓜子是怎样掉进了砖缝中?(通过展开想象,考查学生对生命偶然性的理解。)5.杏林子连用两个“竟”字,表达了内心深处怎样的情感?(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6.朗读这一自然段,应该怎样来读呢?【效果分析:研读“挣扎、掉”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切身地感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学生能够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指导,读出了生命的真谛。】

四、通过“静听心跳”,评测学生的阅读能力。1.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提到了两种相对的生命态度,是什么?2.怎样做就是“白白糟蹋生命”?举例说明。3.杏林子坚定的选择了前者,出示杏林子的成就,你从杏林子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效果分析: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结合具体事例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表现可圈可点。通过杏林子的成就,感受杏林子对生命价值的体现,学生能够体会的到,但有时会有些词不达意,着眼点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层。】

五、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生命的独特与价值。“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1.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2.在你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效果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课文、课外资料及说出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说明本节的内容学生能够吸收,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广度是无限的。但过于局限,若能引领学生拓展到课外的,生活中的,自身的事例,理解的会更深刻。】《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课堂上重点训练了第二自然段的感情朗诵,所以,随堂检测中抽查了学生对课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抽查了两名同学,基本能够背诵上来。尤其是重点词语“挣扎、极力鼓动”等能够准确背诵。这说明学生理解了词语,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它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个人认为,“从表达入手教阅读”恰是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随堂检测中抽查了两名同学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一句中的“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理解。两名学生都理解很深刻,表述的很完整。还抽查了一名同学对“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这段话的理解,学生提到要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广度,发挥生命最大的价值。理解深刻,表述完整,教学重点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抽查三名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生命,学会述说的内容给人无限的惊喜,在孩子的眼中一株小草、一朵鲜花、一个人、一匹马都以其独特的价值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孩子们从文本引入生活,文采飞扬,诗意涌动。一切的学习只有最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才是有效的。如诗般的言语,神奇地点化着眼前的生命,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步入了一个神奇的生命林子。我觉得这就是读写结合,这种创作热情,使学生们陶醉在这一片生命的林子中。从表达入手教阅读实现了教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使语文课回归它的本然状态,让语文课拥有了它本该具有的一种美丽风景!

页面: 1 / 3

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教后反思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细致刻画,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这篇课文,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而四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和积累又相对较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应不应该去领会这一切?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过深邃?我觉得他们应该诗意地领会这一切,经由课文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开始这个问题的思考。如何让“生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是教学中真正的难点。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薛法根老师提倡: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这节课的核心,我围绕了一个核心展开:生命是什么?我先出示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面对面感受杏林子的阳光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接着出示杏林子一双饱受病痛折磨的手,与前者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学生心中无数的疑惑,再介绍杏林子疾病的相关资料,一时间,拉近了学生与杏林子之间的距离,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绝望、无助、彷徨、挣扎......然后,我抓住时机引领学生朗读课题,并进一步追问:你想通过课题读出什么?引发孩子们关于生命的第一次思考:生命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就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问题不谋而合: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贯穿在全文之中,文章的全部文字,都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原本高高在上的问题变成了来源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

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生命是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作者掌心中的飞蛾会怎样的挣扎?它又会对自己和杏林子说些什么?砖缝中的那颗种子是怎么掉进了砖缝中?它存在的短短几天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谈出自己的感受。飞蛾、瓜苗都是寻常的生命,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才会令作者震惊与敬畏。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 在“好好使用”和“白白糟蹋”之间杏林子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我适时地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感受杏林子生命的价值。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杏林子的作品是有限的,对我们的影响是无限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广度是无限的......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正如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作为补充,既丰富了课文,又深化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温蒂死后留下的眼角膜;生命是沙漠深处一丛翠绿的仙人掌;生命遇到困难时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这些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学生自己。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我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页面: 2 / 2

入情入境诗意流淌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 生命》观评记录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车昀《生命 生命》观课记录表任课教师王 丹年 级四年级人 数30课 型精读赏析时 间2015年10月观察人员唐惠敏 于冬玲 车昀 赵辛 王晓丽 曹茜观察内容观察要点项目要点分值优良达标待达师 生 关系师生相互尊重,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有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学 生 参与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实现参与“面”和参与“量”的最大化。√学 生 能力读得入情,写得规范,想得丰富说得有理。语言表达完整、丰富、灵活有感染力。思维活跃、深刻,有独特的见解。书写端正、规范,整洁。朗读有感情。√情 感 态度学有所感,能获得人生感悟或精神引领。√王丹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感情强烈,令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动容,令上课的学生为之动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理解文本,感悟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感情,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基本风格,在微观上吃透文章的具体内容,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才能形成师生的“双向投入”。试想一个演员要演好戏中的一个角色,如果不读剧本,对角色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角色的喜怒哀乐,能把戏演好吗?角色能感染观众吗?王老师对《生命生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作”,对“生命”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刻感悟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文中的三个故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体悟出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独特与价值。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解读,对课文感情基调的准确把握。因此,才有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触即发,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张驰有度,挥洒自如,使得课堂激情飞扬,师生之间火花不断。

二、创设情境,忘我投入教师要有激情,首先要投入角色,孕育感情。如果教师缺少了感情,教学就会苍白无力,不能激动人心。在这节课中,王老师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来创设情境,酝酿感情。例如,上课伊始介绍杏林子患病的资料,使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迅速进入课文,提炼三个故事。接着深入学习三个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结合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最后,追问:生命是什么?整合课文,画龙点睛,使师生一起尽快“入戏”,进入“角色”,入情入境。

三、方法得当,感情强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学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王老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的朗读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激情,使师生同时投入感情朗读。例如第三个故事“静听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师出示课件——杏林子生平创作的作品及成立残障基金会的事迹,教师组织了一段深沉的教学语言,投入的感情引领。接着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中师生对生命的那种热爱之情洋溢着整个教室,感动着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激情,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王老师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王丹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感情强烈,令人佩服不已,我连着听了两遍。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的张驰有度,挥洒自如,使得课堂激情飞扬,师生之间火花不断。在这节课中,王老师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来创设情境,酝酿感情。例如,上课伊始介绍杏林子患病的资料,使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迅速进入课文,提炼三个故事。接着深入学习三个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结合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最后,追问:生命是什么?整合课文,画龙点睛,使师生一起尽快“入戏”,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学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王老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的朗读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激情,使师生同时投入感情朗读。例如第三个故事“静听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师出示课件——杏林子生平创作的作品及成立残障基金会的事迹,教师组织了一段深沉的教学语言,投入的感情引领。接着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中师生对生命的那种热爱之情洋溢着整个教室,感动着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激情,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王老师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页面: 1 / 1

《雷雨》教学反思红运小学

赵红焱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学时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谈话导入

二、 同学们,回顾以下,雷雨时,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雷声轰隆隆。”有的说:“闪电咔嚓咔嚓响。”有的说:“先打雷,后下雨。”

三、

二、看图学文

本文的两幅图画描绘了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学习课文时,可以先看图,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景象的句子。

四、

三、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物都是什么样的?读读文,边读边画,找出来,感受一下。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了不同景象,还能把描写景象的句子背下来。

五、

四、抓动词

本课“压”“挂”“垂”“坐”四个动词使用得特别好。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换词法,来感受词语使用得准确,同时,也学会正确使用动词。

五、遗憾之处

教学本课时,还没到雷雨季节,学生切身感受不深,上课时,也没找到相关的资料库。

大张楼镇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观课评课记录表

2016.5科目 语文授课人赵红焱 课

题 雷雨授课班级二一 授课时间2016年5月 整理人 赵红焱评课人王悦清、李西智、周爱娟、任中华、郝新玉 评课要点记录优点:1.备课很是认真,课前准备从分,课件设计很好。2.教态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特点,有很好的亲和力,教学方法得当,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整节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任务。3.从教学效果看,能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实,不足:1.在个别问题设计上还有待加强,学生活动还要大胆放手;2.合作学习体现不够充分;3.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欠缺。建议:1.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2.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老师课前准备从分,课件设计很好。教态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特点,有很好的亲和力,教学方法得当,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整节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任务。能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实,不足:1.在个别问题设计上还有待加强,学生活动还要大胆放手;2.合作学习体现不够充分。 1

页面: 1 / 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

1、出示幼龟图片,这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一只幼龟,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们都要离巢进入大海,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都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的文章《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2.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读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蠢”。学习多音字“吁”。

(2)理解重点词语“愚不可及”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学习

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读中感悟。

想象幼龟进入大海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幼龟美好的愿望,体会“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每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规律,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体会用词的巧妙。 用理解“探”“若无其事”的办法。 【设计意图:从幼龟引入课文,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学会分析。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自然之道》效果分析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本文,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得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自然之道》观评记录周广超:在理解词语方面她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而是借助字典(自然之道)、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帮助理解,在理解“若无其事”后用替换词语的方式理解“探”;同时还有

颜红梅:在对课文5至8自然段的学习中,能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以及段落,并在这其中通过朗读和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能力。李玉丽:教师的语言太多,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的话语方面可以简略一点,把思考与发言的时间还给学生。

《 自然之道》课后反思

由情景进入文本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哪样的呢?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生命生命》观课报告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 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这节课想要 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王老师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能让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大的进步。

从教学过程看,王老师的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注重读写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学完课文,王老师让学生写出想对作者说的话,学生在思考后,阐释了颇有见解的生命乐章。学生既受到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教育,也学到了认识生命、歌颂生命的知识和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抓重点句段,感悟文章情感。

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学生朗读重点句抓住“挣扎”、“极力”、“跃动”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品中悟,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中,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瓜子非一般的力量,学生入情入境,发出肺腑地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力的价值不在于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让自己活得精彩,从而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王老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感悟。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概括文中的三件事,并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朗读,谈体会,谈对作者的认识,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但是还有三点我认为值得商榷:

1、王老师的ppt设计上对于每个环节的要求字数过多,孩子看起来会不会一下子记不住。

2、遇到学生不会的问题,王老师硬是想让孩子说出来,是不是换一种方法,换一种问法更好。

3、在生字环节时间略长。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2012年3月20日,我到海口市一中参加了2012年中考政治备考研讨会并听了一节由一中王小妮老师上的月考试卷讲评课,对我进行今年的政治中考复习很有帮助。

年轻秀丽的王老师心平气和,授课清晰,构建了一节和谐的波澜不惊的评析试卷课。现谈谈我对本课的的感受:首先,王老师讲解了错的较多的单选题,并请个别同学来分析为什么错,错在哪。单选题讲后没听到她对如何做单选题进行简单的概况;然后,王老师讲析了两道简答题,一中出的月考题竟然没有和今年的中考题型接轨,今年中考才考一道简答题,作为市的重点示范学校应该对中考有所研究吧?纳闷之后有所启发,因为王老师讲解了如何做简答题的思路: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去找到考查的知识点是在哪年级第几课,并要求学生做好标记,然后运用课本知识点进行分析,如果是做评析题的话分析后要对正确的观点表示支持的态度。如果是做启发题的话,分析后要说明“我”应如何做。听到这,我想到了自己对知识点所在处的漠然,应该就在平时训练学生对知识点方位的掌握,每次考试后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每道大题相应的知识点,让其记在试卷上,找到后还应该读一下,如此多练后,到考场时也许能让学生快速找到知识点并胸有成竹答题;第三,王老师讲解了辨析题,同样是找出关键词,找出考查的知识点是在哪年级第几课,然后她还说明了做辨析题都要遵循的三段式格式,但是她对于如何做好辨析题没有更多地说明,也没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王老师重点讲解了材料题,同样是要求找出关键词,记下考查的知识点在哪年级第几课,并说明了对于“谈认识”的题的

做法,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去回答关于“如何加强”的问题,请一位学生回答了第三问题并肯定其书写答案的规范,还讲清了如果是对国家提建议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大的方面去思考。王老师对中考四个题型答题技巧都做了一番研究,给与会老师展示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做好每一种题型,她将自己的心得无私奉献出来,非常感谢王老师的付出。在今后的复习中,我需要更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方位并强调学生也应该知道,而且我也应对每一种题型都好好研究,有自己的想法然后结合学情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成绩。同时,我有一个更深体会就是复习阶段一定要学生让少些郁闷,多些快乐,想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因为在今天的公开课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中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无味,不知今天上课的班中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好像对政治课也没太多的兴趣。也许和我们农村学校一样,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向学也是一中老师要做的大事。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要践行老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起主体作用的教育理念实属不易,没有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就不会有对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孜孜以求的钻研,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不会有对其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的考虑。如何教好才能如何学好,教师任重而道远。

听试卷讲评课后,市教研员吉老师做了2012年中考政治备考复习建议的专题讲座。要点有四个:

一、研究中考,明确复习方向;

二、制定复习计划,掌握复习策略;

三、热点内容的应考对策;

四、关注题型的变化。在本次会议中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中考信息,那就是今年的中考政治和历史是合场分卷,分时段考试,如此就可以保证两科在公平的时间分配中公正地展示各科教师的教学成果,这样,我们政治科就不担心学生因为历史好得分先做而占用政治科的时间了,今年没教历史,所以要好好复习政治,争取和去年一样有个好的中考成

绩,好好地展示专业水平。此外,吉老师的第二和三个要点对我也很有启发,就是复习策略的运用,使我更加明确了复习时要指导学生有目录意识,在教辅书上标明课本的页数;在专题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及时找到能体现国家意志及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时政热点,所以,我应该好好地研究2011年国际国内省内十大时政、今年的两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及海南省的文明大行动;最后就是关注题型的变化,在今年的材料分析题中极有可能会多一道来自第一或第二模块的简答题。

已经教了七届毕业班,每届都是认真对待。同样要做好今年的中考备考,需要做好多项工作,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二要关注时政热点,三要研究题型和答题技巧,四要准备和课标考点相联系的练习题及时检测,五是要有认真、负责、良好的心态和灵活多样的教法,六是要关注学情,做好学生心理辅导,调动其向学的兴趣。

我相信:认真备考,踏实从教,会有所得。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一、园地是对知识的归类梳理,本课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 法复习汉字。通过词语搭配联系,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并练习各种词语搭配的题型。、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 说这样的词,体会语言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增强 表达的自信心,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

观评记录观课教师:曹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图,启发学生兴趣;轻松式的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感悟语言。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她在教学本课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思考。 观课教师:张瑞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图,启发学生兴趣;轻松式的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 生命》测评效果分析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 我们通过评测环节的课堂实录来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一、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理解“骚扰、挣扎”,学习“截”字,说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观察“截”的笔顺、写出“截”的伸展,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1.“骚扰”能换个词语吗?怎样做就是“挣扎”?2.“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看老师写,注意观察“截”字的笔顺。

3.“截”字要写好,“戈”字部要伸展,横要长,斜勾要伸展。4.在练习本上写下“截”。5.“一截瓜苗”要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

【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画出重点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在读课文时目标性明确。能够通过找近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 生命》测评效果分析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 我们通过评测环节的课堂实录来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一、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理解“骚扰、挣扎”,学习“截”字,说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观察“截”的笔顺、写出“截”的伸展,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1.“骚扰”能换个词语吗?怎样做就是“挣扎”?2.“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看老师写,注意观察“截”字的笔顺。

3.“截”字要写好,“戈”字部要伸展,横要长,斜勾要伸展。4.在练习本上写下“截”。5.“一截瓜苗”要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

【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画出重点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在读课文时目标性明确。能够通过找近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基本掌握解词的方法。写的“截”字规范、工整,戈字部写的伸展。这说明通过教师的范写和指导,学生能够正确书写“,且书写姿势正确。通过读“一截瓜苗”也能够举一反三的读“茁壮生长、不屈向上”,读出了节奏感。】

二、借助重点词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评测学生概括能力、预习效果。1.运用其中一个或两个词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用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3.试着用四个字给每个故事加标题【效果分析: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借助重点词语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内容。学生思路比较清晰,能简洁完整地概括每个故事,还学会了给课文中的故事加小标题。】

三、通过学习“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评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飞蛾在作者的掌心里会怎样挣扎?(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2.飞蛾一边挣扎着,一边会对杏林子和自己说些什么?(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令杏林子震惊不已的什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把握。) 4.小小的香瓜子是怎样掉进了砖缝中?(通过展开想象,考查学生对生命偶然性的理解。)5.杏林子连用两个“竟”字,表达了内心深处怎样的情感?(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6.朗读这一自然段,应该怎样来读呢?【效果分析:研读“挣扎、掉”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切身地感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学生能够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指导,读出了生命的真谛。】

四、通过“静听心跳”,评测学生的阅读能力。1.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提到了两种相对的生命态度,是什么?2.怎样做就是“白白糟蹋生命”?举例说明。3.杏林子坚定的选择了前者,出示杏林子的成就,你从杏林子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效果分析: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结合具体事例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表现可圈可点。通过杏林子的成就,感受杏林子对生命价值的体现,学生能够体会的到,但有时会有些词不达意,着眼点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层。】

五、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生命的独特与价值。“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1.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2.在你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效果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课文、课外资料及说出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说明本节的内容学生能够吸收,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广度是无限的。但过于局限,若能引领学生拓展到课外的,生活中的,自身的事例,理解的会更深刻。】《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课堂上重点训练了第二自然段的感情朗诵,所以,随堂检测中抽查了学生对课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抽查了两名同学,基本能够背诵上来。尤其是重点词语“挣扎、极力鼓动”等能够准确背诵。这说明学生理解了词语,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它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个人认为,“从表达入手教阅读”恰是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随堂检测中抽查了两名同学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一句中的“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理解。两名学生都理解很深刻,表述的很完整。还抽查了一名同学对“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这段话的理解,学生提到要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广度,发挥生命最大的价值。理解深刻,表述完整,教学重点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抽查三名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生命,学会述说的内容给人无限的惊喜,在孩子的眼中一株小草、一朵鲜花、一个人、一匹马都以其独特的价值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孩子们从文本引入生活,文采飞扬,诗意涌动。一切的学习只有最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才是有效的。如诗般的言语,神奇地点化着眼前的生命,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步入了一个神奇的生命林子。我觉得这就是读写结合,这种创作热情,使学生们陶醉在这一片生命的林子中。从表达入手教阅读实现了教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使语文课回归它的本然状态,让语文课拥有了它本该具有的一种美丽风景!

页面: 1 / 3

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教后反思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细致刻画,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这篇课文,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而四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和积累又相对较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应不应该去领会这一切?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过深邃?我觉得他们应该诗意地领会这一切,经由课文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开始这个问题的思考。如何让“生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是教学中真正的难点。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薛法根老师提倡: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这节课的核心,我围绕了一个核心展开:生命是什么?我先出示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面对面感受杏林子的阳光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接着出示杏林子一双饱受病痛折磨的手,与前者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学生心中无数的疑惑,再介绍杏林子疾病的相关资料,一时间,拉近了学生与杏林子之间的距离,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绝望、无助、彷徨、挣扎......然后,我抓住时机引领学生朗读课题,并进一步追问:你想通过课题读出什么?引发孩子们关于生命的第一次思考:生命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就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问题不谋而合: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贯穿在全文之中,文章的全部文字,都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原本高高在上的问题变成了来源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

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生命是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作者掌心中的飞蛾会怎样的挣扎?它又会对自己和杏林子说些什么?砖缝中的那颗种子是怎么掉进了砖缝中?它存在的短短几天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谈出自己的感受。飞蛾、瓜苗都是寻常的生命,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才会令作者震惊与敬畏。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 在“好好使用”和“白白糟蹋”之间杏林子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我适时地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感受杏林子生命的价值。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杏林子的作品是有限的,对我们的影响是无限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广度是无限的......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正如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作为补充,既丰富了课文,又深化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温蒂死后留下的眼角膜;生命是沙漠深处一丛翠绿的仙人掌;生命遇到困难时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这些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学生自己。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我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页面: 2 / 2

入情入境诗意流淌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 生命》观评记录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车昀《生命 生命》观课记录表任课教师王 丹年 级四年级人 数30课 型精读赏析时 间2015年10月观察人员唐惠敏 于冬玲 车昀 赵辛 王晓丽 曹茜观察内容观察要点项目要点分值优良达标待达师 生 关系师生相互尊重,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有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学 生 参与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实现参与“面”和参与“量”的最大化。√学 生 能力读得入情,写得规范,想得丰富说得有理。语言表达完整、丰富、灵活有感染力。思维活跃、深刻,有独特的见解。书写端正、规范,整洁。朗读有感情。√情 感 态度学有所感,能获得人生感悟或精神引领。√王丹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感情强烈,令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动容,令上课的学生为之动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理解文本,感悟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感情,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基本风格,在微观上吃透文章的具体内容,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才能形成师生的“双向投入”。试想一个演员要演好戏中的一个角色,如果不读剧本,对角色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角色的喜怒哀乐,能把戏演好吗?角色能感染观众吗?王老师对《生命生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作”,对“生命”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刻感悟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文中的三个故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体悟出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独特与价值。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解读,对课文感情基调的准确把握。因此,才有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触即发,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张驰有度,挥洒自如,使得课堂激情飞扬,师生之间火花不断。

二、创设情境,忘我投入教师要有激情,首先要投入角色,孕育感情。如果教师缺少了感情,教学就会苍白无力,不能激动人心。在这节课中,王老师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来创设情境,酝酿感情。例如,上课伊始介绍杏林子患病的资料,使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迅速进入课文,提炼三个故事。接着深入学习三个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结合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最后,追问:生命是什么?整合课文,画龙点睛,使师生一起尽快“入戏”,进入“角色”,入情入境。

三、方法得当,感情强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学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王老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的朗读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激情,使师生同时投入感情朗读。例如第三个故事“静听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师出示课件——杏林子生平创作的作品及成立残障基金会的事迹,教师组织了一段深沉的教学语言,投入的感情引领。接着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中师生对生命的那种热爱之情洋溢着整个教室,感动着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激情,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王老师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王丹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感情强烈,令人佩服不已,我连着听了两遍。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的张驰有度,挥洒自如,使得课堂激情飞扬,师生之间火花不断。在这节课中,王老师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来创设情境,酝酿感情。例如,上课伊始介绍杏林子患病的资料,使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迅速进入课文,提炼三个故事。接着深入学习三个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结合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最后,追问:生命是什么?整合课文,画龙点睛,使师生一起尽快“入戏”,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学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王老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的朗读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激情,使师生同时投入感情朗读。例如第三个故事“静听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师出示课件——杏林子生平创作的作品及成立残障基金会的事迹,教师组织了一段深沉的教学语言,投入的感情引领。接着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中师生对生命的那种热爱之情洋溢着整个教室,感动着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激情,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王老师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页面: 1 / 1

《雷雨》教学反思红运小学

赵红焱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学时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谈话导入

二、 同学们,回顾以下,雷雨时,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雷声轰隆隆。”有的说:“闪电咔嚓咔嚓响。”有的说:“先打雷,后下雨。”

三、

二、看图学文

本文的两幅图画描绘了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学习课文时,可以先看图,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景象的句子。

四、

三、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物都是什么样的?读读文,边读边画,找出来,感受一下。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了不同景象,还能把描写景象的句子背下来。

五、

四、抓动词

本课“压”“挂”“垂”“坐”四个动词使用得特别好。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换词法,来感受词语使用得准确,同时,也学会正确使用动词。

五、遗憾之处

教学本课时,还没到雷雨季节,学生切身感受不深,上课时,也没找到相关的资料库。

大张楼镇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观课评课记录表

2016.5科目 语文授课人赵红焱 课

题 雷雨授课班级二一 授课时间2016年5月 整理人 赵红焱评课人王悦清、李西智、周爱娟、任中华、郝新玉 评课要点记录优点:1.备课很是认真,课前准备从分,课件设计很好。2.教态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特点,有很好的亲和力,教学方法得当,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整节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任务。3.从教学效果看,能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实,不足:1.在个别问题设计上还有待加强,学生活动还要大胆放手;2.合作学习体现不够充分;3.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欠缺。建议:1.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2.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老师课前准备从分,课件设计很好。教态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特点,有很好的亲和力,教学方法得当,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整节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任务。能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实,不足:1.在个别问题设计上还有待加强,学生活动还要大胆放手;2.合作学习体现不够充分。 1

页面: 1 / 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

1、出示幼龟图片,这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一只幼龟,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们都要离巢进入大海,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都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的文章《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2.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读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蠢”。学习多音字“吁”。

(2)理解重点词语“愚不可及”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学习

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读中感悟。

想象幼龟进入大海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幼龟美好的愿望,体会“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每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规律,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体会用词的巧妙。 用理解“探”“若无其事”的办法。 【设计意图:从幼龟引入课文,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学会分析。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自然之道》效果分析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本文,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得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自然之道》观评记录周广超:在理解词语方面她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而是借助字典(自然之道)、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帮助理解,在理解“若无其事”后用替换词语的方式理解“探”;同时还有

颜红梅:在对课文5至8自然段的学习中,能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以及段落,并在这其中通过朗读和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能力。李玉丽:教师的语言太多,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的话语方面可以简略一点,把思考与发言的时间还给学生。

《 自然之道》课后反思

由情景进入文本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哪样的呢?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生命生命》观课报告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 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这节课想要 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王老师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能让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大的进步。

从教学过程看,王老师的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注重读写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学完课文,王老师让学生写出想对作者说的话,学生在思考后,阐释了颇有见解的生命乐章。学生既受到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教育,也学到了认识生命、歌颂生命的知识和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抓重点句段,感悟文章情感。

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学生朗读重点句抓住“挣扎”、“极力”、“跃动”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品中悟,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中,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瓜子非一般的力量,学生入情入境,发出肺腑地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力的价值不在于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让自己活得精彩,从而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王老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感悟。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概括文中的三件事,并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朗读,谈体会,谈对作者的认识,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但是还有三点我认为值得商榷:

1、王老师的ppt设计上对于每个环节的要求字数过多,孩子看起来会不会一下子记不住。

2、遇到学生不会的问题,王老师硬是想让孩子说出来,是不是换一种方法,换一种问法更好。

3、在生字环节时间略长。

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6篇

1、能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心、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天安门图片和升旗仪式录象片。

预设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我们学校每周一早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国的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每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那场面,你见过吗?你想去看看吗?有一个小朋友,他和你们一样,也非常想去看看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升旗仪式。于是,他不停地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停地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呢?读读课文,看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交流:指名读喜欢的句子,检查字音。

3、你读懂了什么?

(1)小男孩住在大山里,特别想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

(2)理解"遥远"(从大山里到北京城要坐上几天的火车,与"远"比较);

(3)理解"壮观",通过观看录象理解(人多、解放军叔叔的威武„„)难怪这个小朋友要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指名读这句话。(提倡个性朗读)

三、再读课文,指导背诵。

1、小朋友们很会学习,读懂了课文,你认为怎样能把这篇课文读好,你就怎样读?能背诵的就背诵。(自由尝试)

2、指名朗读,评价交流。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课文。

四、练习读"我会读"中的句子。

刚才课文读得这么好,这些句子你会读吗?(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五、写一写。

指导学生写四个生字。

六、课外延伸。

1、你对北京除了想看天安门广场上隆重的升旗仪式,还想看什么?

2、课件展示北京的图片,更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齐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预设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会写“广、升”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北京的风景图,课件,升旗仪式录像片等。 【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齐读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1、复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还记得这些朋友的名字吗?自由叫叫他们的名字。

出示三个笑脸,猜猜每个笑脸后面藏着哪个字。要求讲清是第几排第几个什么字。

2、复习词语:多想、告诉、小路、不能、北京城、天安门、广场、升旗 指名读、带读──齐读。

二、学习

一、二两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女孩子一起读一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回答:

⑴ 理解“遥远”

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是呀,北京城离大山很远很远,从大山那边坐火车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北京,北京城实在太遥远了。

出示词语:(遥远)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⑵ 山里的孩子即使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了大山,坐火车去北京还要很长时间。

出示句子: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

指名读──齐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⑶ 理解“壮观”

出示词语,读词语。

北京虽然非常遥远,但它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都很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参加这个升旗仪式吧!

播放录象:升旗仪式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是呀!看到这么壮观的升旗仪式,听到嘹亮的国歌声,你还想到了什么?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和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比有什么不一样? F、每天早晨,当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候,工人、农民、学生都注视着红旗,向我们的国旗致敬,广场上人是那么多,解放军是那么威武,这场面是多么壮观呀!你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

先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句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我们小朋友和这位山里的孩子一样是多么渴望能亲眼看看天安门广场上那壮观的升旗仪式啊!

1、指名多生说,你想去看看吗?

2、我们小朋友都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出示课题齐读:我多想去看看。

3、如果我们小朋友真到了北京,除了去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你还想去看什么?

4、北京值得去看的地方确实很多,老师收集了一些北京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一出示图片,配以教师的讲解:

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万里长城、故宫、天坛、香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央电视台

5、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更想到北京去看看了?

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吗?

出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⑴ 先和同桌相互读读这句话,比一比谁更能把心里的渴望读出来。

⑵ 指名读

⑶ 想读的站起来读

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吧。齐读。

四、配乐诵读全文

多么强烈的渴望啊!让我们拿起书,把全文深情地读一读。

五、总结

过渡: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与向往,又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此时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1、出示句式:北京,我想对你说。

自由说──指名说。

2、是呀,北京你真美啊。我们爱北京。

出示句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我们爱北京。

我们爱五星红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风景如画,每年都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的游客。

2008年,北京将举办夏季奥运会,到时北京将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让我们共同期盼,共同等待。让我们再一次道出我们的心声:

出示课题,读题:

⑴ 让我们男孩子从心底里大声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

⑵ 女孩子甜甜地对北京说一声──我多想去看看

⑶ 我们一起怀着对北京的无限热爱,无限向往,一齐说。

六、写字

上一篇:村委季度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问题教学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