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范文

2023-09-20

三农问题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三农问题中农村、农民问题现状,进行了相应剖析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农民;问题

一、农村、农民的“隐痛”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数众多,既有空间上的地域差异也有时间上的发展差异,因此,农村、农民问题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现就近年来我国农村、农民问题比较突出、典型的方面略举一二。

1、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传统古朴气氛一去不返。伴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工业产品的广泛应用在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增强了农业生产对它们的依赖性,加剧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调动了个体积极性,淡化了集体意识,使自然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农村传统古朴气氛在加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土崩瓦解,享乐主义、拜金思想、奢靡之风泛滥,勤劳善良、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大打折扣,农村已成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2、农民诉求多元化、身在农村心在外。总体看来,农民仍然比较贫穷、辛苦,农村仍然比较落后、封闭;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愿望迫切但困难重重,农业增产不增收,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渠道不畅、良莠混杂,自身能力的欠缺使他们渴望环境和平、政治清明、诉求畅通、格外关怀、人格尊重……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拓展了农民的眼界,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一批又一批的农民离开家园、走上了打工的寻梦路,剩下的农民越来越少,孩子和老人成了农村常驻人口的主流,他們身在农村,心中对远方的亲人魂牵梦绕,农村因青壮年劳力的大量流失冷清、凋敝。

3、养老问题突出、小伙子找对象困难。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人越来越多,农村老人的养老既有精神慰藉的不足更有经济保障的差距,经济压力迫使年轻人常年在外,孤独的老人只能与寂寞为伴,年轻人在外打工收入虽比在家强,但三下五除二大多所剩不多,家中老人的经济保障能与政府每月提供给老人的养老金相媲美者恐怕为数不多,农村养老问题的侧重点还在物质保障层面;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有将近3000万的适龄男青年因娶不到媳妇而犯愁,相比城市的优越,农村3000万小伙子成为“光棍”的风险加大,这一数据已超过了2019年1月统计的2520.9万的澳大利亚总人口数,如果把我国城市的“光棍”加上,是否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光棍”比澳大利亚总人口还多?

二、农村、农民问题对策

农村、农民问题的缓解、改善、解决,需要认识层面的理论总结、提高,需要实践层面的实际探索、实验,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地域性、长期性、现实性等特点。

1、认识层面的对策。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一是跳出农村、农民问题甚至“三农”问题的圈子看待这些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圈子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会有新发现、新突破;二是把农村、农民问题置于“三农”问题中去系统化认识,防止认识中的局部性、片面性;三是把我国的农村、农民问题与国际上他国的农村、农民问题进行比较、对比,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样实现对我国农村、农民问题认识上的突破;四是从历史唯物的角度审视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过去、现状和发展,防范静止的看待当前复杂的农村、农民问题;五是强调区域化特色观念,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汇聚,山川地貌、水文气候、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地域性显著,农村、农民问题既有普遍性更有地域差异性,防范认识上的“一刀切”十分必要。

2、实践层面的探索。需要诸多方面的配合,诸多方面的同时探索:问题发生在谁身上、出现在什么地方,当事人、出事点最关切,他们是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实践者,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直接的、众多的方法、经验,他们是实践层面的重要成员;理论工作者是实践层面的顶层设计者,在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中使理论变为现实,同时又通过实践不断地使理论完善、提高;政策是实践层面的幕后推手,在肯定与否定中引导解决问题的走向,通过问题走向也可反观政策探索的成败得失,所以,政府政策也是实践层面的配合者、探索者。这里,以农民问题之一的农村小伙子找对象难试分析一下当事人、理论工作者、政府诸方面的探索与配合:

问题——(农村小伙子找对象难)——程度——(目前达3000万,超过澳大利亚总人口)——原因——(我国适龄青年性别比失衡问题,农村条件差问题,农村适龄男青年个人问题等)——实践探索——(当事人层面:提高个人魅力、能力,改变婚姻观念,完善农村条件,远走他乡或移民城市;理论工作者层面: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防范问题的方法、途径等;政府层面:对理论工作者关于农村小伙子找对象难的理论成果进行决策,制定政策,通过舆论的、法律的等手段落实政策)——配合成效——(良性配合:当事人的众多有效实践为理论工作者形成正确理论奠定基础,正确理论为政府正确决策奠定基础,正确决策形成正确政策,正确政策促进当事人的问题解决,同时检验了政策、理论的正确。)

三、总结

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广大农村、众多农民的切身急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于农村、农民问题,现实上的迫切性已凸显,要求勇于实践探索和高度重视方面的呼声已日涨,已到了全社会休戚与共、群策群力的阶段。

三农问题范文第2篇

曾经追求的农业现代化未曾实现,三农问题却成为社会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改革也面临新的选择和挑战。

一,三农问题是结构性危机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使农村获得了飞跃性发展。随着我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广大农村在中国经济体系中逐渐边缘化,三农问题愈来愈严重。2000年后中央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2003年免除农业税,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方针仅20字,涉及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管理,却缺乏操作主体。新农村建设由谁来搞?怎么搞?以家庭联产为单位的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无力建设新农村。不得不承认,农村发展见效慢,产出少,许多地方宁愿卖土地搞房地产,也不愿意对农村长期投资。很多地方政府在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会讲“要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多次强调千方百计,恰恰表明仍未找到有效手段。

时至今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但三农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善的趋势。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农业问题愈来愈严重。粮食产量出现9年连增,但粮食问题、粮食危机却愈加凸显,农村和农业均已结构性失衡。新一代农村青年的道路选择变得越来越尴尬,当农民看不到前景,当工人也前途堪虞。农民仅靠一亩三分地,很难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经济中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但我国企业低利润的现实导致无法给工人更高的报酬。3亿农民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打工,却无法在城市安家。

农业后继无人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素质不断下降,种粮收益更是愈来愈低,农业后继无人。最新资料显示,全国农村有5800万留守儿童,4000万留守老人。农业劳动力从1991年3.91亿人,下降到2009年1.5亿人。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的调研,农村常驻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了30%,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笔者调查发现,农村很多“80后”青年不会种地,“90后”更是如此。农业生产资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农副业效益下降,种粮收益更低,多地农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严峻的现实,令人不禁担忧,等到平均年龄57岁的农业劳动力干不动了,谁来继续种地?

农业的客观环境越来越差

农业的客观环境越来越差:化肥农药滥用,土地质量严重下降,水资源短缺,抗灾能力不足。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农户土地少、资金不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生态农业难以发展。

我国耕地占全球7%,却消耗全球35%的氮肥和30%以上磷肥、钾肥。单位面积化肥用量从1978年的58.9公斤/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466.67公斤/公顷,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2527.4公斤/公顷增加到4872公斤/公顷。2009年单位面积施肥量是1978年的8倍,粮食单产仅为2倍。

虽然我国磷矿储量较多,但按目前消耗测算,品位在30%以上富矿仅够开采20年,中低品位的磷矿破坏情况比较严重。我国每年消费钾肥实物量1000万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钾肥消费国之一,但钾肥自给率不足40%,钾盐资源探明储量只占全球的1%,现有储量只够开采20多年。一旦国际局势变化,进口化肥受阻,粮食生产必将面临极大危机。

我国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相当于耕地面积的67%。2010年2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污染源已经超过工业,成为全国水污染的最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愈来愈凸显,多地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近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冬麦区冬春连旱等,显示出农业抗灾能力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却很滞后。

粮食产量9年连增,粮油自给率不到80%

我国2010年粮食总产量54641万吨,2011年粮食产量57121万吨,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58957万吨。但如果计入大豆和食用油、肉类的进口,仅以重量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不到90%。再考虑到大豆、油菜籽、植物油为高蛋白高热量低产量的农产品,那么中国的粮食和油料自给率估算还不到80%。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人均肉蛋奶消耗较低,随着西部地区人均肉蛋奶消耗量的提高,未来我国粮食缺口还会增加。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9年连增,但仍然面临严峻的粮食问题。大米、小麦、玉米的自给率都在99%以上,油料作物的自给率非常低。我国2010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食用油670万吨;2011年进口大豆5240万吨、植物油627万吨;2012年进口大豆、油菜籽等食用油籽6228万吨,进口植物油近1000万吨,进口谷物达1398万吨。如此庞大的粮食进口总量,一旦国际环境发生巨变,我国可能会面临十分严重的粮食问题。

跨国公司大规模渗透,国有资本少有作为

国际跨国巨头正在中国大规模渗透,试图控制中国农业。大豆产业是第一个大型案例,如今来自美国孟山都的大豆占据着中国80%的市场,国际巨头控制着中国80%的榨油企业。从2010年初开始的转基因和粮食问题大讨论,更是暴露了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经济安全、科研体制安全、国家安全等诸方面的问题。

当国际跨国公司正在对我国脆弱的农业进行布局时,国有资本却在农村、农业、农民等问题上少有作为,似乎忘了农业也是我国的命脉产业。

二,三农问题的关键

中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贫困,这决定了中国不能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超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补贴,从而维持小农户高收入、高价格的做法。中国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这一点已经是体制内外许多人的共识。

土地集中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脱离土地和农业。未来10年,等到平均年龄57岁的农业劳动力退役之后,土地的经营制度将面临重大转变的现实需求,土地集中是必然趋势。

土地的集中形式多种,在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承包给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也可以组建农民合作社;如果取消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行土地集体经营使用,按照各个集体中农民的人数来分配收益,则类似于原来的人民公社。这几种方式都符合我国宪法规定。

在这几种合法的方式中,我们需对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承包土地予以特别说明。《2013年一号文件》规定:“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文件并未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工商企业、龙头企业流转。

在国务院举办的关于《2013年一号文件》的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工商企业、龙头企业进入农业进行了特别说明:“我们不主张在有限的耕地上,工商企业以自己雄厚的资本实力去和弱小的农户争夺耕地的经营权。耕地应该更多的让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户经营,尤其是大田生产,主要适合于农户经营。当然,一家一户不具备资金、技术上等条件、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如投资比较大的设施农业、规模化的养殖业,公司去做可能更好,但明确具体的范围。”他认为公司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民土地,对于农业发展、农产品供给是不利的。这些企业租赁土地,醉翁之意不在酒,租了地未必认真搞农业,而是在等待着有一天转变土地的性质搞非农产业。

陈锡文指出工商企业、龙头企业会不会与农民争利,关键是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龙头企业大部分从事农产品的加工业或者流通,使农业有更长的产业链条,使农产品有更多的增值。如此一来可以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要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土地私有化问题

在前述几种合法方式之外,很多媒体、学者、官员鼓吹土地的私有化,即土地通过买卖集中到少数人或者外资手中。自由派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观点非常典型,“土地应该私有化,土地的交易应该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去做,这样才可以真正保证农民的利益。现在的土地交易当中,充满了强盗的逻辑。”

2012年2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一方面提出中国应对现有的国有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商业化,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应该更像私人金融机构(即为美国人民痛恨的的华尔街金融模式),另一方面中国应大幅缩减庞大的国企规模,潜在含义就是国企私有化,由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接管国家经济命脉。世行报告对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度也提出改革意见,要求农民享有永久的土地所有权,也就是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的做法为我国宪法所不容。如果推行土地私有化,中国或将出现大量失地农民和大地主。这将严重危害我国社会稳定,颠覆国家的社会主义法理基础。

目前,一些地方非法将集体土地高价流转给私人资本。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已经很普遍,如果任由其继续发展,资本就会渗透地方权力机构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将裹挟足够的体制内外、国内外资源,强行实现土地私有化。

我国还需要警惕“城镇化大跃进”。须知工业化、现代化是因,城镇化是果。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现代化,农民进城后将无立锥之地。一些官员和学者却说鼓吹只要城镇化了,就可以快速实现工业化。这根本不是解决三农问题,而是加重三农问题。

科学种田和农业基本设施建设

在土地集中的基础上,由农村合作社、集体公社或者种田大户、家庭农场采取先进的节水、节肥、高产、生态、环保的科学技术来经营土地和农业,是趋势之一。从农民的收益角度来讲,在确保技术支撑的条件下,农村合作社、集体公社的组织方式更符合农民的利益,私营资本为主导的种田大户、公司农场还是会与农民争利。

中国要解决粮食和农业问题,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作用将愈来愈显著。将沙漠改为绿洲,将贫瘠的土地改造成为高产田,将高产田改成超高产田,或者改造为高质量的有机农田、生态农田,重点用于种植粮食、油料作物。中国的粮油自给率仅有80%,粮油作物种多了可以出口,可以储存,更可以用于粮食外交。粮食外交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武器,中国不必担心粮食过剩。蔬菜瓜果作物的种植则不能太多,过剩了,菜贱伤农。

目前,农民没有资金、没有技术,难以获得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进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2013年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文件要推动科技下乡。笔者以为,不管是公益性服务机构,还是经营性服务机构,都难以与一家一户的小农作业形式相对接。科研机构难以与9亿分散的农民打交道。小农也缺乏意愿应用先进的技术,既缺乏知识储备、人才储备,也缺乏经济动力。土地集中之后,农民可以与一些科研机构、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国家也可以给予政策扶持,在税收、贷款、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实现真正的科学种田,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同时,国内的科研机构和院所也应该予以整合,根据中国国情、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情况来进行研究,关注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将其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实践。目前国内农业科研机构太过分散、实力太小,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反而容易被跨国公司利用。

农民的出路

在土地问题之外,还需要关注离开土地和农业的农民的出路问题。城市能否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农民进城就业?可否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吸引农民就业?或者通过“资本下乡”,将城镇工商业积累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吸引到农村去?亦或其他正在现实中运作的方式?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超过农业问题和粮食问题。如何稳定农村,如何避免继续扩大的两极分化,如何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战略,如何提高农民的地位、增强农民的话语权,如何让农民分享改革的好处,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关键所在。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在农村地区大规模拆迁,让农民进城。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提高城镇化率,在统计数字上解决三农问题。这些方法既不能治标,更不能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有两个方案可以参考,两条方案需要一齐实施。

在中西部城市创建新的工业区

第一个方案,在中西部城市创建一批企业和工厂,提供工作岗位,让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新的投资建设应避免低端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过剩的产业。

仅靠东部沿海解决全国农民进城就业问题不太可能。所有产业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将失去国防纵深。一个结构失衡的社会无法长治久安。人才、劳动力大量东移,西部地区人口进一步亏空,贫富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民族矛盾将进一步恶化。

我们应主动在中西部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创建出一大批的产业和企业。这个任务不可能靠市场自动完成,必须由政府大力扶持。目前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进度缓慢,和三农问题的紧迫性、社会矛盾的激化形成鲜明对比。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救灾重建模式值得借鉴,东部发达省市援建西部落后地区,将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优势,和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互补。

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建立城乡供销流通体系

第二个方案,是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在农村创建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同时调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整合资源,发展出一整套的农资产品、农副产品、日用品供销流通体系,将合作社、企业和市民对接起来。通过该流通体系,将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对接,提供给农民价廉物美的日用品,将农村高质量的食品与城市居民直接对接,让农业可以获取较大利润。

通过该流通体系,可以将高毒、低效的农药化肥产品排除在外,进行食品分级。农产品的质量追溯制度也可以建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通过供货专业合作社直接追溯到田间地头。这既能鼓励农民采取安全的、健康的、生态的、有机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该体系的建立,将把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组织起来,把城乡统筹组织起来。这将有效避免外资超市、物流体系对中国的威胁。

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建设,将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农民的话语权将逐步增强,民主法制权力意识也会逐步提高。在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之后,则可以因地制宜创办集体企业,这方面可以借鉴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经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华西村仍然坚持实行大队核算,坚持集体经济。华西村全村实现销售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已经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

1958年毛泽东主席说,“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毛泽东是将城市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并提的,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是两条腿走路。农村的现代化要建立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

邓小平也有类似观点。邓小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1980年5月31日的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指出,“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已经预见到,包产到户只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过渡阶段,集体化、合作化仍然是中国农村的必由之路。

《2013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对于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国家政策应大力扶持。各级政府在经济上要给予税收、贷款等优惠,在政治上要大力提倡。在各个地区主动树立起一批典型,以稳健的方式推动农民积极主动搞集体经济。

四,多管齐下,统筹城乡发展

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调动全国各个方面的力量。各个地方情况有所不同,适合的针对性措施也未必一样,笔者参考余云辉先生的观点,提出以下思路。

1,需要发展壮大国企,国企是社会主义的基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国企的发展壮大,将改变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窘境。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才有能力投资到中西部地区、三线四线城市,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2,主动调整经济区域布局,在中西部地区、三线四线城市创建新的工业区。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从东部地区回流中西部。

3,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工资提高了,内需就扩大了,可以将目前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到内需导向。由国内市场来消费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这样的经济模式将更均衡、更健康。

4,在国有企业大发展同时,以国企的产业链、技术链体系带动私营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促使国进民进。国有企业若是不能大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只有被外资吞并整合的命运。

5,统筹全局,在某些区域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新的产业集群基地。引进外资产业时需要注意保护国内产业,尽量避免低端的、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6、在自身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国企可以与民企联合走出国门,整合国外的资源。投资农业、矿产资源等领域,收购国际领先的技术。可以给过剩的民间资本、热钱找到出路。

7,在城镇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吸引农民进城。农民进城过程中,不要断然收回农民的土地和宅基地,应给农民留以后路。如果出现经济危机,农民还可以回农村休息。

8,通过各方面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合作社。在合作社里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农民的话语权,使得合作社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其建立起类似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在农村地区创立起工业区。

9,调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发展出一整套的农资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供销流通体系。

10,在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水利、道路、电力等设施,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可以考虑让农民合作社直接参与工程施工建设,将利润留给农民。

11,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提高城乡社会保障的标准。对农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给予特别优待。特别要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在城市建设大面积的公租房、廉租房,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

12,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平整土地。可以因地制宜,将一些人数特别少的村庄合并,建立农民新村,增加耕地面积,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不过《2013年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对于城镇周边人口稠密地区,拆并村子的做法可能将导致更多社会矛盾,所以不建议在人口稠密地区拆并村庄。

1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打击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不打击黑恶势力,打掉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新的政策无法顺利实施。

14,积极扶持一些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院校,使得节水、节肥、高产的农业技术下乡,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产出。

三农问题范文第3篇

首先,在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之前,必须让学生熟练理解方程的意义。1)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其中最关键的理解是,在等式的基础上含有未知数。

其次,要正确理解实际要解决问题的题意,分析各数量之间所包含的关系,根据关系用文字和数字列出准确的等式关系,反复琢磨自己所列出的等式关系,并验证。

最后,将未知数X通过解设引入的方程中,作为重要的方程成员,利用列出的等式关系将需要的未知数及各数字带入等式中,准确地列出方程,并且计算出方程的解,再一次将方程的解带入原方程进行验证,完全符合等式关系后,作答。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现在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易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结合思维方法正确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学生学得轻松、灵活、有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例1中的关键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根据这句话学生的思维就会直觉的写出这样的相等关系:“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22”。如果小雁塔的高度不知道就可以直接写出方程,这样问题就很快解答了;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直觉思考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相等关系,如果另一个数是1倍数不知道,可以用方程直接解答。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答实际问题的层面上,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交流与学习相互补充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我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农问题范文第4篇

谈到写作文,有些同学感到头疼,无话可说,咬住笔头,无法下笔,或者感到周围的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值得记叙描写的。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问题呢?根据本人之所见谈点滴经验。

一、 观察

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经常发生,如果不加以注意留心留心观察,便会像一阵清风、一泓流水、一串歌声,悄悄地过去,什么也不会留下。当代作家赵丽宏说:“在生活中,只有你留意寻觅,用心追求,到处能采撷到闪光的珍珠。”他的一篇优秀的散文《雨中》,就是描写了一件我们经常看到的平凡的小事。这篇文章的素材,是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摄取的。那是一个很平常的傍晚,赵丽宏在汽车站附近,看到了这样一个场面:赶着乘车的人,不小心撞翻了车站边的水果摊,苹果滚了一地。水果摊的老人十分焦急,担心人们踩烂或者拿走苹果。然而,老人的眉头很快就舒展了。赶车的人、过路的人都停下来帮着拾苹果。这样一个场面,是动人的,但也是普普通通的。许多人觉察不到,赵丽宏却敏

三农问题范文第5篇

摘要:综述我国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在分析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创新推进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教育的运行机制,并阐述建设与之相适宜的区域内涵型协同机制及其顶层设计。

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区域协同;顶层设计

我国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简称林职教育集团或林职集团)起步较晚,始于21世纪初,并于2014年6月、7月分别成立中国(北方)现代林职教育集团、中国(南方)现代林职教育集团。林职集团教育①历时10余年,整体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处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中低层次水平[1]。集团化运行机制中未形成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与企业近、中、长期规划的有效并轨,各办学主体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协同体系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2-5]。尤其是,集体林权制度与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林职教育需求主体的多元化或异质性,教育供给效率和供给能力、供求匹配关系与平衡机理等重要问题发生了较大的改变[6],给我国林职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重视林职教育集团的协同关系,创新协同机制的路径,不仅对丰富林职人才教育内容,而且对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江西林职教育集团模式为例,探讨开展林职集团化协同运行机制创新及其顶层设计。

一、我国林职教育集团发展概况

我国林职教育集团开展了基于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学生(校友)各方面关系的校企合作,形成了或战略伙伴或 “共生体”关系及其合作机制,不仅包括招生、招工和资金等方面与组织文化、人才标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的深度融合,也体现了文化融合等,开展了不同省际区域的各具特色的实践案例与分析研究。例如,湖南衡阳农林职教育集团的服务“三农”协同合作机制[7];湖北林职集团“盟员集聚化、资源集约化、效能集团化”的整合模式[8];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倡“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核心两轴两线”的产学一体、政校企社联合的“立交橋”模式[9];福建林职学院构建“政府引领、行业牵头、院校为主、企业参与”的集团办学模式[10];广西林职教育提议“开放办学,创新兴校”等发展战略[11]。

然而,当前我国区域性的林职集团教育调研数据及实证研究明显不足,各区域仍处于各自模式的探索中,缺乏宏观与区域衔接的深入分析及方法,使既有的研究无法精准定位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揭示现阶段新问题和矛盾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理,也无法科学解释既有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合作绩效缺失问题及其根源。林职集团教育界认为,集团办学(政府、学校和社会的三类办学主体)虽已开始定位,其协调合作关系待明确;高效协同运行机制研究少[12],且从协同关系角度探索集团教育构建途径和政策创新路径的关注度不够,对集团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征、采纳行为及其驱动机制没予以足够的重视。总体上,当前林职集团教育相关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比较缺失[13],解决突破口在于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在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二、江西林职集团研究概况

(一)集团组成

江西省现有12所高职院校和10余所中职学校有涉林专业,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龙头。2012年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牵头成立“江西省林业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与国内10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承接了社会培训任务,培训人数1 000多人次[14]。2015年发展成员涉及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学校等120余家,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60多项次,达13 321人次;开展了50多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鉴定人数9 812人[15]。2017年集团成员单位发展至136家,包括4所本科院校、3所高职学院、10所中职学校、3家行业协会、8家科研院所、92家企业以及16家政府部门[16];建立林业技术、家具设计与制度等24个专业建设委员会。

(二)组织结构

集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创建了“内涵式发展—集约化办学”的管理体制;在“多元联动”体制下,建立了“两会”“一处”及“四委”的组织架构(其中“两会”指的是理事会与常务理事会;“一处”指秘书处;“四委”指的是科技推广与创新工作委员会、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就业平台建设工作委员会以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工作委员会)。

(三)运行模式

集团教育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探索,运行模式已具雏形。2013年,在原校企结合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加强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主动服务地方和林业行业,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面向基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与极富特色的“一对一经纪人”就业导师服务制度[17]。至2016年,发展有共同培养、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培养、共建培养、合作培养、混合培养等模式,多样化合作联动的运行机制于是形成。

当前,江西林职集团教育形成了“产教融合、生态典范”的理念,创建了“内涵式发展—集约化办学”的管理体制,培育形成“师资队伍培养、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就业创业教育”等三大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建立“校企合作、校内外教学实践、网络支持服务、创业教育实践”等四大创新实践平台,以“合作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为抓手,对师资融合、课程融合、设施融合、文化融合,共享实习就业平台与共享科技成果等的合作平台创新[18],构建了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的多样化合作联动运行机制与校企深度合作“一心、一体、一流”的长效机制。

三、问题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江西省林业与环境类人才紧缺,县级林业部门基层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超过50岁以上的比例38%~45%,有些技术工种几乎没有年轻人,人才断层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缺少技能型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严重,许多岗位缺少专业人才,而下岗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在职职工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变动岗位的需要,技能与岗位标准要求不适应的情况普遍存在[19];大批新增劳动力和林区富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多数毕业生则因缺乏与林业产业相适应的技能而无法就业[20]。江西林业基层技术人员的这种结构性缺失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2014年江西省推出“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林业人才政策,承接单位是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1]。

目前,江西大型林业类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及其培训计划基本完善,更倾向于产品的创新研发;中等规模企业因扩张需求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均较高,但对人才培养的计划较少,未计划资金投入或准备不足;数量众多的小规模企业对人力需求较迫切,因自身财力与物力的局限,几乎不具备条件开展或实施合作培养。省内林业重点产业(如油茶、中药产业)发展符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政策,催生对高端人才、创业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22-23]。表明随集体林权制度与国有林场改革,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林职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化或复合型人才需求及其培养不足等问题则显得更加突出。

(二)人才培养的协同性问题

江西林职集团教育已开发共同培养、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培养、共建培养、合作培养、混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或刚实施,或面上协议,大多还未进入质量考核阶段,短时期内无法及时满足多元、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且缺乏不同层次人才供求间的过渡与衔接,亦不能契合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可见,集团合作成员间关系仍松散,合作目标取向存在差异或错位问题;合作内容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多元化开发资源平台的协同与合作培育机制。一些深层次问题显现,诸如职教集团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长效机制,监督评价制度待完善等。总体上,集团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协同机制创新与顶层设计分析

(一)定位分析

集团成员间协作运行机制如何加强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培养各级各类复合型以及多元型技能型人才的协同机制是我国林职集团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瓶颈”,也是江西林职集团教育合作运行机制中的核心问题。

笔者建议,实施职业教育政策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整合和优化,与江西区域性林业产业资源的统筹相结合与整合,构建适应本区域发展的林职集团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及其顶层设计。

(二)内涵型协同运行机制

继承江西林职集团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平台共建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四大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集团化办学实践,强化集团成员间的互联互通,整合各级各类资源要素与林业多重优势特性,规划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协同机制运行的创新及其顶层设计。依据江西林业职业特征、生态产业优势、共性与个性结合、协同创新为原则,构建“求同存异、开放创新、立足行业职业、协调服务”的内涵型协同运行机制。其中,“开放创新”是协同机制内涵建设的核心,“求同存异”是创新建设融入林职教育集团合作平台的路径,“立足行业职业”是协同机制的基础和出发点,“协调服务”是实现机制运行通畅的功能或作用。

1.内涵定位

江西林职教育集团教育立足于林业企事业集团的使命、愿景和综合战略,满足和支持企事业集团的发展战略需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基准,培养多元型、多层次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并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为在职人员、社会闲置人员、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的技能培训服务。

2.实现方式

在江西林职集团运行发展过程中,通过协调方式、利益共享方式、保障方式实施区域内涵型协同运行机制,从而对发展中的林职教育集团的管理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并促使集团院校、企事业系统的各个管理要素的优势实现一致性和互补性,达到整体优势与优化的目的。其中,协调方式分为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集团内部协调方式为制定集团政策制度和设置组织机构。现已制定了集团章程,设置组织架构与专业建设委员会。外部协调方式主要包括利益共享和监督保障方式。利益共享方式主要通过搭建利益共享平台,利用平台沟通资源共享的领域,将集团各方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实现多方面的多种资源整合。如集团建立的实训基地平台,既是学生的实习平台,也可成为教师的实践基地;企事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式合作培养,一起开发课程与教材等。保障方式主要依靠集团章程等相关管理制度,以及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外部指導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

协同运行机制及顶层设计的创新,包括集团主体间的合作方法创新,与协调林职教育集团各办学主体的局部与整体的协同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协同效应,从而保障集团化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快推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迈进新时代。

注释:

①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是指林业职业院校、林业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简称林职教育集团或林职集团。文中“林职集团教育”是指林职教育集团实施的教育组织理论与实践活动,省略前一个词语“教育”,为了避免与后一个“教育”重复。

参考文献:

[1]李运庆.浅析中国林业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5,64.

[2]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8(2):8-14.

[3]宋丛文.做大做强林业职业教育要注重资源整合[J].学习月刊,2014(8):82-83.

[4][16]张凤英.刍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视角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以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经贸实践,2017(23):29-30.

[5]刘雪梅.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6(11):118-120,124.

[6]梁忠厚,王继辉.论在职教集团中充分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以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为个案[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3):86-88.

[7]梁忠厚.创新农林职教集团模式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以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37-138.

[8]江靖,陈玲玲,王海民,等.林业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典型案例分析——以湖北林业职业教育集團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1):68-71.

[9]陈翠玉,陈科,罗掌华,等.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7(2):91-93,110.

[10]黄翠琴,邹夏梦.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集团化办学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6):57-59,139.

[11]庞正轰.广西林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林业,2012(8):45-47.

[12]贾丽.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以泰州**职教集团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3.

[13]肖世雄,郝华涛.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15):92-93.

[14][21]肖文.江西省林业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4(24):173.

[15]武来成,董新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22-25.

[17]钟晓红,谭贻群.地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探索与实践——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3(261):104-195.

[18]范玲俐.“四项融合”共建项目学院——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南电子商务学院为例[J].才智,2017(33):17.

[19]陈飞平,廖为明,叶小云.加快江西林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30-131.

[20]肖忠优,杨俊,董新春.江西省林业人才队伍状况的调查及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62-63,69.

[22]黄红兰,温德华,肖忠优.基于 ARIMA 模型对南康家具产业劳动力就业趋势预测[J].林业经济问题,2016,36(5):369-474.

[23]朱淑华,温德华,赖仲蓉,等.江西林药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以赣州 9 个贫困县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8,38(1):48-54.

(责任编辑:杨在良)

三农问题范文第6篇

[提 要]乡村振兴已全面展开,农村青年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解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问题的关键力量,积极培育和增强农村青年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责任担当意识至关重要。培育农村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一项极具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党的领导、深化认知、自我教育和机制体系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增强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意识。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培育;萍乡市

[作者简介]金艳红,中共萍乡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李琦,中共萍乡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江西萍乡 337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研究”(21YB13)

乡村振兴已全面展开,解决好乡村振兴中“由谁来振兴”这一人才问题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9年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中指出,“要凝聚青年力量,引导广大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等措施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可见,青年力量是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问题的关键力量,农村青年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一群体的责任担当意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农村青年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来履行责任担当。所以,正确认识和积极培育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增强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指农村青年担负起乡村振兴责任与义务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主要表现为具有振兴乡村的崇高理想、眷恋家乡的乡土情怀、振兴乡村的过硬本领和发展乡村的主动作为,不仅体现农村青年自我发展的责任,更体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增强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农村青年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增强农村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农业人才,离不开青年的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青年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突出。青年作为国之栋梁、社会中坚,他们的缺席势必会造成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是农民,青年农民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对象,是解决乡村振兴中面临“谁来种田”问题的重要力量,更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而且农村青年这一群体量大面广,有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種不同类型的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广大农村青年的力量,需要不同类型农村青年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因此,增强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注重农村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引导农村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有利于激发农村青年的人生价值的实现

乡村振兴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是满足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村既是农村青年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精神的家园,农村青年对振兴家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顺应国家、人民的步伐和时代的潮流,将个人自身的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投身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涉及土地改革、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等诸多方面,是农村青年历练才智的广阔舞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村青年绽放才华提供了大好机遇,是成就自我的“练兵场”。农村青年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农村青年在乡村振兴中责任担当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研组通过对萍乡市范围内部分农村青年问卷调查和与农村青年访谈等方式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农村青年在乡村振兴中责任担当意识总体情况是良好的,呈现积极向上态势,92%的农村青年表示愿意积极投身于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但也存在一些农村青年乡土情怀淡化,缺乏以振兴乡村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对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认知不够清晰、本领不够强等问题。

(一)农村青年对振兴乡村的崇高理想追求有待提高

大部分农村青年能够树立以振兴乡村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但也有一部分农村青年责任意识淡薄,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甚至持有悲观消极的态度。一部分农村青年政治责任意识不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担当不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在调查中,经常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时政热点问题的农村青年仅占38%,偶尔关注为58%,从不关注为4%。一部分农村青年对崇高的理想追求不高,没有把个人理想追求和事业与乡村振兴大业紧密联系起来。在调查中,还有25%的农村青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与自己的个人梦想不怎么相关,甚至2%的农村青年认为一点都不相关。

(二)农村青年对乡村振兴责任担当的认知有待加强

农村青年对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认知水平还不够高,部分农村青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够到位,虽然略知皮毛,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认识理解不够深刻,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认知不够到位,对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措施不够了解。农村青年不知道自己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能干些什么,对自身作用的发挥和价值认识不够清晰。在调查中,52%的农村青年表示对乡村振兴战略知晓一点,还有14%的农村青年表示不知晓。知晓乡村振兴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方面全面振兴的农村青年也不多,说明农村青年对自身在乡村振兴中责任担当的认知还有待加强。

(三)农村青年履行好乡村振兴责任的本领有待提升

一些农村青年振兴乡村的本领还不够强,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也不足,容易安于现状,缺乏对新时代所需知识技能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虽然现在的农村青年大多数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农村青年如果缺乏持续更新知识技能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注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就极易被社会所淘汰。与农村青年的访谈中发现,目前不少农村青年不管是在城市务工还是在农村务农,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平的要求和想法不够强烈,有的农村青年有想法提升自身的本领,但又不知如何行动,与乡村振兴需要的现代农业知识、金融知识、管理营销、智能科技、电子商务、数字素养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农村青年对振兴发展乡村的乡土情感有所淡化

乡土情感可以使人获得积极的乡土认同。当代农村青年的乡土情感呈现出明显淡薄化现象。一些农村青年,虽出生并成长在农村,但随着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者多,同时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觉得农村环境、医疗卫生保障、薪资待遇等方面不如城市,认为离开农村才是唯一出路,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的问题。儿童和老人成为留守农村的主体人群,外出青年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对家乡农村的印象就会慢慢模糊淡化。“空心化”现象容易使得农村青年乡愁淡化,从而影响其振兴家乡的责任担当意识养成。与农村青年访谈中,一些农村青年表示当前农村人际关系、乡土情感有所淡化,越来越没有“乡土味”了。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脱贫攻坚的精准扶持,中国农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农村发展越来越好,农民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但仍有部分农村青年对乡村振兴没有足够的热情和该有的责任担当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

社会思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各种矛盾,各种思潮交织激荡,影响着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一是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影响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养成。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农村青年容易迷失自我,将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前提和出发点,而把对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置之脑后。二是互联网的双重影响。互联网在给农村青年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目前手机成为农村青年介入网络的主要媒介,抖音、网络游戏上瘾综合征等深深影响着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养成。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农村青年网络安全意识淡薄,辨别力有限,防范意识不强,不能理性看待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容易产生片面、偏激的看法,从而漠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三是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一部分农村青年价值观扭曲,崇尚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割裂个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70%的农村青年认为自己主要可能以返乡创业的方式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当中。农村青年要创业,资金和政府政策支持必然是关键。从调查结果来看,56%的农村青年不愿意参与乡村振兴的原因是相关政策支持不够。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有限。资金来源是困扰农村青年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有限,要么不熟悉相关政策,难以申请贷款,要么虽可申请但较高的利息又往往令其难以承担。有些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因为资金问题,最后又不得不重返城市务工,陷入想作为又难作为的窘境。二是相关配套政策跟不上。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土地、规划、金融和农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有限,政策的执行落实也不够到位。

(三)责任意识培育重视不够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对责任担当意识养成不够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活动场地受限,学生体验社会角色实践锻炼机会不多,与国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设身处地去感悟和培育家国情怀不够。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农村青年缺乏必要的监护和管教。由于生活压力,农村青年的父母一般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从小就缺失父母的管教,加上隔代长辈的宠溺,助长了其专横、任性、叛逆的个性发展,容易滋生个人中心主义,养成不良个性,这些都不利于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养成,导致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不够强。

(四)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乏力

一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部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農村基层党组织、政府部门平时对这一群体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指导和教育管理,对其思想状况及社会责任担当的情况也难以掌握,在引领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方面是有限的。二是基层团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够。农村团组织工作的缺位成为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不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工作经费有限等问题,致使共青团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开展活动引导农村青年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路径探索

培育和增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一项极具意义的系统复杂工程,需要从党的领导、深化认知、自我教育和机制体系等多方面、多维度共同努力。

(一)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农村青年责任担当的氛围,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念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归根到底要靠党的领导,农村青年的责任担当问题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现实问题,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更大实效。党和国家赋予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崇高使命,要在社会形成责任担当的良好氛围,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作用。建强基层党团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丰富和深化责任担当意识教育的内涵,加强引导农村青年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促使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党团组织要摸清弄透当地大学生村干部、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殖专业示范户、复员退伍军人和务工经商人员等农村优秀青年的具体情况,建立乡村青年人才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做好跟踪服务,切实把思想好、文化高、能致富和勇创新的青年党员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优秀青年群众列为党团组织重点教育和发展对象。二要形成农村青年责任担当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责任担当的宣传教育,深化农村青年对责任担当的认知,并外化为自觉的实践行动。要注重开展“农村好青年”“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选培活动,树好、用好并学好典型,让先进典型成为农村青年践行社会责任担当的鲜活教材。近年来,萍乡有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1人,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15人,要充分发挥这些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三要深入开展乡土情感培养活动。一些农村青年正因为对家乡的情怀才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就业参与乡村振兴。在农村深入开展乡土乡情教育活动,加强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培养青年一代农业农村情怀,加深对乡土社会的认知和依恋,增强对农村农业工作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

(二)深化思想认知,提升农村青年责任担当的意愿,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自觉

对乡村振兴的认知、态度影响着人们参与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对农村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肯定和认可,能使农村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同时,让农村青年感受到乡村振兴是为了人民的切实利益,是增强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意愿的必然途径。一要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要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是为了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农村问题,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让农村青年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是从农民利益出发,能够让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正实惠”。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农村青年力量,才能真正提升农村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身份认同,使其在主观上认知自己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份子,更好激发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动肩负起参与乡村振兴、履行责任担当的时代使命。二要加快推进农村发展、建设和治理。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加大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发展水平,全力打造新时代萍乡“五美”乡村,为农村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自觉。

(三)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农村青年责任担当的本领,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底气

责任担当的本领和能力是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基础。提升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意识需要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升能力和本领,增强自身参与乡村振兴的底气。一要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协同教育合力。家庭教育作为人生第一课堂至关重要,要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崇尚责任、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良好家风,培育愿担当、能担当、敢担当、勇担当等高尚品格,使农村青年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做有责任敢担当的人。社会教育是农村青年的更大课堂,能够学到很多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会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理性理智爱国,让责任担当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二要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内生动力。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加强农村“法律明白人”的培养,引导农村青年学习《民法典》《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村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农村青年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民主法治意识。要突出道德教育。近年来,萍乡已有全国、省、市道德模范100余名,好人1000余名,省、市新时代好少年350余名,要充分利用萍乡这些道德模范、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村青年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要善用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萍乡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善用萍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三要强化实践锻炼。要搭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农村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大学生赴基层,踊跃参与乡村振兴,在学农劳动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开阔视野、锻炼自我能力,在学思践悟中促进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四)健全机制体系,构建农村青年责任担当的保障,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勇气

一要健全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机制。创新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方式,探索建立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线上线下共享机制,通过抖音、快手、学习强国、电视新闻等线上教育与线下培训教育实践相结合,引导培养农村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二要构建有利于返乡创业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土地、规划、金融和农业等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整合落实各类涉农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靈活运用好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推动金融服务“下沉”乡村,为农村青年群体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解决农村青年资金需求等后顾之忧,增强农村青年责任担当的行为。三要健全完善相关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愿意扎根乡村的年轻人创造成长发展机会,形成有“干事平台、生活保障、上升通道”的激励措施,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农村青年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青年更有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谭德礼,易刚明.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感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2).

[2]刘小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培育[J].邢台学院学报,2021,(1).

[3]张瀚元,周鹏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养路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5).

[4]蔡铭.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探析农村青年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J].农村青年,2020,(1).

[5]罗敏.从“离乡”到“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基于H省Z市1231名青年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8).

[6]黄一映.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农村人才振兴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4).

[7]夏柱智.“中坚青年”和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兼论青年研究视角的优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9,(8).

[8]魏彤儒,廉旭.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问题探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9,(4).

[9]夏国永.当代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及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2).

[10]曾东霞.青年反哺与回归:破解乡村振兴短板之道[J].中国青年研究,2020,(8).

[责任编辑:李佳佳]

上一篇:关于中秋的古诗句范文下一篇:工程质量出现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