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发展范文

2023-09-19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目前的基本格局。随着高等教育向内涵发展方向的调整,高等继续教育要想保持发展态势,必须在坚持特色、充实内涵、提高实力上下功夫。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

一、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

 

我国的高等继续教育,起源于1950年,其后不断发展壮大。起初仅有函授、夜大学等形式,伴随着信息传输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多种教学媒体在高等继续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高等继续教育的形式不断丰富。今天,服务于高等继续教育领域的力量已经形成了六大系统:

(一)函授、夜大学、成人脱产班教育系统

这是国家计划内成人高等教育的传统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98年以来,无论是函授、夜大学和脱产班,招生人数和在籍人数总体上持续增长,其中函授的学生人数始终是其它两类的两倍多,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而表2则显示出,在高等教育各种层次类型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依次是硕士、普通专科和成人本科,其中成人本科增长最快,共增长了6.7倍,1998年的时候,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与普通本专科基本持平,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到了2005年,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已经略少于普通本科或普通专科的招生数,三分天下只占了其一。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

2005年,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共报考1060.35万人次,2400.79万科次。其中:2005年上半年,报考本科层次的考生占报考总数的59%。表3是近年来全国自学考试报考人次及获得毕业证书人数的数据,它清楚地表明,全国自学考试的考生总体规模是基本稳定的,但从2002年开始呈现出下降;取得毕业证书的人数保持增长态势,这表明生源的总体素质和文化程度有所提升。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自学考试统一开设的非学历教育快速增长(如图1、图2所示),教育项目总规模达到500多万人,一些项目已经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其中英语等级考试增长25%,计算机等级考试增长7%。此外,生源结构也有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下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考生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

(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

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形成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核心,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为骨干,987个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1896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以及39369个教学班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建校28年已有本专科毕业生494万,每年开展各类岗位培训100万人次。特别是自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以来,各级电大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电大的发展方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各省级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在籍生人数普遍超过50%,有的达到了90%以上(如图3所示)。

(四)网络教育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远程高等教育主要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发展迅速。从1999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等4所高校进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试点,至2003年底,开展试点的高校已经达到68所。根据教育部远程高等教育年报年检报告的统计,2002年底的时候,试点高校远程教育注册生人数就达到1 37万人,其中在职员工占到86%,西部学生占14.4%。2002年试点高校招收网络远程教育学生74万人,占同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1.98%。2003年,注册生人数达228万,在职人员97.4%。四川、陕西、云南省新招学生最多(如表4、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试点高校集中在华北、华东等地区。这一方面反映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济发达、传统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条件支持“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条件的要求。

(五)社会力量办学、社区教育系统

到2005年,全国已有社会力量办学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在校生数达到了109万。此外还有民办高校252N,独立学院295所。民办教育与正在兴起的社区教育紧密结合,体现出灵活、实用和明显的区域特色(如表5所示)。

(六)学历高等教育系统

高层次的岗位培训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今后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如表6所示)。

二、高等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对策

如果说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是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那么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将是高等继续教育的挑战。面对挑战,高等继续教育如何应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因此,开展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就应该是发展、和谐和质量。

发展是中共中央在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既“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为高等继续教育在新的时期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我们开展高等继续教育工作,就应该以发展的观点作为我们开展工作,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和谐的发展。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也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就是说,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它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适当超前是必要的,但是有一个度的问题。和谐就是希望通过努力,争取高等继续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的和谐,高等继续教育中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和谐,高等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和谐。

质量是高等继续教育的核心和生命力,质量也是社会对高等继续教育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认识,认为高等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质量和标准为代价的低水平教育,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虽然高等继续教育办学形式不同,但我们的培养对象是一致的,都是已经进入到社会的从业在职人员,培养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促进高等继续教育各种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培养规格的教育标准统一,促进不同办学形式政策之间的协调一致,形成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保证质量,高等继续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二)重整目标市场

高等继续教育的内在特点决定必须应“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为此,高等继续教育必须重整目标市场,强化面向市场的意识,研究服务对

象,占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市场空间。首先,要研究市场需求在哪里、有多大,然后再研究招生,再去抢生源,不能只在招生这个环节费周折。其次,从满足市场需求来研究教育管理改革、教学改革,使整个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管理方式、教育质量适合受教育者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具体来说,高等继续教育应以高层次岗位培训为工作重点,教育对象要坚决地转移到在职从业人员上。为适应一些行业、企业的“减员增效”及从事管理、经济、金融、法律、医学、邮电、教育等行业在职人员的学历提高及转岗培训的需求,普通本科院校应注意发展第二专科教育、专升本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等大学后继续教育。要以行业部委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计算机、外语培训和下岗人员的转岗培训为突破口,在短期内形成良好的效果。

(三)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促发展

从目前高等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来看,都是大而全的,缺少小而特的,缺少名而优的,众校一面,特色不明,社会急需的理工专业开设不多,文管经法专业家家都有,从而造成了高等继续教育在专业结构上明显不合理。如果把网络教育、电大教育和自学考试进行分类,分析开设的专业,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如表7、表8所示)。

高等继续教育必须坚持受教育人群针对性明确,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强,成人、在职和技能提高的特色,扎实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坚持按照自己的特色发展。因此,一要根据地方、基层和企业对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创立出自己的特点,如果仍然沿用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够突出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仍以学年制作为主要的管理形式,教学形式面授为主,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高等继续教育将很难有出头之日。二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大幅度增加技术性和实用性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就业、上岗、转岗为导向,走“订单培养”、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等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另外,每个学校也要有清晰的办学市场定位,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别人办什么,我就办什么,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

(四)规范管理,落实到位

引导并规范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行为,管理落实到位,应该是当前高等继续教育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高等继续教育在规模扩大、效益突出掩盖下的管理不善已经越来越严重。比如,一些高校近年来高等继续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而管理却没有跟上,已有的规章制度没有认真地执行,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落后于发展的实际,因此在招生、办学、教学和证书发放等各环节上存在着许多不规范行为,有的违反规定,挪用函授指标异地举办脱产班、函授教育中函授站缺少相应的管理力量和支持服务的能力,缺少对教学过程的投入,教学过程不落实,教学质量低下,考风考纪松懈等等。还有,一些高校内部开展的高等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等——形成相互分离、多头管理,造成了“对内争资源、对外抢生源”的混乱局面,而且由于开展的业务大同小异,只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存在区别,分头管理造成标准不统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了高等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规范管理,落实到位,还高等继续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应对现有的管理法规进行总结和研究,制定出有关继续教育管理的条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各类继续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等。加强对举办网络教育、函授、夜大学和脱产班高校的资格审查,严格审批程序。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举办学历教育脱产班、函授和夜大学,严格禁止脱产班和夜大学在异地办学,严格禁止挪用函授、夜大学的生源计划办脱产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条件设立函授站,认真组织教学全过程,函授站要加强教学辅导和助学服务,函授教育的课程面授教师由主办学校负责选派;夜大学限在便于学生走读的学校所在地招生。坚持《函授教学过程实施要点》、《函授站管理规程》的原则,各地应定期公布属地内高校函授站的名单。对严重的违规违纪、群众举报高等继续教育管理混乱和质量低下的学校或函授站,教育部门应认真检查,一经查实要坚决采取措施,及时纠正或停止其招生。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加大对继续教育违规办学、违规招生和虚假广告查处力度,加强对属地内函授站的规范管理和质量评估,严格函授站的备案程序,定期公布属地内高等学校函授站的名单和检查评估结果。对严重违规违纪、管理混乱和质量低下的函授站,要严肃查处,加大对滥用高校名义,租赁学校周边或校园“借壳办学”、无证办学等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再次,应抓紧建立高等继续教育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完善高等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各个省也可以通过成立高等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各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健全的教学督导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的抽查机制,实行部分课程的统考制度,并与学位课程考试衔接。各高校也要建立健全高等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应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在表9中,我们列出了各年普通高校中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数量。

从表9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从事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师数量基本稳定。但也反映出,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总规模在减小,反映在教学工作中,就是许多高校高等继续教育的生师比大幅度的提高,有的已经达到50:1甚至更高,以致对学生的支持帮助的力度受到限制,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要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精通业务的管理队伍和相对稳定、水平高、素质好,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政策的保障,让高等继续教育这支专职队伍,在工作当中,在事业当中成就自己,让高等继续教育者热心高等继续教育事业、安心工作、敬业奉献,不断探索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积极开拓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领域,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保证教育质量。同时,高校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等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有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纳入日常考核,工作量要计入教学总量,教学研究成果要能一视同仁。

(六)大力推进高等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等院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其信息化程度、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作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高等院校,长期以来都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领跑者”,理应在未来信息应用上做出表率。

高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继续教育是大势所趋,政策上也必将是逐步缩小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高等继续教育的招生规模,扩大采用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高等继续教育规模。

高校应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抓紧以先进网络教育教学手段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加快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要通过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各校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数字化校园网,各函授站通过建设计算机教室与主办院校校园网联通,实现网上教学和管理。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合作,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利用对方的先进经验和优质资源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最后建成一个覆盖全国的教学和管理平台,大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开展宣传,教学和管理,进行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如果这样,必然会极大地提高高等继续教育的声望和水平。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第2篇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第3篇

摘要继续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多年来继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师范院校应积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进一步贴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多元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专业发展 继续教育 变革

终身教育现在已发展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要思想,它倡导贯穿生命全程的教育,渗透社会全域的教育,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形式,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开逐步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展近十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会与当前推行的新课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突出,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

1 问题简单化,挫伤教师专业学习积极性

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出发,教师继续教育不但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还要提供可供教师选择的多种组织形式。在可能的情况下,允许教师按照个人的学习愿望与学习需要,选择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以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及每个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我们大多数培训机构一面传达国家教育改革精神,宣传新的教育理念,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一面无视教师接受教育的特点和个体需求,依然把他们当作知识的被动载体,顽固地实施以固定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而且,在继续教育中过多地强调行政手段,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设定统一的培训内容、要求。这种忽视教师主体性的培训,必然极大地挫伤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1.1 认识管理不到位

继续教育倡导“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管理原则,提倡教师开展自学、自练、互教互学等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为了省事,一方面为了部门利益,搞简单的“一刀切”,对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的高一层次的学历学习、离职培训,特别是非培训项目,如:教研观摩、教改研讨、教学竞赛以及论文写作、发表文章等一律忽略不计,只登记假期开班学时。同时,由于受教师、场地、经费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办学者不分类别、不分层次,将新教师培训、岗位培训、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一锅煮”,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无形中,也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

1.2 教学内容陈旧空泛

不少师范院校对学历后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区别研究不够,再加上缺少对当地教研人员特别是一线优秀教师的师资力量的整合,继续教育不少是“就米下锅”,或是将学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包装一番;或是堆砌一些新的相关名词术语。学员普遍感觉理论太多,实际太少;泛泛而谈,大而化之,远水解不了近渴。教学内容缺少横向、纵向间的扩展整合,缺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更谈不上创造和升华,学员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难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武装思想,增长才干,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根本愿望和内在动机。美国学者梅里安在《成人教育》一书中分析道:外部动机不如内在动机产生深入持久的学习有效性。因此要想保持教师的学习持久性,继续教育还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满足学员们的迫切要求,切实激发学员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1.3 教学方法呆板机械

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应不同,但都要注意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激发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继续教育中不少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以讲为主,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目的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挖掘所开课程的意义;参加培训的教师未能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建构,使得“教”与“学”收效甚微。

教师、教学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更应根据参培学员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和教学模式,灵活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如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提问、质疑、讨论、答辩等等。遵循“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利用已有,主动构建”、“重视过程,促成转变”的原则。以此实现信息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共振。在培训中“言传身教”,体现新理念,实践新方法,为一线学员进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做好示范。

2 教师专业发展,变革中求生存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习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继续教育的教师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参培教师更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为教学过程与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2.1 实施培训层次的多元化,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教师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教师发展为本,既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承担义务,同时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教师教育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予以整合,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和在职培训全程总体规划和设计,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态度的转变。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继续教育不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居高临下的师传生受,而是搭建平台,扮演召集人、组织者、促进者、协作者、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继续教育身份没有高低,角色没有主辅,学科没有边界,讨论没有有禁区,实践没有雷池。“理解”、“亲和”、“关爱”、“尊重”、“鼓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是我们首先要有的一种思想理念。师范院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办单位,在采取规范化的教师培训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学校间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并不只是指基础水平的不同,也包括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以及可他们在职培训与学习的条件不同。

2.2 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与实用,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内容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案,为了使继续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在重点,学在关键,培训部门应根据培训对象的构成特点,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设计方案,比较斟酌,采用模块式、菜单式,量身打造,在广泛证求意见的情况下,确定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应涉及师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国内教育改革与国外教育改革;课件制作与学科前沿科学;学科疑难问题分析与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个案分析;教材的编排体例与处理方法等等,贯彻“现代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科学知识与相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整合”的方针,课程理念贯穿始终,突出学科特点,能力培养,体现继续教育培训的时代性、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和谐性统一的原则;体现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的整体性原则。达到观念新、选材新、起点高、标准高、知识面广、针对性强的要求。

2.3 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的概念,教学形式侧重于考查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教学方法侧重于学习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于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内容而言,它们可能不是核心因素,但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却是连接教学三要素间的纽带,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中介功能,如果缺少了这些纽带,不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教学最优化的角度出发,在同一教学时间完成同一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其教学效果千差万别,甚至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成败。课程研究者认为,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正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呈现出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关注情意、以“教”为主向“教学并重”转化、注重能力发展的趋势。

长期延续的重知识体系、重传授和记忆与纸质考评为主的学习方式,必须转向更多采用问题为本的学习,转向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更多地进行真实情境学习。如果我们的职前教师和在岗教师仍然以灌输与记忆学习、应试性学习为主,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缺少口头表达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善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么,在走向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他们将无法胜任工作。

2.4 教研一体的校本培训,落实教师岗位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将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结合起来,是一种灵活、经济、有效的新型培训方式。它能够克服集中培训的一刀切、脱离教师实际和教学实际、工学矛盾、经费不足等困难。教研一体的校本培训方式上主要有集体备课、观摩研讨、说课评课、自学自练、教学比武、专题报告、课题研究、校际交流、协作活动、调查报告、撰写论文等等,不一而足。样本研究中要将反思贯穿始终,建立教师自我反思的机制,促成教师养成教育教学反思的习惯,对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教师从教学中学会什么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2.5 评价考核科学规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考核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同的学习对象,其考核评价的功能也不完全相同,它受学习内容、教学目的的影响最大。继续教育的考核评价,一是检查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能力,及时纠正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使继续教育沿着正确的目标顺利进行。二是利用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员关注培训过程中的重点,注意解决难点疑点问题,巩固和提高其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三是发挥考核评价的发展功能,考核不仅关注学员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员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员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员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员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评价时应根据学科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遵循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通过考核,促使参培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查漏补缺,最终达到各学科的培训要求。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疆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70303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试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组编.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时、地理、人和兼备。只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不懈怠,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 均衡发展 教育布局 队伍建设 发展创新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催人奋进、气贯长虹的“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强音在黔北边陲小县——余庆大地激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2012年实现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县教育工作者反思的焦点,更是对十八大精神怎么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怎么干的行动部署。作为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统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校际联合与合作,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凉风小学从2010年就率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多种措施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使本片区由原来的四间“小而分散型” 学校合并成两间“综合型”学校。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来之不易,他主要来源于认识与实践相并重。

一、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全力维护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公民的子女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更是地方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敢于担当起维护公众教育基本权利的责任和义务。为均衡化教育提供服务,实行公平化教育给足政策,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力向弱势群体倾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农村最边远薄弱学校得受益。凉风小学就是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主动对接,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采取了多种措施,顺利地对原来的“家巷小学”“后平小学”撤并建,全力打造新的“凉风小学”。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确保原来的“长征小学” 校际分配的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有节的诉求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硬件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2012年最终实现了校园“班班通”工程建设和学生“借读制”宿舍楼的修建。学校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室、实验仪器室、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保管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软资源强才能算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为了更好的培养区域内的教师,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学校在教师队伍的打造和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过程管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1、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发展必须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优先发展的认识,针

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起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亲自抓,教导处具体“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分层培训、分类推进、高效务实”的工作原则去实施。形成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培训网络”,制定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确定学习目标,专人辅导,按计划开展培训提升。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规范、实效的过程管理,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大计来抓。根据不同层次对教育教学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内容,采取专题系列培训、自学辅导和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等多种形式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技能培训常学常新,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二)、全面提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五个践行”:

1、践行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教育理论、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2、践行模范遵守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模范遵守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践行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践行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关心师生,尊重师生,积极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践行模范遵纪守法。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坚决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做斗争,达到社会评价满意度高。

三、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

自信源于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源于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并进。解放思想,就是要结合实践,“十破十立”树立学校发展新的观念新的体制。凉风小学学校发展创新的主题是——创建农村示范型特色学校。具体内容和要求是:

1、彰显特色育人环境

2、践行有效的工作制度

3、创先发展教育特色

4、突出学校工作亮点

5、打造社会满意度高的教师团队

努力做到“四个好”:

1、领导班子好。班子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重大考验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班子应具有较高的谋划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认真研究和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工作措施符合实际,成效显著;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班子健全团结;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班子带头应发挥表率作用;思想解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

2、教师团队好。严格履行学校工作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监督,教师整体素质要高标准,突出敢闯敢“我为人先”的模范作用。

3、工作机制好。紧紧围绕学校科学发展,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制度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建立健全本部门本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制度完善,民主氛围浓,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成绩突出,师生反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高。

4、环境育人好。抢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围绕“城乡同质、设施同配、师

资同优、学生同享”大力彰显学校教育特色,亮化校园建设,为师生打造优美、怡人、温馨的育人环境。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第5篇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第6篇

要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同时,加强对村容村貌建设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好美丽新X。

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文化建设先行,在乡村文明上见行动。

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家风家训征集、晒晒我们的好家风、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以好家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整治丧葬陋习入手,从禁止“黄赌毒”着力,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强孝善教育、家风教育,推进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大行动,力促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三)产业优化先行,在转型升级上花心思。

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以花卉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品牌成为“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大、别人大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极品、别人极品我唯一”。把产业培植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让X特色变为现实。

要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建设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首先,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其次,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官、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第三,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第四,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第五,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五)生态建设先行,在绿色发展上求实效。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农村五水共治、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上一篇:周记开学第一天范文下一篇:好名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