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资源公报范文

2024-01-20

江苏省水资源公报范文第1篇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26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88.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863.9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85.1亿m3。2009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23.4亿m3。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5%、35.4%、8.0%和5.1%。

水资源总量 200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4180.2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7%。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5.0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4.5%,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5.5%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11.2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4%,占全国的19.5%;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19469.0亿m3,比常年值偏少13.3%,占全国的80.5%。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3.2%,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5.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09年对全国515座大型水库和3006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815.5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346.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532.7亿m3,比年初减少287.1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82.8亿m3,比年初减少59.1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6.5亿m3,其中黄河区增加49.2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352.7亿m3,其中珠江区和长江区水库分别减少198.8亿m3和160.7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青海、黑龙江、浙江、海南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91.0亿m3,贵州、广西、湖北、湖南、广东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437.2亿m3,内蒙古、西藏2个自治区水库蓄水量变化不大。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9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7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16.6亿m3。在水资源一级区中,松花江区、淮河区和黄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分别增加17.9亿m

3、4.3亿m3和1.1亿m3;海河区、辽河区、西北诸河区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分别减少19.6亿m

3、14.8亿m3和5.5亿m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黑龙江和安徽增加较多,分别增加23.0亿m3和4.6亿m3;储存量减少的有1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减少最多,为11.2亿m3,甘肃、新疆、北京、辽宁、内蒙古、吉林减少幅度在3亿~7亿m3之间。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9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8个,漏斗年末总面积6.4万km2。在41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2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有23个。在37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7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有11个。2009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0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6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4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2个。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 2009年全国总供水量5965.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4.7%。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839.5亿m3,占总供水量的81.1%;地下水源供水量1094.5亿m3,占总供水量的18.4%;其他水源供水量31.2亿m3,占总供水量的0.5%。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32.4%,引水工程供水量占36.0%,提水工程供水量占28.7%,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量占2.9%。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0.9%,深层承压水占18.7%,微咸水占0.4%。

南方4区供水量3289.8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1%;北方6区供水量2675.4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9%。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而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供水量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488.8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1.4亿m

3、157.7亿m3和55.0亿m3。

用水量 2009年全国总用水量5965.2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6%;工业用水占23.3%;农业用水占62.4%;生态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7%。与2008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55.3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8.9亿m3,工业用水减少6.2亿m3,农业用水增加59.7亿m3,生态环境补水减少17.2亿m3。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甘肃、内蒙古、海南、青海、黑龙江8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湖北、江苏、贵州、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和重庆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09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155.0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5.1%,工业耗水占10.1%,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4%。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3%,工业为23%,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6%。

废污水排放量 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9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68亿t。

用水指标 2009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8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78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3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1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3m3。按可比价计算,200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7%和8%。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宁夏、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江苏、上海、广西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475m

3、1162m

3、1069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陕西、山东、河南、贵州、四川、河北、重庆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5m3。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最高,为1242m3;小于1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浙江、辽宁7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30m3和31m3。

四、水体水质

河流水质 2009年,对全国16.1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Ⅱ类水河长占31.1%,Ⅲ类水河长占23.2%,Ⅳ类水河长占14.4%,Ⅴ类水河长占7.4%,劣Ⅴ类水河长占19.3%。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58.9%,与2008年基本持平。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Ⅰ~Ⅲ类水河长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西南诸河区95.3%、西北诸河区94.7%、东南诸河区68.5%、珠江区67.8%、长江区63.7%、黄河区44.0%、辽河区42.6%、淮河区38.9%、松花江区36.3%、海河区35.3%。与2008年相比,黄河区、东南诸河区Ⅰ~Ⅲ类水河长比例略有上升,松花江区、长江区有所下降,其它水资源一级区Ⅰ~Ⅲ类水河长比例变化不大。

湖泊水质 对71个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58.4%,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27.6%,劣Ⅴ类水的面积占14.0%。对71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贫营养湖泊有1个,中营养湖泊有24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27个,中度富营养湖泊有19个。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太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Ⅱ类水面积占75.6%,Ⅲ类水面积占7.6%,IV类水面积占16.8%。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7.6%、18.5%和73.9%。除贡湖、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余湖区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和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无论总磷、总氮是否参加评价,水质均为劣Ⅴ类。全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Ⅲ类,西半湖评价水面为Ⅳ类,总体水质为Ⅳ类。若总磷、总氮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Ⅳ~Ⅴ类,西半湖为劣Ⅴ类,总体水质为劣Ⅴ类。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 在监测评价的411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334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1.2%;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77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8.8%,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20座。对394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中营养水库有283座,轻度富营养水库91座,中度富营养水库19座,重度富营养水库1座。

省界水体水质 对全国305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46.6%,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23.9%。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西南诸河区和东南诸河区,海河区省界断面水质较差。省界断面的主要污染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 2009年全国监测评价水功能区3411个,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评价,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为47.4%,其中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达标率为56.3%,二级水功能区达标率42.8%。在一级水功能中,保护区达标率为64.9%,保留区达标率为69.2%,缓冲区达标率为29.4%。

江苏省水资源公报范文第2篇

事项名称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非行政许可审批)

事项依据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发改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令2007年第8号)

实施主体

县级以上商务管理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省、市、县)

办理条件

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

依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发改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令2007年第8号)第七条 申报材料

一、备案登记证明;

二、营业执照;

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依据: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说明》的通知(商改字[2007]54号)附件1: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说明第三条第二款 办理程序

一、申请备案的经营者在县级以上商务管理部门或其授权机构领取备案登记证明,并按规定填写;

二、经营者向备案部门提交由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的备案登记证明和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三、县级以上商务管理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对备案登记材料予以核对,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登记,核发备案登记证明,并加盖商务管理部门印章。

商务管理部门或其授权机构不予受理备案登记材料或经审查后不予备案登记的,应说明原因。

依据: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说明》的通知(商改字[2007]54号)附件1:第三条 办理时限

一、受理时限:1日;

二、审查时限:3日;

江苏省水资源公报范文第3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党中央根据国情提出的新型审计概念,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做出如下解释: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 对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内自然资源受托管理履行情况的审查、鉴定和评价的活动。涵盖了传统审计学的基础理论和自身特有的理论, 即在审计学“受托责任观”的基础上, 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大循环成本理论。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监督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督促领导干部严格遵循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标准, 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考核领导干部在职期间的政绩。

二、江苏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情况

江苏省率先开展离任审计试点工作, 根据党中央出台有关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文件, 结合本省实际起草了《试点方案》。江苏省各县市积极响应号召, 南通、徐州、苏州等市审计厅不但派遣人员参加省厅的离任审计培训, 而且开展了有关江苏省离任审计工作的讲座, 宣传其目的和意义, 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素养。随后针对各县市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分布情况, 成立调研小组, 开展因地制宜的离任审计。如常熟市湿地面积大, 审计人员重点关注湿地水循环的利用、芦苇植被的种植和修复等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建设效果;常州市审计局强调对水资源的保护责任, 审查对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情况;苏州市把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塑料厂产生的废气、污水问题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责令审计部门加大对资源环境的整治力度和惩处力度;盐城市审计局把重点落实在法律法规的建立以及盐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在各部门的共同部署、共同落实下, 离任审计不断推进。

三、江苏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

(一) 生态红线未落实, 法律法规不健全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等方面, 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生态红线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界限, 对于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绩效及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仅仅构建了生态红线的大致框架, 在具体保护措施、生态红线范围、制定标准等方面仍存在大片空白。完善生态红线的建设, 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然而, 现有法律文件鲜有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管理自然资源问责体系缺失, 是导致我国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关键原因。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 能够从源头上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观,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 审计内容无重点, 审计方法良莠不齐

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且复杂, 审计人员难以合理估计自然资源价值。他们为充分展现审计证据, 选择多种自然资源进行审计, 导致审计效率下降, 审计重点不明。审计内容难以确定, 自然资源价值难以量化, 导致离任审计举步维艰。至今有以下四种计量方法:成本核算法, 替代市场法, 市场价值法以及假设市场法, 而这四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 需要一个更准确性的方法来计量自然资源, 以减少审计误差。

(三) 审计数据系统性差, 审计专业人员短缺

不同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的管理部门, 如国土局、水利局。不同的执行标准导致数据分散, 难以形成系统的信息资源库。相关数据的共享度不高, 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自然资源资产的真实情况。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质量、数量直接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公允与否。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基础审计知识, 还需掌握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涉及多个学术领域, 造成在审计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审计人员。

(四) 资产权责不清, 价值难以评估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登记工作起步晚, 资产间产权、区域界限模糊, 以至于有偿价值的责任难以界定, 有关部门很难对使用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 领导干部使用权利过度开发资源, 使得行政部门的管理名存实亡。可见, 我国在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督、审查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合理价值核算的探索发展速度也非常缓慢。从较深层次的原因来看, 主要是因为像水资源资产, 其评估依据虽说可以使用抽样样本, 但是抽样样本却存在抽样数量难以确定、抽样范围难以评估、抽样结果缺乏权威性、准确性等问题。

(五) 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责任追究不到位

国家推出针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有关减少资源浪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核。但这些考核内容只是简单地根据整体的环境状况出台的, 并没有考虑到在不同省市的具体情况, 也没有将考核内容细致到条条框框, 这样的考核评价本身就存在较差的延续性, 也直接影响了审计评价体系的建设。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审计评价体系总体呈现出内容笼统、杂乱的特点。在评价领导干部的时候主观性评价占据绝大部分的评价内容, 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判定。

四、江苏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 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为合理评估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所实施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需要有关部门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这种建设不仅是总体框架的规定, 还应细化各种行动指南, 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的各个阶段都有据可依。可效仿湖南省在开展离任审计时就出台了一份操作指南, 并于半年后在全省推广。此外, 审计人员在具备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同时, 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法律漏洞, 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二) 改进相关审计方法

目前, 离任审计方法多停留在理论阶段, 但我们可以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方法与审计人员的技术方法相结合, 即将现有的技术仪器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相结合。邀请具有专业探测技能的外部专家加入到审计队伍中, 合理地运用一些高科技地理仪器对所要评估的资产进行勘测。来辅助审计人员确定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 获取在离任审计中所需的证据, 更加直观、准确地评估被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情况。

(三) 创建数据联网平台

开展离任审计所需的数据来源广泛且复杂, 涉及各资源管理部门的数据。而到目前为止, 只有气象、国土等行政管理单位加入资源数据联网平台。因此, 难以快速查询到其他自然资源的官方数据。所以, 必须要构建一个各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在各区领导干部的积极配合的同时, 利用互联网的云计算更高效地收集、查询、分析、处理自然资源资产数据信息, 为离任审计提供便利。

(四) 培养优秀专业人才

我国离任审计处于起步阶段, 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所以, 必须加强培养离任审计专业人才, 打造专业审计团队。在专业知识方面, 加强有关环境、资源、工程、计算机等这方面的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专业技能方面, 审计人员要多学习新科技内容,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可多吸收专业技术人才, 如计算机操作人员, 生物环境学等, 为审计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 培养优秀的人才。

(五) 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在国家所制定的审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各离任审计试点应根据自身区域的条件, 更加具体化地来设置考核标准, 并随着离任审计的不断深入, 来细化考核标准内容, 这样才能更加公允地反映领导干部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时情况。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内外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所制定的审计评价指标, 来不断完善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结合数据分析, 客观地展现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情况。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 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与日俱增。国家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 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 这些举措能否落到实处, 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 提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并建议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标准之一, 提高领导干部承担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参考文献

[1] 蔡春, 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 2014 (5) .

上一篇:教师培训学习感悟范文下一篇:技术考试评分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