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2023-12-1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1 高职院校应走“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之路

1.1 贴近职业岗位, 服务社会实践

走“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之路, 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 贴近职业岗位, 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动,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高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它不仅能够解决贴近的问题, 更能够解决融合的问题。职业教育是“做的教育”, 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 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以及整体的教育, 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岗位变动连在一起。可以说, 学生的工作实践、职业岗位实践本身就应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具有本质意义。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特色表现离不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否则就会沦为普通教育的附庸, 就会成为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 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地位。

1.2 增加实践锻炼, 学到真正技能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 学到真正的技能。学生只有经历了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 领略了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 才能在学徒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不断转换中, 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术职业人才。

1.3 优化社会资源, 解决实际矛盾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通过调动社会的办学积极性, 充实和优化教育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 增强学校的办学竞争力尤其是可以通过统筹社会教育资源, 切实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当今的时代, 岗位变化、技术升级非常快, 不依托社会特别是企业, 胜任职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1.4 增强实践认识, 拓宽就业选择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业进步, 。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 帮助他们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一方面: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强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让学生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去学习;另一方面, 它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 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训、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

2.1 统一思想, 强化认识

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理念问题。要深化对教育多元化的认识, 深化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深化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认识。真正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当作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来看待, 进一步增强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

2.2 科学规划, 理清思路

规划“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应放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 尤其是要把它放在学校的系统发展中去谋划, 放在学校的开放发展中去谋划, 放在学校的长远发展中去谋划。规划应坚持从每个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 从所处的环境和行业出发, 从培养的职业人才需要出发, 尤其应重视研究依托行业产业求发展问题。规划应务必落到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上, 舍得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配置教育资源, 以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倍增、放大的作用。

2.3 完善组织, 加强管理

首先, 决策层面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及时思考、筹划“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亲自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真正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放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 管理层面要充实专门的力量从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所有的学校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力量建设。再次, 实施层面要努力提高教师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 建设一支既熟悉教学, 又熟悉企业和职业岗位的专兼职结合的“两栖型”教职工队伍。完善组织, 不仅要做好学校内部的组织系统完善工作, 还要做好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系统组织工作。我们应通过多方面的探索, 建设一个能有力支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校内校外组织管理系统。

2.4 重视专业, 加强合作

专业和课程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学载体, 也是自身实力最集中展现的平台。学校设置专业和课程不能单纯地考虑自身教学的需要, 还应该考虑产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多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角度考虑专业和课程设置, 与企业及行业共同开发产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课程, 增强专业和课程的吸引力。要研究校内实训基地的设置和建设, 增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吸引力;要研究教学组织, 特别是学生实习安排, 增强教学组织及实习安排的吸引力;要研究帮助企业和行业培训职工和开发推广技术问题, 增强学校服务的吸引力。

2.5 加强引导, 积极推动

要通过完善评价制度和相关的机制建设, 引导学校、引导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并以此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强高职示范院校建设, 应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支持政策要努力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挂钩, 学校内部政策应积极向有助于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倾斜。

摘要:国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文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2006]16号文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公务员之家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公务员之家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五、毕业实习要求证书与经验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要求专业学习过程应与国家技能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接轨,实行多证书考核管理制度,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综合技能素质。理财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证书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或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

同时,作为理财专业的学生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累积,要在毕业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将所学置于所用,用工作检验理论。投资理财专业所面临的行业局面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更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实践经验是对于培养真正的理财专家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攀岩捷径。

综合素质型理财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培养方案。其重点是理论着眼全面、实践落在实处。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国家全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市场动荡与理财专业人士的培养》,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9年4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一、台州地区高职院校会计学生在校学习现状

针对目前台州地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发放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汇总如下:1、除课堂外, 学生一天花费在专业学习的时间多数不超过2小时, 大一到大三呈递减趋势, 女生比男生更努力一些 (剔除比赛特训学生) ;2、学生在课堂上, 专业课的注意力较集中, 80%时间能跟上老师节奏的, 大一占七成以上, 大二占五层左右, 大三占三成左右。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原因多半是玩手机, 少数是犯困;3、学生每天玩手机的时间, 多数选择5小时以上, 女生刷微博、聊天、看剧居多, 男生以玩游戏, 看小说为主;4、对于未来就业规划, 公务员、事业单位意向占15%左右, 银行等金融机构方向占20%左右, 会计师事务所方向占10%左右, 企业会计方向占30%, 创业或者其他方向 (含专升本) 占25%左右。5、对于专业的选择80%以上的学生都是自愿的, 但自愿的学生里面, 对会计感兴趣的学生所占比重不高, 多半是基于专业好就业以及学习难度适中的角度, 少数非自愿学生表示受父母或者亲戚强制。

二、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情况

从会计专业辅导员老师统计的就业数据来看, 在2018届会计毕业生375的样本数中, 待就业5人, 约占1.33%, 本专业领域就业约占69.87%, 其中公司制企业占本专业领域81.68%, 事业所等中介机构17.56%, 另外事业单位有2位同学。专升本成功人数达48人, 占样本数的12.8%, 金融机构的有9位同学, 剩余同学则是从事其他领域, 大约占比13.6%。大部分同学就业还是公司制企业为主。

从台州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招聘信息来看, 会计主管的招聘条件:专科以上, 有注册会计师和中级会计师优先, 初级会计师要求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普通会计岗的招聘条件:专科或者不限学历, 有会计从业资格证 (已取消) 或者初级会计师者优先, 有工作经验优先。另外, 在跟一些中小企业老板或者会计负责人的面对面聊天反映的情况来看, 目前会计学生无法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 会计专业学生很多, 但有些过于单板, 灵活性比较差, 管理和沟通能力较差;有些专业知识非常局限, 无法帮助他们解决税收方面的问题;有些EXCEL和WORD等使用不熟练, 计算机上存在操作问题等等。

三、问题分析与相关建议

(一) 课堂教学与会计实践有脱离,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有难度

大部分高职院校里里的财会老师都是直接高校毕业上岗, 一般理论知识丰富, 实践经验缺乏, 虽然有半年的下企业锻炼, 但是由于企业财务往往比较私密, 接触到的东西并不是百分百实际的, 往往会造成课堂教学与会计实践工作有一定的脱离。另外, 在寻求校企合作中, 企业也多半不大愿意, 财务不仅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 而且企业需要的财会人员本来就比较少, 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并无多大吸引力。

针对这个问题, 人才培养首先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 与实务接轨。在课程设置上, 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强调理实一体。在实践课上, 跟中小企业实务接轨, 可以聘请校外兼职老师, 由校内和校外老师合作完成课程, 校内老师负责理论知识讲解, 校外老师负责实务操作部分, 既能改善会计枯燥的课堂教育,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信息化教学有待提高

目前台州地区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有所启动, 但是进展比较慢, 大部分财会老师还是没有转变观念, 满足于传统的上课模式, 认为无法采用新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年代, 除了增设专门的信息化课程、聘请专门的信息化老师以外, 日常教学的老师们也要与时俱进, 也要学习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比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财务云共享课程, 线上线下教学共同互动, 允许学生上课用手机, 学会用手机来学习, 告别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不仅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三) 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挖掘, 综合能力待提升

哲学上说,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校课程再好, 老师再努力, 如果学生消极, 学习态度差, 也会反过来影响老师的上课积极性, 造成恶性循环。另外, 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上重考证能力, 轻管理沟通能力, 学生闭门造车, 灵活差, 毕业时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节奏。对于这个问题, 一方面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 就该有专业的老师帮助每个学生设计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导向或者动力。其次, 在会计专业课上, 可以跟企业合作, 与企业直接对接, 在大学三年的学习中, 从大一开始就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锻炼。学生在较早的时候体验了企业文化和了解了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 有助于学生及时端正学习态度, 改变学习节奏。最后, 政策上, 奖励和监督双管齐下, 胡萝卜加大棒, 努力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综合素养。

总结

新形势下, 在财务会计即将被淘汰, 管理会计才是王者的时代, 除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需要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更多管理沟通及信息化素养课程,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内源出发, 调动主观学习能动性才是根本之道, 当然, 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也不可懈怠。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 会计职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悄然变化,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如何发挥这批学生的力量, 为社会提供优质会计人才, 值得深思。本文通过目前台州地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情况的简单描述, 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解媚霞.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J].时代金融, 2017, (11) :28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应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切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以社会需求为结合点。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又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主要取决于它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一是要按照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企业的原则.主动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设置专业这种变化主要是指人才市场对各种职业素质的从业者的需求数量和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甚至取消就业形势不好的老专业.使新老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二是要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开发新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日新月异。敏锐地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的变化趋势.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同样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专业设置应采取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原则.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这样既体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也体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专业设置在体现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的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使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的辩证关系得以正确处理三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特色和行业优势对有行业优势,校企结合紧密的急需人才专业积极开设.对社会需要且学校有长期办学特色的专业应保持稳定专业设置切不可“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否则就难以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四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某一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合理设计课程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是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在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学校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主要形式有:一是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开发和设计课程,发挥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培养”.“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发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就能清晰体现就业方向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既可以缩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了条件。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突出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改革教学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应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尤其是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这种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核心表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

1.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很难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任务。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是高职教学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一环。“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年制教学管理的情况下,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为就业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实行学分制,或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引进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制、辅修制、双专业等.鼓励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辅修其他课程,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使学习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早成才、早就业。

2.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高职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其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条件。如提供各种学习参考资料,网络课件,应用软件,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等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索和思考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不能拘泥于单一试卷的评价方式.而更应注重在实际工作情景中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一线职业岗位人员以职业岗位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高职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改变教师只管教,学生只能听的注入式教学法积极推广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环境转入灵活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氛围,可采用与职业岗位要求贴近的“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入法”、“教学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四、以产学结合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师队伍相配套。必须以产学结合作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注意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走专兼结合之路.使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从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中;I进优秀师资和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实训通过具有生产管理实践的专家把企业、行业的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感受企业的文化,从中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要求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通过定期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学习培训,顶岗实践,科技服务等形式,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质的教师一工程师f技师1复合式的“双师型”教师。即使是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师,也应走向社会,了解企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行“双证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获得从事某个职业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成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谓“双证制”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毕业后既可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又可提高就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实行真正意义的双证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把握专业的核心技能,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认证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仿真式的实践教学氛围.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又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鼓励学生获得证书的多种类多层次。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职业和工种,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单一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在获得与本专业衔接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通用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能力。

六、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李选芒1 赵居礼

2【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营造职业技术训练的教学环境,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双师结构”

在教育部倡导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之际[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在内容与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并实施了以“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也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贴近企业,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打破传统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任务相融合、职业素质提升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职业岗位训练与教学情境相融合、职业资格考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实施

1.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实际调研和毕业生跟踪问卷回访,针对运输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等物流职业领域,确定物流专业从业的职业岗位群,并对物流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分析;分解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归纳出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

[3]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参照物流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并优化专业教学

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理论教学体系按“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设计 [2]。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和职业技术学习领域组成;职业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专业一般学习领域、专业综合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另有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作为补充。

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训练领域和职业技术训练领域组成,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职业方向能力训练四个层次递进式组成,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

1[4]李选芒,男,1963年2月,陕西周至人,副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管理学及职业教育

2赵居礼,男,1961年6月,陕西扶风人,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教学管理

陕西省2007-2008年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06G07 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图1 “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

根据“以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3],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结合高职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物流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能力考评标准。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以物流行业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建成了“物流基础”、“配送作业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货物运输操作”等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项目为载体,建设了物流管理、运输、仓储与配送管理、货代业务与报关、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6个模拟实训模块,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编写了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③建立校外参观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岗位技能应知应会内容,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的智慧,特别是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审议、制定课程项目化改革及优化方案,实施“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他辅助课程渗透其中。

2.以双证机制推动课程体系的创新[4]

专业能力考评标准也应打破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的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职业资格认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3]。通过与权威认证机构以及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及考核系统项目,将职业资格

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叉车操作证书等岗位技能证书,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3.建设“五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营造职业技术训练的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在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岗位上的工作适应能力。我院搭建了融教学、科研、实训、培训、技能竞赛于一体的新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以保障高职物流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培养的实施需求。在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过程中,将工学交替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学期,定位于不同的课程目标,把学生分布于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职业岗位训练。

第一阶段:第

一、二学年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部分,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部分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认知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训练项目内容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AB级、物流专业认知、沙盘模拟实训、市场调研、仓储配送实训、物流机械使用和维护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等,使学生形成对物流工作岗位及其流程的感性认识,为到企业进行专项技能轮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完成“工学交替”模块。我院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分阶段安排学生直接参与公司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定期轮换,使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物流管理岗位技能有全方位的掌握。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包括职业指导、职业规范培训、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习”模块。我院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如我们把学生安排在陕西天地合和物流公司,福建信通公司等企业完成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并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期满,经企业考核,选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以上三个阶段的探索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新思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综合训练,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责任感、服务与责任意识,以及协作与沟通能力。

4.建成一支稳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我院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4],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 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建成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聘请陕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马临宝高级经济师为兼职专业带头人,聘请中储集团咸阳物流中心张浩物流师和咸阳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耿海波物流师为兼职骨干教师,形成“双骨干”师资队伍机制,共同进行专业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等。专业教师通过国内、国外进修,下企业上岗锻炼,双师素质得到提升。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4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同年教学团队负责人赵居礼教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5],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

16号.[2] 赵居礼,曹喜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0年第20期.

[3] 赵居礼,田锋社.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教师教育研

究,2009(1).

[4] 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4).

[5] 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

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通行地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6篇

期间, 我们听取了南洋理工学院方面的系统介绍讲座, 对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点考察, 并实地参观了教学与实践流程、工程系的专业中心和项目开发、生命医药工程系的项目开发、工商管理系的培训设施、互动与数据媒体系培训设施等。

多年来,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对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两个层次。理工学院毕业生 (三年制, 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 获取的是专业工程师、技师证书, 各工艺教育学院毕业生拿的则是国家工艺局职业技能证书。

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五所理工学院中的一所, 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该院每年招收约4000名学生, 常年在校学生约1.5万人。除少数学生 (约10%) 可能会进入更高一级 (理工大学等) 攻读学士学位外, 多数学生将直接就业。这些学生普遍受到社会欢迎, 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虽然新加坡的社会环境和中国的国情区别较大, 但其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之处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近年, 许多有识之士已多次介绍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天津滨海职院阎泽教授将其成功原因归结为三点:首先,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 (包括理工学院和工艺学院) 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到理论和能力标准都是按照现代企业生产标准和实际情况制定的;其次, 他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以系统的“学术知识体系”为中心, 而是一个“以能力为中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中心”的办学体系, 和一个“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与有效性为本位”的教学系统;再次, 就是学校的“教学工厂”完全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 设备同现时企业一样或者比企业更先进。并拥有大量“师傅级”的教师。学生每周都要随课程进度到教学工厂实践。[1]此外, 每学期每个学生还要有数周时间到真实的工厂或企业去实习。

1 南洋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特点

1.1“教学工厂”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佳平台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特色之一。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 在现有的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 的基础上设立的, 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

南洋理工的工科类系科建有科技园、专业科技中心、专业实验室, 专门用于工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而工商管理系则创办各类咨询中心、学生超市、旅行社、训练中心等教学实践场所, 由课程责任教师担任项目经理。

在一个个技术先进、设备超前、环境真实的“教学工厂”里, 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 “教”与“学”融合在一起, 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工厂真实环境的了解,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未来工作岗位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又具有企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教学工厂”的实践达到了四个目的: (1)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完善有效的学习实践环境。 (2) 鼓励和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更好地确保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挂钩。 (4) “教学工厂”也成为学院专业开发和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

1.2 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个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不仅仅是指对学生的培养, 还包含着对师资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多元化, 具备项目研发能力, 首要关键在教师。“拥有了一流的教师, 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这一点实际上已成为国内各层次学校的普遍共识。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 一般都是有数年企业经历、拥有较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同时, 学院还提供各种便利, 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深造, 保持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些教师大多拥有多张不同专业的大学以上文凭, 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 还是在科技开发和专业技能方面, 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 学院在专业教学质量上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另一方面, 学院在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上的实力也能获得企业的足够信任和认可, 企业愿意将项目和技术难题交给学院研究, 学院也获得企业对项目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 教师在参与学校和企业的研发项目中指导和带动学生一起做项目、搞科研, 获得专利既为学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声誉, 又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创业能力。

校企之间“人力合作”、“项目合作”双管齐下, 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双向管道, 校企合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1.3“无界化”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一

南洋理工学院通过“教学工厂”强调了各专业之间的全面合作, 即“无界化”合作, 倡导将综合科技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科技技能、设施资源、科技成果积累与共享的“无界化”理念, 通过技术无界化、人才无界化、校园环境无界化等“无界化”实践, 逐步形成了南洋理工学院自己独特的“无界化”校园文化。为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师生共同开发研究项目, 体现学院的综合科技教学理念和“无界化”资源共享理念, 学院在规划布局时将各个院系中的教室与实验室组合在一起, 便于教学与科研、项目研究融合在一起。在电子工程、化学与药剂、生物医疗、信息科学等院系联合建设的科技园内, 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联合开发科研项目、为企业进行产品或技术项目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项目时, 无论是硬件设备的使用、课题所需的指导, 还是项目引进、人员安排等, 均无需专门部门来协调, 系与系之间相互支持, 相互参与、方方面面互相渗透, 处处都体现了“无界化”文化气息。

“无界化”校园理念, 促进了不同专业在项目和教学上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资源得以更加充分地利用, 跨系级工程项目也强化了师生们的专业能力, 提供了更多的综合技术创新与应用机会, 使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得以加强。

当前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 对合格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跨专业系科知识、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的要求大为提高, 最新的科技创新也更多地体现在学科交叉领域。无疑, 南洋理工的“无界化”校园文化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之一。

2 南洋理工学院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的启示

2.1 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强化师生技能实践和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实现良好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组织架构中十分注意将“技能培养”贯穿始终, 注重利用项目平台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 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 不需要做“毕业论文”, 而是要到科技园或各种专业科技中心、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场所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实践, 进行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或带着项目研发任务去企业实习。这种实战式的毕业实践, 不仅可以将三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实际应用, 而且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毕业论文”闭门造车、抄袭、走过场的弊端[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方案中, 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通常都以5.3∶4.7左右的比例安排教学计划。但事实上, 由于受到经费不足、设备不足和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短缺等因素影响, 原定课时比例的实践实训课常常缩水, 实践课的效果也参差不齐, 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技能培养。就社会现状而言,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接收见习生、实习生认识不足, 积极性多有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各类高职院校在实习工厂、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多花力气, 多搞形式创新, 为各系科建好可靠的“教学工厂”实践基地。必要时应由学校自行加大投入进行建设, 还要结合专业特点从优势企业聘请“专才型”的兼职教师。

2.2“以师为本”, 以师资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改善

当今时代, 各行各业竞争激烈, 产品、技术和设备更新都非常快。在此情况下, 要保持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合企业需要, 在知识和能力上有较高水准, 在就业时有足够的竞争力, 在未来的生产科研实践岗位上也有足够的竞争力, 高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必须突出实用性、超前性, 通过“项目研究”强化学生实践活动, 与企业多层次合作、共繁共荣等等;在资源配置方面:可长期使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良好的校企关系, 教学工厂与设备设施, “双师”型和“高级技师级”人力资源, 无形资本 (专利、知识产权、品牌) , 市场与新技术信息, 适应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机制、管理制度、校园文化与不可动摇的价值体系等。但这一切的关键, 归根结底, 要依靠教师这个关键环节来加以实现。

有句古话说:“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不管哪个学校, 套用一下这个话, 实际也必是如此:“铁打的学校, 流水的学生”。很早以前, 我国军队就已提出“练兵先练官”的口号, 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理念, 值得重视和借鉴。

在教师这个层面上, 要求切实注重了解和研究国内外最新的科技现状和新兴产业的情况, 掌握前沿理论和信息, 具备为企业服务的理论知识和能力, 而且要求教师能够贴近社会实际, 密切关注企业需求, 积极付诸行动;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好基础, 真正实现以师资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改善, 最终实现学生培养目标。

2.3 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几年潜移默化的熏陶, 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无须多言。

南洋理工的“无界化”校园文化值得学习借鉴, 但不可能照搬。

有文献介绍深职院俞仲文教授曾针对学生层次与学校作为感慨道:“高进高出是北大清华的任务, 他们是创名牌;高进低出是冒牌, 低进低出是杂牌”, “我们这样的学校担负着低进高出的任务”。

所谓低, 乃是指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 由于以往的经历, 往往导致他们的学习愿望和自控能力不强, 自我要求不高, 对未来的理想也可能飘忽不定。为了培养社会有用之才, 就更加需要高职院校不但教知识、练技能, 还要特别注重陶冶和造就学生人格,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信念, 成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的特点,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全方位培育和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

“成功的高职院校在追求就业、技术和办学特色的时候, 也要积淀自己的文化特质, 修炼自己的文化品格、精神品格, 这将是决定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也影响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

此外, 我认为新加坡南洋理工还能带给我们的一点启发就在于:他们通过为中国和其他地方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培训班, 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自我宣传, 不但系统化地整理和强化了南洋理工的校园文化, 对内对外都极大地扩展了南洋理工之影响, 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师资队伍建设、和“无界化”校园文化等办学特色, 探讨了国内高职教育应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强化师生技能实践和培养;“以师为本”, 以师资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改善;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南洋理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阎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考察报告[J].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学报, 2004, 12.

[2] 徐晓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启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 6.

[3] 张丹.浅析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职业教育理念[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7.

[4] 孔逸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构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5.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三部曲答案范文下一篇: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