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音乐艺术论文范文

2024-01-25

儿童发展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化不变化是没有进步的,传承是为了发展。我们理性地检视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可以发现其存在着偏狭的音乐课程目标、汉化的音乐课程内容、功利化的课程实施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树立多元音乐课程理念、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加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以及重视师资培训等。

关键词:音乐;课程;民族;多元;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不变化是没有进步的,传承是为了发展。但是,“种子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希望不要破坏它,但也不能就此说保护它就不要发展了。学校教育,对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对于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旨在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和跨文化的交往能力。这里,我们理性地检视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现状,即可发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做的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褊狭的音乐课程目标

在一些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由于缺乏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作支撑,存在着目标取向偏狭等现象。

1.文化熔炉的课程目标取向

文化熔炉的课程目标取向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汉族应当积极吸纳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使之融入到一个整合的文化之中。这种整合的文化,就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共同孕育的文化。

由此看出:文化熔炉论从理论上虽然也承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及其价值,但是仅仅把它作为了主流汉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变量,否认了其存在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必要性。而这种文化熔炉观点下的音乐课程目标,也旨在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主流社会,接受和学习以汉族音乐文化为核心的整合音乐文化。为此,学校要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相同的音乐课程和共同的音乐教材,课程也要传输共同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核心的音乐文化观念。

这种文化熔炉观点下的音乐课程目标,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理想,但由于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境脉,而整合音乐文化无法具体体现每一个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性格,只能截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些片段或点滴,来融入到主流汉族音乐文化的模板之中,其实质——仍然是坚持“一元”下的音乐文化。

2.激进的多元音乐文化目标取向

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遇到了种种阻碍和挫折,其前景不容乐观。一部分有识之士由此感到少数民族自身音乐文化有被淹没乃至于消亡的可能,因而极力主张在多元音乐课程中大力彰显本民族音乐文化。这种观点,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创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开发的潮流中,封闭、孤立、倒退的激进民族多元音乐文化主义者,也随之而生。他们无视几千年来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历史,反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进行交往和沟通,要求多元音乐课程传承绝对未受任何汉化影响的、“原汁原味”的、甚至“孤僻”的本民族音乐文化。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分析、概括我国民族和文化时曾指出: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由此观念出发,他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可见,尽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但它同时又与汉族音乐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和联系。而正是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融合,消解了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壁垒,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吐故纳新,并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因此,多元音乐课程也必须要把民族音乐文化置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背景中,不能仅凸显“差异”而否定“一体”,要在二者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而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则必须坚持追求“多元一体”的目标。当然,“将教育中激进的多元文化论同提倡共存的多元文化论区别开来,却并非易事”。

问题二:汉化的音乐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内容选择的汉化取向,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民族地区在实施多元音乐课程时,从汉族文化而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视角来选择和确立音乐课程内容。这种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课程选择观,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的标准,仍以汉族音乐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充其量,只是在坚持汉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表现(表演)形式、立场观点的前提下,附加了一些描写和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容(知识)。这种“简单”模式下的多元音乐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境脉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内容严重背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生活,致使民族音乐文化在课程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

而这种汉化了的音乐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剥夺了少数民族学生在音乐文化选择上的机会和权利,影响了他们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觉得音乐课程失去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以汉族音乐文化为背景”的、所谓的多元音乐课程,仅仅是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只是供学生学习的某种文化遗迹,实际上——是否定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其丧失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问题三:功利化的课程实施

1.“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因为担心音乐课程的开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干脆不开设多元音乐课程或仅仅将其列在课程计划上但不去落实和实施。此外,由于办学思想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及把“应试”当作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背景下,在民族地区的部分学校,音乐课程因不符合“应试”需要而被长期放弃或闲置起来。

2.“短视”的教学观念

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在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目的,片面地理解为传递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和多元音乐文化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接受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现成的结论、知识、技能、技巧,而不是对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进行思考、诘问、批判和创生。教师在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创新,剥离了多元音乐文化学习与培养民族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内在联系。这种“短视”的教学观念,是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痼疾”。

问题四:不足的师资力量

然而,目前民族地区教师多元音乐教育的素养相当缺乏,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瓶颈”。具体表现在:1.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多元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

2.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对本民族的音乐历史、音乐文化、音乐语言以及与音乐有关的风俗的了解和认同。并且,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往往也是零碎、片面和感性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有意识的研究、学习;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也缺乏正确的评价,甚至简单地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孤立地对立起来。3.民族地区教师往往还缺乏系统的《民族心理学》和《民族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够,缺乏指导学生学习的具体措施。4.民族地区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相对较差,无法适应实施跨文化教育的现代技术需要。

二、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改进策略

策略一:提升民族文化特色,树立多元音乐课程理念

笔者以为,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既要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又要进行民族团结和音乐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植根于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之中,必须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境脉发生关联。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专家陈勤建认为:“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由此,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通过对民俗、民间音乐文化的挖掘,促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体验和感悟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进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而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和音乐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旨在通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的历史事实,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进步,必须吸纳其它民族优秀的、先进的音乐文化成分来作为营养。如果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完全封闭,不去与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就不可能产生丰硕的音乐文化成果,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也会随之萎缩、衰退。

策略二: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实现多元音乐课程内容上的更新

由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以汉族音乐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际处于课程文化的边缘。这种汉化了的音乐课程,造成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学生音乐文化选择权利实现的一些消极影响。这种状况,既不适应多元音乐文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有悖于我国“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还原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文化主体的地位,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可以根据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境脉、理想和追求,来对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内化,进而构建各民族特有的多元音乐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它不仅是课程形式的改换,更是课程内容的更新。而实施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认同国家主流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使之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来拓宽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他们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为此,多元音乐课程应该客观地介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以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历史事实。2.注重民族性与国家性相结合。在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中,应鼓励学生使用母语来表现音乐,允许各民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属于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他们的民族音乐艺术特色。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把对本民族的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3.强调多元性与同一性相结合。也就是说,在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又要体现国家的根本利益。通过对多元音乐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了解整个社会音乐文化多元的事实,又了解各民族必须共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既看到不同民族音乐文化间的差异,又能发现其中隐含的共同的人性、理想和追求。4.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应整体融入而不是零星地、破碎地附加在多元音乐课程中。多元音乐课程可以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主题,也可以打破民族音乐文化界限,以社会音乐问题或历史上的音乐事件、音乐故事为线索,探讨汉族、本民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感受。

策略三:加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防止实施的功利化

其一,防止一些学校出于追求升学率,把多元音乐课程视为学科课程的“点缀”,或借口多元音乐课程对教师素质、实施条件等要求过高、目前条件不具备等理由,在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上设置障碍。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要么迫于行政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需要得到政策、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传承民族多元音乐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作为民族地区的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积极转变观念,使多元音乐课程尽快成为民族地区的品牌课程、特色课程。

其二,防止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短视”行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固然是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不应该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即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批判、重构和创生。在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要在学生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批判意识,赞赏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具有独特性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质疑和超越,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创新能力。

策略四:重视师资培训,增进教师对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能力

教师,是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为了保障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必须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1.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对多元音乐课程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修养。3.熟悉和掌握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4.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并心甘情愿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学会和学生一起分享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的智慧。与学生共同成长。

结语

21世纪,是全球多元音乐文化并存、发展的世纪。在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既要考虑到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又要考虑怎样保留本民族音乐文化独具的特色。在这样的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中,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就应该在珍惜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用开放、豁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的民族音乐,以丰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让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代、与国际接轨,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儿童发展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一个重要的音乐形式。以通俗音乐丰富的表现形式对古典音乐经典曲目进行重新包装和演绎,从而达到两种音乐的完美融合。通俗古典音乐发展的背后是古典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关键词:通俗音乐 古典音乐 文化融合

引言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新兴的音乐形式,是文化融合和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古典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旋律经典、优美,通俗音乐表达形式丰富,表达手段多样,因此集二者优点于一身的通俗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是当前音乐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下面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一 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

1 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

通俗古典音乐是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重新演绎,因此通俗古典音乐具有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通俗古典音乐的基本艺术特点。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音乐曲目。通俗音乐则是近代发展起来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当前最广泛的听众基础。因此,融合了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上能够兼两者之长,以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表达音乐中的各个经典。通俗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通俗化,让通俗音乐经典化。通俗古典音乐可以从通俗音乐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具色彩的舞美效果,更具现代特色的时代气息,同时还可以从古典音乐中挖掘更具文化力量和内涵的音乐内容,从而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实现雅俗共赏的表达效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中国古筝独奏曲,在经过现代手段改编后,曲中添加了琵琶、笛子等其它中国民族乐器,成为了一首更具时代气息和古典韵味的中国民乐协奏曲。改编后的音乐由于增加了乐器从而使得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此外,改编者还对原音乐节奏和衔接进行了更改,使得音乐更具动感的艺术表现力。通俗古典音乐便是在保留古典音乐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从音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包装,使得这些古典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音乐需求和感知变化。当代著名小提琴手陈美便是对古典小提琴演奏进行了大胆的通俗化改革,并首先使用电子小提琴进行演奏,将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表达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改编的《化蝶》既有古典音乐的婉转动人,又有现代音乐的激昂、壮美,将生死缠绵的爱情主题表达得更加彻底。改编后音乐在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由相识到相爱的过程时曲风秉承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舒缓、悠扬,喜悦、亲切,让听众如醉如痴而在表现两个人无法在一起时又采用电子小提琴激烈的演奏方式,将两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愤表现得壮烈、激昂。由于融合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两种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改编后的《化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追捧,其观众群体也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音乐群体。由此可见,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融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表现方面并没有失去古典音乐的文化底蕴和流行音乐的表现能力,也没有失去两个不同音乐受众群体的观众。不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在通俗古典音乐中找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元素,并且喜爱这种新型艺术的表达方式。

2 对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无论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即使单独分析古典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不同地域的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也都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欧洲的古典音乐就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通俗音乐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将古典音乐通俗化过程中所进行的通俗古典音乐中可以看到更多对于文化的多元化表达。古典音乐通俗化的发展背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是对文化进行多元化表达和融合的过程。从层次上看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属于不同的文化形态。古典音乐是不同民族传统文化或者古典文化的集中体现,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化便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欧洲的古典音乐则体现着欧洲古典文化中对于礼教的规范和对科学的研究。而通俗音乐则表现的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下,普通大众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即以各种音乐形式和文化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而不再过分强调表达的形式,打破形式上的束缚,是通俗音乐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通俗古典音乐则是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形式对不同文化的表达和致敬。中国年轻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从名称上看便是一首对古典音乐重新演绎的曲子。演员的服饰也深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但在演唱的风格和唱法上,李玉刚则展现了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游刃有余的演唱功底。其中,无论是对于歌曲通俗唱法的叙述还是对于歌曲升华时中国传统旦角唱法的演唱,李玉刚都演绎得尽善尽美。这首对于文化多元化表达的古典通俗歌曲一经推出,便深受不同层次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通俗古典音乐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美国著名的跨界歌手莎拉·布莱曼便是一位融合古典和通俗两种演唱风格于一体的著名歌手。北京奥运会上她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让全世界人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空灵和现代音乐的激情完美融合的音乐佳作。而在演唱的背后,是莎拉·布莱曼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两个层次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的结果。通俗古典音乐对于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是对文化多元化表达的体现。

二 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

1 编配手法改变

在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中,编配手法改变是其最常用的创编手法。古典音乐虽然在创作的格式上不如通俗音乐那样自由和丰富,但其漫长的积累和沉淀是新兴的通俗音乐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古典音乐中经典、优美的旋律举不胜举,并且经过代代相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古典音乐中一些旋律的借用变成了通俗古典音乐创编的主要手法。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茉莉花》原本是一首江苏民歌,因为其旋律优美,流传甚广,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因此被中国乃至世界的众多音乐家重新编配出各种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样迷人的旋律,因为编配手法的改变而使得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散发出不同的色彩。上文所述陈美演奏的《化蝶》从创编手法上看同样是一首用通俗的编配手法对古典音乐进行创编的过程。创编者对这首古典的曲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编配手法的改变对曲子中的旋律情感进行加强,尤其在表达两个人在和命运进行抗争的旋律时,通过电子小提琴演奏的编配使得曲子的基调变得格外激昂、壮烈,这是传统旋律中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文化效果。对于古典曲目创编手法的改变同样体现着不同文化在音乐表现上的融合。通俗音乐中自由、开放、丰富的创编方式体现着现代流行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自由、开放和丰富。因此,对于古典音乐运用现代文化的创编方式进行重新编辑是现代文化对于古典文化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过程。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多以单乐器表演为主,这源于中国传统乐器多取材于自然,因此单乐器演奏更能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意境。而现代文化中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动力,因此人们在对古典音乐重新编配时,自然引入了更多的乐器来表现更加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文化内容。此前一些不曾有过的乐器搭配在新时期的通俗古典音乐创编中被全新地组合和搭配在一起。文化的融合为创编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动力。经过创编后的通俗古典音乐在保留原古典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2 音乐元素的融合

通俗音乐中的音乐元素更加丰富,音乐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对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灯光、舞美、音效、服饰等都被十分重视地运用到音乐表演中。在通俗古典音乐中,创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元素恰到好处的改变,将古典与通俗两种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文所述的莎拉·布莱曼在一场演唱会中为了突出“月光女神”这一主题,设计者用圆形的幕布将舞台四周围起,并通过灯光的变幻营造出一个神秘的宫殿氛围并且根据演唱的曲目而不断变化着场景。在演唱《月光》时,站在舞台中央的身穿黑色纱裙的莎拉的歌声在上空悠悠地回旋,舞台布景随着天籁般的音乐变成了一个广裹的夜空,上面点缀着星光。无不带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演唱会灯光的运用可谓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音乐的脉搏,如同人的情绪一般非常好地调节了现场气氛。当音乐的旋律低缓时,灯光也变得暗淡。当莎拉演唱《今夜无人入睡》时,原先一直固定不动月亮形状的天桥这时开始旋起来,此刻身穿一身金光闪闪的演出服的莎拉站在天桥的顶端。当莎拉用她那极具难度的高音唱出歌曲最后一个音符的瞬间,舞台上所有灯光全部聚集在这位女神身上。完美的舞美、灯光和音响效果为这场融合古典和通俗音乐元素的演唱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次完整的音乐表演是由各个音乐元素组成的,因此通过不同文化风格、艺术风格和音乐风格的音乐元素组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对于音乐和文化的多元化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古典音乐元素中的旋律和主题是灵魂,而通俗音乐元素中的舞美、灯光、音效等形式是躯体。两者的完美融合必然塑造出具有灵魂,表现充实的音乐文化作品。同时,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也体现着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具有更具时代性的文化创作。

3 音乐结构的改变

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变,创造出兼具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结构的新型音乐是通俗古典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每一首音乐的创作都源于那个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者的情感状态。在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音乐人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经典音乐曲目只有传承而稍有创新,更不用说改动。代表着文化融合的通俗古典音乐由于丰富了音乐的创作手法,因此便开始了对古典音乐结构改变的创新式设计。例如,现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便善长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创新和改变。在他演奏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不但承袭了贝多芬的庄严宏伟以及与命运顽强抗争的音乐精神,同时用动感而鲜明的节奏把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摇滚”化了。在演奏的开头,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了猛烈的键盘敲击来表达命运所具有的壮烈、激昂等主题属性,之后又改用辽阔的旋律表达了与命运抗争胜利之后的安宁与喜悦。前后音乐结构的巨大反差将贝多芬的名言“如果这是命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曲的原结构虽然同样用于表达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但强烈之中缺少变化,所以表达的情感虽然强烈却并不丰富。理查德·克莱德曼对这首乐曲结构的改变无论从情感的表现上,还是音乐的变化上都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代表的音乐结构,这首改编后的钢琴曲也成为了通俗古典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被广泛研究。

结语

古典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那些经典、优美的旋律是人类千百年来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新的创新和演绎是当代对古典音乐重要的传承方式。通俗古典音乐不仅表现着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融合,也承载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所做的分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和古典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华、张邵然:《怎样看待用通俗手法演绎古典音乐》,《科技风》,2008年第10期。

[2] 南政:《声画辉映——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第2期。

[3] 费元洪:《对古典音乐现状的一些思考》,《音乐爱好者》,2006年第2期。

[4] 叶莉红:《古典音乐的通俗化传播》,《新闻知识》,2006年第10期。

[5] 梁丽丽:《“高雅”呼唤“娱乐”——古典音乐走进大众路在何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崔荣汉,男,1973—,吉林九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萨克斯管与单簧管演奏,工作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儿童发展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无可非议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教学展开教育活动,从而使音乐艺术的知识技能得以传递和发展的一种形式。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和熏陶学生欣赏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才能使音乐教育别具一格。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特点;创造性;感受性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和熏陶学生欣赏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才能使音乐教育别具一格。为此,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尝试了各种改革,使音乐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在此,笔者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尽管他们对音乐有一些简单的理解和认识,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有限,对音乐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陈旧的教学模式往往会用一节课开始的十分钟去讲解歌曲所涉及的所有乐理知识,然后在课堂中提出“语文式”的问题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这样的音乐课,没有体现音乐艺术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谈不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了。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听、多唱、多动、多思考、多体验,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殿堂之中,用心去体会音乐的风格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军民团结一家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舞剧那振奋人心的场景和舞剧音乐的魅力,我从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剪辑下一段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乡亲们慰问红军时,“军爱民,民拥军”的亲切场面。当柔和的《军民团结一家亲》音乐响起时,学生能够体会到歌曲的情绪,情不自禁的随着歌曲哼唱。这种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教学要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来达到目的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根据初中生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和技能水平,由浅入深地提出适合他们的创作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创作时一般先进行节奏填写等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让他们按照指定的节奏和单音写旋律、发展乐句等,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感到学习非常轻松。通过各组的比较、展示,由于好胜心的作用,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油然而生,争先恐后地参与实践活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就随之形成了。

三、注重发掘歌曲情绪,突出音乐的表现力

好的音乐总会跟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人或随之快乐或随之忧伤,这种感动人的音乐魅力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情绪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分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体会音乐情绪的机会,那么学生会觉得音乐课与数学、语文课没有什么区别,体会不到音乐课的特色,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所以,在音乐课上要以情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学生陶醉在音乐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发掘教材,在课前准备时,要准确地了解一节课中的激发点,将教材中内容、旋律所要表现的内涵发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和认识音乐,激发他们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提高音乐课的质量,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中学音乐课应该结合初中生年龄的特点,通过新颖变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使学生情趣盎然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音乐课上,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比如,举行课堂音乐会,让学生有唱、有跳、有演奏,并让他们自己分析音乐,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演的体验等,真正因为有兴趣而主动的思考,而非被动的灌输。

综上所述,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非常重视搞好素质教育中的课堂音乐教学,但要让音乐课堂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关键还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寻求让学生感受到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教学方式,让课堂音乐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课,用音乐教学的独特风格,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编辑 鲁翠红

儿童发展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陕西省宝鸡市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凝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智慧。研究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对其的影响。通过研究数字化的传播与保护,探索国家级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审视的特征来发觉其对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相互的融合。

【关键词】数字时代;音乐文化;文化植入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特征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渊源。从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就已经有相关于音乐文化的的记录。可以说,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创作资源。创作体裁广泛多样、形式五花八门。表现的都是人们的生活习性、当地风俗。这些来自于民间的音乐文化不仅是人们精神上的宝贵财富,还为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音乐文化主要是来源于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或者农忙空余的集体或随意性质的创作。即兴的特征很突出。然后又通过口头相传来实现其传播性。由于没有曲谱、文字等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周秦王朝肇基于此。早在新石器时期,宝鸡就是先民们聚集定居的地区之一。亿万年沧桑巨变,给宝鸡造就了山、川、原俱备的优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别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地域风格鲜明。因此,也就形成了宝鸡的民间音乐的题材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样。本课题根据与原有音乐基础的关系,将宝鸡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传承、变易、创新”三个阶段,即“传承是基础,变易是动力,创新是目标与结果”,重点分析了宝鸡民间传统音乐创作与传承的变易行为过程、引发变易的因素和即兴变易手法。[4]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有机统一

从教育层面上讲,宝鸡市各中小学都应该在大力开展民间音乐的普及教育。使学生们尽早接触宝鸡民间音乐文化、了解本土文化。这对弘扬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教程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计划、实践、与评估。发展民间音乐需要有一系列的计划安排;传承非物资文化遗产更需要有具体实施的宏观战略。[5]

甚至可以把本土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授不只是局限在音乐课堂上,可以结合历史课、地理课、思政课等等。使一个单一的学科与其他横向的学科交叉传授,使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从文化传承发展角度讲,当前,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传承和发展西府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文化特色、发展战略等,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维护,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增强我省我市文化吸引力。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援的。正如本课题组整理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民间音乐传承人都是在家务农的农民或者还在从事其它的工作,很少有专门从事民间音乐专职工作的。这部分人的文化、艺术修为有限,从某种层面上局限了民间音乐的有效保护传承与深度挖掘。如果各级政府加大对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实行专款专用,提高人们的认识,也许对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有所改善。

从发展个体精神层面上看,现代社会的新兴的媒体娱乐繁荣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扼杀人类主体意识的正常发展,民间音乐在现代生活的文化心理需求上,起到平衡、互补的天平作用,宝鸡的民间音乐同样如此。

从文化交流层面讲,“经济全球化”也在召唤“文化全球化”,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共”存于一个地球上,来自于民间的为绝大多数人所创造并拥有的文化,更有利于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人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而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从音乐史学角度讲,研究宝鸡民间音乐,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其至今仍在流行的历史渊源关系,对其艺术价值的研究大有裨益。

从社会经济角度讲,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包括西府民间音乐等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旅游的形象品牌,提升地区软经济实力,加快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进程。但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间音乐的演出及其产业化发展受到来自于现代音乐、数字传媒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目前民间音乐的演出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未可知。但大致的状况还是一种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如何使民间音乐发展更加多元化、更容易被当代社会发展所接受,将是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三、民间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

第一,从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传统音乐就逐渐开始呈衰败之势。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建立起来的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一直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将中国传统音乐排除在课堂之外。[1]

第二,充分结合利用现代传媒数字技术。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并没有因为新数字、新技术的到来二完全被摒弃。传统的传播媒介和新數字技术在当下而是更好的结合服务于民间音乐的传播、传承与发展保护。二者取长补短、互为弥补。

第三,把握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随着近几年数据科技创新的大踏步前进,对于之前一些传统音乐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大都采用文本手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利于资料的长期有效的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把乐谱与文献资料扫描、拍照,艺人的表演以录音、录像,上传网络。不仅对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更为客观、有效保存。新的数字时代、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沟通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慢慢成为了一个音乐文化交流互动的平台。运用好新数字时代赋予文化交流开放、便捷的机遇,就能加强民间音乐文化走向更为广阔范围的机遇,就会不断加大人们对于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了解,就会不断拓宽一些民间音乐的知名度。

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精神的指引下,以历史学方法为前提;以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为核心;运用音乐学、音乐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框架,运用归类法,分类法对搜集到的相关文献、乐谱、音像进行归纳、整理、分类;运用历史法、文献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提出观点与异同;运用音乐学分析法对乐曲的和声、曲式、织体、调式调性、旋律、风格等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研究;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并把所收集的资料以音频、视频的形式记录编整,利用科技手段形成数据库。根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物保护、传承、发展道路。”及宝鸡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方针政策,考察分析宝鸡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歌词创作文化和地方旋律特点。采用田野音乐工作方法进行采风走访和调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以陇县民间音乐为试点进行乡村文化资源及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研究,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宝鸡地区的集文化保护、民间艺术开发、旅游经济拓展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罗旭(1978—),女,汉族,辽宁省抚顺市,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研究生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与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Z121);2018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K02)。

儿童发展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岭南音乐是在民间曲牌、广东音乐、粤剧等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且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的民间音乐,是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将岭南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打造地域特色较强的专业课程,以培养理论层次较高的音乐人才,促使岭南音乐艺术充分融合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并得以快速发展。

【关键词】岭南音乐艺术;音乐教育;运用

民间音乐是当地文化、风情以及地方历史最为重要的载体。岭南音乐具有“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精神,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岭南音乐艺术作为组成中华音乐宝藏的重要部分,理应受到世界音乐文化的认可。我国大部分高校近年来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加大了对地方音乐的关注,并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促使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创新。

一、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岭南地区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重视对于岭南音乐艺术的整理和创新,但目前高校音乐教材较为匮乏。现阶段,高校正式出版的关于岭南音乐艺术的教材仅有《岭南音乐视谱即唱》,其次则是校本教材。高校音乐教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岭南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对岭南地区现有资源进行大力挖掘,将各种合适的音乐教材提供给各大高校。

二、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培养目标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岭南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风格。要将音乐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作为工作出发点,将音乐基本技能培养作为基础保障,并纳入与音乐风格感知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引导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力、鉴赏力、感知力的同时,加强其对岭南音乐艺术风格的感知,以此加强对岭南音乐艺术价值和内涵的全面理解。

(二)课程结构

教学课程的基本布局包括岭南音律元素的类型以及节奏节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岭南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节拍,当学生熟悉岭南文化之后,再纳入岭南文化音调和节奏学习课程。基于内容方面而言,培养学生对于岭南文化三音组旋律音型以及基礎节奏型的学习,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作品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进而掌握较强的音乐技能和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目的不仅是对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对其音乐节奏、和声、音准等综合能力的重点培养。在编制教材内容时要从最为基础的单拍子学习正式开始,根据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等原则进行训练。同时,要想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就要加强长期训练,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合理的课程安排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视唱能力出现问题时,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节拍,在熟练之后重点学习唱词以及音乐旋律。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学习岭南音乐旋律的特点。

(四)教学实践

1.把岭南音乐文化融入教材与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教材主要对我国各地各个民族的音乐形式、特点等进行介绍,但是很少涉及到岭南音乐文化,介绍内容并不完整,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结合高校所处位置融入当地特色音乐文化,并加以详细学习和重点赏析。

2.开设岭南音乐文化系列讲座。高校要想加强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开展岭南音乐文化系列讲座活动,并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岭南音乐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保证学生了解岭南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基本规律以及传承关系,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的思辨能力以及审美感,使学生更加热爱岭南音乐文化。

3.开展岭南音乐文化实践音乐会。研究、采集、保存民族民间音乐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采风,也就是深入到岭南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感知岭南音乐所传递的内涵以及相关信息。还可以组织当地志愿者以及热爱岭南音乐文化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采风团队,采集、保存、研究岭南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向高校学生传达岭南音乐文化知识。

三、岭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创新

(一)改编与创新岭南音乐

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以及理论知识改编和创新岭南音乐。第一,保证岭南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机融合,将岭南音乐元素加入到流行音乐中,通过组合现有流行音乐和岭南音乐或对包含岭南音乐元素的内容进行改变,使得岭南音乐更为通俗易懂,所具有的现代化和传承性更为显著。第二,引导岭南音乐和各地民族音乐相融合,将音乐特点以及意义较为相似的岭南音乐和各地民歌相结合进行创编,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共同特性、内涵以及意境,将新的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第三,保证岭南音乐形式逐渐丰富,可以对单声部民歌或者是器乐作品进行改编,使其成为多声部或者是合唱合奏作品,这不仅能保持岭南音乐的特点,同时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

(二)在高校中建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高校要将音乐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托保障,对教学教材内容进行编制,并出版与岭南音乐文化相关的影像书籍,还可以建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可以与当地音乐文化有关的博物馆进行联系,展示承载岭南音乐文化的民间乐器、相关物件等,并配上一定文字和图片加以解说。

(三)建设实践基地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岭南特色较为显著的音乐种类,包括客家山歌、流行粤曲、雷剧等,开设舞台实践课程,借助于通俗易懂的旋律、歌曲、戏剧片段等,传递其原有内容,同时根据现代音乐特点进行二次演绎。这可增强学生岭南音乐风格的表现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四、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传承者,承担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责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岭南音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培养了大批音乐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音乐人才,同时也使得岭南音乐艺术得以不断推广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祝晨光.岭南音乐在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音乐时空,2015,000(012):162-162.

[2]王晓燕.岭南音乐在广东高师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

[3]陈威.岭南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9(15).

[4]朱虹,张延春.高校音乐教育岭南特色教学模式探索[J].北方音乐,2014,000(017):152-152.

[5]闫亮.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岭南音乐元素的融入与传承[J].中国文艺家,2017(3):202.

[6]祝晨光.岭南音乐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4(04):114-115.

【本文系2018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艺术创编手法的融合与传承问题研究——以粤西地区为例” (GD18XYS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儿童发展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构建初中音乐艺术课堂要以兴趣为导向,形成音乐课堂分层教学;应对兴趣需求,课堂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关注能力培养,重视艺术综合表现能力,利用课堂教学以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音乐歌唱能力等。

初中音乐 兴趣 导向 构建 课堂

兴趣是引发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初中音乐艺术课堂的构建要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总结了音乐艺术课堂的构建对策。

1.以兴趣为导向,形成音乐课堂分层教学

初中英语课堂上要推广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认识到初中生对于音乐艺术的不同兴趣追求。我们必须承认,音乐艺术能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传授,在艺术感知与天生能力体会下,初中生音乐课堂上的表现会存在明显差异。初中教育要不断地缩短这种差异,实现集体艺术培养与素质养成教育,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初中生对于艺术兴趣的不同表现方面,以这些兴趣表现为导向,形成合理有效地分层课堂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教师要对初中生的音乐兴趣有充分地学情了解,具体的了解对策就是通过谈话、问卷调查获得。其次,教师根据初中生的音乐艺术兴趣将班级学生进行分层,例如:演唱较好的、舞蹈有兴趣的、欣赏有感知的、纯粹音乐爱好的等等。这样分组之后,教师可以更好地让各个小组来各展所长,也可以让各小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弥补不足,形成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另外,教师要对喜欢音乐,但是歌唱、舞蹈等方面优势都不足的学生进行欣赏方面的培养,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可能培养出全体的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出全体的音乐欣赏者。分层教学就是为了构建学生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高效愉悦的课堂是课堂的最高层次,广大的音乐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更高效愉悦的音乐教学课堂。

2.应对兴趣需求,课堂融入多种艺术形式

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初中音乐课堂上可以融入多种艺术形式,丰富学生的兴趣感知能力。首先,音乐课堂上要融入舞蹈的内容。很多同学歌曲唱得不是很优秀,但是却有较强的肢体表现能力,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舞蹈表演。例如:在教学聆听《如歌的行板》,要让学生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所以欣赏音乐的时候,有舞蹈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创编舞蹈动作,然后在班级后面进行主动表演。音乐表演过程中,孩子们要动态地去展现音乐内容,面带笑容、和谐组织身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表演声情并茂的高超艺术境界。其次,音乐课堂上要融入乐器教学。有些同学从小就在第二课堂接触到乐器,所以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表演,然后其他歌唱能力不佳的同学则是进行和唱,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将现代化信息资源融入到课堂之中,例如:电影音乐是重要的现代化音乐表现形式,也被初中生所熟知与认可,所以教师就要合理使用这种艺术形式。例如:在教学《雪绒花》的过程中可以播放电影片段《音乐之声》;在欣赏管弦乐的时候,播放《指环王》的配乐,欣赏恢宏大气的音乐表现形式等。同时,课堂上还可以适当进行流行音乐的欣赏教学,因为要论21世纪最为流行的艺术是什么,那必定就是流行乐。流行乐是近几十年逐渐流行起来的乐种,深受年轻人的喜欢。所以,教师要敢于活用教程,适当开展流行音乐的欣赏教学活动。总之,要实现这种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教师必须要敢于大胆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收集课外的音乐素材等。

3.关注能力培养,重视艺术综合表现能力

以兴趣为导向,构建初中音乐艺术课堂就要充分地认识到音乐艺术课堂是综合的,是多种艺术形式集体的表现,所以教师要敢于设计音乐综合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是集体的表演形式。例如:在教学《青春舞曲》的过程中,音乐知识的学习可以请同学们在微課上面反复学习。课堂上就是学生们展示自己设计的《音乐会》的过程,学生们分组上台表演不同的民族音乐,演唱《青春舞曲》、《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配合舞蹈,穿上自己制作的民族装饰品等,音乐课堂上会成为学生综合艺术能力表现的平台。总之,音乐艺术作为一门抽象的艺术,自身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思维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综上所述,构建初中音乐艺术课堂要以兴趣为导向,形成音乐课堂分层教学;应对兴趣需求,课堂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关注能力培养,重视艺术综合表现能力,利用课堂教学以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音乐歌唱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杨洁.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分析[J].好家长,2018(A0).

[2]李敏.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04).

[3]唐苗苗.谈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J].华夏教师,2018(35).

[4]郭松.多角度剖析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J].中华辞赋,2019(01).

上一篇: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科建设化学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