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范文

2024-04-07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范文第1篇

1) 篇名 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不应含有非公知公认的字符。——2号黑体

2) 署名 应真实可信,并提供每位作者的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名、邮编。具体格式为:

作者1(官方单位名称1, 省1 市1 邮编1) 作者2(官方单位名称2, 省2 市2 邮编2)

在作者隶属多个机构的情况下,可按顺序依次写出,机构之间以“;”分隔。——5号黑体

12,3请勿采用这种格式:作者1,作者2 (1单位名称等等;2单位名称等等)

3) 摘要 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写成尽可能多地提供定量和定性信息的报道性文摘(300字左右),也可写成指示性文摘(100字左右)或报道-批示性文摘(200字左右),其中不应含有参考文献和非公知公认的字符。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摘要应包括4个层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

摘要不分段,独立成篇,意义完整;信息具体: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小5号宋 4) 关键词 应反映文章主题概念,一般可选取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其中的符号和缩略语应先加以说明。——小5号宋

5)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何年大学本科毕业,学位(如果是在读,请注明),职称,现主要从事何工作。同时再附上电子邮箱,作者手机号,座机号(如果有的话,以便联系)。——小5号宋

2文章的标题层次

2.1层次标题序号

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码。例如,

一级标题使用1, 2, 3 „;——4号黑体字

二级标题使用1.1, 1.2, 1.3, „;——5号黑体字

三级标题使用:1.1.1,1.1.2,2.1.1,2.1.2————5号黑体字 层次标题以下,还可使用1), 2), 3), „。这时,退2字起排。

再以下,使用a), b), c), „。这时,退2字起排。

引言部分不写编号和标题。该段为引言,主要讨论研究背景,说明为什么进行此项研究(说明目前的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及作者要作的工作).不计入章节编号。其后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即作者所作的工作,要突出作者的观点或者创新点。论文篇幅一般不超过4页。

3 图的编排

由于版心的限制,图的宽度不能超过16cm。图的高度可以是5~21cm。

图(图版)要精选,切忌与行文互相重复。在确定图幅大小后(既不能太大,否则所占版面太多是收费更高;也不能也小,否则图中的线条、数字等看不清),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格式采用坐标名称加所用的物理单位组成,例如:长度/m; 时间/s。所用字体及字号为8磅方正书宋:坐标上的刻度数字也是8磅方正书宋。数字采用与刻度线对齐,对纵坐标来说各个数字的个位对齐。如果有图例,所用字号字体同样为8磅方正书宋。

不要用彩图,不要有背景色。

作为图版的照片应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并附有图版说明;一般只收黑白照片或素描稿。

线条粗细:轮廓线、曲线等图中的主要部分用0.75磅,尺寸线、指引线等辅助部分用0.5磅。

1 4 表的编排

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表项应具全(包括表序、表题、栏头、栏目和表注)。第一行为栏头,包括物理量的名称及所用单位,格式为:名称/单位。

5 文中公式

文中涉及到公式时,公式编号采用(1),(2)„„连续编号。对文中所有公式中的符号均要给出中文含义及所用单位。同一个符号在全文中只能代表一个含义,上文解释之后,下文再出现时就不必解释了。注意字母大小写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字母大小写要区分清楚!请根据公式从左到右符号出现的顺序逐一给出每个符号的含义及所用单位。公式符号的解释在每个公式下面给出,不要把所有符号放在文后再解释。也就是说公式符号的解释要随公式走。即公式(1)中出现的符号请从左至右逐个在公式(1)下面给出解释。

6参考文献

作者直接参阅过的公开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公开出版的图书和在其他媒体上公开的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予以标注。在正文中标参考文献序号时,请用不同颜色标出(例如正文用黑色文字,参考文献序号就以黄色标出),以方便检查参考文献是否标注齐全。文献的责任者一律采用姓前名后书写(外国人名应缩写);责任者超过3人的只写前3位,后加“等”。著录格式如下:

文献类别 连续出版物 专著(或译著) 论文集 学位论文 专利文献 技术标准 报纸文章 在线文献(电子公告) 著 录 格 式

[序号]作者. 文题 [J]. 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序号]作者. 书名 [M]. 译者.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序号]作者. 文题 [A]. 编者. 文集 [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序号]作者. 文题 [D]. 所在城市:保存单位, 年. 申请者. 专利名 [P]. 国名及专利号, 发布日期. 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 [S]. [序号]作者. 文题 [N]. 报纸名, 出版日期 (版次). [序号]作者. 文题 [EB/OL].http://„, 日期. 7 英文摘要

1)文题——内容与中文标题相应。长度一般不超过100个字母。词首字母大写,虚词都用小写。第一个词不用冠词。

2)拉丁字母拼写的作者姓名——拉丁字母拼写的作者姓名内容和顺序均与中文相同。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写法,将所有作者的拼音都要给出。

3)第一作者单位的英文——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后,要加国名。只给第一作者单位的英文,第二作者以后的单位都不需要。4)摘要——字数为100~150单词。其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应。其中缩略语应加以说明。英文摘要的文字要求①第一句话不应与文题重复;②尽量使用简单句;③尽量使动词靠近主语;④不用第一人称作主语;⑤以重要的事实开头,而不以辅助从句开头;⑥在有动作主体的情况下,使用主动语态,不使用被动语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范文第2篇

曾用刊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2-0209 CN:11-1514/C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2-98 创刊时间:1956

论文发表和投稿请联系:

论文辅助老师 1550116010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真实合作关系) 论文发表出书、专利、图书挂名、项目立项请联系我!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社会科学II 专题名称:教育综合 出版文献量:5082 篇 总下载次数:2329705 次 总被引次数:67565 次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1.657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0.897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论文编辑老师 766085044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真实合作关系) 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期刊荣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范文第3篇

为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第一条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第二条 总体要求。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等责任。导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遵循研究生

— 1 —

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强化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要求

第三条 政治素质过硬。导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自觉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认真学习并执行学校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与规定,履行《北京交通大学章程》中的基本义务。

第四条 师德师风高尚。导师应模范遵守《北京交通大学教师行为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者;谨遵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和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科学选才,规范招生,正确行使导师权力,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尽职尽责,确保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及时给予研究生启发和指导;有仁爱之心,以德育人,以文化人。

第五条 业务素质精湛。导师应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学术追求,关注社会需求,推动知识文化传承发展;熟悉国家招生政策,胜任考试招生工作。秉承先进教育理念,重视课程前沿引领,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按时参加校、院组织的— 2 —

研究生导师交流、研讨、培训;亲自审核、修改研究生发表的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杜绝抄袭剽窃、实验作假、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不断提升指导能力,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之间的平衡,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三、明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第六条 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导师应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第七条 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导师应在研究生入学后,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理念,依据学科培养方案,与研究生一起制订培养计划,统筹安排实践与科研活动,强化学术指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师应定期与研究生沟通交流,实行学术例会制度,至少每两周1次;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科研工作需要,指导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和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相关的论文工作计划;结合研究生的实习情况或实习单位的需求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定期检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等工作;协调好课题任务与研究生培养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注重对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创新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跟踪学科前沿,直面学术问题,开拓学术视野,在学术

— 3 —

研究上开展创新性工作。

第八条 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导师应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访学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促进研究生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交流与沟通;指导研究生发表各类研究成果,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支持和指导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第九条 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导师应鼓励研究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积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推动者。

第十条 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导师在为人、作风、学术道德等方面应以身作则,在科研、教学及日常活动中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培养研究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强化学术规范训练,加强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学术道德涵养;培养研究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师应认真审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研究成果,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杜绝研究生抄袭、剽窃、编造数据、谎报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履行必要的签字手续,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研究生的各种考核工作。

— 4 —

第十一条 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导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类别的研究生培养要求,积极为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积极创设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增加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在保证学业和科研的前提下,鼓励并指导研究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如助管、助教、助研等研究生“三助”工作以及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等。做好研究生校外实践的安全教育,杜绝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加强研究生日常管理,严格考勤考核,奖勤罚懒,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和研究无关的任务。根据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相关规定,按时支付研究生的助研津贴。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保障研究生实验安全。培育团队文化,打造品牌指导团队。

第十二条 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业、心理、情感和就业想法等状况,保护研究生合法权益。定期与研究生交流思想,不断提升研究生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了解研究生成长环境和过程,在关心帮助研究生的过程中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校规校纪教育。积极配合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研究生处理好理想、事业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求。

— 5 —

四、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

第十三条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研究生导师评价的核心内容,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将人才培养中心任务落到实处。把立德树人纳入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评价;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色,加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

第十四条 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学校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鉴定、引导、激励和教育功能。强化示范引领,对立德树人成绩突出的导师进行表彰,宣传推广优秀导师、优秀团队的成功经验。

第十五条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培训,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提升导师学术研究水平和研究生指导能力;尊重和保障导师自主性,维护和规范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利,导师对研究生各类荣誉称号和奖学金评选、学生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以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候选人申报等,具有建议及推荐权;积极听取导师意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导师工作满意度。

五、强化研究生导师监督与问责机制

第十六条 学校将加强督导检查,把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纳入教学督导范畴。对于未能履行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违反学术道德、因有悖师德或责任心— 6 —

缺失等导致重大问题或事故的研究生导师,学校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暂停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

第十七条 学校定期对研究生导师进行招生资格审核,并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作为遴选、考核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与重要指标。

第十八条

对有违反师德行为的研究生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并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师德“一票否决”实施细则》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对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由学校和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该论文的专家评议结果复核后,确实属于存在质量问题的,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论文质量后评估实施办法》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

对被认定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导师,根据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情节及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等认定结论,在人事处理的基础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和《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细则》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如指导的研究生被认定为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和《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细则》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处理。

六、其他

第二十二条 研究生导师调离我校的,应从其办理调离手续后停止其招生。若调离者拟继续担任我校研究生导师的,须经学

— 7 —

校人事处聘为兼职教授。调离工作后不再聘任的导师,所指导的尚未毕业的研究生需更换导师,更换的导师应为人事部门认定的本学科在岗教师。

第二十三条 研究生导师在招生资格审核时,年龄原则上应至少满足按基础学制培养一届研究生的要求。

第二十四条 研究生导师的退休年龄与国家和学校规定的相应职称的退休年龄相同。对于已达到退休年龄的导师,确属学科建设需要的,应由学校人事处办理延聘手续。已办理退休手续不再延聘的导师,所指导的尚未毕业的研究生需更换导师,更换的导师应为人事部门认定的本学科在岗教师,原导师可作为兼职导师继续完成研究生指导工作。对于院士退休后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校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 本意见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北京交通大学关于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与工作规范的指导意见(试行)(校》发〔2016〕 6号)废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范文第4篇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提升大学学报质量方面的运用

1.1 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

一个好的学术性刊物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选题策划。常规的选题策划方法一般都是借重图书馆, 通过纸质数据来筛选有关的资料。这种方式既耗时间, 有没有效率, 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而且就算找到资料了也没有比对的数据, 往往会造成选题空洞或者策划困难。但是, 通过网络信息来进行选题策划却完全没有上述的问题。首先, 网络数据量很大, 只要运用得当, 基本上可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数据和资料。其次, 网络具有即时性, 一般而言, 搜寻任何资料的速度都远远快于通过纸质资料查找的速度。最后, 选题策划完成之后, 还可以通过网络数据查看其他相关的策划资料, 能够通过对比发现策划方案的不足, 从而能够及时的进行修改和完善, 提高选题策划的质量。

1.2 利用网络扩大稿件来源

有了网络以后, 不必拘泥于以往的传统投稿、收稿途径和方式。大学学报的编辑难免要在编辑和校对上花费大量的工作时间, 这样就没有什么时间去与这个专业的专家进行深入的接触, 因而刊物的文章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但是, 通过网络却可以使刊物的编辑能够大量的接触各个学科的专家和学者, 通过网络来投稿和收稿, 也能扩大稿件的来源, 编辑的选择面更大, 刊物的质量也较容易得到保障。此外, 由于各个行业的专家信息基本上都可以从网上获取, 大学学报的编辑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之取得联系, 不定期的向其约稿, 以提升刊物的水准。

1.3 利用网络进行审稿

目前, 由于高校研究生毕业以及教师评职称等都需要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 大学学报编辑的审稿任务相当繁重。仅仅依靠编辑平时的知识积累, 不可能在各个专业都达到审稿的程度。如果只是简单的校对文章的语法、标点和错别字, 达不到审稿的目的, 刊物的质量也很难保证。此外, 学术造假等问题仅仅依靠编辑的审阅是很难发现的。因此, 可以利用网络, 与相关的数据库进行文字比对, 通过专业软件的评估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杜绝学术造假的现象。同时, 大学学报的编辑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邀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参与审稿, 从专业性上保证稿件的质量。

1.4 利用计算机进行校对

大学学报的编辑数量往往是有限的, 平时的工作压力就比较重, 而校对的工作如果也完全交给编辑来做, 编辑难免会因为精力的局限性在校对时出现遗漏或者其他差错, 校对的质量很难让人满意。但是, 目前已经有了计算机辅助校对软件, 虽然这种软件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校对, 但对于减轻编辑的校对压力, 缩短校对时间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期刊和英文期刊, 利用计算机进行校对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加强大学学报管理中的运用

2.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作者数据

一般的大学学报都有一个自己的作者数据库,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为具体的刊物物色相关作者提供数据支持。但是, 数据库的管理是很繁琐的, 如果建立的是纸质档案, 查找和更新都很费力, 管理起来也很麻烦。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使这种管理工作变得轻松而且高效, 补充或者变更作者数据也会比较简单。

2.2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稿件数据库

稿件一般都是要建立相关档案进行保存的, 以防需要查询和核查时找不到原稿。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便利而且安全的记录相关数据。一般而言, 稿件数据库需要记录来稿的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的姓名、联系地址和邮编) 、日期字数、主要记录来稿情况。在将这些数据建立成数据库之后, 就可以通过相关的查询软件对其进行管理, 这样的数据库资料查询起来非常便捷, 而且数据不易丢失, 安全性更高。

2.3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审稿人数据库

基于管理便利的考虑, 可以建立审稿人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包括审稿人相关信息的数据库, 具体应该包括审稿人姓名、联系方式、研究领域、代表成果、工作单位、审稿费用等内容。审稿人数据库建立之后, 通过相关的查询软件就可以很简单的对相关数据进行查询, 在有稿件需要审稿的时候, 很简单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审稿人,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稿件质量。

2.4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财务数据管理

财务管理也是大学学报一个颇耗时间, 而且难见效率的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各项经费的收支情况进行综合的系统管理, 通过联网之后, 能够避免许多财务管理的差错, 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学报的编辑和管理工作相当繁重, 而且比较容易出现差错。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运用好这些技术来提高大学学报的质量, 简化大学学报的管理, 提升工作效率。

摘要: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许多行业办公的基础。对于大学学报来说,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是现代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的需要。就目前而言, 大学学报普遍都已经配备了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等硬件设备, 并且一般都有中国教育科研网接入了互联网络。但是传统的编辑模式在大学学报的应用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大学学报的运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刊物的整体档次与品味。因此, 研究大学学报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很强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学报,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志猛.网络技术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影响及要求[J].学报编辑论丛, 2008.

[2] 吴志猛.高校学报离网络出版还有多远[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 .

[3] 邱云华.网络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新要求[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范文第5篇

摘要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是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本质论”“特色结构论”“特色方法论”和“特色意义论”的总和。从本质内涵看,“特色”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内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核心是凸显“差异性优势”;从构成要素看,学报“特色”的形成是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方法手段看,主要有“特色栏目”“特约主持人制”和“名家对话”等“特色化”实践形式;从意义价值看,特色办刊对高校社科学报发展本身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有积极作用。要深入理解高校社科学报特色问题,须从本质内涵、构成要素、方法手段及意义价值等层面进行多维度反思。

关键词 高校社科学报 特色 特色论 特色化

赵强,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学、城市哲学研究。

当前,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问题已成为学界和业界探讨的热点。针对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问题,虽然学界和业界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总的看来并没有形成一致看法。究其原因在于对特色本身缺乏反思,从而导致特色问题在本体论和方法论、理念和实践层面的混乱。笔者认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是针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方法手段及价值意义的论述,“特色本质论”“特色结构论”“特色方法论”“特色意义论”是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的多重维度,要深入理解高校社科学报特色问题,须进行多维度反思。

一、作为本质内涵的“特色论”

由于对“特色”的泛化使用,学界和业界在谈到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时候,多数将其作为一种常识来理解,并没有对特色的本质作进一步的全面的思考。虽然有些学者用“独特”“风采”“个性”等与“特色”相关的语词来对“特色”加以解释,但这种解释只能给“特色”一个侧面说明,形成的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本质问题。“熟知并非真知”,只有揭示特色的本质内涵,才能给高校社科学报特色以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特色应具有以下内涵:(1)特色首先是比较性概念,通过比较,一方面,呈现出该学报和其他学报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有层次上和程度上的表现,或是显著的和整体性的,因而是根本性的差异;或是不显著、局部的,因而是基本性的差别(如谈的问题虽然相同,但是角度、视域或方法不同,同样能够凸显特色)。另一方面在比较中凸显优势。特色不仅是一种事实性差异,更内含一种价值性追求,即通过“特色”,办刊人力图最大限度地呈现本学报优于其他学报的一面。特色往往和优势密切相关。不同的主编和编辑,独特的视野和能力,学报所依托的该校独特的专业设置和科研机构及学校所属区域的特殊文化,这些都是别的学报无法具有的优势,将这种比较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体现了本刊的特色。(2)特色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内含学报的不断发展,深层目的是使学报能够实现其学术交流和引领学术的功能。当前高校社科学报的现状是种类多,但是千刊一面,不能有效实现引领学术的目的,而特色就是摆脱这一困境,从而使学报获得合法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特色是在不能完全实现专业化条件下展示其生命力的一种努力,是突破重围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选择,因此说,特色内含着突破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含义。(3)特色内含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这主要是就特色的形成而言。所谓特色的偶然性,是指形成特色的诸多因素具有偶然性:如形成特色的主观因素即主编和编辑的知识构成、学术兴趣及爱好,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机构的组成,甚至学报主办单位所依托的地区、区域的历史文化等,相对于高校学报而言都是偶然的。特色的必然性是指特色的形成又受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从综合不断走向专业化、分支越来越细化,但现实是当前的学术管理体制决定了专业化不能根本实现,因此转而走向特色化。从这一点看,特色的产生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作为构成要素的“特色论”

特色不仅有丰富的本质内涵,而且有大量展示本质特征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和资料。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不能凭空产生,必须依据一定的特色构成要素。特色的构成要素是特色展示自身的条件和依据,深刻分析特色的构成要素,是深入全面理解学报特色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特色的构成要素不能一概而论,当做进一步具体的分析。(1)构成要素的类型划分。总体来看,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主体要素,即具有能动性以及和创新思维有关的要素,也即人的要素,主要是编辑,尤其是主编的能力、人格、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另一个是客体要素,即能动性作用的对象,也即是主编、编辑加工作用的对象。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客观要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隐性的内容要素和显性的形式要素。显性形式构成要素包括栏目设置特色、行文风格、版式特色、装帧设计特色等;隐性内容构成要素包括选题策划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这些显性形式要素、隐性内容构成要素和人的要素是社科学报特色的主要内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要素既有主体的作用,又有客体的作用,是主客观作用的统一。(2)构成要素的系统性。构成要素的系统性是对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把握。不同类型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关联的。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方面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凸显出来的结果。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了社科学报的差异性优势。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和人的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栏目设置、行文风格、版式特色、装帧设计等形成学报形式特色的形式要素无疑受办刊宗旨、探讨的问题、选题策划、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等这些内容要素的决定和影响,而这些内容和形式的构成要素又都要经过主编、编辑的加工才能完整呈现出来,从而烙上主体要素能动作用的印迹。“……但选题策划、栏目设计、学科优势、编辑意识及其道德追求、价值标准及期刊所推崇的研究方法、行文风格等均是足以体现色彩和风格的要素。而在这诸多要素中,唯有编辑意识是能动的,要使其余的要素都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和风格,都要依靠编辑特别是主编的作为才能成为现实”。[1]可见,学报特色是内容要素、形式要素和人的要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作为方法手段的“特色论”

特色化是为了形成特色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学科拼盘、普遍趋同、低水平重复是当前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跨学科研究的成果根本填不满众多的综合性期刊的版面,绝大多数的综合性期刊都呈现出学科拼盘的特点”。[2]为扭转这一现状,学界和业界都将特色化作为方法和手段。特色化过程也是编辑尤其是主编在差异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定模式和途径使综合性学报的特色性在现实中呈现的过程。“所谓‘化’,就是要把对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为一种基本固定的模式来操作,特色化也就是高校社科期刊要在与特色相关的所有要素或部分要素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以加深读者对学报的印象。可见,特色化是一种办刊方法”。在特色化的过程中应该贯彻一种“生态过程观”。高校社科学报的宗旨和定位、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针对问题进行原创[3]等特色化链条中的环节虽然在形成社科学报特色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个环节都不足以孤立形成学报特色,学报特色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这些环节的联动,是过程的综合。

当前,特色化实践的形式主要有“特色栏目”“特约主持人制”和“名家对话”等类型。“特色栏目”是高校社科学报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本校学科与科研优势或地域特点与历史传统为基础,开设的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术针对性的稳定而持久的栏目。特色栏目将差异性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使问题意识和创新理念得以凸显。“特约主持人制”是高校学报特色化的又一创新形式。特约栏目主持人是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作为优势栏目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特约主持人能够充分发挥其分管学科的专业性与前沿性的巨大优势。“特约主持人制”的引入,可以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和办刊优势互补,是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办刊的有效探索。[4]“名家对话”是又一种高校学报凸显特色的形式和方法。这种方式易于处理那些有争议、悬而未决或存在模糊认识的问题。名家对话这种特色化办刊形式为争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商谈在学术形成机制中的特殊优势。“名家对话”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这几种特色化形式可以综合体现出来。这几种特色化的实践形式成为众多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深层原因在于,它们从学科综合到问题导向、从完全依靠编辑到广泛吸纳学者、从封闭办刊到开放办刊的办刊实践,在神与形、主与客、内与外三个层面实现了新的有机统一。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适应了当前高校社科学报亟待变革的要求,对提升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引领功能,推动高校社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有特殊意义。

有一点需要强调,“特色”和“特色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特色”主要侧重“特性”。因为特色主要由主编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主体因素决定,因此特色具有不可复制性;而“特色化”主要强调“化”,在操作层面解决特色问题,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呈现一定的环节和技巧。放弃特色这一神而专注形式的“庸俗特色化”是“去特色”的首因。当前,一些高校学报不顾特色条件和科研现实,一味地搞特色栏目就是“庸俗特色化”的典型表现。

四、作为意义价值的“特色论”

这里的“作为意义价值的特色论”是指有关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办刊对期刊发展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的观点和看法,根据对特色办刊的作用和意义的认可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激进特色价值观”“保守特色价值观”和“温和特色价值观”。“激进特色价值观”极力鼓吹“特色”对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根本作用,主张把“特色”提升为办刊的最高理念,甚至把“特色”上升到决定高校社科学报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特色不仅对高校社科学报发展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都有根本意义。“特色生命论”“特色生存论”和“特色灵魂论”等都属于此观点。“保守特色价值观”极力反对抬高“特色”对办刊的意义,认为“激进特色价值论”所鼓吹的“特色”未必是特色,而且特色办刊并不符合社科研究规律。换句话说,人文社科研究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特色化,“特色”有悖办刊宗旨和学术使命,一味追求特色是编辑界作风浮躁的表现。业界部分编辑持此种观点。而“温和特色价值观”既不完全赞成特色价值生命论,也不完全赞成特色否定论,既不像激进主义那么乐观,也不像保守主义那么悲观,而持一种“夹缝生存论”观点,把特色办刊作为一种无奈选择看待。这种“温和特色价值论”首先认定专业化办刊从根本上符合当前人文社科研究从综合向专业细分发展这一规律,但是现存的期刊管理体制、学术评价机制乃至当前的教育体制却使专业化办刊短期内无法实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高校社科学报才选择了“特色”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笔者基本认同“温和特色价值观”的观点,但是不完全等同。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校社科学报管理体制、学术评价机制及教育体制没有根本转型的条件下,特色化办刊虽说是无奈的选择,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发展方式。从内容上看,特色办刊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理解,推动了新思想的持久争鸣与交流,在学术研究上产生了标新立异的效果;同其他办刊理念相比较而言,特色办刊旨在通过一种话语权的塑造来谋求高校社科学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术的交流,推动综合性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总体来看,特色办刊对学报本身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虽说由于体制原因专业化办刊短期内不能实现,但即使体制的束缚解决了,高校社科学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相信特色发展依然需要,并且其功能和重要性也不会因为高校社科学报实现了专业化转型而有所削弱。

参考文献:

[1] 朱剑.枘凿之惑:特色化与高校学报发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 朱剑. 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J]. 苏州大学学报,2011(2).

[3] 韩璞庚. 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与刊物特色[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

[4] 廖智宏. 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与栏目主持人论[J]. 出版广角,2010(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范文第6篇

摘要:博物馆作为视觉艺术中非营利性机构,它是属于艺术行政研究领域,因此在管理中既要考虑其内在文化的展示,又要加强其外在的宣传创益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着眼点在于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介入生态博物馆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以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为先的最新可持续性管理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可持续;模式创新

1博物馆概念阐释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如故宫博物馆、艺术类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科学与技术类如广西科技馆、综合类如陕西自然博物馆四种类型。

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述

2.1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简介

生态(社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广西第一批生态博物馆,在近几年逐步形成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博物馆中拥有各个民族的婚娶、饮食、服饰等最原始、最原生态的生活习俗。结合博物馆的分类情况,笔者认为广西系列民族生态博物馆属于集历史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简介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同时又是广西生态文物最多的县,境内共有各类生态文物达591种,其中被列入国家保护单位的有2处,被列入省级保护单位的有1处,被列入县级保护单位的有11处。

3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持续性发展管理

3.1持续性发展概念

持续性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其包括环境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和经济要素三部分。

3.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持续性发展管理

3.2.1对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环境与生态要素的管理

环境与生态要素,指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开发建立必然涉及到对三江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开发研究,才是最持续性发展的途径。

3.2.1.1现状

1)计划性开发造成环保意识的淡化。2003年底广西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相继建成南丹县白裤瑶民族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和贺州市客家生态博物馆。 在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于2005年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计划共建设10座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族生态博物馆。有效的实施计划让“计划意识>环保意识”,在如实有效的实现计划内建设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环保意识,淡化了环保思想。

2)现代科技的融入对环境造成威胁。每一个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之上多多少少掺杂现代科技的因素,比如电力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电力辐射以及电路老化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后患威胁。如:2009年11月13日在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即独峒景区内因电气故障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共烧毁吊脚木楼196座296户,鼓楼3座,戏台1座,造成1121人受灾,5人罹难。破坏强度如同强震。

3.2.1.2管理办法

1)体制建设,硬性规定保持原生态面貌。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每一个博物馆的建立,硬性的规章制度是不可缺的,着重加强在保持原生态方面的制度,特别注意将现代技术融入到博物馆进行比例控制,从而保持展示物品的原生态特点,达到持续性发展。

2)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灌输。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好展示物品保持其原生态的同时,也应该对博物馆内部的安全做好防范意识,包括展示物品的受损程度的保护,以及电力、空气湿度等对博物馆造成的威胁。对博物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周期性、集中性灌输是加强博物馆安全系数的关键做法,安全系数增加能够有效的保证环境的原生态面貌。

3)成立博物馆管理委员会。针对十一个生态博物馆成立一个统一管理委员会,明确让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把职能转向强化行业管理、规划监督、业务指导和部门协调,明确文化部门统筹保护、建设、开发和指导活动,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整合力量,通过对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包装,获取投资回收,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保护之路。

3.2.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社会要素的管理

社会要素,指仍然要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评判一个博物馆的成功与否,在于我们对未知世界永恒的探索中,能否与公众分享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与认识,激发人们对土地的情感、理性与责任,在继承和弘扬人类的先进文化中,促进本地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江地区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这一特殊机构,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唤起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有利于人们共同价值观念的建立,从而促进三江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3.2.2.1现状

1)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博物馆还面临着一些社会活动集团的压力,它们要求博物馆更全面地满足它们的要求,换句话说,在多元社会中更充分地表现它们的历史。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面临同样的问题,前往观赏的游客认为三江侗族有那么多的民族风情习俗,有那么多彩的侗族节日,有那么丰富的侗族歌舞,为什么在观看完之后印象不深刻呢。专属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多元扩充的可能性,因此无法合理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2)博物馆内部要求变革为其发展带来压力。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部的管理程式化,造成内部人员管理的木讷与尴尬。因此变革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社会性压力虽然尚未成为头条新闻,但它们确实是博物馆管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3.2.2.2管理办法

1)创新创意元素加入。在博物馆中加入创新元素是保持其持续性发展的一个良好的途径,但博物馆创新元素融入要与保持生态原貌之间寻找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三江侗族博物馆中对外开放的展览包括《三江民族风俗展》、《鼓楼风雨桥模展》 及《三江民俗摄影美术展》等。分单元进行展出乃是现代博物馆一贯的模式,是不是借鉴故宫的做法,将三江侗族的音乐、服饰、民俗等文化融入到硬件设施的建设当中,从而形成软硬结合的创新侗族博物馆。从而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对博物馆内部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人员进行严格考察聘任制度,考核的知识要求方面可以涉及:a.对三江侗族有相关的了解与认识;b.专业上对口最好是学博物馆管理相关专业;c.针对民族生态博物馆与日常博物馆之间的差别等方面。其次是对其素质要求:a.热爱博物馆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b.道德感强等方面。

3)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实行“按岗定酬”+“能者多劳,劳者多得”。博物馆、文物馆等一并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工资系统按岗定酬,这样的工资系统容易让人生懒惰之心,因此针对这样的“死板”制度,进行灵活改动,对人员施行聘用制度,在按岗定酬的基础上施行能劳者多得的办法。加强人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感。

3.2.3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经济要素的管理

经济要素,指必须在经济上有利可图。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在经济效益上的考虑是全面的,通过“馆村结合”的方式能够清晰的体会到当地政府在针对旅游创收方面的良苦用心,因此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中经济要素的涉及是必不可少的。

3.2.3.1现状

1)市场化的介入造成混乱。博物馆是具有非经营性质的机构,大多数的博物馆是从政府中拨款进行维持。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随着博物馆建立者中政府、专家、村民三方管理团体的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等政策的实行,村民在能够看到物质性的利益才会亲力亲为的去为博物馆的发展贡献力量。如此,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非经营性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是“市场机制”的介入。直接将门票、工艺品销售等融入到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还发展生态旅游等活动,从而造成人们意念中博物馆非经营性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与不平衡。

2)公共资金的缺乏造成经济上的不景气。民族生态博物馆随着建立的数量之多,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所能够利用的公共资金的支持随之减少,因此在公共资金方面的缺乏造成经济上的不景气,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市场机制介入的最直接的原因。

3.2.3.2管理方法

1)将生态旅游纳入生态博物馆中缓冲市场机制带来的恶果。社会资金供给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建立起来,然而在发展过程当中却面临经费不足的尴尬,因此发展与生存举步维艰。从实际出发,将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纳入旅游开发之中,探索一条有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之路,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市场歪念创收的苗头;另一方面又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填补。可谓是“双赢”。这也是博物馆现在正在进行并完善的措施。

2)发动当地群众进行公共资金的融会。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是在当地人支持与鼓励下进行的,因此进行融资来建设相关的博物馆也是不错的途径。同时在游客高峰期间放宽对群众经营的政策,让当地个体的群众能够借助博物馆取得经济效益。

3.2.4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要素的管理

广西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是各个民族文化展示的一个平台。因此民族文化是紧紧贴切博物馆的建立,同时也是博物馆的一个价值观念和独特性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可持续性发展管理中民族文化要素是最为值得考虑的。

3.2.4.1现状

1)无形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侗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诸如民间语言、工艺美术、风俗礼仪等正面临着消亡的严重危机。

2)博物馆中列展民族文化要素体现效果不明显。三江侗族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在节假日会迎来游客量的高峰期,馆中所能够陈列的以及实地的村落都是游客可以欣赏的地方,然而有部分游客认为馆中陈列的不管是物质非物质文化体现的效果不明显。

3.2.4.2管理方法

1)发展民族生态博物馆主题化模式。民族生态博物馆讲求的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展现与保护,其中,主体化模式应遵从的原则为:a.民族:“最炫侗族民族风”;b.生态:“最现侗族生态源”;c.文化:“最展侗族文化情”,只有文化上的持续性发展,最原生态的展现,博物馆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2)树立文化品牌。乍看树立文化品牌像是多此一举,因为本身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就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代言。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嵌入,将博物馆的衍生产品打造成品牌进行产业化运作也是传达侗族文化,保护侗族文化遗产一个不错的路径。

4结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维护了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于这份“独属性”文化的深入认识与探析。然而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任重道远,只有采取更为创新的管理方式才能够让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欣欣向荣,一直保持活力展现最独特的民族风范。

参考文献:

[1] 凯文·穆尔.博物馆管理[M].

[2] 罗赤,李海涛,张娟.我国博物馆建设现状与趋势[M].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李岩,李强.当代艺术下的视觉艺术管理[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

[4] “六元要素”与“五化手法”创新打造博物馆展览模式[J].

[5] 孔旭红,孙宏实.从封闭走向开放——博物馆业切入旅游场的设想[J].经济大观.

[6] 成堃宜,李裕民.“生态博物馆”的生存尴尬[N].法制生活报,20050720.

[7] 毛里奇奥·马吉.关于中国的报告——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议[J].博物馆理论.

[8] 尹华平.广西凸现生态博物馆群[N].广西日报,20050311.

[9] 王京传,康红光.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现状与对策[N].中国旅游报,20040202.

[10] 肖星,陈玲.基于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

[11] 牛志男.生态博物馆——保护与开发的博弈[J].时事观察.

作者简介:徐娜(1988—),女,山东淄博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管理。

上一篇:南方航空企业文化范文下一篇:女工委员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