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

2022-10-25

第一篇:土地评价与管理重点

土地评价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系统: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

2、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3、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或“常规法”,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评价时只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作为背景。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5、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指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反映一定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们对当地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和对当地土地特点利用改造的结果。

6、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7、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8、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生产条件与农业生物产量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的产量的估算。

9、气候生产潜力:是指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光、温和降水)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

10、土地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用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12、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质量。

13、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1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1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16、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17、生态包袱:是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使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在MFA中又被称为隐藏流。

18、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

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19、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

20、土地产权制度:就是人们因利用土地,由国家或社会规定的土地产权主体与土地产权客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制度性模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即有关土地占有和利用的权利规范。

21、线状地物: 北方宽度≥ 2m,南方宽度≥ 1m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

22、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

23、权属地物: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界;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和使用权界。

二.填空题

1、 土地的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原料性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性功能

2、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系统协调性、结构适宜性

3、世界上土地利用系统可归并为三大类。1)生物生产系统2)技术生产系统

3)服务系统。

4、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土地类型单位、土壤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和网格单元

5、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结构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区域性、动态性

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4类:供给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4个类型。

8、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模拟市场技术。二是替代市场技术。

10、生态风险的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内在价值性、客观性

11、生态风险评价包括4个部分:风险源分析、暴露分析、危害分析和受体分析。

12、生态系统健康应该包含两方面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1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及其综合评价

14、《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单元四个等级。

15、《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分为5个等级: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

《中国1:100万土地图》

16、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两条途径:一是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类型的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二是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

1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该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压级和潜力单元。它是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的类别。

(1)潜力级 潜力评价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

若干潜力亚级的归并

(2)潜力亚级 具有相同限制因素和危害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四种限制性类型:侵蚀e 水分w 表层土壤s 气候条件c)

(3)潜力单元 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

三.选择题

1、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两个方面。

2、衡量区域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来表示。

3、土地用途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

4、一个地区土地生产率的高低,除了受光、热、水、土、气等自然因素 的制约外,还受到土地集约化水平(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耕作轮作制度、灌溉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5、2007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2个层次: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能够判断出农用地)

6、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以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是核心 ,生态安全是先决条件

7、、农用地分等以稳定因素为基本依据,农用地定级以易变因素作为基本依据来进行评定。

7、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土地产权问题。

四. 简答

1、土地的性质:1)土地的自然综合性2)土地的空间尺度性3)土地的动态演替性4)土地的利用价值性5)土地的社会经济性6)土地的永续利用性。

2、农用地土地经济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2)土地评价区划3)土地自然质量评价4)土地经济评价。

3、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

4、FAO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区域法或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过程:

1) 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

2) 作物种类与生育期间的温度订正

3) 叶面积订正

4) 净干物质产量订正

5) 经济系数订正

6) 作物生长期订正

5、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

4)评定潜力等级。

6、土地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土地潜力评价以定性为主2)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况程度较高

3)土地潜力评价级序明了4)土地潜力评价结果较为稳定

不足:1)在将土地划分为某一潜力等级事,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在制订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扔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2)单项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的影响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时,对这种相互作用不能综合考虑,也是造成潜力评

价结果受评价者主观影响较明显的重要原因

3)土地潜力评价结果只是得出了某块土地可提供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土地的最近利用方式

4)由于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没有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不能说明一块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5)土地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只将经济作为一种背景来考虑,忽视土地的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评价不能显示土地的相对价值和获利水平。同时,在评价中不特别考虑管理水平的差异,只是假定在“中等管理水平”上进行评价。因此,要将潜力评价的结果真正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还需作许多后续工作。

7、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1)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2)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3)考虑了土地利用的

经济背景4)结果表达更为直观

8、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是:根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9、国际上1996年通过的LUCC研究计划以五个中心问题为导向:

1)近三百年来人类利用(human use)导致的土地覆盖的变化;

2) 人类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今后50年如何改变土地覆盖;

4) 人类和生物物理的直接驱动力对特定类型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 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与土地利用与覆盖之间的相互影响。

10、生态脆弱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态敏感性强,系统稳定性差2)生态弹性小,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差

3)自然恢复能力差4)生态承载能力低,环境容量小。

11、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满足以下特征:

1)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

2)具有恢复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

3)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

4)不影响相邻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

5)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

6)在经济上可行

7)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12、生态系统管理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性 2)目标 3)生态系统模型 4)复杂性和相关性5)动态特征

6)动态序列和尺度 7)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8)适应性和功能性。

第二篇: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第一章

1.工作底图:绘制土壤图的地形与遥感资料。

2.土壤草图:前提必须是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

,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土壤类型以及分布状况锁链成平面图。

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影响因素?

① 详测比例尺1:200-5000适用于小型农、林、牧试验场、试验区林级调查工作。制图单位: 变种。②大比例尺1:1万-2.5万 适用于国营农场、乡镇、县级调查工作。制图单位:土种、变种或其复区 ③中比例尺 1:5万-20万 只用于县、市级中等河流流域。制图单元:土种或其复区④小比例尺<1:20万 适用于省级、全国级、大河流流域。制图单元:亚类或土属的复区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③ 调查面积大小

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 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 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侧和清绘使用。③为报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 还需要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侧图单位、方法和 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一)工作计划的制定:

1、确定调查任务

2、调查底图比例尺的确定

3、组织调查队伍

4、拟定工作计划

(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自然成土因素的收集

2、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

3、土壤资料的收集

4、资料的分析

(三)调查物质的准备:

1、图件的准备

2、遥感资料的准备3调查工具的准备

第二章

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调查方法是什么?

1.地形因素研究: I)按形态特征划分的地形类型:山地、丘陵、平原。2)按成因划分的地形类型: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岩溶作用地形、风沙地形与黄土地形。冰 川地形。

研究方法:1.现有地形地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2.进行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的分析3.典型的地貌类型调查和描述4.绘制综合断面示意图5.地形素描6.摄影方法7.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影响的分析.2.母质研究:I)按风化壳类型划分:碎屑风化壳、碳放盐风化壳、硅铝型风化壳、富铝风化壳、含盐风化壳、还原系列2)按形成类型划分:残疾物、坡积物、洪积物、冲击物、湖积物、风积物、滨海沉积物、冰渍物 3)按成土母质分类: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中型结晶岩类风化物、基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石英岩类风化物、泥质盐类风化物、碳酸盐类风化物、红砂岩类风化物、基性结晶盐类风化物、紫色砂岩类风化物、紫色泥岩类风化物、炭质岩类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物质、第四纪黄土物质、洪积物、河流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化物质、泥炭物质。

研究方法:1首先查阅调查地区的地质资料及图件2确定成土母质的成因类型3.进行地层分析。4.研究成土母质的化学属性、岩石学属性和矿物学属性,5.了解母质的机械组成及其分层性

3.气候因素研究: 1)近代气候:光、温度、水。2)古气候:上新世、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研究方法:1.地理景观研究法2.小区域气候观察法3.土壤剖面形态景观及物质的地球化学迁移研究法4.指标分析法。

4.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研究:1)地表水:河流流域、河流2)地下水;地下水埋深等级划分:

深位地下水、中位地下水、高位地下水、地下水质类型划分:矿化度分级、地下水矿化类型 划分3)泉水:升泉、降泉。研究方法:1将地表水、地下水和地貌学统一起来进行研究2.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或排泄关系3.水文资料的收集4.径流特征的收集5.结合地貌研究潜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6.确定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土壤影响的强度7.观测地下潜水的矿化成分、矿化度和地下潜水的埋深.5.生物因素的研究:植物:植物景计量、化学成分不同、指示植物、农作物长势。动物、微生 物。研究方法:1.植物的野外调查法2.土壤动物研究法3.土壤微生物研究法4.土坡生物综合研究法。

6.人为活动调研:非农业性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如开矿、旅游区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耕作、施肥)。研究方法:I群众调查2.区域对比法(选用两个条件相似的测区比较)3.对比法(本区域内不同年份的比较).用辩证的观点对成土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井举例说明?

I.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对土壤的影响总有一个起主导作用,其它处于从属地位.

例如:黄泛平原区的碱化土、碱土和盐土系列,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所支配,在含有不同盐分组成的情况下,便形成不同形制的盐渍土。

2.区域景观中任何一个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不是孤立的,各因素间都是相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当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因索变化。

例如:地表水、地下水与气候、地貌等景观因素的关系。地表水和地下潜水不仅是一定气候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反映,也是一定气候条件下区城地貌的塑造者。因此.必须将这些水体作为景观因素的组成部分来研究。

3.区域景观中各因素及土壤本身都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例如: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形响。由于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不仅影响土壤的浸蚀和堆积过程,同时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其结果是 改变了成土的方向,形成了新的土壤类型。

第三章

1、土壤剖面:指用来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

2、单个土体:指我们能对之进行描述和采样从而能据以鉴定出某一土壤的特性和排列以及一系列特性变异的最小土体。

3、聚合土体:指在土体构型中具基本上相似的发生层的组合和排列的最小单位的土体。

4、主要剖面:为全面研究土壤形态特征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特点之间关系的剖面。

5、检查剖面:为检查主要剖面土壤属性的变异程度和稳定性而设置的剖面。

6、定界剖面:为确定土壤边界而设置的土壤剖面。

7、土层:是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

8、土壤发生层: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

9、土壤发生型:土壤剖面的发生发育类型,是发生学土层的组合形式,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10、土体构型:在土壤范围内共有各种性质和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状况,且具有质和量的指

标,用以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11、诊断层:经过一定的成图过程在剖面上发育而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

12、障碍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

怎样设置土壤剖面和工作路线?

土壤剖面点设置

(一)常规布点法:①中小比例尺剖面点设置:路线询查应考虑大中地貌类型,主要例面② 大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应综合考虑大中小地貌,应注意微小地形的变化

(二)统计抽样法

工作路线的设置

工作路线:调查时所需要的路线

原则:用最短的距离穿过不同的地貌单元和地理景观,平原区要垂直穿过河流和水渠,山区要垂直穿过分水岭,应避免少走重复路,中小比例尺调查应注意间距

怎样用罗盘进行定点标图?

定向:罗盘仪,指针指向N,S极

定点(标图),交汇法,极坐标法、地物追踪法

①交汇法:前方交汇和后方交汇(选择两个地物点,角小于90度)通视条件好的地方使用 ②极坐标法:在通视条件差,无明显地物的情况下使用(根据地物的相对位置)选一个地物点:距离

③地物追踪法(多用于平原区)

土壤剖面描述的内容及方法是什么?

地表描述①地形 名称如山坡应记录(地形、坡长、坡向一用罗盘仪,读N针)

②母质 母质名称(沉淀物,坡积物,母质的特征)

③土壤的侵蚀及排水状况:侵蚀的类型、程度,排水状况(易/不易)

④植被与农业利用:群落植被,指示植被,农作物的种类,产量

土壤形态要素及其描述土壤颜色(反映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

常用方法:目力描述,目力比色,比色计

为什么分折土壤生产特性要有地理和物理观点?

任何一种土壤利用与生产评价决不仅限于土壤本身,它与四周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 例如:蒙金土土体结构类型在华北和西北的半湿润、半干早地区,它土体的水分保持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土体构型。但是,同样上砂下粘的土体构型出现在南方多雨的土壤中就成为一种不良的土体料构型。

第四章

土壤组合制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型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制图单元勾出,这样就形成了土壤组合制图。

土壤复区:在大比例尺制图中,与微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斑块,呈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

土壤复域:在中小比例尺制图中,与中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斑块,呈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

大比例尺制图概查的任务是什么?

①了解和掌握测区的自然特点和农业生产情况

②了解测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拟定出初步的工作分类系统和制图单位

③制定详查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

④检查工作底图的实用性,且提出补测内容

⑤如果使用航片,要建立航片影响判读标志

试述大中小比例尺制图的方法,并找出其异同点?

中小比例尺调查主要靠推侧,制图单位以高级分类为主,结合典型区调查,比例尺越小,(线路间距越宽) 制图方法:线路调查法、放射调查法

大比例尺制图方法:对调查地区进行概括性的调查,任调查区内选择

一、二条路线进行调查其土壤剖面等,成土条件,土壤状况,景观条件

土壤边界与成土条件的关系?

①地形与土壤边界:(一般情况下不能垂直于等高线)

垂直等高线(区分阴阳坡,母质类型)

平原区应注意河流,在制图中不能有直线,垂角

②母质类型与土坡边界:断层,褶皱

平原区应注意土体构型(河流的摆动引起层次多变化复杂)

③植被类型与土壤边界关系:指示植被,植物的长势情况

④农业利用方式与土壤边界关系:耕作方式的不同,类型不同

第五章

怎样勾绘航片的工作面积,意义何在?

航片判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试述应用遥感资料进行土壤调查的方法步骤?

①准备工作 ②野外概查与建标 ③室内预判 ④野外检查验证与调绘 ⑤成图与总结

第六章

室内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料的审核整理(标本,记载表、土壤草图、评土比土、拼图补测) ②组织分析化验 ③ 土壤图及其他图件绘制④编写工作报告

评土比土的意义何在?17

4全面比较各土壤类型之间的异同,是否出现“同土异名,异土同名”的现象。

通过评土比土,能够使野外资料和分析结果同群众生产经验结合起来,充实调查内容,加深对土壤类型分布、特性和生产问题的认识,为编写调查报告及成果应用奠定基础。 土壤草图需审查哪些方面?

① 审查土壤界限 ②审查草图应有的内容 ③拼图 ④拼图补测

第七章

土地:是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各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同时也包括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

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且利用价值和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的集合. 土地自然属性:是自然地理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结果、赋予土地的固有特性.土地社会经济属性: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性的综合.

土地构成要素是?气候要素、地学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社会经济要素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一)准备工作:1组织专业队伍 2制定工作计划 3调查资料准备 4工具、材料准备

(二)外业调绘:1线路勘察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4地类调绘5补侧6样区调绘验证

(三)内业工作:1转会工作2量算面积3编图与图面整饰4成果整理

(四)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调查中外业调绘的一般方法?

①选好站立点(地势高,视野开阔)②确定调绘底图的方位③对底图进行判读(判读方法: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先易后难,抓住明显地形特征和影像特征,同时边走边判读,判读结果在图上标识出来)④补侧(对一些新增地物随时及时补侧)⑤调绘整饰(当日调绘当日清理)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三种方法和技术方案?

(一)利用1:1万的影像图进行动态监测①按规范要求编制影像图②把影像图和土地详查图进行对比分析,把变化地类用铅笔勾出③野外检查验证④对新地类界进行整饰并修编现状图,在图上注明动态监侧的时间⑤量算变更土地面积

(二)利用航片进行动态监测①放大航摄影片至1:1万②在新航偏上要调绘地类界,按1:1万的详查图比较③野外检查④修编土地利用现状图⑤量算变更土地面积

(三)利用“3S”技术进行动态监测①购买近期高分辨率卫星图像②构建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据库③进行卫星图像处理④对处理图像与数据库当中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形成矢量栅格影像图⑤在新的影像图中勾绘出变化地类⑥外业对图斑边界进行GPS定位⑦内业处理,建立土地利用变更的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过程?

(一)设计:①明确地图的用途和要求②收集整理编图资料③要对本县地理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进行研究④确定地图的内容

(二)地图编绘:①确定地图的数学基础②转绘地图的内容③编绘地图内容的各要素④进行接边

(三)地图清绘:

(四)出版:

第三篇:土地管理评价

如果要想清晰了解土地管理评价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首先必须把土地管理和土地资源评价者两点弄清楚,下面就我本人通过各方资源得到的材料,浅析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管理内容:

中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正确调整土地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农村经济组织内部各业(农、林、牧、工、渔)综合发展的需要,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不断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土地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并执行土地法律、法规;②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并给以综合的科学评价(见土地调查、土地评价);③进行土地登记,颁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以确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巩固和稳定土地使用的范围和秩序,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调动土地经营者合理利用土地、投资改造土地的积极性;④建立和健全土地统计制度,以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为基层统计单位,按土地利用类别进行统计,逐级汇总,每年上报一次;⑤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认真贯彻保护耕地的国策,并依法办理建设征用划拨土地的审批、登记手续(见土地法规);⑥制订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⑦检查、监督土地利用情况,查处有关违法案件,调解土地纠纷。 必要性:就我国现在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1、土地资源数量不清

2、土地资源质量不明

3、土地权属混乱

4、土地纠纷多且复杂

5、土地浪费大

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实质:农业用地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定义: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以表明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待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 2 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3 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交易 土地税收 土地补偿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土地管理 估计土地利用 评判经营好坏

第四篇:土地行政学地籍管理重点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 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1自然 2社会经济3人的文化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1先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珍惜节约合理集约利用3均衡协调开发与合理布局。4国土真题开发农业优先有效利用各类土地。5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6加强法制和依法管理

我国土地面临基本问题:1耕地减少人口加,人地矛盾尖锐。2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加剧供需矛盾。3土地规划滞后法制不健全4土地利用不合理。5城镇及农村居民点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的调控和指导。6轻视土地利用的经济原则7各级政府土地的宏观配置不适应土地市场和资产市场发展的要求。

土地利用管理: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土地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2土地利用的规划与计划管理3土地配置的管理4土地用途管理5土地利用的监测与调控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1经济效率2分配公平3社会发展4保障供给5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国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一种战略性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征用:国家为了公共需要城市建设或其他原因,依法的程序批准权限批准,并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强制取得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房基地。从而取消其所有权另外支配使用的一种土地政策与制度。 土地征用的特征:1强制性2补偿性3转移性 我国土地市场的特点:1垄断性2权利主体性3不完全性4地域性5土地的共给弹性小需求大6竞争性7宏观调控性

我国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1一级市场政府出让市场有偿有期限出让国有土地2二级市场使用权转让市场包括使用权出售互易出租3三级土地市场用地单位使用权的有偿转换有消费性质。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地籍管理目的: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生产建设服务。

1、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2、地籍调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地籍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3、地籍调查分为哪几类?

地籍调查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

4、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原则、申请原则、审查原则和属地管辖原则。

5、土地登记分为哪几类?

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

6、土地登记的程序分为哪些?土地登记的程序分为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核发证书。

7、土地登记申请人应提交哪些文件资料?申请人向土地登记机关申请土地登记,应当提交的文件资料有(1)《土地登记申请书》。(2)单位、法定代表人证明,个人身份证明或户籍证明。(3)土地权属来源证明。(4)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委托代理人申请土地登记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资格身份证明。

8、土地证书有哪几种类?土地证书是土地登记卡部分内容的副本,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项权利持有的法律凭证。目前我国的土地证书主要有四种:《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9、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设定土地登记可分为哪几类?(1)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2)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3)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4)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5)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6)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7)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8)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登记。(9)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

10、土地登记申请书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土地登记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基本事项,并由申请者签名盖章:

(一)申请者名称、地址;

(二)土地座落、面积、用途、等级、价格;

(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权属来源证明;

(四)其他事项。

11、土地登记形成的文件资料主要有哪几种?

(一)土地登记申请书;

(二)土地登记收件单;

(三)土地权属证明文件、资料;

(四)土地登记审批表;

(五)地籍图;

(六)土地登记簿(卡);

(七)土地证书签收簿;

(八)土地归户册(卡

(九)土地登记复查申请表;

(十)土地登记复查结果表;

(十一)确权过程中形成的协议书、决定书等文件、资料。

12、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分哪几程序?

(一)查询土地登记的申请;

(二)对土地登记查询申请的审查;

(三)查询和鉴证;

(四)查询收费。

13、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对查询人员有哪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土地登记公开查询的良好秩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维护。

(一)土地登记查询申请人查询土地资料应当在土地登记机关或其委托部门指定的场所进行。

(二)查询人应保持土地登记资料的完好,不得在登记资料上圈点、画线、注记、涂改或拆页等。

(三)查询人查询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土地登记资料,应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查询人非法使用查询结果,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未经土地登记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将土地登记资料携带出指定的场所。

14、土地统计的特点和内容有哪些?土地统计的特点有:数量性、总体性、时空性、综合性、实用性。土地统计的内容有:土地的类型、面积、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等。

第五篇: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完美版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①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②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土建和属性数据 ③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④土地资源调查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任务:①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②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④土地资源调查得成果记录。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2土地类型调查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一般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安排工作计划、收集资料、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路线勘测、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测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3检查验收

2.历史土地清丈方法①方田均税法 ②经界法 ③堆排法 ④鱼鳞图册法;我国地籍测量技术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最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第二章 土地类型调查

1.气候调查(气温、积温、降水、干燥度):调查区气象站收集抄录有关气候要素观测数据、实地观测地形地貌(大中地貌、特殊地形微地形微地貌、海拔坡度与坡向):地形图航片卫片、实地描述、绘制断面图、地形描述、资料整理和分析地质(岩石类型、风化壳地球化学类型、沉积物):野外实地绘制相应的断面图水资源(水资源类型、水资源量、水质):调查河流湖泊的大小深度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分析其与地下水相互补给状况,农业灌溉和排水能力;饮用水井和灌溉水井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与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关系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盐渍化、浅育化影响;调查水利措施;采样分析土壤(地表特征、剖面特征):资料分析、实地调查植被(确定代表性植物群落、估测植物种属的丰富度、目测覆盖度、调查植物的利用价值特种土宜植物调

2.土地类型分类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原则

3.制图的原则:地理基础控制原则、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量变与质变个体形态与区域总体结构的关系原则、土地土地类型制图要注意地理分异特征、要突出生产性、要注意土地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综合性方法:综合制图法(遥感图像野外调查分析、分类系统解译野外调绘、草图、转绘)叠置制图法(最后野外验证)制图技术处理:夸大法、符号法、何并法、组合复区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技术路线:收集资料了解要求、分析调研利用状况和分布特点拟定分类系统、根据已有资料分析拟定的可行性、对利用分类系统实地验证核实原则:统一性原则②地域性 ③系统性 ④实用性

2.土地利用调查外业方法:选好站立点、确定调绘底图、判读方法、边走边判读、补测、调绘整饰

3.变更调查方法:利用新的1:1万影像进行动态监测、利用航片和1:1万土地详查图进行动态监测、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4.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8类,二级46类;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分类系统: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2007年一级12个,二级56个。

第八章 土地评价

1.土地评价的目的:1土地评价结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2土地评价为土

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土地评价结果是客观评估土地在各种有偿使用或转让过程中的价格的重要依据4土地评价是科学评估土地经营效果的主要手段5土地评价是进行其他任何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内容6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质量监控和土地退化评估的关键技术途径。类型:

(一)目的:土地自然适应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二)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三)目标: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四)对象

(五)结果:当前适应性评价、潜在适应性评价。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原则:1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和分类2对不同的土地类型在可能获得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3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4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5适宜性是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前提6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方法:两阶段法、平行法。工作程序:

一、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评价目标的确定、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

二、中间过程: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和限制性的确定、土地评价单元和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三、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

第九章 土地质量评价

1.土地特性:气候特性、土壤特性、水文及水文地质特性、地形地貌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经济特性。

2.土地利用要求:作物要求、管理要求、水土保持要求。

3.作物要求清单:考虑作物的种类以及品种;需要考虑哪些作物要求;应采用那些测量参数;如何评价因素等级之间的界限。

4.对土地进行重要性评定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地区范围临界值的出现、获得资料的可行性。

5.选择诊断因素的程序:

(一)选择恰当的适宜的土地特性作为每种土地质量的诊断因素。

(二)拟定出选择的所有土地特性的目录,根据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和动物区系的环境因素将它们重新分类。

6.土地质量的估算方法:根据单一的诊断因素估计土地质量;利用最小因子率估算土地质量;根据诊断因素的不同组合进行经验估算;通过建立模型估算土地质量。

7.土地质量的描述和评价方法:辐射状况;温度状况;养分有效性;机械化潜力;侵蚀危害。

第十章 自然适宜性评价

1.土地自然适应性的分类方法:

(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自然适应性分类方法评价方法:

一、主观判断法;

二、因子分析法:

(一)因子筛选与因子权重的确定:1.等权重法2.经验法

3.等差法4.回归系数法5.灰色关联分析度分析法6.主成分分析法7.层次分析法

8.相对权重法

(二)综合指数的确定:1.等权条件下的指数计算法2.加权指数计算法;

三、模糊综合型评判法

2.名、特、优经济作物的形成和发展须具备的条件: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需要2.交通条件3.历史条件。

3.土宜评价:

(一)土宜调查:1.调查名、特、优经济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2.调查分析名、特、优经济植物的品质特色;3.调查形成特产的一般和特殊的自然条件。

(二)土宜要求:1.一般性土宜要求;2.特殊性土宜要求。

(三)土宜要求

与土地质量的比配:1.主导因子的作用和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受到重视;2.评价结果的标准除了产量之外,重要的是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调查: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土地类型调查:清查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

土地类型:构成土地各不同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土地纲: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划分的纲,反映的是土地光、温、水生产力的区域差异

土地类: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出不同土地类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了解和掌握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而定期开展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详细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类型: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土地利用分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作对比,对于利用性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类型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工作。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园地: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牧草地: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权属调查:指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权属性质及权利所及的界线、位置、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实地调查与核实。

土地特性: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作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如平均年降雨量 土地质量:一般是指土地健康或条件,尤其是指土地利用和环境管理的可持续性能力。

土地利用要求:为使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能达到预期目的,则要求土地所必须具备的相应条件。

土地质量评价: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次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价和分级。

土地经济评价:从土地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分析法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耗费量与提供产品量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因子分析法:从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众多因素中筛选出一些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然后根据这些因子与土地利用要求关系,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分析各评价单元的土地自然适宜性程度的方法。

相对权重法:将这种在不同的评价单元中由于某个评价因子的值与其他评价因子的值的相对性所决定的该评价因子的权重称为

气候生产潜力:指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气候资源,而其它条件(如土壤、养分、二氧化碳等)处于最适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物学产量或农业产量。

土壤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可能达到的生物产量或收获产量。

光温生产力:指在最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最佳的管理水平下,肥水充分满足作物的需求,仅由当地的光温条件所决定的作物的生产能力,使作物在最佳条件下产量的理论上限。

光温水生产力:指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仅仅由于水分的不足而使作物的光温生产力下降所得到的作物生产力,是旱地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一定区域内土地生产的自然潜力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可能生产的食物总量与人均消耗量的总和之比的一个动态估算。

毛利分析: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通风工程施工协议书下一篇:天才企业家善于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