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

2022-04-2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高校弱势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日益成为在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这部分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高校弱势群体的点性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了教育对策,提供了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

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 篇1:

浅谈班级中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

班级中 “弱势学生群体”是指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由于习惯、方法、智力、心理或生活条件、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等因素,而形成的学业成绩滞后、是非判断力不强、心理残缺、不能接受正常教育等不同形式的个体群,是相对于强势群体、中心群体的边缘群体。在课改如火如荼、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如何给这些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快乐成长,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班级中弱势学生群体的类型分析

根据不同的形成因素,弱势学生群体具体有以下几类。

1.经济弱势群体

经济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形成的学生群体。包括特困生和一般困难学生。这些学生经济上是弱者,他们通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也不喜欢过多的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的心理。

2.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弱势群体是指因为家庭经济、性格发展偏差、容貌体形生理方面有缺陷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表现为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偏狭固执,消极应付等。若是问题严重,还会做出一些伤害性的行为,不容忽视。

3.学习弱势群体

学习弱势群体指在学习中成绩相对较差的学困生。学习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是由于自身不够努力,有的是由于学习上的偏科、基础差等导致的。这些学生常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有些甚至无法得到同龄人的认可。

4.品格行为弱势群体

品格行为弱势群体是指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应试教育的影响等,经常违犯校纪校规而受处分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懒散、与同学打架生事、逃学厌学、出口成“脏”等行为,他们在师生中的“口碑”不好,用故意“顶撞”老师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些学生貌似“潇洒”“无所谓”的背后隐藏着孤独、自卑和无奈,他们是班级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

5.单亲和留守儿童及孤儿弱势群体

单亲及孤儿弱势群体指因父母外出打工、离异、死亡及再婚等,缺少完整的家庭关爱,幼小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往往既自卑,又敏感。这类学生时常受到其它学生的讥笑、欺负。

在很多情况下,以上几类弱势群体是互相联系的。

二、班级中弱势群体的教育策略

(一)平等对待,因“材”施教是根本

“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儿童”等班级弱势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心理比较自卑、情感上更需要关爱和呵护。“弱势学生”无论哪一种,都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1.学习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

实际中我采取结对帮扶和个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同时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积极引导,挖掘特长、优点,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逐步改变他们弱势地位。

2.经济弱势群体的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和形式,例如,可通过学校减免全部或部分学杂费、组织学生募捐、师生结对帮扶等措施给予帮助。以教师之心帮教,向学生中的经济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积极参与助学计划的实施。

3.心理弱势群体的教育

这类学生更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和理解,老师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会使他们激动不已,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有时老师与他们进行一次坦诚的交谈,会使他们感动并拉近师生间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品格行为弱势群体的教育

我们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对待学生。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

5.单亲和留守儿童及孤儿弱势群体的教育

对待他们我们首先要有爱心,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其次是营造“爱”的氛围,宽松、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营造氛围,积极引导是核心

泰戈尔有句富有哲理的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发动全班、全校师生尤其是班队干部共同帮助“弱势”学生,创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温暖班集体、学校。从物质、精神、学业各个方面,让他们感受集体力量,体会班级温暖。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我们要善于挖掘弱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这些学生创造展示锻炼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逐步建立自信,勇敢向前。 例如,学生王某,好动顽皮,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马虎,爱打闹,影响同学的学习,但是他爱好绘画,尤其擅画动漫。对此,我有意组织了“自我展示”的班队活动,该生画的《恐龙天地》构思奇巧,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后来还被美术老师选中参加镇艺术节画展。他由此认识到自己长处,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我还有意布置他和另几个类似情况的学生协助宣传委员出板报。使他在文化学习中也树立起自信心。

(三)全面配合,情感沟通是关键

我们必须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制订转化方案。互相督促,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使学生的转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重视家访,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向他们灌输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以便学校、家庭协调一致,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同时,我们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经常与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取得联系,多举办一些帮助孤寡老人、义务劳动、“手拉手”结对子等各类活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我们班主任、科任老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和生活学习情况,解开他们的“心结”。

总而言之,班级中“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就是将善心、爱心、耐心、信心普洒他们。使弱势学生快乐幸福的成长,帮助他们放大自己的人生。

作者:华武军

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 篇2:

新形势下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模式新探

【摘要】高校弱势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日益成为在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这部分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高校弱势群体的点性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了教育对策,提供了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弱势群体;群体特征;教育方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改革步伐的加速迈进,弱势群体问题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弱势群体人数比重的增加。据统计,当前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30%,特困生的比例约占10%-15%,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高校弱势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日益成为在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这部分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1.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1 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迫切需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字眼,这两个新名词在重要文献中的出现,体现出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虽然不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群体,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弱势群体。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要求,指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向尊重、关注、理解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缓解大学生在求学、生活、就业等问题上面临的心理压力,最终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和谐的目标愿景。

1.2 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在当前就业压力增加的现实情况下,教育实用主义思想日渐兴盛并改变着高等教育办学者和实践者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甚至不少人把教育看成是功利主义的工具,忽视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自我发展而一味强调将学生的精神追求、个性特征、道德情操从属于专业知识当作谋取职业的全部砝码。当代文化教育学创始人斯普朗格曾经明确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背负着经济或者身心的沉重枷锁,更容易产生将学习当作谋求生存技能的敲门砖的片面想法,陷入现实与理想的两难境地,最终失去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1.3 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

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应当是探索真理、身心发展、自由成才的宽阔平台,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在这里可以通过高层次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选择、争鸣、创新涵养自身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应该是理解人、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摇篮,尊重大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尊重能够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处于困境、逆境中的弱势大学生感受到内心的充实,被关怀、被温暖、被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应该表现为对人的尊严、权利、人格、价值、情感、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深切思索。作大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教会他们正确地自我评价、自我尊重、自我完善的方法,通过多交流、多沟通,在思想的交流中教会他们学会信心、坚强、力量,克服悲伤、自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

2.弱势群体的典型特征

高校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的因素造成的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存在着劣势,并由于长期困苦境遇和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具有某些类型特征的群体。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后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剧,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取向,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和冲击。首先,大学生作为思想和心智都没有完全成熟的特殊群体,受社会上种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极易陷入多重价值标准交织中不能自拔,导致价值迷失和心理失衡的恶果。其次,由于当前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出现了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家庭的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后,往往因为自身的家庭原因比同龄人背负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再次,部分学生自身生理或心理的缺陷往往成为桎梏其身心发展的枷锁。

正是由于这些隐患的存在,一旦某一突发事件超出大学生心理承受的最大值,往往就会酿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犯罪现象频发。仅今年5月份,就有四名北京高校的学子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也要追问:面对人生的瓶颈,他们为何要选择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焦虑?虽然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其中不乏共同之处。这些大学生往往之前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一旦遇到挫折,例如就业困难、成绩落后、感情失意、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便自认为遭遇了生命中无法逾越的挫折和打击,无法承受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产生无法面对的挫败感,最终成为引发犯罪和自杀的“导火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绝大多数人选择积极面对,而他们却走上了极端,或危害社会或戕害生命,酿成悲剧。由此可见,面对自身挫折與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刺激,这些缺乏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学生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抑郁、厌世等各种心理障碍。这种隐性因素既是潜伏的犯罪动机,也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心理根源。

3.创新教育理念及模式

3.1 倡导和谐教育理念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和谐教育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他们感恩、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风貌以及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教育他们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态度看待生命中暂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引导他们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社会给予的学习机会,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沉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是要以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3.2 关注个体价值实现

充分关注每一个弱势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在做好勤工助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发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学习、从劳动、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要引导他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3 注重人文关怀精神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校园环境和为人师表潜移默化作用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传统道德、树立正确的伦理规范,用文明知识陶冶人、培养人、塑造人,正确处理张扬自我与尊重他人、爱护传统与勇于创新、拥有热情与学会选择、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此外,以“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为宗旨,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机会开展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的活动,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健全心理防护网络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卫生班级、院系、学校三级防护网络,一级(班级)防护网络主要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指导下,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的力量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并及时掌握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变化动向,做到最大限度对心理隐患的早预防、早知道、早汇报、早治疗,减少、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二级(院系)防护网络主要是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优势对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突然遭遇亲人过世、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困难,胆怯、自卑、失恋等一些初期心理疾病,甚至偏执、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障碍进行一对一的有效心理疏导;三级(学校)防护网络是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发展协会等运行单位为载体,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和治疗心理问题学生走出阴霾,回复健康,并按照“提高认识、把握规律、破解难题、健全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普查、干预、治疗、监测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采取卡片式跟踪服务的方式,随时掌握受助者心理情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情况严重者建议转入医学治疗。

参考文献

[1]谢祥清.素质教育导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薛晓明.弱势群体概念之辨析[J].生产力研究,2003,(6).

[3]孟秋艳.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探索,2006,(10).

[4]孙国栋,施国光.中华民族精神和素质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欧盛端.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7]王立新,郑宽明,王文礼.大学生素质教育简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8]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9]涂瑛辉.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及教育对策[J].科技技术(学术版),2006,(12).

作者:张 希

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论文 篇3:

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长株潭地区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呼吁、建立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研究

体育教育中的弱势学生群体就是指那些因为肢体、心理、生理或社会适应等单方面或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正常参加体育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群体。本文所研究的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就是指因生理残障、慢性疾病、重度肥胖和过度瘦弱而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处于弱势,不能达到现行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群体。

一、中小学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学生人数情况

调查显示:在长株潭地区受调查的24所中小学中,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总人数有615人,占学生人数的1.28%。在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当中男生有336人,占全体学生人数的0.70%,占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人数的54.78%,女生有246人,占全体学生人数的0.58%,占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人数的45.22%,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中男生所占的比例高于女生。

二、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的现状

1.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参与体育课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只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占52.7%;也有些学生为了改进或弥补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增加体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占41.34%,但大都只是参加一些非剧烈性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走)、太极拳、舞蹈等。但也有6.52%的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其中的大部分生理性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要较生理上的问题严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隔绝畏缩不前,有的把自已封闭起来,关在小天地里与世隔绝。在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当中占4.34%的学生的体育活动是被忽略的。

2.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受体育教育的教学场地器材影响的情况。专用场地器材的数量和性能是完成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任务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还没有一所学校能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提供专用的体育场地器材。目前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数量有限,只能基本满足正常学生的需要,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所需的专业场地器材常常被忽略。

3.承担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学的教师情况。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影响体育教育效果最重要的变量。上好保健体育课,不仅仅要求教师精通一般的体育学、教育学、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对特殊教育、心理学、运动康复、运动与疾病等方面有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理解。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尚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保健体育教师。目前这些学校的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是由未经过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普通体育教师兼任,他们与一名合格的保健体育教师还有一定差距。

三、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小学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对体育课的认识水平较低,对上体育课有较大抵触情绪,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个方面去完成这一任务:一是注重情感呵护和人文关怀。由于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因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其在体育学习中处于劣势,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教师通过情感呵护和人文关怀,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和谐温馨的氛围,及时表扬,杜绝嘲讽,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安排学生有浓厚兴趣且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和适合他们自身的比赛等组织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去做他们愿意又能够做好的事情,让他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收获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就感和自身的价值感。

2.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体育教学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保健科(非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积极研究我国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注,以便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教育需求。

3.加强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的专业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生理性弱势学生群体专业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使得他们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因而学校应当通过上级财政拨款、社会资助、自筹资金等方式改善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让弱势学生群体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有一个安全、合适的运动场所,从而能够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好心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童宪明.体育权利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9.

[2]张振龙,于善旭,郭锐等.体育权利的基本问题[J].体育学刊,2008(2):20-23.

[3]谭志刚.湖南省城镇“弱势群体”健康及健身状况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20-22.

[4]彭仕杰.农村学生体育权利的侵犯和保障[J].甘肃科技,2010(3):85-87.

[5]马岩,杨乃彤.全日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权利及其保障[J].教学与管理,2007(9):54-5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B41104),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110167)。

作者:曾鹏 唐海军 王文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存款利息计算论文下一篇:人体解剖学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