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2024-05-16

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精选12篇)

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第1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 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语言, 进而开拓思维、陶冶情感;要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使学生善读书, 在阅读中体会乐趣, 快乐成长。

一、活动引导, 让学生爱读书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小好学,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 后又熟读诗经汉赋, 读书破万卷, 一生写了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 被后人誉为“诗圣”。鲁迅先生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 把学校奖励的金质奖章卖掉买书读, 终成一代文豪。由此可见, 学校要注重营造读书氛围,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书, 用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书读, 愿意读, 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学校要时常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班级可以举行读书会、故事会、作文竞赛、朗诵比赛, 还可创设图书角,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来和同学交流、分享。

二、方法训练, 让学生善读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具体规定, 指出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这就把阅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使学生善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范读时, 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 通过情感的投入、表情的变换、动作的挥洒, 语调的把握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在范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朗读是经常使用的阅读方式。把情读准, 把文读美, 这既是阅读的基础, 又是阅读的捷径。朗读课文首先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基调,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长江之歌》, 老师在指导朗读时, 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注意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高低的变化, 在读中体会赞美、依恋母亲河长江, 进而由衷地发出赞叹, 情感得以升华。

默读也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三、四年级的学生初步练习默读, 指导学生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五、六年级要求学生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指导训练学生默读, 比如利用练习题中的“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进行训练, 注意对学生提出要求, 把握默读时间, 检验效果。

三、能力培养, 让学生会读书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教学中的“读”, 应该给足时间, 突出过程,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 在阅读中学阅读。要让学生明白, 知识靠自己在读中获得, 情感靠自己在读中体验, 理念靠自己在读中感悟, 方法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教师应该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 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读的活动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语言的魅力, 增强语文的素养。

在现实中, 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 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使学生会读书, 增强课外阅读积累;而不要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应指导学生读书要像《孔子学琴》中的孔子那样, 每篇文章做到读通、读熟、读懂、读美, 循序渐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收获阅读的成功。

四、发展个性, 让学生去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当学生进行阅读时, 学习活动越是自主, 阅读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 也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大胆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 在教学《我想我能行》时, 我抓住课文“假如你是文中的小贝贝, 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 并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补充说出, 再予以充分肯定。这样教学, 就没有教前定下的框框了, 也没有只是教师说了算的弊端, 而是尊重学生自我体验, 张扬他们的个性, 发展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之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读书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吧, 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人生的乐趣和真谛, 让学生们在阅读中自由的遨翔、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第2篇

毛嘴小学丁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归真返璞,班上作文写得好、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往往都是爱读书的学生。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绿色通道,“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即把少做题而省下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几本好书,多背几篇名文,多记几段佳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积累,打好文化根基。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几乎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体验到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也极力想培养他们高尚的阅读品位,让他们有读书的过程中认识人生,进而增加其生活厚度,提升其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使他们尽快成为一个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一、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西方一位美学家曾说:“当你只是欣赏花瓣的时候,你便失去了花的美丽。”同样,阅读也切忌肢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我们把文章当作翱翔于空中的飞鸟去欣赏,当作沉浮于河塘的游鱼去品读,当作纵横沙场的骏马去观照。如教《田忌赛马》时,我创设了“聪明辩台”、“创新舞台”两个活动,活动中有的学生争当广播员,要向大家转播田忌与

齐威王赛马的精彩过程;有的学生争当齐威王的谋士,给齐威王出谋划策,使他在第二场赛马中照样赢;有的学生围在一起议论,争当裁判员„„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成了师生探究知识的场所,洋溢着轻松、活泼、愉悦的气氛,弥漫着浓烈火的对话氛围,跳跃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让学生享受意境美

阅读是一种情绪的交流,作为阅读者应该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敞开自已的情怀,沉醉到作品之中,与作品同悲同喜,与人物共沉共浮,达到与文本的情感交融和精神同构,最终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融合、心灵的对话,以至灵魂的拥抱。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体验。当学生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特别是到了第三次乞求时,多数学生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已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又读得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就这样在无拘无束的对话平台上“潜心会文本”,发表自已的看法,交流自已的见解,深化自已的认识。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文本解读,这种多元解读,足以使人们对文本的认识趋于全面、细致和深刻。阅

读中个体思想的多维以及由此形成的碰撞、砥砺,是阅读中自由精神的闪烁。如教学《荷花》后,设计“赏荷”(实地观赏荷花)、“咏荷”(搜集、吟咏描写荷花的诗词)、“议荷”(讨论古今中外作家为什么喜欢荷花)、“写荷”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荷花种种美神韵,体验到作家优美的情思和语言的魅力,进而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读中放飞心灵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上自已的“亲人”,都有阅读的对象和实践的机会。教《南辕北辙》,大部分学生对该文的寓意深信不疑,唯有一个男生突然说:“我认为‘南辕北辙’也可以到达目的地。”全场惊愕。我笑问:“你能说说理由吗?”那学生拿出一个小皮球,边比划边说:“教自然的老师告诉我们地球是椭圆形的。如果人带的路费多,马又跑得快,总有一天可以到过目的地的。”课堂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上《金色的秋天》,开展看秋天的画、听秋天的歌、读秋天的诗、跳秋天的舞、写秋天的景等活动,在有机结合中取得综合效应。阅读有如此切实而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就应经常性地“串门走亲戚”,适时地与种类学习资源进行对话和实践,为学生创造思想驰骋自由王国和个性发展的最大空间。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自已看书,和作者对话,和文中的人物对话,用自已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已的心体味人生。“欣赏一个作家”,让学生买或借自已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让经典名著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化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第3篇

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都知道: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想要努力改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的现状,首先应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多层次多维度地保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

低年级 课标 快乐 朗读 阅读

在当下一再强调学习要学课标的强力号召下,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就跃然纸上了。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无所谓,只要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就行。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不但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提高,反而会导致学生对阅读的排斥。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应该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在快乐的氛围中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填鸭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是阅读教学的法宝。下面依照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肤浅地谈谈几点不成熟的观点供大家指导:

一、激发兴趣,点燃欲望

想让孩子们做事主动,那就必须得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孩子们学完《曹冲称象》这一课后,对曹冲这个角色很感兴趣,这是就可以让孩子们课外搜集更多关于曹冲甚至是曹操的故事来读,读完后必须抽空找时间与孩子们进行交流,这样有始有终,不仅孩子们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不说,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从中学到很多,这样的安排效果极佳。其实很多课文都能这样的加以引导,比如《程门立雪》《鲁班造伞》《刘胡兰》等。

二、潜移默化,授人与“渔”

一直提阅读有多重要有多重要,但方法不懂或不对那也是白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针对其年龄及心理蒙昧的特点,必须先引导学生们学会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阅读方法总的来说有精读和略读。精读比较适合文质兼美的文章,比如我们语文课本中一些精读课文《春天在哪里》《雨后》《假如》等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读的,甚至还要仿写,进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课标中就要求低年段学生必须“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谁也不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就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学生还需要学会略读。 略读是在精读的基础上对读物求其大要的阅读方法。所谓略读就是一目十行、快速浏览、粗枝大叶地阅读,当学生拿到一本课外书时就该教导他:先阅读书的封面、前言、目录、后记,从整体上了解书的内容和可读价值,进而快速浏览书的具体内容,粗知大意。只有教会孩子们阅读方法,让他们懂得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相结合,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遨游浩海无边的书籍。

在孩子们还没掌握阅读方法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还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清楚“对话”是一个很好的构建桥梁。基本的对话就是生师、生生、生文(生画)的对话,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對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比如教学《猴子种树》,我让学生找出猴子与鸟类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只有确立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们在主动中阅读,这样,阅读量才能达标,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升,同时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朗读”百遍,其义自现

作为一名长期的低年级老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实践中,我也常常对孩子们说:“读书读书,不读何以成书!”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中也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阅读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四、赏图读文,其乐无穷

低年级的课文插图精美,注重创设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趣。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使观察插图、理解内容相得益彰。如在教学《雨后》这篇课文时,里面的插图很多,画上的人物也很可爱,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小哥哥是怎样玩得庆幸的同时又关心着妹妹的?妹妹是怎样的“小心”又想摔一跤的?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自古至今的读书名言无一不在告诫我们:应该在小学生阶段就引导学生进入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世界,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自由、快乐的遨游,去博览群书,开阔视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既然阅读如此重要,那引导孩子们乐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 《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研究》 FJJK15-280)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第4篇

一、如何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一) 营造快乐读书的浓厚氛围

快乐读书氛围的营造, 关键在于能让学生时刻接触书籍, 使阅读内容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随处可见。这种阅读氛围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全方位性质的工作, 教师可在班级内设置读书角, 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资源的互换分享,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传播快乐阅读理念, 使家长乐于为孩子购置图书杂志。开展师生家长共读一本书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家长有计划地选择书籍, 和学生一起来阅读, 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营造快乐读书氛围, 许多教师针对课堂主题设置了多样化的课堂学习形式, 如背诵接龙、情景短剧等内容, 这样进一步丰富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授课形式, 同时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尽情发挥天性, 充分发挥创造性, 在语文快乐阅读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 搭建快乐阅读的有效平台

快乐阅读读物上, 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特征选择读物类型与深度层次, 可安排一些篇幅较短、图文并茂的篇目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内容, 而高年级阅读快乐则要选择文字优美、内涵丰富的题材进行阅读。同时, 在快乐阅读教学资源形式方面, 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将音乐、电影、动漫、视频等元素引入快乐阅读中来, 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充实快乐阅读内容。

(三) 提高快乐阅读的质量和层次

快乐阅读的质量和层次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需要教师的科学安排与悉心指导, 为学生搭建起语文阅读学习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徜徉在文字的海洋当中,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让学生对阅读书籍中的优美段落、词句等进行摘抄, 并将这些摘抄内容在班级内分享。这样学生通过快乐阅读接触到更多的名家名篇, 更深刻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知识与技能水平, 在摘抄分享过程中, 提高审美情趣, 从而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底蕴, 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都将得到提升。

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快乐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激发阅读兴趣

在实施快乐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个性、年龄等特点, 采用有效、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 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班级内建立读书角、组织读书会或者把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为一, 便于学生随时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要改革以前传统的课堂结构, 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引导小学生, 使小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学会发现、归纳、总结知识。

(二) 关注阅读反思

阅读反思是提升学生文字感知与理解水平的重要方式, 在进行快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欣赏效果放在首位。根据阅读内容合理编排一些问题, 让学生完成阅读后, 对文章内容进行反思, 对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所以在小学快乐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定教, 课堂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反思过程, 鼓励学生的提问, 课外引导学生有效合理阅读, 培养学生体验和分享阅读体验的习惯。让学生通过快乐阅读树立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出智育与德育的双重作用。

(三) 加强阅读指导

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快乐阅读中获得本质性的收获。语文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快乐阅读材料的感知, 通过朗读进一步对文章进行感悟, 深入体会, 培养语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致品读、用心感受, 发挥想象力, 进入文字构成的世界之中。同时, 语文朗诵在形式上更富感染力, 能够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向上、活力充沛的学习氛围, 使语文快乐阅读教学充满魅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快乐阅读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情绪, 帮助学生积淀人生的经验。教师在快乐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相结合, 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感受文字魅力, 获得美好人生的激励和启迪, 产生精神愉悦, 让学生爱上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读书伴随一生, 从书籍中不断汲取精神食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 语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校园阅读教学质量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快乐阅读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通过积极活泼的阅读形式, 为学生创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乐在其中, 广泛阅读, 开阔眼界, 提升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本文探讨了如何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这一提议, 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快乐阅读,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立频.从快乐阅读中领悟幸福的真谛[J].语文建设, 2014 (2) :26-27.

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第5篇

在我的童年时代,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书是奢侈品。幸而当小学教师的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总是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一些或新或旧的书来给我看,使我的童年始终伴有书香。儿时读书的那种快乐感觉是一生最珍贵的财富。所以有了扬扬之后,我希望他能够早早地体会这种美妙的感觉。从看图认物、看图识字到看卡通漫画、看童话故事、看文学作品;从亲子共读到现在能够真正自主阅读,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 看着他对喜爱之书的如饥似渴,我想他正开始一步一步体验着阅读的乐趣,开启了快乐的阅读之旅。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通过观察,我发现近一年来自主阅读了较长的书后,从扬扬身上发现了几个进步,一是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二是知识信息量增加,求知欲增强;三是能够静得下来,注意力相对集中了。这些刚入学的孩子需要培养的能力,竟然多半要归功于阅读。其实作为父母,我们更欣慰的是看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让孩子爱上阅读,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是我们家长的责任。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很多,以下是我在和孩子的共同阅读成长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和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以识字、扩充孩子的知识面等为直接目的,阅读要以孩子的快乐为基本。其实只要处于正常的教育轨迹之下,孩子迟早是会认字的。有很多孩子认识了字,但是也不愿意读书,但是喜欢读书的孩子一定会认大量字。孩子阅读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要孩子认多少汉字,学到多少东西,而是通过这种阅读能够让孩子获得感受生活的一种能力,得到心灵的一种启发,在这

种文字与图画构成的童书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

二、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多买孩子喜欢的书。就像多数男孩喜好奥特曼,女孩喜欢芭比娃娃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喜好和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就从这些兴趣入手,购买相关的书籍,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孩子接触书接触文字,开始早期阅读。比如夏天在院子里散步看到刚从土里钻出来的蝉,孩子感到很好奇,我就买来法布尔昆虫记中蝉的一本,孩子很喜欢很快读完,并相继读完整套书。然后还拿捉来的昆虫和书上的做比较,并根据书上的方法做实验,知识是在快乐阅读的同时不经意学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读,才会渐渐喜欢上阅读。

三、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该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过多的干涉,更不要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书强加给孩子。只要孩子喜欢的就让他读,当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再慢慢加以引导看更多类型的书籍。如果想让孩子看某本书,首先我自己要了解书的内容,然后在孩子空闲时无意说起书中特别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以此来吸引孩子自己想去读。有这样一句话很有道理: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我推崇孩子多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因为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必定有吸引儿童的无穷魅力,其内容更贴近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更能引发孩子的思考,拓展孩子的想象,而且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他们。比如《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草房子》、《青铜葵花》、青少版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

四、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共同阅读,这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一条捷径。因为孩子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爱,感受到一种快乐,使阅读成为一种快乐的经历。

让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快乐成长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快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39-2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少见有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英语课外读物,也少见有学生能运用课外知识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脱节造成了课外知识游离于个体已有的知识体系外而课堂知识又不能有效地指导个体获取课外知识的尴尬局面。这种尴尬局面是由小学英语的特殊性决定的。一方面,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与有效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阅读英语课外读物对自己的成绩起不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试卷上的考点都来自书本,课外知识没有展示的平台。

因此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断层,直接影响到了课内知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有限的阅读量与狭窄的阅读面成了制约学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瓶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英语课外阅读这块教育阵地,而是要求教师应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选择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策略,指引与辅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汲取知识,从而达到课内与课外的和谐统一,并辅之以正确的评价方式,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拓展视野,发展个性,最终提高个人人文素质。

一、关联主题读前拓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涉及读者熟悉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相反,如果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障碍。因此,应在学生阅读前,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创造足够多的机会朗读语篇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即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作铺垫。曾听过一位老师的一节语篇阅读课,教学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The seasons.在引导学生阅读前,老师让学生与自己一起合作写有关春夏秋冬的小诗。如: Spring, spring. Spring is green. Spring is colorful. I can fly kites in spring. I can go hiking in spring. Spring, spring. I love you spring. Summer, summer. Summer is red. Summer is hot. I can swim in summer. I can eat ice cream in summer. Summer, summer. I love you summer. Etc.这样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朗读,感受小诗的内容与境界,为文章春、夏、秋、冬等段落的阅读做好坚实的铺垫。

二、技巧、方法读中控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因此,我觉得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保证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2.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可以对答如流,但是学生用英语提问的能力却与之相距甚远。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按意群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的速度及效率。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机会进行提问,其目的就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3.逐步渗透难点词、短语。

在阅读教学中,将影响学生阅读的难点词、短语逐个地渗透到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更加简短的语篇的阅读过程中、在图片看说过程中、在其运用过程中将这些词和短语理解并掌握,而不是像对话课教学一样,刻意地将它们逐个进行教学。

4.感知——理解——运用。

英语阅读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对其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感知是读者对书面材料的识别和辨认,其意义在于获得基本信息,为对语言材料的编码重组进行硬件上的准备,这是阅读中的信息交换过程。理解则需要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的基本信息进行编码,然后重组,解析破译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全面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信息,这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也是读者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阅读的关键环节。

5.整体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碰到生词、难句就追根刨底,孤立地思考,甚至还想把它译成汉语才能罢休,其结果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应养成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越过少量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领会文章的主体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然后从整体上对词句进行推敲,攻克难关,最后又回到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的良好阅读习惯上,使阅读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加快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对文章理解的正确性。

三、课外延伸读后补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主要依靠课内阅读,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延伸是补充。实践经验证明,课外阅读不但能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发展。

1.拓展语篇系课堂。

选择一些与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语篇,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以下语篇:

Where am I?

One Sunday, Mr. and Mrs. Green go shopping together. Mr. Green drives and chats with Mrs. Green on the way. When they go into a big shop, they see many beautiful clothes. “Oh, I like the white Tshirt with the blue skirt.” “I like purple dress.” says Mrs. Green. At last, she buys 3 skirts, 2 pairs of trousers, 1 Tshirt and 1 dress. She is very happy. But when they drive back home, they lose their way home. They drive over an old man. Mr. Green asks: “Excuse me? Where am I?” “You are in your car, sir!” Answers the old man politely.

这样,语篇中的句型内容与课堂上所教授的句型内容紧紧相扣,既能达到巩固旧知,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2.拓展语篇生活化。

许多调查表明,语篇内容的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更易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并习得一些生活、学习的经验。如为学生提供以下语篇:

Help Jack, please!

Jack is a lazy boy. He is very fat.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 He likes to eat and sleep very much.

Teacher: Hello! Jack! When do you get up?

Jack: I usually get up at 9:00

Teacher: 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Jack: I dont like to do morning exercises.

Teacher: When do you have breakfast and lunch?

Jack: I usually have breakfast at 9:30. I usually have lunch at 11:00.

Teacher: When do you go to bed?

Jack: I go to bed at 18:00.

Teacher: Oh, my god! What do you do every day?

Jack: I always sleep and eat. Thats nice!

Teacher: Oh, come on! Help Jack, please!

通过阅读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作息时间,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小学生。

(1)试一试(带着任务去阅读)。

许多实践证明,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给学生课外拓展语篇的同时应给予一定的任务,如:给语篇取个小标题;回答与语篇相关的几个问题;联系上下文猜几个生词的词义;判断与语篇相关的句子等等。

(2)做一做(阅读结果的反馈)。

及时有效地反馈语篇阅读的结果能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并委任一些阅读组长,让课外阅读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反馈,让每位学生在小组里分享彼此的信息与感受。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所坚持,又能在课外阅读中有所得,分享乐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 第7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颗”和“朵”这两个生字, 认识两个新的偏旁“几”字头和“页”字旁。

3.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展开想象, 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 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生活的情趣, 引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 (生读) 它的家在夜空, 它是星空的小眼睛, 一闪一闪亮晶晶。谜底是—— (生说星星) (出示:星空图)

2.小朋友们真聪明, 瞧, 这就是夏天的星空, 多美啊!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鲜花和星星的小诗, 谁来读课题——地上的鲜花, 天上的星星, 谁还想读?一起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猜谜语, 看星空图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由品读, 初步感知

1.过渡语:读得多好呀, 小朋友,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要求读一读课文吧。谁来读要求?

2.课件出示

自读要求: (1) 自由读课文一遍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 (2) 同桌互读 (有不对的地方互相提醒) 。

下面请小朋友开始读吧。

3.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 相信这些词语你们也能读正确, 谁来读?

出示生字:一朵一颗满地数着晚上睡了那里花儿喜欢

(其中着、上、了、里、儿、欢这些轻声字是红色字)

4.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这些轻声读好吗?谁还想读?

5.去掉拼音谁会读?

6.词语不仅读得准还读得美, 真棒, 我们一起读。

7.词语读得好, 相信小朋友课文也能读得好。打开书, 注意读书姿势, 别人读, 我们要仔细听。 (指名2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扫清课文生字的障碍, 在学完生字的基础上能够初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品读诗歌, 读中感悟

(一) 学习第一小节

1.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夏天会开哪些花吗?

想看看这些花吗? (师叙述:夏天到了, 有金黄的向日葵, 有粉红的荷花, 有娇艳欲滴的虞美人, 洁白如雪的茉莉, 还有张开笑脸的喇叭花。) 这些花美吗?你喜欢吗?读出你的喜欢?谁来读?

出示 (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

2.读得真好呀, 给她掌声, 听出来了, 你真的很喜欢夏天的鲜花。谁再来读? (喜欢变红) 这么美的花我最喜欢了, 谁还想读? (最变红) 你读得真有感情, 我们一起读。

3.满地都是鲜花, 花儿真—— (满地变红) (板书:满地, 多) 这满地的鲜花真是太让人喜欢了, 谁想读这段话?这里那里到处都是花儿, 谁再读? (这里, 那里变红) 比星星还多呢, 真是数也数不尽呀, 谁还想读? (真比……还多变红) 不愧是我们班的朗读之星, 让我们感觉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散发出阵阵香味, 真美。

(二) 学习第二小节

1.小朋友们, 一边想象画面, 一边做动作读书, 真有意思, 我们就像这样读第二段吧!看投影, 同桌互相练一练。

2.出示第二段:到了晚上, 花儿睡了 (师引读做动作) , 我们轻轻地读, 不要吵醒花儿哦!谁来读一读?

a.满天 (变红) (板书) 都是小星星, 真多呀, 谁再读?

b.一闪一闪的小星星, 这里一颗, 那里一颗, 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 加上动作谁还想读?

3.夏天的夜晚静悄悄, 满天都是星星, 出示图片, 你知道有那些星星的名字吗?

天上的星星真的很多,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就有6000多颗, 还有许多星星是看不见的。我们一起来数星星吧, 图片配歌出示, 会唱的跟着一起唱。

4.全体起立, 让我们跟着音乐, 一起做动作读一读这一段。

5.满地的鲜花是美丽的, 满天的星星是可爱的, 让我们男女生来比赛, 女生读第一段, 男生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满地”、“满天”、“这里”、“那里”等词语的感悟, 勾连生活体验,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 旨在培养学生语感, 能够更好地读好课文, 从而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律美。】

四、拓展延伸, 加深理解

1.小朋友, 仔细看这首小诗的两小节, 你发现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观察得真认真, 给她掌声。

2.小诗人就是用这样相同的句式来让我们感受到鲜花和星星真的是又多又美。老师相信我们班肯定也有这样的小诗人, 让我们来当一回小诗人吧!仔细看这幅图, 想一想。

3.说的真好, 真像一位小诗人, 其实我们大自然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 课后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夸一夸我们的大自然吧。

分享阅读让儿童在快乐中悄悄成长 第8篇

(一) 我国儿童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 教学目标上重学习, 轻兴趣

对于成年人来说, 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的手段, 而对于幼儿来说, 则并非如此。有研究者在幼儿园做过一项调查, 其中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思考。其一, 当问起“喜欢一个人看书还是有家长讲解”时, 98%的孩子都选择了“有家长讲解”。其二, 当问起“喜欢在家里看书还是在幼儿园里看书”时, 90%的孩子都选择了家, 他们的理由是“家里安静、书多, 父母能教我”。阅读对于幼儿而言, 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 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 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阅读, 而不是在阅读中学习。而所谓“学会阅读”, 就是指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掌握阅读的技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当前的幼儿阅读教学, 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成人阅读和儿童阅读, 过早地把阅读当作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而很少把关注点放在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上, 从长远来看, 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 教学策略上重识字, 轻理解

在我国, 很多幼儿家长都以自己孩子的识字量大为荣, 顺应家长的要求, 许多幼儿园都在过早地进行识字教学, 在幼儿园的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各种识字卡片。事实上, 会识字并不等于会读书。单纯学习识字, 未能恰当地处理好阅读过程中局部编码和整体理解的关系, 很可能会造成孩子认识了很多字, 但阅读理解能力很差的结果。同时, 机械记忆的识字方法太过枯燥乏味, 它会损害儿童学习母语的兴趣, 有研究证实, 识字量大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主动阅读的频率比其他儿童低[1], 这种以牺牲阅读兴趣来换取识字量的做法,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说我国的语言教学方法是按照字、词、句、段、篇这种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的话, 那么当前西方许多国家则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 主张既然阅读是为了理解, 那么刚开始阅读时就要强调对故事整体的理解, 然后再学习字词[2], 这种全语言 (Whole Language) 的教学方法 (1) 对于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教学过程中重讲解, 轻互动

年幼的儿童喜欢听故事, 顺应孩子的意愿, 一些家长和幼儿教师习惯于给孩子讲故事, 比如很多幼儿园的语言课都是以老师讲、孩子听的方式进行的。事实上, 讲故事是个单向的过程, 它剥夺了孩子“说”的机会;尽管有的幼儿语言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所交流, 但交流得也不充分, 很多老师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交流, 针对故事情节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问题, 是孩子很容易用“对”或“不对”、“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来回答的问题, 这就剥夺了孩子培养思维发散性的机会。而只有在双向的互动交流过程中, 在开放式问题的问答和讨论中, 才能充分利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口语经验, 促进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四) 教学材料上重难度, 轻适度

在孩子刚开始阅读的时候, 读物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是他们培养阅读兴趣的第一步。当前在我国, 很多幼儿阅读教学材料都片面强调难度, 以成人意志为主导, 忽略了读本对年幼儿童的适宜程度, 忽略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违背了儿童的天性, 片面追求教育的外在价值。这样一来, 儿童所阅读的是一些他们不理解、不感兴趣、不符合语言发展趋势的材料, 这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不利。

二、科学认识阅读与幼儿的阅读教学

会识字不等于会阅读, 就像学会了单个的音符, 不一定能谱出优美的乐章一样。那么阅读究竟是什么?幼儿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怎样的过程呢?幼儿的阅读教学, 首先应该能满足幼儿的阅读兴趣, 要能够激发他们对书的热爱和对读的热情, 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第二, 要能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相匹配。故事主题要接近儿童生活, 符合儿童的经验和需要, 易于理解。读本的词语熟悉性、生字词出现频率和重复率等要与儿童的智力、情感和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三, 要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形象思维) 和活动特点 (游戏) 。要以儿童为中心, 遵循孩子的需要, 与孩子平等交流, 分享创意和观点。

三、分享阅读 (Shared-book Reading, SBR) :让儿童在快乐中悄悄成长

所谓分享阅读, 主要是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 成人和儿童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 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它旨在轻松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让幼儿尽快地从依赖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分享阅读由新西兰教育学家Don Holdaway[3,4]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 迅速成为西方国家早期阅读的主要方式, 近几年来,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也得到了推广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分享阅读的读物能充分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1. 主题、情节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

分享阅读的故事主题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如《今天穿什么》 (见附录) ;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情感需要, 如《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找朋友》;能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 如《千人糕》;能对儿童进行春风化雨般的道德教育, 如《小乌鸦》。分享阅读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 结尾精彩、出人意料, 能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断自主地对下文做出预期, 从而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2. 文字语言难度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分享阅读的故事长度、字体大小等都根据科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而设定, 故事语言优美自然, 词汇丰富, 最重要的是每个词语都经过了认知心理学家的反复推敲, 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可理解性、熟悉性和生动性, 完全符合儿童语言理解能力, 儿童听这些故事时, 会觉得生动有趣;儿童尝试模仿和自己阅读时, 会觉得简单而易操作。此外, 分享阅读的故事语言中, 有大量相同结构的词, 这有助于提高幼儿口语水平的词素意识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2) , 增强了他们对母语字词的分析和操作能力[1,5]。

3. 插图具有很高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对颜色的敏感度是最早发育的后天能力之一。如果一件物体先以鲜艳的色彩和较大的面积闯入儿童的视野之中, 他就会对这个事物发生明显而持久的兴趣。因此, 图文并茂的图书才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书籍。分享阅读故事读本中的插图色彩丰富、颜色鲜艳, 主人公形象生动可爱, 表现手法幽默且富有创意, 而且图文紧密呼应。插图形象地诠释了文字的含义, 文字生动地概括了插图的内容, 真正做到了形、音、义的高度结合, 这样不仅能降低儿童阅读理解的难度, 而且能充分激发和引导儿童的自主阅读[6]。

(二) 分享阅读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学习, 而是分享乐趣

分享阅读之所以被称为“分享”, 就是由于它强调的是“享受”, 以享受快乐作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达到其他目的的基础, 把阅读看成是一种成人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 而不是一种教育行为。

在阅读过程中, 成人不给儿童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而是以两代人共同享受一个有趣的故事为目的, 这就缩短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快乐, 同时也避免了他人的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 保证了儿童的阅读积极性, 让儿童在自主安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逐渐喜欢上阅读。

(三) 支架淡出的教学过程, 让儿童从“听故事”安全过渡到“读故事”

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 很多儿童经常要求家长给他们重复讲述那些他们已经很熟悉的故事。这是因为儿童第一次听故事时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以将故事情节与现实相联系;而在第二次讲述之后, 儿童已经熟悉了故事情节, 他们就可以把故事中各种角色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从而每一次听故事都会有新的发现。

分享阅读也强调重复, 随着阅读活动的多次重复, 儿童可以越来越熟悉故事中的语言。当成人朗读上一句的时候, 儿童可以在心中形成对下一句的预期, 于是, 在成人朗读的同时, 他们可以开始尝试着跟读。当儿童对故事变得越来越熟悉的时候, 成人可以逐渐将声音减小, 语速放慢, 甚至故意停顿, 给儿童说出下一句。通过这种支架 (scaffold) 淡出的过程, 儿童开始从被动地听别人讲故事, 一步一步地参与到阅读中, 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最终逐步过渡到独立阅读。与此同时, 他们也就获得了阅读的成就感、胜任感, 增强了自信心, 也激发了更大的阅读热情。

(四) 不以识字为目的, 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大约从3岁开始, 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言语表达能力, 拥有了大量的口语经验和相当程度的口语理解能力, 在头脑中建立了大量语音与语义的联系, 这时,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形和音之间的联结。

分享阅读主张成人和儿童共用一本书, 成人为儿童逐字指读。一边用手指的动作, 引导儿童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字形, 同时, 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这样, 儿童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学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 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负载着一个发音, 字形和字音之间存在着匹配关系。这样, 经过多次重复以后, 儿童可以逐渐达到对“字形-字音-字义”的三项掌握。这种学习是在儿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们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 识字是阅读的“副产品”, 与目前在美国兴起的“从上下文中学习”的要求相吻合, 是一种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更有价值的教学手段, 对儿童的长期发展更有意义。

(五) 利用儿童的口语经验, 实现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充分互动

普通的阅读方法往往发生在读者和读物之间, 而年幼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口语经验,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这种口语经验, 那么这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分享阅读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之前, 成人可以引导儿童对整个画面内容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充分的想像, 成人静静地聆听儿童的讲述, 必要时加以示范和指导,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 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在阅读过程中, 成人和儿童可以就故事情节进行一些非正式讨论, 或者对儿童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 (open-ended questions) , 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会怎么做?”“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想?”“你觉得下面可能会发生些什么?”等等, 让孩子体验到事件的内在逻辑性, 分辨前因后果,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种和成人进行成功交流的互动经验, 不仅可以深化儿童对故事中有关概念的理解, 而且还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倾听, 如何理解别人的观点, 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如何提出自己的疑问等等, 这对于培养他们日后的社交能力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六) 丰富的阅读拓展活动, 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为了让成人和孩子更充分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分享阅读还设计了丰富的阅读拓展活动, 比如社会性游戏、角色扮演、绘画、续编故事、创编故事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儿童的阅读经验, 深化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而且还让儿童的书写、绘画、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都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有调查显示, 中国儿童平均在8岁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 而西方儿童一般是在4岁[7], 这组数字让我们震撼,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 阅读不是进入小学之后才有的事情, 阅读能力作为儿童成长的基石, 在学龄前期就应该被充分地重视起来。而学前阶段的阅读教学, 重中之重是让儿童学会阅读, 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分享阅读, 作为一种理想的早期阅读教学方式, 它让儿童在互动中享受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阅读, 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瑾.分享阅读对汉语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D]硕士论文[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8

[2]Bond G L, Dykstra R.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 in first-grade reading instruction.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97, (32) :348~427

[3]Holdaway D.Foundations of literacy.Sydney:Ashton Scholastic, 1979, 64~75

[4]Holdaway D.Independence in reading2nd ed.New York:Scholastic, 1980, 38~59

[5]叶青青.平衡教学对学前儿童汉语词素意识及阅读理解发展的影响[D].硕士论文[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6, 1~11

[6]伍新春.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J].学前教育 (家教版) , 2004, (3) , 10~11

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 第9篇

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题目太难, 束缚太多, 产生畏难情绪;思想僵化, 脱离生活, 不知从哪里写起;负面评价太多, 交流太少, 自己的进步得不到肯定。针对以上种种原因, 我开出如下药方:

一、多管齐下, 克服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是学生写作的最大敌人, 有了畏难情绪, 学生就会害怕写作, 更不要说在快乐中进行写作。因此,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 首先就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觉得写作其实很简单。

首先, 设置单一目标, 让学生容易达到要求。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多个环节。要求学生各个环节一下子都做得很好, 既不可能, 也不现实, 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一次作文只提一个要求, 目标单一而明确, 学生容易达到, 就能让他们感觉到作文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如:在某次作文教学课上要求学生学会设置悬念。学生只要能够在作文中合理设置悬念, 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 而不要批评他故事老套、语言乏味、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等其他缺点。

其次, 教师要减轻学生的思想包袱, 让学生从写作束缚中解脱出来。写社会阴暗面的, 我们不能贴上思想不健康的标签;流露出对生活的失望和对未来迷惘的情绪的, 我们不要指责他们不够积极向上;再现自己情感波澜的, 我们不必苛求他们写文章要关注国计民生, 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教师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写“放心文”、“大胆文”, 让他们先写得出, 只有先写得出才有以后的进一步引导规范。

最后, 要把作文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保持写作进行时, 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如:将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 适当进行片断作文, 让作文训练常态化。阅读了《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文所写的景色描绘出来, 并提醒他们要注意写景的角度和动静之间的搭配, 从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二、创设作文情境, 引导学生写作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来设置一定的作文情境, 努力联系生活, 打通学生的思想世界、知识世界和情感世界, 触动学生的灵感, 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

写记叙文时, 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设置生活情景, 让学生用文字将之再现出来, 体会描写的妙处;或提供故事梗概, 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 使情节波澜起伏;或提供完整的故事,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 体会不同叙述角度的不同效果。

写议论文时, 大多数学生看到题目首先联想到的是与题目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因此, 教师可用这些感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所涉及的作家进行挖掘、阐释, 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可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 以此触动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神经, 让他们的作文洋溢着时代气息;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提炼, 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使他们的文章呈现鲜明的个性色彩。

写说明文时, 学生往往觉得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 要有深厚的理科功底才能写好说明文。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说明文远没有想象中的复杂。我们可以教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写起, 通过观察、感受和体验来了解一件物品的外观、性质和内涵。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电视机, 先描述电视机的形状、颜色、质地;再让学生打开电视, 弄清它的操作方法、功能和观看效果;最后让学生展开联想, 指出电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便利, 对人类乃至整个社会有什么好处;最后将以上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感受写下来, 就是一篇成功的说明文。

三、扩大交流范围, 让学生脱离写作的“孤岛”

目前, 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他们写作时的困惑往往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 他们的作品只有一个读者——教师, 因此如果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忽视了与他们之间的交流, 那么学生写作兴致不高也就不足为怪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适当地扩大评价的空间和范围, 让评价的主体和渠道更加多元化, 加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写作交流, 学生就能从写作的“孤岛”中解脱出来, 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我们可以发动学生的家长、朋友、同学、网友对其作品阅读并进行评价, 给予真挚的认同和鼓励;也可以召开作文点评班会, 让学生对一些作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点评, 探讨写作的心得;还可以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让全班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修改完善, 共同体会获得成长的快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 第10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小学生的心, 是把燃烧着的火。每个学生都不甘心落后, 他们都想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识字活动。比如:采用“摘苹果、找朋友、我来当老师、朗诵会”来评选“识字小冠军”, 让学生不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 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主动识字的兴趣。

二、寻找规律, 在识字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方法和规律, 培养他们识字的能力, 体验识字的乐趣, 从而乐于识字, 进而主动识字。在教孩子们认识具有同一偏旁的生字时, 如:“河、江、湖”,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 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相同的偏旁。知道这些字都与“水”有关;揭示汉字规律, 举一反三, 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象形文字时, 如:“日、月、火、山、禾”, 让学生把图与字、物与字结合, 进而知道模拟事物的样子创造出来的字就是象形文字,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象形文字的识记规律。

三、变被动为主动,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在汉字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寻找识记汉字的方法,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敢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如在学习生字“闪、坐”时,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识记方法。学生会各抒己见, 由于学过“门、人、土”, 有的学生说出:“一个人跑进门里”, 有的学生说出“两个人坐在土堆上”等不同的方法。同学们发挥想象力, 想出了不同的识记方法, 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变静态为动态, 提高识字效率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习的热情, 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 往往凭兴趣学习, 应此, 在教学中,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兴趣。而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识字中, 如果让静态的汉字变为动态的汉字, 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课文《小小的船》时, 采用多媒体教学, 把课文内容投放到屏幕上,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把要求会认的生字变换颜色或让其闪动, 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读, 让学生记。这样学生就会对识字很感兴趣, 并且学得好, 记得牢, 从而很好地提高了学生们识字的效率。

五、走出课堂, 在生活中感受识字的乐趣

学生的识字活动, 不只局限在课堂, 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进行识字,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中, 使学生认识更多的字。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 为孩子们学习汉字提供了广阔的课堂。如各种商品、店铺、街道的名字、动画片的片名, 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好教材。随之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开展有意义的“识字大王”比赛, 让学生在自我的成就和彼此的激励中增加识字的乐趣, 增强识字的兴趣。

让幼儿在体验中快乐阅读 第11篇

关键词:体验学习;快乐阅读;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阅读是学习,阅读是游戏,阅读是生活,一切摄入孩子眼帘的外界刺激材料都是孩子阅读的内容。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開始的。”体验阅读能验证夸美纽斯曾经说的: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需要,成为幼儿快乐阅读的同行者。

一、在体验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幼儿做他感兴趣的事,那么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会心情愉快、兴致勃勃。

幼儿阶段,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对图书中的画面不能较好理解,甚至曲解图意,在阅读一本读物时往往是粗略翻翻就放下了。可见,早期阅读活动中“看不懂”是幼儿与图书间的一条鸿沟,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体验活动,引导幼儿获得前期经验,为幼儿主动阅读打下基础。例如:在组织阅读活动《包公审石头》前一个星期,我布置亲子作业,要求家长给幼儿讲述”包青天“的故事,与孩子一起在网上搜索”包青天“的相关知识,共同观看”包青天“的电影,电视等,我还引动幼儿做”油不溶于水“的小实验,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了包拯的聪明机智,当幼儿带着这些丰富的经验再去阅读故事时,故事画面显得不再陌生,幼儿表现出对图书爱不释手,并急于想表达,想交流的一面。

如果故事中讲的就是幼儿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或者是他们经历过的,接触过的事情,或者是他们经常喜欢想象的情形,幼儿就更容易理解,能够产生共鸣,也就有兴趣主动愿意去读,喜欢去读。

二在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从而形成积极态度的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可见体验活动是阅读活动的垫基石。

1、在游戏中体验阅读。游戏是幼儿最爱的活动,我们在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游戏的主导作用,根据文本,为幼儿设计有趣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体验文本故事中的场景及角色心理动态等,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阅读文本。例如:我在中班进行《七个娃娃六个坑》的教学活动前,就设计了游戏——旅行去,我以音乐《开火车》为背景,组织七名幼儿和我一起去旅行,上车前,我点数幼儿人数,并进行核对后上车出发,当“火车“到达”北京“站时,我请一名幼儿来帮我核对人数时,问题出现了——少了一个小朋友,当时点数的小朋友着急了,做观众的小朋友发现了问题,原来少数了自己!有了这个游戏活动,幼儿在阅读文本时能轻轻松松发现其中的秘密,快乐自信地进行阅读。

2、在情景中体验阅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让莱夫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看来,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传递,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构建的,这样的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点的情景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我国有句古语说:“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意思是说,你要学习做菜,就应该在厨房里学习,我在小班进行《贪吃的小熊》这个活动前,想了很久,怎样才能让小班的幼儿清楚地知道酱油是咸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蜂蜜是甜的呢?最后我尝试布置了亲子作业《我是小厨师》,要求家长在一个星期里每天带幼儿在厨房做一餐饭,且要详细向幼儿介绍各种佐料味道,作用等。一个星期后,当这些佐料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小朋友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熟悉的笑容,因为他们见到了朋友,他们能准确说出”可真酸呀!“……这次情景体验活动,帮助幼儿快速准确地阅读了文本古树,并能精准的进行讲述,让他们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在生活中体验阅读。生活是幼儿阅读的广阔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阅读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在生活中阅读。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性质和联系。“在开展“体验阅读“活动以来,让幼儿体验阅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幼儿从周围情景中发现阅读的素材,并从文本故事中找到相同的情景。我总会刻意留意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引导幼儿去仔细观察,体验这些变化,如:春天的第一朵花,夏天的第一只知了,秋天的第一片落叶,冬天的第一次飘雪,我将季节的变化,生活的特点,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与阅读教育紧密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在中班进行活动《四个愿望》教学时,幼儿拿起文本能够轻松阅读,能将四季的特点娓娓道来,幼儿在阅读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阅读,快乐阅读。

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第12篇

一.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乐趣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在师范学院里所接受“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要让自己所教的学生真正能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教师不但要敬业也要乐业。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全身心的投入, 乐此不疲, 并从中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教师每次走进课堂, 带着愉快的心情, 面带微笑给学生讲课, 教师那愉快的样子会感染学生, 快乐就会传递到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如沐春风。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才最有效果。

二.让兴趣为学生愉快求知引路

斯宾塞说过:“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 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兴趣点, 然后进行归纳。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围绕学生普遍有兴趣的知识入手, 并有序地展开对本节课知识的传授。例如:学生普遍对“鱼”产生兴趣。那教师就可以围绕这条鱼的知识展开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学生就会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一旦他们获得了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在他们的脑子里就会根深蒂固。兴趣总会带来快乐。因此, 在教给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时, 教师先让学生产生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出学生潜能, 那么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师要让学生多一些友好和鼓励

很多教师奉行:严师出高徒。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扮演“屠户”的角色, 总是用严厉的面孔对着学生。即使教师是父母之心, 真的在内心很爱学生, 但学生对你所说的和要求的也会厌倦。很多教师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抱怨:“我真的受不了, 他学什么都非常慢, 又不专心, 尤其可恨的是他居然上课睡觉。”甚至有的教师用侮辱性的语言骂学生:“真是个猪脑子啊。”如此等等。可能很多教师都花了很多心血在教学上, 但学生的成绩却丝毫没有改变, 这是为什么呢?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说, 学生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对恶劣的, 否定性的环境有着天然的反感。这种反感的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教师的惩罚而有所克制, 但是这是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相反, 如果在一种友好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 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好许多。相信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 在一个班级里, 成绩好的学生总会受到教师的宠爱, 而这种宠爱又会促使这些学生成绩更好。究竟是成绩好而受到宠爱, 还是因为被宠爱而成绩好?相信教师和学生都不太清楚。而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这么幸运的。笔者认为:友好和鼓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法。“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 这就是真理。

四.改变过去灌输知识的老毛病,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从而获得心灵的愉快

在记忆方面, 从前流行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过时, 并证明这对孩子无用而有害。相反, 注重原理和应用是有益的。比如乘法表也应经常从运用中来让学生记忆;比如语法也应尽量让学生在语言的自发环境中学习。即使要硬记, 也只能选择那些被长时间证明是不朽的格言才让学生背。孤独的记忆尽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很快就会忘得精光, 而那些只是如果被学生所理解, 就会永远归学生所有。如果学生自己去发现了知识, 则解决新问题同解决老问题一样容易。当然并不真的是让学生自己从无到有的去发现, 那样的知识积累太慢了, 而是教师要给予帮助的去发现。一个只能靠记忆获得知识的学生是没有创新能力的, 而一个发现过知识的学生就会形成有效的研究习惯, 形成创新能力。大家都知道, 发现知识比记忆知识更愉快。

上一篇:职业工具下一篇:驻马店市大学生

全站热搜